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史研究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7 11:26:23浏览:548

科学的历史研究

科学的历史研究篇1

【关键词】漆侠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

漆侠(1923—2001)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先生一生建树丰硕,先后出版有《隋末农民起义》、《王安石变法》、《秦汉农民战争史》、《求实集》、《宋代经济史》、《知困集》、《辽夏金经济史》、《探知集》、《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等12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在中国古代史、宋辽夏金史、中国农民战争史、宋代经济史、宋代学术思想史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赞誉和尊敬。”①在积极进行历史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先生还十分重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与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表了《论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以献身的精神投入历史学》、《论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方法论探索之一》等数十篇论文。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生就准备写一部谈历史研究方法的著作,并一直认为,这样的著作应该是一个人一生治学经验的总结”。由于先生的意外辞世,使得这一计划终未如愿。②《历史研究法》一书是弟子们根据先生生前讲稿整理而成。拜读这部遗著,可以看到先生对于其治史实践的系统反思与总结,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懈探索。

①本书编委会:《漆侠先生生平简介》,《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漆侠:《后记》,《历史研究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漆侠先生的治史历程大体与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同步,他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究和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先进性。因此,总结他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必定能丰富和加深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乃至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以先生《历史研究法》一书内容为中心,试对他在史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成就加以梳理和分析。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历来史家对其学科问题多有论述。自近代学科分类体系传人中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人其中之后,中国史学又焕发出时代的青春,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漆侠先生以其丰富的治史经验,站在时代的潮头,对于史学学科问题具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形成了不少新的见解。

关于史学的学科性质,他提出,“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内容主要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发展变化,所以历史科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好多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都是从前代历史的积累中脱离历史学科而成为一门又一门的新学科)”;同时,历史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很多”,“因而历史科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①这一认识充分肯定了历史学重要而特殊的学科地位。他还在分析批判现代西方史学流派观点的基础上,坚持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强调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的一致性,在主客观历史中,客观历史是第一位的,主观历史的形成受制于客观历史,并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历史过程。“人们所写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的表述、反映,或者说是再现。这种反映和再现,也可能与客观历史不相符合,也可能有些部分符合,有些部分不符合。只要认真地研究,一代继一代地进行研究,这种反映和再现就会越来越和客观历史相符合,越来越真实。总之,历史要不断重写,这是人们对客观历史不断认识深化的结果。”②历史学就是“反映和再现”客观历史并“不断重写”历史的一门学科。乔幼梅先生曾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总结了漆侠先生对于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观点:

漆侠教授认为,历史科学是对史料(包括文献的和实物的)诠释和运用的一门学问。历史科学建立在客观历史实际的基础之上,因而包括文献和实物在内的各种材料是第一位的;而对史料的诠释和运用则决定于史学工作者的主观认识,主观认识的正确与否又决定于史学工作者的观点和方法。③

关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漆侠先生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他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主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包含了人同自然关系的历史。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连续发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使历史真正成为科学,就要抉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④他把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视作史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并看作史学提高学科发展水平、成为真正科学的必要条件。这些见解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认识。

①漆侠:《历史研究法》,第13、19—20页。

②漆侠:《历史研究法》,第21—22页。

③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夏金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536页。

④漆侠:《历史研究法》,第20页。

对于史学的功能,他认为,一方面,历史学同其他人文科学一样,具有提高人类的社会素质和人们的知识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其特殊的功能。历史学具有鉴戒功能,可对个人及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历史学也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可对人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历史学的伟大功能之一,是以其鲜明的爱国主义,对社会对人民进行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屹立世界的一个伟大民族,中国深厚的传统的历史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①在史学的诸多功能中,漆侠先生对于史学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肯定。

漆侠先生不仅认为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认为历史学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密切关系。历史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各社会科学学科可以相互促进。他曾说:“哲学对人们思想方法的训练很有好处”,“研究历史,一定要多读点哲学”,哲学可以“锻炼思维方法,使一些哲理能融会于史学著作中,提高史学著作的思想性”;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基础,不懂政治经济学就很难搞好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中国古典文学与历史学关系密切,“搞历史研究,应该重视从文学著作中挖掘有用材料”。此外,年代学、目录学、地理学、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等,都属于与历史学关系极其密切的相关学科。②在指导研究生读书的过程中,他曾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只学历史,学不好历史;只学宋史,学不好宋史。”③

历史是过去的真实的客观存在。历者,往也;史者,事也。历史工作者不可能走回历史中去研究历史,而是要通过史料来研究历史。漆侠先生十分重视史料问题,认为“史料是历史的遗迹,是历史实际的残骸的反映,是当时的缩影”;“历史科学是建立在反映历史实际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史料对历史科学来说是第一位的、至关重要的”。④他认为史料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文献资料,提出“所有的文献资料记载都可谓之史料”,二是历史文物资料,包括各类古器物、石碑,等等。他还专门强调了“无意的史料”问题,“不经意的史料,大抵是非史官的记载,并且是无意记载了的有关史事,但其史料价值却很高。”他进而指出“在这种无意的史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曲戏剧在内)”。⑤对此,漆侠先生分析了文学作品具有史料价值的深刻原因:

①漆侠:《历史研究法》,第25页。

②漆侠:《历史研究法》,第28—29页。

③漆侠:《历史研究法》,第269页。

④漆侠:《历史研究法》,第30页。

⑤漆侠:《历史研究法》,第33页。

“存在决定意识”。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不是径情直道地而是曲折地反映它所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即社会经济制度,但这种反映却往往是逼真的、确凿的,尤其是经过筛选、取舍后,就更加如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艺作品既反映社会,就必然要接触到社会的两个对立面,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因而人们能从这种反映中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真面目,从而取得大量的好的材料。①

漆侠先生非常重视新史料的发现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历史研究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新材料的发掘和新问题的探索。但又同时指出历史研究仅仅依赖新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新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它的发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是可遇而不可强求。即使有计划的发掘,也很难说一定会从中找出相应的材料。所以,任何一位历史的学习者或者研究者,决不能够把自己的研究,全都寄托在新材料的发现上,而是要开阔眼界,在最常见、最一般、最大量的事实材料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这一点极为重要。”②

他还非常重视史料的搜集工作,将尽最大努力搜集最大限度的史料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将使用材料多多益善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初步要求。“大量占有材料,详细占有材料,详指的是面广,细指的是不放过任何较小情节的材料。”③史料搜集可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可依靠目录学等方面的知识获取资料。搜集材料要在确定的研究范围内有的放矢地进行。对于材料,不仅要广泛占有,更要有所选择。“不仅要详细占有材料,大量占有材料,而且要选择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材料,这种典型材料最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种材料的选择,就必须是包含你的观点、你的方法和你的识见的,不可等闲视之。”④选取典型性材料是史料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研究中,为了保证所用史料的真实可靠,使其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还应重视对于材料的分析和审查。漆侠先生将材料的分析和审查分为两类,并提出了各自所要达到的目的:

对材料的批判和审查,基本上可分作两类:一是对材料外形的批判和审查,二是对材料内涵的解剖和分析。既使材料的外形确定,又使材料的内在实质得以明确,而后才可以谈到著述立说。前者——对材料外形的批判审查固属不易,而后者——对材料实质的剖析则尤难,然而这工作再难也必须去做。⑤

①漆侠:《历史研究法》,第33页。

②漆侠:《历史研究法》,第38页。

③漆侠:《历史研究法》,第42页。

④漆侠:《历史研究法》,第43页。

⑤漆侠:《历史研究法》,第46页。

在对材料内涵的分析、审查中,他指出还应注意到两种倾向:“一是认为材料是实学,而理论是空的,唯材料主义,‘史料即史学’,这是不对的”;“另一方面,认为懂得几个万古不变的教条,就可解决一切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论必须与材料结合,理论统帅材料”。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个“器”就是历史研究的方法。漆侠先生对此非常重视。他认为历史学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除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具有各种层次的独特的研究方法。“从通常使用的方法看,大约有考据方法、比较方法、统计计量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近十多年来人们还引进了所谓老三论、新三论等等,五花八门,炫人耳目。尽管研究方法是如此之多,研究方法的效用也很不一样,却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方法是历史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研究方法,考据方法则是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②

漆侠先生业师邓广铭先生曾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一些史学研究方法,作为不同层次的史学方法看待。③漆侠先生则明确提出并阐释了史学学科的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问题,并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视为历史研究的最高层次的史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科学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上来看,唯物史观是历史研究的最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历史在内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从具体的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既包括唯物主义,也包括辩证法。唯物主义一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它是一块钢板铸成的,互相包蕴的(或者说互相涵蕴的),永不可分的。”④这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包括了诸如阶级分析方法在内的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在历史研究中可以广泛的加以运用。漆侠先生认为,“研究历史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在充满着各种矛盾的迷离混沌的阶级社会中,只有牢牢地把握阶级划分的事实作为基本指导线索,才能揭示历史的规律”。⑤在历史研究当中,阶级分析方法可用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人物等诸多领域。对于阶级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应用范围和应用时效问题,漆侠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阶级分析法,把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给以清晰地划分出来。因而不应当把阶级分析

①漆侠:《历史研究法》,第52页。

②漆侠:《论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方法论探索之一》,《探知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邓广铭先生曾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研治史学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和目录学。据邓先生讲:“到1958年的教育革命期内,北大历史系的学生为批判我的学术思想,贴出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绝大部分是以我所提出的治史的四把钥匙作为批判对象的。有的大字报上还突出地画了一把金黄色的钥匙,用以象征马列主义,并向我质问道:为什么竟把这一把最灵验的钥匙撇开不谈?当时我心想,倘若我真地把马列主义降低到与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诸门类同等的水平,那岂不将构成更严重的罪状吗?”参见《邓广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78—79页。

④漆侠:《历史研究法》,第90页。

⑤漆侠:《王安石变法》(增订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法当作局限于阶级社会才能使用的方法。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进入大同社会,这个方法也不至于废而不用,因为分析在它以前的社会形态时毕竟还需要使用。”①

