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减灾措施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7 11:26:22浏览:273
防洪减灾措施篇1

关健词:排涝抗旱工作措施组织保障防洪减灾

一、工作措施

1、编制完善预案。

各地要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低洼易涝农田排涝预案,增强排涝工作的针对性与预见性,确保农田一旦出现内涝能快速排除。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防洪预案,确保防洪抢险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2、加快疏浚沟河

沟河疏浚工作实行省辖市、县f市、区)、乡镇政府分级负责,省辖市负责跨县(市、区)沟河的疏浚,县(市、区)负责跨乡镇沟河的疏浚,乡镇负责跨行政村沟河的疏浚。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沟河疏浚方案,重点解决干、支、斗等沟河的排水问题。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组织力量,加大投入,限期完成沟河疏治工作任务,使行政区域内沟沟相通、沟河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使已治理农田在除涝标准内排涝畅通、不成灾,未治理农田尽可能减少损失。

3、要加强物资储备供应。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根据定额标准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配备必要的排涝机具、设备,以保证抢险排涝需要。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电力、油料、运输机械等物资供应,实行优惠价格,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防洪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4、要建立抢险排涝队伍。

排涝任务大的县f市、区)应根据情况建立专门的抢险排涝队伍,明确职责与任务,加强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应派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农田排涝工作。

5、要搞好防洪排涝科学调度。

坚持科学决策、蓄泄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合理实施“拦、分、蓄、滞、排”措施,确保在规定标准内防洪工程安全,平原地区排涝畅通。水利部门要按照已经批准的防洪预案和调度运用计划,联合调度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充分发挥拦蓄作用,科学调控洪水,使洪水安全下泄。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调度水库、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合理控制河道下泄流量,给平原地区涝水让路,使涝水在最短时间内排出,并尽最大可能减少河滩区农田损失。

6、全力做好抗旱灌溉工作。

各地要抓紧组织修复被损坏的灌溉渠道,恢复输水能力,抢修水利工程设施和机械设备,保证适时灌溉。一旦出现旱情,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设施,优化调配水源,实施科学灌溉。引黄灌区要按照已报批的用水计划足额引水,远距离送水,努力扩大灌溉和补源面积。大、中型水库要统筹兼顾防洪和抗旱灌溉,科学调度,尽最大努力满足抗旱用水。井灌区要动员群众全力投入抗旱灌溉,扩大灌溉面积。

7、加大防洪排涝应急投入。

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要求,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对防洪排涝工作的投入。省财政安排防洪排涝应急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奖补各地在沟河疏浚中发生的油电费、人工费、机械设备租赁费和采购排涝水泵费用等。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低洼易涝区防洪排涝工作的领导,立足于防大洪、排大涝、抗大旱,对防洪排涝抗旱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真正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坚决打好秋粮夺丰收攻坚战。

2、落实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落实排涝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防洪排涝抗旱工作任务分解到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有洪涝发生,迅速组织群众和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防洪排涝,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要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制定部门联动工作方案,加强沟通协商,及时通报信息。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严格履行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水利部门负责防洪排涝抗旱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本地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预测预报,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息。农机部门负责组织排涝机械,指导农民搞好排涝机具的调试、检修,做好排涝机具、零配件等物资供应。石油、电力部门要做好油、电调运调度工作,保证防洪排涝抗旱工作需要。通信部门要做好通信设施的检修、管理,保证通信通畅。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防汛排涝抗旱物资的运输工作,保证抢险物资及时到位。公安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为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巡查力度,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3、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防洪排涝抗旱工作的督导,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省水利厅要派出督导组到各地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全省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有效推进。

防洪减灾措施篇2

关键词:城市;洪灾;因素;防洪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每年全球范围内都会暴发许多自然灾害,据统计结果分析,大概有40%的损失是因为洪涝灾害造成的,所以,洪涝灾害已经成为现阶段主要的自然灾害形式之一。洪涝灾害的发生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洪涝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减少因洪涝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1城市洪灾形成的因素

城市洪灾的发生将会给当地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导致我国城市洪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1地理环境的因素

我国有将近一半的城市在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且属于平原地形,这些城市由于地面比江河水位低,在洪水大量来袭时易造成蓄泄能力不足,这种低洼的地势很易造成洪灾的侵袭。

1.2气候的影响

气候是非常容易引起城市发生洪灾的一种因素,一般来说导致洪灾的主要气候原因有台风、大潮,由于我国紧靠海洋每年都有至少7次以上的台风入侵,这些台风强度较大并且造成的危害也很大。据资料显示,深圳在1993年的一次台风入侵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3亿元,而1997年的特大风暴潮灾中浙江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70多亿元,因此,城市洪灾的发生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1]。

1.3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的建筑更加拥挤、马路也都成为水泥和沥青,这种路面对雨水的吸收能力很弱,降低了水土交换作用。同时,部分城市将雨水排除管道和排污水管道共用,且城市中的排水设施不够完善,投入的资金比较少,相应的排水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大量雨水的侵袭。

2城市防洪减灾的有效措施

减少洪灾对城市的危害,减少由于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的损失,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2.1增加对城市洪灾预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面对城市洪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加强城市洪灾预防管理的重要性,根据城市洪灾预防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增加对城市洪灾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城市防洪预防建设资金的投入要落实“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设”的原则,实施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满足城市防洪相关设施的建设。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和“国家河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向城市中相关河道的受益单位收取一定的城市防洪工程维修管理费用;有国家拨取专项资金用于对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或维护,或是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响应,利用社会资金和股份制的模式开展城市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2]。

2.2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防洪工作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一项理念,科学发展观主要是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实全面的发展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城市洪灾的发生将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相关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在城市防洪工作中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城市洪灾是一种自然灾害,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为的一些因素而导致的,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杜绝这类灾害的发生,但是要通过自身的行动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应该转变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避险意识放在防洪工作的首位,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安排,发挥防洪工程效益并通过调度蓄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程度的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

