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物流规划范文
铁路物流规划篇1
1合肥铁路物流中心选址
1.1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选址要满足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要求,即合肥铁路物流中心需要在当前城市建成区的、间隔一定的距离寻找合适地点,以减少铁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阻隔影响。(2)与城市产业布局相协调。合肥规划建立四大产业聚集区,即西部产业聚集区、西南部产业聚集区、北部产业聚集区、东部产业聚集区。物流中心位置应尽量靠近物流量较大的东部和北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聚集区。(3)符合合肥铁路枢纽发展规划。未来合肥铁路枢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合肥东站位于枢纽的东侧,它是枢纽内唯一技术站。靠近合肥东技术站建铁路物流中心,符合铁路主要货物流向,保证进出中心的车流顺畅,便于列车的集结编组,可减少货车的迂回运输、折返运输等无效作业。(4)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应能坐落于合肥城区快速公路干道旁,且与城市内部道路有顺畅的通路。(5)节省工程项目投资。合肥铁路物流中心是基于合肥南货场搬迁而生,新的合肥铁路物流中心若定位于合肥铁路枢纽内某货运站,有利于减少枢纽内铁路运输格局的变化和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货场设施(包括车站所衔接的专用线),减少工程数量及投资。
1.2选址结果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合肥铁路枢纽货运布局条件,可作为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候选地点有:钟油坊站、桃花店站、合肥北站和双墩集站4个站位(如图1)。设计了城规目标、经济目标、工程目标、交通目标和交通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标定(限于论文篇幅限制,过程略),得到了4个位置方案的决策权值向量排序(如表1),方案3(合肥北站)、方案4(双墩集站)、方案1(钟油坊站)和方案2(桃花店站)。首选合肥北站方案的理由:(1)与合肥城市规划吻合度好。铁路物流中心选址于合肥北站位置,由于位于合肥城北庐阳工业园区内,不受场地限制,建设条件良好,硬件环境理想。(2)可充分利用合肥北站大部分原有的铁路设施与设备,铁路物流运作效率高。(3)交通区位较理想。铁路物流中心周边地区有宁西、淮南、合九等铁路线和合徐、合宁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4)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效果。合肥地区包括中部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和商业系统的需求旺盛,铁路物流中心未来易发展成与公路系统联手的货物储存基地和综合配送中心,并依托上海,开展国际物流服务。成为中部地区出境物资的集货基地、进口物资的转运基地。
2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布局
2.1物流中心功能设计
建设合肥铁路物流中心不是简单的合肥铁路南货场的货运功能“转移”或合肥北站货运能力的扩张,而是在铁路运输功能的基础上,引入物流理念,提升铁路在合肥物流业中的地位和知名度,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为合肥铁路物流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可分为:(1)基本功能,包括公铁联运及公路快运功能、仓储功能、配送功能、装卸搬运功能、包装及流通加工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商品检验检疫及口岸功能;(2)延伸及配套服务功能,包括货物调剂中心、物流技术开发与系统设计咨询、商务功能、车辆辅助服务、金融配套服务、生活办公配套服务。基于上述功能设计,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区可划分为:铁路运转区、铁路运输服务区、公路运输服务区、物流作业区、道路系统和停车场、综合服务区。
2.2物流中心设施关联分析
物流中心内部各功能区的布局取决于作业流程和功能区之间关联的强弱。如果用A、E、I、O四个等级代表功能区之间的关联重要程度,表2即为基于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关联线图底稿表。具体分析如下:(1)“1铁路运转区”是与其他关系密切的作业区数量最多的区域,应首先考虑其位置。铁路运转区的核心是铁路货物列车到达和出发作业区,因此其位置需要结合合肥北站的铁路正线位置一并考虑。(2)当“1铁路运转区”位置确定后,需要再寻求与其作业联系最密切的第二个作业区域。由表2可知,作业区1与作业区2、4、5、6的关联度等级均为A级(绝对重要),其中,作业区4、5除与作业区1关系最密切外,与其他作业区关联重要等级相对较低;而作业区2和6之间却存在着强关联特征。因此,选择“2铁路件货服务区”和“6集装箱作业区”同为第二序次规划其位置的作业区域。(3)当“1铁路运转区”、“2铁路件货服务区”和“6集装箱作业区”位置确定后,与它们作业关联密切的还有“3公路件货服务区”和“7流通加工区”。这两个作业区都与铁路物流中心功能拓展有关。其中,“7流通加工区”是铁路物流中心未来功能拓展的方向。考虑到铁路物流中心初期规划与建设要求,作业区7可定位于铁路物流中心的预留发展区域。因此,“3公路件货服务区”作为第三序次规划其位置的作业区域。(4)“4笨件作业区”和“5散货作业区”属于铁路另类作业货种,不仅占用场地大,而且货物移位不便,对物流中心环境有不利影响。因此,这类作业区分布于物流中心的外圈比较合理。分析表2中的关联关系,作业区4较作业区5与其他作业区关联关系略强,因此,应先定“4笨件作业区”位置,再规划“5散货作业区”位置。若以作业关联关系最重要的A级和E级为准则,合肥铁路物流中心7大作业区的位置排列框架如图2所示。
2.3物流中心布局设计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考虑物流快速集散、物流中心内货物流动顺畅等要求,合肥铁路物流规划应利用规划道路、站前路条件,改建通站道路,以物流中心作业区为节点,道路为分割分界,形成作业集中、区域化布局,如图3所示。(1)铁路作业区采用混合式布置,其中铁路件货服务区和集装箱作业区与铁路运转区成横列布置,采用整列式装卸线设计,以提高集装箱和件杂货的装卸作业效率与能力;散货作业区和笨件作业区与铁路运转区成纵列布置。由于本站这两类货物作业量相对较小,日取送车量不大,调车作业对车站行车作业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另外,散货作业区设于车站最北端,与件货服务和集装箱作业区相隔笨件作业区,有效地阻隔了散货可能对物流中心区的污染。(2)公路件货服务区设于车站南端,近淮北路,便与货运车辆的进出作业,而且因其近集装箱和铁路件货作业区,为公铁中转(联合)运输创造便利条件。(3)流通加工区设于物流中心主作业区之外,主要考虑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将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步骤,该作业区近期可能缓建,从土地有效利用出发,设于淮北路北侧是合理的。另外,该作业区邻近铁路集装箱作业区和公路件货服务区,也为未来物流增值服务的提供预留了条件。(4)物流综合服务区,主要包括物流中心的管理机构、信息中心和为入住的物流企业提供商务、金融、交易服务场所。其位置定为物流中心的东部,远离散货作业区,既保证了与物流中心主作业区的联系方便,也避免了物流中心的散货最大污染源。考虑到物流中心的发展可以分两步走:先建设近古黄路侧的一部分,根据未来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发展情况,适时增加综合服务区的规模。
3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与运作建议
合肥铁路物流中心是在合肥北(货运)站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合肥北站现有的货运基础设施落后,车站到发线和调车线缺乏,站区缺乏良好的道路与外界联系,且距合肥主要工业和经济开发区约有10公里左右的距离。要想利用合肥南货场搬迁的机遇,建设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实现合肥南货场铁路货运功能的顺利转移,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铁路建设与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充分协商、沟通,解决合肥北站的先天不足。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铁路物流中心,需要在以下方面搞好配套建设:新建枢纽联络线、新建与改移车站内外道路,构建畅通的道路系统、配置专用的集装箱门吊、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物流规划篇2
1)方案说明。开化站为办理客、货运的中间站。该段山势起伏较大,合理的站位为该段线路方案比选的重点。针对不同的站址地形条件,研究了开化站线路展长方案和开化站线路取直方案(见图1)。a.开化站线路展长方案:线路自比较起点折向马金溪对侧,平行于马金溪设置开化站,出站后在河面较宽处跨越常山港,而后至方案终点。线路在比较范围内线形为“S”形,线路长度19.800km。b.开化站线路取直方案:线路自方案起点引出后继续向东南方向直行,与线路展长方案开化站段线位30°斜交,并在该段设开化站,出站后在常山港上游跨马金溪、G205国道继续前行至方案终点,线路长度19.197km。2)方案比选。开化站线路取直方案线路长度为19.197km,较展长方案短0.603km,线形条件好,线路在常山港上游较窄河面跨越马金溪,桥位条件较好。但该方案开化站货场路堑开挖边坡高度较高,局部达到70m~80m,货场设置困难;车站左端咽喉进隧道,右端咽喉上桥,且牵出线预留工程上桥;站房处轨面标高130m,地面横坡大,站区山区最大高程达216.8m,平原高程106m,车站配套设施工程巨大;跨过马金溪河后将穿越城镇在建厂矿;两方案工程投资相当。经综合比较,推荐线路展长方案。开化站段线路方案经济比较见表2。
