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范文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审计情况;审计和监督分析
一、引言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政策调控的手段,从而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在一种重要的行为。但是无论在何种政策,在规划和实施时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性。所以国家审计部门也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职能除了保证宏观经济政策能够顺利落实,同时也对政策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即检查政策是否合法,对于政策的可行性以及资金流向进行管控,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等等。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监督审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定以及决策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来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的制定以及决策方面,就制定方面而言,一些相关审计部门缺乏一定的长远考虑,而且当前市场经济的情况以及发展趋势不了解,同时又欠缺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政策制定方面出现问题;而决策方面,虽然审计是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在政府的很多重要项目中,审计部门都是通过实时追踪完成审计,而审计过程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符合市场规律的问题或者决策时,审计部门只能通过建议的方式减少政府损失,却难以达到督促遏制的作用。
2.对于宏观经济金项目缺乏监督
监督和管理本来就是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责,但是目前很多审计部门碍于审计风险,从而导致投鼠忌器。对于一般的经济项目能够保证到位的审计监督,例如:一些常见的资金预算、财务税收、采购统计以及投资核算等,而对于政府税收配置、公民住房保证以及政府债务等的决策落实,显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决策出现问题,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3.在金融政策贷款方面缺少监管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审计部门对于金融行业的政策贷款关注度不高,反而是对企业公司的资本、债务情况以及收支的审计监管频率较高,而对于国家已经规定的项目反而涉及比较少,例如企业本身的流动资金、不良资产等,而且对于本身政策贷款的比例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从而导致一些银行避害趋利,将政策贷款重点投向房地产等发展和收益较好的行业,而对于发展趋势不明显的农业或者小型企业的贷款会被刻意的减少。
三、完善经济政策执行审计监督的措施
1.界定职责,创造审计条件
针对目前审计部门在审计风险以及审计职责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需要修订目前的《审计法》,并且在法规中明确界定国家审计部门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监管职能,能够参与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经济项目、国企发展等重要项目的决策和修改,从而为审计部门创造基本的审计条件,保证对于经济政策的审计监管能够有效达成。
2.加强范围,保证全面监管
对于目前审计情况而言,需要对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进行扩大,一方面坚持预算审计为中心,同时加强对财政政策方面的审计监管,例如财政税收政策和政府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同时对于政府方面的债务情况进行审计,保证审计过程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让审计能够更加全面和完善。
3.关注扶助,保证政策落实
对于目前审计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首先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国家扶助产业的政策落实与监管情况,一方面保证中小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得到推广和落实,让中小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同时普及国家减负政策,让企业坚持按照政策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义务,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进行遏制与杜绝,保证审计的质量以及效率。
4.公开流程,接受民众监督
为了保证审计的公平性以及透明化,审计部门应当酌情对审计流程进行筛选,对于涉及到国家机密以及信息安全的流程不予公开,而对于一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或者惠民扶助政策的审计都需要通过公告进行公示,从而让群众对审计的流程和内容都有知情与监督权,也能更好的体现出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就是服务于人民的基础思想。
四、结语
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注重效果以及流程的工作,对于审计部门而言,要想提升审计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审计要求,扩大审计的范围以及监督管理的力度,对于国家一些扶助政策要进行关注和监管,保证政策的合法性和切实性,同时保证审计的流程公开化、透明化,让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付俊霞.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05(14):83-84.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篇2
关键词:中国 宏观经济 政策 推动 经济发展
纵观我国现有的经济现象,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变化的形式也变得复杂繁琐。所以,极容易出现经济膨胀或者经济紧缩的现象,而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则是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所以,本文就重点谈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概述
(一)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虽然,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不变的。其主要目标则是促进经济不断增长,使我国就业率增加,保持国际间收支平衡。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则是:抑制通货膨胀,优化内部经济结构,同时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稳定。但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要根据利弊得失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
(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多数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供给管理是通过调节总供给进行调控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需求管理则是按照调节总需求来实现政策目标调节经济的工具。国际经济政策则是对国际经济关系之间进行调节经济的工具。
(三)宏观政策内容
宏观政策内容具体包括:国家为了达到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以及有效改进国民经济运行缓慢的现状,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以及指导原则。它还包括国家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地区发展策略,以及相关产业的政策、物价政策、收支政策以及物资流通等政策。
二、如何利用宏观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明确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较为突出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房屋价格持续走高。第二、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第三、能源价格急剧增高。第四、通货膨胀。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出台相对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于物价持续走高的情况,我国应该加强对土地的控制,有效的减少土地供应量。同时也应该对房产地行业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例如有效的控制房地产企业上市的数量。对于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国家应该采取有力的物价调控政策。从而及时将物价稳定在一个固定水平上。而对于通货膨胀的情况而言,国家则可以通过控制物价来减少通货膨胀的情况。
