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07 11:33:11浏览:339

线上教学策略

线上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中职;“O2O”模式;游戏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59-04

一、引言

2014年浙江省出台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提出选修课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同时指出“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打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体系”等要求,该方案将选择性课程建设提升到重要地位,同时也提升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因而,中职学校势必将打造更吸引学生眼球、更符合学生兴趣、受众面更广、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选择性课程为课程改革方向。

毫无疑问,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助力中职课改的顺利实施。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又将进一步激发教育领域发生更深入的变革和创新。“互联网+教育”不仅需要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教与学,也需要线下活动对线上活动的补充和拓展,更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

《咖啡技艺》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备的技能课程,原是酒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一直以来很受欢迎。根据课程特点,将该课程开发为一门校本特色网络选修课,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放。2012年起,学校着手开发了《奇妙咖啡之旅》游戏化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将咖啡技能学习虚拟化、游戏化,不仅解决了实体实训室资源有限的问题,而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化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学习。同时,该课程实践性要求很高,学生必须通过实操才能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该门课程很适合以O2O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二、操作策略

如图1所示,O2O课程教学实践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课程教学实践。

O(online线上):学生线上通过《奇妙咖啡之旅》游戏化学习软件、微课教学资源、虚拟互动社区,学习咖啡基础知识和技能,完成由初级咖啡师到高级咖啡师的晋级过程。

O(offline线下):学生线下根据教师提供的实践计划进行各种咖啡技艺的实操,参与咖啡服务实践巩固咖啡技艺。

2(to线上线下交互):线上学习情况指导线下教学策略;线上激励机制和线下学习奖励机制互通;线上虚拟社区展示线下优质作品。

三、教学实践

2014年秋季学期,学校开设了第一期《咖啡技艺》选修课,学生报名非常踊跃,有将近120名学生参与报名工作。由于是第一期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在人数上做了一定限制,从报名人员中随机摇号产生了30名学员。经过两个多月的线上和线下学习,共有24名学员完成了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部分学员晋级到了中级、高级咖啡师,学会了使用法式滤压壶、摩卡壶、滴滤壶等器具制作咖啡,并成为了学校咖啡服务的主力军。

1.O(online线上)

具体来说,学生在线上通过《奇妙咖啡之旅》游戏软件平台进行咖啡基础知识的学习、模拟咖啡制作技能训练(见图2),同时还能在平台上的竞技场中规定时间内PK各种咖啡制作技能获得积分和提高排名(见图3),在虚拟社区和同学、老师进行有关游戏闯关技巧和咖啡相关知识的交流。

由于有些较难的咖啡制作技艺仅仅用游戏的形式无法完全体现出咖啡制作中的细节微妙之处。因此,在游戏平台中加入了微课资源,并在视频中设置了测试题以检查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在看完微课后可以重新回到游戏中进行虚拟实操,增加微课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堂实操时易出现的细节问题。

平台的后台系统记录了学生线上学习的所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指导教师在线下的教学活动开展。以跳舞拿铁咖啡制作为例(见图4),共30人参与了“跳舞拿铁”的网络课程学习。学生出错环节,在备器环节出现错误共35次,在放滤网盖的环节出现错误共2次,在取细、中、粗度咖啡粉时出现了14次错误,选择不同温度的水时出现了9次错误,咖啡萃取时间的选择出现了55次错误。

在软件中放置了相关操作的微课视频,并设置13道测试题(其中法压壶咖啡5题、手动打奶泡5题、牛奶咖啡分层3题),用来检验学生观看视频效果。在观看法压壶咖啡的视频制作时,30%左右的学生答对了所有题目。他们基本掌握了法压壶咖啡制作的要领,仍有小部分学生(约9.1%左右)在对法压壶的结构、法压壶咖啡的特点、法压壶咖啡操作步骤、法压壶咖啡所使用的水的温度等方面理解错误,18.2%的学生对法压壶咖啡适合的研磨程度选择错误。

第三步骤将咖啡加入到打完奶泡的牛奶中进行分层,所有参与的学生都获得了100%的准确率。这说明本视频在对跳舞拿铁分层原因、分层内容及吧匙作用对学生传达地比较到位。

2.O(offline线下)

