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的用途范文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1
[关键词]遥感技术 资源调查 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55-1
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过程中,依靠传统的地面样方实测方法须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且精度不高,难以在大范围内快速提取,基于遥感技术监测面积大、数据可比性强、获取快速和人为影响少等特点,可以从宏观上快速跟踪和定位,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1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领域的应用分析
土地资源调查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壤、土地利用、土地盐碱化实施监测可有效的解决土地变化周期快、地形差异等调查难题。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土地资源起源于“六五”,相关部门运用遥感技术完成了东西部的土地调查,并广泛的应用到了土地管理、农业、设施建设等方面。
96~97两年间全国耕地的遥感监测,显示我国耕地正面临大幅度被占用的趋势,对此,国务院制定相关政策,划定了保护耕地的红线。
为矿产资源开发的新技术。我国曾在昆仑山、准格尔盆地、天山等地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同时,监测煤田火灾隐患、复垦区生态恢复、矿区找水与检测矿区的水害等方面也都应用到了遥感技术。
在人际稀少的植被区,要及时了解森林火灾、病虫害、刀耕火种、采伐活动、森林资源消涨,依靠传统的调查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采用遥感技术宏观监测,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1991年成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一类清查”,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连续清查体系,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打下坚实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同时也应用到水资源的调查上,在洪涝灾害评估、旱情调查、水土流失调查、有效灌溉面积调查、水库库区环境容量调查等方面均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分析
遥感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固体废弃物等领域,几乎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利用遥感技术,通过调查大气污染源的分布、污染源周围的扩散条件、污染物的扩散影响范围等,辅以少量地面同步监测数据,可以定量分析污染物浓度的梯度变化值。辽宁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应用红外扫描仪对抚顺露天煤矿进行了大气监测,分析矿坑上空逆温层的形成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关系,为露天矿的污染防治和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体中由于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污染物,导致自身颜色、密度、透明度和温度等方面差异,根据反射波谱能量变化,捕捉遥感影像色调、灰阶、纹理等特征上的差别,监测悬浮物含量、水体透明度、叶绿素a浓度、溶解性有机物以及一些综合污染指标。
同时,我国在土地沙漠化、植被环境变化、森林调查、草原调查、流域治理等生态环境监测中也运用了先进的遥感技术,不少城市利用遥感开展了城市热岛效应与生态环境研究,这对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把握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在固体废弃物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对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及堆放地与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管理,通过测定固体废物的含水量、固体废物的有机质含量及表面粗糙度等因子,利用这些参量与光谱的关系,突出堆放点的分布、面积及数量。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曾用航空像片分析了北京市垃圾等废弃物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3发展趋势
(1)随着科技进步与需求升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的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于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意义重大。
(2)发展机载三维成像仪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有助于将地面目标由二维测量拓展至三维测量。
(3)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主体构成的3S地观测系统发展迅速,正在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平台、多高度、多角度、多时相的立体综合系统。
(4)处理方法和模型日益完善,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
(5)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
4结语
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且研究深度日益增强,遥感已成为实现数字地球战略思想的关键技术之一,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各种优势,进行科学研究和其他成果的转化,是今后提高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完成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任务的有效途径。随着遥感技术理论的逐步完善和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人类将进入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和全天候地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韩震,金亚秋,恽才兴等.我国海岸带及其近海资源环境监测的遥感技术应用[J].遥感信息,2006,(5):64-66,71,插页5.
[2]杨清华,曾福年,曹文玉等.遥感技术在北京周边资源与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7,(4):76-80,84.
[3]金庆花,朱丽丽,张立新等.矿产资源评价与矿山环境监测中高光谱遥感技术方法应用的实例[J].地质通报,2009,28(2):278-284.
[4]娄全胜,陈蕾,王平等.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的应用及展望[J].海洋湖沼通报,2008,(3):168-173.
