核心竞争力的类型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篇1
[关键词]隐性知识管理 制造企业 核心竞争力 突变级数法
[分类号]F062.3
1.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被公认为是世界四大制造业国家之一,然而我国还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低下,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瓶颈。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制造企业的经营和持续发展不再主要依赖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多地依赖专业知识、想法和洞察力这些智慧资产。21世纪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管理正逐渐成为现代制造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按知识的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可将制造企业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就知识而言,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所以,显性知识显然难以形成制造企业持续的经营优势。研究表明,制造企业中经验、技能、心智模式和组织惯例等隐性知识具有巨大的客户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难以复制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其看成企业的战略资源。
2.理论回顾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新颖的概念。1959年Penruse就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得企业更好地分配和利用资源以获得经济租金。在此基础上,Hamel和Prahalad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为开端,使用“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描述那些具有中心地位以及战略地位的竞争力,并把其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迥异的产品技能以及整合不同的技术流知识。自从Hamel和Prahalad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后,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各类文献,虽然相关提法不一致,但都强调了企业中这些特殊的知识和资源对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在关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研究中,学者们对隐性知识管理与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进行的考察中,偶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 jiro Nonaka)强调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调用和转化,并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模型;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不可用言语来形容和解释,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知识唯一的方法是领悟和练习。纳尔逊和温特等学者从组织理论的角度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他们认为隐性知识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也存在于组织中,如企业文化,团队的默契、融洽和协同,组织惯例等知识;还有很多学者如Alvin Toffier、LubiI等也从不同角度对隐性知识进行了分析。尽管很多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隐形知识都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隐性知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的探索研究不是很多,如何发掘企业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研究隐性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企业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3.1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隐性知识更胜于显性知识,是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隐性知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手段主要通过隐性知识学习、隐性知识整合、隐性知识共享以及隐性知识创新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有效运行和管理能够使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制造企业内部得到最大程度的积累和复合,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和扩充知识储备与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隐性知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动态的、内在的和持续的。
3.1.1隐性知识学习 制造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隐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有效完成,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我充实,而学习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转化后逐渐形成的。制造企业组织和接受培训的能力、人均知识学习时间与费用的安排以及获得有效知识信息的广度和速度,都是制造企业通过隐性知识学习所要成长的重要衡量因素,通过不断“学习-修正-学习-修正-学习……”的循环,隐性知识才能得以沉淀和积累,从而延续与扩展企业的竞争优势。
3.1.2隐性知识整合 制造企业的隐性知识体系具有复杂的系统特征,是多元知识资源要素融合的体系。但是这些多元知识资源的无序性会造成知识融合的困难,而条理性秩序化的知识便于知识的融合。知识整合的最开始离不了组织中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的参与协作,这是制造企业知识整合的组织基础。知识的整合从最开始的知识“源”体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受力动态活动,摒弃无用的知识,使制造企业员工和组织的隐性知识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知识系统的新旧知识、内外知识和零散知识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满足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知识需求。
3.1.3隐性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共享比显性知识共享更富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更有赖于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以使隐性知识资源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四个知识共享过程,在企业内部螺旋状发展和延伸。
社会化和外部化主要是通过制造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利用水平体现,整合化和内部化主要是通过知识共享制度的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措施的制定和事实来形成助推作用力。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组织实现跨部门、跨团队、跨项目、跨产品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流通,企业藉此实施专业化战略,将优势覆盖多种产品领域,并向其他经营领域延伸,体现范围经济,实现知识的流动性价值。
3.1.4隐性知识创新 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更专注于技术和知识的转移和扩散,帮助企业填补在市场上的“知识结构洞”(structural hole)。“结构洞”原指“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隐性知识的创新目标主要是在企业家精神的带领下完成新知识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制造企业的研发努力形成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以及通过知识创新奖励的实施等手段弥补市场空白的知识空缺,形成企业独
特的知识资源,通过知识重组和商业化运作,协助制造企业改善其内部的创新流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
因此,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知识的学习、整合、共享和创新,制造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促进知识创新和流动,使知识在流动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3.1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中,为了减少主观随意性,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以采用经验确定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筛选指标。参照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等理论研究方面的结论和成果,并参照我国2010年统计年鉴的条目,结合上述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在充分考虑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及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4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的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4个二级指标包括知识学习、知识整合、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15个三级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隐性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具体如表1所示:
