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活动方案范文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篇1
教师在使用备课组下发的教学活动设计时,往往会进行二次备课,对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优化,以便适合学生.那么,教师优化活动设计的起点和落点是什么?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参加了组内的一次公开课活动.
本次组内公开课的课题选自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1中第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共开设了两节课,两位教师将备课组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部分优化,教学形式采用县域推广的活动单导学模式.
一、备课组的教学活动设计
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事先组织教师拿出了一份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如下:
活动一 创设情境,感受数学
问题1:回忆生活中、数学中遇到的抛物线.
问题2:怎样检验所得的曲线是不是抛物线?
问题3:如何研究抛物线?
活动二 小组合作,建构数学
问题4:如何建系?尝试建立抛物线的方程.
问题5:自己设计一个表格,系统研究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情况?
问题6:思考抛物线与椭圆及双曲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活动三 应用体验,感悟数学
例1 求抛物线y2=4x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例2 求经过点P(-2,4)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活动四 对话交流、实现共享
问题7:归纳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问题8:体会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抛物线模型出发,设计成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再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手段来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在每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建构数学.
二、课堂活动方案分析
两位教师的课堂活动方案分别记为案例A和案例B,下面对两个活动方案优化的部分作一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两位教师主要在活动一和活动二上体现出了不一样的处理.
1.活动一的处理
案例A:严格按照活动一展开教学活动.在学生尝试回忆、做出回答后,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了从网络上收集的一些有关抛物线模型的图片,比如手电、拱桥、喷泉、平抛运动等,并在图片上用彩笔画出抛物线的示意图.在活动处理过程中,教师进行了适时点拨.
案例B:在学生回忆遇到的抛物线后,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手工实验操作,题目选自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1第54页第1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折痕围成的轮廓,感受抛物线的具体形状,说出抛物线的名称.课堂气氛活跃,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怎样从数学角度说明曲线就是抛物线.
两位老师的引入方式不一样,一个通过投影将图片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知,另一个则通过手工操作给学生直接感受.案例A中的学生在熟悉的抛物线图形与数学中的抛物线之间产生疑惑,产生了想用抛物线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需求.不同的是案例B的实践操作给学生的感受是数学与现实之间的碰撞,用一张小小的纸片就能折出抛物线的模型,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对数学有了真实的感受,他们可以直接触摸数学.当学生向别人展示实验现象时,他想解释清楚为什么,这种需求激发着学生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
2.活动二的处理
案例A:在学生回忆出抛物线的定义后,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进行了演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们归纳得出抛物线具有对称性、抛物线的顶点是焦点与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过焦点与准线垂直的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等几个基本性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抛物线方程的几个环节,着重在建系上下功夫,提醒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教师又借助几何画板的旋转功能将抛物线旋转了几种特殊位置,学生根据观察,提出借助建系方案.最后由学生分组求出不同的标准方程,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
案例B:教师从尺规作图的角度提出如何根据抛物线定义画出抛物线的图形.学生根据描点作图的方法,很快给出作图的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抛物线的作图.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图形的性质,并根据性质独自尝试建系,求出抛物线的方程,小组合作后集中展示.
案例A使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让学生对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各种形态下的抛物线有所感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利于知识的建构.不足的是教学貌似学生探索出抛物线的方程,实际上是教师替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彰显.案例B则用描点法作出抛物线的图形,较案例A稍显平淡,但是教师在学生建系的过程中,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建系,并在小组内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需求、表达需求得以满足,学习的经历也比较深刻.
三、对优化设计出发点的思考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篇2
2016幼儿园小班教师节活动方案(一)
小班语言活动老师,您真好
活动目标
1.知道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初步了解老师的工作。
2.能向老师展示所学的本领,和老师抱一抱、亲一亲,问声节日好,回报老师的付出。
3.初步产生喜欢老师、爱老师的情感。
活动准备:
幼儿前段时间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录像片段或照片剪辑。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愿望。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段好看的视频,请小朋友们看看这里面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幼儿观看前段时间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视频,了解老师的工作。
(1)幼儿观看视频。
(2)教师提问。
师:录像里有谁?老师们在做什么?老师教你学会了哪些本领?