2九景衢铁路开化站货场选址规划研究
1)选址说明。货场位于开化站车场南侧,其南侧为山体,西侧现状主要为村庄用地,货场紧靠车场布置,货物装卸线与车站到发线平行。2)货场特点。货场布置紧凑,走行线距离可尽量缩短,以减少铺轨;车站和货场边缘紧靠,可节省用地;散堆装货物和笨重货物装卸线远离车站和城市,对环境污染较小。物流园规划位于货场西侧,物流园区内物流运输主要由站后大道承担。车站货物由车站运出通过站后大道进入中转货运区,或临时存放或登记整理后运往园区内各个仓库储存。城区产生的物流由站后大道进入物流园区,从道路南段到达流通加工区及配送中心,进行分类和管理后发往园区类中心部的各个仓库进行储藏。最后经由中转区发往货场。
3九景衢铁路开化站物流园规划设计研究
1)区位分析。立足开化地区及浙西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公铁联运综合交通优势,整合和优化社会物流资源,为物流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贸易流通型企业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提供公共物流平台和集成环境,构筑区域物流采购与分拨平台,将开化火车站物流园区融入浙西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的供应链中,打造现代化的、面向长三角的综合物流基地。2)案例分析。a.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规划解读:园区按9个功能区统筹规划和建设,即国家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多式联运区、仓储加工区、货运配载区、城市配送区、保税物流区、新型物流社区、物流装备产业发展区、商贸交易区。将建成以货运交易、仓储管理、车辆调度、数据交换和物业等系统为一体的信息传输和处理中心,为园区提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园区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实行分期开发:第一期,2007年~2010年,建成园区6km2,建设国家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兴隆场铁路编组站;第二期,2010年~2015年,建成园区9km2,建成兴隆场铁路编组站,基本实现物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第三期,2015年~2020年,建成园区7.33km2,全面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实现战略目标。重庆现代物流园区结构分析图见图3。b.沪通铁路沙溪站物流中心。沙溪站位于太仓市西北部,是沪通铁路的中间站,为客货混运车站。依托铁路货运发展的物流园区是铁、水、公三者联运的物流区。物流区由作业区、货场、仓储区、中转区组成。沙溪站货场功能区分为:综合服务区、货物中转区、配送区、码头作业区及库房区。3)方案说明。开化站物流园布置在车站后方西南部,物流园与开化站货场结合。泄洪渠道东西向穿过物流园区,对物流园区功能布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泄洪渠道两侧建筑退距应满足规范要求。配送中心与流通加工区位于物流区北侧,与站后大道连接,往来于城区的物流可以通过站后大道直接进入流通加工中心加工后进入仓库,发往城区的物流从配送中心通过站后大道发往城区(见图5)。规划方案中,城市主干道华殿线与站后大道穿过物流园区,华殿线承担一部分城区与站区交通,不适合服务大量物流。因此站后大道主要为城市物流服务。站后大道南北向穿过物流园区,同时连接物流园区内主要功能分区(见图6),主要承担物流园区的物流交通需求。道路南侧连接物流园区与城区,道路北侧连接物流园区与车站。
铁路物流规划篇3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多式联运物流;物流格局;调整
[作者简介]王政武,《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办公室副主任,编辑;巫文强,《改革与战略》杂志社社长,主编,副研究员,副编审,广西南宁530022;李宁新,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公司南宁分公司经理,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001-04
一、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调整及对广西 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一) 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的调整
近期,我国相继对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物流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提出在上海、昆明、哈尔滨、广州、兰州、乌鲁木齐、天津、青岛、北京、沈阳、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大连、宁波、深圳等城市建设18个具有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和物流功能的大型集装箱中心站,改造40个大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内陆口岸所在地的集装箱专办站,保留100个左右的集装箱办理站。目前,这18个集装箱中心站大部分已经建成,成都、大连、西安、上海、郑州、昆明、深圳和青岛等集装箱中心站已经投入使用。最近,铁道部又再次调整了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拟整合全国的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建设32个专办站,逐步撤销其他现有的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其中,在广西只建立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三个铁路集装箱专办站。
(二) 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调整对广西物流业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广西多式联运物流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把南宁建设成为西南物流区域中心及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等目标使得广西发展多式联运物流日益迫切。由于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的调整,我国逐渐形成了以集装箱中心站和专办站为主构架的多式联运物流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在这一背景下,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作为与全国集装箱专办站的对接点,其必将发挥物流枢纽功能,进一步促进广西多式联运物流的发展。
2.进一步提升了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多式联运物流中的地位。铁路在我国物流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的调整为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多式联运中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并且随着其功能的发挥,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多式联运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作为广西与全国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对接的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的建立,必将为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广西多式联运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和聚集更多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其发展的进程。