2.3完善城市防洪管理体系

要做好城市防洪工作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了减少洪灾给我国城市带来的损失,相关部门应该尽快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形成一套完善的城市防洪管理体系。非常规防洪工程和常规防洪工程以及防洪非工程体系,洪水灾害保障体系和灾情、水情评价体系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规防护工程主要是通过一些基础设施的维护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常规防洪工程主要是建筑堤坝和水库等措施,这些完善的防洪体系的建设对于减少洪灾对城市的威胁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洪灾管理部门要根据各地的洪灾发生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制定适合城市的减灾对策,将更多的现代技术运用到城市防洪减灾的预防和管理中,做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城市洪灾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损失,实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2.4定期对防洪设施进行维护与维修

维护和维修是确保防洪工程完善良好的根本措施。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确保维修费用充足和资金落实到位。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来解决一些体制不顺,管理不灵活、管理经费不足的弊端。并且,要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协调好各个区段的管理和维护[4]。

2.5大力宣传、增加人们的水患意识

在城市防洪中,我们应大力宣传一些相关知识,增加百姓水患意识,提高百姓防洪素质水平。积极宣传与城市洪涝相关的法律,使百姓意识到城市防洪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以及城市防洪的重要性,使百姓养成人人关心,自觉维护河道环境,自觉维护防洪措施的好习惯。对一些无故破坏宣传活动或防洪措施的个人或单位,应依法从事,给予严惩。

2.6颁布相关法律,将城市防洪纳入法制轨道

在城市的建设当中,难免会有一些侵占河道的违规建筑物,因此,国家应颁布相关法律,对这些违规建筑物限期无条件拆除。对于一些违反规定、抗法不拆和破坏防洪措设施的恶劣行为,应按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惩。此外,有条件的城市应设立相关资金,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2.7城市防洪应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城市防洪和城市建设应该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果这两者相结合,不仅能节约城市道路占地面积,还能更好地维护河道堤防。对与城市建设留下的垃圾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致力于加固堤坝。增加水土面积,提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2.8建立一套完善的水文自动检测系统

我们应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对城市附近的河流进行各项水文参数的实时收集和处理,及时准确的进行水文测报和洪水预报,为防洪相关决策人员提准确数据,从而科学合理的调动用水。除此之外,要设立各级城市防洪相关部门,实行行政长官责任制,还要对各个部门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

3结语

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然灾害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相关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应该从增加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念以及建立适合城市防洪的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更好的开展城市防洪工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士奎,郭淑君.城市洪涝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于卫红,于冠瑞.与洪水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防洪规划[J].城市规划,2010(04).

[3]黄淑玲,徐光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防洪减灾措施篇3

关键词:施秉县 城区 防洪减灾 措施

1 城区 自然 特征

1.1 地理位置 施秉城区位于施秉县中部,舞阳河及其支流杉木河、小河的交汇处,地势开阔平坦,海拨524~525m,河面高程520~521m,东西宽60km,南北长62km。s304公路横贯镇区,距施秉县火车站17km。

1.2 地形地貌与地质 施秉县城区位于东西走向的施秉断陷盆地中部一级阶地上,海拔高程524~525m。贫地东西长10km,南北宽0.2~1.6km,北部地形陡峻,南部坡缓,东、西面各有诸葛洞峡谷及观音岩峡谷。盆地地热平缓,河面高程520~521m,坡降小,大量冲积砂(砾)石层、粉砂土、粉砂质粘土堆积于河床中形成河漫滩、高漫滩。干流舞阳河由西往东呈“s”型从盆地中蜿蜓穿过。支流杉木河、小河分别在平宁桥左岩下游约450m、施秉大桥右岩下游约500m处汇入干流。

1.3 河流水系 施秉县境内河流众多,河道长度10km以上的河流有34条,均属长江流域乌江、舞阳河、清水江三大水系。主要流经县城的河流有干流舞阳河及支流杉木河、小河。县境内的河流水流湍急、坡降大、落差集中、水力资源丰富,为水电建设和农田灌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4 气象 施秉县属于中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纬度较低,海拨较高,具有明显的高原性季风气候。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无霜期较长,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属于丰收型气候。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7.6℃,多年平均气温16.4℃,多年平均降水量1018.2mm,无霜期298天。

2 洪、涝特征和灾害分析

2.1 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2.1.1 暴雨特性分析 舞阳河洪水属山区型洪水,由流域内暴雨产生。而影响暴雨天气主要是受冷风低槽及两高切变线影响,舞阳河流域位于背风坡谷槽地带,处于南部公山和北部梵净山两大暴雨中心之间的暴雨低值区,是贵州省四大暴雨低值区之一。

2.1.2 洪水特征分析 舞阳河及其支流杉木河、小河均属山区河流,两岸多为岩壁,河谷狭窄、深切,河床坡度陡,汇流时间短,每遇暴雨易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水位暴涨暴落现象很明显。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一般发生在5~7月占82%;而发生时间最多的是每年的5~6月占66.6%,其它月份虽也有洪水发生,但机率较小。汛期各月洪水发生机率分析结果见下表:

洪水持续时间一般在2~3天左右,洪峰滞时约1.5小时,洪水组成多以干流洪水为主占70%,干支流同时涨水占20~30%,虽然干支流同时涨水的机率不算太大,但一旦遇上将造成灾害性洪水,如“95.6”、“96.6.1”、“96.7.2”洪水。

洪水传播时间根据多年大洪水资料分析,从干流上游的旧州水文站~皂角屯站约7~8小时,两岔河水库至观音岩电站为5~7小时,观音岩电站至施秉县城约0.7~0.8小时,洪水抢险时间只有5~7小时,抢险时间较短。

2.2 主要控制站不同频率洪水推求 根据施秉县《防洪手册》,干流舞阳河控制站为施秉大桥,现施秉水位站断面,由于杉木河和小河两条较大支流汇入,使得干流防洪段的洪峰流量沿程是变化的,为此,根据支流在防洪河段分布情况把河段内的洪峰流量分为三段 计算 ,即上游无支流段、中游为只有杉木河加入段和下游有杉木河、小河共同加入段。根据所选水情控制站,选用中游段后只有杉木河加入段,采用皂角屯站设计洪峰流量按面积比计算到中游河段,同时考虑观音岩水库削峰蓄洪的影响。