3.幼儿展示自己跟老师所学的本领。
师:谁能把这些本领表演给大家看呢?
幼儿展示所学的本领。
4.介绍教师节。
师:宝宝们跟老师学了这么多的本领,老师好吗?你喜欢老师吗?
向幼儿介绍今天是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
5.幼儿上来和老师抱一抱、亲一亲,向老师问声节日好。
2016幼儿园小班教师节活动方案(二)
活动时间:2016.9.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
2.让幼儿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做个懂事的乖孩子。
3.让幼儿制作礼物送给老师,加深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4.培养幼儿创造力,能自主构图配色的能力。
5.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完整的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活动准备:
1.小老师胸牌若干
2.每人一张画纸(已画好一个项链形状),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
3.水彩笔,蜡笔4.歌曲《我爱米兰》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集中幼儿注意力,进入活动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9月10日是什么日子啊?对了,是教师节,是我们老师们的节日!。引导幼儿对教师说出节日快乐。
2.儿歌《幼儿园像我家》通过朗诵儿歌,再次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爱他们,萌发他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3.我是小老师请几个幼儿带上胸牌当小老师,轮流带小朋友们上厕所,组织喝水,带领小朋友们念儿歌,唱歌,体验老师的工作。体验后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这个活动贯穿整个主题活动中。
4.语言活动:我最喜欢的老师请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为什么?告诉孩子不一定要说本班老师,其他的老师都可以。
5.礼物我们来画一条美丽的项链来送给我们最喜欢的老师,好吗?出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说出其名称。指导幼儿用这些几何图形来穿一条漂亮的项链。教师示范一两个图形的穿法,让幼儿自主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图形要穿在教师画好的线上,图形自己选择,然后涂色,提醒幼儿用鲜艳的颜色。最后写上x老师,节日快乐!。然后收拾材料,请小老师监督。
6.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我爱米兰》,让幼儿跟着轻声唱,再次感受学生爱老师的情感。
2016幼儿园小班教师节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9月10日是我们中国的教师节。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关心关爱老师的情感。
3.发展幼儿的大胆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早已学会儿歌《老师本领大》。
2.多张老师平时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录音《生日快乐》。
3.每人一个小盘子,各色皱纹纸一小块。
三、活动过程:
1。用儿歌《老师本领大》引出主题。
以前我们学了一首儿歌,名字叫《老师本领大》,我们一起说一边。
老师本领大
老师老师本领大,
会折纸,会画画,
唱歌跳舞顶刮刮,
我们大家都爱她。
2.说一说你身边最熟悉的老师,长的什么样。
我们班有几位老师?谁能说一说咱们中三班的老师都长的什么样?(请个别幼儿说)
3.看幻灯片,了解老师的劳动。
看看老师们每天都在干什么呢?(逐一放幻灯片)老师们每天工作都很辛苦。
4.让幼儿说说怎么尊重老师的劳动,怎么关心老师。
吃饭的时候不浪费粮食,活动的时候听老师的话等等。
5.讲解教师节的日期和第一个教师节是1985年。
我们中国为了宣扬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特意确立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是我们教师的第一个节日,教师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
6.做长寿面,庆祝教师节。(教师巡回指导)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篇3
一、教学前慎密反思,夯实“优教”基础。
教学前的反思是在活动实施前对所设计的教育方案进行反思;即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一番深刻的解释,以证明即将实施的实践是处于一种自觉的状态中, 能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 ,适合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年龄特征,为优质教育教学的呈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能力发展水平;活动中每个幼儿对目标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选择内容时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也会获得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二)“思”教学活动是否能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幼儿有效学习的首要动机,只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幼儿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活动才会取得成功;在设计活动方案后应反思,我所选用的导入语、环境布置、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情都感到新鲜、有兴趣,从而乐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因此,我们要考虑: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来调整课程。
(三)“思”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恰当;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增加了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幼儿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 教学后精密反思,提升“优教”水平
面对变化不定的教学活动,面对活动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活动方式,为提升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和基础。
实事求是,“思”得失。
一节课下来,教学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尽人意。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如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课后应记录下来,日后查找资料,再补充解答。
【反思案例:数学活动――我是水果商】
在本次活动中,我没有注意幼儿已有的经验差异,所以,一些幼儿很容易就能完成使用1元、5角、1角货币购买水果的整个过程,显得无所事事。我应该事先准备一些价格复杂点的水果价签和不同面值的货币,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就可以给这些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低面值货币组合购物和找零的机会。
综合分析“思”优劣