3.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在广西物流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现有的集装箱办理站逐渐被撤销,其功能必将被相继建立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32个集装箱专办站所取代。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集装箱专办站不但要履行现有集装箱办理站的职能,而且还承担着与区外集装箱中心站及办理站对接的重任。不管是区外的货物通过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方式运送到广西或者在广西中转,还是将广西的货物运送到区外,都必须通过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集装箱专办站方能实现。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的建设问题将成为广西物流实现与全国物流对接的关键,而且在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政策的推动下,上述3个集装箱专办站在促进广西多式联运物流发展中的作用必将更加明显。
二、铁路集装箱规划调整背景下广西物流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急需建立具有强大集疏功能且与区外集装箱中心站、专办站衔接的物流枢纽中心
目前,广西已经建立的集装箱办理站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专业技术水平低,且多为综合性的货运站,多数与散杂货共用场地,装卸效率低,短途运输能力和仓存能力不配套,不具备与集装箱中心站、专办站对接的功能。要实现广西物流与区外多式联运物流的“无缝”对接,进而实现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的目标,首先必须建立具有强大集疏功能且与区外集装箱中心站、专办站衔接的物流枢纽中心。
(二) 招商引资理念没有很好地融入物流发展战略
产品运输如何与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对接是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调整后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多式联运物流业也需要有足够的集装箱货源作为支撑。现实中,不管是产品的运输还是集装箱货源充足与否都与地方的招商引资理念密切相关。因为,招商引资战略对企业投资地和项目选择具有引导作用,符合物流发展规划的招商引资战略既有利于解决企业产品运输与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的对接问题,减少物流成本,又可以为多式联运物流所需要的集装箱货源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多式联运物流的发展。广西地方政府必须把招商引资的理念与物流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把物流发展作为制定、调整招商引资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 物流园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不管是铁路集装箱专办站,还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都必须具有一定数量且稳定的集装箱货源,并且需要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适应集装箱衔接的载体为货物的仓储、集疏、中转和对接的物流园作为基础。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建立及运营后,现有的集装箱办理站逐渐被撤销,与区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或者专办站对接的任务也将由这3个集装箱专办站来完成。这就要求广西必须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为促进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多式联运物流的发展,实现广西物流与我国物流发展的对接创造有利条件。
(四) 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有待加强
目前,广西物流中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广西公铁、铁水联运体系尚未建立,腹地与港口之间铁路运力不足,铁路信息化功能不够理想;项目比较分散,资源难以共享;建设周期过长,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些都影响了综合运输体系整体效益的发挥。二是港口与铁路、公路及场站之间缺少衔接,原有的运输组织方式在国铁、地铁、港口之间存在交接作业程序复杂、过程重复、流程不畅和港内装车工艺不配套等,制约了车辆周转效率,使本来已经紧张的运能更显吃紧。三是技术装备差,客货共线。速度低、列车运行不正点、运到期限长、交付时间不确定等运输时效性矛盾突出。由此可见,广西现有的运输条件与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调整下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多式联运物流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广西要真正实现多式联运物流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突破现有的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顺畅、运转效率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瓶颈。
三、顺应铁路集装箱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广西物流格局的对策
(一) 确定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多式联运物流的发展思路
毋庸置疑,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多式联运物流必将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趋势,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的建立也将为广西与全国多式联运物流的对接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有利的条件。一方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不但要肩负起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中西亚、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建设成为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历史使命,而且广西还承担着发展成为“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等战略任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两廊一圈”经济合作的深化,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经济发展必将对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广西作为西南和中南地区货物出海的最便捷的通道,将承担起上述地区货物进出口的重任。由此可见,发展多式联运物流是广西物流发展的必然和唯一选择。在未来时期,广西物流发展要实现满足区内经济发展需要和与外省区甚至是与国外进行高效对接的目标,必须解决物流运输方式衔接不顺畅、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打破以单一运输方式为主体和多式联运物流效果不理想的物流瓶颈,确立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多式联运物流的发展思路,这是广西物流发展的思想指引问题,更是物流发展的战略导向问题。
(二) 加快广西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建设
1.用好国家和地方政策解决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建设的资金和土地制约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重大铁路建设项目可申请先行用地。《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指出,要保障物流重大项目用地需要,自治区确定的重大物流项目建设用地列入工业用地范畴。制定在市区内的重点物流园区(中心)到城郊建设物流园区(中心),实行与市区内原土地置换政策,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按土地利用规划给予企业适当补偿。《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定,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和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可根据项目情况和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中央和地方预算内建设投资,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人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的建设,要重点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物流业发展的资金和土地政策,把集装箱专办站列入地方政府和自治区政府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将其建设所需资金列入地方和广西年度财政预算,同时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企业融资等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集装箱专办站建设的资金制约问题。
