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11 18:17:17浏览:384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2]。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和充分吸纳现有发展模式不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体现[3,4]。《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把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一系列环境保护举措的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成果推广,人民群众看到了环境保护的进步和希望。

2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环境保护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保护的难点热点问题,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环境保护,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更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我国现有特殊基本国情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永恒主题。其重点是利用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作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的着力点,更是处处贯穿了环保工作,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5]。

3构建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3.1突出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赋予环境保护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战略,提前谋划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争做环境保护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要在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转变方式调结构步伐,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发挥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3.2构建和营造有利于发挥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

要让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给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1)从国家层面制定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环境保护行业准入制度,切实做到经济发展政策和环保政策充分有机融合。(2)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配套的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援助机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同时,积极推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司法机关、人大和行政监督机关对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能动性,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对案件的督查力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法律支撑。(3)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利。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修改,参与环境“电子眼”监管,有效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4)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按照落实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3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1)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污染总量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2)提升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抓好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整治,控制扬尘、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置力度,实现固体废物垃圾集中处理,推进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广畜禽养殖零排放技术,提高污水集中处置效率,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3)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连片整治资金投入机制,落实配套资金,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加强资金日常监管,有效保障专款专用,切实做到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成立农村连片整治工作专项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农村连片整治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新突破。(4)突出抓好环境执法监管,确保区域环境安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重大环境案件挂牌督办落实力度,建立严格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更重要是环境执法部门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污染源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增加对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督查频次,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和应急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为环境应急管理提供保障。

3.4重视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1)坚持科技创新支撑环境安全,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对荒漠化、重金属、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深入开展研究综合污染防治核心技术。(2)统筹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优美宜居家园。全面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经济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统一结合,结合当地实际和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及特色生态产业,重点保护河流、生态湿地、山体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3)以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各级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实践中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环境保护的工作成效最终必须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由广大环保参与者来完成。只有充分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生态,为人类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2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

青山不老树为本,绿水长流林是源。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功能,在保护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森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森林,森林更需要人类的保护。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虫灾、环境污染等也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面对森林资源的严重不足,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日益重要。对林业来说,必须不断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1.努力增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运用种形式、渠道,广泛宣传《森林法》等森林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转变林区的百姓"靠山吃山"的观念。教育林农明白山上的森林不只是“祖先”传给你的,还要留给子孙后代。如果现在把树木砍伐光了,山秃了,水土流失就会日益严重,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人类将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等等。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使人人自觉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的使命。

2.着力限制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煤炭、电能、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替代薪材,减少农户,加工企业、餐饮业消耗薪材;二是严厉查处、打击加工企业非法收购木材。加强原木、薪材的运输管理,严厉打击盗伐、偷运行为,并禁止原木、薪材外流;三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变“砍”森林为“看”森林,努力从生态旅游中增加林农收入;四是加快发展非木质森林资源产业,鼓励扶持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野生疏菜、野生花卉、养殖禽类等产业,增加林农收入。

3.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措施

一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弥补林权所有者的一些损失。二是探索建立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按照有利于国家、集体和林农,有利于严格保护,有利于责、权、利统一等原则,探索、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机制,切实管护好生态公益林;三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林权流转和经营机制,提高林农管山、护林和造林的积极性,提高林农的效益,从而促进管护好森林资源。

4.健全责任机制,强化森防工作

要充实和健全各级森防组织机构,落实各级领导负责制。一要建立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机构成员会议,分析形势,协调部门采取联动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二要落实保护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目标,层层落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有效的保护责任机制体系。各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要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建立护林队伍,加强巡查,责任到人。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制定实施岗位责任制、跟踪考察、奖惩兑现等条例措施,进一步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加大对林内火源的监控力度。认真落实森林防火目标责任制,强化森林防火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结合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严格野外火源管理,完善扑火预案,备足扑火物质,专业扑火队伍24小时待命,要加大巡查力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做到有火情及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