在线下环节中,教师根据线上的数据,针对不同学习情况展开教学指导。以学员分层、学习目标分层及任务实施分层为特色,采取注重个性化、富有针对性的分层式教学方法,从学生学情出发,展开差异化、定制化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咖啡技艺上有所提升。从一学期的实践情况来看,主要采用以下三种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

(1)课堂检测式

任课教师采取的第一种教学策略是课堂检测式,指在课堂上以检测的方式对学生在网络学习的情况以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价,这种形式对游戏平台中相应的虚拟仿真咖啡制作过程要求较高,适合较简单基础的咖啡制作训练。以《奇妙咖啡之旅》中单品咖啡的制作为例,游戏中完整地重现了使用意式全自动咖啡机来制作一杯单品咖啡的过程,游戏步骤清晰明了,和实操的契合度极高,即使没有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学生也可以较好地掌握该技能。

(2)示范操作式

示范操作是笔者在咖啡选修课堂上所采用的第二种教学策略,即在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后,首先对学生展开一定程度的讲授指导,再由学生参加测试,同样以量化考核的指标加以评分。示范操作较适合难度中等偏上、游戏中无法体现咖啡制作细微之处的教学内容,如对打奶泡的合适力度和程度的把握。

(3)资源整合式

资源整合式是指采取线上微课教学资源+后台数据资源,线下要点提炼+测试式的策略。教师参考游戏软件后台管理数据,分析学生在游戏中的薄弱点。该策略适合难度较大的咖啡制作技能。例如跳舞拿铁制作,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学生在线上总体掌握情况,在确保基本掌握后再进入实操室进行操作。教师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如表1所示。

3.2(to线上线下交互)

O2O互动是指线上到线下、线下到线上的双向互动。互动模式包括线上学习情况和数据反馈指导线下教学策略,线上激励机制和线下学习奖励机制互通,线上虚拟社区展示线下优质作品等内容。

线上学习情况和数据反馈指导线下教学策略,不仅仅是上文提及的个人学习过程记录,还包括对整个班级学生一个学期内所有线上情况的记录数据(如图5所示)。

线上激励机制和线下奖励机制互通具体指线上积分可用于线下实物兑换,如一定的积分值可兑换教师亲手调制的一杯咖啡,提高学生线上学习获取积分的积极性。线下的学习活动所获得的奖励可用于线上购买装备、丰富虚拟形象,如在学校咖啡馆里进行咖啡服务可用来增加线上的积分。

目前已在筹备创建线上《奇妙咖啡馆》虚拟社区,设置咖啡作品墙和咖啡梦想墙,作品墙展示线上的虚拟咖啡作品和线下实践作品,咖啡梦想墙展示线下采风的咖啡照片(如图6所示)。

四、选修课的特点

1.自由学习,灵活晋级

游戏化咖啡选修课的特点之一为学生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和游戏中学生闯关晋级的自由性。学生可以选择任一时间自由反复地学习咖啡网络课程,体验咖啡游戏,也可以在游戏中的竞技场平台中任选一款咖啡(法压壶咖啡、摩卡咖啡、滴滤壶咖啡等)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充分自由。另一方面,不同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可以自由重复学习某一薄弱环节,从而达到更高效地学习。咖啡游戏中学生完成线上任务和线下实训测试后可以向高一级晋升,且排名会出现在游戏中,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习得情况晋级,学生的积分、等级也反映出学生对咖啡课程和咖啡游戏的兴趣度和掌握度。

2.高效管理,差异管理

游戏化咖啡选修课程可以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开展课堂管理、课后管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差异化管理。教师通过游戏后台系统,可以查询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分、学生参加理论测试的分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奖惩措施,可激发先行学生的学习热情,督促改善后进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平台中测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总结出学生在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便于在线下课堂中及时指正,也使得教师在开展线下课堂的教学时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效果更明显,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寓教于乐,调节性强