(二)中央应及时落实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从本质来说则为“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宏观政策即是不同于紧缩性以及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调节力度。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微调节并且适度进行扩张以及紧缩的政策。所以,将传统的调节模式进行改革,并向中性宏观政策进行过渡。这样一来,能够从客观上有效的抑制诸多企业投资过快的需求,进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中性宏观经济政策实质的意义。其实质意义在于既要预防通货膨胀的萌芽又在于预防通货紧缩现象再次发生。通过中性宏观政策不但能够解决因为过度投资所剩下的生产能力,有能够抑制过度建设所形成的产能过剩。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实现双方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钢铁、水泥以及机械等投资过热的行业进行调控。并且同时也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行业进行大力支持。例如西部开发、农业、以及生态环境等经济薄弱环节进行适当刺激经济内需的工作。这样一来,通过适度的调控,不但能够克服现在所存在的经济问题,又能够让我国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所谓的中性宏观调控政策就是将结构与总量的调整结合在一起,并同时将需求以及供给进行结合,将长期与短期发展进行结合,这样就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项能够有效调节经济问题的手段,能够通过国家或者政府有计划使用,进而达到实现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目标。而宏观调控也是公共财政所具有的职责。具体包括为弥补市场失效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等一系列行为。虽然,我国向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尚未实现,但是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这不能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所以,中国如果想要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守东,刘琳琳.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 2013
[2]吴慧君,朱显平,黄蕊.量化宽松对美财政可持续问题的支持范式探究――基于国家风险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3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篇3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取向需从短期转向长期
2009年我国高强度的经济刺激计划和高度宽松的信贷高增长,是中国经济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复苏的主要动力。目前看来,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中国经济已扭转了此前的下滑趋势,实际产出正逐渐回到潜在产出值附近,2009年全年高达9.1%的GDP增速,已经从数字上证实了这一点。毫无疑问,2008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之所以在世界各国率先复苏,主要得益于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2009年广义货币量接近30%的增长,2010年接近20%的增长率,迅速将经济拉回到正常轨道上。按照政府的政策逻辑,面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巨大不确定性,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可以适当矫枉过正。但中国经济度过难关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或许也是最大的困难,将在于如何顺利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转向,即从应急性的短期政策转向处理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问题。
在探讨中国的事情之前,可以回顾一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应该说,起初美国的次贷危机从性质上来看,既不是政府财政收支危机,也不是国际收支的危机,而是发源于私营部门的金融交易和金融创新的危机。可以发现,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由于资产负债表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大量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方迅速缩水而负债方不由市场定价而固定不变,这导致了众多金融机构与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实际经营中账面上的巨额亏损和家庭财富的巨额缩水,引致金融机构贷款的大萎缩、企业投资的崩溃,以及家庭消费的下降,并进一步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和金融交易崩溃。可以说,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主要传导机制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这或许就是这场危机发生以来最本质的因素。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乃至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低迷的机理完全一致。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欧美发达国家救市的基本脉络。
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规模是私营部门所无法承受的,因此必须由政府力量大举介入来克服危机。事实上,在明确了这场危机的本质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财政部增发国债购买有毒资产,政府直接注资于即将破产的金融机构,美联储印发钞票,财政部出台的公私合作计划等等,这些措施的基本逻辑就是用美国的国家信用为担保,用发行债券和印钞所获金注资于金融机构,注资于金融市场,以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其最终目的就是把有毒资产从金融体系中剔除,帮助金融体系恢复正常交易,并借此推动经济的复苏。中国基本上遵循了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同的路子,在稳定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下,全球金融危机后政府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短期来看确实促进了GDP的V型回升。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考虑到经济刺激政策总是有一定限度,经济的增长不能总是寄希望于政府的宏观刺激政策等,政策的逐步退出将是最终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日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连续实行了几个经济刺激计划,希望通过公共建设项目和贷款计划来迅速振兴经济。但从1996年到2002年,日本经济依然停滞不前,人均GDP只实现了0.2%的微小增长,持续的经济刺激政策最终并没有提高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日本政府着眼于单纯依靠经济刺激计划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因素重视不足,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转换成通过服务业和消费来拉动,导致刺激经济的政策实际效果意义不大。一般来说,经济复苏初始阶段最大的推动力通常是政府,但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私人资本必须取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恢复和增长。探讨中国什么时候撤出经济刺激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将下一步的政策取向转移到保证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的实现上来。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践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如果货币流通量年增长率超过20%,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反映到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上面。如在2009年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M1和M2分别增长了32.35%与27.68%,2010年即便在货币政策已经明显转向的情况下,M2仍增长近20%,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另外,在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初期,M1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M2的增长速度,但随后两者在2009年9月出现了M1速度大于M2速度的剪刀差。2009年12月底二者的差距已经扩大到4.6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国民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和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化的双重危险。实际上随后价格指数的持续上升也初步证实了上面的推断。2010年后我国通货膨胀现象日趋明显,如三季度后CPI指数分别达到4.5%和5.1%的高位,居民生活消费品和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全社会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更加强化。另一方面,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2009年二季度后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出现暴涨局面,尽管国务院分别于2010年4月份和9月份出台措施加以抑制,但目前效果仍不明显,包括大中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仍在继续上涨,资产价格泡沫的蔓延似乎已经难以轻易抑制。
