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范文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关注要点;英语写作;自动评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72―04
一 研究背景
2010年7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旨在实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的信息技术,以及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决定开展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育部连续了三个重要文件,并于2012年秋季,正式启动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推荐工作。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是“质量工程”精品课建设项目的延续与提升,又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行动与方向。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值得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时,这又是一项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前行中不断探索,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结合国家精品课程“英语写作”(1~4级水平)的建设与实践,我们采用了问题化与解构式的视角,把原本望而生畏的宏大工程,解读为8大类40个“关注要点”(points ofconcern),愿与各位同行一起研讨,探索解决的方法,做好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工作。
二 关注要点
1 “老三教”到“新三样”的转换
“教师、教材、教法”的整体式方法论,构成了传统教学的经典“三要素”,是支撑现代教学论的重要基石。新世纪以来,随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介质的改变,“教师角色、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的“新三样”要素。
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从“老三教”到“新三样”的成功转型?这个问题不解决,难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 回归“三贴近”的教学传统
传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强调“三贴近”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具体表述是: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
在数字化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回归这些优良传统,实现“技术精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研究课题,值得关注。一个简单质朴的解读方法是,要做到“三贴近”,必须先做到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困难,关注学生需求。
3 关注教师发展的“六项全能”
传统的教师培养,注重品德与学识的修养,强调“教书育人”的二元评价标准。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发展,由于形势的发展与行政化管理的原因,在评价上要求“六项全能”。
(1)懂学生:了解90后新生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其学习、认知、交际心理。
(2)搞教学:立足教学一线,站稳三尺讲台,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
(3)做科研:加强理论学习,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4)发文章:目前的职称评定体系,对于论文不但有数量要求,而且有等级要求。国内的要看是否是权威刊物、核心刊物、CSSCI源刊,国外的要看是否是SSCI、A&HCI秘系刊。
(5)组团队:建立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也是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6)拿项目:以往的科学研究,多为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兴趣所驱动;现在的评价体系中,注重项目驱动下的团队式协作,目的在于解决量大面广的共性问题。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等级(校级、省部级、部级),也是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评定因素。
除了这些参数之外,还有对于获奖内容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一线教师,特别是长期承担公共课教学的教师,心理与工作压力非常之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新问题,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活力。这是因为,一线教师是精品课程的直接使用者和推广者,关注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积极的社会效应。
4 顺应学习主体的“六大变化”
现在的大学校园,基本上是90后学生的天下。新的一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游动漫、电脑手机成长起来的。其关注焦点与学习风格,体现出六个方面的认知特点,需要正确解读。
(1)直接化:对结果的直接诉求,超过了对理论、方法、过程的体验;(2)碎片化:喜欢零敲碎打式的学习方法,缺少整体式的信息管理;(3)微博化:对于知识内容,先求概要信息,若有兴趣,才会进一步跟进,深入了解;(4)趣味化:喜欢生动有趣的讲解,不喜欢形式单一的讲授;(5)实用化:注重实用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于理论研究缺少动力与兴趣;(6)临近化:对于周边即时事件的关注,胜过对于远端未来问题的思考。
高校学生,既是精品课程的终端用户,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对象。考虑到他们的认知特点,才能铸就真正的精品课程,实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
S落实“十化”技术路线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技术路线上,要解决好“十化”的问题:
(1)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解决量大面广的教学问题。
(2)数字化:信息内容,做到可共享、可开放、可兼容、可查询、可编辑、可扩展。
(3)平台化:采用多元化、控件化、集成化的技术路线,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4)资源化: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与管理,完成教学素材到优质资源的跨越式发展。
(5)标准化:运行环境上,要顺应主流模式的发展,满足大众化的需求。
(6)规范化:文本内容、文件格式,要符合基本的网络协议规范,避免出现传不上、查不到、打不开、下不了、看不见的问题。
(7)共享化:基本教学资源,要做到免费共享。
(8)版权化:尊重知识产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智能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降低教与学的成本,避免低水平重复。
(10)人文化:内容经典,案例真实,方便学习,操作简便,弹性选择。
这10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精品课程建设在很多方面会受到制约。一个简单直白的道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品课程建设,其首要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降低教与学的成本”,而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套上技术的枷锁,失去教育的真谛”。
6 注重资源优化的“二元”过程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优质资源建设。优质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行动结果,而是一个艰苦的提炼过程。从一般教学素材到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是一个“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除了需要有政策性、技术性的引导与保障之外,还需要研发团队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顺利完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一轮的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中,特别强调了优质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
7 实现“三段式”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强国的目标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制度化、常态化、可持续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一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新增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性条目,区分了“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明确规定了“课程基本资源须全部上网免费共享,符合出版物标准的拓展资源按照出版协议有条件共享”。
针对这一新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分阶段建设的思路:
(1)基本精品化阶段:提供教学支持,满足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
(2)较高精品化阶段:加强服务意识,满足不同地区与学校的需求。
