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07 11:30:38浏览:932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受到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冷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都以专业课程为主,不重视其他课程,这也让学生产生了基础课不重要的看法,觉得没有语文课也可以。而大部分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就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学习效果是不可能提升的。本文为此进行了探究。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1师资力量匮乏

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不重视,当前语文课程教师多是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担任的,成为其积累教学经验的体验岗位,而让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又会使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或是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不高,不能有效进行教学。

2教材变化过快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通行教材与私撰教材轮流使用,不能保证质量。大学语文作为一项科研项目,使得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工作非常容易出成果,所以,部分高职院校会选择本校教师编订的教材进行教学。

3教学课时不固定

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但是,高职院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在制定教学课时、学制的时间长短、每周进行多少课时都不能得到统一。如果有专业课的需要,学校还会缩短大学语文的整体课时。

4学生水平不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在当代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且学生对非专业和技能课程之外的素质课都不积极,存在着厌学心理,对其进行敷衍。

5教学目标不确定

当前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分析的时候,焦点主要都集中在教学目标要突出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者是两者都有兼顾的问题上。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将语文课程当做一种工具来进行掌握的时候,教师难免不会将大学语文当做高中语文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的看法就不能够保持一致,教材内容的选取也会更加的随意,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无法统一,这样也就无法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分析1注重文化基础

大学语文在进行教材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文章创作时间不论远近,都与现在有所联系,这也将为学生学习我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打下基础。学生对教材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解读过程。每种学科都属于文化中的一部分,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文化产生的,所有的问题也能够通过文化来解决。所以,要实现当前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人文教育,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与文化紧密结合。

2发扬教师风格

在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但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要具有教师独特的个性、风格。教师要在课堂上体现出自身的个性、气质、思考能力、研究专长以及渊博的知识。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知识渊博、幽默风趣的人,如果自己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会觉得这是一位真诚、坦率、有个性的老师,觉得这位老师平易近人,可以进行平等沟通。而由于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容易出现盲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对专业领域中较难的问题进行讲述,而是要有效展示出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

三、结语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授给学生。当前的发展趋势已经明确体现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对语文课程加强研究,完美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我们也希望随着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断调整,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娟.高职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探究〖=J〗.河南农业,2012(04).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2

关键词 高职 大学语文 教学 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增加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口头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是内在的源泉,口语和写作是外化的技能。这是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然而不少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片面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建设,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字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首先应该保证足够的课时开好大学语文课。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文字应用能力较差,汉语应用水平亟待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发人深思。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冷幽默

(一)许多高职院校无视国家的重视,有令不行。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2006年9月,中办、国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教育部相关部门随即也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表态,“在普通高等学校,推进‘大学语文’课建设”。从国家的高度强化高校语文课的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然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现状令人心寒,“纲要”5年多时间来,并未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那些曾经普遍开设“高职语文”院校还没有“创造条件”恢复“中国语文课”,无视“纲要”的语言要求和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有内涵有潜力的高职应用性人才的现实而长远的意义,无视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母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促进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都具有的重要作用。这样“无知的幽默”使大学语文课教学依然处于“冷藏”的状态。