教学反思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综合分析。本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应用如何?儿童的主动性有没有得到发挥?提问的效度怎样?理答和追问的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效吗?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效果怎样?幼儿的学习出现困难吗?幼儿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一个主题延续了一段时间,做完后教师同样要综合分析:通过这几个活动,能不能完成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具体活动哪些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效果反应好;哪些内容幼儿缺乏兴趣、远离生活经验,效果不够理想?主题展开中是如何在预设中进行有机生成的?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激励幼儿自主探索、多元表达?再者,也可进一步反思,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兼顾领域平衡……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把经验的“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体系,提升自身的而业务水平。
【反思案例:主题活动――豆豆乐】
在开展主题活动《豆豆乐》的初次谈话中,发现孩子们对豆豆已有一定的了解,经验较丰富,涉及了豆豆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种子、植物等几个方面。当问到豆豆可以用来做什么?它们会变成什么?,孩子们则难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据幼儿当前的水平帮助幼儿去丰富经验,如何才能发挥幼儿探寻豆豆奥秘的最大能动性与创造性呢?《豆豆乐》这个主题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如果按一个线索发展可能太偏又不利于幼儿整体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而且容易掉入传统教育的模式。基于对本班幼儿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胆一些,将幼儿分成几个组,一组负责豆豆的种植、观察、记录;一组探究豆豆的特性寻找豆豆的玩法;另一组则收集豆制品和豆制品的制作方法。几个线索同时展开加快探究进程,各组又相互探讨、一起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能相互补充。在这个主题推进的过程中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不仅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求,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找准关键“思”突破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如我园有一位教师,她上课时总能将活动内容与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本地特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一下子有了熟悉感和亲切感,自然也就有了参与的兴趣;有的教师特别注意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到的做法……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活动的特点,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反思案例:美术活动――夜晚的树】
在这次活动中我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入手收集了不同环境中夜晚的树的图片,先出示一张图片(可以看见在幽蓝的暗光中有一棵黑色树干、黑色树冠和黑色树叶的树)让幼儿观察,再让幼儿说说夜晚的树都是这样的吗?你看见的夜晚的树是怎样的?一下子打开了幼儿的思维,有的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城市街道上夜晚的树是彩色的;农村老家夜晚的树就是黑黑的一团,看不清树干和树叶;我看见的夜晚的树是一条粗粗的线、、、、、、还有点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些夜晚的树的形象,比如:夜晚的树像妖怪,有很多手臂;夜晚的树像大灰狼张着大大的嘴巴、、、、、、。然后我再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各种不同的夜晚的树,更进一步抓住这些树的特征,最后孩子们画出来的夜晚的树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弱,还是很有潜力可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三、教研后周密反思拓展 “优教”空间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让学生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就必须博采众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我们在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吸收、内化、迁移,也就是强化反思。
一要找准着眼点
我们要以《纲要》为指针,把新课程理念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幼儿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二要把握关键点
把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进行教学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助相关的理论来分析。使教学反思成为联系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纽带,成为贯通即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三要抓住结合点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篇4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1.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2.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4.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从而,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二、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的态度对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使学生消除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三、重视质疑,鼓励探究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的提出来。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并积极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四、赞赏求异,欢迎挑战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敢于向书本和现成答案发难,敢于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索。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师生不能嘲讽,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五、借助教材,训练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这里的“一切”,当包括着世界上已被创造出来的或已被发现的,也包括那些还未被创造出来的或未被发现的。现代科技的发展证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创新教育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大力运用语文学科这一独特优势,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是结合课文叙述进行想象;二是根据课文原文进行创造性复述,改写;三是给课文进行续写;四是进行想象作文。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关键,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发问、敢于挑战,并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课堂必将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展现创新魅力的舞台。