(3)更高精品化阶段:结合物联网发展,满足全社会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
8 解决写作教学的“四自动”问题
上述7大类36个“关注要点”,谈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般问题。第8类有4个“关注要点”,针对英语写作教学而言。概括起来讲,就是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技术路线,实现英语作文评分、纠错、评语、分析的自动化数字化写作,不论国际前沿的研究,还是一线教师的关注,都集中体现在作文评改“四自动”的问题之上。换言之,也就是自动评分、自动纠错、自动评语、自动分析这四个方面是否准确有效,切实解决反馈信息的充分性与评改效率的经济性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团队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经过10年的探索,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Xi,2010),开发出来了两个平台。
(1)写作系统:如图1、图2所示,实现了评分和评语的半自动化,至少节省写作教师50%以上的工作量。
(2)TRP平台:如图3所示,实现了评分、纠错、评语、分析四个方面的自动化,可节约写作教师90%的时间。
三 前景展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未来几年里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新一轮的精品课程建设,既继承了“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点,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今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完全颠覆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与资源,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习者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在教师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瞬间即可获得相关知识点的完整信息。学生采用“平板电脑+无线上网”的模式,只需交纳少量的费用,即可获得各类图文并茂、文字与声音共现的电子图书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辅导与学习工具。网络与信息技术革命性的变化,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电子产品的问世。新一代的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上网这些新生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普及,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概念,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信息、数据获取的途径,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活动,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
面对来自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深刻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的有效信息显得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抓课程建设,大学英语的课堂难免不出现“缺少互动,了无生气”的现象,师生双方也免不了出现相互应付的局面。清华大学“英语写作(1~4级水平)”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广义的优质“课程建设”内容,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而言,是可以通过“五个一定”的标准来界定的:
(1)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2)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3)了解一定的应用技巧;(4)完成一定的实践练习;(5)达到一定的测评指标。
我们认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从课程建设出发。有了“五个一定”的课程建设参数标准还不够,还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资源化、智能化、趣味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所以教不好;学习内容无趣,因此不愿学”的矛盾。新一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其深远意义恐怕正在于此。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篇2
关键词: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17
0 引言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校园和智能化校园建设,我校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提到一个战略性高度。《SQLserver数据库应用》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校和课题组成员一直以来均非常重视本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近两年,课题组成员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了《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基本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需求,形成了一套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学习、交流架构。
1 建设《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及创新能力
江苏省高校智能化校园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依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为止,课题组成员中全部取得硕士学位,两人取得软件分析师资格证书,一人取得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证书。两年来,共有12人次取得教学质量优秀。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
1.2 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我国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且要求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公开共享的网络资源,推动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快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就是展现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故两者的建设思路是一致的。本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住“精”与“建”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助;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1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职业性。参照人事部“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认证、市职业鉴定中心组织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认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技术、四级数据库工程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分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任务要求,以项目化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2)实践性。本科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真正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采用MCLA、ISAS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开发了仿真教学系统,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也能仿真练习。
3)开放性。开放的教学资源。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开放的实训基地、开放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每年寒暑假到企业挂职锻炼;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且学生能与专兼职教师在网上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
2.2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
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培养职业能力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主要包括规范安全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具备社会能力,能够保证学生较快融人社会团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资源检索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新技术跟踪能力。具备方法能力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新技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出新颖有创意的项目。