应该看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操作中之所以出现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和资产泡沫严重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宏观经济政策操作失当的问题。2009和2010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推动力量是极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可能持续太久,这是以往的经济危机给各国提供的经验教训。只专注于短期目标并通过注入流动性救市而忽视长期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向国民经济注入流动性的短期政策来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采用增加海量投资和贷款的办法来增加总需求,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使用的,最终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看到,鉴于中国一直采取依靠资源投入和净出口(出超)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短期经济刺激政策无法解决经济长期增长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内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内部的各种深层次的不平衡,等等,这些长期问题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实现持续发展饶不过去的坎。鉴于此,中国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必须尽快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取向。具体而言,应重视经济长期增长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如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内需,通过发展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重新认识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等等,以便保证中国经济未来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工具
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各种组合而言,选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紧或者双松组合是力度最大的,也是经济金融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实施的。例如当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往往选择双松政策组合,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以及增加货币供应量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实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为必然选择,相对而言,中国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最大力度的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尤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宏观刺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市场的扭曲,尤其是目前我国面临资产价格膨胀与通胀预期加强之后,如何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方式退出,就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
刺激政策只有短期的效果,中国经济必须要回到可靠的增长基础。从货币政策的运行来看,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行框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鉴于人民币汇率事实上盯住美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给中国货币政策退出的方式和节奏形成约束,这导致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大打折扣。人民币钉住住美元,导致中国在早年立法消除主动超发货币的制度漏洞后,人民币又将面临被动超发的新挑战。如从美国方面来看,虽然金融危机后在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和救助计划下经济触底反弹,但目前仍未有改观的10%左右的失业率和充满变数的房市表现,仍然使美国未来的经济复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历史经验表明,失业率对美国选择何时加息更为关键。鉴于“无就业复苏”的现实,美联储在启动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货币政策上维持0%-0.25%的联邦基金基准利率水平,且短期内至2011年下半年可能不会调整利率水平,已经成为市场共识。甚至可以判断,这一政策基调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目前美联储采取“数量型放松”工具微调货币政策,例如通过诸如“定期存款工具”(term deposit facility)和逆回购协议的方式,回收市场上庞大的存量流动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联储推出的“定期存款工具”只是个技术性工具,更大的问题在于它对银行资产的担保实际上难以退出。总之,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使美联储目前面临政策选择上的两难困境。如过早启动退出政策,可能会延缓经济复苏进程,甚至导致经济二次探底;而如果刺激政策退出太晚,通胀又可能失控。综合起来分析,目前美联储更倾向于使用某些非常规工具和手段,而非更具效果的利率工具。对中国而言,在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环境下,需要做的是考虑与美国货币政策适度脱钩,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回旋余地。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启动了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政策,如2010年1月份后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提高了存款机构准备金率;目前已经二次加息共50个基点;对部分放贷银行征收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连续提高3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引导市场预期;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现新的监管工具箱,实行针对银行的差异化监管;等等。这些举措均预示中国正在逐步退出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引导市场预期,合理约束商业银行的过度信贷投放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同时还应注意,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退出还只是局限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一些价格型政策工具如利率工具等使用的空间仍有限,汇率工具尚未大规模使用,这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阻碍。尤其是如果不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在货币汇率政策上进行适时调整,当下的各种宏观政策将难以真正实现紧缩效果。
目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各国的贸易战和汇率战也处显端倪,中国需要立即引入汇率因素作为重要的政策变量使用。考虑自身因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长期借助于出口拉动,这个模式的可持续性正在成为问题。同时资源逐步枯竭,劳动力成本也逐渐增加,随着中国经济走过刘易斯拐点,以及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的下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步减弱。考虑外部因素,各国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因素将难以保证中国出口继续增长。中国在退出宏观经济刺激计划,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向内的对策给以支持,而汇率则是个重要的工具变量。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可成为紧缩政策的一部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东亚货币在此前十多年一直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一历史教训应该被充分吸取。
