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线上教学制度篇1
【关键词】汽车 实训教学 问题 对策
国家教育部门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教学质量的相关意见,提出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从而增加实训教学的时间以及实训教学的质量,以彰显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所以当前汽车类高职院校需要在校内和校外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创新,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引起相关的技术性人次,加大实训教学的投入力度,以增加实训的时间和力度,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能够统一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1 汽车类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教学设备较为落后
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很多汽车类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仍然极为重视理论教育,无论是重视力度还是投入力度都集中在理论教育,而在实训方面,相比理论教育实训教育就显得较为可怜,由于投入力度不足,学校领导重视力度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硬件实验实训设备较为陈旧和老化,和当前企业中第一生产线上的差距极为明显,在学生的培养上显得过于过时,这和当前的用人单位的需求极不符合。
1.2 实训教学的内容较为滞后
目前很多汽车类高职院校所选用的理论课本内容较为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学生理论知识较为丰厚,但是由于在实训方面由于投入力度不足,实训教学方面运用的设备较为落后,这就直接的导致了实训教学内容也较为落后,和理论有一定的差距,甚至还有很多的内容无法在实现中开展,并且很多高职院校中实训场地规模小,学生人数多,实训的时间极为不足,实训教学的质量极其低下。
1.3 实训项目无法实现统一
根据当前的实训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汽车类高职院校由于场地极为有限,师资力量也极为有限,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负责的实训人数过多,不能有效的开展差异性教学,实训项目的教学质量教师也无法进行较好的控制,其次是场地因和设备素制约了项目的开展,很多情况下项目要分开进行,无法做到统一,如一个组开展变速箱的拆解和组装教学,另一个组开支制动器的拆解和组装教学,导致教学上的混乱。
1.4 新型汽车的实训需求无法满足
汽车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由于人们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的汽车类专业也必须满足这个要求开展教学,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在汽车实训过程中由于很少购置或预算当前新型的车型,使得新型汽车的实训教学无法开展,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实训学习到的知识较为落后,学生毕业后也无法直接的进入第一线工作。
2 提高汽车类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注重差异性教学,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地方,无论是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是风土人情、学习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汽车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尊重这一现状,不能仅仅重视理论优秀的学生,同时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大的关怀和帮助,在教学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当前掌握的知识逐渐的积累。
2.2 学校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汽车类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无法有效的开展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有的高职院校的领导对于实训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在投入上也较少,汽车实训场地无法有效的扩展,实训的设施设备也较为落后,这就直接的导致了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训的内容和社会当前的内容有很大的差距,学生无法学习到高新的技术,所以院校的领导应该认识到汽车类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高的教学项目,在实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扩展实训的场地,购置更为先进的设备,引进更高层次的教学人才,以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3 完善实训教学制度
汽车类专业开展实训教学是社会对于实践性人才需求所决定的,实训场地主要就是顺应时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能够有效的融合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而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规范、顺利的开展实训教学内容,这就离不开一个完善的实训教学制度,让教师能够规范的进行实训教学,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实现教学制度不仅仅局限在教学上,还需要重点的考虑学生当前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从该角度入手来制定出教学制度。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实训教学来说,教师是一个尤其关键的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决定了教学的氛围,因此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教学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派遣实训教师到企业实习,以学习当前的主流技术,也可以加强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等,以不断的完善实训教学内容。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汽车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满足这一社会现状,需要汽车类高职院校不断的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实训教学,但是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参考文献:
[1] 何根.浅谈如何提升高职实训教学――以汽车实训教学为例[J].商情,2013(43):174-175.
[2] 汤定国,李飞.计算机仿真平台在汽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39,49.
[3] 孙洪波.实现高职汽车实训教学培养目标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3(4):120-121,128.