2.3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仿真环境。
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在建设我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过程中,我们浏览学习了大量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有的质量很好,但是大多数网站都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我们的实践,简单归纳一下三点:
3.1 为精品而精品,重量不重质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教育部门对精品课程内涵的界定和要求。但是,在我们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却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为了各级评估,为了上部级、省级示范高职校,投人大量人力财力,但一旦申报成功则不再重视,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无人问津。只注重申报,只求量多面广,不注重内涵建设,实用性不强。
建议:精品课程建设要能引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精品课程中注重内涵建设,要切实体现出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强大作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项目要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不能立项拨款后不闻不问。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效性、实用性。
3.2 教学资源没有真正实现共享
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登录时需要用户名和密码,即使不设限制,但看到的内容也是受限制的。稍微有点特色的东西不准下载、不准复制,更过分的个别项目竟然在评估验收后将认为有点特色的东西删除掉。甚至教育部批复立项并投入上千万的某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访问也是受限制的,课题组甚至还要计划“有偿”提供资源。他们虽然申请到了上千万的项目,但是没有搞清楚国家教育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的精品课程的资源是应该共享的,这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建议:无条件开放教学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要像国外的墨客等一样免费向全国开放,还应该不断完善、更新网站内容,充实网络资源,且要有一定的示范性,从而发挥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不能满足学生移动终端访问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还是web访问,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网站费流量,浏览不方便。由此造成很多专题网站就是摆设,教师教学不用,学生学习不用,评估的时候才有用。
建议: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要紧随技术发展前沿,紧跟学生需求,向移动终端APP开发方向迈进。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外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访问课程资源、师生互动、自测交流等都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内容能在移动终端方便顺畅使用,并以此比较新颖的学习方式吸引住学生。让精品课程资源以web APP方式展示出来,构建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环境。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篇3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688门
精品课程是各高校精选出来的指导课程,在我国已经有八年的历史,精品课程的推广不仅有益于学术资源的共享,更加有利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优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相关教育部门也开发了许多网络精品课程,这些网络精品课程也成为教育研究者重点关注对象。郭立婷认为,建立精品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立项、评估监控、验收等环节;盛正发认为,课程的评价应注重现实与网络课程双向并重。此外,更多的学者认为当代的精品课程更需要一些外在的刺激性因素,如“可汗学院”和国外的MOOC,这些创新的课程方式都可以为探索网络精品课程的改进方法提供思路。
一、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精品课程资源以高校导师和大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为主体,其主旨在于推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新时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曾计划运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部级的精品课程,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手段全面开放,使课程能够在网络上无须注册就可以使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然而这些部级别的精品课程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688门课程研究的表明,许多精品课程指导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杂乱堆砌一些资料供学习者浏览,并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指导,许多教学内容久不更新。在目前的高校中,对于精品课程的普及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率极低。从688门已建成的精品课程情况来看,现阶段精品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性设计差
很少有高校在课堂上推广网络精品课程,也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精品课程值得学生学习,精品课程的传播性差。教师讲课时只讲完自己查找过的资料与课件,网络精品课程不能成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自己也很少能做到上网查询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进行资源的共享。甚至有些高校校园网的主页里没有网络精品课程的链接。
此外,网络教学的精品课程大多死板缺乏设计感,导致学生使用兴趣降低。且各类精品课程没有统一模板,内容模式差异过大,求学者无法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学习。在所研究的688门精品课程中,其中教学方式最为普遍的是在线播放模式,其中422门精品课程就是采用了在线播放模式,占61.34%。其次下载模式和PPT模,分别占总数的12.65%和2.6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精品课程欠缺的不仅仅是宣传推广问题,同样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问题。
2.弄虚作假,内容老化
许多课题内容与题目不符,有很多课题在申报之后就开始随意改动。课后习题也不尽人意,习题的分布情况也分在线与下载两大部分,其中在线形式占课程总数量的65.12%;其次是下载的形式,占19.65%;另外,还有15.26%的课程并没有提供习题。除了习题部分,更多的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由于网站缺乏日常的跟进和管理,很多弄虚作假的课题也不能被及时删除,这给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的途中增加了很多阻碍。近年来,题目和内容不符使网络精品课程的应用率直线下降,网络精品课程的发展缓慢。
许多申报下来的课题内容逐渐陈旧,使得精品课程中出现了“不精品现象”。其原因一部分来自于网站的管理不够完善,另一部分来自于专业学者的投入过少,课题申请下来后内容迟迟得不到完善和提升,无法实现网络精品课程的立项目标。
3.资源不能共享
据统计,80%以上的网络精品课程并没有做到完全开放,有些资源的使用仍需要登录和注册,甚至付费。在一些年度排名靠前的网络课程中,高达38.02%的课程找不到链接页面,而且研究中的688门课程里面仅有少数存在交互平台,交互平台的缺失也减少了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问题也使内容质量大幅度降低。实际上,教育部已经连续三年相关文件,要求网络精品课程登录要取消密码、口令,然而仍有许多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其中也包括国家资源精品课程中心的精品课程,这使资源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共享,非常不利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发展和推广。
我们需要参照国外的一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如2008年由萨尔曼・可汗所创建的可汗学院,采取非盈利网络教育视频的方式授课,课程利用触控板彩笔技术手段教学,没有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主讲人的样子,仅仅一支彩笔带领着学习者思考和学习。在2009年,可汗学院被授予“微软技术奖”教育奖章,其教学课程广受欢迎。比尔・盖茨认为可汗学院是一个借助技术手段教学的先锋,甚至他和他的孩子们也经常使用“可汗学院”,并且他们夫妇与许多著名的风险投资家都对萨尔曼・可汗进行过资助,通过这些资助把可汗学院的视频翻译成了十余种国家的语言,使全世界的许多求学者受益。目前,“可汗模式”已经普及到全球十余个国家。
反观国内的精品课程,实现双语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多种语言了。在所研究的688门精品课程中,只有2.26%实现了双语版本。可汗学院的出现使网络精品课程有了一个参照学习目标,网络教学在于怎样教学生“学”,而不仅仅在于教师怎样去“教”。吸取这些好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推进国内精品课程的发展。