(二)强调专业技能,舍弃大学语文。

强调专业技能,舍弃大学语文,无疑于用肌肉和脂肪挤掉鲜血。语文课程修养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就像血液、灵魂的净化和提升,专业课程修炼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就像锤炼肌肉和调节脂肪。然而,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大学语文是非专业课程,也不在专业文化基础课程之列。高职院校只要教会学生一项专业技能让他们一踏上社会便有“用武之地”就行,语文学不学不重要。这种认识来自社会,也来自学校,甚至于学生。认识上的浅薄和“无知”使一些高职院校、系的负责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借口提高职业技能、强调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以牺牲学生的长远利益来谋取自身的眼前利益,加上语文乃至人文素质并非短期内就能见效的,因而课时的安排就非常有限甚至干脆取消。例如,在一份三年制大专教学计划上,我们可以看到206.5个学分中政治课三门、英语课、体育课、军事理论、就业、创业、心理指导课程等组成的职业基础课程占了42.5个学分,职业技能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134个学分,还有30个课外素质拓展分。就是没有“大学语文”。相比较而言,体育课9.5个学分跨四个学期,高职英语9个学分(180课时)上两个学期,大学语文不在计划之列,说明肌肉比语言重要,牛奶比母乳重要。比较“大学语文”和“高职英语”,高职英语还有A、B级考证或四级考证或剑桥商务英语考证等等作为毕业证书领取的必要条件,而作为汉语教学的“大学语文”只有普通话水平考证,还得不到制度保障。从实用、实践的角度,面对改革开放,我们无意否定有些涉外专业、有些岗位需要一定的英语水平,但并不是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需要不能大大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强制英语学习。当然大学语文课自身在探索发展过程中教材、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也有很多的地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比如,高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不同学生学习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令人痛心的现实是,我们所谓的“重外在技能轻内在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学生专业应用技能并不高强,而且可持续再创新能力更可怜。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面对肌肉没练好,脂肪不平衡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我们完全有理由大声地呼唤:请以语文的名义提升生命的品位,以大学语文课程的名义提升专业建设的品位。

(三)坚持大学语文教学成了创示范校的特色和亮点。

汉语的运用能力对每一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一点基本常识并不是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能践行。在首批部级示范高职院建设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坚持者,他们“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中国青年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民族语言成了创示范校的特色和亮点,而不是本分,这是汉语、大学语文的冷幽默。冷幽默的意义在于不仅坚持者成了胜利者,是学校的胜利,更是汉民族语言文化精神命脉的胜利。当然,成了特色和示范,反过来促进本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是必须的,再能敦促无视者、无知者的觉醒,推动大学语文课程的回归校园,那就是功德无量了。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热思考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是什么?大学语文课应该教什么?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教育功能等热点问题的思考,同仁多有阐述,这里只想谈谈教材热和教学实效性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在课程艰难生存中热闹进行。

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建设有高职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大学语文一方面在一部分院校之中顽强地生存着,另一方面,在开设大学语文的本科院校之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热闹不已。目前的高职语文教材建设队伍主要有两支持:一支是重点本科高校的中文教授和语文专家;另一支是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在大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众多的教材对高职高专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定位、课程的地位等定位存在差异和缺陷,教材编写随意性大,大量版本的教材从框架体例到选文在几种模式中雷同,差异小、无特色(据悉,教育部2007年10月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普通高校1867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有1000种左右)。

教材应该怎么编?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文学性、审美性的和谐共生至今没有一个共识,致使大学语文课的功能至今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或者说语文的潜移默化功能人们没有充分感受到和认识到。这也许是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问题和专家教授本身的缺陷。事实上,大学语文教材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非常重要。要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需要,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培养,把思维训练和文学审美积累、演讲口才、应用写作训练相结合,编写出提高高职生多方面实用需求的教材。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多元、开放的综合性学科,教材应该充分体现具有文学性、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和谐追求。教材的文学因子和师生教学互动的文学赏析,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审美享受和人生的感悟,提升人文精神境界,从而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二)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实效性的探索改革始终是个热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确实为专业知识技能的接受和创新表达服务,提高教和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学习理念思维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树立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思维非常重要。要从过去学习为了考试向现在学习为了应用转变,从追求高分变成实现高能,追求活学活用。以前的学习多半是为了升学考试,统一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理念,要把握重点难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是死读书和读死书;现在的学习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实践事务,为用而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2.教学技能和方法的转变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花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着重大学语文的学习方法传导。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让大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致。二要强调自主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都多倾听专家、学者开设的专题讲座,让大学语文教学和学习延伸课外,活学活用,还侧重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开展能更好促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和兴趣,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三要强化网络学习的方法。网络学习是大学语文学习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新的方法。

