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
节约资源的方式篇1
关键词:节约用地 集约用地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38-02
“耕地减少、投资房地产、拆迁”这些词汇在当代中国成了热词,种种词汇都指向“土地”。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在逐渐的减少,如何保障我国的土地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得到优化利用,成了当今社会讨论的重点。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节约集约用地随之兴起,是当代中国进行的一个重要成果,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关联。因此,要把优化土地资源与高度的经济化结合起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来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莫让土地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2年6月25日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其宣传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中的口号“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可以看出集约节约土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1 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内容
1.1 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
其含义指的就是采取措施更充分有效的使用土地,用最小的土地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要。
1.2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
1.2.1 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因
第一,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它能帮助建立节约型的社会,能够运用最小的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第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要节约集约用地,因为土地供求矛盾剧烈:土地资源逐渐减少但是需求却日益增长。第三,我国存在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浪费现象严重危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2 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式
第一,遵守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第二,国家要严格用土审批制度,对土地的总量进行宏观控制,引导地方节约用地,由传统的粗放型用地转化为节约用地模式。第三,对各项建设用地实行严格控制制度,保护耕地不能减少,防止土地大面积消耗。第四,提升人民对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尤其是土地有关部门要做好决策部署工作,认识到土地节约集约的重要性,从实际行动中落实各项节约集约措施。
1.2.3 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内容
文章所称节约集约用地,是两方面的结合,即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两者方式是有些差别的,节约注重用地结果,集约注重用地的方式。
土地节约的主要手段既然是土地集约,那么集约方式就得引起足够重视。土地集约可以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土地集约方式并不是在各个地方统一适用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寻找最佳的集约方式,使得当地的土地资源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共同提升。现在我国社会面临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住宅、工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普遍出现的现象是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迅速减少。不光是耕地需要集约,我国的森林、草地、河流等用地也是需要规划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集约用地的全面贯彻。而且还要注意,土地集约利用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的地理环境而有不同的要求,也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现在农村出现“有房子但不居住”的状况,就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实况,来采取不同的节约集约方式,使得每种方式都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节约集约作用。
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正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必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它依赖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他们之间的优化重新组合,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设备原材料的投入产出量,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扩张生产要素,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不仅能够降低投入还能增加产出。相比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增加新项目和扩大经营规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多采用保持原有基础,不是增加新的,而是充分利用旧的,运用创新等方式,对旧的进行改造和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的整体持续、快速、健康、有效、有序地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适应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容。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只是一种波动性增长,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为了更好的推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更加关注资源能源的节约以及合理使用,应用新技术来推动节能资源的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生活态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3 节约集约用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是有一定关系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资源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样也会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促使资源配置更加的合理、公平。只有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才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目前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占据越来越多的土地,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节约土地资源。对于城市来说,应该合理布局房屋建设与工业等的用地,对人口密集度进行重新的设置,以便节约用地。要明白土地节约集约有利于减少城市建设的土地投入,降低成本,因此能够在投资一定的前提下更多的将资金投入到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高幸福感。
由此可以看出,节约集约用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方向发展,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经济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存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条件的,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
4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1 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宏观指导,提升集约型经济增长幅度
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能够推动土地资源重新有效的分配,实现土地的更高价值。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刺激土地市场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土地开发的整个程序当中中,要做到“四个严”,即严格设计规划、严格项目落实、严格土地审批、严格规划实施,改变对土地利用的粗放形式,利用高科技手段等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具体操作步骤就是:通过严格的土地设计规划,能够形成一个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宏观指导体系,能够明晰各地区的总体土地规划,防止一些任意滥用土地的现象发生;在申请土地建设时,要严格审核,看申请是否在地区总体规划的范围之内,一旦不符合总体规划,坚决不能依靠其他方式给予审核通过。有了土地利用的宏观指导体系,能够完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使得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能够形成合理的布局,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4.2 严格管理节约集约用地,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驾护航