二、MOOC模式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从2000年英国开展线上教育到2008年可汗学院的成立,MOOC的雏形就逐步展现了出来,正是有MOOC这个平台给予了国内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许多灵感,我们也从中寻找到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启示。
1.重点提炼课程内容
MOOC采用视频教学形式,短小精悍,每个教程一般分为4-5个部分,这样使课程更加细分、简洁,能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学习者随时上线就可以进行学习,无须为了跟进一门课程而等很久。并且MOOC的视频教学后面都自带检测题,学者在学习完知识后还可以马上进行自测,这样有助于巩固学习知识,并且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
2.形式丰富
国内网络精品课程的形式过于简单,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MOOC却不同,它的每一门课程教学视频教师和学生都会参与设计,课程形式多样化,设计新颖,适合网络学习。MOOC并不是为课程做网络版本,而是精心设计一门适用于网络的课程,这非常重要。
3.各类网络软件的应用
与MOOC相比,国内的网络精品课程的视频画质大部分参差不齐,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像素要求,从素描架构来看也很不美观。在这一方面MOOC就非常值得学习,对课程视频的每一个角度和结构,设计者都用心进行设计,使求学者的网络学习环境更加美好。
三、网络精品课程改进目标
从MOOC和可汗学院的经验来看,我国网络精品课程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网络精品课程线上展现出高校教学水准的同时,在线下也应该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结合上述分析,对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提高网络教学普及率
高校应当大力宣传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做到让学生课下能够自主学习,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络精品课程网页,并且对全社会开放。对校园网进行相关调整,给予精品课程学习者建立一个交流的互动平台,能够让学习者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相互交流讨论,提高网络教学的普及率。
2.加强精品课的建设
在内容和题目不符这个问题上,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观念。在此问题上,精品课程申报之后还应该定时定点地进行复查,跟进课程的内容发展。对申报下来的课题及时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吸收已有的精湛教学经验,整合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使精品课程的质量得以提升。
3.加大技术和专业人员的双向投入
精品课程的关键在于内容的“精品”。在申报过程中,就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握好申报标准。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双向投入要加强,专业人员需要把好内容关,每一个课题在申报之初都要做好相关的备注,包括课题日后的发展方向、内容更新时间、结课时间等。技术人员加大管理力度,对申报系统进行优化,指导专业人员掌握如何查询相关后台,以利于后期课题的跟进以及专业人员对课题的追踪。
4. 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能够让求知者最大限度吸收知识也是精品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精品课程内容提升之后专业性将会加强,此时内容过于死板就会不利于学习。如果专业人员在列出教学顺序和课题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习界面,使每一科教学界面能够模式统一,求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加习惯于这种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
5.增强内容的开放共享
共享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成立的初衷,要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让人人都能够学习到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开放性就成为首要问题。各高校的网站的精品课程页面应全面对外开放,使精品课程更加普及,加快精品课程的发展速度。
四、结论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篇4
关键词 茶事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8-01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1 课程内容理论构成――重基础、宽知识、适理论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H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2 教学内容实践构成――养素质、强能力、重实践
2.1 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2 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3 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灵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4 参考文献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4] 牛毅.浅谈“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基于对高职学校课堂教学的观察[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48-49.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篇5
[关键词]金课;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课程建设;化工基础;混合式教学
2018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够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地进行落实。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但同时课程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
1“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背景
1.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都是采取以教材为内容,以教室为场所,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互动过程有限,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2],普遍存在以下问题[3-4]:(1)课程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因为教材内容的更新有一定滞后性,使得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相脱节,导致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性。此外,教师教学只局限对教材内容的讲授,这也削弱了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2)课程教学形式以传统教授型为主。“教师的教”成为了课程的主导和中心,而“学生的学”仅是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完成学习。因为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过程容易形成只跟随教师的思维定势,对知识的掌握也会变得较为僵化。(3)课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师仍多以课堂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板书为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运用智慧教学工具作为教学手段的有效、适宜方式还需要摸索。(4)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单一。因为受到课堂教学地点和时长的局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次数有限,教师也很难了解每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这使得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还是主要依赖作业和考试成绩,无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出完整、科学的评价。为解决高校课程教学存在的这些普遍问题,吴岩司长在其所做的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打造五大“金课”。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模式的颠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是要大力推广的“金课”。
1.2“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