3.学习内容广度、深度和新度的拓展。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应根据专业性质,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学修养、语文能力上,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必须有学习内容广度、深度和新度的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主要是指知识面的拓展,深度主要是在知识的把握基础上有哲学的人生的社会的思考,新度主要是指与当下社会、时事、信息的关联度和应时之需用于事件的技能。例如,《应用语文综合教程》中中国上古神话三则“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学习,作为大学语文的“大学”(大,有面广、层深、量多的意思,需要大大地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落实上。会对神话相关知识、关于太阳的中外神话、会对自然神话、英雄神话案典进行精神、哲学层面的思考,会有文学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的启发,会联想到日本动画《风之谷》、玛雅神话和美国科幻电影《2012》等等。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网络媒体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引入课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鼓励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应大力支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观点。

4.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法为传统讲授插上翅膀。

教学始终需要与时俱进,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信息化的大众文化语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应全面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录像、摄影、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由单向式向双向式,单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以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读屏时代学生的视听感官,增强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网络教学法为传统讲授插上了翅膀,丰富时尚的网路资源,是学习的重要宝库。一方面精品课程建设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众多的网络文学网站、应用写作专题网站、丰富的国内外高校教学视频以及图文资源是大学语文学习的新空间。教师应该更多地推荐相关网站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掌握网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受益。

庄文中先生曾经说过:“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是民族的根之根。”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高职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道德素养,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要高度重视高职语文教育,将高职语文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要大力加强高职语文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母语综合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教材春秋乱战 语文教育迎来转机[EB/OL] 20111010.

[3]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EB/OL].cn/s/blog_4ec3ae5a0100ersz.html.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3

1.要求不明确,缺少必要的约束力探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首先就要从学校本身出发。高职院校本身对待专业课和对待文化课就是不一样的态度。面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严重“边缘化”的倾向,很多教师不以为然地说:相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权威性;相对于外语四六级考试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技术层面的强制性要求。可见,要求不具体,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手段,是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严重“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认识不到位一些高职院校的负责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以牺牲学生的长远利益来谋取自身的眼前利益。即使是语文教师,也没有端正对大学语文的看法,他们认为语文是“副科”,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要求,学生学好学不好都无所谓。而学生更是由于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不到位,感觉学语文没用,所以在语文课上存在着违纪、逃课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院校的高层领导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目的相关条例的论述,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的教育与熏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品格、道德修养等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语言素养、文学品位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功能。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门应从制度层面对大学语文教育作出硬性而具体的规定,比如,大学语文教学应达到多少课时,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才能通过,否则不予毕业,以刚性的约束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二)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将现代多媒体电教设施引进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将沉闷、静态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幻化为生动的、鲜活的、立体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大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习惯。2.开展课外经典美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写作运用能力。每学期开学伊始,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自选10篇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或者1—3本中外名著作为课外阅读文本,并要求学生每读一篇经典美文或者一部中外名著就要写出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3.开展演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越趋活跃,因此锻炼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尤显重要。而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演讲比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重视大学语文,就是因为感觉学语文没用,到以后的工作中用处不大。所以要想改变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地位,在根本上还是需要加强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功能,多教授一些学生能用到的东西,根据学生的专业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穿插下列实用性教学内容:(1)读后感;(2)评论;(3)总结;(4)合同;(5)假条;(6)通知;(7)会议记录;(8)报告;(9)请示等,尽管这些内容我们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会作专门讲授,也应根据所选内容进行适当穿插,以强化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使二者相得益彰,以提升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总之,要想改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地位,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教学设置上作出制度安排,学校要在制度落实上务实到位,教师则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综合施策,从而探索出一条更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之路。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 多元化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之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当时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有四个: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以上四点在今天看来都没有很好地完成。在日益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总体上来看不是很理想,大学生们对该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母语的教育丝毫不能放松。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也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大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对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实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学生为中心

叶澜在谈到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时候说过:“课堂实际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2]这种情况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也经常出现。以前盛行一时的语文教学方法――讲述法,就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为指导思想,在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已经不再适用了。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老师应该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首先,大学语文课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理解,并把这种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上碰撞。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可以让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发表与前人、教师和同学不同的看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交流,然后从辩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引起思索。只有广泛参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其次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转变角色。可以先让同学们收集资料,比如在讲一个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成小组讨论总结,从学生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多方面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即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也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以专业为背景