3 洪(涝)水对施秉城区的影响

3.1 施秉城区防洪除涝现状、标准及规划 我县虽然主城区内防洪堤已基本建成,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堤内低洼地带受堤外洪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堤内小范围的积水受堤外高水位洪水的影响不能正常向河道排泄,造成堤内局部受淹而发生外洪内涝。因此规划在城区沿河低洼的西站、东站及北站三处建排水泵站、解决积雨内涝问题。

3.2 洪、涝水对施秉县社会 经济 发展 的制约程度 施秉县城区目前虽处在全省暴雨低值区,但由于该城区三面环水、地势开阔且较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自清顺治十年(1653年)以来的347年中,就发生较大洪灾19次,其洪灾损失逐年增加。充分说明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制约施秉县城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加大投入进行 科学 防洪和依法防洪,把洪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施秉县城经济稳步发展。

4 防洪减灾措施

4.1 防洪治涝工程措施

4.1.1 堤防工程 施秉县自1995年以来先后在舞阳河和小河上修建了五期防洪堤,共8300m,这些河堤加防浪墙后均达5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95、96以及2002三年的洪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保护城区党政机关、工矿 企业 、学校及居民,保护人口约4.5万人,保护面积4.8km2。

4.1.2 水库工程 两岔河水库位于旧州镇上游约5km,集水面积256km2,库容6320万立方米,主河道长37km,比降6.4‰,具有年调节性能。由于该水库集水面积较小,只占施秉城区集水面积的20%,对区间占80%集水面积的洪水起不到调节作用,因此两岔河水库对施秉城区的防洪作用不明显。

观音岩水库位于施秉城区上游9km处,坝高82.1m,总库容1.2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941km2,占施秉城区大桥以上集水面积的74%,占皂角屯以上集水面积的55%,为年调节水库,对洪水具有蓄洪、削峰、错峰等能力,其调洪能力达7000万m3,对施秉城区及下游的防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洪水运行调度

4.2.1 防洪限制水位 观音岩电站主汛期5~7月,限制水位为596.00m,后汛期8~9月,限制水位为598.00m。

4.2.2 水库调洪削峰作用 观音岩电站防洪水位596.00~599.00m,具有较大的调洪削峰错峰能力,水库可将20年一遇洪水削减23%,降为10年一遇,将50年一遇洪峰流量削减25%,降为20年一遇,错峰时间为4小时。对施秉县城的防洪起着重要的作用。

4.2.3 洪水调度方案 由于上游两岔河水库对施秉县的防洪作用不明显,故洪水调度只考虑观音岩电站,其洪水运行方式严格按《近期舞阳河防洪调度方案》执行;水位超过防洪限制水位596.00m,即全开一孔闸门,以后视水库水位上涨情况而定。当前一时段水位上涨.1~0.2m开一孔闸门,0.2~0.4m开2孔闸门,一次开启闸门不应多于3孔。当水位超过598.00m,溢洪道闸门全开情况下,若前时段水位涨幅超过0.6m,加开底孔泄洪。

4.3 加快和完善非工程措施

4.3.1 建立雨情自动化测报点,为能准确及时地了解雨情,建议在舞阳河、小河、杉木河上各建立一个雨量站,并了解上游周边雨量及旧州、黄平雨量,掌握雨情发展动态。

4.3.2 尽快建立和完善县城乃至舞阳河流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4.3.3 尽快重新建立水文水情控制站,监视舞阳河和小河上的水情。

4.3.4 保护上游森林植被及种植水土保持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避免泥沙淤积抬高河床,降低防洪标准。

4.3.5 解决落实防洪基金,办理洪灾保险。

4.4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城区防洪预案

4.4.1 明确了洪区的划分和相应职责。

4.4.2 落实了防汛抢险队伍及防汛物资。

4.4.3 划定了堤防工程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防洪水位线。

4.4.4 加强了汛情监测、洪水预报及报警。

4.4.5 制定了 科学 的抢险方案及撤离方案。

防洪减灾措施篇4

1950年以后,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成就卓著。但是我们今天却面临着水灾发生频率增加,灾害损失持续上升的现实。防洪减灾陷入了一方面巨大的资金投入,一方面难以遏制的灾害势头这种困境,这与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经历类似。本文将从《美国防洪减灾总报告及研究规划》研究入手,考察美国防洪减灾方针演变过程,以期为防洪方针的完善和推进防洪减灾行为社会化提供思考及借鉴。

一美国防洪减灾理论更新的社会背景

(一)防洪工程投资、效益与灾害损失同步增长

美国防洪管理始于1803年。随着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下游防洪堤防系统建立,开始设立国家和私有的防洪管理机构。1927年,陆军工程兵团成为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防洪工程及管理的专业机构,其后由陆军工程兵团负责国家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管理。

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防洪行动纲领,确立防洪工程是公益性工程,管理的权威和工程经费得到保障,防洪主要责任也由联邦政府负担起来。两年后一位经济学家预见了其中的弊端∶由联邦承诺在全国实施防洪计划,48个州都将接受这个福利,人们不难想象,联邦财政的大门由此而大开。这一预见在七十年代被证实,国家将防洪减灾全部负担起来的政策,只能日益加重国家在防洪投资方面的财政压力。

三十年代坝工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达数十米上百米的混凝土坝将江河截断,大量的洪水可以在水库中蓄积起来。通过水库调蓄洪水、堤防阻挡和河流渠道输送洪水,美国人骄傲地认为其防洪能力已超过任何国家。人们以为凭借现代技术和国家的财力,洪水可以被驾驭。

至六十年代中期,已有约110亿美元的联邦投资用于防洪,到了1980年一年的防洪减灾费用是22·8亿元,当然随着防洪工程的修建,江河的整治,调度洪水能力不断提高,防洪投资所减少的灾害损失远远超过了投入。但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水灾损失仍以年4%的比率增长。到七十年代达到7%。据估计到2000年,年水灾损失将超过43亿美元(按1975年价格计算),增长的地区主要是城市。而43亿是考虑了洪泛平原管理和实施各种措施之后的灾损值,否则损失将达60亿美元。死于水灾的年人数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300~500人。由于受灾地区相对集中,使得灾情更为突出。1972年6月在南达科他州莱彼德城(RapidCity,SouthDakota)两小时内死亡238人。每当纽约港湾发生高潮位的台风海啸,仅在市区范围内有130万人被困并造成主要市政设施瘫痪。