目前,我国需要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需要改变人民币以美元为锚的取向,加大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对汇率完全不干预。我国可以学习加拿大等国的做法,允许汇率在长期内大幅度变化,允许长期内升值,但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对每日的超常浮动进行干预。如果短期内变化太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以影响汇率,稳定市场。当前需要作的就是选准适当时机,开始启动人民币有序、渐进的升值进程,推动人民币恢复缓慢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启动也就意味着短期性反危机政策的全面退出,并向长期结构性调整政策的成功转型。
三、“十二五”开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过去几十年全球金融的实践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时间太长,便容易引发资产泡沫,这已在许多国家得到验证。以往的经验还表明,即便通胀相对稳定,产出实现增长,也不能防范资产泡沫破灭给经济带来的重大冲击。目前,我国价格指数也在节节走高,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日趋严重,这对于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选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目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已经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即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这意味着此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拉动总需求的短期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实行了一年多后,在GDP增速已逐步改善前提下,将逐渐有序退出。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步骤上,鉴于目前我国人民币钉住美元,中美利差的变化将影响中国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美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溢出效应。目前来看,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具有几个特点。首先是临时性经济刺激措施正在逐步停止使用,但政策的退出时间仍不确定。目前,美国在危机时的临时性刺激经济政策不再扩大规模,但量化宽松政策呈扩大态势。继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实施的基础上,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仍有可能启动。其次,货币政策仍然主要依赖于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尚未完全启动。第三,美国正在削减财政赤字的规模,并逐步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恢复正常,以便减轻此前的膨胀局面,还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一个正常的局面。鉴于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和关联性,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必须考虑到这些特点和变化,有的放矢,循序推进。
具体来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四个因素,即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情况、国内私人投资的启动情况、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政策退出的情况。从目前观察到的世界经济复苏迹象和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当对2008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进行评估后考虑退出,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选择。
首先,采取措施使宏观经济政策向正常化阶段转变。在这个阶段,财政政策暂且可以按兵不动,但应考虑调整政府支出结构,进行适度的结构性减税等。而对于货币政策,这个阶段应将“管理通胀预期,控制资产泡沫”作为核心内容。强调管理通胀预期和控制资产泡沫,有助于确定清晰的政策目标,形成市场稳定的政策预期,避免导致预期紊乱及对市场的冲击。我国在政策实施中需要避免一个问题,即由于政策目标不清晰,导致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可能的信贷紧缩而大规模提前发放贷款,引起信贷在不同季度和月份之间的分布更为不均衡。具体而言,在操作层面,当前货币政策应当设定一个清晰的信贷增长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并切实遵守,以便推动货币政策真正向稳健回归。目前看来,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重点在于货币政策的选择,而其中关键的指标在于信贷规模增长。鉴于2010年M2增长超过年初设定的计划,综合各方考虑,2011年我国必须严格要求,将M2增长控制在15%左右,以便促使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回归,减轻宏观经济层面的压力。
目前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的控制已经成为宏观经济中的最大问题。这要求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上不仅要紧盯住CPI指标,还应将资产价格变化情况考虑在内。即货币政策不仅仅应该关注通货膨胀,还需要对股市和房市的资产泡沫作出足够反应。尤其在抵押贷款市场较为发达,“金融加速机制”效应较为明显的经济体中,货币决策应更为重视房价变量。因为资产价格对经济运行和公众预期变化更为敏感,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可以作为一种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早期和直观预警。需要提及的是,目前货币当局对于资产价格是否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有不同看法,似乎倾向于暂时不予考虑的态度。这种格林斯潘式的“事后救助”思维,意味着资产价格上涨时中央银行对其放任自流,泡沫破裂后再进行救援。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可从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英国、冰岛、迪拜等国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资产价格泡沫引起的冲击巨大,格林斯潘式的“事后救助”策略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鉴于此,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框架内,应该重新定位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对象,考虑将资产价格因素纳入政策范围之内,使货币政策更加关注资产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其次,逐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中性化。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经济运行有望全面回归正常化,与之相伴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中性化,以保证有内生性的增长动力跟进。在这个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将“调结构”作为核心内容,逐渐从政策支持上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求。具体而言,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使用,适时将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等工具配合使用,合理保持社会融资的合理规模,实现对经济的润滑。而对于财政政策,重点是加大结构调整,控制投资的结构和增长的节奏,以财政政策的使用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投向。如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小企业,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发展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等等,通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逐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取代原有发展模式。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理性预期;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09-03