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都不太受学生重视,因为是一门公共课,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课就可以了,公共课可学可不学。再加之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很大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务实或者说是世故,对课程学习抱有功利性。要想改变这门课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就必须把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侧重专业课的这种心态,教师应将大学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将语文课的内容设置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对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比如教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内容,比如模拟导游训练、旅游文书写作等,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比如在数学系上大学语文课的时候,我会尽量结合专业的情况。我会讲著名数学家的文学修养。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与文学水火不相容,文学家不懂数学,数学家也不可能有文学家的浪漫情调。殊不知,很多数学大家也是文采飞扬,能诗善赋的。例如,陈省生写过“物理几何是一家,共同携手到天涯”这样的诗句来说明物理与几何的紧密联系。另外还可以讲讲数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是孤立的,能够在专业领域有用武之地,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专题为线索

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宽泛,本身就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素养。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实施,往往只是一味地讲授具体的知识,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丢在一边。所以,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的方式来进行。

在讲授大学语文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的顺序从前到后讲,可以分成不同的专题。所谓的“专题”,就是“以大学语文课本为依托,按照同一主题原则设置的若干专题,文本按照专题重新归类。这些专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3]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语言专题、文学专题、文化专题和应用专题等等。在每一个大的专题下面再分成小的专题,就拿语言专题来说吧,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小专题来讲,比如首先可以讲一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其次可以讲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语言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又可以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创造;第三可以从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通过介绍汉语的使用规范,可以提高学生汉语的水平。第四是语言交际和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人际交往又是比较复杂和微妙的,如何很好地利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就需要掌握一些交际的原则和表达的方法。教师通过对专题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优秀篇章的亲密接触中,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真正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四)以实践为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庸》上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显然,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

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找工作,这就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因此针对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让学生练习写调查报告、求职信、时事评论等。不过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很少,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开辟“第二课堂”。“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第二课堂就侧重于实践运用和综合素养的增强。实践证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4]学校有很多的社团,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阵地。社团可以定期开展演讲、采风,读书报告、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大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4―245.

[2]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4.

[3]韩世姣.构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85.

[4]孟兆怀.论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的改进与创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5):113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5

关键词:课程标准;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85-02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对照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但是大学语文又不能忽视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阶段性学科,大学语文不是“从头学”而是“接着学”,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学科高度。所以,学习大学语文,又必须有“大中衔接”的想法。对照高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求,二者存在多方面的差别:一是规范化教学层次方面:语文教学从规范化教学看,有三个层次,小学、中学属基础知识层次,语言、文体、文学的基本常识,高中增加了一点审美鉴赏,但基本还是字、词、句及基本知识应对考试,应对升学率。大学语文属于第二个层次就是审美鉴赏层次;最高层次是中文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理论创新层次。而大学语文这个层次最为重要。二是思维的锻炼:语言即思维,语文课即是训练思维品质的课程,它对其他学科是十分有益的。理工科抽象能力强,文科训练则加强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钱学森说,创新思维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大学语文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三是从教材来看,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的选文在内容上有衔接,有个别重复的篇目,但大部分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提升、拓展。同时,加重了文言文教学的比例。这样,一方面,中学时期的理解为大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则从更高的阐释层次和学习层次上学习,从而把握大学语文的学科本质。四是学法方面: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为升学服务,学生是被动的、被“灌输性”的输入知识,是应试教育;而大学语文是“主情”的,是以情动人,让学生有感悟、有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因此,大学语文是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五是教法方面:中学语文老师不管文章好不好,都告诉学生只要选入教材的文选就是优秀的,你只需要找出好在哪,并答出为什么好即可。试题都有答题的套路和标准答案,老师说必须这么回答,这是标准,错了就扣分,高考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的能力。而大学语文老师大多不会告诉学生说只有这个写法,大学语文老师就文章的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去欣赏,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生活经历去品味,产生共鸣。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看法,对自己看法的有力支撑论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并形成善于独立思考、思辨的能力。通过以上比较,笔者认为高中、大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的重视