2018年,精品线下开放课程首次在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中被提出,并被列入了一流课程建设行列。精品线下开放课程是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课程,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课程线上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重视线下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的教学理念。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建设理念与吴岩司长提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目标相一致,有利于促进精品课程进行本地化改造,打造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因此,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项目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安徽省内各个高校的关注和积极申报,获得立项的2018年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就达到了197项。近年来,多所本科院校对其所立项的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进行了总结。但因为精品线下开放课程项目开始设立的时间不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符合“金课”标准的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建设方式仍需要进行持续地探讨。“化工基础”是安徽师范大学面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于2019年获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线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通过对该课程几年来建设工作的梳理,对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一些经验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
2“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目标
“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主旨目标是,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化工基础”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和学习,建设成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下:(1)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为标准,立足本校,建设“化工基础”课程线上教学平台。探索以本校学生为中心的区域性在线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推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2)以产出为导向,设置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内容。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精准地获取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实现教学过程实时控制,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评价机制改革。
3“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开展
3.1课程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课程建设负责人的统筹、协调下,课程建设工作主要从强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丰富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开展。安徽师范大学提供了建设课程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评价保障和经费保障,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示范带动全校的课程建设。
3.2课程建设开展的主要活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主要活动有:(1)认真学习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认真修订。课程思政是发挥课程“立德树人”作用的关键要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融合,是“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2)基于教学大纲,制作完整的“化工基础”线上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安徽师范大学的慕课平台。在保证课程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做到线上课程资源的精炼化、多样化。(3)基于所建设的课程线上学习资源,线下教学过程采用智慧教学工具,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主体地位。提升教师对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和运用技巧。(4)依托课程建设资源,授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并积极参加相关教学赛事,提高教学能力。(5)采取边建设、边开展、边总结、边推广的方式,加强“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目前所取得成果
4.1课程的资源建设成果
深挖、提炼出“化工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原有“化工基础”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修订,明确了在教学过程的思政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以及两者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完成了“化工基础”课程线上学习资源的建设,涵盖了课程完整的学习资料,不仅涉及视频、电子文档、虚拟仿真、网页信息等多种形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拓展。
4.2课程的学生学习成果
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的提升是“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核心。“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就是由单一的线下课堂学习,转变为借助线上学习资源的主动学习。学生借助线上的学习资源和智慧教学工具,增加了对“化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体会到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所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的另一成果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化工基础”相关的其他课程。在对课程开展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后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统计中,有学生评价到“通过化工这门课的学习还加深了我对物化中某些知识的理解,如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还有精馏等。巩固基础的同时,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学生的认可是课程建设取得的最佳成果。
4.3课程的教师教学成果
依托课程建设完成的线上学习资源,“化工基础”课摆脱了以往线下教学以授课教师讲述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借助智慧教学工具,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同一时间内可让全体学生参与。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课堂互动的参与感与融入感,又提高了课堂教学互动的效率。通过智慧教学工具,教师还可在课前和课后及时将一些研讨任务给学生,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疑惑及时做出解答。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线下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能更客观、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和状态。随着课程建设过程积累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
5“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
5.1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完成了“化工基础”(思政版)教学大纲的修订,使得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不脱节、不突兀。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即掌握了专业知识,也树立了爱国精神、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
5.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依托课程建设完成的线上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课前、课后观看课件和微课视频,能够更有效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学生可以随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产生的疑问。课程的学习方式逐渐从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体现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5.3教师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拓宽