4.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变级数评价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Rene Thorn)创立了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这是突变级数法的理论基础。突变理论是研究不连续现象的一个新兴数学分支,一般所讲的突变理论实际上是初等突变理论(包括折迭型突变、尖点型突变、燕尾型突变、蝴蝶型突变、双曲型脐点、椭圆型脐点和抛物型脐点),其主要数学渊源是根据势函数把临界点分类,进而研究各种临界点附近非连续态的特征,即为有限个数的若干初等突变。把这样得到的知识与对不连续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观察资料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突变级数法是利用模糊数学与突变理论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对问题进行评价的方法,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计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中不需人为确定权重,只需考虑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对解决多准则评价问题精确、易行。在评价问题中常用的突变模型有3个,即:
尖点突变:f(x)=x4+kx2+lx (1)
燕尾突变:f(x)=x5+kx3+lx2+mx (2)
蝴蝶突变:f(x)=x6+kx4+lx3+mx2+nx (3)
f(x)表示一个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的系数k,l,m,n是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系统的状态。使用该方法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递级突变模型(也就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用突变系统的分歧集方程导出归一化公式,利用归一化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4.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结合评价目的对总指标分解,直到某一层次指标的下级子指标容易被量化,停止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分解过程中每一层次指标的下级指标数量不要超过4个。在层次结构确定后,需要由评价者结合经验(如专家经验或参考相关文献)对同一层次中同一属性的指标,即这些指标的上一层次指标是同一个指标,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3种模型控制变量的作用和主次地位如表2所示:
4.2建立递级突变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起来后,要确定同一层次同一属性的指标所属的突变模型类型。确定递级突变模型的主要原则是: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两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3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4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
4.3归一化公式的确定
为了便于评价的进行,需要对突变模型的分歧集进行归一化处理。尖点突变、燕尾突变、蝴蝶突变的归一化公式如表3所示:
4.4综合评价
这里所谓的评价,就是利用最底层指标已得数据,结合归一化公式逐级计算出各层次的指标值,最终得到对评价目标的评价结果。正如步骤(1)中描述的那样,一个系统中的上级指标为状态变量,下级指标为控制标量,状态变量可以由下级指标通过归一化公式计算得到,在计算状态变量x的值时要依据情况选取归一公式计算得到的值中的最小值或平均值:若系统的各控制变量不可相互弥补不足,按“大中取小”原则取小值,反之取其平均值。
按照上述步骤建立起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如下:
・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前文已经构建了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与方案层组成的系统基本满足突变级数评价要求的层次结构要求,而目标层与准则层构成的系统中,控制变量的数量为6,与突变级数评价要求的层次结构要求不符,同时知识的学习是企业从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获取和挖掘知识的基础能力;制造企业在获取和挖掘了充足的、新的组织需要的新知识以后,需要通过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将这些新知识进行分类处理、消化和吸收,以便能使企业的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知识的整合和共享是更高一层级的能力;最后,制造企业要想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完成知识的创新,以便能够占领更广阔的市场,这就需要对知识进行创新,因此知识创新是辅助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级能力,为此我们在原有目标层与准则层之间再引入一层: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及高级能力。建立起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递级突变模型。由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级指标所处的突变系统模型。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中,知识学习指标B1、知识整合指标B2、知识创新指标B4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知识共享B3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二级指标中,中级能力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一级指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
・由确定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递级突变模型,结合表3给出的各突变模型的归一化公式,很容易得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应的归一化公式,如表4所示:
・综合评价。这里只需要根据收集来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指标体系在设计的时候遵循独立性的原则,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控制变量在取值时应该利用平均值来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只需要知道底层的信息就可以对制造企业做出评价,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都是正向型指标,为此在利用该模型进行实证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单项的指标最高值设为一百分。
在计算结束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判断。突变级数评价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开辟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具有不需要对评价指标赋权的优点,而是根据各自目标在归一公式本身中的内在机制决定,避免了专家赋权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准确。本文基于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与以往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不同,此评价模型更具针对性,重点评价制造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分别如何,以及每种能力构成因素的现实状态及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5.结语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篇2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可更详细地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独具的、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取得竞争主动权的核心能力。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一种竞争能力。我们可以按表现形式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本文将从“特征”、“本质”和“管理”三个方面来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简要描述,并通过美国和日本IT巨头的案例来帮助读者理解“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 一、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和本质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备以下三大特性:
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既能为顾客带来持久的利益,也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并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隶属于企业自身,它是经过长期培育和积淀而形成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孕育于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员工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它会有力地支持企业向多元化目标努力,并保证多元化战略获得成功。