大学语文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各学段的学生由于需求及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教材、教法和学法。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性、审美性及研究性的学习。早在1981年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就曾说过:“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种武器。”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母语都是极其重视的,没有哪一个民族会认为学过一段时间母语,就不用再学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是为了给精神以营养。我们的教学目的与此是完全一致的。“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总结以往学过的知识,并对今后终身自我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

与中学语文不同,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它没有中学语文那么多的课时安排,基本上也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可能是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可能是学习文学史的,也可能是学习语言学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可以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大学语文是一门内容较宽,覆盖面较广的“通识”课,这些相关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把他所擅长的研究和好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又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最主要的是大学语文教师要站在一定的视野高度,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科的层次,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三、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6

[论文摘 要]全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的人文内涵、重拾大学语文课的人文价值、找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认识论层面提出一些带有思路性的看法。

大学语文是高校非文学专业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也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世界各国无不重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大学生正确的母语表达和理解能力,而且能激发大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更好地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高对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欣赏和借鉴力,这些特有的功能是任何其它课程所不能取代的。遗憾的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实践中,语文课程长期遭到冷落,不仅其人文价值被严重消解,而且其语言工具价值也被大打折扣。全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的人文内涵,重拾大学语文课的人文价值,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语文走出困境需要多方面力量的作用,任何单一方面的努力都将难以扭转其边缘化处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努力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也不意味着每一种努力都没有任何意义,努力去改变困境总比停歇观望要好,只要不停地向前走,大学语文的尴尬处境总会有一天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要想向前走,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必须首先要确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在哪里,通往目标的可能路径是什么。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层面加以探索,这里仅从认识论层面提出一些带有思路性的看法。

一、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一个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院校的教学水平,因此,思考大学语文教学问题不能不涉及教学管理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就是服务,教学管理就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服务。那么,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教学管理者应当怎样才能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呢?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制约和调控,必要的制度保证是大学语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语文要想摆脱身处边缘地位的困境,赢得与其它课程同等的地位,必须求助于制度供给,只有在制度上获得保证才能引起校内各院系领导、广大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否则,大学语文就会被其它课程所挤压,不仅课时得不到保证,就连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难以建构起来。

制度的执行要靠有效的机制来落实,缺失有活力的机制,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有活力的机制不是单一的机制,而是一个机制体系,有了机制而机制体系不完整,同样难以使大学语文在高校站稳脚跟,难以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几乎所有的大学校长都会说开设大学语文很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或听到某一位大学校长在公开场合否定或贬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是,大学语文总是在高校普遍处于尴尬地位、毫无生机、甚至暗中受到挤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大学语文的管理缺少健全的机制。一个完整、健全的管理机制体系,应由若干个具体的机制组成:

一是导引机制,即从素质教育角度导引导全校师生,对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形成共识。同时,还要引导教师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运行机制,即保证大学语文按照常规课程要求得到正常开设。要避免随意缩减大学语文课时或以种种借口给其它课程让路的现象发生,不得随意取消或变相由其它课程取代;

三是评价机制,即对大学语文课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体系要经过师生民主讨论,才能有效发挥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评价体系要遵循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特别是要充分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视角,设立必要的人文关怀视点。所谓人文关怀视点,就是要有能够反映人文素质教育行为和效果的评价要素,这些要素可参考大学语文人文内涵的要义选取;

四是激励机制,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积极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语文教学改革作出重大贡献者,要充分给予肯定,对改革中的失误要持以宽容态度。激励和宽容是对立的统一体,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宽容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所谓宽容,就是要允许探索的失败,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性行为,探索的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而且失败往往要多于成功。也就是说,没有宽容也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因此,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宽容意识,特别是对教师改革创新中一时一事的失误,不要动辄以“教学事故”棒??之。