辩证的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又一重要方法。对此,漆侠先生作过专门的分析论述:辩证的分析方法就是用辩证法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包括了对立统一、质量转化、否定之否定等三种法则;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时,要“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②“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③进行考察分析;历史研究中,在坚持辩证分析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克服各种形而上学的历史分析方法;在辩证分析历史问题时,要贯彻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这些分析,细化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分析方法的认识。辩证的分析方法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的运用,是漆侠先生长期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这一点上尤其表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坚持和探索。早在20世纪50年代,针对史学界“片面反封建”的倾向,漆侠先生发表了《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王朝》(《新建设》1953年第7期)、《关于中国古代中世史封建社会部分的分期分段问题》(《历史教学》1958年第11期)等文,前者被认为是当时“史学界深入、全面地批评‘片面反封建’倾向的代表作”。④

考据方法作为史学学科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对此,中西史学都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值得我们加以批判地继承。司马迁为了尽可能扩大史料的来源,采取了调查访问的方法。⑤清代乾嘉时期,考据之风盛行,中国史学形成了大量的考据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考据方法的范本,而且为其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漆侠先生指出了对待乾嘉考据学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对清代考据学,后人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因为考据方法是史学工作者的基本功的组成部分,应当读他们的书,核对他们是正于原书的地方,由此来掌握他们的考据方法。但应当认识到,这种考据方法,只是点,不是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从个别的细微之处窥探史学,而不能从这种方法中取得对史学的系统知识和对史学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乾嘉之学要继承,要发扬,但绝不能倒退到乾嘉考据之学的老路上去。⑥

他还认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受到了德国普鲁士历史语言学派和乾嘉学派的重大影响。“历史语言学派与乾嘉考据学派的结合,对近代中国史学影响之大,是其他学派无法比拟的。直到解放之前,居于中国史学的主导地位的就是这个系统。”⑦中国近代考据学派重视史料及史料的搜集,重视对史料的考订与辨析,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

①漆侠:《历史研究法》,第94页。

②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

③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④王学典:《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⑤漆侠:《司马迁的调查访问方法——读<史记>札记之一》,《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⑥漆侠:《论历史研究的方法》,《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

⑦漆侠:《论历史研究的方法》,《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

漆侠先生通过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样以考据方法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通常说,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非常正确的。不过,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也必须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前提。”①从这一点来看,考据方法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他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考据方法”这一史学理论概念。他以研治甲骨文的所谓四“堂”——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董彦堂(作宾)和郭鼎堂(沫若)——为例,认为郭沫若之所以后来居上,凌驾前哲,是因为郭沫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考据研究的结果。以此认识为基础,漆侠先生进而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史学考据方法的构想:

就考据的目的而言,马克思主义史学容许有所不同,但就考订资料中的一字一义、年代、地点、职官制度等等,此前的考据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考据方法,则是一致的、无任何差异的。就两者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考据方法,是继承了前此的考据方法的。真正认识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史学更应当进一步汲取前此的考据方法,使自己的考据方法精益求精,成为考辨材料的更加锐利的工具;对前此的考据成就,则应当批判地继承,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内容。②

历史学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历史研究者群体的学术素质。漆侠先生对此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数量之多前所未有,然而泥沙俱下,低劣论著数量巨大,够得上所谓的“传世之文”则少得可怜。究其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科学研究人员的素质偏低。③为此,他呼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推进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

作为历史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应有的才、学、识。对此,漆侠先生倡导历史研究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特别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用以推动历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他曾明确指出,历史研究者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把历史的研究推进到科学的领域。研究有无成果,以及成果的大小,决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不同,对材料的发掘和取舍也就不同;掌握同等的材料,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较高的人就能做出较好的成绩”。④因此,历史研究者在阅读材料书时,丝毫不能忽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①漆侠:《论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方法论探索之一》,《探知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漆侠:《论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方法论探索之一》,《探知集》。

③漆侠:《“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以献身的精神投入历史学》,《河北学刊》1999年第5期。

④漆侠:《宋史学习漫谈》,《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适应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推动历史学科的向前发展,这对史学工作者来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漆侠先生认为,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适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是提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考察学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选择好历史研究的方向。“学术道路既经选定,不仅要刻苦学习,而且要坚持,要持之以恒,要毫不动摇。”①对于历史研究,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才有可能在学术上真正作出贡献。二是要加强基本功。历史研究的基本功“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两个部分。专业知识上,要奠定一个相当好的基础。至于基本理论,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基本理论一定要扎实”。②三是要处理好博与约的辩证关系。博为基础,由博返约,博约结合,形成结论。四是要处理好通与专的辩证关系。“专才不易,但通才与专才相比更为不易。专才未必是通才,通才必定建在专才基础上。”③认为通才的培养以专才的培养为基础。五是要掌握—定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贯彻于历史研究当中。“虽有万贯散钱,但无一绳串之,终难成‘贯’,所以要有所建树,就一定要有一以贯之的道。”④