2.加强铁路集装箱办理站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是解决好与集装箱专办站衔接的公路、港口建设,集装箱办理站内装卸、搬运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和集装箱运输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和建设问题。
3.考虑铁路集装箱专办站上升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问题。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湄公河次区合作和“两廊一圈”经济合作进程的不断推进,广西在承接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移、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盟巨大的市场也必将给广西的物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枢纽,中国与东盟国家物流运输“无缝”对接的实现,必须依靠广西连接作用的发挥。因此,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特别是南宁站的建设必须考虑由集装箱专办站上升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问题,在场地的规划、机械设备的装备、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留出相应的余地和空间。
4.尽快确定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的落点。相对钦州而言,防城港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港口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物流集疏等管理与铁路相关部门的对接比较顺畅。如果把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确定在钦州,很可能会对防城港港口功能的发挥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使其成为“死港”或“无箱港”。如果先把铁路集装箱专办站设在防城港,未来争取在钦州再设立铁路集装箱专办站还有可能。为此,广西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结合铁道部集装箱专办站的整体规划,立足于防城港和钦州各自的优势,尽快确定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的具体落点,以便整体推进广西3个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的筹建工作。
(三) 谋划相应的大型物流园区建设
目前,广西的大型物流园区尚属空白,这与铁路集装箱发挥规划调整背景下广西物流发展需要拥有一定数量且稳定的集装箱货源和依靠大型物流园区以实现集装箱货物的仓储、集疏、中转和对接的要求是极其不适应的。广西在加快建设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建设的同时,应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结合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办专办站的实际,在充分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推进集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交通便利、产业聚集、功能集成、经营节约为一体的大型物流园区建设,以确保这两个铁路集装箱专办站最大程度发挥其集疏功能。
(四) 加强铁路集装箱专办站与港口、交通枢纽的衔接
广西在推进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建设的过程中,要按照全国物流的主要流向及物流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及广西的铁路、公路、港口建设发展规划,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一是要加强与港口建设的衔接。结合《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重点建设和完善北部湾港、南宁、贵港、梧州、柳州和百色等港口铁水联运设施,突出抓好沿海港口后方集疏运设施建设,通过新线建设和路网改造,进一步完善铁路运输组织和提高广西沿海港口后方铁路疏解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开展铁水联运的要求。二是加强与广西货运枢纽及公铁联运基地的衔接。其关键是要按照《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重点建设南宁、柳州、桂林货运枢纽和玉林、百色、金城江、北钦防、梧州、贵港、贺州等大型公铁联运基地。鉴于公路在连接货运枢纽、公铁联运基地与南宁、柳州铁路集装箱办理站枢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集装箱运输货物重量较大的特点,在加强区内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现有的承载重量能力不足的公路的改造工作,以增强公路的运输承载能力。三是加强与现有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的衔接。
(五) 加强招商引资理念与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的结合
政府的招商引资战略不但对企业投资地具有引导作用,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物流成本及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广西只建立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的战略,决定了在未来时期广西物流要实现与外省区多式联运物流的“无缝”对接,必须通过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专办站才能实现。广西及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理念或者政策必须随着广西物流发展格局的调整而改变。在引进投资项目时,政府部门要在充分把握国家和广西物流发展规划及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物流发展的趋势,更多地考虑项目投产运营后企业的物流成本及其产品运输与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接问题,从项目生产后企业的物流成本以及政府为实现企业产品的运输而投资的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角度引导项目投资,尽可能引导项目在与南宁、柳州和防城港(或钦州)铁路集装箱办理站枢纽具有便捷运输条件的地方落户,以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为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六) 转变观念,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铁路物流规划篇4
关键词 铁路物流园区、货场、配置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大发展、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铁路运输大提速,铁路在运输系统中的作用愈发突出,铁路物流园应运而生。在物流园区列入物流业振兴规划的九大重点工程之后,全国各地铁路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纷纷提上议事日程。
与传统的物流园相比较,铁路物流园区的规划具有显著的特点,其中,用于货物交接、中转的货场是铁路物流园规划的重点。科学合理的货场配置不仅能有效实现园区的基本功能,还能提高园区内部运输效率。
铁路物流园区货场功能
铁路物流园区(KailwayLogistics Park)是按交通运输方式分类的一种物流园,一般以铁路车站为基础,以铁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实现铁路车站与物流功能区的结合。它是以铁路枢纽、铁路货场等场所为主的物流节点,是各种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集中布局的场所,是通过衔接几种运输方式优化铁路物流的货物集散中心。
传统铁路货场是车站的一个生产车间,是完成货物处理作业的场所,也是铁路运输与支线短途运输衔接的地方。铁路物流园区货场不是传统的铁路车站内的货场,而是与物流园区物流功能区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专门为物流园区内部物流企业、功能区或外部运输服务的场所,主要包括铁路货物线和货物交接场地。
铁路物流园区货场是园区内物流的交接场所,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到达园区车站,停靠在货场相应的货物线上,然后把货物卸到指定货位,之后,或者通过汽车运送到园区指定功能区进行相关作业,或者运出园区,或暂时存放在货场。从园区运送来的货物、从园区外通过公路运来的货物也是先到达货场,然后通过装卸机械、人力等装运到货车内,再通过车站运出园区。铁路物流园区货场的功能大致有以下几点:
