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工作总结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14 17:35:09浏览:419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篇1

我县早在1979年便成立了平江县林业学会,1985年成立林业技术推广站。1995年成立平江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下设一所三室,即林业科学研究所,林木丰产栽培室、森林保护室、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室,同时27个乡镇林业站也相继成立了林业技术服务站。2003年,县林业局根据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成立了林业技术领导小组,下设退耕办、生态办、油茶办、规划设计办。均由县局一把手担任主要负责人,现林业科技推广站核定编制18名,平均年龄42.6岁,其中大专文化的8人,中专文化的10人,都是林业工程师以上职称;平江县林学会现为第八届,设营林、森工、野保、生态旅游四个学组,现有会员78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8名,助理工程师38名。今年,我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方面主要是通过参好了林业科技论坛,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活动,举办好一次林业培训班,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林业科技网络建设的完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一是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今年10月,市局组织召开岳阳市第六届林业科技论坛,我局通过林学会通知各会员,先后有22名会员撰写了林业论文参赛,其中,高工黄展鹏同志的《论平江县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的意见》与《平江幕阜山黄山松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的探讨》分获一、二等奖,工程师胡满花等撰写的《平江县古树名木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入选论文集。通过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林学会成员充分体现了研究发展平江林业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县林业发展方向及林业科技方向指明了道路。

二是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活动。今年4月,我局党委研究,在南江林业站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试点工作,主要是对林政、营林、林业财务及森林公检法等四线人员进行林业业务和政策法规考核。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10月,局党委通过下发文件,决定先在全县27个乡镇林业站开展此项活动,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县林业站407名林业职工高度重视,一致认为,通过练兵活动,在林业业务的各方面能切实得到提高。

三是办好林业培训班。12月1日,局党委召开全县林业工作技术人员森林资源档案工作培训班,全林业系统38个场站的主管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主管领导到均参加了培训,森林资源培训是我县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的一项硬件指标。目前,各单位均已确定了一名专职森林资源档案员,来加强资源建档,确保森林资源的有序使用。

通过全县38个基层林业单位的纵向发展,局林技推广站、林学会等8个林技股室(单位)的横向沟通,我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完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二、内抓外引,推进科技推广项目实施

年我们在内抓各项林业建设的同时,向上级继续争取了油茶低改、丰产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主要推进了油茶丰产栽培、速生丰产林栽培、森林病虫害防治三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一是油茶丰产栽培。“巴陵籽”和“德字一号”油茶是我县油茶产业开发的优良品种,自1992年开始,我县采用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繁育苗木4056万株,先后被推广到江西、湖北等4省43个县市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696工程造林。今年,我县继续加强丰产选优栽培,先后在童市镇等地建立高产基地360亩,建立优良无性系苗圃11个,义务培训林农油茶嫁接技术6次,因此项致富的林农由去年的62户增加到78户,每户平均建有油茶嫁接地10亩左右,估计此举可直接提供优良无性系苗子,450万株,可造林500万苗,目前,童市林业站与局产业办积极帮他们找销路,局信息办还将其油茶苗信息免费到县局网站上。

年内,油茶产业科技推广方面我们还继续推进两项实事,一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合作在童市镇建立的油茶良种试验园建设,历年共引进70多个优良无性系,设立98个对照,经过11年的观测,摸清了油茶全同胞、半同胞、无性系、不育系等的遗传性状、生长指标、产量,为油茶的高产、稳产探索出一条可行的产途径,该课题今年内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市林科所在时丰建立的基地建设,该基地是今年局为进行油茶优良品种区域试验及优良无性系推广而建立的,基地面积共200亩,省林科院大兴安岭在江西、贵州等地建立试验基地,通过观察油茶同一高产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性状,从而选育出最适应本地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最终达到高产目的,目前,该试验基地已完成整地工作,计划年前完成造林。

二是速生丰产林栽培。按照国家林业局“林业相持阶段”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我县被定为南林范围,上级指定我县为幕阜山区速生丰产林基地。一年来,我们利用工程及社会造林,通过在三阳上坪建立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先后繁育并提供优质杉苗100万株,马尾松切根苗80万根,桤木苗80万株,意杨扦插苗25万株,营造岳纸基地近5万亩,退耕还林及长防林工程4.6万苗,95%以上面积的生长量均达到或超过了部颁标准。

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今年,我县通过多方争取,于5月份建立全省首家森林植物医院,此院在服务全县80万林农的同时,也可对全县57种病虫害对症防治,如今年7月,临长高速公路平江段18公里路侧绿化通道患发杨扇舟蛾,该院在确诊之后,冒着高温酷暑,用高压喷雾器,烟雾机对其进行了药物防治,一周后,绿化通道再现绿色,给高速公路带来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三、上下联动,完善林业科技三大标准化建设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我县是林业大县,目前,先后被上级评为油茶标准化建设示范县,林业站标准化建设示范县还有正在进行中的森保标准化建设示范县,我们通过与上级部门紧密协调,与各下属单位良性互动,收到了通过林业科技促进三大标准建设继续完善的成效。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篇2

——学习贯彻在黑龙江考察调研重要讲话体会

用科技力量助推大美森工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委员会

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林区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为推进全省森工转型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党委组织全院党员干部,迅速学习贯彻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提高科技研发实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用科技力量推动全省森工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一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力抓好与森工林区建立的科企合作关系,建立覆盖整个森工、触角延伸到基地、用户的科技网络。实施科技巡访活动,组成科技巡访团队深入林业局,找出企业区域优势、比较优势,帮助企业制定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利用省林科院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创业孵化器,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科技创业序列。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十三五"期间,推广适用科技成果50项,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基地20个,每年为基层培养实用人才4000人次。