[5]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2月.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2
[关键字] 铀矿勘查 遥感技术 综合研究 成矿观点与找矿效果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18-2
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遥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化应用遥感信息,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已成为当前遥感地质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科学难题和热点。而开发新型遥感探测技术与先进的图像处理方法、促进遥感技术与多学科的交叉集成,是这一探索的方向和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铀资源勘查,重点从遥感信息综合研究的角度,对其在地质勘查领域深化应用的这一科学难题进行了探索。
1地质找矿中遥感信息综合研究和深化应用的思考与理念
(1) 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应用的局限性。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应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遥感所获得的信息主要是地表信息,而目前找矿更多的是需要地下深部信息。因此,单靠遥感技术本身很难解决复杂的地质找矿问题。
(2) 找矿难度愈来愈大,遥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已成必然。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出露地表的矿床明显减少,勘查的目标已由地表或近地表转向地下深处的隐伏矿床,因此找矿的难度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由各种地学手段获得的信息愈来愈丰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以提高勘查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 遥感技术要与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进入21 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应用于地质勘查领域,进一步解决矿产资源的勘查问题。鉴于上述思考,笔者提出了遥感信息深化应用的思路:即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实现遥感技术应用的以下两个结合: 一是遥感信息与传统地学信息的结合,二是遥感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同时,在遥感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注入地质专业知识,将信息转化为创新思维,用来指导找矿决策和实践。
2遥感信息综合研究与我国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观点的提出
2.1 铀矿床遥感信息的综合研究
2.1.1 对地质资料分析的质疑
关于矿床成因,研究初期人们认为它属层间氧化带铀成矿类型,铀源来自盆地北缘蚀源区的含铀地层和中酸性岩体,在氧化条件下,雨水淋出的铀渗入地下,经地下水搬运,沿渗透性高的砂岩层迁移,在从氧化带进入还原带的过渡地带,由于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铀的沉淀和富集,形成了该铀矿床( 图1( a) ) 。可是,经矿化同位素年龄分析,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120 ± 11 Ma ~ 8 ± 1 Ma 的一个漫长过程,新生代时( 20 ± 2 Ma 和8 ± 1 Ma) 继续有铀矿化形成,但新生代时,河套断陷已经形成,断陷的下陷已将蚀源区与成矿区分开,这时成矿的铀源已不可能再来自盆地北缘( 图1( b) ) 。因此笔者认为,用传统的观点难以完全解释东胜铀矿床的形成。
2.1.2 新发现地质现象的遥感信息综合研究
先将收集的研究区的遥感、地质、地球物理( 重力、航放、航磁) 、地球化学数据建成GIS 数据库; 然后利用GIS 分析功能,将遥感信息与传统地学信息集成( 复合和融合) ,并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通过综合研究进一步认为:东胜-石湾子断隆构造为一基底隆起背景上的富铀断块,它的不断隆升,能够为成矿提供铀源;断隆南缘断裂为一从地表切入基底的贯穿性断裂,是深部物质向上运移的通道;环状构造为一与油气有关的环状构造,反映该区油气活动的中心,可以为成矿提供油气等还原物质。由上述构造要素构成的成矿背景叠加在早期的套蚀源区与斜坡带的成矿背景之上,构成了该区铀矿形成的特殊区域地质构造环境。
2.2铀矿床的断隆叠加成矿
在综合研究了铀矿床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之后,又进一步研究了矿床的成矿特征,发现油气和热流体参与了成矿过程,矿化有明显的叠加现象,如铀源的叠加、成矿流体的叠加和成矿年龄的多期性等,且铀矿化类型具双重性和复杂性等。将矿床的成矿背景信息与矿床的成矿特征信息综合,并注入铀矿地质专业知识,实现了信息的转化,重新认识了铀矿床的成矿过程。
2.3 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观点的提出
(1) 断隆非叠加成矿的证据。当扩大研究范围后发现,其他铀矿床在空间分布上也与断隆构造有关,如黄陵铀矿床位于渭北断隆的北缘,国家湾铀矿床位于固原-华亭断隆上,磁窑堡铀矿床位于牛首山-罗山断隆的西缘等。 综合断隆叠加成矿和非叠加成矿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的观点。
(2) 断隆成矿的机理。通过对断隆构造成矿机理的研究认为: ① 断隆构造的隆升作用,使深部的铀矿床和富铀层被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为新的成矿过程提供铀源; ② 断隆边缘斜坡带的地形和沉积环境( 有利于形成赋矿的粗碎屑的沉积地层);③ 断隆边缘贯穿性断裂是将深部还原性物质向上运移的导通等。这些有利的成矿要素在断隆构造环境形成了最佳组合,从而使断隆构造孕育了源( 铀源) - 运( 搬运) - 聚( 富集) 统一的成矿条件。(3) 断隆成矿观点的核心。断隆成矿观点的核心是强调构造,特别是深位贯穿性断裂和油气,甚至热流体等深部还原性物质在砂岩铀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该类型铀矿床的形成不同于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类型铀矿床,不只是个浅部地质作用过程,而是深部与浅部地质作用的复合。
(4) 断隆成矿观点提出找矿意义: ①我国克拉通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区域找矿,应围绕断隆构造及其边缘进行; ②围绕断隆构造找矿,不要局限于砂岩型铀矿,应开展多目标找矿( 包括砂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热液型); ③不同断隆构造形成的背景、演化历史、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断隆构造不同部位成矿环境和条件也不相同。因此,找矿时要进行具体的地质分析。
3结论
实践表明,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同一个问题,由于看不到新的现象和事实,认识将很难有所突破。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它能够迅速发现用常规地质方法很难发现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果将这些新发现与传统地质方法得到的信息相结合,将会促进地质人员重新考虑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导致新概念的产生和矿化规律新认识的形成。曾经指出的"没有先进技术支持的理论是落后的"。同时可以看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线、环、块"的识别和蚀变信息的提取,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进行成矿理论的研究。因此,需要将遥感的应用"从技术索引的思路走出来","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这样才能使遥感在地质找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地质勘查信息资源,进行新理论的探索和建立新的找矿模式,并利用新模式进行找矿,这是一条从"信息找矿"到"理论找矿"再到"模式找矿"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可以取得显著的找矿成果。
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3
【关键词】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创新分析;探测识别
由于煤炭地质的复杂性、多样性,我们往往会在开发煤炭的过程中出现不合理开采、不高效利用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导致不必要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在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时,还要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辅助煤炭的勘探、开采及灾害防御。其中,对于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就是重要的应用手段之一。
一、遥感技术的概念特点
(1)基本概念。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红外线和可见光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且最后形成影像,从而对目标物体及其附近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2)主要特点。一是直观性和整体性。通过遥感设备的拍摄处理,我们所获得的传输影像是非常清晰生动的,并且具有很明显的直观性和全面的整体性。二是收集手段多,信息量大。人们可以运用不同波段以及各不相同的遥感仪器设备,来探测识别目标物体,用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员不但能够探测地球表面的环境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内部一定的深度。所以说遥感技术的信息手段很多,信息容量非常大。三是受地面条件限制较小。相较于传统的探测技术,遥感技术所探测收集的信息可以不受冰川、高山、沙漠及恶劣环境的影响,能够顺利完美的完成既定任务。四是获取信息的效率高、周期短,而且探测范围较广。