1 货物装卸功能:负责装卸车站、园区各功能区到达的货物。
2 中转功能:负责中转车站、园区外到达的货物。
3 暂存功能:负责暂时存储车站到达的货物,这些货物暂时无法运送到指定地方。
铁路物流园区货场配置
铁路物流园区货场配置基本可以分为尽头式、贯通式以及混合式。其中尽头式又分为尽头式集中和尽头式分散,贯通式分为贯通式集中和贯通式分散。
1 尽头式货场
(1)尽头式集中货场
尽头式集中货场配置模式为:铁路货物线从物流园区车站一端咽喉出岔,不与另一端咽喉相连,货物线不深入到物流功能区,而是集中在一起,货物线两侧规划成货物交接场地。尽头式集中配置模式的优缺点详见表1。
(2)尽头式分散货场
尽头式分散货场配置模式为:铁路货物线从物流园区车站一端咽喉出岔,不与另一端咽喉相连,货物线分散延深到相应物流功能区。尽头式分散配置模式的优缺点详见表2。
2 贯通式货场
(1)贯通式集中货场
贯通式集中货场配置模式为:铁路货物线从物流园区车站一端咽喉出岔,并与另一端咽喉相连,货物线不深入物流功能区,而是集中在一起,货物线两边规划成货物交接场地。贯通式集中配置模式优缺点详见表3。
(2)贯通式分散货场
贯通式分散货场配置模式为:铁路货物线从物流园区车站一端咽喉出岔,并与另一端咽喉相连,货物线延伸到相应物流功能区。贯通式分散配置模式优缺点详见表4。
3 混合式货场
混合式货场是尽头式和贯通式的综合布置,既有尽头式的优缺点,也有贯通式的优缺点。在布置时一般要结合物流功能区布局形式,如果物流园区的物流功能区有横列式也有纵列式,要结合地形布置混合式货场。
铁路物流规划篇5
关键词:铁路货运;物流中心;经验借鉴;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铁路运输业作为国家运输网的骨干和中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铁路自身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受到公路的影响,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纵观国外铁路物流发展史,可以总结如下规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国家铁路货运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公路带来挑战出现市场份额下滑,各国纷纷通过一系列内外部整合、兼并、重组对本国铁路运营管理模式进行变革。这里不同国家由于铁路归属不同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并根据货源、货流情况建立多式联运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等,虽然各国对其界定的名称各有不同(以下统一称为物流中心),但是基本功能相似,即充分发挥铁路货运的优势,通过该物流枢纽实现多种物流功能的融合,构建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整个运输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铁路货运如今正面临许多国家曾经面临的局面,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铁路占全社会运量从20世纪70、80年代的50%以上,逐步下滑到2010年18.3%,公路则一路攀升到了50.1%,但是与此同时,公路作为铁路主要竞争对手也面临着燃油费等运输成本的增加、超限超重管控越来越严格的局面,因此,从目前我国综合运输体系面临的形势来看,铁路需要借鉴其他国家铁路货运的发展经验,结合“中长期铁路规划”以及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抓住建立铁路物流中心的契机,充分发挥铁路自身优势,实现铁路的现代物流功能的逐步完善。目前我国铁路物流中心正在建设、规划过程中,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尚处起步阶段,先期部分学者对物流中心的投融资模式、中心布局规划等开展了研究,随着我国18个铁路物流中心建成后,更需要面对的是如何运作铁路物流中心,如何发挥铁路物流中心的最大作用。因此,本文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在物流中心建设运营中,特别是实际运营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铁路物流中心的运营和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研究成果供相关部分参考,为我国铁路向现代物流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国外铁路物流中心建设运营经验
1.1 美 国
1973年美国铁路开始出现大规模整合兼并,最终形成了目前以UP、BNSF等7家I级铁路公司,31家区域铁路公司,309个地区铁路公司,205个转轨与货场经营公司以及2家加拿大铁路公司CN和CPR,共同组成了美国铁路运输现状。深入研究美国铁路物流发展史,美国铁路与我国铁路经营模式不同,为多家私营公司共同参与经营,多个铁路货运公司一直以来坚持的是以整体利益为重的管理思想,各大运输公司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特点建设了依托铁路的物流中心,例如BNSF公司的Alliance Texas综合物流中心、芝加哥物流中心等等,形成了多家私营公司协同化发展的局面,因此,从协同方面来看,我国铁路物流中心之间的协同相比美国操作起来更加统一和协调。从美国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以及运营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优质的、多样的、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美国铁路货运在营销观念上与市场发展紧密切合,不仅把顾客看作是服务对象,而且看作是经营的伙伴,把顾客满意摆在经营指标和工作重心的首位,通过水、陆、空、铁立体交通发达的网络,通过多式联运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物流服务。
(2)注重通过优化配置的手段,降低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是物流运作的关键,美国的物流成本全世界来看仅仅略高于日本,且呈现逐年稳定下降的趋势,笔者分析了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①美国的物流中心的管理讲究实效,并不一味追求机械化、自动化,各种机械设备各尽其能,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达到资产的最优配置。②美国物流成本较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减少仓储费用,关键是在仓储业中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和自动化的广泛使用,以及“零库存”生存普及,成为节约物流成本的主要源泉。
(3)采用先进的物流服务设施、设备和技术。美国的物流发展无论在规模总量,企业实力和先进技术应用上都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物流中心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在管理中广泛采用计算机、条形码、激光扫描和网络信息技术,有的物流中心甚至使用卫星通信和射频识别装置来指挥和调度运行的车辆。
1.2 德 国
为了满足未来货运市场的需求以及促进多式联运在德国的发展,德国提出建设铁路货运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铁路货运市场分析和盈利,同时也可以缓解公路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德国第一个货运中心——不莱梅货运中心于1984年建成,从此以后德国铁路部门坚持对货运中心的建设,不断进行规划,截至1992年,东西德合作制定整体规划了28个物流中心,2006年,德国铁路成立了物流部,探索出了一条德式“门到门”公铁联运方法,促进了德国铁路物流和多式联运的发展。到2008年,德国已规划了40个物流中心,其中,33物流中心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到目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德国铁路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广泛的物流中心体系。从德国物流中心建设以及运营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铁路物流规划篇6
关键词:铁路货运改革;物流;人才培养
2013年6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推动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从而实现货运物流一体化。随着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不断的融合、适应与发展,铁路物流人才对于构建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铁路运输质量、构建铁路运输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与之匹配的铁路物流人才的缺乏却制约着铁路物流的迅猛发展。
1 基于铁路货运改革的铁路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一)铁路货运改革的内容
