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范文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篇1
关键词:新工科;实验实践教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混合式教学
2020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1],华中科技大学也在春季学期按原定教学计划开展了线上课堂教学,做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之一的水污染控制工程,不但有理论课教学,还有与之相配套的综合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设置相辅相成,既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在无法开展线下实验和实地参观实习的情况下,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精心挑选了虚拟实验项目和云端实习,进行了线上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本文比较了最近两年来,在新形势下开展的虚拟仿真实验课和线下实验课、云端实习和线下实习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线上线下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线上线下实验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一、线上虚拟实验教学与传统线下实验教学过程的比较分析
在最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过程和师生状态进行了总结,并对虚拟(线上)实验和线下实验过程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详情见表1。分析认为,在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虚拟仿真的线上实验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时间空间灵活的显著优势。因此,在涉及到一些大型综合性实验(例如:时间很长,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实验)[3],或者危险性较高的实验,或者由于经费和设备有限、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时,虚拟实验是一个相当有利的选择。当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研发可能需要大数据支持,需要三维建模的应用,需要结合人工智能、人机交互,需要传感器、超级计算、云计算,需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4],才能提高仿真实验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因此,单一的学院(系)专业教研组难以开发这样的综合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更重要的是,难以持续地根据实际的技术发展状况、不断地更新完善这种综合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导致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工程场景脱节[5];另一方面,耗费巨大成本而开发出的仿真实验项目,如若仅仅提供给单一的学院(系)的少数专业学生来进行教学使用,也是不经济的。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结合教学需求,与专业的项目建设公司(团队)进行合作开发,并在使用过程中合理地利用线上资源进行共享(可收费),可能是此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得以发展和不断更新的重要渠道。此外,必须注意到,与传统的线下实验相比,虚拟实验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也很难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意识。并且,对于一些用时较短的单项操作实验而言,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不经济的。因此,从实验教学的角度而言,单项小型实验(例如:沉淀实验)采用线下方式,综合性大型实验(例如: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实验)采用虚拟仿真的线上方式,这可能成为未来工科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例如,由于突发疫情的原因,刚结束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决赛临时改为在线虚拟仿真比赛,其比赛的主要内容即为污水处理厂的虚拟仿真设计。
二、线上云端实习与传统线下实习过程的比较分析
我们对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相配套的实习教学环节也进行了总结,并对云端(线上)实习与传统的线下实习过程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详情见表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污水处理工艺设备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出于气味、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会采取给处理池加盖、给设备加防护栏等措施,因此,在传统的现场实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并不能真正看到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处理池的构造。此外,现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对现场操作的要求很高,实习单位出于对生产安全和对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通常会限制学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这就使得学生在污水处理厂或处理站的实习过程中,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参观处理单元的外表和浏览平面图纸的层面上,无法深入了解污水处理工艺单元及设备的运行状态,不能直接学习水质检测和工艺参数控制、设备调试等方法。而线上的云端实习可由专业人员通过视频进行详细介绍,并且可以克服地域和经费的限制,实习所及的范围可以更广泛。但是,必须指出,云端实习并不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官感受,例如嗅味、声音、触觉、空间感等,学生难以感受现场,可能对污水处理厂或处理站产生一些错误认知。例如,曾有学生在去实际的污水处理厂进行现场参观实习之后,才发现现代污水处理厂的实际空间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而工作环境也并不像他之前想象的那么糟糕。因此,当条件允许时,尽量采取就近的线下实习,并辅以云端实习,此为最佳选择。
三、教学效果和成绩分布状态
图1显示了华中科技大学近两年所开展的、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相配套的虚拟(线上)实验与线下实验成绩各分数段的人数占比情况。由图可知,传统的线下实验分数段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中高分数段;而虚拟实验的分数段分布相对来说更为分散,低分段和高分段相对更多。究其原因,线上虚拟实验相对来说方便快捷,可以无成本地多次重复[6]。因此对于一些自我要求较高的学生来说,如果第一次实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他会寻找原因、调整参数,多次重复实验,直至达到目标为止;并且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写进实验报告,因此可以取得非常高的分数。而由于设备台套数和实验空间的限制,线下实验多为3-4人的小组实验,组内学生之间需要进行团队配合,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锻炼与团队成员合作沟通的能力。但是,同组学生的实验数据相同,实验报告通常也很相似,因此成绩相近,一些混水摸鱼的学生也可能取得不错的分数。而在线上的虚拟仿真实验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独立完成,那么一些能力稍逊或者自我要求不高的学生,就会出现明显的低分。可见,由于个体的不同,自我要求和自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虚拟实验中的收获大不相同,这个差异性可能远超过传统线下实验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四、学生的反馈情况
由于线上虚拟实验和云端实习课程刚刚开展,大部分学生感觉较为新奇,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但同时也指出了线上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在水控配套实验中,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可以灵活方便地研究活性污泥系统内有机物降解、污泥增长、耗氧等过程与各项设计参数、运行参数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是线下实验很难做到的。(2)工艺流程设计中,可以灵活选择相关的处理单元并且进行组合、进行平面布置和空间排列,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处理单元的构造,有助于反思过程的优缺点,并激发研究新工艺新组件的动力。(3)在每个问题出现的时候,软件都会给出对应的操作指示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解决问题,而每次工程问题评分系统得到的100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但有时软件引导不够明显,操作界面过于隐蔽,给学生造成误导,浪费时间,希望有所改进。(4)虚拟工艺设计可以通过场景中风向、地形地貌、交通、水体等基本信息,较为合理地布置总平面图和3D效果图,3D体验能多方位接触自己的布局,处理构筑物内部可视、具象,在帮助学生掌握其功能和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5)在实地参观时,每一处构筑物的停留时间由讲解员决定,有时一个设施还没来得及弄明白就要去下一个地方;而在线上的虚拟污水处理厂内,可以随便进行游览,更加全面地了解整个污水处理厂的设施及其运行状态。(6)虚拟环节有些细节显示不到位,希望能够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去实际污水厂进行参观,线上虚拟与线下实际相结合,认识会更加清晰,理解会更为全面。