线上教学制度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
[FL(K2][KG2]教育公平是社公平的起点,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5年3月,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与代表们商议扶贫大计时,他指出,“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也决不让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上学而陷入困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总体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尚存在诸多不足,影响资助工作的开展。鉴于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破解影响资助工作开展的[JP+1]疑难杂症,着力提升资助工作水平和效率,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
第一层,通用职业基础能力学习领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
第二层,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以燃气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将专业素质、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燃气工程典型工作任务处理办法。
[LL]第三层,职业能力拓展学习领域。编写岗位职业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指导完成实训项目,培养岗位操作技能。
第四层,顶岗实习。学生在订单企业的安排下顶岗实习,订单企业为每位实习生配备正式员工为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岗位教育培训。采取“企业指导教师为主,学院指导教师为辅”的管理模式,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写出实习鉴定,学生提交实习日记、总结、鉴定等,并回校参加毕业答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其针对性强、适用性好和就业率高深受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果,应用成效显著。能够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途径,形成了先进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更进一步完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研讨解决问题,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全程式、全面合作的订单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苗金明,杨明亮.基于“订单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9(3):21-33
[2]颜国栋.燃气专业“订单式”培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8,6(6):39-41
线上教学制度篇3
[关键词]注册入学;生源危机;利弊;挑战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86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国内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面对激烈的生源大战,江苏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尝试推广注册入学制度。借鉴江苏模式的注册入学制度对于浙江省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显得尤其重要。
1注册入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注册入学制度是指在某些特定的高职院校,达到要求的学生,按照一定的入学程序直接申请免试入学的制度。每个学校实施的方法不同,一般都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提交申请,如何招生学校根据学生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等综合考量进行择优入取。学生通过院校的学习,达到毕业要求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注册入学制度在国外早已经实施多年,尤其是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且体制已经相对成熟。在我国,也就是出现生源危机之后,注册入学才进入我们的视线。在当下生源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实施注册入学制度的必要性探究也就凸显在面前。
11注册入学制度是缓解生源下降招生难的必然趋势
随着二孩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后的生源危机会慢慢得到缓解,但对于目前的现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生源,公立学校有财政扶持,民办院校自给自足,其面临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处在招生底层的民办高职院校出现了生存危机,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众多,2010年部分苏南民办院校,招生报考率不足计划招生数一半,苏北的更少,江苏省教育厅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开始在省内率先实施针对民办高职生源不足采取的注册入学制度,即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在线上不能录取的情况之下,多一次录取的机会。随后在实行注册入学制度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制度,进一步扩大实施这一制度的学校,逐步增加公办院校的份额,但以民办为主,同时还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也实行提前招生的新型注册入学制度,很大程度上缓解生源困境。
12增大高校的高招自主权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基本都是以高考为主,按照分数等级录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以高考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录取的制度弊端日益凸显,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和创新性,放开招生自主权,有利于高校挖掘个性化人才和“怪才”,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申请,综合学生素质考量学生,分层次招生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要增加学校招生自主权,尤其是高职院校,这样可以让学校自由选择自己适宜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充分赋予了双向选择的权利。
2实施注册入学的优劣势分析
21实施注册入学的优势
(1)因材施教的理念使注册入学选拔的学生优势彰显。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讲究因材施教,对于高考统招的学生由于其学科之间发展影响较均衡,而注册入学的学生整体成绩相对弱点,但往往某一方面相对较强,或者是偏科,一些中职学生,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参加省级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较好名次,这部分学生通过注册入学进入高职阶段,结合他们的专业强项,加上高职院校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展示出良好的技能水平,在毕业的时候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虽然在录取时弱化了分数要求,但是他们在学校享受的待遇、奖助学金、毕业等政策和高招学生一样,而且教师还会按照他们的技能强项因材施教,在和高招录取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情况下,技能强项得到彰显,这也是注册入学带来的优势。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时政策就是参加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免试直接录取,以利于后期因材施教的培养。
(2)学校与学生相互选择,实现双赢,提升教育入学率。对于学校来说,注册入学制度解决了生源问题,生源范围明显扩大,不仅仅是高中生源,还有中职学校的生源,是对口单招模式的新的形式和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学校自己的特色和要求选择优秀的学生;对于部分学生来讲,统一的高考入学模式将一部分有一技之长或者偏科的学生挡在了大学门外,使他们与高校失之交臂。实施注册入学制度后教育的公平化显现出来,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一纸定终身的局面,同时对国家而言大大扩大了职业教育入学率,使得受益面更广。