5.严厉打击破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密切协调,认真履职,加强检查,严格管理,及时掌握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布控防犯网络,发现一起,打击一起,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安全。

6.制定生态工程计划,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制定并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计划,不断提升森林资源储备和促进生态修复为主的林业工程项目。大力更新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注重森林生态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增强;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不断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既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和培育,又可对林木进行适度的间伐和择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林间资源。

7.继续抓好造林绿化工作

要抓住有利时机,把造林绿化工作落实好、完成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加快绿化进度,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绿化任务;抓好义务植树工作,加大对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性、全民性、法定性和义务性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植树造林工作的认识。搞好造林管理“造一片,成一片”,不断巩固造林成果。完善造林地补植,对存活率低的地块组织补植;做好幼林抚育灌溉、除草、松土和病虫鼠害防治等工作,促进幼林生长;同时强化造林地的管护,落实责任,使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开展造林区划、林业区划和主要造林树种的生态气候区划。建立乔灌草立体配置、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3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国、全社会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重要决策。生态文明绝不是一般意义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也不简单是一个污染防治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道路问题、经济结构问题、消费方式问题。

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搞好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关键是加快“三个转变”。 “三个转变”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由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第二,由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同步转变;第三,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转变为既靠行政手段,又依靠政策、政治、法律、技术等综合手段来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三个转变”的提出,结束了长期以来经济和环保关系的争论,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我对经济和环保的关系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留下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就叫资源节约,后者就叫环境友好,加起来就叫又好又快,GDP能搞多少就搞多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绝不宽容污染。不搞环境保护带来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进行的洗礼,哪个国家能够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就能在危机后更加稳健地发展,反之则可能陷入社会的危机,甚至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前不久,网上说环保部一次批了90多个“两高一资”项目,说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改变了原来的环境保护政策,海外媒体也参与了炒作,我认为这不符合事实。实际情况是,2008年我们卡住了156个高耗能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4300多亿元,这才是事实。所以,这种不符合事实的炒作,不是无知便是偏见,说得严重则是别有用心。

在金融危机中,全世界都很关注中国的环保问题,也有些议论,好像我们把钱都投到金融债上和基础设施上了。实际情况是,国家4万亿一揽子计划中,有3800亿用于环境和生态问题。胡总书记讲,在金融危机当中,千万千万不要搞“两高一资”项目,千万千万不要搞简单的重复建设。保护环境是最大的民生。要在金融危机当中培养新的产业,这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界上有两个不争的事实:第一,认为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的复杂体;第二,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在国际上也没有争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把握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

我们还要注意加强环保部门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团结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和统一战线,环保才有希望。

(周生贤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构建制度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1902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2\]。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和充分吸纳现有发展模式不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体现\[3,4\]。《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把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一系列环境保护举措的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成果推广,人民群众看到了环境保护的进步和希望。

2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环境保护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保护的难点热点问题,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环境保护,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更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我国现有特殊基本国情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永恒主题。其重点是利用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作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的着力点,更是处处贯穿了环保工作,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5\]。

3构建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3.1突出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赋予环境保护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战略,提前谋划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争做环境保护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要在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转变方式调结构步伐,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发挥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3.2构建和营造有利于发挥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

要让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给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1)从国家层面制定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环境保护行业准入制度,切实做到经济发展政策和环保政策充分有机融合。

(2)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配套的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援助机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同时,积极推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司法机关、人大和行政监督机关对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能动性,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对案件的督查力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法律支撑。

(3)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利。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修改,参与环境“电子眼”监管,有效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4)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按照落实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3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1)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污染总量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2)提升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抓好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整治,控制扬尘、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置力度,实现固体废物垃圾集中处理,推进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广畜禽养殖零排放技术,提高污水集中处置效率,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

(3)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连片整治资金投入机制,落实配套资金,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加强资金日常监管,有效保障专款专用,切实做到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成立农村连片整治工作专项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农村连片整治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新突破。

(4)突出抓好环境执法监管,确保区域环境安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重大环境案件挂牌督办落实力度,建立严格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更重要是环境执法部门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污染源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增加对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督查频次,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和应急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为环境应急管理提供保障。

3.4重视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1)坚持科技创新支撑环境安全,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对荒漠化、重金属、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深入开展研究综合污染防治核心技术。

(2)统筹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优美宜居家园。全面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经济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统一结合,结合当地实际和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及特色生态产业,重点保护河流、生态湿地、山体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3)以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各级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实践中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环境保护的工作成效最终必须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由广大环保参与者来完成。只有充分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生态,为人类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219~220.