铁路货运改革的重要目标是铁路货物运输要从以大宗货物为主的货物运输向全方位物流承运转变;铁路运输组织要由传统的内部生产型向市场营销型转变。
此次铁路货运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货运受理方式―简化受理,实现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化。二是改革运输组织方式―随到随办,敞开受理。三是规范收费。明确货运收费的项目、标准和条件,实行“一口报价、一张货票核收”。四是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
(二)人才需求的变化
铁路总公司通过实施货运组织改革,一方面希望改变“重生产、轻经营,重安全、轻营销”的传统思维,所以这就需要具有经营和营销理念的高级人才,需要融合电子商务、铁路运输管理知识、现代营销理念、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铁路物流管理人才,包括铁路物流战略规划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运营管理人才就会为铁路物流企业所热捧。另一方面,货运改革的目标是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新形势下铁路物流资源不断整合,铁路运输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迫切需要大量的铁路物流作业操作人才。因此,铁路货运改革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需要既掌握市场“行情”又精于物流“专业”的人才。
2 铁路货运企业物流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物流人才发展规划不足
铁路货运改革虽然是从2013年开始,但是时至今日,多数铁路货运单位仍未建立符合物流市场发展需要的物流人才发展规划,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前瞻性不足,以致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的计划统筹,企业人才断层严重。
(二)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
处于转型期的铁路货运组织根据项目的不断拓展需要各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甚至需要引进专业的技术团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僵硬的人事制度,限制了铁路企业大量引进物流人才的可能性。目前人才引进的渠道和方式较单一,只局限在铁路系统内部调配人员或由上级部门统一招聘大学毕业生,这类人员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强,培养周期较长,成为企业转型期发展的一大阻力。
(三)物流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偏少
物流人才数量不能满足货运组织的需求,严重供需不足。并且多数员工是从铁路系统内其他岗位转行过来,并没有从事现代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经验。而对于近三年内接收的物流专业的年轻员工,缺少实战经验,缺乏系统的能力锻炼。况且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年轻员工尚未培养成熟,暂时还不能为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提供高层次的服务。
(四)复合型物流人才缺乏
现有铁路运输人才普遍过于专注铁路运输而导致思维定式,知识面狭窄、视野不足,创新突破困难。而具有产业链管理、物流服务营销、信息化等现代物流综合管理知识或能力的人才缺乏。
3 铁路货运改革下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措施
(一)制定铁路局物流人才发展规划
根据铁路货运组织的物流发展规划,从战略的高度上,诊断企业现有物流人力资源状况,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并考虑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来分析和估计,对企业的岗位编制、人员合理配置、招聘、选拔和员工教育培训等内容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只有对铁路物流各层级人才进行科学规划,才能使以后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做到有的放矢。
(二)拓宽渠道,大力引进各类物流人才
1.加大物流类毕业生招聘计划,建立后备人才库。
目前各铁路企业物流类毕业生招聘总量偏低,根据中国铁路人才网各铁路局的2015年毕业生招聘计划统计,各铁路局物流毕业生
招聘数量一般不超过招聘毕业生总量的3%。在当前物流人才引进手段有限,内部培养为主的情况下,只有加大物流类应届毕业生招聘规模,才能充实物流人才储备队伍,逐步改变人才总量不足的现状,方便以后企业选拔表现优秀、具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毕业生。
2.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人才的合作
一方面加强在高职院校开设涵盖铁路和物流两个方向技能的专业,为铁路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铁路物流专业操作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在高校培养铁路物流管理人才,例如铁路局可以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保送研究生进行定向培养,学校根据铁路企业的需要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并在企业设立实践导师,学生每学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利用“理论+实践”的方式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此种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同时也能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检验理论。
3.通过社会招聘,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企业最需要的高级物流人才是那种既懂得用战略眼光规划企业发展,又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同时还具备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工作经历的人。这种高级物流人才能够从铁路内部培养产生的较少,但对铁路货运企业的转型却至关重要。企业可以从行业协会或者专业的猎头公司等渠道入手,有方向的寻找高级专业人才,使聘用的人才能够与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相吻合。
(三)多措并举,对物流人才进行培训
1.对铁路物流人才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铁路企业不仅要对物流发展政策、方向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要深入国内外市场、了解先进的物流发展情况,再结合铁路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对铁路物流企业需要的人才分层分类,确定各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形成需求分析报告,全面掌握培训需求,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和客观不足对员工进行培训。
2.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
铁路企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满足物流人才的培训需求。一是普及宣讲,可以在开设集中脱产培训班的基础上,集中组织师资进行大范围的市场营销观念、物流知识普及宣讲活动。二是因材施教,建立与物流人才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针对各层级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教育。三是现学现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教学,让新员工进行实践演练,从而强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四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组织员工去物流管理比较先进的企业观摩交流,学习先进物流企业的经验做法。
3.借助外援,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聘请相关高校优秀教师、物流行业协会专家或知名物流企业管理层担任企业物流培训讲师、特邀嘉宾,定期组织开展讲座、学术交流、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并有条件的选派相关人员参加各地物流大会活动,开拓现有物流人才视野,更新其专业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中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4):66-67.