二、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1)煤炭地质的探测绘图。一是地形图的及时更新。现在我们生活的实际地形图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更新地形图,以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我们发射到太空中的卫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传输清晰的影像过来,其数据的时效性强,探测范围广。这一手段已经成为我国获取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重要途径。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探测识别国家的基础地理信息,及时更新各不相同种类、多种多样尺度的数据库。二是煤炭地质图的获取编制。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开采团队需要较高精度的煤炭地质图。我们需要在煤炭地质填图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把遥感技术测得的影像作为依据,通过多元地学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适当处理,以提取含煤地层、控煤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为重点,进行煤炭资源的地质填图;再依据野外填图获取的地质信息资料,运用相应的软件编制煤炭剖面图和柱状图。除此之外,遥感技术还应用在对煤炭资源、水文地质、煤层气调等的调查评价及对小煤窑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监控调查。(2)煤炭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依据煤层自燃的地质规律,把遥感技术作为必要手段,建立煤矿区的动态监测系统,从而为煤矿区的防火防灾、监测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技术人员还应该通过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经过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图,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策略。还要分析遥感影像查明煤层突水的走向、性质和规模,进而确定突水的控制宽度和流量。(3)煤炭生态环境的污染监测。遥感技术在煤炭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监测中主要应用在煤矿区的环境检查,开采高硫煤导致的酸沉降污染调查和生态环境的重建及土地复垦等方面。其中环境检查就是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固体废弃物、粉尘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的信息,明晰污染的程度范围,从而为以后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1)“3S”技术一体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遥感技术可以更新地理系统中的数据,地理系统支持遥感影像的分析表达,全球定位可以提供精确位置和高程模型。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应该与时俱进,紧跟“3S”一体化的脚步,促进煤炭资源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2)数字煤炭信息领域。随着全世界的信息化发展,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也要逐步走向综合化、智能化和多功能信息化。煤炭行业要开拓数字煤炭的信息领域,以信息数据库基础,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现代分析、数据采矿、矿山规划和资源评估,从而为煤炭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有利工具。(3)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在进行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健全遥感技术的创新保障机制。煤炭行业必须统筹规划,明确层次,用来完善煤炭地质的遥感技术创新体制。还要重视煤炭地质学科建设,健全多元化投资新机制,形成自主有效的创新机制。
参 考 文 献
[1]毛耀保.关于煤炭地质遥感技术创新的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2010(z1)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4
【关键词】:遥感技术;特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J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720095-01
前言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和太空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和民族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遥感正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它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从航空时代进入航天时代。由于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因此,遥感技术已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伴随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带来了新一轮遥感应用的热潮。现在,卫星应用覆盖了减灾、健康、环境监测、能源调查等,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许多领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有着无限光明的应用前景。
1.遥感技术的涵义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当前遥感形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2.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3.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3.1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害调查,可达到及时、详细、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不同地质地貌背景下能监测出地质灾害隐患区段,还能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灾情调查、动态监测和损失评估。为此,我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经过近20年的实践,已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在“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3.2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成为了人类世界所面临的发展瓶颈。遥感技术应用于宏观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具有视野广阔、获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同时其技术方法成熟。为此,采用卫星遥感这一面向全球的先进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面积、全天时、全天候的环境监测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提供常规环境监测手段难以获得的全球性的环境遥感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我们进行环境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
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上既可宏观观测空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其从空中对地表环境进行大面积同步连续监测,突破了以往从地面研究环境的局限性。
如赤潮遥感监测。1995年至1997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海洋水产养殖区赤潮监测及其短期预报试验研究”,该项目成功地监测和预报了1997年11月发生在广东沿海和1997年7月发生在浙江的赤潮。开创了国内赤潮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和预测的先河。
3.3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绘制更加清晰、形象的气象图;进行气候资源监测评价;气象灾害评估;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评价等等气象服务;建设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支持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开发;利用气象数据,结合GIS背景资料对危害区域、危险程度、受害作物面积进行分析、计算、评估,预测洪涝灾害的演进规律,提供受灾区域、受灾人口与损失估算报告,并根据已有的抗洪措施形成后期应急反应方案以及防灾系统建设方案。
3.4遥感技术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海洋渔业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内外各渔业相关科研单位和大学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渔业,具有大面积观测和实时动态监测的优点,可以获取多种海洋环境要素信息,对预报渔场渔情信息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手段。
3.5遥感技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及其相关分析技术为流行病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周晓农等人利用1989年与1995年两次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资料和我国黄河以南1∶100万数字化地图建立了我国钉螺分布的GIS,显示了我国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强度、分布范围、数据来源及时间等。
为应付未来突发事变,可利用遥感技术提供目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疾病预测资料,以制订卫勤保障计划,保障部队战斗力。美国军方从1982年以来就运用遥感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他们以降雨量和气温以及从LANDSAT-3MSS获取的数据为参数预测了菲律宾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分布,并用来计算美军军事演习期间可能由于血吸虫病而导致的潜在伤亡数;另外还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战争时区别自然状态的疾病暴发与由于使用生物战剂引起的疾病暴发的研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日臻完善,遥感技术必将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侯春红.公路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遥感技术,中国减灾2007,3.