[2]周宏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7(3):77~81.

[3]周生贤.充分发挥环保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8(2):219~220.

[4]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1~6.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5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2002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我们浙江省也与全国各地一道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了一种党政领导齐抓共管、职能部门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推出了一套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创新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影响生态环保工作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活动,总结了一批先行先试、适应市场机制、有实践经验的成功典型,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同年省政府出台《浙江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制定了《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启动“811环境整治行动”这一基础性、标志性工程。2005年又启动“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2007年,省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在节约资源保护方面实现新突破”,将“环境更加优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2008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人居环境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并启动“811新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污染减排和重点区域环境整治。2010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0年12月,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已成为全省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抓手。2011年又启动为期五年的“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明确了“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8个方面主要目标、11个专项行动和11项保障措施。2012年,省十三次党代会再次从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高度,强调要“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又把现代生态体系建设列为“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八个方面”的内容之一。从这一决策脉络说明我省在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一直在探索,理念不断提升,思路不断拓展,实践不断突破,在发展理念上,经历了从污染防治到生态建设到“生态立省”的跨越,在目标定位上,实现了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再到“生态浙江”的递进,也为今后加快“美丽浙江”建设,构建现代生态体系创造了良好的优势条件。

当前要做的几项重点工作

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抓起,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浙江作为资源匮乏、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省份,在推进“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过程中,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基础上,加快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使人口集聚、经济活动、城市化推进与生态环境承载相适应,逐步实现空间意义上的产业合理布局。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业,逐步实现时间意义上的产业合理布局。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产业升级。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克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做法,改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精心设计有效载体。从2004年开始,我省连续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和新一轮的“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使之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重点解决了一批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环境问题。还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四边三化行动等等,都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浙江的过程中,也要精心设计或选择有效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着力解决影响环境的突出问题。由水、大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突出问题还不少,由环境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增多。对此,“十二五”期间要在巩固提升铅蓄电池、电镀行业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制革、造纸、印染、化工四个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推进污染综合防治,大幅度削减污染排放总量。要深入推进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三项行动,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抓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还要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环境修复活动,做到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相协同,切实保障环境安全,优化人居环境。

重视生态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建立刚性的评价机制和硬约束措施,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制度,确保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的具体决策过程之中,建立有效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从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的源头上控制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要改革干部综合考评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省早已摒弃了“唯GDP论英雄”的观念,而转为综合考核手段。下一步,还应按照各地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的分类考核评价方式,使政绩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合理。要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用市场化的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我省在水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等方面,已进行了试点,应及时推广这些成功经验,尤其要全面推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环境损害赔偿与保险机制等,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我省是全国首个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省份,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制定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模式,全面实施生态保护足额补偿机制。还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提高公众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水平。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先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通过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只有加强生态文化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才可能从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重视加强生态文化的研究,重视发掘和发挥我省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用于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要开展生态明意识和行为教育,改变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参与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要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社区、医院、饭店创建活动,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弘扬生态环保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浙江建设的良好局面。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现状;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德江县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德江县在生态保护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进一步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和对生态环境的全局性的破坏,加上习惯性思维对人们行动的制约,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形势不容忽视,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很大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德江县污染减排的重要工程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德江县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相对滞后。全县只有县城区1座污水处理厂,其余19个乡镇无污水处理设施,所有污水均为直排。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滞后,对德江县完成减排任务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德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绊脚石。