1974年,美国通过灾害救济法案。1979年总统灾害救济基金仅为水灾受害者就支出17亿美元以上的援助。国家用于防洪工程、灾时救援和重建的经费更急剧增长。

以工程控制洪水的治理方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出来。帕尔河是美国南部地区的主要河流,全长300多公里,穿过密西西比州23个行政区和路易安那州3个行政区。密州的杰克逊市是这条河中游的中心城市,在五十年代的经济高潮中,城市人口急增,新的商业区和住宅区使这座城市充满生机。历史上杰克逊又是多水灾的城市。六十年代按照100年一遇洪水设防,在上游兴建了罗斯巴内特坝,形成了以供水和水上娱乐的中型水库。河道裁弯取直,修建质量极高的堤防。工程完工后,有关部门宣称∶该工程标志着每年肆虐于杰克逊市的帕尔河水灾的终结。但是1979年4月的“复活节洪水”无情粉碎了人们的愿望。当持续1周的降雨与上游洪水相遇时,水库满库全部开闸泄水。但是,下游高水位的顶托,使河流水位迅速上升,洪水漫堤冲入了城市,新开发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沦为泽国。这场后来称为水利工程规划和洪水调度失当而加重的洪水灾害,造成了1900座居民住宅毁坏,上万人无家可归,价值7000万美元的污水处理厂冲走,城市电力设施严重破坏。联邦当局为灾民发放的赈灾款和保险赔偿金达到3·75亿美元。事后有人说这次水灾是对“筑坝挡水,就等于防洪”传统防洪观念和减灾对策的讽刺。

以防洪为目的修建的工程,改变了河流水文特征,加上城市发展更使河流的自然状态发生了变异从而加重了水灾,这是人们通过水灾才得到的深刻认识。

(二)非工程措施推行进程中两难的困境

早在1934年,美国一些专家就对完全依赖工程防洪的方针是否明智提出疑问,建议应该立法限制在洪泛区开发。五十年代开始提出了国土规划、预报和警戒、疏散、修正房屋建筑规范等非工程措施,并被总统咨询委员正式在防洪规划中推荐。直到1966年在防洪政策专门工作组提出的《水灾管理的统一国家规划》,防洪非工程措施才从管理机构方面得以确立。

1968年通过了洪水保险法和洪泛平原土地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法规。但是,这些政策并不吸引地方政府积极推行。1972年两场大水,洪水保险才为大众所认知。1972年在宾夕法尼亚的萨斯奎亚那河发生水灾,造成90%财产损失,总额31亿美元。保险公司理赔时才知道流域内只有4个社区参加洪水保险,售出保单683份,其中水灾最严重的一个社区只有2户投保。水灾频繁的南达科他州莱彼德市至1972年前,全市仅有29户参与洪水保险,而这年6月洪水使238人丧生,上万人流离失所。1973年颁发了《洪水灾害预防条例》,促使了地方政府对洪水保险法的执行。该条例规定∶只有参加了洪水保险的社区,在既定的洪泛区可以获准开发并有可能获得联邦或与联邦机构有关的资金援助。如果社区没有参加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即使正式确认水灾事实后,受灾者也不能享受任何形式的联邦救济金或贷款。

洪泛平原管理要害是特殊区域的土地管制,其法律依据是洪水风险图。联邦政府的洪水风险图与洪水保险项目是互相配合的,而地方制作的洪水风险图却只考虑地方利益,于是往往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些地区被联邦和地方洪水风险图同时覆盖,有些地区却没有包括。

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ationalFloodInsuranceProgram)使得洪水保险成为水灾受害者得到无偿资助的最大来源。然而,洪水保险费一直由联邦政府给予大量补贴,即超过保险费收入的部分由政府支出。强制性的保险实施后,结果由于索赔范围广、费用高,使国家用于保险的开支急剧上升。此外,政府参与的减灾项目如灾时疏散和预警、灾时救援等几乎每个方面的问题都日渐增长,也变得更为复杂。与此同时,个人及社区为对付水灾所承担的责任却相应地减少了。这样一来,灾害行政管理和资金筹措日益成为联邦政府和管理机构沉重的负担了。

二减灾行为社会化---防洪方针的重要突破

1968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规,确立了以洪水保险、洪泛区整治、防洪工程管理为主的非工程措施防洪减灾政策。1977年5月24日,卡特总统签署了著名的11988号总统令,要求所有联邦机构共同协调,使联邦各部门、各州和地方相应机构减灾管理的统一性,以及确立领导与合作关系。重点放在洪泛区管理,洪泛区发展规划。

但是,传统的防洪减灾管理分工太细,联邦各部门与地方减灾管理脱节,3年后发表的11988号总统令备忘录发现,非工程措施进展微乎其微。

1979年,对频繁发生的水灾、持续上升的灾害损失和居高不下的灾区拨款,美国众议院就水灾问题质询政府。次年,国会指示国家科学基金会全面评估国家防洪减灾政策及行为。集合了全国20多科研和管理部门的60多位专家工作2年之后,提交了美国第一部国家防洪减灾经典文献《美国防洪减灾总报告》,这部文献向公众公开了国家防洪减灾的国策、水灾历史和现状以及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的建议。至此防洪减灾进入了新时期,即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演进到减灾行为的社会化。

(一)观念转变与防洪减灾行为社会化的推进

八十年代初对国家已往防洪政策和行为的评估,使人们改变了对灾害的认识并重新定位减灾行为的目标。对后来政策完善和减灾行为起着指导意义的认识主要有如下方面∶

(1)水灾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为支持这一观点除统计资料外反复引用的例子是∶“在雷比特市的历史上,每年有35人死于火灾、35人死于犯罪,但仅在两小时之内,就有238人被洪水夺去了生命。”因此,有洪水问题的地方政府必须将防洪问题置于和城市治安、消防同等重要的地位;