二是研究森工林业热点问题。把森林食品业、生态旅游业、北药业、农牧种养殖业、清洁能源业作为重点,按照总局党委的要求,抽出足够数量的科技研发队伍,围绕着上述新兴产业搞好配套技术研究。加大碳汇林业科普宣传力度,加强全省碳汇造林规划计量引导,推进黑龙江省碳汇林业大发展快发展。研究森工现代林业战略定位、总体布局、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全省现代林业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发挥我院中青年专家、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等对森工发展的重要咨询作用,提高森工科学决策的水平。

三是开发绿色科技产业。抓好以龙牙楤木、刺五加、大叶芹、桔梗及蕨类为代表的山野菜系列,以黑木耳、杏鲍菇、灰树花、白灵菇、姬松茸为代表的食用菌系列,以蓝莓、五味子、软枣弥猴桃、山葡萄为代表的林冠下浆果系列,以中国林蛙、梅花鹿、花尾榛鸡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系列的高产培育繁殖、深加工技术研究。通过建立科技园区、科技示范林场、成果交易市场等措施,加速成果转化和成果推广。

四是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质增效。围绕全省森工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搞好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技术研究,确立主要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实施原则和植物材料的选择、结构配置及经营管理技术规程。推进典型湿地可持续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并在东北寒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生物安全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对以火攻火控制森林大火技术、蓝牙技术的林火扑救应急通信、森林消防人员野外作业装备标准化配置等实现重点突破。对森林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管理和病虫鼠害的形成机理、防治方法研究,形成监测、诊断、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防灾体系。

五是强化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技术研究。针对我省主要造林树种,继续开展种源试验、种子园营建等技术的研究。"十三五"期间,我院将经过多年选育的速生丰产林新品种5个、优质经济林新品种15个、生态公益林新品种15个及对应的育种育林配套技术推向森工林区。

打开思路 创新转型

中国共产党亚布力林业局委员会

作为林区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到黑龙江考察调研指示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重要讲话精神看齐,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吃透精神实质、把握精髓要义,认真贯彻落实。

一、全面学习领会和准确把握到黑龙江考察调研的讲话精神,在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子上抓推进。

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强调"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

学习讲话精神,林业局将继续抓好产业转型,走好"三条路".一是走绿色、特色路。今年,亚布力林业局继续发挥自然生态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森林绿色食品产业。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需求,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南向北构建 "三个特色产业带",积极打造"五色产业".由农作物传统种植变为市场需求种植,让经营松散型变成规模联合型,从而提高了从业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林业局还加大培育特色作物品牌的力度,扩大名牌产品(宝山的黑木耳、石头河子的小浆果、双河的无公害水稻等)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逐步形成特色种植业规模,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农业品牌。二是走林区旅游模式创新路。积极探索森林旅游,拓展旅游产业,以虎峰岭和锅盔山两个景区为主导,科学设计和开启林区黄金旅游线路。景区将通过整合旅游资源,营造不同的旅游产品,将分别推出"高山草原观光之旅""锅盔山休闲娱乐之旅""林下采摘之旅""登山有氧健身之旅",为游客呈现虎峰岭景区和锅盔山景区内不同的特色,从而推动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是走旅居养老产业发展之路。组织实施生态休闲养老经济发展规划,在生态旅居和候鸟式度假养老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生态养老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把林区养老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全面学习领会和准确把握到黑龙江考察调研的讲话精神,在打造良好环境上抓推进。

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对森工林区打造优良发展环境具有极强针对性、指导性,我们林区党组织要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加强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平安林区建设,积极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全面学习领会和准确把握到黑龙江考察调研的讲话精神,在提升党员干部工作精气神上抓推进。

选好干部、管好干部,用好干部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要按照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从严管理干部的前提下,热情关心爱护干部,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有能力,责任心强的干部队伍。

林区各级党组织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带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坚定信仰信念、强化政治意识、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进而推动广大党员求真务实创新,艰苦奋斗创业,不断取得作风建设和学习教育新成效。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篇3