源自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正使得人们对经济政策理论进行重新思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论似乎不再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青睐,从美国到西欧、日本、中国,政府对金融领域的全方位干预和救市似乎不约而同。凯恩斯主义者似乎看到了新的曙光,政府干预经济似乎理所应当,而主张自由市场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似乎陷入了困境。基于此,重新审视、研究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影响是有必要的。
宏观经济实际上是由所有单个的市场主体的行为组成的,宏观的经济政策要产生效果最终必须落脚于各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消费者和厂商是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购买一种产品或服务时会考虑这种产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效用,在没有使用这种产品或服务之前,这种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预期;厂商在决定是否投资时会对未来的回报率做一个预期,厂商在决定是否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时会对市场容量也就是需求以及同行供给能力做预期。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经济体中,消费和投资决定了总供给,而消费和投资总是离不开预期,因此,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必须考察预期,要研究最终作用于所有单个的、独立的市场主体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必须考察预期。
无论是凯恩斯本人,还是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尽管分析的角度、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同,但是,他们都非常重视预期的作用。凯恩斯在《通论》序言中说:“人们对于未来看法之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业之方向,还可以改变就业之数量。”实际上,凯恩斯的整个经济周期理论也是建立在长期预期不稳定基础之上的,这在《通论》中是非常明显的。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考察预期,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模型――适应性预期模型,认为对当前价格的预期取决于上期的预期价格以及上期价格预期的误差,并且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这个误差对预测效果影响力将不断缩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卢卡斯发展了穆特的理性预期理论并将之应用于宏观经济领域,他提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理性预期模型。理性预期模型成功的将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价格、就业以及公众对于以上各种因素的预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尽管该模型未能穷尽一切因素,但是在目前,它可以说是一个囊括预期的最先进的综合性宏观经济模型,是分析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有效的模型。因此,本文的分析主要基于理性预期模型。
令y、g、m、p、u、v、y、g、m、p、y分别表示实际产出、政府支出、货币供给量、价格、误差项、实际产出的预期值、政府支出预期值、货币供给量预期值、价格预期值、潜在产出,a、b、c皆为参数。假定奥肯定率确实存在,假设向右下方弯曲的菲利普斯曲线存在或失业率与价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如下,我们将得到:
y=a*g+b*m+u(1)
ye=a*g+b*m(2)
y-y=c(p-p)+v(3)
y-y=a(g-g)+b(m-m)+u(4)
y-y=c(p-p)+v(5)
y-y=a(g-g)+b(m-m)+u(6)
式子(4)是有(1)(2)得到,式子(3)是该推导过程的关键,它的成立依赖于奥肯定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又称为意外供给函数,综合(3)(4)(5)就得到了所需要的模型(6)。理性预期学派根据式子(6)认为,只要公众能够预测到政府的政策,那么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偏离就仅仅取决于误差项,也就是说,政策将是无效的。同时,理性预期学派又认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会利用并处理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信息,无论是自己研究分析还是借助于人和专业机构的力量,公众总能够对政府的政策做出合乎理性的预期,而且由于公众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这种预测误差将会不断缩小。总之,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的模型推导近乎是完美的,然而,根据该模型得出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观点却是值得推敲的。我们首先来看(3)式,尽管奥肯定率的确存在,但在不同的时期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不是稳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这种函数关系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征;至于包含了预期的失业率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早已证明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移动的。我们再来看(5)式,产出与价格之间真的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产出与价格可能是正向的,经济高速增长时产出大量增加物价也随之上涨;也可能是负相关系,如滞涨。综上所述,式(6)的左端必定是不稳定的,甚至具有随机游走的特点;而式(6)右端政府的政策在较长时间内将是稳定的,因为制定政策的政府部门为了使得政策能够有效必须树立政策的权威性,而且制定政策需要一个过程,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政策也不会朝令夕改。那么,在公众能够准确预测到政策的情况下,误差项必定具有较大方差。由于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那么,这个较大的误差项必然会影响公众的预期,为了避免风险而采取的理性行为将会使得这种行为本身变的反而不理性,本来理性的预期由于一个较大风险的存在可能变的反而非理性。同时,又存在一部分风险偏好者,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化,他们也会改变自己的预期,最初的理性预期也变的不再理性。这样公众对于政府政策就不再存在一致的预期,分歧的存在使得公众对于政府政策的预期更加混乱,无法再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并非无效。
上文已经证明了宏观经济政策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然而宏观经济政策能否收到理想效果,以调节总需求为主要手段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有利还是有害却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际上是政府与公众的一种博弈,政府会考虑公众对于某种政策的反应,公众则会考虑政府更倾向于哪种政策。此博弈可以简单的表示如表(一)。
假设经济目前正处于过热状态,为了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往往偏向于实施紧缩性政策,公众可以接受或抵制。如果公众接受该项经济政策博弈结果将是(C,D),如果公众抵制该项经济政策博弈结果将是(E,F)。政府为了使得经济政策产生理想的效果必将对公众的态度进行预测,假设政府认为公众接受该项紧缩性政策的可能性为a,则为了使得公众接受该政策必须满足C>G。然而,公众也会预期到政府会对其接受该政策的概率做预测,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公众会刻意展示一个似乎是较低的a。反之,公众也会对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的概率进行预测,政府亦会预期到公众对它实行紧缩性政策的概率进行预测,因而会尽量展示一个较低的不紧缩概率值b。然而,这种博弈进行下去往往会得到一种类似于“囚徒困境”的结果,每一方都希望获得最大收益可最终收益往往并不是最大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使得政府制定的政策无法实现最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政府与公众博弈的结果将是满足(7)(8)两式的概率值a和b。
a*B+(1-a)*F=a*D+(1-a)*H(7) b*A+(1-b)*C=b*E+(1-b)*G (8)
在决定这个紧缩性政策是否实行的博弈过程中,要保证政府能够顺利实行紧缩性政策,公众接受该政策必须满足C>G、D>B。然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使得公众和政府对a、b进行预测,加之所有的博弈结果也只是出于预测,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预测和感觉,这一切使得博弈的结果最终很难达到整体最优。