(2)今后,灾害损失上升趋势仍将继续;洪水不可能被人类控制,但是灾害可以通过有效的行为尽可能地减轻,防洪投入的上升趋势可以通过洪泛区管理、暴雨和海岸带的综合整治措施得到缓解,这些措施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有较高效益;

(3)建立社会减灾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防洪减灾的法律体系,使各种减灾措施发挥应有效益。减灾领域的社会学、法学和行政学研究应该优先着手。

(4)继续以百年一遇作为防洪减灾标准,关键设施则应采用五百年一遇标准;在高风险地区发生重复水灾后,不应再为洪水保险提供补贴;要加速将所有洪水多发地区的社区纳入国家洪水保险项目的常规工作;应超前考虑城市化和蓄滞洪区占用的后果;建立国家数据采集、评价系统,建立灾害数据库和完备信息传递系统,使之成为完善政策和实施行为的基础设施;

(5)洪水保险是国家防洪减灾的主要政策,是实现减灾社会化的主要措施。由此推进区域开发的有效管制,并筹集减灾理赔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主要渠道,为此应完成统一的洪水风险图绘制及国土规划,对与防洪保险项目有关的金融机构和私营保险业目前和以后可能的作用应全面评估;

(6)水灾预警和应急反应体系实现集权化的管理,并将这一体系的基础建设扩展到社区,使地区和全国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更有效的互相联系,使现有洪水预警体系的预测工作得到统一和加强;

(7)确立联邦应急管理局领导和协调防洪减灾行为的权威性,并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8)地方政府尤其是州一级政府在防洪减灾中起着主要作用。联邦洪水保险计划和其他减灾行为推行需要地方政府配合。鼓励各州制订与11988号总统令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国家水资源委员会应与联邦各有关机构和各州配合,制订评估防洪减灾政策执行效益的措施。

正是观念和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和阐述,为后来美国防洪减灾工作进入新的时期奠定了基础。

(二)联邦应急管理局及其行政体系--减灾管理的集权机制

1980年10月,一个领导国家减灾工作的新执行机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局的成立,这是对所有自然灾害行使应急管理的权威机构。根据国家对各灾种的发生机率、对社会危害程度的综合评估,水灾管理是这个机构工作的重要方面。洪水保险计划、水灾预防、灾时救援及灾后重建的领导责任从此全部归属新成立的联邦应急管理局(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

对联邦制的国家,联邦应急管理局对减灾管理体制是高度集权的,它重新调整了实施减灾行为中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它所依托的政策被概括为“胡罗卜加大棒”。胡罗卜是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灾时救援实施和复建贷款评估系统;而大棒则是独立灾害管理运行系统,对州和地方应急管理垂直领导的行政管理权。联邦应急管理局在有洪水问题的州设置分支机构,领导地方的减灾工作,并负责提供经费,而各州及地方社区有权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国家减灾项目规定中的适当措施。地方防洪减灾项目的选择可以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并达到多项目的,如发展对灾害有承受能力产业、住宅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水质,以及利用蓄滞洪区设置娱乐场所或休闲地。在联邦应急管理局高度权威的领导下,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在80年代以后才真正全面实施,并成为国家减灾的主要措施,与之配合的是4种非工程手段,即保险、洪泛区开发与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和蓄滞洪区土地管理。

推行对社会、企业和家庭影响最大的洪水保险项目是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的主要工作,约涉及全国2万个社区。根据这一计划,美国的许多社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应进行洪泛区和海岸带建设规划或工程整治。根据这一计划,要实施一系列的总体基础建设项目∶满足一切自然灾害的预防、救援、复建的数据库和信息传递网络;按照100年一遇和500年一遇洪水设防的标准,制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洪水风险图,从流域风险区划到适用与家庭和小企业的社区风险图。此外,灾时救援时对国民卫队的调动和为总统应急提供决策依据等责任,这些涉及联邦各机构、州、县和社区的工作逐步加强了社会对这个机构权威性的理解。

为了鼓励各地进一步采取行动和加强洪泛区管理,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洪水保险项目调整方向。在完成洪水风险图的基础上,保险部门将所有可能受百年一遇洪水袭击的地区(不论其开发程度如何)视为特别水灾区。从而规定这些地区在法定的最后期限完成洪泛区治理工程(包括搬迁、住宅改造等涉及千家万户的工作),实施蓄滞洪区土地管理办法。此举旨在减少保险开支,而使风险较小而开发潜力较大的社区尽快加入永久性的保险。很快约9800个风险较小的社区进入洪水保险,而洪泛区内有重要建筑或建设潜力的8600个社区成为调整后的国家洪水保险项目的主要对象。这些社区获得促进洪泛区管理与社区总体规划、管理和开发结合的一系列技术和财政援助。后来美国洪水保险费的一半是花费在4个大都市区∶迈阿密、坦帕、新奥尔良和休斯顿,联邦财政对防洪保险的补贴预定在21世纪初削减为零。

联邦应急管理局接手主持洪水保险计划领导工作之后,概括推动洪水保险各种举措的关键是:“除非进行洪泛区整治,否则在洪水风险区进行的任何建设将不能得到联邦援助。”10年前,洪泛区整治尚未普及。而新政策使有关的地方政府感受到了洪泛区管理的必要性。洪泛区整治和洪水保险像建筑规范、酒类法令那样逐渐被普遍接受。

(三)减灾责任转移与分担--减灾责任分担的制约机制

对于联邦政体,州政府对减灾工作的实际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从州政府在灾时的应急行为发现,如果赋予州长宣布全州处于紧急状态权力,则这些州预防灾害的能力就会立即调动起来,否则这种能力将大打折扣。应急管理政策赋予地方政府这一权力并同时负有的责任。