游戏化学习又叫做悦趣化学习,是一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的方式,是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特别在游戏化咖啡课程开展前期,学生对咖啡课、对咖啡游戏的好奇心、兴趣度尤为明显。游戏化学习课程相对于传统的书本类、教条类的知识点更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奇妙咖啡之旅软件》中关于咖啡豆、咖啡壶等的文字知识部分,由于和传统课本教材的知识点介绍并无太大差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很容易翻页或忽略,所以一款吸引人的游戏设计应该尽量避免大量的文字信息,而以视频、情境模拟等形式取代。又如《奇妙咖啡之旅》游戏中原来法压壶咖啡的分步制作图示,而现在采用了现场实际操作法压壶咖啡的视频,后者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助力性更加明显。

五、结束语

根据《咖啡技艺》一期选修课的教学经验总结,针对一期出现的问题,将进一步对线上的游戏软件、微课资源、虚拟社区等模块继续丰富、完善。对线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调整、改革,以期最大化游戏化学习软件的作用,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与学,为中职领域“O2O”模式的教学实践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魏婷,李艺.国内外教育游戏设计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3):67-70.

[2]恽如伟,李艺.面向实用的电子教育游戏界定及特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8(5):75-78.

[3]丁荣涛.面向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游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6):101-103.

[4]尚俊杰,蒋宇,庄绍勇.游戏的力量:教育游戏与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韩婉秋.教育游戏在职业院校教学中应用价值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152.

[6]叶展,叶丁.游戏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7]朱海静等. O2O教学模式设计与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4(9):114-115.

[8]何运峰.中职微课在O2O教育模式下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5(2):61-62.

线上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目前,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界的热点。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以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来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我国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中也明确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见,注重核心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研究现状及定义

1.现状

在知识大量爆发的时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接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主流知识”的“核心概念教学”的思想,相应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更是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比较和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2.定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经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的解释、规律和结论。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展现当代学科的图景,它既可以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迁移价值,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及熟练运用知识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称之为教学策略。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阐述知识的工具,通常以圆形图表或方形图表来表示。它包括概念与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这种概念或命题之间用连线来表明,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知识

领域;(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接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5)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理想的概念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概念之间具有明确包容

关系的层次结构;(2)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

词组标注出来;(3)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要清楚明确。因此,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

2.科学史教学策略

利用科学史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沿着发展的历程,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探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实验结论,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自主学习。其原则如下:①积极向上的态度;②各个组员要有责任感;③组员之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④进行反思和评价。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提高科学素养,模拟科学探究过程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看到生物学现象,了解生物学事实,进而理解生物学概念。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是:①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多倍体概念的时候,可由无籽西瓜导入,无籽西瓜为什么无籽?无籽能否繁殖下一代?②作出假设,如,在学习孟德尔杂交实验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③设计实验,对假设的内容设计实验过程。④得出结论。⑤反思测评。

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的基本框架,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并有效利用生物学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闯关式;翻转课堂;Web前端技术;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64-02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颠倒[1]。在翻转式教学中,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讨论、协助完成[2]。课堂活动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阶段,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教学视频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对知识内化阶段的课堂活动关注有所不足。笔者认为,翻转式教学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而是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3]。针对高职学生,如何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旺盛的学习劲头,并保持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寻知识,从而真正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值得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翻转课堂内涵和闯关式学习理念及设计策略出发,通过对闯关式学习理念应用到翻转课堂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闯关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以《Web前端应用开发》课程为载体,对此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按照“阶段闯关、指导练习、分组练习与企业专家点评”等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以期更好地促进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教学实践者提供借鉴。以下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成效特色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学分析

从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可知,网页前端开发技术在行业中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和蓬勃的发展势头。《Web前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该方面能力的支撑课程,生命力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重要。针对该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模式;开展具体“翻转内容”的研究;建设“闯关式翻转课堂”相关教学资源,包括知识点及情境设计、学习指导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效果测评设计等相关教学、学习资源。通过“闯关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受益。

二、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设计《Web前端技术》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

1.课前,通过微课平台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完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习并提交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2.课内,使用闯关式教学策略,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目标与效果。

3.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让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后的移动学习中,利用碎片时间,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