也就是防止、制止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为了防止浪费严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视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土地需求,来进行规划,做到投入既有产出,能够合理充分的应用地区的每块土地,提高土地质量,防止出现空心建筑。第二,对土地使用设置一定的标准,而对一些小的、污染环境、经济效益低的项目则要适时的限制用地。第三,项目用地标准要与其产出相对应,提前做好项目的预测,防止一些“豆腐渣”工程出现,不仅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还会浪费土地的充分利用率,破坏环境。第四,对于一些工程项目,一旦审批了土地利用,就要监督其开工、实施过程,防止出现“占地荒废”现象的出现。第五,根据市场对土地利用的观察,逐步加大对土地市场利用率高的投入,撤销一些占地面积大但效益差的项目,推动土地调整与整个集约型经济增长相适应,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的最大化收益。
4.3 创新现有土地利用手段,深度挖掘土地潜力
要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发展,就土地而言,就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保证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功能,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不光要利用产出效益好的耕地资源,也要对产出比较差的土地(如戈壁、沙漠、荒地)进行开发使用,能利用这些土地的就尽量不要占用耕地;要对农村地区的空心房进行开发利用,防止闲置的房屋阻碍土地资源的再次开发升值,因为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向更激烈的方向发展,一些收益不好的企业可能就会被淘汰,如果其他企业接受不及时的话就会形成一大批荒废的厂房,占用的土地就会被荒废,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形成阻碍。所以,要对这些闲置土地进行重新开放利用,整治成耕地或者其他高效益的项目用地。再次,要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就要针对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现象进行调整与控制,可以采取种植树木来组织水土流失,改造山区,利用地形展开特色“护土工程”,突破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保证农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地区建立的功能区,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地形、地貌优势,将工业区与住宅区分开,充分利用水流资源来建设依山傍水的功能区,使得工业发展能够顺势而成,也使得居民能够生活在美丽、幸福的社区。
5 结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自然资源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将不会再生,它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资料。不过,现在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面临这种人地关系冲突,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之间的关系,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来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0.
节约资源的方式篇2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法律功能;法律保障机制;软法渊源
【正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不仅是针对资源的节约使用,更是对现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理念的反思与超越。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资源的消耗总量大增,相应地,资源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一步突显。另一方面,资源浪费过于严重,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过低,严重制约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简称,下同)是国家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展潮流的科学决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之辨析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观点综述
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陈东琪(2004)首次提出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1]叶蔚等(2004)首次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们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的观念、主体、制度、体制、机制、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曾智泽(2004)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措施,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对自然界的态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一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白雪秋(2004)在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内涵时,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及经济学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在社会大生产的各领域各环节环环节约,社会主体个个有责。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赖于配套互补、协调一致的综合性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李艳芳(2006)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国家通过采取经济、技术、法律等措施,促使政府、一切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出现资源能源的浪费,从而形成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社会状态。[5]陈德敏(2008)指出,节约型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循环再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6]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实现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列举的目前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通过他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的阐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浪费型社会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只是在具体表述时,论者对节约型社会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同时,笔者认为诸多论者的表述存在这样一个不足:他们在界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并没有对“资源”做出明确的辨别,而是笼统的概念界定概念,这并不利于人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本质内涵的认识。此种情况一直到陈德敏教授在论述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才给予了“资源”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将其界定为物质资源。总结前人所述,本文认为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可做如下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一个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科技、法律、行政和道德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的社会系统。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系统,它包括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多方面内容;2、节约资源主要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核心是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3、资源的节约是全领域多方式的,要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不同措施进行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4、节约资源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5、节约资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的双向可持续性。6、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对称,以生态效益优先、资源“以供定产,以产定需”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法律功能之定位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资源节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经济、科技、行政、法律和道德等多种措施。