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辖两区8县,总幅员面积13282km2,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50mm~1168mm,年平均日照数为1000h~1130h,无霜期334d~360d,境内江河纵横,岷江、金沙江交汇形成长江,海拔500m~2000m的中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仅占8.1%。宜宾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竹类生长,为发展竹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宜宾竹产业发展现状 宜宾具有悠久的栽竹、用竹、食竹历史,竹文化的发掘较深入,竹产业链相对完善,竹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具备与酒、茶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潜力。 1.1竹资源现状 全市现有原生竹种13属58种,主要有慈竹、黄竹、楠竹、苦竹、水竹、西凤竹、绵竹等,近10多年来又先后引进栽培杂交竹、麻竹、甜(苦)龙竹、巨竹、粉单竹等优良竹种,为四川竹种资源富集区域。截止2010年底,宜宾市竹林面积总计183223hm2,其中毛竹7320.4万根,慈竹栽植面积42106hm2,占总面积的23%;硬头黄36284hm2,占总面积的19.8%;毛竹25635hm2,占总面积的14%;撑绿竹22945hm2,占总面积的12.5%;绵竹7139hm2,占总面积的3.9%;麻竹3627hm2,占总面积的2%;西凤竹2583hm2,占总面积的1.4%;方竹1701hm2,占总面积的0.9%。已建成的世纪竹园栽植有宜宾适生竹类近300种,为竹知识科普和教学基地。 1.2竹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宜宾市竹产业总产值36.9亿元,竹产业就业人数168464人,全年农民收入5800元,其中315元来自竹产业。竹产业发展现状为: 1.2.1一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截止2010年底,全市建成竹林基地183223hm2,其中长宁县竹林基地面积41840hm2,其次江安县竹林基地面积为30834hm2,竹林面基地积相对较多区县为宜宾县24078hm2,屏山县20823hm2,兴文县14702hm2。按用途分类,纸浆竹林116993hm2,占总面积的63.9%;笋材两用竹林40425hm2,占总面积的22%;笋用竹林8717hm2,占总面积的4.8%;生态公益竹林8598hm2,占总面积的4.7%;材用竹林8490hm2,占总面积的4.6%。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基地培育、种植、采集在内的一产产值共计8.1亿元。 1.2.2二产业竹加工初具规模。全市竹加工利用已突破了竹簧、竹雕、竹编、竹刻等传统加工利用领域,发展到造纸、建筑、轻工、食品、家具、包装等行业,已形成以竹浆造纸、竹藤家具、竹建材、竹工艺、竹食品五大系列的竹加工体系,现有宜宾纸业、天竹公司、华盛纸业、竹海纸业、长顺公司、升达地板、盛园笋业等一批加工企业,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主要产品有新闻纸、包装纸、复印纸、打字纸、草纸、竹工艺品、竹家具、竹筷、鲜切笋、保鲜笋、笋干、笋片、笋丝及罐头盐渍笋等。截止2010年,全年竹加工业实现产值19.2亿元。 1.2.3三产业竹生态旅游前景良好。竹生态旅游与竹文化紧密相关,竹生态旅游作为竹三产业的重点,正在蓬勃兴起。全市现有蜀南竹海、兴文僰王山、江安仁和杂竹海、长宁梅硐石竹海、屏山龙华、宜宾县越溪河等竹林景区景点,以蜀南竹海竹生态旅游最具规模。截止2010年竹三产业实现产值9.6亿元。 2存在问题与不足 2.1竹产业总产值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截止2010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36.9亿元,一产8.1亿元,二产19.2亿元,三产9.6亿元,三产比例为22∶52∶26;浙江安吉2008年竹产业总产值108亿元,三产比例为7∶59∶34。对比发现,我市竹林基地面积是浙江安吉的2.5倍,竹产业对资源消耗的依存度明显高于浙江安吉,林产品附加值不高,三产比例太低。同时,一产业中宜宾适应性很强的绵竹比例仅占总面积的3.9%,品种结构仍需调整;二产竹加工偏重于竹浆造纸,竹藤家具、竹笋加工、竹地板、竹人造板占有比例较小,竹炭和竹保健饮品暂为空白;三产业过度依赖蜀南竹海和兴文僰王山的门票收入,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全,竹生态旅游没有充分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竹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力度不够。 2.2经营技术差,森林质量不高。截止2010年底,宜宾市低产竹林面积69552hm2,占总面积的38%,低产竹林亩单产常见为0.5t~0.8t,除部分地方自然地理条件差这一因素外,与林农经营管理水平低密切相关。竹林质量不高表现在上述品种结构不合理外,与内陆地区长期粗放式经营林木的传统习惯分不开。浙江安吉及福建建瓯等地采用现代经营技术,对竹林精耕细作,每hm2产竹片45t以上;我市林农(内陆大部分地区)多采用传统经营管理方式,通常在初次栽植时使用底肥,栽植成活后不再进行追肥、松土、抚育等措施,基本没有使用测土施肥、配方施肥技术。对竹农的宣传培训还不到位,竹农对竹产业发展致富的信心仍然不足。 2.3缺少龙头企业,缺少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乏力,竹业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新兴产业企业。全市从事竹业加工企业共计175家,产值上亿元的仅有5家,上5000万的有3家,其余大多为微、小企业或者作坊,全市涉竹企业基本没有研发团队。 2.4资金投入不足,科技队伍参差不齐。截止2011年,落户宜宾直接用于竹业科技的资金不足500万元,各区县对竹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人员使用存在一岗多责,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够,导致科技支撑竹产业乏力。 2.5缺少竹产业集群(园区)。在宜宾市目前主推的13个工业园区中,缺少以竹类加工利用为主的园区。走访调研长宁、江安、南溪,我们的竹加工企业零星分布,不具备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还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宜宾竹产业目前重点还是污染较重的竹浆箔,缺少竹地板、竹炭、竹保健饮品等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基本没有出口创汇企业和品牌。 3宜宾竹产业发展对策 3.1理清思路,提高认识 #p#分页标题#e# 以“低碳环保、循环高效”为理念,围绕建设“川南竹产业经济带”的目标,坚持把竹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全竹利用为手段,以加工销售为重点,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巩固竹浆造纸、竹藤家具、竹建筑建材、竹生态旅游,拓展竹纤维、竹炭、竹保健饮品产业,全面提高竹产业经营水平和整体效益,将竹产业打造为宜宾市的支柱产业。为把宜宾市竹产业建设成为川南竹产业经济强市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竹业特点,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谋划,突出重点,促进笋竹加工业发展,提高竹业整体经营水平,加快推进竹产业化进程。 