[2]刘爱容.GIS支持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科技资讯,2007(7).
[3]郑锦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技术,福建气象学报,2001(2).
[4]周金星.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述评,山地学报,2001(19).
[5]许强.外界扰动诱发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岩石力学,2002(21).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5
关键词: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高分辨率影像 无人机 3S技术
中图分类号:P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建设及示范推广》
编号:08-128-238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在近半个世纪,已经成为了测绘产业当中最主要的力量。摄影测量分为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经典的摄影测量基本理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遥感技术近些年发展迅速,在各个行业当中应用广泛,在这里就以后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做以分析。
1 多线阵、多角度传感器的应用日益广泛
以往摄影测量技术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各种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4D数据的生产,而遥感技术则主要以研究地物的非几何信息为主,摄影测量技术及遥感技术虽然理论技术方法基本一致,但侧重点不同,但是随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摄影测量用的摄影机及遥感传感器的融合,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目前的ADS数字航空摄影机为例,即具有获取全色普通数字影像的功能,同时能获取多光谱影像用于定性分析。。
相对于传统模拟航空摄影的产品单一性而言,ADS40数字航空摄影系统由于自身的多线阵、多角度的设计原理, 每一条线阵的CCD可以获取一个波段的影像。因此一次飞行可以获取更多的产品, 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其强大的几何及光谱特性,具有同时获取几何及属性信息的能力,必将代替传统的航空摄影传感器,广泛的应用于摄影测量领域。
2 无人机低空遥感测绘技术日趋成熟
无人机低空遥感测绘技术集成传统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驾驶飞行器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GPS差分定位技术、通讯技术等,以无人机为承载平台,以遥感传感器为基础获取地表的多光谱影像。无人机遥感技术发展快,相对于传统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反应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简单、场地要求灵活、环境要求不是很苛刻等,已广泛的应用于测绘生产当中,尤其是的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架典型的无人机由飞行器、控制站、起飞发射、回收装置及检测系统等组成,无人机与航空模型的区别在于无人机通常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其要按设定好的航线进行飞行,有专门的飞控装置。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无人机测绘的发展,近几年,很多测绘单位都已经掌握了无人机的生产技术,可以自行生产无人机,这样大大的减少了生产成本,而且无人机控制技术也日趋成熟。以天水三和数码测绘院为例,近5年内,充分掌握了无人机的生产技术、控制技术,成立飞行大队,不用再依靠去委托其他单位去拍摄航空影像,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航空摄影的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目前很多测绘单位都看到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未来几年,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无疑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普及到各个测绘单位。
3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应用
就生产成本而言,通过传统的数字化测图方法生产测绘数据成本肯定是最高的,效率也是最低的,采用摄影测量的方法,是现在测绘行业中生产数字化测绘产品的首选方法。然而遥感传感器也具备和数字摄影机一样的功能,也可以获取地面的数字影像,甚至立体影像、多光谱影像。那么遥感影像也可以用于生产数字测绘产品,关键问题在于遥感影像的分辨率问题,遥感影像分辨率能否满足测图要求。对于中小比例尺的地形图,使用遥感影像测图完全能满足测图要求,以快鸟卫星为例,能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可以划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类用途,而且二者都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军用遥感卫星和民用遥感卫星在原理上并无二致,主要区别体现在卫星所使用的谱段和对地面分辨率要求上的差异。军用遥感卫星主要在可见光或近红外谱段成像,分辨率优于1米。军用遥感卫星大部分都属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只有少数用于普查的军用遥感卫星为了提高时间分辨率,而选择较高的运行轨道,从而使得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有所减弱。与之相比,民用遥感卫星则主要在多光谱成像,以便识别地面各种特征,其分辨率高低差异参差不齐,但其总体水平普遍在军用卫星之下。在军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遥感卫星领域,美国锁眼12号卫星最为突出。它采用了大面阵探测器、大型反射望远镜系统、数字成像系统、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实时图像传输技术等,镜头口径3米,焦距27米,分辨率达0.1米。可见厘米级精度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能否商业化应用只是时间问题。
4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和GIS及GPS的结合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属于是服务于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的主要技术工具,如何更好的与GIS及GPS技术结合,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是GIS发展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要考虑的问题。就三者的结合来说,很早就提出了3S技术GPS、GIS、RS,虽然三者相互结合,但是就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来说,尤其对于摄影测量本身来说,其和GPS、GIS的一体化发展还是最近些年才付诸于实际,例如GPS/IMU配合数字摄影机进行摄影测量工作,可以大大的提高外业航摄的效率和精确度。目前的GIS软件及摄影测量软件业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结合,已经有部分GIS软件开始在其模块中加入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处理的功能,直接用于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的获取及处理,满足GIS系统数据跟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通过摄影测量与遥感系统获取数据,然后数据转换,再到GIS系统里录入编辑数据。简化了这个繁琐的过程,方便与用户使用系统。
总之,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作为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的主要技术工具,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传感器的发展、承载平台的发展及其与3S技术的结合。影像是空间信息的主要承载,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必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展望.武汉大学学报,2008.12