22实施注册入学的弊端和挑战
(1)宽门槛使学生家长信任度下降。注册入学制度使得很多学生多了一次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会,降低了进入的门槛。高职教育在很多家长眼里就不被看好。一直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个等级制度,好的都是本科,考不上才会进入高职学习,加上现在降低职业院校门槛,本来就是生源质量不好,现在会越来越差,很多家长就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样是否真能有利于自己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这对高职院校是个不小的挑战。
(2)注册入学使得生源竞争更加激烈。注册入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生源压力,但是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入学时对分数要求不高或者降分录取,虽说多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对于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抢夺生源的竞争也大大加剧了。尤其是民办院校表现尤为明显,很多学校本身竞争力不强,在抢夺生源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正当手段,为了获得生源,出现一种是个学生报考就录取的现象,整体生源水平大大下降,使得学校恶性循环,给以后的招生以及学生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3)注册入学使得学生教学和管理难度增加。正是由于招生降低了要求,使得学生在校内学习和生活时会出现明显差异。由于生源质量不同,学生在学习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反应很大不同,这给学生教学和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有的学校实行了分层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基础比较弱,相对接受力较弱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难度增大,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明显脱节。
除此以外,学生学习的水平会进一步加大,课堂改革创新的难度增加,学生的实习就业等问题也会一一凸现出来,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同样是教育大省的浙江,创新多元化的招生体制势在必行,我们通过江苏模式的注册入学制度的研究,以期对浙江高职院校在应对生源危机时采取这类模式带来一定启示,做到扬长避短,在生源竞争中处于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国雄基于五竞争力模型的高职院校竞争状况分析与系统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2]林其天高职高专陷入生源困境亟需开拓注册入学新途径[J].青年教师,2012(6)
[3]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关于2011年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注册入学试点工作的通知[Z].教考招[2011]10号
[4]张健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1(12)
[5]聂华从德国职业学院看我国高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08(2)
[6]孙锋我国高职教育存在问题与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
[7]孙健论“多元化”入学制度下的江苏省高职注册入学制度[J].机械职业教育,2011(12)
[8]张庆武,陆欣新形式下高职院校竞争力培养浅折[J].发展研究,2011(9)
线上教学制度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弹性学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10-05
狭义的弹性学制(Flexible Learning System)是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学制度,并非职业教育中的新理念。早在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16年过去了,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局面尚未打开。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国家骨干校立项建设验收专栏、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基本要素“学制”的年限普遍为三年,除中职的一部分根本未提及学分制外,普遍实施了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现状可想而知。学年学分制就是把学分制嫁接在学年制上,按学分选课,却按学年修业,其弹性、自主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实施弹性学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适切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集中体现为培养目标面向就业的针对性,教学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切合性。实施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地选择与学习就业方向相对应的内容并进行技术应用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避免专业与职业的错位。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可分散选择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学习模块,不仅更有利于满足多岗位、多元化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且有利于缓解同一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较为集中、竞争性较强的压力。弹性安排学习时间,可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根据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思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体会理论指导实践,增强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得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据此,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与资源是职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基本保障。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到企业实习能“成班制”纳入企业接待计划的便利条件。传统的以教学班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的教学组织方式已难以实施。学生到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要经过协商,得服从于企业的安排,同一班级的数十人往往要分散到多个企业。不同企业根据生产状态接待时间也不可能统一,其生产设施、技术应用环境也有差异。这就需要学校树立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兼顾学校教育与企业安排,实施弹性学制。
(三)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时代性
实施弹性学制是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双创”战略发展的必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也要求:“试点院校要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实施弹性学制,可为致力于创业实践的学生不中止学业,为学徒学生灵活安排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学习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有选择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本无求学欲望的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无奈进入学校学习,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链状态,加之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毕业标准没有严格的界定,主客观原因使一部分学生学习无兴趣、无动力,“等”毕业、“混”文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质量。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不想学习时进入社会实践体验工作生活,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而重返校园,给学生多次选择的机会。