(二)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较大

德江县企业空间布局散乱、单体规模偏小、工艺技术落后,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结构性污染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改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城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餐饮服务业迅速发展,汽车尾气、油烟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部分服务性行业污染给全县的环境保护又带来了新的难度。这样的产业结构与行业布局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差距较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有差距

近年来,德江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但目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只有近40%。加之不合理开发利用(如陡坡开荒、采石)、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采石场的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农村环境保护不容乐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任意混配农药,农村面源性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以2007年为例,德江县农药使用量达174吨,化肥38063吨,加剧了农村面源污染。

(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差距较大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部分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仍然淡薄。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给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设置了障碍。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德江县乡镇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养殖业发展后,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

公众的落后意识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落实在行动上。有的排污者认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的行为还普遍存在,人们还没有完全从保护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

(三)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尽完善

因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国土、水利、林业、交通、城建、公安等多个部门,统管与分管部门的关系不明确,职权交叉,缺乏部门联动机制,没有形成集中统一、高效、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的机制,环保部门往往是孤军作战,难以监管到位。加之在环境执法中存在顾忌地方经济发展实情的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依法行政和环境执法工作。同时,环境行政处罚程序复杂,处罚权限受限于周期长,限期治理审批权限又在政府,环保部门没有关停违法企业的权力,因而影响执法效力,对违法者难以形成威慑。

(四)生态保护历史欠账较大

全县95%的国土面积是山区,石漠化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对土地需求量大,土地垦植过度,农林牧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加之煤炭、砂石等矿产资源无序开采,致使煤矿区、非煤矿区生态建设的历史欠帐大,遗留问题多、面积广、任务重、修复难度大。

三、德江县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最终使德江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以实现污染减排,开展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推动集中式污水处理与收集工程建设。强化工程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同时加大对减排工程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减排中的导向作用。对真正实施的工程,县财政对镇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扶持,竣工的项目按文件规定给予奖励。全面实施重点工业行业提标工程,大力开展污水深度处理,提高中水回用几率,实施清水零排放。进一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深入开展化工和浸胶手套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对不能在规定期限内通过验收、恶意排放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即使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坚持能搬则搬、能关则关,积极营造德江绿色环境。

(二)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重视,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本投入外,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宣传对象上,不但要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宣传,教育他们做到守法经营、达标排放,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要加强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宣传,牢固树立“属地环境,政府负责”的理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墙体广告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等基层绿色创建活动,通过改善、优化、美化、绿化、亮化人居环境,倡导生态文化,鼓励绿色消费,对环保执法、环保维权等方面典型事例进行宣传,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围和社会文化。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虽然是基本国策,但在个别单位和部门不同程度存在“言高手低”、落实不力的主要原因,关键就是没有一套成熟的考核体系,没有象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财政税收工作那样,把具体地硬性指标分解到干部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这种现状,违背科学发展方向,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集中反映了干部管理与事物管理严重脱节的弊病。要对领导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改进考核内容与考核办法,尽快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指标体系,从目标上校正一部分人的短期行为,从观念上校正一部领导的执政理念,从而限制和惩罚那些只为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可持发展为代价的行为。

(四)以推进生态创建、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着力构建生态文明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民参与生态创建,以各镇为实施责任主体,组织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固废、化肥农药污染、农村改厕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要开展环境优美镇创建和基层绿色创建活动,抓住推进“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城镇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公用工程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脏、乱、差”现象。继续全力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与环保相关职能部门调动进来,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上下结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动用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把德江建设成“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K

[1] ZK(#李景源.论生态文明[EB/OL].人民网,2007。

[2]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7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

1、坚持绿色发展,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随着我乡群众思想进步,环境意识的增强,加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增强了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全面了开展了水土保持工程、防林护林工程,并取得了实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8%。并在乡道路上安装太阳能路灯,栽植桂花树500株,重视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生态。