[2] 刘先林.航空摄影科技发展成就与未来的展望.前沿科学,2007.3
[3] 万幼川.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探讨[M].测绘通报,2007.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6
关键词:遥感技术;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16-01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和环境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撑。传统环境监测方法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时空等因素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1 环境遥感监测的意义
环境遥感监测是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动态、客观等技术特长,是对地面环境监测的有效补充。它可以从点到面,促进中国环境监测发展,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计划”,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本原则”,加强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已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一定要在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指出了未来的环境遥感监测不仅成为“眼睛”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也成为一个“脑环境决策”。
2 遥感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2.1 水环境的遥感监测
(1)浊度监测。虽然水和地物性质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光谱反射特征,基于这一前提,通过遥感技术、光谱图像来确定水污染水质的变化差异,水的浊度是目前污染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基本特征水中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而相应的光谱衰减系数会增加,同时,在浑浊的水深度的增加,泥沙浓度,对入射光的散射会有所变浅,水的排放率会上升,因此可以准确地确定水的污染。(2)海洋监测。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71%,其余29%是陆地面积,这使得海洋成为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必须加大对其的监测力度。自美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正式开启了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的序幕。由于海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水体污染日益加剧,造成环境质量下降。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反射光谱特征,由于上面的空间没有任何障碍,和RS技术监测大景观,在大范围的海水扩散监测,还可以测量的污染物排放的原因。为海洋环境治理提供充足的依据。此外,海洋石油开采过程中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必然会引起水污染,随着遥感技术的帮助下可以用来研究和分析海水中的石油污染状况,准确地确定范围,同时石油污染的地区,而且估计油含量在水污染区。水和油在光谱特性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在一定的油、水光谱区内分离,可以用微波辐射法监测海洋环境中的石油污染[1]。(3)城市污水监测。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城市人口激增,在这种情况下,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因为水中含有一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较高的COD、BOD5、水会变黑,并发出一种很难闻的气味。通过在红外传感器中使用RS技术,可以有效地采集水中所含物质的红外辐射光谱,从而可以获知水体的污染程度和具体情况。
2.2 大气环境的遥感监测
(1)对大气成分的遥感监测。要充分了解大气环境的变化,需要相关人员充分掌握大气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大气质量的变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技术人员收集臭氧和活性气体,总的大气沉降现象变化的基本参数,并了解时间的大气环境目标区域内的总体变化。在当前备受关注的雾霾为例,通过遥感技术,技术人员可以监控烟雾密度和基本数据的范围,与传统的数据相比,确定在一段时间的阴霾,未来的变化,将为人们出行提供必要的指导。(2)对臭氧环境的监测。臭氧是地球的保护伞,但近几十年来,地球的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在遥感技术支持的环境下,我们的技术人员可以有效地测量臭氧不同高度的分布,了解在平流层和对流层臭氧的分布,在不同的气热层,臭氧的生产模式提供了一个更现实的分布对相关人员开展工作,帮助保护臭氧层的臭氧数据。
2.3 遥城市环境监测
遥感技术在城市热岛效应分析的主要城市在城市中的应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分析城市绿化面积分析,城市空气污染分析、城市土地利用、TM图像实现城市温度的主要用途,植被覆盖指数策略的比较分析TM图像的不同时期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的绿化面积、养殖面积、建筑面积的变化,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建筑密度和几何距离的合理性、城市道路绿化、垃圾处理区域的分布,地表水污染的定量关系,更全面的环境质量分析在城市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进一步合理规划和发展建议。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的一个关键功能,对固体废物的光谱响应是不一样的,遥感技术可以将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如各种类型的垃圾,给城市绿化带来的便利,可以迅速找到一在该地区的大量的固体污染物,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清洁的城市。
3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是遥感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将推动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对遥感数据的精度不断提高,资源环境遥感技术的要求,随着新型高性能传感器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卫星遥感图像获取技术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要求也在提高。随着遥感信息模型的发展,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不确定遥感信息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也将被研究。此外,具有地球表面穿透能力和获取全天图像能力的雷达遥感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集成化数据采集系统是当今和未来遥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专家系统(E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污染遥感监测技术(RS),对环境污染的综合系统遥感监测的有效利用,提高环境监测、智能和科学合理性,对环境监测实施的范围可以扩大。多功能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将GPS、RS、GIS、ES技术于一体,适合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也是未来环境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2]。许多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保护遥感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基础工作,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繁琐,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技术之一,其监测结果准确,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环境监测、应对国际环境卫星系统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遥感技术在中国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高环境监测系统,为人类的发展的可靠保障和美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胜平.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分析[J].城市地理,2015(24):127.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7