五、结束语
新工科理念是中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为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需要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工程人才[7-8]。工程实验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工艺等加深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是新形势下工程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线上的虚拟教学过程能够弥补传统的线下实验实践教育的不足,适合开展线下实验条件不具备、实际运行困难的大型综合性实验项目,也可以解决线下实践过程中的看不见构筑物内部构造、无法感知单元设备工艺运行状态等问题。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结合教学需求,与专业的项目建设公司(团队)进行合作开发,并在使用过程中合理地利用线上资源进行共享(可收费),可能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得以发展和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渠道。单项小型实验采用线下方式,综合性大型实验采用虚拟仿真方式,以就近的线下实习为主,云端实习为辅,可能成为未来工科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篇2
关键词:教师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混合式学习
一、引言
为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研修活动,目前提倡的研修模式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然而有关研究指出:“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 。”因此,有必要反思目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不足,并总结融合的模式,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下,我国出现了多种教师培训模式,其中,校本研修有利于解决教师师资紧缺及集中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但也面临着低水平重复问题。而远程网络研修因不受时空限制、互动便捷等特点,可有效弥补校本研修的不足。 “远程学习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
201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并于2014年研究制定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提出“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但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参加网络研修只注重完成任务,并没有与线下校本实践相结合,也没有认识到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的互促关系,“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
三、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2001年,Colis和Moonen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的网络学习的混合,网络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他们指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课程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在线课程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同时又没有完全舍弃面对面交流。混合式学习开始用于学生开展学习,后来被用于在职教师培训。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模式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以下三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方式。
1.由助学者引导并组织的磨课活动
这类研修方式是由助学者,如区县级研修员、研修辅导员、学科专家等,引导并组织的磨课活动。
这类研修方式的过程大致为: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助学者在研修平台研修计划,指定某个教师讲课。第一,讲课教师在研修平台上传教学设计方案,与其他教师在线讨论,根据其他教师意见进行修改。第二,讲课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并将教学录像上传至研修平台,其余教师进行线上观课并上传课堂观察表,助教者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议课。第三,讲课教师根据在线讨论情况,再次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并上传到平台。第四,讲课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完成第二次现场教学,并上传教学录像,其他教师进行在线观n并上传课堂观察表,助学者组织教师进行第二次在线议课。第五,所有教师提交研修心得,助教者研修总结。这类研修模式只适合解决课例研究型的教学问题,并不适合磨课。
2.视频案例研修
马立、郁晓华、祝智庭(2011)介绍了杭州市上城实验区的视频案例研修方案。整个研修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五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观察、案例讨论、行动反思和研究拓展。
3.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的应用课题研究型U-S伙伴合作模式
滕光辉(2015)提出的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的应用课题研究型U-S伙伴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University-School Partnership,简称“U-S伙伴合作”)模式:“大中小学和政府共同参与、以网络研修社区为重要支撑、以应用型课题研究为主要依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在职教师校本研修模式。”但是,这种模式需要有课题项目的支持,否则可能会缺少大学的参与,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马 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21-28.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篇3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1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师生健康安全,教育部下发了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通知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在延期开学期间,全国各地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高校开展了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广、师生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涉及所有学科和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1]。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以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课堂面授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程类专业,亟需找到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工程项目管理》为例,探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应对策略,促使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由“应急式”线上教学过渡到常态化教学,突破传统课堂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化技术把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提供参考。