漆侠先生还特别强调历史研究主体的“史德”问题,他指出:“尽管研究历史极其清苦,但历史科学要求于研究工作者的却极其严格,即:不仅要具备才、学、识,而且还要具备史德。这个‘德’,不仅仅是一般所谓的职业道德,而是这种职业道德升华了的维护历史科学的那种献身精神。”⑤历史研究以“求真”为要务,要求研究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真正有志于搞学问的人,要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为追求真理,为献身于史学而作不懈的努力。”⑥史学工作者只有以献身的精神投入史学研究,才能有望在历史研究上取得重要成绩;只有献身于历史研究的伟大事业,才能使史学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功能。

漆侠先生是当代中国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这一点已得到学界的认同。王曾瑜先生认为,漆侠先生“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且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真地运用到自己的立身行事,运用到自己的史学研究之中。完全可以说,漆侠先生的治史成就,是与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贯串在他治史的全过程中。”他是“一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⑦《王安石变法》、《宋代经济史》、《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等著作是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具体历史

①漆侠:《历史研究法》,第7页。

②漆侠:《历史研究法》,第10页。

③漆侠:《历史研究法》,第11页。

④漆侠:《历史研究法》,第12页。

⑤漆侠:《“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以献身的精神投入历史学》,《河北学刊》1999年第5期。

⑥漆侠:《历史研究法》,第7页。

⑦王曾瑜:《一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见《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研究而完成的史学典范之作。①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史、中国农民战争史和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创见,是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坚持和发展的体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这一身份,漆侠先生本人也是十分认同的。他曾说过:“近年有同志说我是真心学习马克思主义、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真心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评价基本符合我的实际情况。”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漆侠先生始终重视和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他还提出要坚持学习、反复学习马列著作,“要读马列哲学著作,一些重要篇章要精读,反复读,如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我就读了不下百八十遍”。③漆侠先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史和育人。④他告诫青年学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历史。他在史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建树也深深体现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始终坚持。如认为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历史研究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些认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为依据的。又如强调对于史料的批判审查也是以恩格斯的观点为根据的,恩格斯指出,相关的科学工作“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⑤再如主张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可以这样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始终坚持是漆侠先生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漆侠先生是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老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历史,撰写出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著,推进了我国历史研究的发展。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指导,积极汲取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营养成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从而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时至今日,在百花齐放、学术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历史学研究日益呈现出繁荣昌盛的趋势,以漆侠先生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不但是不可置疑的,而且也必将以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特点,与时俱进,不断获得新的发展而永葆其青春活力!

①刘永佶:《自缘身在最高层——悼老友漆侠先生》,《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5期;王晓薇:《凝晚年心血炼宋学巨制——读漆侠先生遗作<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②李华瑞:《漆侠先生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③漆侠:《历史研究法》,第29页。

④漆侠:《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治史、执教、育人》,《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科学的历史研究篇2

关键词:高考;专业化;历史研究

在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要求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江苏版考试说明中四大类十二小项考查目标基本涵盖了历史研究的能力要求。就江苏历年高考卷来看,历史研究考查的专业性越来越强:2008年第21题第4问考查了历史研究的范畴,分值2分;2009年第25题C第1问考查了史料的分类,分值3分;2010年第23题第2问考查了史料的价值,分值2分,第24题第4问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原则,分值1分;2011年第22题第3问,考查了如何论证历史结论,分值6分;2012年第22题第2问考查了历史研究的综合内容,分值9分。一系列的数据变化说明,对历史研究考查的分值在不断加大,考查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懂得一点历史研究无论对于解答高考试题,还是彰显历史课程的魅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一直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试题中怎样体现历史研究的呢?我们以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为例。

第22题,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250字左右。读罢题目确实难以下手,不过仔细阅读三段材料我们发现,萧公权对康有为认识经历了从假民权、假维新到真民权、真维新。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有关康有为材料的掌握,二是学者自身认识的深入以及萧公权遵循了“过则勿惮改”的古训。也就是说历史认识的变化是在掌握历史史料的多寡之后逐渐变化的,当然也与治史者自身的史德有关。另外,材料三恩格斯的论述给我们提示了要从哲学层面即历史唯

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为此,我们可以把这道题目进行一个转化,即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历史的认识,从而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研究的教学呢?