[关键词]地质勘探 遥感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TP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265-1
遥感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类原本及其狭小的视野范围和视觉能力,带给了人类宏观、多角度、多层次看待地理事物的机会,遥感技术发展到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个地质勘查技术手段,对人类的地质调查、矿产查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地质勘探中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
1.1对于地质构造信息的获取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相关的地质勘探工作最为主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反映在相关的空间信息上。从地理环境所处的区域成矿线状影像图上就可以提取到许多十分重要的信息,包括酸性、碱性的岩体,火山形成的盆地,火山的构造以及热液活动等一系列的地理环境都可以为遥感系统提供许多重要的内容。当断裂是一个较为主要的控矿构造的时候,对于断裂地区的构造遥感信息的重点提取可以收获常规手段收获不到的内容。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成像过程中还有可能会产生“模糊作用”,常使用户感兴趣的线性型际,纹理等重要信息显得模糊不清,难以令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辨识工作,从而给遥感技术的进一步扩大使用留下了隐患。
1.2基于植被波谱的找矿意义
从生物的角度来说,在地下微生物和低下暗河的参与下,矿区内部的很多金属元素或者是金属矿物质都会引发矿区上层地质结构的构造变化,从而导致矿区上层地表覆盖土壤成分的变化。而在矿区上层地表覆盖有土壤的地方,往往生长着许多的植被,而这些植物对于金属元素都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和聚集作用,进而影响到绿叶体内的叶绿素的含量,从而使得遥感卫星所观察到的植被波谱出现异常。在矿区上方生长的这些植物的变化在没有遥感技术之前,是很难被地质勘探的工作人员总结出来的,而遥感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地质勘探工作有了一个更好的手段发现矿区构造。
1.3矿产改造信息的标志性
当矿区的主题矿床形成之后,受到矿床所在地区地理环境、地理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往往会导致矿床的某些性状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导致地质勘查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大。而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到的宏观遥感技术图像的对比,就可以十分轻易的研究出矿床的剥蚀改造作用,进而结合矿床进行成矿深度的详细研究。通过深入的研究区域内平面构造关系图和矿床位置的关系,就可以找到不同矿床在不同的区域构造图中的变化规律,进而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地质勘探标志体系,从而有利于后续开发工作的进展。
2地质勘探过程中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2.1高光谱数据及遥感微波的运用
高光谱技术是指集探测器技术、精密光学仪器、微弱信号检测、计算机技术等多种高精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对于地质勘探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遥感微波可以以纳米级的光谱分辨率,在完成的生成图像的同时记录下多达上百条的光谱数据通道。而从每个成像单元上提取出的光谱数据则可以建立一条连续的光谱曲线,从而进一步的实现了地理物理空间信息、辐射数据信息和光谱成像信息之间的同步,因此这种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遥感微波有着十分光明的应用前途和发展前景,我们应该充分的关注这种技术的发展,并不断的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实际工作当中,为地质勘查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2.2数据的融合
随着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微波、多光谱等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材的不断问世,他们开始以各种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周期以及光谱范围等多个方面反映出目标物品的各种特性,构成了同一地区的多源头数据链。但是相对于单源头的数据来说,这种多数据源头的数据形式可以在多个方面形成一个较为鲜明的对比,从而帮助地质勘探人员更好的完成相关地质勘探数据汇总工作,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基于这方面的数据融合主要包括来自遥感卫星上个数据的融合处理,遥感数据和非遥感系统产生的数据融合处理。尽管在遥感技术中数据的融合取得了许多令人可喜可贺的进展,但是相对来说并不十分成熟的算法公式令数据的融合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仍然需要地质勘探的相关工作人员不断的进行相关的补充和完善。
2.3图像接受、处理及信息提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遥感技术另外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发展方面就是要不断的提升遥感图像的接收成像能力、以及对于遥感系统所产生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能力。而要想做好这个方面的遥感系统开发工作,则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应该进一步发展具有高分辨率的传感器,以便能够接收更加微弱、更加细小的地质信息信号。其次,加强信息的提取方法还包括应该解决计算机处理的技术问题,如补偿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丢失以及失真,图像的不清晰成像等。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方面。另外,加强对于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只有不断的提升地质勘探人员的技能素养,才能够满足相关技术的发展需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质勘探的工作当中,遥感技术为其效率的提高和工作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遥感技术的直接应用是遥感信息的提取,遥感技术的间接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包括对于地质构造信息的获取、基于植被波谱的寻矿等。因此,地质勘探行业的从业人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的加强对于遥感技术的学习,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地质勘探行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党永峰.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应用---以利用遥感技术分析森林植被、地类的动态变化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04,(06):94-95.