1.课前传承知识。课前,教师预先录制微课视频,提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线上学习、进阶练习,并以评论、问答等方式和教师交互,完成课前预习。

2.课堂内化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单,每阶段任务分别采用“闯关+指导练习+分组练习与企业点评”的教学方式完成。其中,初级任务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采用闯关式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结合游戏闯关理念,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夯实专业基础;教师实时掌握学情,及时解决问题。在闯关过程中,学生的任务是主题发言、闯关、实际操作、提问交流,教师的任务是课堂引导、组织、点评。针对学生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及时进行讲解与补充。闯关通过在线测试平台进行,闯关的结果由平台产生统计分析报表。高级任务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指导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通过学生分组实践与企业方对作品评分及点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素养,与企业要求进一步接轨。任务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始终,在任务提出、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阶段均有企业参与,有利于帮助学生融入企业氛围,进入职业角色,企业专家指导评分,达到校企合作目标。课程最后,教师总结归纳闯关口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共鸣便于记忆。

3.课后拓展提升。学生下课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移动学习,课后继续通过在线测试对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和提升,系统自动生成成绩,便于学生对照自查。教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效果的数据跟踪与分析,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

四、成效特色

信息化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手段创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使用信息化手段,采用闯关式教学策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目标与效果。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始终,在任务提出、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阶段均有企业参与;采用教师指导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的效果;采用学生分组练习与作品点评,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效果与目标,总结归纳突破常规,用闯关口诀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共鸣便于记忆。

2.学习手段创新。学生课前可通过微课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习效果。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让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后的移动学习中,借助移动终端的通用和便捷,使课后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学习效果检测手段创新。课前通过微课平台进阶测试及时监测获取学生完成情况;课中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实时统计分析学生任务完成状态,并由企业专家参与学生作品的评分及点评;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跟踪测评。无论课前还是课堂中,教师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此为翻转课堂的设计需求。教师需要在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和闯关式学习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各种闯关式学习设计策略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因素,实现两者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2]曾丽婷,王敏,郭稳涛,郝丽波.闯关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2).

线上教学策略篇4

一、设置疑点,强化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学生只有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的去思考.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适时的设置一些疑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探索. 所谓的设置疑点,其实就是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深入剖析,在不经意间准确、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掌握“a2 + b2 = c2”这一基本公式的同时,对其所产生的条件,即“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a,b表示的是直角边,C表示的是斜边”有更深刻的记忆,笔者就采用了“给学生设置疑点”的教学思路. 为此,笔者在课堂上讲完勾股定理之后,设计了这些问题:

问题1: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 = 3,b = 4,则c = ( ). 问题一出,学生们就异口同声的地回答:“c = 5. ”

此时,笔者再问:“确定吗?”学生们开始有点犹豫,有的说是对的,有的说不对. 此时,笔者顺势引导,请认为不对的学生起来解释说明.

学生回答道:“少了一个条件,三角形ABC必须是直角三角形. ”

问题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a = 3,b = 4,则c = ( ).

学生们又不约而同地回答:C = 5. 笔者没有做任何表示,而是看着学生. 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部分学生开始分析题目,查看勾股定理的条件,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着.

终于,有学生说:“C不一定是斜边. ”

笔者追问:“那谁会是斜边呢?”

全班同学又开始进入了新的思考,此时笔者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有学生回答案:“a、b、c都有可能是斜边. ”

但有的学生马上说:“不对,a最短不可能作斜边. b或c才可能是斜边. ”

这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了本道题需要分类讨论,也就能够在日后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经验,不至于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二、变式演练,发散学生思维

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上看,要想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模式,就需要通过更为灵活的教学策略去带动学生. 事实上,学生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形成多种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能够从一个问题,看到更多的问题,那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而不是只为解决问题而看问题.

为此,笔者采用了 “变式演练”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 比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角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解决一系列问题中,遇到这样常见的问题,“一条直线上有4个点,图中有几条线段”,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拓展延伸:

① 面内有5个点,且任意3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能确定多少条直线;平面内有n行(n ≥ 2,n为正整数)个点,且任意3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试推出共确定多少条直线(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并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② 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有几条线段;一条直线上有n(n ≥ 2,n为正整数)个点,有几条线段(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并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③ 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组成1个角,在这个角的内部引出1条射线则有几个角;在这个角的内部引出2008条射线则有几个角. 并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提出问题后,笔者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经过一番讨论后,个个小组进行了回答.