3.2与时俱进,完善规划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德班气候峰会和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我市过去发展竹产业的规划应与时俱进,修改完善。 3.2.1积极组织修订全市竹产业中长期总体规划,把竹林固碳、碳排放、低碳经济、竹文化产业发展等内容及其发展措施增加到规划当中。 3.2.2针对竹加工业总量不足,产品单一的情况,提升科技引领能力,将科技创新与延伸产业链结合好,着力开发竹加工新产品,努力实现从用竹秆到用全竹的转变,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3.2.3打好蜀南竹海旅游这张牌,充分发掘竹观赏性与文化性,弘扬竹文化,拓展第三产业,围绕蜀南竹海创建更多知名品牌,发展竹质旅游商品,完善竹生态旅游各要素。 3.3科技支撑,培育资源 3.3.1建立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宜宾市创建现代林业示范市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打造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将竹类新品种、观赏竹类、现代育竹技术、竹加工工艺及其产品集中展示;引导企业向项目区聚集,建成集生产、研发、展销、科普、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园区。 3.3.2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做好引智工程,积极做好校地校企合作,鼓励有专利技术,在竹类加工领域具备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到宜宾工作;二是增加科技资金投入,做好项目储备,结合当前实际,积极争取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三是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推广和培训。 3.3.3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将全市林竹产业丰产栽培技术形成工作手册,整合历年林业科技科研工作经验,结合宜宾实际,编著宜宾本土实用的竹产业生产实用技术手册,印发成册。成立科技服务宣传小组,逐年开展培训,增强林农发展林竹产业致富增收的意识。 3.3.4加强科学指导,提高竹林的集约经营水平。通过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竹山地力和经营质量,推广和普及科学留笋养竹、竹林施肥、竹山灌溉等措施;加强林业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推广,加大丰产高效竹林培育,继续对丰产高效竹林示范片和示范户建设给予适当奖励或扶持。 3.3.5发掘观赏竹资源,培育绿化观赏竹基地。随着省委“两化互动”战略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和人民对城市绿化美化的需要,景观竹市场前景看好,我市方竹、龟甲竹、花毛竹、佛肚竹等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竹种,具备开发价值。 3.4培育龙头,提升效益 3.4.1加强宏观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规模和产品质量;采取扶大限小,控制资源外流,鼓励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目录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高科技附加值,重点扶持竹纤维、竹炭、竹保健饮品、竹林地经济综合开发等。 3.4.2强化科技兴企,扶持竹加工企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合作,以校企合作形式,引进科研院所专利技术、人才、项目等,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研发竹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全竹利用,全面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并适时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3.4.3培育领军企业,扶持企业转型升级。适应竹产品市场的需要,科学地优化产业构成和产品构成。将现在的竹浆造纸、竹藤家具占绝对优势,调整为竹炭、竹饮料、竹纤维、竹食品等并存,进行政策引导,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合理的产业格局。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争创一批宜宾、四川知名品牌;培育领军企业,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本地企业与江浙竹产业发达地区企业联姻,借助品牌和技术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3.5完善服务保障和支撑体系 3.5.1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宜宾市竹产业协会的职能,逐步形成外联市场、内联农户、企业横向交互链接、多方共赢的竹产业发展格局,既促进基地建设,又带动竹农致富。协会要组织全市笋竹加工企业开展比规模、创品牌活动,积极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校、市科协的衔接,做好笋竹精深加工项目的筛选和项目库的建设工作,为促进全市笋竹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平台。同时,协会要狠抓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竹产业网络及时竹产品信息、宣传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推动竹加工企业创品牌工作。 3.5.2完善金融保险业对竹产业的保障服务功能。加大信贷投入,大力扶持竹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分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林业建设,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扶持竹产业龙头企业,对发展竹产业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竹产业龙头企业对产品、基地等参保投保。 3.5.3加强林区道路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引导竹加工企业、乡村组织、以及鼓励竹农集资、投工投劳、以竹换路等办法,加快林区道路建设。#p#分页标题#e# 3.5.4健全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借鉴江浙、福建等地做法,运用国家对部份竹制品提高出口退税和增加单列关税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励笋竹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加工产品档次,走精深加工和贸易出口的路子,占领国际市场,提升笋竹加工产品效益。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篇4