在经济生活中,真正能全面认识“核心竞争力”特性的企业很少,能全面识别、培育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少。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长盛不衰,而有些企业只能昙花一现?人们无法简单地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程度等方面解开这一问题的谜底。其实,竞争的本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资源展开的争夺,企业竞争力本质上是指企业在环境中争夺资源的能力。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无法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这是由其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决定的(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短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则将研究对象从短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延伸到了长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而有效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要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即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目前,我国多数行业中的企业(如机械、汽车、家电行业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DVD专利费”事件给中国企业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形成、管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和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做细致的工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维护”是指企业为保护和维系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而定期、不定期地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检讨,尤其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需要进行检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机械、汽车、家电等行业的企业竞争力往往与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密切相关,所以,培育以核心技术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常常是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内容。要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可以有以下思路:分解现有技术组合(对企业现有产品的所有生产技术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出来的技术按技术类型而不是按产品类型进行归类);识别关键性技术(对分类后的各类技术进行判断,识别出企业的关键技术);培育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规划、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根据对竞争对手和未来商机的分析判断来设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来自美、日IT巨头的启示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傲视全球的日本IT巨头们终于发现:外延式的扩张和成长经验在新经济时代不再灵验,规模正在变成累赘,成本与日俱增,效益却江河日下。在经历了巨额亏损和裁员风暴之后,富士通、日立、索尼等企业开始全面转型——削减部分业务并着手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富士通、NEC、日立等企业曾经是日本国的骄傲——在PC王国中,日本的IT军团至今仍占据着相当有利的位置。然而,在“数字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过度之际,IBM、思科、SUN、Oracle等网络时代(Internet)的快车将日本IT军团远远地抛到了身后。Internet记载着IBM、思科的辉煌,同时也留下了富士通、NEC、日立的失落——这三大巨头正承受着日本IT产业最深、最切的痛楚。在大型机领域的高等级对抗中,NEC在富士通之前便已败下阵来;而在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寻求新的增长点方面,IBM向“服务”转型的平稳过度堪称完美,“IBM全球服务(IGS)”的业务量早已占到了IBM总收入的1/3,这直接引发了全球IT巨头向“服务”转型的热潮(这种趋势十得日本IT军团再度落后)。当IBM采用全新的理念通过Internet平台来改造传统的“系统集成”业务时,富士通、NEC、日立等企业仍固守在原有的阵地上;当富士通、NEC、日立的推销员仍在卖力地推销所谓“e—business解决方案”之际,IBM早已向“宽频时代”迈步狂奔——IBM的“服务”业务汇集了欧洲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美国的在线交易模式和韩国的宽带技术。竞争的结果是,当富士通、NEC等还在领会窄带e—business的准确含义时,IBM已经在宽带上把握了先机,并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日本IT巨头的痛楚与日本产业界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有着必然的关联,盲目扩张几乎是日本企业的通病。他们的产品线跨度很大,但他们几乎没有一项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过宽的产品线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并使企业积重难返。再看看IBM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发现:IBM是经历了一系列重组和痛苦的调整才有今天的;IBM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东西,也随手扔掉了许许多东西;IBM总是在围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各种战略和策略。如果说IBM是在通过“减法”将企业做大,那么日本企业早先所采用成长做法就是“加法”——日本企业很少有通过集中力量专攻某一领域来将企业做大的决心,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富士通、NEC、日立几乎笼罩了所有工商业的门类,严格地讲,它们并不是单个的公司,而是由一大群彼此间毫不相干的公司“拼凑”而成的企业群,整体表现为在各自的领域里均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是“拼凑”而成的,他们很少会产生“1+1=1”或“1+1>2”的效果;相反,企业有限的资源还因此被分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
PC(个人电脑)是IBM的发明物,PC的准确叫法应该是IBM PC兼容机。在PC的光芒渐渐消退时,IBM有意识地淡化了IBM PC,并开始围绕Internet重新布局,这是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开始。IBM擅长于运用“减法”来使自己摆脱困境,并获得新的竞争优势。IBM的做法给日本IT巨头们带来了启发:不停地“识别”、“规划”、“培育”、并“维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从2001年以来,日本IT巨头们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富士通放弃了夕阳西下的硬盘生意,稍稍剪掉了一些越来越显得累赘的羽翼,进一步巩固与西门子的“攻守同盟”,将优势兵力向服务器领域集中靠拢;NEC则摆出了向“服务”转型到底的架势,试图让其“系统集成”业务重新焕发生机;日立则拿不赢利的半导体生意开刀,一把就关闭了5条芯片生产,面向海外市场的大型机业务也将终止……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篇3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63-04
引言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114号文件”,吹响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国内出版传媒业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入发展,传媒业竞争加剧。那么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发展就不单单是要比其他同行发行量大、比其他同行广告收入高,而是要回归企业成长的原始路径:审视自己有哪些资源是独有的,哪些资源是比竞争对手优秀的以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算的上是自己让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能力”。只有在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上开发利益增长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因此,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有学者对如何提高传媒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赵勋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1]。丁和根初步构建了中国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包国强、李良荣等提出了中国传媒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3]。但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定性的角度,操作性不容易把握。