2课程特点及线上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适当拓宽知识面,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3]。不同于纯技术类或纯管理类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它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介绍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施工过程中与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合同、安全、风险等有关的控制和管理知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1学生线上学习现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组织在线网络教学工作。通过整合学校网络课程资源,优化网络学习环境。学校授课教师利用QQ群、微信群、雨课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学习通、钉钉等一系列线上教学服务平台以及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爱课程、学银在线、超星尔雅等线上课程资源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速推进了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有效降低了疫情对教学进度的影响,避免了线下课堂教学可能引发的疫情传播风险,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对于线上学习,目前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还不够高。在这次疫情防控居家线上学习期间,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律性和自主性,各种事假、病假、旷课人数比平时明显增多,加上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操作不熟悉、线上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以及少数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网络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授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不如线下[4]。以疫情防控期间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为例,首先是网络问题。因寒假期间绝大多数学生离校返乡,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主要利用手机上网课,网络与流量随时切换上课。有部分学生因家里没有网络只能用手机流量上网。有少数学生虽然手机可以用流量,但因家里信号不好只能在室外上网。还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兄弟姐妹几人共用手机上网课。其次是教材问题。疫情线上教学前半学期学生无法获得教材,只能通过电子版教材进行预习和复习,由于不便于做笔记以及阅读体验差,加大了学生预习以及复习的难度。最后是平台问题。疫情线上教学期间,授课教师往往需要选择几个不同的平台进行授课,学生需要在不同平台之间进行切换学习。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平台操作培训,多数学生不熟悉平台操作,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2.2教师线上教学现状。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有的教师在“封城”隔离之前返乡,有些教师没有随身携带计算机和教材回家,手机上网在软件选择与平台资源分享等方面有局限性。此外,授课老师受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线上教学质量与进度。疫情防控期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授课模式主要有:(1)共享屏幕加视频/语音方式。主要利用腾讯会议、QQ、微信等平台分享PPT、视频和文档等形式,师生可以在平台进行互动与答疑。(2)网络平台直播方式。教师通过腾讯会议、雨课堂、钉钉等平台的直播功能在线授课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3)自建课程方式。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添加课程资料,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考勤、测验以及与学生课堂互动。(4)录播视频课方式。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课进行学习并完成作业。今后,在适应信息化教学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双重要求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能力体系将发生重构。教师除了要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应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所需的应急反应能力。当疫情防控等级突然变化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要求。在疫情防控等级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能够快速转换教学方法,使得在应急防控阶段与常态化防控阶段的教学能够有效衔接,能够适应疫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做出教学方法调整。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3学校管理现状。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中小学及高校的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上学习,无形中加大了对互联网的使用量。受网络平台服务器数量、质量、系统等多方面影响,线上教学过程中网络不稳定、拥堵、卡顿和延迟等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了解,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智慧树、学堂在线、学银在线、超星尔雅等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丰富,但这些平台都存在系统崩溃、视频内容无法加载、课程信息无法更新、服务器无法连接等网络问题[4]。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集中性的居家线上教学期间,部分院校在信息化管理水平、线上教学组织管理、线上教学质量监控、高校治理效能、数据对接,以及线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5],导致线上教学管理混乱,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监控。同时,突发的疫情导致网络教材、平台使用与课程资源等方面准备不及,影响了教学质量。前半学期由于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无法邮寄教材。而大部分的教材由于版权问题无法在网上免费获得,加上电子版书籍、教材阅读体验感较差,不便于记笔记,加大了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难度。此外,多数教师疫情之前长期开展线下课堂教学,对线上各种教学平台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熟悉平台操作,因此短期内还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其他课程,实践类课程因授课教师难以在家中进行演示,在线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只能进行抽象的理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网络课程,只能等学生返校后再补课。
3课程教学应对策略
3.1学生学习应对策略。随着全国各地高校学生在新学期分批分阶段错峰返校复课,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如何有效衔接线上和线下学习内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单纯的线上或线下学习方式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方式因其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灵活和便捷而深受学生喜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返校复课之初应尽快做好学习情境转换后的心理调适。在课前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方式掌握授课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交流和拓展[6]。现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加以说明,工程项目管理的情景模拟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过渡,避免两者严重脱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7]。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对授课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体模拟,如结算对量模拟、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招投标模拟、可行性研究方案评审模拟以及运用BIM技术进行方案优选、专项施工方案论证模拟、钢筋碰撞分析模拟、施工模拟等。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工程项目管理实操模拟,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2教师教学应对策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有效衔接。这既是为了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验。授课教师应依据学生居家“隔离”线上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和学情数据,制定出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预案,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授课教师可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教材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筛选出来,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设计,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同时设置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讨论题。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以及对课程的兴趣。