一、*6年度工作回顾

围绕以防沙治沙为主的自治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以特色林果业发展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学会在科技、普及、宣传、培训等方面,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落实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狠抓以特色林果业劳动者技能培训工作。为推动特色林果产业科学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自治区特色林果业劳动者技能培训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对自治区100万果农、30万农民技术员进行技能培训。为此,从*6年开始,自治区财政专项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林果业培训。通过自治区、地、县、乡分层培训,使广大果农在果树优良品种应用、丰产栽培、修剪嫁接、有害生物防治等果树发展技术上有了初步的掌握。*6年,在林业厅党委的组织领导下,林学会全面参与培训工作,全区完成果农培训42万人次,使产业发展的智力水平有了一定提高。通过技术培训,林果业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6年若羌县农民红枣人均收入27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9%。和田县核桃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6%。这些都是促进农民科技致富的县、乡、村、户的典型。*6年*林果面积1*万亩,林果业总产值7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30元,林果增收部分占农民增收的比例达25%以上。

2、组织林业科技人员蹲点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承包。*6年,自治区财政拨出专门经费,从自治区农口研究院所抽调科技人员,到基层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或担任相关县市的科技顾问。开春伊始,林学会*林科院分会组织35名专业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还特别挑选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各地州不同情况,准备了不同的讲稿和技术资料,采取专场培训和现场分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南疆五地州14个县的田间地头,农家庭院,结合各自研究推广课题的实施,围绕林果业生产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林果科技服务和现场技术指导,在果园解决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科技人员还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在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科技示范、林业产业规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林业内涵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调研,努力提高林业建设质量。针对南疆地区果树去冬今春遭受冻害的严峻形势,林学会组织自治区6名果树专家分两次前往和田、喀什地区对冻害情况进行技术诊断,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技术措施。

3、编辑出版了《特色林果技术标准汇编》。该《汇编》汇集了林果标准相关政策文件11个、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22项、自治区地方标准56项、自治区林业行业技术规程7项,内容涉及林果业绿色、无公害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良种审定、林木引种、基地建设、特色林果丰产栽培、施肥、有害生物防治、产品包装、储运等标准,为自治区特色林果产业走向标准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4、积极组织林业系统广大会员参加自治区组织的捐书惠农活动,成立了林业系统捐书惠农活动领导小组,由林学会牵头负责组织施实,向林业系统各单位,下发了《关于开展林业系统“捐书惠农”活动的通知》广泛宣传,认真组织,林学会林科院分会、林业学校分会、林业设计院分会积极组织会员参与。虽然时间紧,但在10天内,林业系统共捐汉、维等文字图书、杂志、专业书籍,儿童、成人科普书刊、杂志达7000多册,还有部分音像资料、文化用品等。

5、召开了全疆林业科研院所、推广站管理技术人员座谈会。座谈讨论了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工作,提升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具体办法、措施。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起草了《加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办法》,拟将以林业厅文件下发各地州执行。

5、完成了学会相关工作。配合中国林学会、自治区科协、自治区民政厅完成了各类学会活动、年度报表、证件审核、工作总结。配合中国林学会在*举办区内学术活动2次,主办区内学术活动3次,参加人数100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22篇。组织林学会会员参加广播电视专题讲座报告11次,听授3600人次。完成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2次,培训300人次(会员210人)。学会建立林业行业专家库6个。学会期刊《*林业科技》*6年共出版4期(各两期),发行2600册。

二、*7年学会工作计划

*7年,学会将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国家林业科技大会和自治区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会议精神,围绕林业中心工作,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业行动纲要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为核心,突出做好以特色林果业为主的林业产业和以防沙治沙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科技支撑工作。今年的送科技下乡工作还将重点围绕林果产业化发展来进行,以果农技术培训、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良繁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宣传、普及林果业生产技术,实现林果产业升级。同时,围绕自治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成果推广,通过对农民的进一步培训,真正使林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2、围绕林果产业化发展,建立科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承包的长效机制。力争使送科技下乡活动进一步规范和系统。*7年,在林果业主产区各县市,保证每个县市都有一名科技顾问或一个科技服务小组,常年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指导工作。林学会林科院分会绝大部分技术力量都将投入到林果业科技服务工作当中,全年计划有60名科技人员在基层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承包,成为一支常年不走的科技服务队伍。

3、加强林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在林业推广网络体系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上,进一步落实相关林业科技政策,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同时,加强林业科技服务工作机制创新,通过科技项目重点扶持、科技奖励,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使林业科技工作更加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篇5

低碳经济要求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遵循低碳化发展模式。林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如何借助发展低碳经济之力突出优势,取长补短,迅速增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1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行业多门类、多产品的复合型基础性产业体系,通过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发挥鲜明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应。林业在低碳经济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低碳经济要求增强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这一实现途径就是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树木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最为理想的增汇途径。林木、经济林产品、花卉的种植都能产生碳汇效应。实现低碳经济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途径简称为减排。植物种植翻土、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引起树木枯死腐烂、木材竹材的砍伐、经济林产品的采集、野生动物排便、木竹等原材料的使用、机器设备的使用等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林业产业能够在增汇方面大有所为,在减排方面有所作为,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2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林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林业在碳汇和减排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2.1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

林业产业碳汇竞争优势显著表现为森林碳汇总量。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奖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1]。根据目前测算森林碳汇量常用的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测算过程分析可知,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取决于森林规模和质量两个关键要素。森林规模与林业竞争力存在正相关,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森林规模越大,森林固碳量越大,林业产业增汇竞争力越强。森林质量与竞争力也存在正相关。在面积一定的情况,森林质量越高,固碳效应越佳,林业竞争力越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比1949年的8.6%净增11.76个百分点,森林已具一定规模。横向来看,我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列世界第六位。我国森林规模总量仍然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森林资源质量也不高,造林良种使用率仅为51%,与林业发达国家的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国现有森林的中幼龄林比重较大,面积占乔木林面积三成,但蓄积量不及森林蓄积量的一半。林业区域分布极不平衡限制了森林质量的大面积提升。我国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水平不理想。

2.2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

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以林产品为主打产品的加工制造业中。我国林业第二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国人造板产量15360.83万m3,产值约2663.95亿元;木竹加工业产值达2330.49亿元;木竹藤家具制造业产值1635.46亿元;林产化工产值达328.68亿元[2]。林业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木浆造纸、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的企业平均规模分别仅为世界水平的33%、13%、35%和10%[3]。林业企业技术水平较低,除少数外资企业和以进口设备为主的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仍处于国际上20世纪60—70年代水平。加工制造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如松香产品。总体而言,我国林业第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落后或应被淘汰的设备较多是林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提升的瓶颈,我国林业产业在减排上面临较大困境。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依然较弱。