二、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制约因素分析
职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根本保障是资源保障,核心保障是政策制度保障。政策制度的缺失导致资源支撑乏力。
(一)国家的政策法规缺乏系统性
与职业教育配套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健全。我国1996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缺乏刚性的落实。政策本身缺乏配套措施,目标往往比较宏观,宣传倡导性的多,落实的具体要求少,定性描述多,具体量化少,标准模糊,奖惩不明。同时,缺乏对政策文件落实过程的督导、对执行效果的评估、对管理过程的动态调控。
尽管职业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与需求相比还是形成较大反差。在我国总体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仍然偏低。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国家示范校、骨干校等一系列项目资助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也仅仅是局部的、临时的、阶段性的、非常态化的。
(二)主管部门缺乏引导与推动
自1999 年 6 月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实施弹性学制以来,各级主管部门普遍没有推动落实的具体行动。在已进行的两轮高职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落实要求。支撑弹性学习制度的地方上位政策文件普遍缺失。绝大多数省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针对弹性学习制度修订学籍管理办法与毕业证书发放办法,高职一般是在原来三年学制基础上最多延期两年毕业。直至2014年,教育部才根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需要明确试点院校实行弹性学制。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
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离不开企业的资源。而目前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与激励不够,缺乏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企业难以承担接待学生学徒学习、岗位实践、创业体验等的安全风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纳税减免得不到落实;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加之我国目前就业市场“资源过剩”,一般就业岗位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需求不够迫切,企业自觉为职业教育提供资源的职教生态远未形成。
(四)学校的教育资源实力不够
1.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与对“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结构需求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其状况可以用“四个依旧”概括――数量依旧不足、质量依旧偏低、结构依旧不合理、总体实力依旧不强。专任教师常规教学工作量较大,对岗位群的各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技术与经验知识缺乏积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内容不多,进行课程开发的精力、实力不够。受知识产权与企业管理规定限制,部分兼职教师不能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不便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工作时间与学校教学时间存在冲突,教学能力与实际要求有差距,“质”和“量”两方面均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难以开设满足适于学生发展选择需要的对接实际工作岗位应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
2.数字化课程资源不足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甚至智能手机利用微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数字化资源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行在线交互学习与维基式讨论。这些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组织建设的通过互联网共享的资源,二是来自学校自身组织教师开发建设或联合合作单位共建共享的资源。而目前现有的资源远不能满足学生选择的需求,不仅量少,质也粗糙,文本格式内容居多,缺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形象展现,缺乏融入生产现场、设备运行、工艺过程等情境的呈现。
3.实训设备设施保障不足
按照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应跟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因此,选修课程除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技术技能拓展与提高的专业课程。作为与之配套必备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在常规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配备同步于市场更新换代的实训场地、设备设施。显然,为保障实训活动的有效开展,相对普通教育而言,其花费要更多,在目前职业院校办学经费较低的情况下难以如愿。
三、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弹性学制系统
弹性学制既涉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政府对教育的行政管理,也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政府对教育的管控,进行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法规保障;第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通过文件、项目指导引领;第三,企业通过与学校签署协议,多途径参与职业教育,提供环境与资源;第四,学校等施教机构充分利用政策法规进行办学与教育教学活动,落实弹性学习制度。
(一) 政府――优化职教环境,健全政策法规
职业教育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制度是通过对职业教育背景、教育过程、教育目的、教育效益、教育前景等教育问题的分析,探讨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体现政府、教育机构和个人的意志,并试图以公共服务的指导思想为职业教育做出科学决策的产物。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政策法规的跨界性,需要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更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应“对号入座”,落实各自对应的任务。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方针政策引导和公共财政支持。因此,必须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层面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与借鉴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完善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从淡漠到自觉。引导地方充分发挥个性化优势,因地制宜、多途径地探索与实践。搭建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无障碍通道,敞开企业教育资源的大门,创设优化实施弹性学制的环境。
(二)主管部门――发挥政策优势,科学统筹引领
1.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广开弹性学习通道