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参与讨论的次数,特别是课上讨论,把学习课程的全过程作为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课堂点名和交作业方式,使得平时成绩的获得更加客观全面。例如教材中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这一节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针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进行优缺点的重点介绍。而实际上每种模式都有自身适用的项目场景,对学生以后工作都是非常有用的。鉴于此缺点,授课教师可以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这一节内容录制成微课,以解决课时短缺和全面了解知识点相互矛盾的问题。授课教师还应结合国内新冠疫情防控的形势,能够根据防控形势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常态化防控阶段与应急防控阶段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阶段性防控要求。当疫情再次出现时能做好再次居家“隔离”进行线上教学的准备。同时,授课教师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倒逼自己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关系,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积极构建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以满足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打造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常态。3.3学校管理应对策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服务好全校师生,做好线上与线下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做好线上教学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保障学生学习效果。以疫情应对为契机,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促使自身提升治理能力,以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教与学的转变[8]。经历了这场疫情,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充分认识到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功能、网络稳定性等对线上教学顺利开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应借此机会不断对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增速扩容与功能优化,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录播与网络开发,保障各种形式、样态的线上教学。同时提前做好谋划、对师生进行线上教学培训,开展横向点带面、纵向多层次培训。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平台软件培训,从教学咨询案例分享到大规模在线学习与培训,开展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培训、系/教研室主任培训、授课教师培训、学生培训[9-10]。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线上教学的优势,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线上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课程问题以及平台问题,为学生在线学习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4结语
2019年突发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来说,要在危中寻机,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学变革的契机。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的线上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改革,不断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重塑教师能力体系,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以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需要。同时,就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而言,授课教师必须扭转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思想,不能仅从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的短期视野来思考教学,而是要把握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日常教学统筹推进的需求。同时要站在新一轮教育技术变革的高度思考教学,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推动多元考核模式,构建师生“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2]鲁业鸿,高星.应用型本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4):75-77
[3]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李安辉,邓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民族院校线上教学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8(3):70-77
[5]谷中秀,华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应对.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9):19-21
[6]闫新红,刘春艳.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翻转课堂建构.喀什大学学报,2019,40(5):108-111
[7]张云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临汾,2017
[8]虞乔木,郑东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研究.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20,(1):65-68
[9]吴艳波,韩怀钦,刘志宏,等.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实践及其常态化的思考.医学教育管理,2020,6(5):471-482
[10]郑萌萌.疫情防控下高校在线教学的问题与出路—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煤炭高等教育,2020,38(02):29-34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篇4
【关键词】艺术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国家政策要求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步入全新的阶段,并且以迅猛的态势向前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背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高校教育教学迎来新的机遇。新技术的学习与适应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问题成为高校教师面前的新挑战。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高校教师要深入思考,以创新的思维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其他高校相比,艺术类高校以实践类课程为主,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此,从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新模式、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等四个方面研究线上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提高教学目标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从宏观上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深刻阐释了“立德”与“育人”的精神内涵和本质要求。在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公共课之外,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开设诸多艺术专业课程,如《戏剧表演理论与技巧》、《中国民间舞》、《色彩》等。有别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学生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实践创作、排练演出等方式接受专业学习。这种以实操为主要形式的授课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技能。但仅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精才艺、善应用”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是当代艺术高校的迫切需要。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地点一般设在排练室、琴房、舞蹈间、画室、剧场等实践区间。受疫情影响,教师不能以面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此,是否一切艺术实践类课程都只能就此停止呢?