社区对防洪减灾措施的选择各有不同或侧重,给了地方政府和社区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减灾措施的权力。凡是减灾成就显著的地方,几乎都是由于当地存在强有力的和持续的努力。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措施被视为“他们自己的措施”。在实现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联邦规划、政策和资金对地方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规划和政策还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八十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减灾政策的实施,尤其洪水保险、灾时救援使人们切身感到防洪减灾是联邦政府领导的。到九十年代美国已经基本构筑起减灾行为的指挥和决策的政府和社会应急网络,为此服务的气象水文预报预警系统、数据采集和评估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洪水保险深入社区,在洪泛平原甚至街区也有随处可购的洪水风险和费率图。

美国人在防洪减灾的历程中,对各种措施产生效益的关键日益清晰。《总报告》阐述了这一见解∶“社会对灾害的承受力是通过基本政策做出的决策而获得的,而不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问题,具体操作不具备这种功效。”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非工程措施对防御洪水、减轻灾害都是必须的。但是,任何手段不可能中止洪水灾害,人类可以企及的目标应是尽可能地减轻水灾风险,而决定各种减灾措施实际效益主要在于社会对它的支持程度。

三98''''大水之后我们应有的思考和行动

无论传统“水来土挡”的堤防,还是现代拦蓄洪水的高坝大库;无论是洪水的预报和预警,还是水灾救援和灾后救济,人类不断地与自然态洪水搏斗,并从各方面化解灾害的社会危害。但是完全消除水灾仍是当代人无法企及的目标。

20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指出∶水灾仍是当今造成人类财产损失和生命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呼吁各国政府重视水灾问题。可以说这实际是对20世纪后期人类灾害观和防洪策略的修正,对各种防御手段和救援行为的最终目标重新定位。发生在20世纪末的防洪战略的转移是世界性的,美国、日本等国起步较早,减灾行为社会化代表着有洪水问题的国家今后必然的方向。

中国自1950年以后,进行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建成了以大坝、堤防抵御洪水和调度洪水的防洪管理模式,以及卓有成效的防汛指挥系统。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社会对洪水威胁更为敏感。但是,整个社会对水灾增加负有的责任却思之甚少。

九十年代初期,频繁发生的水灾促进了我国水灾问题的研究。对水灾成因社会因素的分析导致了理论方面的新认识--灾害属性,即水灾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据此不难理解任何以防御自然洪水为主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实施只有置于国民具有水灾意识,经济上负担水灾责任,行为服从有关法规制约的社会大环境之中,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而营造这样的社会环境需要政策导向、法律保障和领导防洪减灾机构的高度权威性。

相比而言,我们目前的防洪管理体制更容易实现向减灾的统一管理过渡。但是,行政与专业管理的部门条块分割,又将削弱一体化管理构架职能的发挥;在社会层面,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防洪管理机制,也使社会难以理解减灾责任分担的必要性。当防洪战略转移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人肩上之际,我们应该面对当前的形势以及社会特点,理清改革的思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避免照搬别人经验而难以奏效的教训。

1983年提出的美国防洪减灾规划认为∶所有的防洪减灾研究应当遵循社会学和行政学项目优先的原则,重点研究和评估以往的政策和措施,以完善和指导今后的政策和行为。这一认识同样适合我们当前的情况。防洪减灾行为社会化涉及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需要从社会学、行政学、经济学、水利学、气象学、生态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和部门联合攻关,建立起完备的防洪减灾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和个人防御灾害和承受灾害的能力普遍提高。

98’大水之后,我们首先应该不失时机开展防洪减灾领域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调查,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评估我国防洪建设和管理,评估现有防洪方针、法规建设。只有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基础,才可以为今后防洪规划修正,防洪减灾战略制订、防洪防汛优化管理,减灾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研究成本的投入是极为有限的,但是,其中蕴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难以估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谭徐明等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防洪减灾总报告及研究规划,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防洪减灾措施篇5

1对防洪减灾的总体认识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联合国1986~1995年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洪水灾害发生次数占全部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32%,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分别占全部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的31%和55%[1]。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美国和日本[2]。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之频繁,造成的灾害损失之严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笔者对我国防洪减灾有以下5方面的认识。

1.1防洪减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努力推进“人与洪水和谐相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与洪水相处的历史进程中,各国人民不断摸索和探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处理洪水的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变化。从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莱茵河和其它一些大江大河防洪减灾的历史进程看,人们对待洪水的方式和态度大致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被动地适应洪水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洪水如猛兽,来了只有躲避;二是控制与防御洪水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定居点范围逐步扩大,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人们开始向洪水通道和调蓄洪水的湖泊进军,导致江河调蓄洪水的场所越来越小;三是有意识地主动适应洪水的阶段。随着大量防洪工程的建成,洪水通道逐步缩小,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提高了,但洪水灾害损失数量却仍在增长。于是开始了限制人类有害行为并主动适应洪水的新时期[3]。我国近几年的防洪减灾对策措施与数年前相比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正在朝着“洪水管理”和“人与洪水和谐相处”的方向前进。如:在法律上已明文规定实施规划保留区制度;在长江等江河实施了大规模的退田还湖、整治河道和实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措施;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险防洪工程;加强流域管理,实施流域全年水量统一调度等多个方面。

1.2洪水管理需要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措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防洪减灾面临着不同的环境,有很多不利因素。一是人口密度大,留给洪水的回旋余地比较少,难以象西方国家那样预留出很多调蓄洪水的湖泊和湿地;二是洪水威胁区域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基本重叠,洪水灾害威胁严重;三是我国江河洪水的变化幅度非常大,防御同样标准的洪水需要修建比西方国家更多、更大的防洪工程;四是我国河流的含沙量高,防洪减灾需要处理更多、更棘手的问题;五是长期以来固有的防洪工程水利观念的管理模式,要转变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习惯和措施非常困难。为此,我国的防洪减灾对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不能照搬照套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否则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1.3洪水管理应以流域为单位,开展流域综合管理江河洪水具有与其它资源不同的属性,它以流域为区域,形成相对独立的集合。流域内的水体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流域间的水体相对独立。这一特点决定了洪水管理必须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统一管理,否则将导致各种各样的水事矛盾,甚至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江河洪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洪水管理一定要统筹考虑流域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全面安排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洪水管理是对一个流域范围内各种各样与洪水灾害相关的因素的综合管理,是全年的整体活动,决不仅仅是汛期的短期行为。欧洲的莱茵河穿越数个国家,有关国家专门成立了莱茵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建立了流域统一管理的协商与监督机制,该机构是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之后建立的,事实证明该机构在洪水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4洪水管理要特别注重“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世界各地采用的防洪减灾工程措施大体相同,但采用的“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差别较大[4]。为减少洪水灾害的总体损失,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人类防洪减灾的历史进程中,挤占洪水出路以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是屡见不鲜的,无节制的行为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减少总体灾害损失要在科学地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依靠社会的自我约束机制来实现。洪水管理不仅是采取措施约束洪水,更重要的是约束人类的奢望,限制人类的有害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人的行为,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在恰当的范围内回避洪水、适应洪水,给洪水以出路。