一、学点史学史,了解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古代史学理论的著作或者名篇,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了解古人撰史的目的,“述往事,思来者”。学习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和章学诚增补的“史才四长”,明白史家对自己的修养要求,学习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使。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将新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了解陈寅恪注意史料真中有伪、伪中存真的特点和诗文的史料价值,善于以史注诗文和以诗文证史;了解顾颉刚的历史地理,拓展历史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总之,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一是求真,即说话或亮出观点,需要根据,即需要史实支撑,需要逻辑判断,否则只能是猜测。二是对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这也需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不能是戏说、胡说。

二、懂点史料学,初步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

明白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能够简单运用数学、系统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调查法、考古学等方法。能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简单鉴别,例如,史料的分类:口头的(民间传说、民歌、回忆录、口述史)、实物的(遗迹、遗址、遗物)、文字的(碑刻铭文、档案、文献著述、图片)、影像的(照片、影视、录像)。史料的搜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字典、辞典、表谱、索引、年鉴等)搜集史料,通过平时读书和阅报积累资料,利用访谈、调查等搜集资料。能够对鉴别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提取出各种有用的信息。

三、尝试研究性学习,感受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完善和拓展新的知识。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课堂上以材料、问题等带动教学的开展,坚决杜绝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在课后以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巩固课堂成果,如,布置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开展历史调查等等。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课题选择到材料收集再到得出结论、成果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研究,锻炼、提升学生历史研究的

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懂得历史。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进而学好历史。这样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历史研究中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科学的历史研究篇3

关键词:历史档案 历史研究 价值

历史档案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记载人类活动及战争事件的发展历程。历史研究是人人类社会发展及战争以及相关活动回忆的过程。对于历史经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的历史价值

(一)档案所固有的属性即为历史价值,档案历史价值的体现是档案针对历史根本研究与探索所具有实用性。众所周知,在历史长河中,档案在历史中客观形成并且得以流传,其记录方式比较直接,记录真实历史内容。档案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材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可以作为凭证,通过历史档案达到历史回忆及重现的目的。所以档案构成了历史记忆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其他的文献不可能存在的,它具有历史研究的可靠性及可信度,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二)历史档案涉及的内容及范围不断扩大,历史价值的活力更为突出。虽然我国档案记录概念出现较晚,然而人们可从档案历史学中得知,远古时期不存在档案概念,档案及档案工作也是存在的。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档案的认识逐渐增强,合乎历史档案本质属性以及范围对象的载体不断增多,历史学视角下的历史记载与档案学范畴内历史档案的认识不断增强及重叠。历史档案的收集及整理像是研究历史,而开展研究历史更具有档案管理的特征。

二、历史研究中档案的基础作用

(一)历史研究实践中,档案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历史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历史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客观史实为出发点,对历史探索的过程需要具有实际性。档案是战争及有关活动内所表露的较为原始的史记,历史价值尤为珍贵。历史记录内容及载体形式上,档案具有原始与直接的特征,更贴近于历史真相。因此,历史研究中,档案是宝贵的历史资料,能够直接成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与物证。

(二)历史研究实践中,档案具有依据供给作用。研究历史需要档案提供真实记载作为参考依据,自人类步入历史以文字记载形式时代以来,历史研究成为人类活动研究的重要构成,在历史文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份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历史记录档案分批公开,这些历史档案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获取显著成果,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研究著作脱颖而出。

(三)档案为历史研究供给历史资料。历史档案的正确运用就足够实现其中的历史价值。历史的经验不单是积累档案的过程,档案不具有主动提供服务与参政的功能,人们对于历史痕迹的触摸需要切身深入到档案中,更加深入地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思考与分析,继而得出具有科学性的结论,为未来的历史研究提供有效的借鉴依据。目前在历史研究中,对档案要求的范围也越来越自由广泛,记录的载体形式及内容都有着较大的要求,在挖掘及利用中档案的历史价值得到极大提升。所以历史档案的保存确保了历史研究的真实性。

三、历史档案进一步推进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历史研究上的进度和档案的存在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档案更进一步的推进了历史研究的工作向着更高的水平及更高的层次中迈进。

(一)在历史研究中,历史档案的视野及领域得到拓展,历史档案不仅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条件,更为历史研究拓宽了眼界和思路。历史档案存在着很强的政治性及保密性的特征,在对外公布或开放时是需要用很长的时间的,所以,只有到特定的时候才可对外开放。在历史研究实践中,研究的主题层次不断提升,源自历史档案的公布与揭秘。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同样也会因为新档案的出现而使历史研究更有意义。

(二)历史档案在历史的研究中不断地纠错及补漏。因受到了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和学术素养或是因档案不完善的影响,在历史研究中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及错误性。更有个别研究人员为了私人目的而对历史事实进行随意裁剪与杜撰。纠正及更改历史档案是在具体事物研究的基础上,由于历史档案与其他历史资料记载比较可信度更高,继而发现在历史研究中存在失误之处,或是因新档案的面世,从而填补历史档案的空白。

(三)利用历史档案对历史经历进行真实描述。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与历史有着不同之处,事物需求的不同决定着历史档案的保密和存在。所以,一般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具体性与局部性,研究人员会在既有记载历史的基础上对过去历史记载无法验证,然而认识历史真相是一个艰难的探索的过程。揭秘档案,在历史档案的研究中会对外开放及公布更多的档案资料,人们就会对以往历史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全面了解或者重新认识的程度。

历史的科学在不断地发展,历史的研究方式也在不断的改革,但对于历史档案的研究和考证是永远存在的。档案不单单是在历史研究中的基础与关键,同时还促进了在研究工作中的深化,填补了历史档案的研究空白,在历史的研究中意义重大。

四、结语

事实表明,历史档案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刻录,是社会民族的财富。在历史研究实践中,历史档案是历史研究活动的关键与基础,不仅使历史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同时也不断深化了历史研究的工作,弥补了一些研究短板,使一些传统观点及史实误差得到纠正,在历史研究领域史料价值较高。正确认识历史研究中历史档案的重要意义并给予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汉莉.浅谈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作用[J].科技信息,2012,(33).