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需联合财政等其他相关部门,将具体要求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实践中。跨界的教育需要跨界的参与、跨界的管理、跨界的标准。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这无疑拓展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新路子。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采取高标准的准入制度,细化办学条件,明确量化指标。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在原有常规的学校指标基础上,增加企业资源指标,要求能够满足学生工学结合的需要,提供实情、实景、实战的实习岗位,如安排专业对口实习的岗位数、工位数、专业对口顶岗实习的工时数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新的保障环境下打开弹性学制的新局面。
2.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共建共享
从国家到地方统筹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职业院校,可按各院校的专业优势分工,进行重点建设与资金划拨,统一搭建学习与管理平台。不同院校的同类专业协同作战,优势互补,避免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各自独立建设,扭转资源质量与利用率不高、资金重复投入的局面。为有效搭建弹性学习、选修课程与专业、积累学分提供资源保障与考核管理的平台,可以采取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教育系统与财政系统联合招标的模式。这样,既可以保障资源建设的质量,又可以促进校企合作,并将极大提高平台搭建与使用的效率。
资源建设包括专业学习资源、课程学习资源、考核认证平台、学分银行系统、区域实训基地、区域兼职教师资源库等。课程资源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用结合的元素,避免落入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常规教学录像的俗套。应采取以微课的设计思想与组织形式为主导的视频为主的展示形式,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慕课。
3.实施评估引导,保障有序运行
高职的前两轮评估已包括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情况。而对政、行、企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发挥与成效,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环境岗位情况,也要像教育评估纳入教育法一样定期评估。这就需要制定评估办法与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对这项工作完成成效进行奖惩的法律法规。评估指标体系中应分别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在合作中的作用发挥、承诺落实以及整体合作成效等。
在以往的职业院校评估体系中,都有就业率的评价指标。实施弹性学制后这个指标具有动态性,应有新的计算办法。要想及时了解这一状态数据,需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毕业后半年的月收入、三年后的月收入等反映就业质量的数据统计需求,挂接学生就业单位(或创业公司)信息、账号收入信息,建立集学生学习状态、学分积累、就业状态于一体的学业――职业发展跟踪与测评系统,不仅可以及时把握就业率,还可以掌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信息。
另外,应将学校实施弹性学习制度情况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中,以此引导、推进学校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同时,主管部门应建立与完善支持职业院校实施弹性学制的配套管理办法。
(三)企业――多模式参与职业教育,反哺自身持续发展
政府在立法约束以及通过税收、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应广泛宣传教育的公益性,可采取颁牌奖励、广告宣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的热情,使更多的企业投入职业教育。
企业可将接纳实习学生与自身人力资源储备相结合,建立接纳实习(包括贴岗学习、参观调研)学生资源库,作为未来招聘、招工的筛选渠道之一,以增加优秀员工选择的空间与范围。
企业可以与实习学生通过协约等方式约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资源,学生在节假日等用工紧张时期为企业做“义工”或“志愿者”,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国家可明确规定在校学生每年必须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期限。这样,既为学生进行弹性学习拓展了空间,又使他们经过生产一线实际的历练,还有利于缓解企业用工难。
(四)学校――深化改革理念,服务学生发展
1.深化现代职教理念,突破普通教育视域
尽管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大都还基于传统的教师面授式,尚未突破普通教育的教学视域,缺乏针对职业教育特点,特别是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融于环境的活动式教学的建设体系研究。这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探寻基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新模式。突破学校本位,密切联系企业、服务企业,将建设弹性学习制度作为突破性途径之一,学生与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企业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2.改革管理模式,完善制度体系
实施弹性学习制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进行颠覆性变革。传统教学具有“定”和“静”的特点,而弹性学制却多“变”与“动”。内容的弹性、时间的弹性、空间的弹性、考核的弹性需要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引导和保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弹性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推行混合式教学。如针对学生学习时间、修业时间的弹性,要制定新的学籍管理规定;根据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要制定新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新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新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针对多种学习方式与学习空间、学习资源,要制定新的课程考核办法,制定新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等。
3.依托教育信息化,促使制度有效实施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创新教学形态的作用,建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念与水平的提升机制、实施激励机制、效果考评机制、过程管理机制。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共建共享实现“以一当十”。依托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智能终端,利用碎片时间线上、线下结合。传统面授式、网络交互式、自主探究式有机结合,常规教学与翻转式教学相结合。依托教育信息化,增强教学活动组织的弹性与灵活性,为学生分散在不同时段、不同单位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专业对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学交替提供便利。要把握好学习平台功能的支撑作用、资源质量的核心作用、有效管理的保障作用。
4.加强过程监控,保障教学质量
相比同一班学生所学课程一致、上课时间一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一致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弹性学习制度的教学过程弹性、学习内容与方式弹性增加了质量监控的难度。为保证教学质量,需从源头把握,如对支撑自主式学习的课程资源实施过关制,明确细化课程资源标准,每门课程严格规定面授最少学时,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的组合式评价,实施校企多元合作性评价。注重分阶段的过程化考核,把握知识的基础性、应用的实践性、综合的系统性。将教学准备、教学考核环节作为重点监控,避免因学习的弹性导致质量的弹性。
参考文献:
[1]邓晖.“弹性学制”,不该只是噱头[N].光明日报,2014-06-30(5).
[2]刘晓保.建立弹性学制的基础和条件[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6):12-15.
[3]万鸿湄.西藏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黄振菊.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探索――反转式教学在高职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41-143.