如何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财务信息为切入口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模型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十分困难,主要在于核心能力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然而这种核心能力中的隐性知识已经扎根于企业之中,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之中。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稀缺或独具特色的能力的特征是其“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1995)。也就是说,资产以某种方式用于特定的目的、客户和企业环境。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专用性资产的特征,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通过价值的方式,即财务的方式来解决核心能力这种专用性资产的识别和信息揭示问题。财务核心能力是能够导致核心能力形成的那些财务能力的集合,它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也能够直接导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或者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财务能力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以至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稳定的资金流为保障的,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不能正常进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以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一方面,财务能力表现在对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上,对财务可控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推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因此,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体现 [4]。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指标选取
按照《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有传播与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26家,本文选取了报刊业、出版业、广电广告业共计18家传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众多 ,本文从外部评价者角度,从行业特点出发,基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信息反映,从不同维度分别选择了12个财务指标,它们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资产总额。考虑到传媒企业的上市时间,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为2009年的横截面数据,且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和Excel软件。
(二)分析方法
为了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传媒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对反映事物不同侧面的许多指标进行综合,并最终合成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的重要程度(权重)依据其对总信息的解释程度而确定,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便于我们对被研究企业的全面认识,并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达到对企业更深层次的认识。
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可得到表1所示的方差解释表,下页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由方差解释表可看出,前四个特征值较大,其余八个特征值均较小。前四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87.277%,也就是说,前4个因子可以反映原有12个指标的87.277%的信息量,因此选取4个公共因子。
为了突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便于对因子含义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因子载荷矩阵采用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由上页表2可知,公因子F1在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X11上具有非常高的载荷系数,说明可以充分地反映这 4个指标包括的信息,因此 ,公因子F1可以说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信息反映。考察这 4个指标的财务含义,与企业的债务结构、 还债能力、获现能力有密切关系,所以,公因子F1可以称为偿债获现因子。同理,逐个分析其他3个因子的信息含量及其指标的原始意义,公因子F2、公因子F3、 公因子F4 分别为资产营运因子、盈利因子、资本扩张因子。
提炼出综合代表原有数据信息的公因子后,通过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各公因子的得分表达式如下:
F1=0.291X1+0.282X2+0.209X3+0.061X4+0.064X5+0.048X6+
0.109X7-0.079X8+0.162X9-0.184X10-0.293X11-0.068X12
F2=0.028X1+0.088X2-0.269X3+0.016X4+0.176X5-0.153X6+
0.404X7+0.325X8+0.102X9-0.228X10-0.027X11-0.130X12
F3=-0.035X1-0.048X2+0.224X3+0.302X4+0.122X5+0.435X6-
0.125X7-0.097X8-0.044X9+0.339X10-0.068X11-0.126X12
F4=-0.045X1-0.029X2-0.069X3-0.053X4+0.145X5-0.098X6+
0.145X7-0.135X8+0.681X9-0.117X10-0.216X11+0.469X12
进而以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得到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表达式如下:
F=(0.25969 F1+0.24484 F2+0.24408 F3+0.12416 F4)/0.87277
将各指标值代入以上表达式,可以计算出18家样本传媒企业的各公因子得分及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名,具体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
2.聚类分析法:在对18家样本企业利用因子分析进行了综合排名后,对他们的整体名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为了能够客观的认识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及分析其原因,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本文选用聚类分析法,它能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公司划分为同一类。运用SPSS13.0的ClassifyHierarchicalCluster程序首先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聚类,根据树形结构图, 18家企业被分为四类。然后分别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分别对企业的偿债获现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本扩张能力进行聚类,结果(见表5)。
(三)结果分析
由表4(上页)和表5可以看出,省广股份核心竞争力较强,粤传媒核心竞争力较弱,而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传媒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结合各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省广股份有着较强的资产营运能力,但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上得分偏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能适当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更强。尽管粤传媒综合因子得分不是最低,但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粤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粤传媒的盈利因子得分最低,经营状况需要改善,值得期待的是该公司近期正在进行重组,该公司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
结论
结合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的分析可知,中国的传媒企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优秀的媒体数量还不多,各个行业:杂志、报纸、影视,都还没有形成一群真正从市场中打造出的领头企业。仅就内容和传播渠道的整合而言,中国传媒业距真正的跨媒体经营,应该说至少还有段距离。在目前情况下,还很难和国外的媒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和抗衡。但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在宏观经济稳健增长、消费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在娱乐资讯、信息传播、图书出版方面的人均消费还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传媒行业保持持续乐观。
参考文献:
[1]赵勋.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09,(21):111-112.