正是理性预期的存在使得最终的政策结果不再理想,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么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要么加剧了经济的波动。更为重要的是在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往往是滞后的,之所以制定该政策是因为已经出现了该政策能够起作用的情况,然而当该政策付诸实施的时候情况已经改变了,不断的博弈更是放大了政策的负面效应。
当政府实施一项宏观经济政策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本文仅以政府实施扩张性政策为例加以分析,至于紧缩性政策的分析过程也是类似的,文中不再赘述。如图(一)。
假设经济的初始状态位于A点,初试的总需求曲线为AD1,总供给曲线为AS1,产出为Y*,价格为P*。当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总需求曲线移动到AD2,此时总供给曲线将如何调整呢?由于公众能够预期到总需求的变动带来的价格上涨,他们必将调整总供给,但由于菜单成本和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即使公众(消费者和厂商)预期到了总需求的变动使得价格上涨也不能立即调整到AS3,可能会调整到AS2,此时实现了产出的增长并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公众最终会将总供给曲线调整到AS3,此时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无法再实现产出的增长,反而带来了较高的通胀率。总供给曲线的调整是否会到AS3就停止呢?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为了避免风险、减少损失,公众的理性预期会变的非理性,总供给曲线的调整完全可能超过AS3到达AS4,此时产出减少的同时物价上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滞涨”。当然,如果公众预期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消费者就敢于借贷消费,厂商就敢于增加投资,从而提高劳动者增加供给的积极性、产品供给也会增加,总供给曲线由AS1向AS5方向移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稳定以及几次顺利的经济“软着陆”使得公众对经济前景充满了信心,这些成为近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布利尼,大卫•格林纳韦.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4-17.
[2]杨哲英,关宇.比较制度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00-250.
[3]托马斯•谢林.选择与结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4):1-36,256-299.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121-156,201-315.
[5]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92-118,153-182,390-426.
The effectiveness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Based on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XUE Wen-tao
(Graduate Student Collge,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General-theory "has been published, there still has a controversial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roughout the macro-economics. Based on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the article re-analyzed the effectiveness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By using game theory, we analyzed ca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When analyze the actual results of expansionary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paper, I pointed out the reason of "Stagflation" and why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can achieve a high growth rate while there was a low inflation in recent years.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篇5
据我的观察,这种重大的变化集中在宏观经济的布局上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已经同时指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往谈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的时候,显然都是要突出速度的,我们曾经用过又快又好,又好又快,最近几年用的是平稳较快,谈到宏观经济政策,都难免一个快字。这一次用的是健康、持续这样的经济增长,这显然标志着几层意思,一层意思,大家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起码中国将由高速转入中速,特别是个位数的增长,在这点上已经大致形成共识。
其次,大家对于这场危机的长期化和持续化也已经形成共识。比如世界经济将低速增长,何时走出危机,目前难以预测,这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的话。
第三,用健康持续这四个字作为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并且给出了几个可以测的标准,比如说没有水分,实实在在,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等等,这是一个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还把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持续发展并列起来,这表明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对于改革、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有了高度的共识。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在各方面的矛盾十分尖锐的背景条件下,要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健康发展,显然要求一个特别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同时指向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以往我们谈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顶多是反周期的作用,这次除了逆周期调节这个表述之外,还提到要推动结构调整,同时把两个作用同时并列起来,显然也有深层次的考量。
比如,当谈到世界经济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这样一种态势的时候,实际隐含着对这场危机的最深刻原因的一种判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一种表述,世界经济已经从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转入到深度转型调整期,这场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构出了问题,紧接着判断是,中国也好,世界也罢,要使经济真正走上全面复苏的轨道,它是不可能建立在现有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要反危机,要使经济步入复苏的轨道,必须转方式,必须调结构,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同时界定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作用,这是第二个变化。
第三个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2008、2009年的时候,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惟一的,就是保增长,后来又加上了控物价,再后来到了去年,又加上了转方式调结构,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同时指向五个,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控物价,又加上一个防风险。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当目标是单一的时候,你可以全力去追求,当目标变成多元化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分散精力,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多重目标同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方向的时候,很难想象我们像过去那样,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实现稳增长或保增长,这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当然这是在中国以及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条件下所做出的适当的选择。