总之,低碳经济下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弱。究其原因,技术制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技术相对落后使得造林营林活动效率低下,有限的林业资金注入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不明显。先进制造技术的缺乏使得机器能耗无法下降,木材综合利用率较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林业二三产业发展的相对迟缓使其对林业第一产业反促进作用的效果不够理想。林业产权、税收、信贷等相关政策改革推进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以林农为主的林业建设者的积极性。森林火灾、森林旅游服务形成碳排放的事实更多与目前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关系。

3低碳经济下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3.1促进林业产业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林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林业[4]。我国目前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40%的平均水平。技术先进是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科技水平。我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发展要求。①林业科技进步的途径。在开放经济体系中,林业科技进步主要有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三条途径。林业技术创新要求相关企业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林业技术创新能够研发出更符合低碳消费理念的林业产品,生产过程实现低碳化,促进林业产业低碳竞争综合实力。由于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外部性的特点,需要在人财物等要素上注入激励力。要重视林业科技人才工作,在林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上突出激励效应,留住推动林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继续加大林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拓宽林业基金来源渠林业产业李春波:基于低碳经济的林业产业竞争力研究道的基础上让基金使用领域延伸到林业科技创新。提供林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改善技术创新实验条件,促进成果产生。

林业技术扩散是指林业技术在一国范围内通过一定渠道发生不同领域或地域之间的移动。林业技术转移则是指林业技术在国家之间输入和输出的活动过程。二者都是林业技术的传播过程,能够在控制林业科技进步的经济成本的前提下短期内促进林业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林业技术传播过程中,政府应当好引导员和风险控制者的角色。应健全林业技术扩散机制,奖励为林业技术扩散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营造技术扩散的良好氛围,做好林业技术扩散引导工作。在林业技术转移中,对于输出的林业技术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输入的林业技术要注意甄别,选择有利于我国林业发展、与我国林业实况相符的先进的林业技术。②林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应选择与我国国情相符、较为关键又能够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作为工作重点。针对低碳经济高碳汇和低排放的需求,要着力在碳汇计量、碳汇监测、低碳林产品研发、新能源开发技术研发、管理技术与经验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p#分页标题#e#

3.2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1996年,我国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在林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依次是69.45%、25.03%和5.52%;这一指标数值到2010年顺序变为39.05%、52.14%和8.81%,可见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各有增长。林业产业在现有技术条件基础上实现了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初步协调。尽管如此,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还应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其基本思路是以林业第二产业为依托,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快速发展第三产业。

①要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产业。我国林业第二产业已在林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发达国家林业工业产值多数达到林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占到90%以上[5]。应加快木材加工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林业产品逐步中高端化。积极培育新的林业第二产业增长点,如林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②大力巩固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第一产业是基础,也是保障林业碳汇竞争力的基石。造林时应选择具备固碳优势并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进行推广;要重视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加强中幼林抚育经营和中低产林改造,最大程度挖掘其固碳能力;提倡森林多种经营,套种各种适宜的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在保证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经济效益;重视用材林林龄结构问题,保证森林永续利用和发展。

③充分发展林业第三产业。针对目前各地森林旅游中环境保护不力、设施环保程度低、景点重复开发等突出问题,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在森林旅游资源规划上多下工夫,重点解决低碳环保设施的建立健全、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工作,并着力向游客宣传环保和低碳观念,达到森林旅游低碳化的目的。

3.3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体系

①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出发,目前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还应进一步完善。如林业碳汇除了生态效益之外,还可以通过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创造经济价值。碳汇项目现行规则要求参与方为企业。林农个人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和个人参与成本较高的原因不可能参与碳汇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地流转速度和几率的现实使得碳汇项目投资方对签订协议的农户产生是否会在项目期限内更改林业用地用途的担忧。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有充分考虑林业碳汇项目国际规则并加以逐步完善的内在要求。通过林业产权的具体落实促进广大林农的造林、营林积极性,提升森林数量和质量水平。

②加大林业经济扶持力度。低碳经济下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的目标对林业经济扶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林业税费方面。我国现行的以增值税、所得税、育林基金、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等为主的林业税费体系,尽管带有一定的减免优惠政策,但综合来看税费构成复杂,项目众多,林农负担过重,使其成为影响林业组织和个人林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改革林业税费制度,促进各方参与碳汇项目和减排活动。信贷方面,我国对林业实行的是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6]。但总体面窄、成效不大。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坚持原有的政策外,应充分结合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适时完善林业产权抵押贷款制度。其中关键一环是加大林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通过设立专门的林业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在降低评估费用的同时使林农林业资产评估活动规范化。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篇6

1国内外林业科技发展动态

1•1国外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林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兴起,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对森林资源管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火灾控制和资源利用的方式和成效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4]。以全球而言,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林业的面貌,林业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带动了林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林产品加工利用的发展,使林业效益大幅度提高;林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消除贫困、增加农民收入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5]。世界林业科技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林业发展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