小组1回答(第①题):

“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当,n = 2时,可以确定1条直线,当,n = 3时,可以确定(1 + 2)条直线;当n = 4(任意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下均是如此情况)时,可以确定(1 + 2 + 3)条直线;当以n = 5时,可以确定(1 + 2 + 3 + 4)条直线,当n = 6时,可以确定(1 + 2 + 3 + 4 + 5)条直线……当平面上有n个点(n ≥ 2)时,可以确定(1 + 2 + 3 + 4 + 5 + … +,n - 1)条直线. ”

事实上,其他小组的学生也总结出了类似的规律,笔者在总结学生的回答之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公式:2(n ≥ 2,n为正整数),这样就达到了本次课堂教学的目的了,即让学生能够自己探索规律,找出同类问题的解决之道. 而运用类比的思想,学生也顺利的对其余的2道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了相应的规律.

三、总结提问,强化学生记忆

由于初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课后作业,如果只是以作业来让学生强化知识点,那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笔者适当的采用“问题总结”的小策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为此,笔者在课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独立解决问题吗?

(2) 通过学习,你能够掌握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3) 本节课你有哪些体会?

(4)上述问题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用这样的形式,带动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又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四、结 语

线上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资源 教学策略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要求进入了更高的阶段,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而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传统的相比发生了转变,师生之间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及教与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转变。

课题组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目前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数字化教学资源获取途径及手段、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资源的需求、教学资源的共享及交流状况,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方法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信息化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工具上延伸: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替代传统的粉笔、黑板、传统的幻灯机,甚至可以模拟实验环境,仿真真实的实训。

在空间上的延伸:充分利用各种素材资源的共享,手段将大千世界,古往今来,浓缩于课堂之中,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表现手法上的延伸:可以利用声频、视频,动画等的展现课堂内容,利用动画,影视模拟实验现象等,通过仿真软件虚拟真实工作场景,能够产生声情并茂,神形兼备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在时间上延伸:学习不仅仅是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课下和课外的学习使学生在网络上实现自主学习,增大了信息容量,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大学习的空间。

教学过程可以虚拟化。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优质资源,设立虚拟环境,在目前不断开发的各种专业仿真软件、仿真教学设备。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到工作现场的真实环境中,从而由被动学为主动学习。而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支持下,学生才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的学习平台。

二、信息化资源对教学组织形式变化

教学资源被教师重新解构成图片、视频、动画及现在的微课等片段,通过资源平台和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内容,并实现开放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运用教学资源,合作或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数字化环境还提供了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平台,指导异质学生异步学习的条件和可能,个别化学习在一个班级内可以顺利地实施,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三、信息化资源下教学关系调整

在数字化的环境中,信息量的巨增与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都在悄然地改变着师生关系。教师能不能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顺利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教师适应数字化环境、接受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性转变。

1.师生之间地位的转变

学习者的角色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构建者。而教师的作用则变成了“协助学生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建构对概念的全面理解、提出问题并试图自己解决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讲解,观看动画、视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提交作业,信息化教学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是共享的,学生能有效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主体性有了保证。

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适当的评价方式去帮助学生,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的步调、方式、进展、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

2.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时常注重反思自己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与学方法的转变

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教与学,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在同等占有信息化设备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小组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等活动。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着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化教育资源下的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设计要为学习创造制定恰当教学策略,促进有效学习的广阔空间。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学习方法必须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以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教学绝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加信息化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简单组合,而且是将信息技术贯穿到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贴合学习需要,教学评价更直观合理,教学效果才能更明显。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目前教学通常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景中进行领悟和体验。教师要依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进行设计项目任务,设计问题情境的个案、整合课程的材料。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设计以真实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活动实现“收集、探究、发现、利用、讨论、合作、重构、创作、展示、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需要,能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去学习,在学习的渐进过程中任务由易到难,也可以通过闯关或积分的形式进行,在完成过程中学生也不断的获得成就感,激发求知的欲望。通过设计讨论、答疑等公共平台能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最后将完成任务展示共享,通过个人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来实现互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的准备要有针对性。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也强调了如何使学生完成课堂之外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都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灵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规划设计教学环节,具有针对性的制作教学资源。