[2]张雁华.打造适合铁路物流转型发展的培训模式[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6,(1):84.
铁路物流规划篇7
1合肥铁路物流中心选址
1.1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选址要满足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要求,即合肥铁路物流中心需要在当前城市建成区的、间隔一定的距离寻找合适地点,以减少铁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阻隔影响。
(2)与城市产业布局相协调。合肥规划建立四大产业聚集区,即西部产业聚集区、西南部产业聚集区、北部产业聚集区、东部产业聚集区。物流中心位置应尽量靠近物流量较大的东部和北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聚集区。
(3)符合合肥铁路枢纽发展规划。未来合肥铁路枢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合肥东站位于枢纽的东侧,它是枢纽内唯一技术站。靠近合肥东技术站建铁路物流中心,符合铁路主要货物流向,保证进出中心的车流顺畅,便于列车的集结编组,可减少货车的迂回运输、折返运输等无效作业。
(4)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应能坐落于合肥城区快速公路干道旁,且与城市内部道路有顺畅的通路。(5)节省工程项目投资。合肥铁路物流中心是基于合肥南货场搬迁而生,新的合肥铁路物流中心若定位于合肥铁路枢纽内某货运站,有利于减少枢纽内铁路运输格局的变化和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货场设施(包括车站所衔接的专用线),减少工程数量及投资。
1.2选址结果基于上述原则,结合合肥铁路枢纽货运布局条件,可作为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候选地点有:钟油坊站、桃花店站、合肥北站和双墩集站4个站位(如图1)。设计了城规目标、经济目标、工程目标、交通目标和交通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标定(限于论文篇幅限制,过程略),得到了4个位置方案的决策权值向量排序(如表1),方案3(合肥北站)、方案4(双墩集站)、方案1(钟油坊站)和方案2(桃花店站)。首选合肥北站方案的理由:
(1)与合肥城市规划吻合度好。铁路物流中心选址于合肥北站位置,由于位于合肥城北庐阳工业园区内,不受场地限制,建设条件良好,硬件环境理想。
(2)可充分利用合肥北站大部分原有的铁路设施与设备,铁路物流运作效率高。
(3)交通区位较理想。铁路物流中心周边地区有宁西、淮南、合九等铁路线和合徐、合宁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
(4)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效果。合肥地区包括中部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和商业系统的需求旺盛,铁路物流中心未来易发展成与公路系统联手的货物储存基地和综合配送中心,并依托上海,开展国际物流服务。成为中部地区出境物资的集货基地、进口物资的转运基地。
2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布局
2.1物流中心功能设计建设合肥铁路物流中心不是简单的合肥铁路南货场的货运功能“转移”或合肥北站货运能力的扩张,而是在铁路运输功能的基础上,引入物流理念,提升铁路在合肥物流业中的地位和知名度,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为合肥铁路物流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可分为:
(1)基本功能,包括公铁联运及公路快运功能、仓储功能、配送功能、装卸搬运功能、包装及流通加工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商品检验检疫及口岸功能;
(2)延伸及配套服务功能,包括货物调剂中心、物流技术开发与系统设计咨询、商务功能、车辆辅助服务、金融配套服务、生活办公配套服务。基于上述功能设计,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区可划分为:铁路运转区、铁路运输服务区、公路运输服务区、物流作业区、道路系统和停车场、综合服务区。
2.2物流中心设施关联分析物流中心内部各功能区的布局取决于作业流程和功能区之间关联的强弱。如果用A、E、I、O四个等级代表功能区之间的关联重要程度,表2即为基于合肥铁路物流中心的关联线图底稿表。具体分析如下:
(1)“1铁路运转区”是与其他关系密切的作业区数量最多的区域,应首先考虑其位置。铁路运转区的核心是铁路货物列车到达和出发作业区,因此其位置需要结合合肥北站的铁路正线位置一并考虑。
(2)当“1铁路运转区”位置确定后,需要再寻求与其作业联系最密切的第二个作业区域。由表2可知,作业区1与作业区2、4、5、6的关联度等级均为A级(绝对重要),其中,作业区4、5除与作业区1关系最密切外,与其他作业区关联重要等级相对较低;而作业区2和6之间却存在着强关联特征。因此,选择“2铁路件货服务区”和“6集装箱作业区”同为第二序次规划其位置的作业区域。
(3)当“1铁路运转区”、“2铁路件货服务区”和“6集装箱作业区”位置确定后,与它们作业关联密切的还有“3公路件货服务区”和“7流通加工区”。这两个作业区都与铁路物流中心功能拓展有关。其中,“7流通加工区”是铁路物流中心未来功能拓展的方向。考虑到铁路物流中心初期规划与建设要求,作业区7可定位于铁路物流中心的预留发展区域。因此,“3公路件货服务区”作为第三序次规划其位置的作业区域。(4)“4笨件作业区”和“5散货作业区”属于铁路另类作业货种,不仅占用场地大,而且货物移位不便,对物流中心环境有不利影响。因此,这类作业区分布于物流中心的外圈比较合理。分析表2中的关联关系,作业区4较作业区5与其他作业区关联关系略强,因此,应先定“4笨件作业区”位置,再规划“5散货作业区”位置。若以作业关联关系最重要的A级和E级为准则,合肥铁路物流中心7大作业区的位置排列框架如图2所示。
2.3物流中心布局设计依据上述分析,综合考虑物流快速集散、物流中心内货物流动顺畅等要求,合肥铁路物流规划应利用规划道路、站前路条件,改建通站道路,以物流中心作业区为节点,道路为分割分界,形成作业集中、区域化布局,如图3所示。
(1)铁路作业区采用混合式布置,其中铁路件货服务区和集装箱作业区与铁路运转区成横列布置,采用整列式装卸线设计,以提高集装箱和件杂货的装卸作业效率与能力;散货作业区和笨件作业区与铁路运转区成纵列布置。由于本站这两类货物作业量相对较小,日取送车量不大,调车作业对车站行车作业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另外,散货作业区设于车站最北端,与件货服务和集装箱作业区相隔笨件作业区,有效地阻隔了散货可能对物流中心区的污染。