[2]覃志豪,章力建,高懋芳,秦晓敏,邱建军.遥感技术在农业立体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6,(01):65-66.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8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的日臻成熟及国土资源管理需求的日益扩大,采用多源,多时相,多种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形成多目标多周期多尺度的遥感监测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监测成果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为保持二次调查成果的现实性,从2010年起,国家将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统一起来,全面启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其技术路线是各地以遥感监测发现的变化图斑为引导,将大范围土地变更调查转变为目标明确的点线调查,提高了准确性,通过应用监测结果复核土地变更调查,发现土地变更调查的错漏现象,抽取部分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组织开展部级外业实地核实工作。
1.1技术方法先进
这种结合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的技术模式,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充分运用GIS,RS数据库技术作为调查和数据控制的基础,以GPS技术作为外业调查的手段,起点高,精度高,效率高
1.2减少人为干预,保障数据真实
以往国家单纯对数据流量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外业实地核实量很小,人为干预调查成果的空间较大新形势下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以全覆盖的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遥感动态监测成果,对数据质量总体掌控,辅以对数据流量的合理性审核,可以全面核查每一变化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尤其部级外业核查手段的采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干预调查数据的现象,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阎。
1.3数据覆盖广,整合度高
对照遥感监测影像,对国家下发遥感监测图斑逐一核实,并将规划耕保执法和地籍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下达!执行情况资料,基本农田补划调整等相关图件数据资料,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资料,违法用地的数量,范围,位置及查处资料,全面摸清了辖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尤其是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克服过去主要依据用地批文进行土地变更的局限性,保证了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完整性,现势性。
1.4遥感监测技术在洪涝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洪涝灾难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特点,洪涝灾难的预警预告,救灾和安排灾后的重建需要对洪涝灾害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可靠的采集和反馈传统基于人工为主的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周期长,效率低,很难满足防洪抗涝的需要"遥感监测技术因其具有观测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在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评估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当灾害发生时为了快速获取耕地被淹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实情,为灾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通过遥感影像灾情复合项目,获取灾后分辨率为2.smSPots及分辨率为Zm的卫星影像,对卫星影像进行校正融合镶嵌,制作数字卫星正射影像图;利用新购的灾后影像与灾区标准时点统一更新二调数据库灾情发生前的影像数据灾区标注的灾情数据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取灾毁耕地和地质灾害信息图斑,利用行政界线对灾害面积进行汇总统计;利用专业软件,集成三维地形模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灾情专题数据等,直观形象展示灾害发生区域地形地貌,受灾面积和统计报表等信息实践证明,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在灾情评估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5监测成果在土地执法检查工作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执法检查是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部级外业核查后,依据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及遥感监测成果,对照遥感监测影像,从监测图斑中抽点图斑,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工作"遥感影像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持久的解译数据源,数据结果具有重现问,是土地执法检查部门事前发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的基础数据来源,最大限度地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包括因交通不变不易通过巡查及时发现或因检查不到位而隐藏的土地违法,威慑了各地不规范用地行为,遏制了违法用地现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对遥感技术问题及建议
遥感监测成果在土地管理工作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多年积聚的海量遥感监测数据及其丰富成果,如何扩大其应用范围,更好的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有一些问题。
2.1遥感监测成果时效性问题
辅助开展年度变更调查并依据监测影像对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复核是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主要应用方面受天气条件卫星重访周期及制作周期及年度变更机制影响,一些地区在年度变更调查启动甚至成果上报前未能及时收到遥感监测成果,给各地年度变更工作开来不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壮大我们的遥感监测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卫星,尤其是高分辨卫星,优化成像质量,加快推动我国动态遥感监测产业发展随着根据国土资源主题业务需求定制,国土资源部自主的资源一号OZC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稳定运行,后续星的陆续发射和在轨组网,国产卫星数据必将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气象环境条件复杂的特点,优化卫星接收数据源类型组合和数据接收时间安排,科学规划遥感监测任务生产。
2.2遥感监测成果社会化问题
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实现全覆盖常态化的背景下,国家每年均需要投人较大的人力物力用于遥感监测工程,因此,拓宽遥感监测应用领域显得尤为迫切。目前,遥感监测的应用主要用途是为辅助年度变更调查,开展年度变更调查部级外业核查,在此基础开展的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在拓宽应用领域方面受到组织模式管理制度技术方面的制约,遥感监测成果应用共享水平有待提高扩大遥感监测成果的应用社会化水平,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数据应用和共享机制建设的认识,完善现有制度和数据汇交办法,加强协调,其次要在扩大数据成果应用范围,监测成果立足国土资源管理需求,面向社会公益性逐步扩大遥感监测信息披露的数量质量,扩大成果信息的可查询度,以满足更多使用单位的需求,促进成果应用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周春兰,张秋劲,徐亮,潘倩,刘佳. 遥感技术在攀枝花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A]. 叶宏.《四川环境》杂志社[C].: 《四川环境》杂志社,2012:23-24-25-26-27.
[2]记者 周芬棉.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督查城乡规划[N]. 法制日报,2012-11-08(006).