笔者认为,空间的受限并不能完全阻止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线上教学不妨一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以道德修养为先领,树“德艺双馨”为榜,立“品学兼优”为样,培养政治思想健康向上的有德青年;二是以知识理论为基础,拓宽视野,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以审美达情为特点,培养学生美感形象的思维构建,提高其艺术品鉴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虽然在技能学习方面受到教学场地的限制,教师无法当面亲授,但仍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建立线上教学互动机制,引导学生加强思政教育;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指导建立学习合作,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教学新方法,建立“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完善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制。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以“术”唯一,更要以“艺”为先。这里的“艺”,既包括道德修养、人文情怀,又包括知识底蕴、审美能力。高校教师应以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精神要义为契机,学以致用,转换教育观念,培养“美”“德”“智”“体”“劳”兼佳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
新模式“关联课程”是指在专业建设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具有核心-拓展、理论-实践、先设-后开等关联性的教学课程。为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专业性,教师不能孤立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授课方案,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情况下,遵循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规律,与其他“关联性课程”建立合作联动机制。这种“联动机制”包括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在表演专业建设中,《表演理论与技巧》为专业核心课程,以其为基础,建立包括《台词》、《形体》、《声乐》在内的核心课程体系。为拓展表演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围绕“核心”课程开设《导演基础》、《编剧技巧》等,建立“拓展课程群”。“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存,相互补充,构建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联动机制”也包括实际教学中教学融合、借鉴和共享。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间不易及时掌握关联课程的教学进程、内容、方法、特色等。“听课”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由于时间、场地等因素,教师很难达到互相听课的便捷、自如和灵活。与线下授课相比,开展线上授课,时间和空间更为灵活。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教学风格、课程特色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教师能够及时互相借鉴、资源共享、合作教学。“联动机制”在教学应用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观课”获悉课程的教学进程,及时调整自身课程教学的内容,做到相互促进和统一;二是通过“感课”真实感受教学氛围,根据课程的关联特点找到共通性,及时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做到各有风格,相得益彰;三是通过“思课”发现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关联课程间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有效。新形势下应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机制,高校教师透过“关联”作用相互补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
较理论课而言,艺术实践类课程更加开放、自由,具有较强的体验感。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训练劳逸结合,获得身体和精神的放松,不易造成因长时间久坐而形成的“课堂疲劳”。线上教学在构建授课环境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对于艺术实践类课程而言,这种局限性更为突出。如《表演理论与技巧》的线下教学设在排练室进行,教师能够有效组织实践活动促成学习的“动静结合”。然而,将课程转为线上授课,原本的当面亲授变成了“隔屏相望”,教学效果经受着考验。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一言堂”,“互动教学”和“寓教于乐”才是良策,活泼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勇于创新方法,积极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一是掌握和把控教学节奏。教师提前对教学进程和效果进行预测,将重心放在课程主要内容上,运用“课程先导”和“生活实例”阐释教学主体和重点,运用游戏训练、合作讨论、问答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课程难点,做到深入浅出。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做到寓教于乐。二是增强网络空间意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名师讲座,艺术赏析等。新时期下的线上教学更要求教师具备整合网络资源的能力,提炼信息要义,正确处理教学目标的统一与网络资源多元的关系,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空间,注重实时教学互动,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学的延续性。总之,教师应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整合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但不可忽略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要始终保持教学的热情,讲解的细心,授课的耐心和育人的恒心。线上教学更加重视学习反馈,教学活动要有专业性、开放性、互动性。
四、完善教学体系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
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观念。伴随着传统教学观念“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思想,常出现“强压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适得其反。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解放,思维多变。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教师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成果导向,将“我要教”转变为“你想学”。转变观念是提升线上考核评价质量的前提,也是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的先决条件。课程考核评价具有三个方面特征,即双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双向性”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观测和评析,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考查。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需建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套体系。两者相互促进,交互反馈,做到“教学相长”。“科学性”是课程考核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综合要求。首先要对标培养目标,设计具体可行的考核实施方案,确保考核内容能真实反馈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再者,要结合阶段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综合研判。针对共相性和特殊性问题要分别作出不同的分析,针对不同阶段的问题要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案,以此做到考核评价的客观有效。最后,考核评价的设计以普适性为原则,内容和形式不能因人而设。“系统性”是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本质要求。联动、整一和功能决定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系统、完整和稳定。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路径。
艺术实践类课程开展线上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非无计可施。高校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网络教学需要,提高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在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新模式、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等方面研究线上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于雪,张跃伟.新冠疫情下线上教学考核评价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10):1-5.