2、加强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在全乡组建专门的清扫保洁队伍,乡场镇组建4人专门清扫保洁员,各村由社长专门保洁。新建环境卫生硬件设施,全乡修建2个垃圾中转站,14个垃圾中转池,建垃圾池87个,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全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

合理划定养殖区域。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和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加大力度整治生活污水和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达到95%,养殖废弃物全部实现综合利用。

建立河长制巡河制度,开展河道垃圾、废弃物清理,打捞河道漂浮物,保持河道、水面整洁。组建队伍,加强日常清捞,保障全乡河流水域基本消除“水葫芦”,基本清除河道“水葫芦”危害。

3、加强环境监管,严格履行环境执法工作。开展辖区环境保护大检查,为全面掌握我乡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打下基础;加强区域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力度,区域油烟废气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加强危废管理工作,全面排查和规范危废处置和存放。

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河长巡河、举报投诉受理、考核与问责等工作制度,定期通报河湖管理情况。建立了河道“警长”体系,履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违法查处等工作职能,落实乡村基层河段长巡河制度,做到每天有人巡查、有工作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下沉责任主体,进一步突出乡村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做好垃圾收集管理和群众文明卫生习惯引导工作,继续完善保洁机制和垃处理机制,落实人员、设备和经费等保障。

成立了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应急管控措施,对涉及油菜、小麦秸秆禁烧的农户进行了教育引导及处罚。对区域内实行24小时巡查,确保秸秆禁烧期间坚持做到白天不见烟,夜晚不见火,确保不发生应秸秆焚烧发生的安全事故。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形成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的良好机制。专门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生态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安排。

2、广泛宣传,形成层层发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丰富宣传方式。精选宣传内容,拓展宣传内涵,既用好挂横幅、设立宣传牌等传统方式,又发挥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LED显示屏等新媒体作用,拓宽宜传渠道。突出重点、集中造势,形成强大、良好的與论环境和工作氛围。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通过生态文明和环保培训、讲座等形式,有效提高全乡群众对生态环保的责任意识,增强生态观念,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创新机制,形成全面监管、严格执法的良好格局。

加强部门联动,做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选聘环保义务监督员及联络员,制定《环保环境监管实施方案》,建立相关考核制,积极落实属地环境监管和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突出重点,形成狠抓落实、以点带面的良好作风。

环境监管项目集中养殖场、河道等各类污染源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对未达标排放、未批先建、批少建多违法行为等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责令关停,重点污染源务必整治到位。坚持每周到现场实地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乡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部分企业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少数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重发展、轻环保,致使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全民意识还需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还需加强。

3、交通粉尘、油烟废气、秸秆燃烧、噪声污染扰民等问题较为突出,环境质量还有待改善,监管有待加强。

4、环保机制尚需完善,政府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环境管理和执法任务面广量大,人员配置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和监测手段相对滞后,现有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等与新形势下环保工作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

1、围绕环保目标,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办统一管理、全乡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要加强环境宣传,提高全乡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倡导鼓励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2、狠抓污染减排和治理,加强对减排项目的检查和督促。督促担负污染减排任务的企业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减排任务按时完成。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建立规范的运行台帐和减排台帐。加大监察和执法检查力度,从源头上推进污染减排工作落实。结合农村生态建设实际,大力开展农村大环境整治和美丽村庄建设,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检查力度,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监管,指导农村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控制土壤和农业污染。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8

为进一步改善我市环境质量,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国家、省、市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按照《**市20**年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着力实施以“洗城净天”和“清流净水”为主要内容的“碧水蓝天”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确保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构建和谐生态**奠定环境基础。

二、主要工作目标

----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总量在20**年的基础上削减25.7%,控制在**7**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在20**年的基础上削减35.9%,控制在4173吨以内。圆满完成我市“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

----我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达到318天;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年均值控制在0.**3mg/m3以下;降尘量力争低于21吨/平方公里·月,降尘量年均值比20**年下降6%。

----西泄洪渠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控制在130毫克/升以内;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6%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0分贝以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内。