如何做到资源节约,技术是关键,法律是根本。制度的缺失,需要法律的制度构建功能予以补足,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则可以将其上升到立法高度,发挥法律权威强制性优势;科技瓶颈问题,同样需要法律构建制度基石,来解决科技在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动力不足的缺陷;而国民消费观念的矫正和节约意识的强化,更需要法律发挥其本身固有的规范引导和宣传教育功能;最后,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律本身的制度缺陷,则需要法律保障机制发挥其内部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调整功能,使法律制度的整体功能最大化,并在社会建设中将其外部保障功能得到最优化发挥。因此,面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种种问题,法律手段是第一位的有效解决方式,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法律保障先行。此外,“法律功能是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法律进行功能分析就是对法律所产生的客观后果在社会整体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认识和评价。法的功能是法所固有的功用和性能,是法的天然的和内在的属性,能够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力。法律功能反映法与社会的关系,它既能对社会整体发挥功能,又能在其内部法律系统之间实现其内在功能的协调。”[7]
节约资源的方式篇3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为什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已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理念。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是应对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有效途径。
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趋严重,主要变现在:
1.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消耗高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消耗过大,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
2.环境污染严重。以水为例,借用环保部官员的一句话就是“南方有水皆污 北方有河皆干”。虽然有些夸大,却真实的反映了我国水污染的现状。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3.气候变化形势严峻
由于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称,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由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在今后数年内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人口大规模迁移、能源短缺以及经济和政治动荡。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其三,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由于资源储量低、消耗高,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给国家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
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资源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刻不容缓。
二、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着力点的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扭转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
要求。
1.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措施,扎实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全面排金属等污染物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集中开展沿江沿河沿湖化工企业综合整治;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清洁家园。
2.要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防洪能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治理水土流失、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3.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探索研究环境变化规律,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同时要加快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体系政策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资源损失与环境破坏。
(二)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
1.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增长方式。
主要是通过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方式 四方面的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减少、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2.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3.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坚决摒弃摊大饼式的发展,走集约和节约的路子。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
4.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
在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进节能减排,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
资源和环境这两块短板,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整个过程的硬约束。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不仅今天的发展难以为继,而且子孙后代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跃奎.发展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2.
[2]十七大报告.
节约资源的方式篇4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措施;可持续发展
1 节约型园林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土地、水等资源短缺。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加快城市绿化、美化的速度,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中存在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如一味追求“景观风”、“奢侈风”,对大树进行移植、逆境栽植、反季节种植等等,这种“高消耗、高投入”的园林发展方式造成了对原有生态的破坏及人力、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我们为城市环境建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园林发展模式,让城市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必将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及内涵
园林是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园林是当前园林绿化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载体。
2006年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概念——“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 ,这是针对我国当前资源匮乏的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2007年建设部出台的《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中提出,“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要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节约型园林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节约型园林是最合理、最经济、最高效的园林形式。
3 节约型园林的技术措施
建设节约型园林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对节约型园林研究和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节约型植物生态措施、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等几个方面。
3.1 节约型植物生态措施
植物景观是节约型园林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现代园林绿地生态的核心部分。节约型植物生态措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植物、优化植物群落配置,营造出自然、生态、美观、经济的生存环境。节约型植物生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1 应把握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利用原有植物资源。保护好场地中的原有植物是对场地必须要做的保护性工作,利用原有植被是最大的节约,这也对场地的尊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涉及到占用绿地和伐移树木,必须最大限度地处理好城市建设、改造与保护的关系,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生态植被,避免浪费。