Abstract: Implementing flexible educational syste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dequate, adaptable and dynamic. However, the insufficient policy support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restrict its effects. As a quasi-public produ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rans-border. It is only under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levant authority, the enterprise and the school that the flexible educational system can b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线上教学制度篇5
1.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任务日益加重,企业对员工文化、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当今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并没有实现直接的联系,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了现在很多企业招不到人才,而职业学校也出现毕业生就职率低的问题。要想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达到校企共同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制度,以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共同进步,把职业教育的成果体现在企业的发展中。
2.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的意义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把职业教育成果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提供了能力强的人员,还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校企合作能够摆脱传统教育的理念,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升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学校制度和企业制度
目前的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相对封闭,无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直接对接。因此,要针对学校制度的缺点做出有效的改善:首先,学校要实行开放式教育,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专业,实现专业对口,学校在编纂教学资料时,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其次,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形成统一的合作模式,校企之间要及时沟通了解,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协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由教师和企业专员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体验专业的工作流程,给学生直观的学习感受;最后,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最新动态,带给学生高质量的教学。现在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与企业用工需求没有做好对接。为了更好地满足学校的需求,企业自身也要完善相关制度,在当今的经济体制下主动和对口职业学校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际教学资源。
2.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
想要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学校就一定要根据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办学制度和合作方式。当合作对象是大型企业的时候,学校可以以这个企业为主,针对这个企业的员工需求来进行课程和制度上的设计,保证为企业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大型企业也可以定时派遣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某项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线上需要注意事项及销售的具体流程等,这些是在校教师很难满足的,需要企业的密切配合。当合作对象是中小型企业的时候,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学校将这些企业作为学校的专业实习基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去这些企业不同的岗位进行实地实习,当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以优先来校挑选,或者优先录取本校学生。一方面本校学生在该企业实习,了解该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今后学习中会加强类似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企业了解该学生的专业实力,在今后工作中就会省去很多考察和培训,这是一种双赢。
3.制定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财税制度
为了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财税制度。首先,当学校和企业真正合作的时候,学校可以从政府处申请一定的培养资金,而企业建立技能培训实习车间等费用可以作为企业建设的成本,由相关管理部门出资。其次,政府要设立评定校企合作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对于进行校企合作并取得成果的相关学校和企业给予荣誉表彰,还要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其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职业学校教学成果及提升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地实施校企合作成为各个职业学校和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希望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全力协作,我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越来越多,从而将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线上教学制度篇6
为了扫除青年成才路上的障碍,邓小平针对我国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恢复考试,改革招生制度。邓小平指出“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要废除推荐制度,直接招生,以保证青年学习的连续性,切实提高青年人才的质量。“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修改政审标准,坚持“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二是创新办学模式,改革学校管理制度。邓小平强调,办学要两条腿走路,把“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学校可以搞多种形式……重点大中小学校,数量不能太少”,“大学要多花一点钱,解决青黄不接问题,解决提高问题。中学现在数量不少,质量不高”。“教育部要抓好重点学校,其他的放手让地方上抓”,对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校也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办正规学校,也要办简易学校,还可以办职业学校”,“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要兼顾对青年人才的系统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投入,改善教学秩序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技术和师资力量等。三是健全学制,改革学籍管理制度。邓小平认为“不仅招生制度要改革,学制、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等也要改革,教育内容也要改革”,要进一步研究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制问题,“大学学制本科一般定为四年……个别专业也可以长些”,配合重新编订教材,使学制走向科学化。同时,恢复放假制度,解决好跳级、留级问题,加强学籍管理。四是派遣留学生,建立学位制度。邓小平主张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增加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改变留学生管理制度。同时,为了吸引大量留学生回国发展,促进青年人才层次的提高,邓小平认为国内应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配合学位制度和技术职称制度加以落实。五是建立教师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保障制度,切实加强教师的管理水平,保证教学队伍的质量,为青年成才奠定基础。
二、自学是青年成才的重要途径