[2]丁和根.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新闻界,2005,(2):4-6.
[3]包国强,李良荣.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72-75.
[4]罗宏,陈燕.财务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J].当代财经,2003,(12):109-111.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篇4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竞争已经跳出了小范围局限性竞争的圈子了。现如今的企业竞争普遍都具有全球性。这也是国际贸易组织构建所带来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在国际贸易规则的要求下,企业必须要复合拥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较强的创新意识、优质的服务项目等等一系列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能使企业在国际贸易的洪流中保持较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激流勇进开拓更为宽广的蓝海。本文则主要立足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复合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等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复合型企业的运作模式
所谓的复合企业,实质上指的就是企业在各自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之后,为了扩大企业的规模不仅仅是盲目地实行较为流行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方法,而是在企业取得一定市场优势的同时,进而对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进一步专研,从而在以核心技术为基础支持的情况下,生产出其他与原有产品相似或是其中间环节所需的产品。除此之外,企业还有可能与相类似的企业甚至于是其竞争对手达成战略联盟,从而提高彼此的竞争力。这样一来企业就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拥有了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这也极大的提升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复合型企业的类型
(一)核心技术开发型
顾名思义核心技术开发复合型企业,最主要的企业运营工作就是对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这样的企业拥有大量的技术专利,并与其它相关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企业因为其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仍然专注于技术的开发,所以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比如美国著名企业IBM就是一家以专利为生的公司,其主要经营的计算机业务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之计算机行业内群雄并起的形势,令这家公司在主要业务上的几乎丧失了竞争力。但是由于其对技术研发力度较大,倒是使其在技术领域里几乎拥有不可撼动的竞争力,它也蝉联了多年的专利拥有量冠军,并且第二名仍不能望其项背。
(二)产品配套型
所谓的产品配套,就是指企业的产品是多元化甚至是相互关联的。即企业具有多种品类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自己市场或者是产品拥有相同的大市场,但是不属于同一个细分市场。比如著名的日化用品公司宝洁,它就同时拥有许多种类的产品,其各个分公司的产品几乎涵盖了日化市场中的各个板块,不仅如此在每个板块还同时拥有许多子的品牌,如在洗发露板块就同时有海飞丝、飘柔、清扬等种类繁杂的子品牌。这种类型的公司,在市场竞争往往具有十分全面的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合作共赢型
现代企业进入到21世纪时已经告别了以往单打独斗的竞争形势,相反如今更加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共赢策略的开展。企业可以与自身生产销售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利益互惠。同时又可以与相类行业企业似抑或是相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彼此的竞争力,从而与较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分庭抗礼,这样的合作有许多,比如我国电信行业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两家企业,为了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和与较为强势的中国移动相抗衡,以此他们两家企业达成了战略联盟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相互支持,终于改变了中国移动一枝独秀的行业形势,稳定了企业的发展。
三、复合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一)核心技术开发复合型型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
1.在竞争中占有主动权
根据核心技术开发复合型企业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较多的核心技术。这些具有专利保护的核心技术,往往也是其他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和研发新产品过程需要的关键技术支持。没有一系列的核心新技术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销售活动。所以掌握了每个领域的核心技术,就会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将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企业,在竞争就更为的强势了,因此核心技术的掌握对新产品的开发具有促进作用,企业可以利用的技术开发出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比如苹果手机的畅销就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即便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具备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也可以找有实力开发的企业合作。并且在选择合作伙伴过程也同样拥有主动权,企业可以选择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公司进行合作,因此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到最高水平。由此可见,核心技术开发复合型公司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相对具有主动权。
2.可以抢占市场先机
拥有较多核心技术的公司,在产品研发能力上是其他公司望尘莫及的。其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其掌握了较多的核心技术,在产品研发过程也同样有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也使得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可以游刃有余。而新产品的研发进度也关系着市场份额的分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先入为主的说法,同样这也适合于国际贸易竞争活动中。比如苹果就是最先进入智能机生产销售领域的,当然紧随其后的还有三星、HTC等公司,由于HTC的创新能力的匮乏导致在智能机领域迅速的没落。但是其中最早的开路人苹果和三星相对而言却有着强劲的研发能力,因此自然而然成为了智能手机领域的巨擘。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手机领域一手遮天的诺基亚却因为墨守成规在同行纷纷转向安卓系统手机研发生产之时,诺基亚依然坚持塞班系统手机的研发生产,再看清塞班系统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又固执己见的选择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这也使得诺基亚错失了进入智能机时代的先机,致使一代手机行业巨头迅速的没落。由此可见,核心技术的研发在企业竞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产品配套复合型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
1.研发成本的降低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流动资金