遥感技术的用途篇9
关键词:SAR InSAR 极化 DEM
中图分类号:TP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003-06
目前,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卫星遥感数据在各个部门和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传统光学遥感受到云层干扰很大,极大限制了卫星遥感获取地面信息的能力,因此,不受天气影响的雷达卫星遥感逐渐成为遥感研究的热点。相对于传统的光学卫星遥感,雷达卫星遥感不受云层遮挡限制,具有全天候对地观测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合成孔径干涉雷达可以快速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同时雷达卫星对水体、植物和冰川等地物的反射波有差异,因此,可以通过雷达遥感影像对地物进行分析。源于以上因素,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目前欧美日等很多国家拥有民用或民两用雷达遥感卫星,主要卫星包括加拿大的Envisat卫星、德国的TerraX卫星、意大利的Cosmo-SkyMed卫星、日本的ALOS卫星等,我国在2016年8月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高分三号。
1 雷达卫星遥感基本理论
1.1 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的英文RADAR是由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侦测与测区)的缩写。雷达工作原理是由电磁脉冲源系统发出电磁波脉冲,并侦测脉冲反射信号,通过发出和接收信号的时间、方位角以及电磁波强弱等信息计算目标物的距离、方位、大小和密度等特性。雷达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二战结束后,雷达开始应用于非军事用途,如气象预报、环境监测、探矿和大地测量等。
雷达的波段属于电磁波中的微波波段,雷达根据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波段和频率,而不同雷达的观测分辨率和清晰度不同。根据微波探测基本理论,雷达波长越小,其频率越高,观测分辨率越高。雷达微波在电磁波中的位置段以及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如图1所示。
雷达根据电磁波接收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主动式雷达和被动式雷达。
主动式雷达系统在电磁波源发射电磁波,碰到目标物后反射或散射,再被可接收各个方向的接受雷达端接收,利用不同路径的雷达信号对目标物的参数进行计算。主动雷达系统的信号发送与接收的雷达一般是同一部雷达,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是两部雷达。
被动式雷达系统只接收电磁波信号,由于空间中存在大量的电磁波信号,遇到目标物后会进行散射,其中一些电磁波会散射到被动雷达接收源,而接收雷达通过从不同的接收器接收的信号中或同一接收器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信号来估测目标的参数。一般情况下通过Bistatic方法比较反射信号与原来发射信号的差异可以计算所需的参数,如距离、方位、速度等,也可以通过Monostatic方法利用反射或折射信号直接估算各项参数。
目前所有遥感卫星的星载雷达都是主动式雷达。
1.2 雷达卫星遥感
雷达卫星遥感即将雷达安装到运行于地球太空轨道上的卫星上,实现对地球的观测。目前最常见的雷达遥感卫星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卫星。SAR卫星可以充分使用地物的电磁波反射特性对地物目标进行侦测,通过地物的电磁波反射特性与电磁波频率、极化以及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对地观测,可以获得被侦测目标地物各种丰富的信息,如材料、密度、水含量和结构可靠性等。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诞生后,随着干涉技术的SAR卫星和聚束SAR技术发展,雷达卫星功能越来越强大,用途越来越广泛。因此,各主要国家在大力发展SAR卫星遥感的同时,也在发展遥感卫星编队组网以及卫星星座,编队飞行可以实现立体成像功能,卫星组成的飞行编队,可以连续对某个区域进行多景重叠成像,从而实现该区域的立体建模。
2 SAR/InSAR卫星与数据处理方法
2.1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是目前卫星遥感的主流,合成孔径雷达是多个雷达孔径或天线组成的多电波源雷达系统。雷达和人眼都是通过电磁波的传输来观测目标物,雷达波段理论上是波段越小看到的影像越清晰,因此,雷达需要很长的天线才能发出所需的微波。目前大型的微波雷达天线达数公里,因此,传统雷达无法实现机载和星载,为了解决机载和星载高分辨率雷达的问题,采用多个雷达孔径同步或者异步观测,可以获得多个小波段的雷达成像。因此,从雷达卫星一般都采用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传感器。
合成孔径雷达的操作原理复杂,但是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基本作业原理。假设一搭载SAR卫星,SAR的观测方向与卫星轨道垂直,如图2所示。SAR直接产生二维空间影像,即range(行方位)维和azimuth(极方位)维,SAR影像所显示的则是其视角方向的相对距离与位置,视角方向是卫星电磁波传输与目标物的方向夹角。SAR卫星的电磁波Range维方向解析度由测量电磁波脉冲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接收时间决定。
Azimuth维与Range维垂直。与光学传感器不同,azimuth维的方位解析度可以与range维不同,azimuth解析度依赖于雷达天线的宽度,越大的雷达天线可以使目标物的对焦更加清晰,进而使azimuth维方向的解析度更高。与传统光学遥感传感器类似,越大的孔径获得的影像质量越佳。但是SAR所使用的频率远低于可见光,因此,如要提高SAR影像的成像品质,需要更长的雷达天线。但是无论是飞机还是卫星,其携带的雷达大小都是一定的。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雷达传感器可以改装成基于多普勒效应的多个小型天线以获得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即SAR传感器。SAR一次搭载了多个发射器,在飞行途中每个发射器都会发射出不同的电磁脉冲,再依照接收到电磁波脉冲的多普勒位移,经过处理可以提高成像品质,但也需要考虑地球自转所产生的频率位置误差,经过计算机增强后,可以将azimuth维方向的解析度提高3个数量级。
2.2 SAR影像几何失真与纠正
在卫星雷达遥感成像中,被侦测地物目标的方位在卫星按飞行平台的时间序列进行成像,距离方向上是按照地物目标反射信息记录顺序成像
遥感技术的用途范文
本文2023-12-14 17:35:49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