自学在青年成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学校教育的时间与内容是有限的,无法满足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对于广大的青年来说,在自学方面有明显优势,要发挥优势,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以补充知识、磨炼意志、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怎样自学?邓小平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对于那些踏上成才之路的青年,就应该立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闯将”。坚持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是自学的原则,也是青年成才的要求。邓小平还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他认为,“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特别是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同时杜绝出“假、大、空”的学习成果。学习什么?邓小平也做出了详细的说明:首先要“要结合建设祖国的实践,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克服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其他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其次“要努力学习各种劳动的本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再次,“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和教训中学”;最后要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自我修养,在自我学习中增长见识与才干。此外,邓小平还强调,作为领导和管理者,对待自学成才的青年要一视同仁,不能戴有色眼镜,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自学的机会、提供自学的条件、优化自学的环境,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激励、促进和保障青年通过自学,不断地追求进步与提高。
三、社会实践是青年成才的必要途径
社会实践是检验青年人才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方式,是青年人才展才的重要平台,更是提升青年人才层次的必要途径。实践活动通过锤炼与考验,使青年在行动中不断践行信仰,深化理论认识,磨炼其能力,完善其素质,以完成成才关键的一步。当然,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邓小平尤为强调以下几种实践活动,对于青年成才至关重要。
1.参加体力劳动
如果没有艰苦的劳动,丰富的成果是无法取得的,没有任何成果与贡献,青年人才就名不副实;如果没有切实的劳动,良好的品质、较高的能力是无法锻造的,没有一定的素质与能力,青年人才就无从谈起。邓小平指出,要积极参加艰苦的劳动,这是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之必然,“特别要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因为体力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大多数人民都要担负的光荣义务。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是我们的新社会前进的障碍物……一定要向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做斗争,而且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广大青年群众投身到体力劳动的战线上去。我们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战线上一支值得人民信任的突击力量”。对于那些青年学生,也要“积极准备参加建设祖国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也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这对于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对于那些青年团的干部,也不应脱离生产,“如果是必须脱离生产的,也应该抽出一部分时间参加体力劳动,这对于联系群众和锻炼自己,都有很大的利益”。
2.展开生活实践
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分别提到部队生活、革命生活、民主生活等对青年成才的影响。在谈到青年团要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时,他说:“做人的工作也好,做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工作也好,种庄稼也好,搞工业生产也好,办学校也好,都要做细致的工作。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要使广大的青年成才,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他们的生活中去;要发挥青年人才的带头作用,就要了解群众的生活和习惯,把工作做得细致、灵活、深入人心;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展开生活实践是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展开生活实践,是拓展实践活动范围和深度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聪慧的头脑、健康的体魄、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都是青年人才需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拓展都是源于生活实践的结果。积极地展开生活实践,不仅可以打开视野,而且可以锻炼身心品质,是青年人才培养的第一性的途径。此外,生活实践中处处反映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特征,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生活实践是不完全相同的,生活实践总是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置身于其中的青年,会从中感知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深受生活实践的内容与样态所影响。因此,把握生活实践,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去感受、思考,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施展才华,提升能力,成为全面的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3.深入到工作岗位第一线
邓小平指出:青年人才应该大胆使用,鼓励到第一线压担子,不断积累经验,让大批青年在实践中成长起来。要牢固树立“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的观念,使其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去增长见识、去提高能力。“把年轻干部放在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大胆实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关键,邓小平历来主张在实践中成才的观点,而到第一线压担子,是青年迅速成长的途径。在邓小平看来,青年应到工农生产第一线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品质,提升才能;而年轻干部也应到基层和第一线去,以加强锻炼,深入实际,熟悉业务。鼓励青年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到第一线去锻炼,这是对青年人才必要的检查和考验,也是青年人才层次提升最有效的方法。工作岗位第一线,有较为严格的专业要求可以激励青年,有优秀的人才可以帮助青年,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提升人才,这是青年成才的必修课,也是青年展才的必经之路。邓小平关于青年成才途径的思想,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理论。同时,这一思想针对青年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兼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青年成才解答了疑惑,明确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扫清了障碍,激励和指引无数青年成才展才,指导着我国青年人才工作的不断展开与深入。
线上教学制度篇7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一)强调知识的传输,淡化游戏性。在幼儿教育阶段,知识的传输与引导孩子对世界产生认知,应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完成。游戏是这个阶段儿童教育的主要手段。幼儿通过游戏,认识世界的美好,同时经历身体及心理的成长。这个阶段的整个生活内容,应该是以游戏为主的。学习应该是游戏的附属产品。近年来,幼儿园为凸显教育的“先进性”,追求学习成效,往往过早开展学前教育,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学龄前阶段。幼儿园的教材难度设置,甚至高于小学低年级。采取的,也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无疑是不正常的。
(二)学龄前的教育内容难度过大是一个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往往又与小学阶段相同,追求的是知识的难度以及对知识掌握的数量。这个阶段的孩子,心智成熟的程度不足,思维方式不适合接受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高难度的运算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没有学习的必要性。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发展方式缺乏的是守恒性。对于运算类的学习内容,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才能适应具体复杂的思维操作。幼教阶段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有所差别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幼儿园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学习的重点,过度强调成绩,忽略了这个阶段幼儿应该养成的健康心理、行为习惯的教育,使得教育出现断档,高分低能儿的培养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在学龄前教育阶段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势必为教育留下隐患。
(三)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模式,与小学阶段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但目前很多教育机构往往用小学的学习管理制度来要求学龄前儿童,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于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不利的,有揠苗助长的性质。幼儿园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层次,作息时间也与小学一致,上课、下课,课堂安排也是朗读、拼音、计算等枯燥的内容。每天按规律上课下课,幼儿还要参加特长班等学习。这样的学前教育是让孩子抵触且疲惫的。