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篇5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广泛实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围绕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组成活动小组,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展开探究。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工具,实现1+1>2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了让学生能善用网络,体验网络的丰富多彩,我们从2011年开始专门搭建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和学校常规教育,开发了学生乐于参与、知行合一的综合性项目学习。学生在完成在线学习项目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也提高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到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自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康盛创想(Comsenz)推出了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专业建站平台Discuz!X2,这个平台使我们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Discuz!X2把论坛(BBS)、社交网络(SNS)、门户(Portal)、群组(Group)、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应用充分融于一体,帮助网站实现一站式服务。可以说这是一个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绝佳平台。
社区的文章管理模块、论坛模块、群组模块、个人空间模块只要注册一次,就可实现全站通用。在首页“我的中心”可以快速地各种信息,“我的中心”是用户的中心,这里包括了与用户相关的大部分信息和设置,其中有微博、相册、日志、分享、帖子、群组、活动、投票、辩论、收藏、好友、任务、道具、勋章以及漫游应用等信息。这样就便于用户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综合体现个人的价值。
个人空间的“动态”加强了以“人”为中心的功能,不再仅仅以展示信息为主。具体体现在动态的更新就是“用户”动态的更新,这个会员无论是发了日志,传了照片还是发起投票等行为,都体现为:“用户头像”+“动态”,让用户真实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
个人空间的“分享”功能,能够把有价值的网址、视频、音乐、Flash分享给大家。另外,也可以把本站优秀的日志、论坛帖、相册分享,推荐给有相同兴趣的用户。
用户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关系、话题、活动等组建自己的讨论区,这为教研组、备课组、专题研究、学生团体、兴趣小组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网络支持。
为了便于学生访问学习社区,也为了今后建立跨校协作活动的组织,我们专门申请了一个域名,中文名称是张家港教育()。网站设立了“学习在线”“善于交流”“协作小组”“个人空间”“社区应用”五大模块,目前的教学活动主要在“善于交流”和“协作小组”两大模块进行,“善于交流”模块分为“公益活动”“项目学习”“信息技术”“闲暇时光”等版块,基本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关注自我三大学习领域。当然版块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还会不断完善。
项目学习往往从真实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出发,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强调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将结果以作品或产品的形式展现出来。项目学习强调通过反映人们真实生活、学习环境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上海教育微信公众号近期分享了程红兵校长的文章《跳出形式化的藩篱》,文中指出:“今天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基本停留在形式化的程序模式上,几乎成了一种潮流。这些模式建构不能说没有作用,起码使教学更规范,课堂更有效,学生发言更积极。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变化都是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初级阶段的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从专家课程(教材),到教师课程(教学),最终转化为学生课程,我们需要课堂里深度变化。”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工具和学习社区的作用,学生结合项目学习的任务和自己的兴趣,搜索、发现、整理需要的信息,创作电子作品,再到相应的学习社区分享,参与互动。教育者借助技术的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从而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依托综合学习社区,教师只要会文字输入和上网操作,就能开发出基于项目学习的在线课程。WebQuest是设计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的典范,却一直没能在国内得到普及应用,从技术上说,虽然柳栋先生在惟存教育网上提供了WebQuest模板,但制作者仍需要有一定的网页制作知识,做完后要得到学校网络管理员的协助才能。而且一个WebQuest探究学习方案是由几张静态网页组成的,只能说是一个网络上的“指示标志”,它只能告诉学生你应该如何做,却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即使在WebQuest上有教师的电子信箱,但在解决问题的时间上还是滞后的。而基于论坛的WebQuest,可以看作是一个引导学生实践探究的“导航员”,学生随时可以把活动情况和问题发表在相应的模块上,教师也可以随时把活动评价与活动建议发表在学生的日志后面,探究活动效率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如在“小手机大世界”主题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方案对论坛版块进行分类,分为“问题、探究、资源、分享、评价”等几个模块,教师以主题帖的形式引领活动的进展,学生在网上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对相同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活动小组,组长在学习社区的“协作小组”版块,以课题的名义申请一个网上小组,在商定好小组活动方案后,大家就能分头行动了,把本小组的活动方案、阶段成果、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搜索到的资料发表在小组主页上,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到学生活动进行的情况,并对学生的问题直接在网上解答。还可实现学生跨班级、跨年级开展活动,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吸引外校的学生参与。学生在网上的所有信息都汇集到个人空间,其实就是一份真实的电子档案袋,它不仅记录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也包含了学生发表的作文、日记和学习反思。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从中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的课程。因此项目学习主要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进行。目前对于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的个案和论文也非常之多,但仅仅局限于用技术来解决某个实际的问题,而没有建立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实践分享社区,无法形成系列的、可再生的课程资源,也就失去了深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机。值得欣喜的是,我们成功申报了苏州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目标是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提升师生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合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课题组对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初步的规划。