[2]郭英姝.线上课程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0,(11):62-63.
[3]郭琳.“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线上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新闻知识,2020,(08).
[4]李兴国.疫情时代艺术类专业线上教学的“变”与“不变”[J].艺术教育,2020,(06):15-18.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篇5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教学资源
0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形成了高度的依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将新技术、新应用带到我们的专业课课堂,让我们的学生逐步掌握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开发新应用,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者”。
1课程改革的背景
2019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该方案明确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对新时代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了解新应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具有职业化教育特点的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推动“三教”改革落地实施责无旁贷。
2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
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增强互动性对于课程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等特殊情况下教学工作的开展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满足教学团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所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微课的制作、实施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三阶段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资源开发,都需要教学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经费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要开展线上直播教学,还要考虑选择合适的直播平台。配套的自编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应是编写团队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的必备工具,应该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展课程实训的指导用书。2019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和《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职业教育教材应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要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配备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采用一体化设计。教材的装订形式采用活页式,方便内容的裁剪和添加,比如学生提交作业、新增笔记、替换旧内容、加入新知识等。另外,“活”还应该体现在“动”方面,就是不同的知识点要有配套的动画和微课视频等数字资源作教学辅助,方便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实践
(1)以职教政策为指引,更新课程资源开发理念。“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大多数职业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紧跟市场步伐,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掌握台式机配置、组装、维护和维修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了解笔记本电脑的选购常识,掌握笔记本电脑的维护与保养技能,学会简单故障的处理方法等。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对于教学团队要求还是比较高,要求授课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尽可能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时,一切都是为此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时,要克服以往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不足,力求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共同开发新型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建设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新型活页式教材及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实训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实训设备的配置等。(2)对接国家与行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与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代表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紧密贴近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覆盖IT产品资讯、台式机的配置、购买、硬件组装与软件安装、维护优化与维护、系统备份与还原、计算机日常故障的分析和处理等全过程,兼顾台式机与笔记本两种机型。(3)与市场进行紧密接轨,保证教材内容的实时性。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要求,自编课程配套的教材,尽最大努力缩短教材的开发周期,保证教材涵盖知识与市场保持同步,教材内容的更新达到知识的实时性与技能的实用性的基本要求。另外,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保证课程标准、教材和实训设备的一致性。(4)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训方案,合理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中关村在线、太平洋电脑网和京东商城等网站提供的平台,达到足不出户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主流电脑配件的各种性能参数和各大城市电脑配件的实时行情,为学生后续自助配置台式计算机和购置笔记本奠定了基础。中关村在线模拟攒机主页面(zj.zol.com.cn),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台式机配置的实训解决方案。该平台不仅界面友好、产品库中的配件齐全,而且各种配件的详细参数真实、权威,价格也是与市场保持同步的。为了确保学生在低风险的情况下学会组装台式计算机,按照“先模拟、再实战”的思路组织实训环节教学,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教学演示视频,让学生了解台式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再根据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为ITE课程开发的几款好的游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台式计算机的组装和笔记本的拆装过程;最后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边看视频边动手实践,学生每完成一步,需经指导老师确认,然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直到台式计算机的组装完成,这样做确保实验成功率高的情况下避免了实训设备的意外损坏。使用VMwareWorkStation或VirtualBox软件创建实验虚拟机,并使用实验虚拟机完成相关操作,应该是BIOS设置和硬盘初始化实训的最佳解决方案,它丝毫不会影响实训的结果。(5)确保课程配套教材与实训设备的统一。西安开元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教和职教行业教学实训装备的创新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该公司推出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综合实训平台为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和计算机维修综合实训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该产品的研发参照了相关行业国家标准和技能竞赛相关要求,支持的实训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通过该平台可以灵活设置各种故障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并最终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教材和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均以该设备为基础。保证了实训方案的可行性。
4结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学团队全身心的投入,并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学习、方便学生学习为主要目标,尽可能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充分挖掘合作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协同合作开发。本文所描述的观点,是结合了本校的实际情况,仅供其他兄弟院校参考。在实际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鹏翼.高职院校面向职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4):4-7.