3.1.2 应优先选择利用乡土植物,构建地方优势植物群落。乡土植物成本低、对环境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少有病虫害,具有可靠的生态安全性,而且节约水资源,从而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以乡土植物为主构建的地方优势植物群落在与环境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以最优化的形式利用自然资源,不需要过多的人工维护。在植物种植设计时,用乡土植物模拟自然状态下的群落结构,能够体现地方景观特色。
3.1.3 应优化植物配置模式。绿化模式以复层式群落为主。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以及层间植物所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是实现园林绿地景观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在植物配置之中,杜绝城市绿地人工群落配置单一化和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化,不应一味地追求大草坪,大色带等单一植物配置,在合理的原则下,构建乔—灌—花(草)复层式植物生态群落。
3.1.4 选用耐旱植物及粗养护型植物。耐旱植物成本较低,观赏价值较高,且品种资源丰富。利用耐旱植物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植物自身需水量,从源头上节约绿化用水。粗养护植物是指那些很少需要整形修剪,对肥料、杀虫剂和湿度的要求低的一些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构建粗养护型的植物群落,是对自然植物群落自然规律的直接应用,同时也减少了人工维护,降低了成本,是节约型园林的重要途径。
3.2 园林节地节土措施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建设节地节土型园林能在缓解人地矛盾,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节地措施主要通过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园林绿化节约土壤资源的具体措施,一是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二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
3.3 园林节水措施
园林节水措施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节水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应用乡土植物和耐旱植物、节水灌溉技术、集水技术及对再生水利用。
乡土植物和耐旱植物在节水方面有明显的效果,有的仅依靠降水就能够良好生存,从而减少灌溉成本,对建设节水型园林有着积极作用。
节水灌溉技术即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微喷是指对根据植物、土壤及气候情况,适时进行喷洒,不宜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同时可利用喷灌系统施用化肥,喷洒农药,节省人力物力;滴灌是将有压水以小流量、准确、均匀地补充给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只向植物根区土壤供水,使其保持适宜的水分,同时把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和地表蒸发减少到最低程度。
节约资源的方式篇5
李强 大连职工大学
摘要:本文从消费模式、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等方面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
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十八大报
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
会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规
律的深刻认识。本文拟从消费模式等方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
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进行初步探讨。
一、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应倡导
一种节约式的消费模式。提倡这种消费模式的原因是:我国的资
源、能源状况,乃至世界的资源、能源都不足以支撑起世界人口
最多国家的非节约式的消费模式,这是资源瓶颈原因;非节约式
的消费模式已对环境、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雾霾天气,
这是环境压力、生态承载力方面的原因;非节约式的消费模式,
并不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觉的提高。在我国,一定程
度上存在过度消费的倾向,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节约式的
消费模式的措施是: 1.高度重视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其它措施相比,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
题。2.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与节约式的消费模式
的关系。非节约式的消费模式能够增加消费量,产生大规模的内
需,但却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利。节约式的消费
模式于扩大内需,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利。要找到正确处
理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与节约式消费模式的关系的办法。3.
在制定发展规划、设计改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消费模式的因素,
并从长远角度考虑消费模式的问题。
二、统筹兼顾与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
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
利益的突出问题。在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时要注意各种措施、各
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本文要强调的是,要把统筹兼顾落实到资
源节约的行动中去。现实中,还存在因违背统筹兼顾要求而造
成的资源浪费,还存在因不注重统筹兼顾,措施不细而带来的
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例如,在进行一项建设时,虽然政府不
同职能部门基本做到了本部门内的统筹兼顾,但部门之间却没
有做到,进而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再如,住宅装修过程中产
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与住宅设计、建设时不兼顾住户的需求有一
定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顾,一定要注
重细节,细致考虑。
三、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体制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物质保障等诸多有利的因素。同时,也
存在可能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趋利性,
有时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在
竞争、优化过程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要通过加
强国家宏观指导、中长期预测、建立资源配置保障机制等措施避
免市场配置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
四、生产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
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有利于提高我
国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由“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
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大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文
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中,微观经济
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在生产、 销售过程中推动的商品 “大包装”
等方式而造成的消费者被动的“多消费”,以及这种消费在一定
程度上造成的对资源的浪费。另外,生产过程中的高附加值式的
生产,一方面,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保护了环境,另一方
面,高附加值的产品、商品提高了商品价格,增加了消费成本,
推动人们更多、更广地开发利用资源,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
入水平。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好高附加值式的生产对生态文明
建设的“两面性”影响。
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理念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增强全民节约
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风尚。同时,还应
有这样一种理念,即:非节约性的消费模式不必然带来高生活水
平、高生活质量、高幸福程度;节约性的消费模式不必然导致低
生活质量、低幸福程度。要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
一个相对较低的投入水平、消费水平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
日报,2013-11-16(1).