二、发掘和运用人文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其人文教育价值,使语文教学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掘、运用语文课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人文教育资源是人文教育的原材料,有了大量丰富而深刻的原材料,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高质量、高品位的人文信息。这里仅以人格教育为例,谈一下如何在人格层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一)发掘作家的人文教育资源。一个优秀作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除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应体现在他的经历中。大学语文中能使人叹服的作家不胜枚举,他们的不平凡经历,他们的高风亮节、爱国情感、顽强意志,是对大学生进行高尚人格教育最宝贵资源。对典型作家不平凡经历的讲述可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应向学生讲述优秀作家的不平凡经历。如,讲到屈原,教师不仿先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尽人皆知的名句,然后引出作家经历。当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将屈原为楚国的富国强兵而与国外贼人、国内奸人奋斗一生的经历讲述给学生时,在文史知识的系统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自然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会受到强烈的精神震撼,会被屈原那种明大义、不屈服、宁愿以死明志也不苟活的气节与精神所感动。再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人格光辉形象,他的经历曲折跌宕,青年时好学,入仕后刚直,获罪后忍辱,出狱后发奋,忍个人之辱,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自幼丧父,母亲以芦荻画地的方式教育他,令其贫贱不失志,苦读成才。杜甫等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二)发掘作品中的人格教育资源。本着对传统文化扬弃的态度和古为今用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作品中反映人类或民族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精华,并赋予他们以时代的意义,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样。大学语文中的大部分文章在写社会、写人物、写景物时,无不倾注了作家的爱与憎、好与恶。因此,授课时教师应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以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的表现力,又能使其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杜甫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的宽阔胸怀等。教师应该通过文学作品中思想道德的闪光点,去熏陶、感染、激励学生,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对高尚人格情操赞叹、感奋、仿效的心理。

(三)发掘教学中的自我反思资源。反思是一种宝贵的人格品质,反思是使人向前、向上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的能力。一个人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内心世界往往要产生各种矛盾。具有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能力的人,他面对各种矛盾斗争,总是能善于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过去,在反思中提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反思中正确估价自己的现状,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正确选择,从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内省”、“慎独”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能力。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荀子的“君子博学而且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愈的“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都是极好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精神的名言隽语。

参考文献:

[1]陈建萍.浅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2]蔡建萍.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学刊,2006(10)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7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原因分析 改革策略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但是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语文已经被边缘化: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探其原因,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优秀文化,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等学者专家倡导在全国各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时至今日,这些专家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看看下面这些材料:在学校教育中,和英语的强势相比,汉语显得尤为落寞,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有调查显示,88%的公众认为大学生中文水平下降,书面表达能力退化;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据新华社报道,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手举办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把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姚登南。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仅没有能够在强化汉语能力、开阔思维视野和提升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遭遇现实的尴尬:学生不愿学大学语文,教师不愿教大学语文,有的老师是为了凑课时才选择上大学语文课。那么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一)学生不愿学大学语文的原因。

1.对教师讲授内容和方式的失望。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步入大学殿堂的莘莘学子最初对大学语文课怀有一种期望:期望能聆听到大师的声音,大学语文教师能带给他们和中学语文教师不一样的感受,期望通过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具体讲授感受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领略到祖国灿烂文化的精华……但是,几次课下来,他们失望了:大学教师和他们的中学老师没有什么不同,文言文依然是字词句的翻译,现代文依然是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剖析,大学语文变成了“大四语文”,于是课堂上梦周公的有,打游戏的有,看课外书的有。

大学语文教材上有的篇目在中学学生就学过,大学语文教师不注意和学生沟通,只是按照自己的授课计划进行讲授,对这些重复讲授的课程学生更是没有兴趣。有的教师完全不和学生互动,课一讲完马上走人,不听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看法。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失望之情。

2.实用功利主义的影响。当今社会浮躁功利,人人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作为社会一员的大学生难免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每天忙着英语考级,拿专业证书,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相比之下,不过等级关,不拿等级证书的大学语文课,在他们看来似乎纯属多余。即便是列为公共必修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得到及格能拿到学分便心满意足。

(二)教师不愿上大学语文的原因。

1.大学语文属于通识课程,与专业无关,凡是中文系教学课时不够想凑课时的教师都可以教大学语文。既然是凑课时的,教师就不会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得过且过,按部就班,不求创新。