第四个重大变化,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在表述上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稳健的货币政策。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实施的都是这样一种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是有很大的距离,名义上相同,但是实际内容上却有细微的、甚至是非常重大的差距。我体会今年的积极稳健配,相对于前两年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上是趋向于稳健的,而不再是趋向于扩张性的积极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处于从扩张向中性的这样一种过渡状态,货币政策方面的表现我不多说,就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言,尽管要在稳增长政策的追求方面担当主力部队,但是今年和去年相比,从文件的表述上都可以看到它的细微变化。
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要实施扩张,总体作用就是三句话,增赤减税扩支,今年财政赤字肯定会有所增长,这不仅仅因为赤字是积极财政的标志,要使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趋向于扩张,必须表示今年的财政赤字比去年来得大,去年是10700亿,今年一定要增加,这是一个变化。紧接着减税,在今年结构性减税前面加上一个限制词,结合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再接着扩支,今年对于扩支用的表述非常慎重,非常截至,谈到投资的时候,要把投资投在打基础,惠民生,又不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性建设项目上。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篇6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1
自200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其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与居住条件,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的逐渐落实使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理性,而房地产自身具有的商品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关联性的探讨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实际上就是其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所以,研究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非常有必要。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
1.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房地产价格、需求、收入、政策以及市场的预期变动等,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会在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变化的影响下而不断扩张或收缩。这些因素在本质上决定着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可见,房地产供给、需求任何一方面出现失衡,将会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引发房地产的经济波动。因此,必须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保持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2.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引起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初始原因和初始推动力,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政策因素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直接,较为显著,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高度成正比,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就越快。另外,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等,以及战争、社会突发事件、科学技术的变革等对房地产经济的波动有直接、突发、猛烈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较长。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能够防止房地产业出现大幅度的经济波动,使房地产周期性波动在可控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下面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促进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1.处理好房地产业发展周期差异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统一性的矛盾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加上房地产业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房地产经济周期既有全国性的周期,又有区域性的周期。因此,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根据房地产业发展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发展观,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保证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有效执行。
2.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力求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防止房地产出现过热或过冷情况,还要对利息率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调控方式和松紧程度方面应连续微调。同时,要在控制货币政策的调整幅度、谨慎控制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房地产的经济增长点作用,扩大内需,延缓周期波动,使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更为活跃,为实现我国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保持财政政策调控的稳定
实践证明,积极和稳定的财政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可适当的减弱财政政策力度,同时使政策的调整向中性、稳健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适度紧缩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等。这就需要政府谨慎权衡扩张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和稳定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避免财政调整幅度过大而引起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不稳定。
4.加大对房地产产品的改善力度
目前,我国的住房供应体系仍然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严重失衡,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政府要建立健全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建设规模;调整住房的供给结构,并促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合理化。比如,严格控制大型别墅的供给数量,适当的将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工程建设比例降低,提倡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商品房数量。同时,价格因素与房地产行业内的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影响,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的价格,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借助于房地产产品价格评估和指导,其住房价格更为理性,这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能量来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在宏观经济政策下,房地产经济周期具有波动的特殊性,因此,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的探讨研究,根据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处理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合理规划住房建设、消费模式,控制住房价格,只有这样,房地产的经济周期波动才会更趋于理性,房地产的发展环境才会更加健康,其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建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J].江苏商论,2008,7(05):154-156.