1•1•1林木育种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主要树种制定了多群体、多世代的遗传改良策略,第2代种子园的良种已能普及到生产中,并正在建立第3代或更高代的种子园[6]。通过受控杂交培育新品种和利用细胞原生质直接在试管中进行溶合生成新品种已取得成功的技术。北美科学家已成功地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导人白云杉(Piceaglauca)及杂交白杨,育成了抗芽卷蛾,蝶蛾幼虫,西部毒蛾,舞毒蛾等品种。无性繁殖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全世界已有200多种木本植物可以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完整的植株,使优良无性系苗木生产的工厂化得以实现[7]。

1•1•2林木集约栽培

发达国家已突破了林业栽培技术,如整地技术、施肥技术、造林、配置技术等。以施肥为例,发达的国家已使用计算机施肥软件,林木专用长效化肥广泛应用于人工林生产。由于集约栽培技术的应用,许多国家人工林生产水平高于天然林3~10倍。新西兰的辐射松(Pinusradiate)人工林年生长量达38m3/hm2,25~30年成林;巴西的桉树短轮伐期人工林,平均生长量最高达75m3/hm2,7~8年可采伐利用[7]。无性系林业技术是一个从育种、育苗、造林到收获、加工的配套技术体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1•1•3森林资源管理

计算机和航天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的管理中。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价,并建立了森林资源的各种信息库。例如,加拿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统一管理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利用地面控制信息和地面样地资料修正判读,利用模型、模拟和专家系统的方法对林木生长量和收获量进行预估[8]。

1•1•4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物质和能量流动、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等已基本了解,并运用这些生态知识指导造林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几十年来,森林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结合,扩大了对森林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大环境的研究,基本搞清了森林对气候、水分、养分循环、大气碳平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产生这些作用的机理。美国、前苏联、德国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在取得大量森林生态效益定位观察基础上,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森林多种效益的发挥方面取得了突破的成就。

1•1•5林产品加工利用

发达国家如今在木材工业上已可做到全树利用;新型人造板和人造材技术的使用,实现了以劣质原料生产的产品取代优质原料的产品的目标;木材干燥、防腐和改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木材的使用价值。北美、欧洲一些国家在木材气化和液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日本还成功地研制了木质压缩成型燃料和木油复合燃料。世界制浆造纸工业流行的酶工艺可以解决传统制浆方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和高投资问题。近年来,利用森林的各种动、植物资源获取无污染食品、香料和药物成为一个新趋势,许多深加工技术也取得成功,促进了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9]。

1•2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1•2•1人工林培育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林业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为主要目标的集约化人工林培育技术异军突起,从而引发现代人工林技术体系研究、组装、推广、应用等技术活动活跃非凡。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取得显著成绩,对近30个树种进行了广泛的种源研究,选出了150多个优良种源[10]。培育出20多个树种的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近2000个,平均材积增长10%~50%。改进了传统的育苗、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研究并推广了容器育苗、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多种造林树种的人工集约栽培配套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保存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70%以上。

1•2•2林业生物技术

我国林业生物技术在对转基因技术改良林木品种的研究、生物固氮和菌根技术的研究、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生物杀虫剂和木素降解酶的研究、利用细胞培养法生产“全天然”的药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以及体细胞耐盐抗旱培育技术的研究等均取得了初步成果,出现了一批采用基因工程和种间杂交技术培育的优良林木繁殖材料,例如“三倍体”毛白杨系列、南方杉木优良品系、马尾松优良品系等[11]。

1•2•3森林资源管理信息技术

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在航天遥感、航空遥感、雷达遥感、GPS定位技术及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上实现革命性的飞跃,加速了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移,已由静态管理发展到利用计算机进行动态管理,使我国的林业信息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2•4林产工业技术

林产工业包括林产化学、木材加工、人造板、木材采运工程等,其中在木材加工、人造板机械及技术装备方面,经过近10多年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已基本建立了较完整的木材及人造板工业体系,同时在木材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增加原木有效利用、提高制材加工出材率、木材干燥以及防护等技术领域开展了全面的科研与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性进步。

1•2•5生态系统技术

我国在荒漠化防治技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技术、铁路-公路防沙治沙技术、西部沙荒、黄土高原大面积植树造林技术、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良与治理技术、绿洲防护林体系营造技术、全国沙地普查技术等等都是我国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广西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2•1科研队伍建设

广西全区现有从事林业科技工作的人员共1746人,与2005年的1030人相比,增长41%。在积极推进林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提高的同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广西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新增博士20人、硕士100人,高学历人才比“十五”期间增加了近2倍。新增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作”第二层次人选4人,新增自治区优秀专家6人。

2•2科研推广机构设置

广西具有林业科技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共5家,其中,省级1家,即自治区林业厅科技处;市级4家;全区共17个科研院(所),其中省级研究院(所)1个,即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市、县级林科所16个;全区共有83个林业科技推广站,其中省级总站1个,即广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地级市推广站14个,县级推广站68个。

2•3科技投入与科技成果

“十一五”期间,林业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全区共实施林业科技项目400项,总投入8000多万元,年均科技投入经费是“十五”的3倍多。科技成果日趋丰硕,取得成果8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三等奖20项。5处良种基地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45个良种通过良种审(认)定,其中部级13个,自治区级32个。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十五”的35%提高到40%。

2•4林业科技推广

“十一五”期间,新建林业科技试验示范点30多个,总面积2000多hm2;送科技下乡达100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4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和林农10000多人次;林木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hm2。林业技成果转化率由“十五”的40%提高到60%。