1.5洪水管理要特别注重“公众参与”的措施洪水管理无疑要强调统一管理,但统一管理决不排斥公众的参与,相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公众的广泛参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单位、抢险部队、科研院所、非政府机构、感兴趣的人员等都属于“公众”范畴,都应参与到洪水管理过程中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公众参与”做得比较好,规划措施的贯彻落实就顺利,反之则困难。西方的“公众参与”不仅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而应是在规划编制、方案制定、措施落实、管理与监督等整个过程的广泛参与,不是我国通常讲的广泛征求意见,而是实质上的参与讨论、论证、实施和监督。

2防洪减灾基本对策

基于以上认识和我国当前的防洪减灾形势,作者认为,我国防洪减灾对策应以流域的统一规划为基础,突出3个重点,狠抓5项工作,统筹考虑洪涝和干旱问题,落实综合管理措施。

2.1洪水管理要以流域统一规划为基础,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洪水管理是按流域进行的洪水管理,洪水调度是按流域进行的洪水调度,这是水的流域特性所决定的。流域洪水管理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人类活动必然影响洪水的状况,流域内一个区域的行为不能危害另一个区域,因此洪水管理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对流域的防洪减灾给予和谐的统一安排。不仅要对工程措施进行规划,而且对非工程措施给予安排,还要对人类的行为给予约束和引导。洪水管理规划要面向未来洪水,而非过去的某个典型年洪水;不是仅仅针对过去洪水中暴露出的问题,而是要面向解决未来洪水中可能面对的问题。由于未来洪水总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未来的更大洪水总有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可能,因此应适当多地给洪水留出调蓄空间。

2.2洪水管理要突出的三个重点(1)要突出“给洪水以出路”的重点。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清退河流两岸大堤之间的洲滩民垸,扩大中小洪水的行洪通道;进一步加强对河流两岸大堤之间洲滩民垸和行洪区的管理,使之向着有利于分滞洪水的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退田还湖,增大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逐步迁移洪水频淹区群众,减少不动产灾害损失和人员的生命威胁;增大洪患灾害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躲灾避灾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引导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在洪水条件下生存的环境。(2)要突出流域内“面上防洪措施”的重点。防洪减灾的传统运作方式对河流本身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面上的洪水管理措施注重不足。要在上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拦滞洪水,涵养水源;采取措施在整个流域的面上层层拦截雨水,阻滞雨水向河流汇集的数量和速度,加大雨水向地下的入渗量;在有条件的地点修建平原区纵横交错的分散洪水水道,修建平原水库或恢复天然洼淀调蓄洪水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建设回灌地下水的网络工程,变地表水为地下水,增大水资源利用率等。(3)要突出“洪水资源化”的重点。过去的洪水调度大多只考虑防洪保安的单一目标,或考虑一些兴利的因素,很少考虑增加洪水资源的利用率问题,更少顾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样的安排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防洪减灾的需求。我国水资源量短缺,洪水是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北方地区更是如此。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多地变地表水为地下水。适当利用一些蓄滞洪区和洼地拦滞雨水;在有条件的地点实施跨水系分洪措施,分散主要河道的洪水,调剂水系之间的水资源等。同时,洪水调度要尽量照顾生态环境的改善。

2.3洪水管理要抓紧的五项工作(1)要抓紧全国洪水风险区划分析和划分流域洪水风险区域。通过洪水风险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洪水风险程度;根据洪水风险程度的大小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布设防洪减灾措施、研究社会保障和救援对策等。洪水风险区划应公之于众,以便增加公众的水患意识、自身避险意识和参与洪水管理的意识。(2)要抓紧建立强制性洪水保险制度。洪水保险虽然不能减免灾害损失,但可以帮助受灾户尽快摆脱灾害带来的困境。国外经验证明,洪水保险是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洪水管理措施。我国应抓紧开展调查和政策研究,并选择一条河流或一个区域开展洪水保险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抓紧推进洪水保险立法工作。在具体项目的选取上可以有计划地分步进行,先对经常受淹的区域的固定资产实施强制性保险,再对重要防洪工程实施保险,继而全面普及防洪保险。(3)要抓紧完善现有的江河防洪工程体系。抓紧病险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使工程尽快恢复原有设计防洪能力;因地制宜地疏竣泄洪能力严重不足的河段;按照规划确定的方案和标准增建一些防洪减灾作用明显的工程;修建尚未设防的中小城市的自保防洪工程,避免年年上水受淹的局面;全面完成使用频率较高的蓄滞洪区的群众保安工程;根据具体条件修建沟通水系或流域的水调剂工程等。(4)要抓紧完善洪水调度的支持手段。建立和完善洪水调度方案实时制定与比选的措施,完善实时获取与展示各类防汛信息的手段,为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开展科学洪水调度提供有力支撑。(5)要抓紧落实减少人员伤亡的对策措施。山地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洪水灾害死亡总人数的2/3以上,要抓紧开展山地灾害危险点的普查工作;抓紧完成并实施防御山地灾害规划;广泛开展“群测群防”活动,落实受影响区内群众的现场监视和报警手段;建立畅通的信息通报与警报网络,制定预案并落实具体措施等。

3需抓紧研究的问题

防洪减灾措施篇6

【关键词】防洪减灾;内涵;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防洪减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防洪减灾系统已经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然后防洪减灾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和阻碍了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灾害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值得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不断加大对防洪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以便取得良好的防洪减灾效果。