课堂教学通过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增加了师生间互动方式和效率,也增加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线上的学习资源也拓展了线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时间。同时借助线上学习平台的数据统计,教师也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准确获悉那些主动、认真学习意识不高的学生,从而在线下课堂教学时给予及时的提醒,此外,依据线上课程资源的学习情况统计数据也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更客观、更公平。
5.4理论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的结合
“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实际的化工生产设备。但化工设备往往体积、尺寸较大,不能在课堂上展示实物,也无法让每位学生人手一台(套)进行操作。因此“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学习资源也涵盖了课程实践的内容。通过在线搭建3D虚拟仿真实验云平台,将线下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线上的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学生可以随时在线完成与线下课堂理论课程学习相关的“化工基础”3D虚拟仿真实验,更直观地掌握化工设备的结构和使用,更好地理解设备背后的设计原理和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徐晓文.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创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87-88.
[3]田巧娣,贾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变革问题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24-25.
[4]黄婉圣.高校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J].高教论坛,2020(6):30-32,103.
[5]刘吉敏,王长柏.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9(3):114-120.
[6]鄢海燕,邹纯才.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构建思路——以安徽省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药剂学、药物分析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18):94-96.
[7]南淑玲,赵黎,许霞,等.精致教引导诚潜学——基于方剂学精品线下开放课程教改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23-25.
[8]李玲玲,徐忠东,齐璐璐,等.《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建设探究——以植物保护方向的专业教学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20(5):173-174,182.
[9]李之琳.基于建构主义的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与个案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20(6):103-106.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群 建设 创新 资源库 微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07-0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结合最紧密的机、电两大方面内容,具有实用能力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企业中岗位需求量最大、最容易就业的专业。我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自创建以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践行德育为先,铸就技术品质”的办学理念,在“学院汽车生产专业群”的辐射引领和“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群”的带动下,以“知岗”“贴岗”“顶岗”为特征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教学改革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了大批从事“机电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机械设备的装配、维护维修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弥补了烟台地区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的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为各个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和实习生。
1 精品课程群的建设
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重复,同时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离散性,并且关系亲和,实践实训环节或技能培养环节是连贯、递进的。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共同深入研究,根据岗位需求,将本专业分为机械制造与电气维修两个培养方向,围绕电气维修方向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和课程群的建设要求,把《机电设备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五门课程组建为机电设备电气维修系列课程群。
《机电设备电工电子技术》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产品制作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培养电工电子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将技能鉴定和职业标准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实训、考证两者相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气控制、电气维修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技术》也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打破原来学科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知识全面性为本的理念,突出“够用为主”的思路,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职业教育新理念进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基本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以及在设备和生产线上的应用。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组装及一般故障排除。培养学生的传动系统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能力。
《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方式,配合各种实训、虚拟仿真、生产实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适应电气装配、设备检修、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岗位任务和项目对人才的要求.该课程在整个课程群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两门课程是本课程群的主干课程,主要针对电气控制和诊断维修技能展开学习。培养学生在电气维修工作过程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
2 精品课程群的创新
2.1 开发特色资源库,信息容量庞大
本课程群开发团队开发特色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库、专业标准库、虚拟仿真库、教学视频库等八个资源库,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有文本、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等等,资源数量丰富,信息容量庞大。
2.2 引入微资源,使学习内容碎片化
为了帮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更好的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我们引入了微资源的概念,把系统的知识打碎,把一个个小知识点单独提炼出来,以视频、图片或者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学会他所想学习的东西。在我们现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来说,微资源无疑是给学习者提供了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
2.3 提供多种资源,学习辐射范围广
在我们的精品课程群里,给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除了精品课程所包含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引导文、学生工作页等等之外,我们还提供了行业资源、技能资源等多种资源供学习者使用,如图1所示。我们所面向的学习群体非常庞大,辐射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学生之外,还可以是想从事这个岗位的从业者或者是想学习这个课程群知识的学习者。
3 结语
本课程群的建设理念先进,信息容量大,辐射范围广泛,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充分发挥课程群结构整体优化、整合功能效益,利用课程内容上的关联性相互支撑和强化,实行大课程建设,有利于电气维修岗位群相关人员的学习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段寿建.面向就业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J].福建电脑,2012(5):35-36.