产品配套复合型企业的产品普遍具有相关性,即新产品和传统产品的生产流程大抵相同,需要的核心技术也相差不大。因此在产品的研发过程其实就是企业产品品类的完善而已。因此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不需要投入较大的研发资金,只是对原有产品的简单改进。这样的研发过程既十分简单易行,又极大的节约了企业的资源,同时还完善了企业的生产链,降低了企业各个品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大了企业的利润率,从侧面上来看也是对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提升。
2.形成完整的生产链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产品配套型企业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进行企业生产规模上的扩展而获得递减的边际效益,而是通过完善产品类别、构建完整生产链的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这样的生产模式,可以极大的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因为生产链的关联性也有利展开于各个产品原材料的共用及生产废料回收再利用工作的开展,由于形成了完整的生产链也极大的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完善的生产链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并且也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从而使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占据压倒性优势。
3.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由于拥有完整的生产链,和丰富的产品类别。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复合型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全面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既是来自于完整生产链所决定的生产成本的低水平化导致的价格优势,又是因为企业拥有的产品多元化所累计叠加的一种综合优势。这样的优势,具有一定的抗风险性。因为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产品,每个产品都一定盈利能力,并且每个产品的盈利能力又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即便在某个产品中的利润不尽如人意,也可以通过其他产品的盈利来弥补损失。这样也可以极大的缓冲损失的破坏力,给与企业调整改革的机会。
4.有利于企业对局势的掌控
一个行业的整体形势,必选要通过行业各个生产环节因素综合的考虑。不难看出,复合型企业在对行业整体形势掌控具有绝对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其产品的多元化,正是因为产品多元化特性,从而促使生产链的完整性。这两个因素都为企业分析行业形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企业既可以通过对各个产品的销售情况得出产品改进的方向,也可以通过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分析,得出产品价格及销售量的波动区间。总而言之,丰富的产品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合作共赢复合型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
1.合作企业竞争力的叠加性
合作是一个企业发展必要的策略,因此合作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为了更加清晰的区分普通企业和复合型企业之间的差别,一般将同行间的合作才归纳为复合型企业的合作行为。所以,复合型企业的合作通常指的是同行间为了与行业中较为强势的企业相抗衡所采取一种互利共享的合作模式。这样的合作模式,如今已经比较广泛了。比如现如今比较流行的合资车生产,就是两个相同行业的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所采取的措施。这样的合作机制,通常具有意想不到的竞争力叠加现象,即两个企业合作的项目往往会吸纳两个企业各自的忠实顾客,并且在深入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减低项目的成本甚至于提升项目的质量。譬如华辰公司与宝马公司合资生产的华辰宝马,在价格上由于实行了国产化因此避免了各种因进口所附加的税收,另一方面这样的合资车吸纳了华辰和宝马两个企业的忠实顾客,因此销量相当可观。由此可以发现,同行企业间的良性合作也是可以增强彼此竞争力的。
2.以合作促成长的特性
企业运营过程离不开合作活动的开展,企业合作是有利于互利共赢的。尤其是相同行业的合作活动的开展更是将互利性提升至最高点,因为相同行业的企业具有相关性,不经可以在销售过程中进行合作,也可以在技术层面进行合作在管理经验层面进行交流。总而言之相同行业的企业在良性合作的前提下,可以交流彼此的经验,改进彼此的生产技术,通过互帮互助,可以有有效的促使合作企业的共同成长。比如我国最为典型的电信行业整合行为即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合作行为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月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比率分别为1.4%、-3.3%、1.1%,增量收入分别为41亿元、-206亿元和26亿元。不难看出中国电信无论从收入增长率还是从增长的具体金额而言都普遍高于其他两家企业。同样也可以看出,只有中国移动的经营业绩不佳,出现了负增长,这样的情况是鲜有发生的,因为多年以来中国移动都具有十分强劲的行业竞争力。但据目前形势来看,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这样的变化主要是得益于两家企业的合作发展。从而促使两家企业在技术管理层面进行深入的交流,最终也使得两家企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篇5
内容摘要:企业的生产运营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并将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利润的过程,资源是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条件。生产运营过程本身是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对资源的整合。因此,资源与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文基于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并进行了辨识。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构成 辨识
Prahalad和Hamel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使得人们对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摆脱了企业同质化的假设,将企业内拥有的不同能力、不同要素导致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内涵的表述, 不同学者有不同阐释。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长期支持企业为用户提供独特需求并因此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企业的生产运营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并将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利润的过程,资源是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条件。生产运营过程本身是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对资源的整合。因此,资源与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能力作用的对象是资源,是资源结合后表现出来的结果;资源只有通过能力的作用才能表现其市场价值。在企业各级层的能力与资源的组合可能形成优势,不在关键领域发挥作用的资源和能力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外的相关研究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这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直接套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可能与本土企业的实际有出入。其次,仅限于一些抽象概念的描述也不利于企业竞争理论在中国企业的运用。再者,讨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联系企业本身的情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