[2]何东霞,张冬瑞.浅谈历史研究中的档案信息服务[J].信息管理,2012,(03).

[3]郭白晋.档案与历史研究的关系――以《档案馆中的历史研究:一部实用手册》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06).

科学的历史研究篇4

材料、方法、意义是历史研究过程中的三个要素,也是历史研究的三种不同的境界。若以历史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过去事业的广泛的学问”,①那么,历史学研究的材料就是能够体现“人类过去事业”的一切事物;基于这广泛的材料,历史研究的方法也相应的丰富多彩,历史研究的意义也便产生深刻的内涵和影响。所以评价一时期的历史研究情况,我们应该从这三种最基本要素进行观察和分析。

近百年来西强中弱的历史现实,造成了记忆中的扭曲的“历史意识”,而这样的一种消极意识似乎一直存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基于这样的认知前提,中西交融的过程始终是存在着和“强势意识”相关的一些问题,而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在“强势意识“面前,中国历史研究相对于西方的历史研究始终显得有些落后,落后就要借鉴与学习,从而渐渐忽略了自身的本土创新。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或深或浅的差异,这样的借鉴与学习一般是从材料与方法、理论这样的层面上开始的,而无法触及深刻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历史研究也渐渐显得琐碎。相比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在方法与理论这些层面的发难来说,这种历史研究的琐碎及其对历史研究意义的漠视,似乎对历史学的挑战更是严峻而深刻。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深受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其提出的“以收缩为扩张”的史学发展方式不仅将中国历史学所用有的材料及其所对应得各学科从史学中次第析出,而且同时引入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进入史学研究之中,这种扩张开阔了史学的视野的同时,丰富了史学的研究。但是这样的方式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问题。“中国第一代新史家因援‘原始材料’的观念动摇了传统史学的权威性。其次,在他们引介其他学科进入史学的过程中,渐次暴露了史学无法自主的弱点。……第一代‘新史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便如清兵入关,不可收拾。史学终落得是名副其实的史料学。关于这一点,傅斯年必将大出意外,原来傅氏所谓‘史学便是史料学’实基于史实不证自明的信念,而今日的史料学却是将历史的诠释权拱手送给其他学科,自己却沦为资料的提供者。第一代新史学移植的成功,无形中鼓舞了中国史学和西学与时俱进。自此,西学若有风吹草动,中国史学必将随之起舞。”②这样的问题,就像上面所关涉到的“史观派”新史家与“史料派”傅斯年的冲突一样,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对抗而一直困扰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

王学典在评论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时认为史料派和史观派的对抗是“后经学时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漫长冲突的余响,而史料派与史观派的对抗便是中国二十世纪史学史。他认为史料考订派的实证追求和为学术而学术的旨趣与“无征不信”的古文经学即汉学特别是乾嘉学派一脉相承,史观派的阐释取向与经世情结与寻求“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亦有割不断的渊源关系。③这就从中国传统史学的传统中为史料派和史观派找到了方法和意义上的源流。而许冠三则为史料派及史观派从西方史学中找到了联系。他认为“史观派与史料学派,从表面看貌似南北两极,实则均因国人的科学迷恋而兴,并齐以‘科学的史学’相标。”④这就说明了这两个学派同西方“科学史学”之间的联系,但同时又说明了这种关系的一种扭曲。“史料派坚信,科学之为科学,本不取决于研究对象,大如天文地理,小如一虫一草,如能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都能成为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材料,历史学当然如同地质学,生物学一样也是科学。与史料考订派对‘科学’的理解相反,史观派坚信,一门学问科学取决于其研究对象是否客观、实在,取决于认识与对象是否完全符合。”因而在史观派看来,“历史研究之所以能成为科学的关键,就在于它能从对象中发现‘公理公例’、‘物则天序’、‘因果通则’、‘普遍的法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的客观规律,并借此把历史井然有序地叙述出来。所以,史观派强调只要‘理论(史观)科学,历史研究就能科学。”⑤从上可以看出,科学史学在西方是自成系统的一种模式,而在中国化的背景下,它却面临着一种分化,割裂甚至是扭曲。