[2]黄海燕.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8,34(08):161-162.
[3]柳力文.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张世伟.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65+167.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教育形式
Internet技术是发展最快,最迅速,并且也是更新最频繁的主要行业之一。“Intemet+”本身的含义和核心是将Internet用作整个网络的重要内容,并将其逐渐分布到教育,文化,技术和社会等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世界,并有效地联系和协调不同的行业。由于可以通过修改其传输方法或现有内容在网络上传输和存储大量信息,因此人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以进行学习等,这样可以使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如今,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和信息技术实现网上学习,从而有效地解决生活,学习和其他问题。
1互联网技术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流逝,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间接地促进了许多其他行业的发展,包括教育领域和建筑领域等。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可以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丰富学习资源。另外,当前的技术正在迅速变化,使得我国许多高校正在丰富和改进教育方法和内容。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教育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历史性的变化。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终端技术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拍照、录像、搜索和学习。
2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教学方法
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利用学院搭建的教学资源平台,将海量的信息资源,各类教学视频、图片、练习技巧与方法等可以通过互联网很便捷的获取,这些资源都支撑体育教学改革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库,积极探索完善体育教学改革模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探索课前、课中、课后的多元体育教学模式,积极实施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形式,使传统课程延伸到课前、课后,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打破传统授课时间、空间限制,通过网络课程及时得到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学院创建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以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创新应用的形式,针对面前“00后”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一种和多种组合教学方法等等,通过这种学习,体育教师可以更明确教学方法应用的场景以及组织实施效果,这样在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就更多元、更实效、更能满足教学对象的体验感受,从而促进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利用互联网搭建师生沟通交流、相互评价体系。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师生沟通。一方面师生体育交流能够为体育教学基础信息,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体育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变化、素质发展实际等情况的掌握,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交流沟通,体育教学实施中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哪些环节需要停止,哪些环节更容易被学习接受,哪些环节更有利于体育教师生组织实施;通过互联网实现师生相互评价,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利用互联网建立体育教学中实时监督、指导、考核的新模式。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教师讲授外,需要学生进行身体练习,这些练习包括肺活量、握力、耐力、速度、爆发力、柔韧等,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师对学生课外锻炼的监督,练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指导,以及考核的新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3线上教学的案例分析
随着延期开学日期的不确定性和体育课线上教学的推进,其弊端不断显露出来。(1)缺乏面对面监督,课堂效果无法保障。线上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运动技术为主,线下的自主练习才是关键,而部分学生在自制力较弱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不认真练习的情况,交作业的时候只是“摆拍”交给老师“打卡”。由于线上教学时课堂老师无法面对面授课监督,只能通过打卡的方式反馈互动式教学效果,因部分学生居家学习能力不强,有的出现了“老师上面播,学生下面睡”的情况。(2)受训练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影响明显。学生在家中线上听课,受客观条件制约因素较大,场地过于拥挤、器材不充分等问题严重存在。这时就要充分的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不能因为受到场地、器材的影响就放弃体育锻炼。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用楼梯进行台阶练习、用油桶进行哑铃练习等,最大限度地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变为课堂资源,以保证线上体育课程正常开展。(3)网络问题导致授课效果不佳现象。在某些欠发达地区,部分学生由于乡村网络不稳定、电脑配置不高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高,不能按时上课或在上课途中出现卡顿甚至掉线等情况,导致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三、关于解决高校线上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方法探讨实际上,这次延期开学和开展线上授课,不仅是对传统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检验。针对大学线上体育教育的多种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要想有条不紊地进行线上体育教学,就应该进行方法的规范和方式的创新。规范线上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建立云端服务模式。我国作为网络教育资源第一大国,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老师推送云教育资源,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自我诊断学习效果。同时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随练随停、随学随停,以更加弹性、灵活的方式进行选择性学习线上体育知识和技能。(3)建立师生互动机制。网络直播授课虽然没有群体氛围,但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学生因本人性格原因造成的不敢发言、不善发言等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采取点对点方式直接向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采取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回答问题,并对学生体育动作进行专业指导规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线上教学的实际效果。(3)加强课后检查督促。授课老师将每名学生的现实表现、课堂活跃度、学习效果、课堂纪律等进行梳理汇总,及时反馈给学院辅导员,由辅导员及时掌握情况并和学生本人沟通,分析原因、加强整改、推动提高。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不仅检查打卡情况,更要抽查课堂表现、课后行为,真正督促后进,实现学生整体均衡发展。