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学习社区的操作,及时对学生的帖子进行管理,指导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参与互动。可以单独申请一个QQ号和邮箱,收取学生的电子作业。要申请一个360云盘账号,加入到综合学习社区文件共享群,上传和分享学生的电子作品。
其次,项目学习的开发要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宜在网络进行,而且要结合学习社区的特点,对原有的活动设计进行结构重构,要让技术应用更灵活,让技术与活动相融合。学生活动要以混合式的方式开展,既要有现实课堂的分组讨论、制作、采访、参观等,也要有网上的交流与分享,二者互补,线下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体验,提升动手能力,线上交流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开展远程的协作学习。要针对同一个课题,组织跨校的协作学习活动。在小组协作模块建立研究小组后,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参与研究活动,将不同学校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亲身体验、探索世界,学习并把握“21世纪学习技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我们要在综合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基础上,邀请外省学校师生、家长、校外志愿者、公益教育机构参与或合作开发课程。综合学习社区未来将走区域联盟发展的思路,通过共享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公民奠定扎实基础。
1.基于群学网校际协作学习。
群学网是由台南大学开发的网络课程平台,功能与Moodle相类似,但其操作流程对教师的网络课程设计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就像WebQuest
有固定的模板,教师只需要把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填进相应模块,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我们课题组在群学网上开发了微课程《校园植物大搜索》,有四所学校共同参与这次远程协作学习活动,分别是台湾省嘉义县福乐国小、江西省吉安县敖城中心小学、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和甘肃省兰州市四十六中。各地学生用网络相互交流,了解不同的校园环境和地区植物种类差别,学会独立观察某种植物,了解其生长习性和特点,记录其秋冬变化情况。分组制作校园植物分布图,了解校园植物的分类和数量,对校园绿化布局提出建议。
2.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 活化课堂; 提高能力; 几点尝试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91-01
一、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实践经验的结晶,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总有一定的固定性和滞后性。教育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活动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教师没有必要把现有教材的概念、原则、方法等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目标,而应把教材作为范本,灵活选用或增删教材内容、灵活调整教材顺序,也可以从网络上、从幼儿园实践中搜集现实材料,形成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给学生学习实践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幼儿园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多种课型并存
在灵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课形式,大胆设计至少以下四种课型:理论课、案例课、实践课和游戏课。理论课是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课是分析教材中、网络上或幼儿园的典型案例;实践课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游戏课是学生搜集或创编幼儿游戏进行积累。因此开学初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三本”(即笔记本、实践作业本、积累本),在教学活动中多种课型并存,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活化了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了师生共同学习、展示平台,突出了学生能力培养。
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
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活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1.模拟实践法。结合各章节内容,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设计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在假想的情景中进行试教,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在诊断中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这样做,既训练学生的设计组织活动的技能,又解决教材中学与用脱节的弊端,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长此以往,学生很自然地由学生角色的“我在学”转换为教师角色的“我要教”,由“教师教我”转换为“我教幼儿”,实现“学”是为了“教”的观念转变,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
2.实地感受法。幼儿的年龄特征是设计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脱离了这一点或停留在书本文字或模拟的情景中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所以要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触、观察、记录、理解、关爱幼儿。因此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教学还不够,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利用见习、实习的机会观摩幼儿园优质课,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实地感受幼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效果,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分析真实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与幼儿园老师之间面对面进行讨论分析、现场交流,巩固学习效果……这些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沿着旁观者――参与者――成熟实践者的路径发展,成长最快,能力提高最有效。