(2)公路件货服务区设于车站南端,近淮北路,便与货运车辆的进出作业,而且因其近集装箱和铁路件货作业区,为公铁中转(联合)运输创造便利条件。
(3)流通加工区设于物流中心主作业区之外,主要考虑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将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步骤,该作业区近期可能缓建,从土地有效利用出发,设于淮北路北侧是合理的。另外,该作业区邻近铁路集装箱作业区和公路件货服务区,也为未来物流增值服务的提供预留了条件。
(4)物流综合服务区,主要包括物流中心的管理机构、信息中心和为入住的物流企业提供商务、金融、交易服务场所。其位置定为物流中心的东部,远离散货作业区,既保证了与物流中心主作业区的联系方便,也避免了物流中心的散货最大污染源。考虑到物流中心的发展可以分两步走:先建设近古黄路侧的一部分,根据未来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发展情况,适时增加综合服务区的规模。
3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与运作建议
铁路物流规划篇8
关键词:乌鲁木齐北站 专用线 整合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乌鲁木齐北站(简称乌北站)作为乌鲁木齐枢纽内重要的货运站,自治区所属的各大仓库都坐落于乌北站片区,共有26家企事业单位的42条专用线与车站衔接。其中,大部分专用线资源闲置、效率低下、各自为政、货源分散、装卸方式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同时,现有铁路专用线给城市景观、交通和环境等造成较大的影响。乌北站专用线的整合势在必行,这对提高铁路运输效率,适应城市更新和园区物流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2.概况
2.1枢纽现状情况
乌鲁木齐铁路枢纽,东起兰新铁路的芨芨槽子站,西至兰新铁路的三坪站,目前枢纽内只有一条铁路干线(兰新线)从东向西贯穿其中,另外从乌鲁木齐西站东端咽喉引出三条支线:北疆支线(芦草沟支线)、六道湾支线、小黄山支线,形成了一条干线、三条支线的枢纽框架。枢纽东西长约49公里,南北宽35公里。枢纽内现有车站13处,其中客运站1处(乌鲁木齐)、编组站1处(乌西)、货运站2处(乌北、乌东),中间站9处。
2.2枢纽规划情况
根据规划,兰新第二双线、乌鲁木齐至准东(将军庙)、哈密至将军庙铁路引入枢纽。枢纽内设一主一辅两处客运站,改建既有乌鲁木齐站为辅助客运站,在既有兰新线二宫车站站址规划建设新客站为主要客运站。按照“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原则,整合枢纽货运系统布局。拆迁既有乌鲁木齐站、二宫车站货场,将货场作业迁至乌北车站;在三坪车站规划建设集装箱中心站;乌北车站为枢纽内主要货运站、设货运(物流)中心,乌东车站为枢纽货运站。
2.3乌北站既有设备概况
乌北站是新疆境内主要的铁路货物运输集散站,是局内的二等货运站。日均装卸车数310辆左右,货源吸引范围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主,遍及南北疆各大厂矿企业,在促进边疆物资流通、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站位于北疆支线上,站房位于线路左(北)侧,东端衔接有小黄山支线。现有到发线5条(含正线1条)、调车线4条,到发线有效长650米。现有货场1处,共衔接26家单位的42条专用线。
2.4乌北站既有专用线使用情况
乌北站共有专用线42条,建设历史悠久,大多是计划经济年代产物,目前在铁路货运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目前专用线装卸线有效长最长600多米,最短的仅有50m,均不能满足整列装卸的要求。装卸线有效长共计12.8km。各专用线企业拥有大量的仓库、货场和装卸设备等资源,总占地约5500多亩,专用线密度仅为0.0023km/亩。
2.5乌北站铁路专用线存在的问题分析
乌北站衔接的42条专用线,在区域货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承担着乌北站近80%的装卸车作业量,但受专用线现有场地、设备、人力机械、管理运作等条件限制,目前基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2012年,铁路专用线发送货物总量697.07万吨,到达总量273.65万吨,发送总量423.42。除北站铁路货场外,运营专用线平均年货运量26.8万吨/线,货运量相对较低。铁路专用线存在小、散、乱等问题,主要体现为:运输效率低下,货物装载质量难以控制,超范围办理货运业务,专用线产权归属混乱,作业相互干扰,对城市路网及道路交通影响较大,铁路专用线沿线影响安全行车因素较多,布局分散,占地面积大,物流仓储设施落后。
2.6专用线整合的意义
2.6.1提高铁路运输效率
整合既有专用线,充分发挥铁路装卸设备能力,提高专用线运输效率,缓解目前车站能力紧张、点线能力不配套的现状。专用线整合后,按照集中装卸、集中配车的运输组织原则,完善直通列车开行组织方案。
2.6.2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物流
将货物运输与仓储物流相结合,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参与。规划整合位置选址应靠近仓储物流集中区,缩短与货运需求产生地之间的距离,降低货运成本。
2.6.3有利于快速集散
整合选址应该远离城市中心,靠近快速过境及对外通道,减少货运车辆对城市的干扰。
2.6.4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
乌北站片区铁路专用线整合规划,要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有序开发建设;有利于城市规划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建设用地弥足珍贵,专用线的整合对节约集约用地意义也非常重大。
3.整合方案研究
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及相关规划,结合乌鲁木齐铁路枢纽和北站货场改造方案,主要研究了以下整合方案。
3.1方案一(依托乌北站货运中心整合方案)
3.1.1方案概况
乌北车站北侧规划新建货运(物流
铁路物流规划范文
本文2023-12-11 18:17:1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