[2]李惠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下房地产经济周期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48(27):121-122.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篇7
[关键词]革新 全球化 国际合作 宏观经济政策 世界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6-0082-04
一、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危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但与上次大危机相比的重大区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贸易、金融、信息的网络把世界各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自由市场,实施有效的分配与再分配,使得相对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这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好处。
但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与之俱来的弊端:即这种传导机制将各种经济风险全球化了。值得着重指出的是,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衍生品形成的虚拟经济的发展,会通过利率、汇率、股票及各种衍生品组成的金融网络,把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很快传导到其它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让一国虚拟经济的风险扩散到本国或别国的实体经济。
如果说,20越纪50-6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往往先发生于实体经济(生产过剩危机),而后引发金融危机,此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机(或风险)往往是先发生于金融业的虚拟经济,而后引发实体经济的效应,并扩散到别国或其它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如此,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是如此。这次金融危机肇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扩散到欧洲,震撼全球,酿成世界性金融危机,而且导致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也陷入严重衰退。
二、经济全球化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传统手段已不够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弊端,即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市场失灵”),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借助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虽未能消除周期性衰退,却使得西方国家在长达半个世纪内避免了30年代大危机的再度袭击。然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还只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关注一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单靠各国致力于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确保本国经济的稳定,更难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从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到如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都表明一个重要事实:本国经济的失衡或者震荡会通过传导机制的作用传导至邻国和经济、贸易伙伴国;同样,境外经济(或金融)的震荡也会传导或扩散到本国。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金融体系本来很健全,也遭到外来投机资金(对冲基金等)的冲击。显然,新形势、新挑战要求新手段,各国政府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有人曾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防止经济(或金融)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传导,应实行超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有人甚至谈论什么“世界政府”。我认为,所谓“世界政府”之说根本不现实,即使实行地区范围内“超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即实行地区内统一的货币政府和财政政策,也不现实。以欧盟为例,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欧盟才在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地区的“统一市场”,90年代末才确立地区的中央银行和统一货币(欧元)政策,但迄今英国尚游离在“欧元”圈、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之外;要想在欧洲做到地区的“超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实非易事。因为世界各地不仅有国别、主权的分野,经济情况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而且富国与穷国之间、南北之间在某些方面还有利害冲突。
为此,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金融)风险,各国政府所能有的惟一选择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也就是说,国际经济合作,应该从传统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或技术合作,提升到政府层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迫切需求。然而,要进行这种国际间的合作,必须以尊重各国主权、平等协商、互助互利为基本原则;因为,只有在这些国际关系通行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各种国际合作才有生命力、才能成功。
具体地,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在平时应以经济(或者金融)监管为重点,增强有关制度、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防经济(金融)危机或风暴发生;一旦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或风暴,则重点应是如何联手应对和克服危机或风暴。当亚洲金融风暴肆行时,本人于1998年12月发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际化》一文(《宏观经济研究》1998年创刊号),呼吁金融监管政策方面的国际合作,后又发表《金融全球化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一文(《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6月29日),提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可以从初级到高级稳步推进,从宏观经济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开始,增加彼此有关制度、政策、法规的透明度,进而举行政策磋商和政策协调,再来达成协议或采取共同行动。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拥有了多种形式。有双边的,如中国一美国官方高层经济对话机制;有地区的,如东亚地区“10+3”框架下财长会议;还有全球性的。如200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首脑会议及之前的财长、央行行长会议,2009年4月20国首脑在伦敦开会,讨论合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之事。尽管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的意义将是深远的,甚至是历史性的。
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中,毋论是何种形式(双边、地区或全球的),抑或何种等级(对话、磋商、政策协调、一致行动),各国政府除应维护本国权益外,还应有一种“国际责任感”。所谓“国际责任感”,就是在国际合作中,各国政府不仅要对本国人民的福祉负责,对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负责,也要尊重合作伙伴、邻国或本地区人民的福祉,尊重他们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需要。对于一些经济强国或大国,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更应具有高度“国际责任感”,要对合作伙伴多释善意、多做贡献,必要时为顾全大局而不惜自己受损,切忌损人利己甚至以邻为壑。总之,“国际责任感”是当代国际合作所赖以持久发展的道义准则之一,是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时代文明。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人民币面对巨大的贬值压力,中国政府表现出高度国际责任,宁可自己蒙受出口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稳定地区金融局势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国际信任与尊重。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作为次贷危机的“肇事国”,虽然在奥巴马领导下推出了巨额经济刺激方案,但与
此同时也看到“保护主义”(如“买美国货”)抬头的趋势,这当然遭到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等国的反对。迫使奥巴马总统不得不强调“不让刺激经济方案传递保护主义信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09年2月访华时向中方转达了奥巴马总统愿与中国合作抗击金融危机和保护主义的意愿。2月14日,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罗马发表联合声明,表示要合力抗拒“保护主义”。未来。人们期待着美国表现出更多的“国际责任感”。以确保这次抗御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合作取得成效。
三、经济全球化要求国际货币体系革新
关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现状。有几点值得指出:第一,上述所有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都是在联合国框架之外进行的,既不由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发起或主办,也未邀它参与。第二,上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大多数是各有关国家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确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范文
本文2023-10-27 11:26:2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