2002年,报告了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指出:我国企业已经步入基于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 它们分别是企业成长和盈利的重要源泉。下一个阶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我国企业将进入技术核心能力的竞争阶段。2003年,余伟萍等报告了对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运用文献法和对深圳、宁波、成都三个城市的企业家问卷调查,得出核心竞争力因素的排序,文献法结果排序为: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行业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排序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文化;战略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行业环境;企业自身历史状况。2005年丁伟斌等报告了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选择的实证分析―以杭州、苏州中小企业为例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已成为部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企业家和专业人才优势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中的重点。企业家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要素并不构成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样本是选取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丁伟斌等的研究样本的选取是中、小企业,余伟萍等的研究没有明示样本企业的类型。余伟萍等的研究调查的对象是企业家,而、丁伟斌等的研究调查对象是企业内人士,有部门人员参加。三项调查的地区有不同。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与辨识分析
综上并结合我国企业现有状况,笔者认为:构成我国企业现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四个:人力资源、品牌资源、技术核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一)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此前的许多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的业绩成正相关关系。、丁伟斌等的研究特别提到了企业家的能力和精神,企业家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这样的表述并不否定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拥有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某个时期,他们拥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核心技术确实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自发的流动性,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人力资本市场交易流动,因而缺乏持久性、不可交易特征。从企业长远发展看,唯有企业家是最终对企业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管理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保障。有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有显著、正向且直接的影响,企业家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变革组织现有经营模式,保证企业能够不断提供有竞争性的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家通过建立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来不断激发、凝聚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提高工作效能。通过领导团队的构建,与其他管理者学习与分享知识,唤醒团队成员的管理天赋,激发管理智慧,将个人知识转变为企业知识,提升企业领导力。
(二)品牌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余伟萍、丁伟斌等的研究表明,市场营销能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市场营销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看企业能否快速、低成本推出企业品牌。品牌产生于企业,表现于企业之外,是企业美誉的载体。品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和服务品牌,另一类是雇主品牌。就产品品牌而言,在消费差异化时代,任何一个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如果企业营销只是表现在推销产品的量上,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长久。品牌传递的是产品的科技含量、服务和质量保障、企业对顾客的态度等企业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信息,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雇主品牌同样是企业美誉的载体,它传递企业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员工分享成功的价值观念等信息。顾客(雇员)选择品牌实际上是对品牌拥有者的信任;选择一种符合自身审美观的情结,也表明企业在市场的信誉。品牌具有持久、异质、不可模仿性,建设和维护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一般企业很难模仿。企业通过品牌影响并吸引顾客,但是究竟是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与吸引顾客,具有不可言传的模糊性;品牌一经批准受法律保护,非拥有者自愿不能流动,具有资产专用性特征。品牌具有延展性,可以水平延展,跨类别、跨行业,也可以纵向延展。品牌具有整合性,能够整合企业生产、网络等多种资源。
(三)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重要能力
的报告指出: 我国企业将进入技术核心能力的竞争阶段;丁伟斌等的研究中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结论的差异来源于所调查企业的类型且的研究数据时间跨度长达10年。2003年,黄文峰报告了对我国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样本企业的类型为2002年国内大中型企业。指出:技术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研究中定义的技术核心能力包含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绝对多数,国内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表现的主要方式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生产制造技能与新技术、新工艺的整合过程;是企业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设计加工能力等生产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过程持续不断,因而具有持久性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向是满足客户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运用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因而具有价值性。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是同质的,围绕技术创新活动及成果的转换企业必定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通过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技术创新过程具有互补性而技术创新成果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模仿。技术创新使各种资源的性能和结构得到了有效配置,因而具有整合性。技术创新的成果具有延展性,可以在一系列产品中使用。
(四)组织管理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能力