1 阐述防洪减灾工作风险的相关概念

成灾水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而且经常发生变化对防洪减灾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洪水或者洪灾主要是有灾害源、传输路径以及受灾体等几个部分构成并不断发展而来的。所谓灾害源就是指在不同的区域出现成灾水量的次数和时间不同,在时空中的分布情况也十分不确定,给防洪减灾工作查找灾害源带来很大的难度。在灾害的传输过程中通常来说路径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类型路径在传输时使得洪流汇集,整合过程不确定性现象也十分明显。并且各种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原因,使得节点特别是当某些个节点难以承受河道宣泄的能力,河流就会决堤从高出流向附近较低的地带,造成洪涝灾害现象的发生,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令人堪忧。在洪灾事件发生时,引起灾害的因素各种各样,再加上其不同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在组合遭遇后带来的洪水灾害是巨大的,同时由于人类防洪减灾的重视不足,不能采取十分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给防洪减灾工作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使得防洪安全体系难以真正被建立和完善起来。防洪减灾工作的不确定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自然风险导致的不确定性,第二种是人类认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不确定性,第三是人类的多重抉择而导致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一直是影响防洪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提高对洪水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应对能力

2.1 洪水风险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经常会发生各种灾害现象,尤其是洪水灾害十分显著,尤其是在处于长江河流等地段洪水现象更是频繁发生,甚至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干支流不断积聚使得堤坝难以承受巨大的洪峰而造成的。在若干年的综合治理和不断研究努力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了防洪体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分别调节、控制和抵御干支流处的水流状况可以极大的降低特大洪水灾害的可能性,提高防洪能力,减轻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且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提高了资产密度,一旦发生洪水灾害,将会导致受淹范围的财产等损失好几倍的增加,加大了防洪减灾的治理难度。

2.2 治理特大洪水的主要措施

在防范和治理特大洪水时,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来提高防洪的效率和质量,达到减灾目的。第一,防洪减灾部门应该加大对以往洪水灾害情况以及抗洪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力度,对涝水的排放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并熟悉不同级别的洪水所带来的相对应的灾害程度,以便能够对目前的实际的洪水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动态模拟,促进特大洪水演示过程的顺利进行。第二,站在整体流域等更高的角度来考虑和制定抗洪减灾的措施,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中下游的抗洪系统,避免以偏概全、因小失大结果的产生。第三,在抗洪时,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加强预测也是十分重要的。气象部门、水文部门以及水利部门等应该加强合作,密切沟通和交流,可以从多方位来对河流情况进行勘察,预测洪水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洪水的级别和可能带来的灾害程度,对洪水预警系统进行分析和改善,并且还要在充分考虑水库、蓄洪区以及闸坝等地方的结构进行考虑的基础之上不断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以便能够对调峰以及错峰的方案进行及时合理的确定。第四,为了避免遇到洪水灾害程度十分严重时手足无措的情况,还应该加强对特大洪水预警力度并适时地修建一些建筑工程以及其他的非工程措施来治理,以便能够提高抗洪的效率,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另外,一旦发生了特大洪水,绝不能仅仅凭受淹区域以及洪水所带来的直接损失来评价洪水等级和抗洪策略。必须对洪水的水文风险、水利风险、经济风险等各项风险进行综合研究和判断,同时考虑这些风险所带来的表面的潜在的灾害程度和影响,以便能够预估出受灾范围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治理。

3 自主治理中小河流并稳步推进

3.1 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特大洪水提高警惕并加强治理时,中小河流所带来的洪涝灾害也不能受到忽视,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中小河流治理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地域和地质条件等差异性,仍然有很多问题限制和阻碍了中小河流的治理。第一,在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时,通常目标比较单一,而且治理的范围也比较小,没有制定较高的抗洪标准和要求来对治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约束,使治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不能持续进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要求。第二,在部分河道经常会出现挤占河道的现象,抗洪断面缺乏,水面保护机制仍然不够建全和完善,不能对此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三,征地拆迁费用一直是治理工作中十分棘手的问题,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不能对此进行支持和妥善管理,使得人们的不满甚至抵抗情绪较高,不能很好地配合抗洪和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3.2 有效治理中小河流的主要措施

要想对中小河流进行有效地治理,就必须提高自主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来加快对中小河流的全方位治理。首先,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河流情况不同,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中小河流情况,国家进行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对不同地区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便统筹兼顾,对这些措施进行分步实施;其次,地方也应该提高对中小河流的积极性,协助国家相关政策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治理规划来治理,以便使治理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地区对治理的要求,促进治理目标的顺利达成,减轻灾害对当地发展的影响。若地方只是一味依赖于国家对中小河流制定的总方针和投资,将会使得当地的治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实现系统而连续的治理,延缓了治理进度,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大对河流特别是特大洪水的治理力度,才能逐步降低灾害的影响范围,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元甡,刘九夫.防洪减灾风险管理之思辨[J].水文,2013(2).

[2]严晓菊,李琼芳.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评价问题的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防洪减灾措施篇7

关键词:洪水管理 对策 防洪措施 水利建设方法

兴水利、除水害是我国安民兴邦的大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最大程度减少了经济损失。

一、对防洪减灾的总体认识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1、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美国和日本。

2、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之频繁,造成的灾害损失之严重是有目共睹的。为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

二、水利建设中防洪减灾需要注意的问题

洪水管理是按流域进行的管理,这是水的流域特性所决定的。流域洪水管理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人类活动必然影响洪水的状况,流域内一个区域的行为不能危害另一个区域,因此洪水管理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对流域的防洪减灾给予和谐的统一安排。

1、要突出“洪水资源化”的重点。

防洪保安的单一目标是过去水调度的责任,其中也参杂着考虑一些兴利的因素,对于增加洪水资源的利用率问题很少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很少顾及。这样的安排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防洪减灾的需求。我国水资源量短缺,洪水是宝贵

防洪减灾措施范文

防洪减灾措施篇1关健词:排涝抗旱工作措施组织保障防洪减灾一、工作措施1、编制完善预案。各地要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低洼易涝农田排涝预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