----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气环境整治

围绕“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在巩固20**年“洗城净天”全民大会战成果的基础上,拓展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在全市实施贯穿全年的“洗城净天”工程,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群策群力,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市环保局牵头,各乡镇、建设局配合,按照“双三十”承诺目标要求,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粉尘的减排任务。

2.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6月底前完成辖区内水泥、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综合治理工作。

3.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按照《**市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对辖区内大气监测点位周边4平方公里区域继续开展专项治理。

4.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3月底前完成辖区内所有水泥粉磨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

5.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加强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对燃煤电厂在用燃煤锅炉、**吨以上锅炉和年燃煤量5000吨以上的窑炉进行脱硫除尘治理,20吨以上(含20吨)锅炉安装烟尘和二氧化硫自动监测设施,并与**市环保局联网。

6.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开展**环公路两侧违法企业环境整治行动,彻底取缔小化工、洗浴燃煤小锅炉。新晨范文网

7.市工促局牵头,环保局配合,20**年推广使用优质低硫煤25万吨。

8.市政府办牵头,环保局、建设局、城管局、交通局、公用事业局、教育局、各乡镇具体负责实施,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垃圾无积存;道路、庭院、楼房、车身、树叶无尘土;工地围挡、拆迁洒水、砂土覆盖、物料棚化、路面硬化、路边绿化和学校操场绿化分别达到**0%”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开展垃圾清除、道路清洗、工地抑尘、庭院保洁工作。

9.市环保局牵头,交通局、城管局、建设局、公用事业局配合继续实施空气质量预警调控应急方案。

**.市秸秆办牵头,有关部门、各乡镇配合,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各项制度,力争在夏秋两季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

11.市公安局牵头,环保局配合,继续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所有参加安全技术检验的车辆必须先进行排气污染检测,符合排放标准的由环保部门发放机动车排气达标标志,排气不合格的,公安局对车辆不予年检。

(二)水环境整治

围绕“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以“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排污企业监管、污水处理厂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清流净水”工程,确保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1.市环保局牵头,建设局、有关乡镇配合,按照“双三十”承诺目标要求,完成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

2.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负责实施,禁止在饮用水水源

一、二级保护区内设立直接排污口。

3.市环保局牵头,畜牧局配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6月底前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并进行严格环境监管。

4.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确保排水单位入河排污口水质COD浓度控制在130毫克/升以内;对直接排入河流水质COD浓度超过130毫克/升的企业,责令停产治理。

5.市环保局牵头,各乡镇配合,按照“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新建化工、制药、印染、制革、酿造、制浆造纸及涉及重金属排放等水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必须进入已进行规划环评的工业集中区。

6.市环保局负责,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废水排放管理意见》,进一步规范企业废水无组织排放行为。

7.市建设局负责,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确保已经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进水口、出水口COD自动监控装置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厂于年底前全部完成中控室建设。

8.市环保局负责,全面整治制浆造纸企业。按照省政府要求,全市所有废水未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制浆造纸企业,废水排放执行《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特别排放限值,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停产治理。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市环保局牵头,交通局、工商局、安监局配合,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加强对危险物产生、经营、储运和处置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存放、处置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的管理。

2.市卫生局负责,加大对医疗单位废物处理、处置的监管力度。各医院的医疗废物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市城管局负责,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0%。

4.市环保局牵头,**镇配合,进一步规范**沟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管理,规范排污口并安装COD自动监测仪,同时与市环保局联网,确保3月底前垃圾渗滤液排放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要求。

5.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对拆除机立窑中的废旧、闲置放射源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置废旧、闲置放射源。

(四)噪声污染防治

1.市环保局负责,加强对城区夜间建筑施工的管理,加大建筑施工噪声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2.市公安局负责,加强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的管理。在高考、中考等特殊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产生噪声污染活动。新晨范文网

(五)生态环境建设

1.市环保局牵头,建设局配合,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全面启动生态市的建设,**镇、**镇、白**乡、**镇、**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篇1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