“微课”的流行可以使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把与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或老师的点评、教学反思等等以小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它是有针对性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教学重要环节而开展精彩教学活动过程的新型教学资源。更有针对性的引导辅助学生做好自主学习。

3.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好预测。教学设计中除了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情境的设计外还有对实际教学课堂中出现中可能会出现的影响预先规划要素的预测,并充分准备应对可能的现象及可以解决的措施。教学准备过程中格外重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目标或者学生需培养的能力,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灵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规划设计教学环节,引导辅助学生用信息化收到课前自主学习。

4.完整的教学设计还要重视学生反馈和教学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疑问必须能够及时解决,关注学生评价,设计过程中适当加入信息化手段真实的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辅导的检测也可以延伸到线上课下,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线上答疑、讨论,教学检查和辅导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能配合曲线形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让教学目的落实。还可以将社交网络应用于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师生互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加入学生的班级建立(QQ群、微信、微博)等各种形式,可以小组讨论、提问、布置作业、作业批改、优秀作业共享等,可以及时通过学生的反馈,随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学生在一种新的适应传播方式和学生心理的沟通模式得到建立和发展。

五、研究信息化资源下教学策略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必须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恰当的教学策略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与教学策略恰当结合的关键是教师。研究在信息化教育资源下的教与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调整和变化,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空间。而学习者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工具的平台,自己可以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主题,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一起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教学资源实现同时同地的课堂教学,同时异地的远程教学,以及异时异地的网络课程主动学习,以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为基础,利用优质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来说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适应信息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建设优质高效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各种形态的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更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

2.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充分享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教学优势的同时,增进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终身学生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师资质量提高以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通过研究设计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改进教学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蓝孝帅,陈晓慧,阮悦芳.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8).

[2]韩锡斌,杨娟,程建钢.如何构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J].中国教育网络,2008,(10):56-57.

[3]赵俊峰,王秀成.论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质量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4,(3).

线上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半成品教学策略

“半成品”教学策略,借用了工厂车间产品生产过程的概念,因为给学生提供的任务中包含“半成品”,需要学生去加工完成,所以大家都称其为“半成品”教学策略。

以“半成品教学策略”为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搜索到的结果多是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不难看出,目前,信息技术学科中对于“半成品”教学策略的应用是如火如荼,就像几年前“主题教学法”红遍大江南北一样。

在实际应用中,笔者体验到,“半成品”教学策略和其他任何一种教学策略一样,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弊端,如不恰当运用,会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不利因刘 刚素。在此提出本人的几点看法,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半成品”教学策略的优势

1.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便于教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课时不足等因素,如果教师仅给任务,就会造成有的学生早就完成了提高型任务,而有的同学还无法完成基本任务,教师难以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半成品的提供,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材知识点,教学环节容易控制,教师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因为是半成品,只要完成关键技术点,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任务,基础博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消除他们对于技术的恐惧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半成品”教学策略的弊端

笔者和同事们将这种教学策略同样运用到了“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教学中,每次上课都将需要完成的程序设计成“半成品”,然后让学生填空。在看似效率很高,效果颇好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半成品”教学策略的运用存在着令人堪忧的问题。

1.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半成品”程序给定了大部分代码,对关键知识点设置留空,学生的思维就被限制在这种算法思想中,实际事实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算法来解决。在去年的考试中,有一道打印图形符号的题目,平时,我们都是给学生讲利用循环语句来打印符号,而考试时引用了一个变量来记录每行需要打印的符号,很多学生遇到这道题不知道怎么做,今年上课时,笔者在讲过了第一种做法之后,将第二种算法的程序代码提供给学生,学生仍是不能理解。再比如“鸡免同笼”的问题,如果仅给一种解法的半成品,当学生遇到其他算法的“半成品”时,就会想着将代码改回到我们所讲的算法上去。因此我们在运用“半成品”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不能就产品讲操作方法,还应当以解决问题的算法设计为教学主线。