4结语
在当代以信息共享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此次延期开学和线上教学,不仅检验了我国大学教育的线上信息共享能力,推动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技术革命,还推动各大院校普遍以更广更深的维度去思考和探索信息化教育的新途径。归根结底,只有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问题,努力把可以做的做到最好、做到最佳,才能更好地消融和对冲这次延期开学对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6.
[2]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03):228-232.
[3]谢幼如,吴利红,邱艺,张惠颜,李伟.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7.
[4]魏武华,罗雅过,侯敏,高晓宁,朱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20(03):87-89.
[5]罗儒国.“互联网+”时代教学思维方式变革:境遇、趋向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9(01):149-156.
[6]苗子蕊,葛耿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7):154-155.
[7]李卓.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01):17-18.
[8]李谋涛.探讨“互联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01):119-124.
[9]张军骑,张兆龙.“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1):98-100.
[10]易凌云.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
[11]许欢.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篇7
关键词:慕课;中医英语;教学改革
一、中医英语传统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医学英语教学,下面是以湖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药医学英语课程为例阐明其教学现状:1.课前预习环节难以保证。由于中医英语课程涉及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词汇,预习环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没有教师的指导,紧靠学生自习是很难掌握的,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法保证预习工作保质保量地落实。2.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是必须以学生预习工作为前提,由于没有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教学中课堂互动效果就会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满堂灌”的局面。可见,预习工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如何组织好学生的预习工作是中医英语教学的关键。3.课后实践训练跟不上。中医英语是门语言课程,需要大量的课后实践训练。但因课程内容有难度,学习效果不佳,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教师布置的课后实践作业敷衍了事,使中医药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教与学的恶性循环。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中医英语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的局限性所致。1.受到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无法与学生及时交流、辅导,因此造成了预习和实践环节无法有效进行。2.受到课堂教学的教材限制,出现大多教师一味地追崇“讲清楚”、学生只求“听明白”的境界,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和更新力,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独立思索、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3.受到中医英语传统课堂自身特点的局限,即中医英语课程即是一门英语课,也是一门专业课,因而教师在讲解和操练相关医学知识的英文表达法时,也要兼顾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所以难免在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师生、生生互动环节往往被忽视。
二、慕课运用于中医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中,Massive大规模,是指授课对象数量众多;Open开放,意为不受国籍或学校的限定,只需注册即可上课;Online在线,是指教与学都依靠网络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在信息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结合慕课和中医英语课程的各自特点,对慕课应用于中医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的分析如下:1.不受时空限制,慕课实现了教师授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业批改、测试、答疑等一系列教学过程。所以慕课运用到中医英语课程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更好地落实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实践训练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2.慕课的时长(20分钟左右)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学习者可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要求教师必需有针对性地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3.每节慕课均配有相关的练习与测试,即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也可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慕课可使得中医英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综上所述,慕课应用于中医英语课堂是可行的。
三、中医英语课程改革思路及措施
慕课教育为日常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教师可以将课堂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其中线上部分可基本解决中医英语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针对课前预习环节难以保证问题,教师可将慕课作为课堂教学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范文
本文2023-12-07 11:34:2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