[2] 孙玉芹,刘晶晶,韩玉竹.高职会计核算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探讨[J].财会教育,2012(5):122-123.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篇7
关键词:网络学历教育 解决对策 推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学历教育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1网络教育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之间存在矛盾
网络教育生源的质量和数量与高校的办学能力不相适应,对网络教育的培养质量会有一定影响。针对这个问题,要严格按照试点高校及所设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学习支持服务和管理能力确定招生规模,突出办学特色与优势,做好品牌效应,确保培养质量。
1.2合作办学单位与试点高校的办学思想有差距
网络教育必须依靠下设的校外学习中心来管理,有相当一部分学习中心以办学的经济效益作为合作的主要动力,因此,在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方面还与高校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对此,要注重办学思想的统一。慎重进行校外学习中心的遴选,统一已有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思想。把办学思想统一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支持服务、提升办学声誉的轨道上来,指导校外学习中心规范办学、从严治教,通过真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1.3学生入门教育的导学服务有待加强
很多校外学习中心同时与多所高校进行合作,管理人员承担着多个高校的管理工作,且各高校的管理办法又存在着差别,所以对政策的把握不够清晰,在管理平台的使用上不够熟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员的学习支持服务。加强学习中心的管理与业务培训工作。每学期初须对学习中心开展的导学教育环节工作进行督导与检查。加强学员的学习指导和学校政策文件的宣传工作,学习中心必须集中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掌握网上学习的操作要领和学校的相关政策文件。
1.4网络教育学员学习动机不端正,对学校的归属感相对较差
许多学生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目标不清晰、动机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及学习兴趣。因此,首先,要加强引导和规范网络教育宣传工作,从国家政策上规范网络教育教学的办学模式、招生模式等,提高社会认可度;其次,要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要让学生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转变学习观念。其三,大力开发和建设优质资源,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不断加大教学软硬件的投入,开发和建设具有网络教育特点的优质课程资源。其四,要加大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工作,增强网络教学的交互性、趣味性和情景化,改革教学模式以更适应成人学习特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其五,要多方引导、全程服务。各级管理人员要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出发,同时,各级管理人员还要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主动的支持服务。其六,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大讲堂”和“学子校园行”等学生活动,加强校友工作,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责任感。
2 推动网络学历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
2.1突出试点高校的特色,科学调整网络教育专业结构
试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明确网络教育发展定位,从而确定明晰的专业结构调整方向。网络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首先要考虑专业的适用,着重建设和发展那些贴近于市场需求、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满足求学者的需求的专业。其次要考虑专业的特色,热门专业数量有限,试点高校要优先发展自身的强势学科,凭借雄厚的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打造品牌专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其三要考虑专业的创新,与其在已有的热门专业中打拼,不如深入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去,调研他们的人才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相应专业,创办“订单式”专业,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专门人才。
2.2推动继续教育的融合和转型发展
发挥试点高校的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领域,与有关行业系统进行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向全社会成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开展各种培训,适应“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需求。通过深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广大求学者提供方便、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MOOC和微课建设,建立完善的支持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课程体系,对函授、业余学生提供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和教学及管理服务,完成网络教育、函授、业余(夜大学)、培训等不同类型继续教育的整合。
2.3规范管理,确保办学质量
树立质量意识,强化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服务,明确质量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发挥高校优势,邀请更多名师学者教授参与网络教学活动。加大投入,加强基础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范文
本文2023-12-07 17:57:3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