2.降低了学生从整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半成品”的制作方法,遇到问题就想问老师要“半成品”,视线仅盯在留空处,对问题的整体性视而不见,只想着如何应付考试,而不是考虑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当程序中换了数据之后,有的学生就犯难了,例如在求7!时,循环变量i从1变到7,而在求5!时,程序中i的初值变成了2,有同学就想把2改为1或是想不通为什么跑来问老师。

3.造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

因为对半成品的加工相对容易,所以学生对“半成品”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如果没有半成品,他们就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有些学生就这样告诉我,“如果没有半成品,要我自己写,我就不知道写什么了。”这让笔者想起一位曾在外打工的女孩子,她说是在电子厂加工电路板,我问她,你会加工整个电路板吗?她摇摇头说不会,接着说“老板就是怕我们学会这种技术,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点的焊接,几年下来,我只会焊那一点,其余的都不会。”我们在教学中借用了工厂车间产品生产线上的“半成品”加工方式,如果将这种思想也借用来,将会影响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养成,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

三、“半成品”教学策略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基本知识点的过程与方法的练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地讲究“分层”教学法,包括目标分层、任务分层等,在任务分层中,大多将任务分解成基础型任务、提高型任务、拓展型任务,基础型任务多是为了展现教学知识点,而提高型任务及拓展型任务则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的能力发展而设。笔者认为“半成品”教学任务更适用于基础型任务,提高型型根据学生情况也可选择是否运用“半成品”,通过填空式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而拓展型任务则适于让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用于学生能力较差的同学与初学者

对于初学者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运用“半成品”教学策略,可以如上面第一点所言,体现其优势,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消除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的恐惧感,让他们迅速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而对于起点校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则适用于任务驱动法,促使其自主探索,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和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线上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SPOC;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意义

创客,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意思是将创意转变为产品的人。2015年,“创客”作为创新前沿代名词进入国内大众视野,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基于传统课堂,围绕课程原始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采用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在创造中学,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优化,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课程的创新实践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创客课程可以分为面向广泛学生的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拓展类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创新课程三大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面向全校各大专业的计算机科学通识课程,不仅仅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跨各大学科,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重点是在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探索开展创客教育的有效方法,既有利于创客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当前情形看,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存在资源稀缺、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设计未体现跨学科优势等问题。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拥有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因其与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有极强的可结合性,在国内高校得到大力推广,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拥有良好的应用基础。借助SPOC这一平台,创客教育不仅能更快融入当前主流教学模式,更能为创客课程的开发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应大力加强基于SPOC平台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这不仅对创客教育研究有推动作用,而且会促进其他课程的创客教育研究,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开发内容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实践,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以创客课程“在创造中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开发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及相应的创客课程评价体系,进而总结出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方法。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

2.1课程内容开发

课程内容开发的研究应包括:通过对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前期学习基础的调查研究,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因创客是基于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链路,其中涉及多学科整合并伴随具体的产品实现。因此,课程内容不仅需要考虑学科整合,还需要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可以以STEAM模式为参照,形成课程内容递进模式:一是以课程问题为导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如科学、工程、数学或艺术等),并最终解决该问题;二是以生活问题与学生兴趣为导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基于这两种模式开发课程,课程所需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如何确定?如何组织才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有什么联系?这些知识和能力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整合这些知识和能力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范围如何确定?这些问题是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2.2支撑条件开发

课程支撑条件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创客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边界的划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机整合;符合创客课程要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的构成与要求;基于SPOC的创客教育平台或专业创客课程开发平台要求。

2.3教学策略开发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普及,校园内、课堂里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已逐渐走入社会视野,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再次面临社会关注和考量。高等教育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成为关键。课程教学策略开发的研究应包括:研究傅骞的SCS创客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适合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的教学策略;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的创新。

2.4实施研究

实施过程要强调课程创生取向,即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学生全面、个性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课程实施应包括;课程实施准备;课程实施情境;课程实施遵循的原则,如理解与对话原则、主动与创生原则等;课程实施的条件和课程实施过程。

2.5评价研究

根据创客教育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对作品展开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很好的评价方式。那么在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评价?如何评价?评价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3课程开发思路

借鉴创客教育中的“在创造中学,多学科融合”的思想,遵循“发现问题—归因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沿着“课程内容—课程支撑条件—课程教学策略—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路径展开,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为辅,整合多学科知识,挖掘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分析和钻研贯穿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全过程。

4结语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背景下的教育创新现象,注重在做中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和合作的空间。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研究切入点,既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6(1):94-97.