客观史学代表者兰克明确了的史料运用原则、“内证”和“外证”并用等方法和理论已经被中国历史研究者认可并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然而,对于兰克这些方法、理论及其著史的初衷,学者们却往往忽略了。“促使兰克撰写历史的一个直接起因,是他发现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与法国政治家康明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有着巨大的差别,他发现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有趣味。更深层的起因源于兰克的宗教观,他认为历史上‘没一项行动证明上帝之存在,每一个重大时刻也证明此点,而最有力的证明是历史的关联性’。对上帝的信仰促使他去发现历史的真实,即上帝存在的真实显现。只有当兰克对某些历史事件有了清晰地理解,寻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他才能以自己的意志,遵循上帝的意图,平安的走在信仰的旅途中。由此可见,历史研究或阐明事情的事实情况成了体现兰克的宗教信仰的一种方式,他要通过分析历史上的某些个人的人格来净化自己的人格,表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虔诚。只有当兰克的信仰与实践结合为一体,太才可能持之以恒地从事历史研究这项伟大工作。”⑥这段分析给了我们很多的提示,方法和理论总是受着一番意义的影响,没有了意义,方法和材料便可能会趋于机械、消极。同时,我们如果不了解历史研究者对这样意义的追求的话,那么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也就只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

钱穆对时人治学状况有过如此评价:“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之方法,亦将随而不同。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黄茅白苇,一望皆是,虽是材料不同,而实使人不免有陈陈相因之感。”⑦这就将我们从材料研究,方法研究的浅层次分析上而引入到一种文化的、意义的价值的追求与探索。

回过头来,重新来看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情况。首先,应该放弃那种虚无的乐观和批判,把这段历史及其历史研究的状态放在纵向和横向的全方位观察中给以重新的定位;其次,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材料和方法”分析的基本层次,应该提高对历史意义的探索与追求。我们要承认,在借鉴西方史学方法过程中,我们对于那“一番意义”的忽视,而从更深层次上与其互动,以免丧失了本土文化的创新。

注解

①鲁滨逊(美):《新史学》,何炳松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1页。

②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收于《历史方法与历史解释》。

③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2―3页。

④许冠三:《新史学90年・自序》。见引于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4页。

⑤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5页。

⑥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2第212―213页。

科学的历史研究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指导地位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些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深入贯彻,在社会主义文化逐渐的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征程中,中央特别强调应该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同时在科研立项和学术探讨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实事求是的开展历史研究和教学。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引导学术研究与争论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界应该及时的克服教条主义之风,同时关注中国历史的特点,不断的吸收国外的史学理论和方式方法,在众多方面取得进一步收获,但是整个上升的空间还是十分广阔。史学研究需要高度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克服教条主义的学风,秉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不断的拓展新的领域。针对西方的近现代史理论应该重视吸收和消化的过程,积极的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史学的精神和近代史学的遗产,强调马克思理论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近代史学。

马克思主义能够推动历史史学的发展,因此需要在史学研究中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是并不是通过学术争论的方式,禁锢学术研究思想和论域的拓展。应该严格的贯彻并认真执行百家争鸣的具体方针,积极的开展文明的学术争鸣。在学术争鸣开展的过程中,应该摆出学者的姿态和风范,摆出事实和道理,严格的掌控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不可以将不同学术观点政治化,同时也不能将政治问题学术化。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证宏观性和方向性的把握,营造出优质的百家争鸣氛围。

二、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与学识兼备的史学研究者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要求严谨学风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本质属于一项实证研究,因此需要严格的建立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档案管理的基础之上。历史研究注重的是全面的占有史料,并且学会让史料说话。但是史学并不只是史料学,历史学的研究如果仅仅依靠着考证将远远不够。历史学研究注重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需要史学研究者可以学会积极的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就像是强调的那样,繁荣中国的历史学,积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是一门基本功。如果忽视了这项基本功的地位,将难以在做学问的道路上取得显著成就。

上述提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功是很多历史研究学者不曾掌握的,特别是一些青年历史研究者很是缺乏,以至于少数的研究者不曾深入的阅读相关内容,并且细心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述,就开始大肆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更无法正视史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相关问题。在发展中国特色历史科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培养一批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且擅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呈现出扎实的中国历史学知识,了解欧美地区历史学进展的历史学研究人才。由此形成中国气派的历史学话语体系,同时又能形成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中国学派研究模式,确保国际历史学界受到深刻影响。

三、确保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科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现阶段,在历史学研究领域,很多人都赞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中央也在多次的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落实,需要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样的重要精神,凸显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应该严格遵守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从哲学社会科学历史使命高度,强调了需要坚持的政治方向和学术理论方向。

首先,需要强调历史研究的学者,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著作,同时明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历史学者,应该是一个真信、真懂并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

其次,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历史研究学者始终站在了唯物史观的角度,具体的分析了历史研究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积极的寻求符合历史真实、反映出客观规律的回答。

最后,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历史研究学者,应该十分关注历史研究领域唯物史观的动向和具体的表现,积极地发扬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同时时刻的关注唯心史观带来的巨大挑战。严格的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需要及时的掌握唯物史观的武器,并且对错误的观点进行辩驳。

四、结语

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研究的规律证实,历史研究应该保证主观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同时寻求历史的真实性。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积极的理解并且全面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邓纯东.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01):72-81+126.

[2]张常红,聂庆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领域的指导地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61-66.

[3]陈锡喜.气壮理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4,(01):7-9+17.