2.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期望值比较高,上好大学语文课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课文内容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还需要教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大学语文”本身姓“大”,即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它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这个要求非常高,徐中玉先生就一再强调:“开(大学语文)这门课,一定要找系里知识最广博的老师来教授。”(《社会科学报》2004年1月8日第5版)“‘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很大的课程。需要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教师来担任这门课。一个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所以,上好大学语文课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上成“大四语文”,学生厌学,老师厌教。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大学语文课堂依然是沉寂一片。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依然比较滞后,以讲为主,师生间的互动不足,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把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敬业与乐业》时,以“作为大学生的你怎么看待敬业和乐业”为题,就当今社会频繁跳槽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这堂课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跳槽行为进行了思索,而且讨论法的运用,改进了教学手段,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我们可以和学生探寻特定的情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需要时可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授之以渔”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只要师生通力合作,将这种授课和学习的方法贯穿始终,就能巩固和发展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的品质,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是把文字、图画、声音、动画集于一体的全方位展示,多媒体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运用动静结合的处理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开阔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

应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变得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加上悦耳动听的音乐和适宜的声音效果,可以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调查,发现96%以上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还是持一种肯定和欢迎的态度的。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案有其显著的特点,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节省板书时间,能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大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更新和扩充知识面,不断地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处理好多媒体、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应该立足以下基点:文学(文化)、思想与人生。在课堂讲述内容告一段落时不妨穿插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学生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食品安全你怎么看”、“钓鱼岛问题”、“专业和就业的关系”、“大学的梦想”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会踊跃发言,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的大脑适度放松,为接下来专心听课及积极和老师互动创造了条件。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要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与大学生的成长烦恼、精神困惑和就业择业等问题相联系,只有找到大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引起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如在讲《吃饭》这一篇课文时,由吃饭引申开来,笔者讲了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及餐桌上的一些学问,学生当时非常感兴趣,纷纷说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及为人处世很有帮助,希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更多的礼仪知识。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辩论赛”等大型教学活动,开展思维、听说、文书写作等教学实训,从而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过《雨巷》后组织“诗歌朗诵会”,学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后组织“演讲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一样的风采。

要大胆地把名家“请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大家风范,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笔者简单向学生介绍了康震后,就让康震教授带领学生走近我国一代词宗——李清照,领略李清照词的魅力。

(四)大学语文老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面很广,既有古今的文学作品,又包含中外的名家经典,附带要讲的还有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有广博的学识。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得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达到良好的效果,课程考核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且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1]。的确如此,学生在上一门课时往往极其关注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果一门课在结课时很容易就做好,学生就会对这一门课失去热情,不会在这一门课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大学语文课程更要强调平时成绩。比如根据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课堂发言、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等给出平时成绩,在大学语文中,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分别占60%和40%,加大了平时成绩比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笔者看来,平时功课做好了,期末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期末考试尽量不考查或少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出开放式的大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无论它如何变化,大学语文所负载的文化传承、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愉悦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功能都不会改变,期待大学语文能早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大学语文的新思维[J].求索,2004,(5):187.

[2]杨坤道.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N].中国大学教学,2006,(08).

[4]魏怡.大学语文新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育 大学语文 指导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领域的逐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应试教育机制中,而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广对外汉语学习工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压力也日趋加大,在世界“汉语热”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母语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高等教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要更加明确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程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应更加得到重视。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学者、某个诗人、某个作家的少数精品的略读,应彻底改变这种浅尝辄止的应付,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课程的重要地位,要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融汇中外、贯穿古今,真正明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学习掌握世界文化的精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精选课外阅读作品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大学阶段对于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层次需求,要认真坚持开卷有益的教育理念,精心筛选课外阅读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又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切实避免学生对作品抵触情绪的产生,要充分肯定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在阅读作品的安排上,也要结合课内阅读,使之实现对课内阅读知识领域的拓宽和延伸,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和推广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便利性和时间的合理性,为保障和提升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每个时期确定一个明确的课外阅读主题,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检查方式,强化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知识面的有效拓展。

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中,明确不同阶段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经典作品,而且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要同时给予相关作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阅读作品的思路和脉络,明确自己要选择重点阅读的作品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篇1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受到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冷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都以专业课程为主,不重视其他课程,这也让学生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