3.案例分析法。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原理,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如:我们在某幼儿园见习时观摩了一节科学活动课《蚂蚁的家》,授课老师从网上收集了许多关于“人类的家“的图片和一些“蚂蚁的家”的图片进行对比后提问幼儿:“为什么我们的家比蚂蚁的家舒服?”“怎样才能使蚂蚁像我们人类一样舒服?”返校后,我把这个课例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再次分析。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对其他的教学环节给予肯定,但就上述两个问题提出质疑:蚂蚁的生活真的不如人类舒服吗?从科学角度来说,蚂蚁虽然不是高等动物,但它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极为契合,是适合它们的方式。科技的发展确实使人类的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但也隐藏许多问题,因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优越于动物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那位老师的问题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缺失。通过分析,学生吸收了案例的优点,指出了缺失,相信她们将来在教学活动中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征是真实性、生动性、典型性。将真实的事例拿到课堂上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分析与建构,必然能够加强教学的生态化效应,增加课堂的活力特征。
4.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亲疏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拆解全班集体,组成各式各样的小组,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公平、公正的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实现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增加课程实施中的交往密度,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充分的对话与互动的机会。
5.研究性学习法。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探索教法与学法,分析、反思、实践,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提高有效性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一齐遨游网海,共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比照,择优选用。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引入实例,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教与学共长,师与生共进,何乐而不为?
四、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并行
因为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因此以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势必有些片面,我的主张是从四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情况:一是理论考试,二是平时表现,三是积累情况,四是实践教学。重点以一、四为主,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与用结合,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学用并重,学用结合,突出能力提升。
总之,幼儿园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平凡,但责任重大,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非凡的知识素养,更要有较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幼儿教育心理学》
[3] 《幼儿园管理》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篇7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冯加渔在《课程·教材·教法》第4期上撰文认为,非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系统,也是一种生成性教学思维。它主张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来创造性、多元化地开展课堂教学,实现在自由开放的教学场域中彰显学生的生命存在,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非结构化教学的生成创新,需要破解传统的用预设的固化结构形态和模式范例来框定的课堂教学,深化多元文化交流,做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动融通,以新理念冲击旧习惯,从而克服保守的稳定的结构化课堂教学。此外,还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成长,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要务的课堂教学,转向师生联合共同体互动的非结构化教学,进而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教师研修需扎根自律性与创造性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教授在5月22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中小学教师研修需要寻求自律性、创造性的研修体制,让每一个教师都享有研修的自主权,这就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的指令式的教师培训形式。具体来讲,教师研修要从“有效传递模式”转向“合作建构模式”,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默会知识的显性化,通过观摩、交流与分享,在实践中重新设计与实施显性知识。另外,教师研修还要与研究学生联系起来,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课堂上,教学时做到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活学生相应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展开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己对话。
校本课程不宜采用“讲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胡惠闵教授在2013年首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学术研究会上发言指出,校本课程的定位是社会性课程,它与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校本课程一开始就是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因此,它的实施方案不应该是教案,而应该是一种行动方案、活动设计。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校本课程的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习的条件与方式。因此,校本课程不适宜采用“讲授”教学,而应在“自主”这条线上演绎,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且要用困难的方式来学习简单的内容,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在活动方案中应该退出主舞台。
学生从学习主体到知识主体
的角色转换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左璜、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黄甫全教授在《教育发展研究》第6期上撰文认为,学生作为“知识主体”有两层含义: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二是建构、创造和评判知识的主体。显然,“知识主体”已经超越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地位,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知识活动中的本体地位。实现学生从学习主体到知识主体的角色转换,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自主与表达,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设计,如参与促进教学、改善课堂、改进课程的设计与决策,还要让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身份,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发现、描述并表达自己对教育经验的认识,学会挑战传统的认识,拓展人类认知,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生成教学的机智性策略