科学的历史研究篇6

【关键词】历史 研究 步骤 运用

宇宙间的所有现象,都是常动不息、变迁不已的,因此,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发展变化的内在、外在的因果关系。人类生活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与周围的一切事物共进退、共变化,而历史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社会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期望依据历史事件的原因能预测将来后事的结果,或希望借鉴历史上的错误经验谋求改良补救的方法,以求得自身甚至是人类世界的完美。对于教育事业,学者们也希望通过探讨过往教育史实,以谋求日后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教育领域的历史研究得以存在。

一、历史研究方法的内涵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历史研究法,首先就应该先知道什么是历史。历史的定义有两种:一种就是人类过去的活动,一种就是人类过去活动的记载。历史有了这样两个定义,所以在我们脑筋中容易产生混乱:因为它一方面就指历史的本身;一方面又可以指历史的著作或历史的书籍。不过现在我们在科学上所谓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所经历和创造的一切,既包括客观实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也包括人类认识客观实在的反应过程。那么,什么叫做研究法呢?这是很简单的,所谓研究方法,可以说就是探讨真理的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历史研究法,它是借助于对相关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探讨人类过去活动真相的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科学的历史研究,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运用历史研究法来认识它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历史的发展,与过去存在着相关或因果关系。大量历史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历史现象、过程及规律经常反复重演并对于现实社会施加影响,因此我们要科学地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各学科历史进行研究,以促进各学科的科学发展。

二、历史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

历史研究可分成四个步骤:确定研究问题,收集评价历史材料,分析、鉴定资料以及总结材料,得出结论。各步骤具体内容如下:

(一)界定及假设研究的问题

与一般的研究一样,历史研究首先要确定问题。研究问题的叙述常以与该问题有关的假设或问句式的问题提出。如果以假设陈述问题,这些假设即可视为对内隐的(或外显的)研究问题拟提出的解答;但有的研究问题却不公开陈述假设问题,仅以研究的目标陈述。有的研究在提出问题之后,收集参考资料,一则用来解答问题;另一则是为研究结论提供辩护或佐证。其次,研究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关键术语的界定和使用。历史研究是寻找过去的事实,并在这个信息基础上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所以,关键术语的逻辑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键术语的模糊不清。任何特定情境下术语的含义都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能界定清楚这些术语,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就会造成误读和误解。比如“教育”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含义是很不一样的。在研究“教育”历史的时候,就要理清哪些是我们视野中的“教育”,哪些“教育”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所谓历史研究法中的“现代主义”危险。这种病症在理论界相当普遍。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过去的术语赋予今天的含义,或者赋予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存在过的意义。这就是对历史的曲解或误解。所以确定研究问题首先必须界定关键术语。

经研究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最基本、最常见的主要有五类:第一,传记、机构的历史,尤其是某些运动的历史;第二,当前的社会问题,如当前大家都关心的平等、效益、教育等问题;第三,解释以前未曾涉及的思想或事件;第四,把旧的数据与新的历史事实或解释相结合;第五,修正历史上的观点,重新解释其他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二)收集和评价历史材料

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据”,所以历史事实的旁征博引是历史研究成功的关键。

因此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收集评价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层次。收集史料并不仅仅意味着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历史文献,而且要掌握鉴定史料的方法,以确定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和其价值。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第一次关于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描述,它包括原始文件、真正参加者或直接观察者的报告,被研究的教育家本人的论著、演说稿和日记、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第二手资料是对事件或经历至少处理过一次的资料,它包括各类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类出版物等。研究者必须确定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只要有可能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历史分析要占有大量文献资料,这里面真伪难辨。研究者就要善于鉴别史料,要把握基本的辑佚、校勘、训诂的方法,同时研究者要建立批评的态度。史料必须首先服从于外在批评即史料文献的有效程度――文献在哪里产生的、什么时候产生的、谁记录的,只有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文献的真实可靠;其次还必须服从于内在批评即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可信程度。内在批评涉及作者的风格、技巧以及大量文献的相互参照。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对于确定史料来源的真实可信与可用性是十分必要的。通俗地讲,如果材料来源不真实,不能用;即使内容真实但与本研究问题无关,同样不能用。

(三)对搜集的史料进行分析、鉴定

研究者在收集到丰富的史料之后,必须先对这些史料进行考证或是进行鉴定,在确定收集资料的高度真实性之后,才可以有凭有据的加以引用。确立不同来源的史料的相关价值以后,研究者就应该将所得的史料加以综合整理。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解决史料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矛盾,并根据研究目的决定这些材料的取舍。研究者不能将芜杂的史料堆积在一起,必须从中梳理出中心观点的连续性,注重时间的顺序或逻辑的顺序。在反复提炼史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研究者会发现同一史料来源可能包含着对同一事件的各个叙述,不同的史料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基本一致的证据和信息。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去总结和综合。

(四)解读、总结史料,得出结论

历史研究形成的结论是从文献中所得的逻辑分析。正如俗话说:“资

科学的历史研究范文

科学的历史研究篇1【关键词】漆侠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漆侠(1923—2001)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先生一生建树丰硕,先后出版有《隋末农民起义》、《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