(四)幼儿教育阶段,课程安排应该适应孩子的身体发育特点,过紧过密的课程节奏,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育。对孩子的特长培养也不宜开发过早,目前,一些幼儿园为吸引生源,故意制造一些绚丽的噱头,来博取家长的关注,往往大肆宣传特色教育的突出特点以及取得的成就。这也是幼儿园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开设的特色班也五花八门:舞蹈、绘画、音乐、英语、演讲、主持、计算、跆拳道等等。幼儿的日程里除了特色班就是特色班,没有游戏的时间,每天疲惫至极。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办园现象普遍,竞争激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育的社会需求各有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幼儿阶段教育机构的发展,我国的幼教机构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个人办园大量涌现,满足了不同经济水平的家长的需求。但幼儿园的办园水平、硬件设施就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个人办园,缓解了公立园入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送园的需求。但个人办园的功利性更为明显。往往存在规模较小、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低等现象。这样级别的幼儿园往往不能正常开展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职能起到看管的作用。为填补教学内容不足的情况,往往更容易选择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的办园学习内容。也有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幼儿园由于生源的流失,造成资源的浪费。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许多公立幼儿园、条件好、规模大的幼儿园也在招生及教学内容方面做出调整,只为适应家长的需求。将科学的教学内容设置中夹杂了更多的知识传输性内容。使得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化。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的盲目要求,许多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焦虑情绪过重,不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水平,生硬地将孩子知识的积累作为衡量孩子成长的指标。 家长的需求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内容设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重视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家长都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家长的衡量标准往往还是停留在成绩是否提高,单位时间内掌握了哪些知识,会做了哪类题目。要求孩子在几岁的时候,识字水平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另外,家长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往往将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梦想,从而要求孩子去学习自己并不擅长的东西。家长不切实际的梦想往往使孩子吃力地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在日后的成长中也不会出成绩的一些内容,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
(三)目前,中国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是高考制度,无论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还是中学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冲刺高考。虽然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之路,但绝大多数的家长还在为使孩子能够顺利考上大学而做提前的各种准备。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各个学龄段都追求升学率、高分数是难以避免的。
三、如何纠正小学教育学前化现象
(一)培养学前教育的正确理念,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进行干预。幼儿教育的监管力度不足,现在的学前教育的监督机制不成熟。对于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都不能有完善的监管。
(二)从家长的角度提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水平。使家长的正确观念影响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首先要有科学的、正确的态度以及长远的眼光,同时调整心态,能够正确对待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不是操之过急。
(三)积极推进小学的教育改革,使得学前教育正常化。小学的入学制度,首先应该是就近入学,另外对于师资力量的调整,不应该在重点学校集中优秀教师,而使得部分一般水平的学校无法聘用优秀教育人才。小学的入学制度,不以成绩划分学校。可以使得学前教育的压力减轻。也可以打消家长的顾虑,放松心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线上教学制度篇8
一、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含义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指的是幼儿园引入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并将这些渗透到了幼儿教育的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普遍化,从而呈现出一种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上的小学化与行为要求上的小学化。如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与难度;以课堂教学代替游戏;用小学制度来管理幼儿行为。①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应试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一种表现。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挥。教师整齐划一地要求学生,对学生异想天开的问题采取冷漠的态度,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过早进行小学化教育会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缺乏后劲。机械背诵与习惯化思维会阻碍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因而,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幼儿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甚至会给孩子的身心发育带来潜在的危机,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后续学习动力不足,而孩子之间缺少交流、合作,还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可见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困扰与制约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顽疾”。②
幼儿教育小学化破坏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功能与定位,成为幼儿生长发育受到的重要威胁。小学化的教学内容与管理束缚了儿童的个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与社会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小学化使学习活动占据了儿童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使他们缺少游戏机会,缺少必要的交流、体验,导致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很难健康发展。
二、 幼儿教育小学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幼儿教师素质差
当前的许多幼儿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很多幼儿教师原来是小学教师,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幼儿教育经验,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比较少,从而导致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现实中,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评价更侧重于教学技能与课堂组织能力,甚至具体的教学成绩等方面,这与幼教界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教育观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很容易导致幼儿教育短期化、功利化。
(二) 幼教市场混乱
幼儿园本应是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但有些幼儿园的办园动机不端正,将盈利放在首位,一味地迎合家长的要求,很少考虑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获得家长的认可,许多幼儿园将语言、英语、早期教育等见效快的内容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完全忽略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潜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这无疑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部分私立幼儿园为了博取家长的信任,得到更多的生源,便采用了见效快的小学化课程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此外,政府监管不力也是幼儿教育混乱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办园许可、师资选用、过程管
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本文2023-12-07 11:33:1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