2•5林业科技创新平台

“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强了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筹建了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和南缘地区种质创新及茶油加工实验室。丰富了桉树、松树、油茶、珍贵树种以及花卉的种质资源库,扩建了良种基地。通过整合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已初步发挥了区域性速生材良种和高效培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

2•6林业科技产业化

科技产业化,是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十五”以来,广西以科技成果为依托,立足于技术推广,促进了桉树产业化和松脂产业化的发展。其中,桉树技术产业化初具规模,以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示范造林项目为基础,在桉树良种引种改良、高效栽培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技术,逐步形成了产业化。

2•7国际合作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先后与澳大利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完成了中澳桉树科技合作项目、中日绿化合作海防林项目、泰国油茶和八角援助项目等;顺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和“中国广西退化土地再造林碳汇项目”等,邀请外国专家到广西交流100多人(次),选派出国培训考察人员400多人(次),选送一批科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提升了广西林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此外,与芬兰斯道拉恩索、美国国际纸业、美国惠好、日本王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林业科技在广西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林业科技为广西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的推广;(2)通过营建林业重点实验室和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了科技示范带动作用;(3)发挥科技作用,运用良种良法,大力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4)科技在灾后重建、绿满八桂等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5)以林业标准化为载体推进林业飞速发展;(6)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技技术,为广西林业发展奠定基础;(7)科技服务林改,在林权制度改革中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广西林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4•1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广西林业科技发展中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表现为:(1)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获奖支撑广西林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少;(2)科技投入与科技需求偏差较大,科技攻关积极性不高;(3)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科技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4)林业科技试验示范力度不够;(5)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建设与林业发展不协调[12]。

4•2解决对策

针对广西林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找准对策。首先,要积极争取,完善科技管理机构;其次,要实施人才战略,有意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再次,要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每年对取得显著成效和影响力大的科技成果、林业技术专利、地方标准和学术著作等评奖,并进行奖励。

5广西林业科技发展方向

5•1深化两项改革,增强林业科技自身发展活力

5•1•1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优势

科学整合全区林业科技人才资源,加强林业科技区域合作与发展,扩大“院县”、“院企”科技合作领域;整合优势学科和优势项目,突出地方林业特色,集中力量,围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攻关;整合先进、大型仪器设备,提高林业科研手段和水平。

5•1•2创新科技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林业科研与推广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和招投标制;出台相应的扶持林业科技政策规定。

5•2着力打造三个平台,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5•2•1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主要树种种质资源基因库、良种繁育基地和全区林业科技数据库,加强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5•2•2着力打造科技服务平台

建立林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建立林业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大科技兴林示范基地建设力度。

5•2•3人才培养平台

组建全区林业科技人才高地,建设一批优势学科的硕士、博士培养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林业科技创新团队。

5•3完善四大体系,全面提升林业科技支撑水平

5•3•1研究与开发体

充分发挥各级林业科研机构的作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三个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3•2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

健全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充分发挥社会林业科技组织的作用。

5•3•3完善标准质量、监督与认证体系

建立健全林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林业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5•3•4建立科技服务林改与科学普及体系

加大科技服务林改的力度,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强科学技术培训与普及工作。

5•4实施五大科技工程,支撑林业强区建设

5•4•1生态安全科技工程

突破制约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关,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技术研究,建立林业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技术体系。

5•4•2林木良种科技工程

加强主要树种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加大林木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加强与主要树种良种配套的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5•4•3森林保护科技工程

研究森林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关键技术,突破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建立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

5•4•4高新技术科技工程

加强林业生物技术研究,加强林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加大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

5•4•5优势产业科技工程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林业周期;水土流失;过量采伐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5002

1引言

由于过量采伐,我国木材生产水平与生态功能遭到极大影响,进而出现大幅度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从林业经济波动周期性与经济发展特点来看,主要包括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林业经济的内在因素,即内部结构和内部投入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林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即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和林业相关部门对林业经济的制约与促成,国家政策对林业正反两个方面的发展和影响。在林业经济规律分析中,除了对林业经济状态进行仔细分析外,还必须对周期波动进行认真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对发展动因进行研究,通过林业经济波动分析,从根本上探讨林业活动成因。

2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部因素

2.1森工、营林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森工和营林作为林业部门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都对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正确分析森工和营林对林业经济的作用,可以从林业总产值入手,将总产值视为因变量,将森工和营林作为自变量,进而返回分析模式。通过计算结果表明:森工对林业经济贡献较大,系数为0.7;营林对林业发展作用相对较小,系数为0.3。如果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出现营林产值作用偏小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前生产型营林数量过小,从而对林业总产值作用造成影响;其次是营林产值计算不太合理,也会影响营林产值计算结果;最后是不同的统计口径,让营林产值不尽相同。从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三种原因不同程度的处理和营林事业的快速发展,营林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提高。

2.2林业投资对林业经济的影响

不管是哪个时代和国家,生产投入都是影响国民经济产值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通常,林业生产不包含资金、土地、林业技术与劳力。在林业生产中,最为丰富的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程度主要受林业规模和生产环境影响,这点在国有林业部门尤为突出。因此,劳动力变动对一定时期的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不同。土地作为林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要素,在一定的时期和地域中,林地投入规模极其有限,在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对林业经济发展作用不太明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范文

林业科技工作总结篇1我县早在1979年便成立了平江县林业学会,1985年成立林业技术推广站。1995年成立平江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下设一所三室,即林业科学研究所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