、余伟萍、丁伟斌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组织管理能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设计两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一部分大中型企业逐渐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一部分中小企业按“家族管理”的管理模式管理企业也获得了成功。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诀窍并形成惯例,这意味着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组织资本,这种组织资本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企业绩效,因而对于企业资源具有整合性 ,也是企业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具有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企业是个开放的系统,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制度制定是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因而管理具有动态性。由于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互补性和不可交易性,任何因素离开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其性质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
就企业来说,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内部经验”,“内部人”可以在企业不同部门与项目中使用,因而又具有“内部延展性”;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育与维持需要企业长期投入,组织管理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有价值的资源使用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丁文斌等的研究结论中:企业文化不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是调查对象为民营中小企业,“家文化”比较强势,“企业文化”由于没有专门提炼、整理而显得弱小。余伟萍等的研究结论中:行业性质和企业自身历史状况构成核心竞争力,对行业影响最大的行业政策以及自身历史,对企业影响最大的企业经营理念都能在组织管理能力中得到最终体现。
参考文献:
1..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4)
2.余伟萍,陈维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复合型企业;新趋势
一、复合型企业的概念及特点
复合型企业是指其某种特定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在销售市场上占据稳定的份额后,不是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大,而是通过围绕其核心技术继续投资并研发其他种类产品的企业。它在每种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又在相关的多种产品上拓展市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复合型企业一般建立在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产品从某一种类拓展到另一种类都是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的。
第二,企业创造的是产业链效益而不是规模效益。当企业的产品已经占领稳定的市场份额,面临继续扩大规模生产,还是选择将核心技术延伸到相关产品,通过开辟新的市场来谋求发展时,企业选择的是通过缩短产业链来减少中间成本,通过在多种产品上延伸核心竞争力来抵御金融风险。
第三,企业同时具有专业上和整体上的优势。从专业上看,企业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中都进行创新和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从整体上来看,企业沿产业链进行了核心竞争力的延伸,通过生产多种产品,降低了产品种类单一的风险性。
二、复合型企业的发展
1 我国复合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我国复合型企业的发展
该阶段主要是建立复合型企业集团。企业开始在模仿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消化并加以创新,进入复合型经营的探索阶段。此时,企业集团产品种类逐渐增加,但是技术竞争力仍然缺乏,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
(3)20世纪90年代我国复合型企业的发展
此阶段主要是建立中小型复合型企业,目标是创造规模效益。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企业开始向提高生产率和增加产品附加值转变。
(3)21世纪初我国复合型企业的发展
本阶段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发展核心技术及创造产业链效益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人才战略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通过产业链的缩短和核心竞争力的延伸来达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现。
2 典型复合型企业举例
(1)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创立。2003年前主要生产电池,其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镍电池60%和锂电池30%的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比亚迪于2003年跨行业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并利用在电池行业的技术优势生产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将电池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到汽车行业。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代工业务下滑时,比亚迪汽车业务已经成为二次充电电池、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有力支撑。截至09年6月30日,汽车业务份额占整体营业额的比例从2008年上半年的31%攀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55%,首次超越二次充电电池、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成为比亚迪股份占比最大的业务板块。
比亚迪的成功是自主创新的成功,也是选择复合型生产的成功。在电池生产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后,把电池的核心技术拓展到汽车生产上,实现了两种产品的纵深发展,从而减小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云南白药集团
云南省医药有限公司前身为云南省医药公司,成立于1951年,隶属云南医药集团,是一家县有50余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中药止血散剂”是云南白药的传统优势领域,但是只在“创伤药”领域发展,年销售额只有2亿多元。1999年,云南白药集团开始瞄准中国的小创伤护理市场,推出了自己的“白药创可贴”,因其具有消毒杀菌功能并能使小伤口更快地愈合,迅速打破了由强生公司的“邦迪”品牌一统市场的市场格局。云南白药于2004年推出以“防治牙龈出血”为主要诉求点的白药牙膏,独特的定位及医药领域积累的品牌效应,使得白药牙膏迅速赢得了一批忠实用户。
云南白药集团复合型经营的成功,始终离不开医药的根基,也正是围绕这一核心技术,适时推动相关产品的拓展,促进了云南白药集团的迅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复合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复合型企业实现了多种产品的纵深发展,从而减小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二,拥有核心竞争力成为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复合型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从而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
第三,产品种类的拓展逐渐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复合型企业围绕核心竞争力适时发展相关产品,有助于实现核心竞争力在相关产品上的延伸。
第四,缩短产业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复合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将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整台到一起,降低了采购和销售成本,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四、结论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篇7
关键词:集团公司管理;核心竞争力;信息化;ERP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集团核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范文
本文2023-12-16 11:09:0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