作者简介:
李强,男,1973年2月出生,讲师,大连职工大学教师,研究
节约资源的方式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开展一场珍惜资源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介绍水、煤、电、气、油、土地等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为创建节约型城市而共同奋斗。同时大力传播当今的领先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主题:
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活动时间:
按照天津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县第科技活动周从5月15日开始至5月21日结束。
四、活动内容:
按照天津市第科技活动周方案,本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大系列活动:
一是资源形势宣传。广泛宣传全球资源趋势及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宣传国家和我市关于资源节约的有关法规、政策。开展以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知识咨询、科普宣传为中心内容的广场活动,拉开科技周的序幕;在城乡张贴“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科普挂图;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服务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
二是资源节约知识普及。组织参观节约资源等科普展览,发放“珍惜生命之水”等科普读物和资源节约知识科普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科普知识竞赛,推广再生水回用、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资源节约研讨。组织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围绕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蓟县、绿色蓟县、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开展研讨。
四是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传咨询联合行动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民注意节约意识。
五是适应广大农民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推广、送科技下乡活动。
五、主要活动:
科技活动周主要分两个层次实施,即全县性重点活动和基层活动。
(一)全县性重点活动
1、参加天津市青少年“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言传递行动(蓟县地区)启动仪式及蓟县第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利用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宣言传递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小学生分别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资源节约知识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保护资源、关爱环境”主题班会和科学实践活动。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2、举行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邀请天津市图书馆携带有关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书籍,来我县为群众送科普图书下乡。县文化局、市文博学会主办。
3、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天津市民盟的有关专家,为我县农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全县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县教育局主办。
4、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由县农口各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组成下乡服务队。深入全县乡村进行以“依靠科学、珍惜资源、摒弃陋习、关爱环境”和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县农口各委局主办。
5、参加全市“珍惜资源,从我做起”联合大行动。组织有关科技、环保、水务、教育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广场、社区、街道、乡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等。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6、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组织县国土、矿产、环保、水务、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以及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我县实际,就资源节约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7、举办科教影视放映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组织播放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的影视片。县文化局主办。
8、组织青少年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网上论坛。利用天津市基础教育“校校通”网,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向青少年学生普及当今能源、人才、环保等资源相关的科普知识,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大讨论。县教育局主办。
(二)基层活动
本届科技活动周仍然坚持“以基层为主,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直各部门、厂矿企业、驻蓟单位、乡镇、街道办和群众团体除参加市县重点活动外,还要根据本届科技活动周主题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好本单位各项活动,办出特色。
各单位的科技活动周安排,请于2005年4月30日前报县科委科普科。
六、宣传报道
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蓟州》报要积极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
七、组织领导及要求
1、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委、县科协和有关部门承办。成立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组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罗翠华同志任名誉主任,副县长郭春富同志任主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政府办公室、县科委、县计委、县农委、县建委、县市容委、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水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委。县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驻蓟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指定科室具体组织实施。
2、各单位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科技活动周所需一切宣传材料、展品等在5月13日前准备好。
3、科技活动周结束后,在5月26日前各单位要将科技活动周总结(附活动照片5张)报县科委,有摄像条件的提交10分钟左右的录像带。
附件: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蓟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蓟县科学技术协会
2005年4月10日
主题词:活动方案科技周转发通知
中共蓟县县委办公室2005年4月19日印发
(共印180份)
附件:
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1、热烈祝贺天津市(蓟县)第科技活动周隆重开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5、保护资源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6、推行有利于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7、珍惜生命之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8、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增长方式转变