[2]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5-13.

[3]赵晓声,司晓宏.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1-17.

[4]田友谊.创客教育:源起、内涵与可能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2-27.

[5]杨刚.创客教育双螺旋模型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62-68.

线上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学习能力;教学效能

常言道:“教学得法,事半功倍。”选取正确、实用、高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对教学活动进程的推进、教学效能的提升和主体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纵观传统教学活动过程可以发现,传统教学活动进程中的教学策略,忽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主体特性的内在联系,导致教学策略不具针对性、实用性。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策略运用,则提出了针对性、实用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的要求,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义”,这就与高中新课标提出的“将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的目标要求“不谋而合”。下面,本人就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选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进行简要阐述。

一、抓住情境激励特性,实施情境性教学策略,激发学生 合作学习潜能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活动就是互助合作、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群体性学习活动过程。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施情境性教学策略,设置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和生活性等特点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融洽氛围,使学生合作学习成为自觉意识。

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由于正余弦函数图像的画法、正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及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知活动中进行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此时,教师设置了“无线电波是将控制信号(带有信息的低频信号)叠加在载波上传播的,主要有调幅和调频,可以通过调整振幅和频率改变其传播方式,这其中蕴涵了什么数学信息以及怎样用数学方法反映这种现象?”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在生活性的情境中,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就为他们合作学习探究教学重难点创设了融洽、积极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深入推进。

二、重视问题发展特性,实施问题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 探究实践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及内涵的有效承载体,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问题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功能性特点,开展问题性教学策略,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找寻思路和解答问题中,领悟解题要领,掌握解题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问题:已知O是坐标原点,A、B、C分别是平面内的三点,求证: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且α、β∈R,α+β=1。

这是一道关于向量的线性运算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该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向量的线性运算知识进行问题解答的策略方法,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学生在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是考查向量共线定理的应用,在求证该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等两方面的角度加以证明。同时,证明过程中,要通过假设ABC三点共线的方法,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内容,通过等量关系,进行充要条件的证明。(学生解题过程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该类型问题的解法一般可以运用向量线性定理证明三点共线。这样,学生在亲身实践探究和教师指导点拨的双重作用下,探究方法得到有效掌握,探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凸显知识联系特性,实施综合性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各知识点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综合性数学问题正是数学这一特性的具体表现。同时,综合性问题以其对高中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发散能力培养的显著特性,已成为新课改高考试题命题的热点、考查学生能力的重点以及学生学习解答的难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特性,开展综合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综合性问题中,进一步找寻解题策略、解题途径,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灵活、更加全面,从而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

如在“立体几何”问题课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与C1D1的中点,求证:EF || 平面BDD1B1”这一综合性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有的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条件及要求的过程中,结合立体几何解题经验,认为根据判定定理必须在平面BDD1B1内找(作)一条线与EF平行,联想到中点问题找中点解决的方法,可以取BD中点G连D1G、EG,可证D1GEF为平行四边形,从而证得EF || 平面BDD1B1这一结论。该问题还可以通过取D1B1中点H连HB、HF,证明HFEB为平行四边形,从而证得结论。此时,教师让学生采用不同思路进行证明,学生会发现两种思路都可以证明。这时教师向学生指出,解答该类问题,可以根据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把找空间平行直线问题转化为找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选取教学策略方法时,只有依据学生的学习实情、教学目标要求以及课堂教学实际,采用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学生在有效教学方法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双提升。

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线上教学策略篇1关键词:中职;“O2O”模式;游戏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59-04一、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