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名师工作室主任马玉琪在《教育学文摘》第1期上撰文认为,生成教学不同于教学生成,它是指当有效生成发生后,教师予以充分关注和捕捉,抓住契机,创生境遇教学,使教学生成成为“活”的课程资源纳入教学过程,并成为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将师生互动和知识探索引向深处。生成教学考验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还包括生成性资源的采撷和利用技巧。一般来说,面对不同的生成,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借题发挥策略、顺水推舟策略、追根究底策略、推波助澜策略等。然而,教师掌握仅有的教学策略还不够,还要修炼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反思和及时修订、充实完善教学方案的内功,以期形成更多的具体境遇下的教学智慧。
学生课程观对课程理论研究
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吴扬、高凌飚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上撰文认为,学生的课程观是学生对于某一课程最基本的、本质的看法和理解,它既形成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识,又受到其后续学习过程的影响,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它还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课程的实施。可以说,学生的课程观是沟通学生个体与课程、教师、学校、课程制定者的媒介。把学生的课程观纳入对课程的认识,能拓展课程研究的视域,深入课程的本质,并对实践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学生可以提供第一手资料,让课程设计者在开发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想法,从而开发出更接近于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程。此外,学生多元的课程观还是发现课程实施问题,促进师生沟通、学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关键。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活动;协同力
在使用英语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坚持全员参与、快乐学习的新模式,使英语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同的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生活化、交际化的综合语言协同力。
传统教学历来以班级为基本活动单位,全班学生形成一个大组,全班统一读,统一练,统一说,这样完全达不到互帮互助的教学效果,这种形式称为秧田式(rice planting)。秧田式教学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这种独断独行的课堂管理模式逐渐被抛弃,课堂教学中开始采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小组活动形式,形成了小组活动的教学。
一、学习小组的构成
课堂小组活动,是一定数量的学生(课堂小组一般是四人,由前后排两张座位组成)集合在一起,组员们在小组中可以开展四人之间的竞赛,也可以四人人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任务。他们会一起写一些书面练习或是进行口语上的交际。组员们在一起为了完成同一个目标或是任务而合作。小组活动能使班上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投入到活动中去,更能营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效果和交互的情感气氛,题材更多样,使学生觉得更自由,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机会说他们想说的话,这使得他们更有责任感,更能发挥主动性。小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现阶段,由于班级人数很多,在一堂课上,个人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极其有限,组成小组后,就在于它能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认识活动的机会。所以,充分利用小组活动是弥补当前大班上课缺点最可行的措施。
二、学习小组的活动形式
小组活动主要采取以下活动形式:
(一)小组间互相竞争
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音选词、朗读句子、复述课文、表演故事等。竞赛的内容可以分为单次成绩赛、累计成绩赛、速度竞赛、语言表达能力赛等。组内成员为了同一目标一起努力,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竞争共同成长。
(二)小组内互相帮助
(1)组内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在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采取相互订正,成绩好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由小组长对作业进行初次验收,将有错的作业退回,并指出不足。
(2)带动差生。要求学生每次英语课后认真完成作业,采取小组计分制。小组计分这就促使组内成员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同时让小组内优秀生和后进生结对子,帮助后进生查漏补缺。通过这种方式,在单词、对话、表演各个方面,学生英语成绩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小组合作颇有成效。
(3)课外交际。小组成员在课堂上是搭档,在课外,是英语操练的伙伴。课下小组成员在一起排练英语情景表演,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互相传授经验方法,互问互答,再现课堂所学知识,练习交际用语,提高英语交际运用能力。
三、学习小组的活动方案
(一)课前合作预习
课前可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互相释疑。为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可在学习新内容前让学生试读一下,对于预习得好的学生,为他们组加分,使学生总是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学习能力提高快,也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得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养成合作预习的习惯。
(二)课堂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内提问单词,角色朗读,相互讨论,表演对话,合作设计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动口,从而达到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与取长补短,促进英语学习。学生互相欣赏、倾听和评价,在创设的情境中合作、交流,从而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课后合作复习
新单词的复习,可以结成小组以竞赛形式,或以拼读拼写形式,在互相帮助与监督中巩固所学。对话的复习,更为适用在小组合作中,朗读课文内容,创编对话,让好与差可以有不同层次的选择,这样可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这样,教师不仅节省了时间,还避免了一人同时教几个班照顾不过来的问题。对于教得成功的给小组加量化分,最后总结奖励。每当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结束,可奖励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如班内分成10个小组,可奖励前六名,然后给进步的个人发奖品,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帮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作者简介:
线上教学活动方案范文
本文2023-12-11 17:46:5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