9、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节约资源的方式篇7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是基本国情。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集中表现。“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更为庞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资源约束矛盾日趋强化。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呈刚性增长。但是,从资源储量看,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我国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淡水为28%,耕地为43%,森林为25%,石油为7.7%,铁矿石为17%,铝土矿为11%。从国内资源供应看,保障能力有限。“十二五“时期,我国新增能源供给量约8亿吨标准煤,2015年总量约41亿吨标准煤,与各地需求相比有很大差距。今年上半年,由于高耗能行业增长过快,部分地区再度出现煤电紧张。从利用国外资源看,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上升,石油达54.9%,铁矿石达63%,铝矿产达48%,铜精矿达63%。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大量利用国外资源不仅难度加大,而且风险明显增加。从资源利用效率看,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水耗的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能源资源低效利用加剧了供需紧张状况。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确保能源资源安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2009年底,七大水系国控监测断面中劣五类水质比例为18.4%;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劣五类占34.6%,中度和重度富氧占69.2%;近岸海域中四类、劣四类占17.1%。地级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为20.4%;如按欧盟标准,我国95%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污灌区等土壤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有9000多万城镇人口集中饮用水源地不达标,有1/3城市人口居住在劣于二级的空气中。高消耗、高排放是造成高污染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2 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认为,我国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我国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才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世界客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谈判中面临压力越来越大。在未来全球排放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我们已不能像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那样无限制排放温室气体。我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O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国现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靠节能提高能效,其贡献率要达到90%以上。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才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更加迫切。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放心的食品、优美的环境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近年来,环境突发事件增多,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方重金属污染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老百姓反映强烈。下决心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真正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五)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趋势。当前,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发达国家提出“绿色新政”,投入巨额资金,支持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一些国家设置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产品的能效、碳足迹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发达国家在研究征收碳关税:有的已开始征收碳税,这将会使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大大削弱。同时要看到,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初步预测,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吸纳就业4000多万人,包括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资源和环境这两块短板,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整个过程的硬约束。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不仅今天的发展难以为继,而且子孙后代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董要着力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增长方式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转变,坚持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增长转变。三是要素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支撑增长转变。四是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资源-品-废弃物”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生资源”式循环过程转变,减量优先,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减少、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盎济中的比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做大做强。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三)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坚决摒弃摊大饼式的发展,走集约和节约的路子。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要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充分利用可使用空间,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与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合理配置绿化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科学配置各种交通资源,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水资源,推广应用先进节水器具。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四)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环保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一五”期的实践表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过去五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9.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2.45%,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势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管理方式、能力建设等方面。在发展理念上,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工作的着力点没有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对节能减排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前松后紧,“十一五”末有的地方地区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采取非常规措施,但有的停限居民用电,违背节能减排初衷。在体制机制上,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足。在产业结构上,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产业重型化趋势没有改变,增加了节能工作的难度。在管理方式上,政府责任重、企业责任轻,地方责任重、部门责任轻,行政手段多、市场手段少,环保执法监督不到位。在能力建设上,标准不完善,能源统计、计量和节能监察等基础工作薄弱,节能管理力量不足,监管能力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抓紧研究解决。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正是基于对这一国情的科学判断,“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下降8-10%的约束性指标。为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持续发展之路。
“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思路:要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严格依法管理的同时,着力在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市场作用上下功夫,重点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难就难在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行业增长过快、产业重型化趋势没有改变。“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引导各地淡化GDP考核,防止盲目攀比,避免短期行为,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速,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能耗强度约束与能耗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倒逼机制。“十一五”实践表明,仅靠能耗强度约束不能有效控制能耗总量,能耗总量得不到有效控制,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突出。“十二五”时期要由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向强度与总量“双控制”转变。首先要强化能耗强度约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
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
本文2023-12-15 17:22:5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