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06 18:11:20浏览:879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篇1

关键词:高效课堂;兴趣激发;科学安排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94-01

一、教师的备课要抓住“要害”

教材的安排很科学,很合理,每一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量并不是很大。但是面对一个个知识点,一道道习题,往往让我们眉毛胡子一起抓,哪个也舍不得丢,在教学中弄得手忙脚乱,忙了一节课,效果并不明显。会的以前就会,不会的也没听明白。显然这节课是失败的一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要害”。教师缺少目标意识,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一节课40分钟看似很长,教学的内容很多,其实最最关键的地方也许就是几句话而已。比如:在教学画60?角时。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交流之后我启发学生用三个词来总结画角的步骤:1、画线2、定点3、连线。这样边实践边总结,而且是学生通过劳动得到的“经验”,学生画角轻而易举。武术讲究心法,学习也要抓住“要害”。

二、教师上课要少“指手画脚”

课堂上我们坚决拒绝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等包办代替的作法。而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学习上的“顾问”而已。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放手让孩子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将解决同一个问题。比如:画135?角时,孩子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是用量角器画角。我鼓励他们需求不同的解决办法,他们想到用三角板画角,想到了用纸折出角等办法。大胆的放手让孩子的思维更加开阔,学习的兴趣也高涨。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再费尽心思,再重要,学生连看都不看一眼,心不在焉的样子,对于他来说这节课也是徒劳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要学会听课。要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小组的讨论,班级的汇报,要听老师的讲解。并且,积极参与学习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通过巡视、观察、调查等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地调整教学流程。对于溜号的学生要及时拉回课堂中来,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四、教师要给学生留一点自我改正的机会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响亮地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的著名教学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重要保障。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就可以了。比如:“一个7位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大约是10亿,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我只是讲了第一个空要利用“四舍”的方法来解决。于是我就要求独立改正第二个空的错误。多数学生能想起用“五入”的方法解决,个别学生还是不懂,我给他们时间向同组的伙伴“求救”。这样孩子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习,有一种满足感洋溢在他们脸上。

五、教师要教给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独立审题的能力差,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知从何入手,也弄不清题的要求是什么。一脸满然的样子。首先,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识字量,能读通题。其次,要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重头到尾耐心阅读。一些孩子只是读了个开头,似乎明白了题意就盲目解决,然而,后面的要求没看清,所以只解决了一部分,还差了一部分没有解决。再次。要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来理解题意。比如:请你任意画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截取长3厘米的线段。那么这道题的关键的词语是:在直线上截取。读题不认真的孩子会画一条直线,另外在直线外面再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教师要常问问学生,这道题你打算怎么解决?这道题考我们哪方面的知识?要想解决这道题,我们要先思考什么?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不高,也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现实中,有些课上学生没精打采,既不积极地思考问题,也不积极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课堂效率不会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认真地思考,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篇2

关键词:分析化学;在线教学平台;线上考试

线上教育,亦称远程教育或在线教育,一般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纵使师生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借助直播、录播等多种形式,可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1,2]。在互联网大背景下,2020年春季学期,海军军医大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教学团队探索了腾讯会议、智慧树等多个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有效的在线教学模式,完成了光谱分析法概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等章节的在线教学。然而,在线教学中师生处于分离状态,需要学习者结合教学活动安排,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设定学习节奏,对于学习自主性要求较高。此外,在线教学中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易受身边事务干扰,常难以深入学习思考,对学习内容的系统性梳理较少等情况,均会导致难以自发进行深层次学习[3]。为了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完成在线学习,教学团队采取了线上考试的教学策略,整合利用多个在线教学平台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考试。通过组织线上考试,一方面,教师可借助线上考试成绩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下一阶段教学的实施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以线上考试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活动,并促进在线学习过程中深层次学习的发生,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1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是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和中药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必备基础。按照分析测定的原理可以将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其中化学分析主要为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涉及四大滴定法(即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仪器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质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与技术。本校面对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分别以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两种形式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与大学二年级,共设86个理论学时,44个实验学时。作为一门着重突出应用性的学科,分析化学的教学始终以灵活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总目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需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实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首先,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条件;其次,使得学生理解各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共性,注意区分不同分析方法的个性,并充分意识到各种方法之间的互补性;最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

2线上考试的意义

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亦是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套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借助考核评价体系反馈教学问题,并针对性地推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完善。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团队采取线上教学模式完成了多个章节的教学。为了检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实施,正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的中期设置了线上考试。目前,线上考试系统的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程,但我国线上考试仍主要应用于普通话水平考试等部级考试。截至2020年春季学期,仅有少数文献对高校课程的线上考试进行了报道[5,6]。如何顺利开展线上考试仍备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为线上考试的可行性与公平公正两大方面。对此,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展开了线上考试的实践与系统研究,以期为今后教学提供经验性指导。

3线上考试的实施

线上考试的准备和实施涉及多个环节,包括试题的准备与考试通知、试题、测试中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测试评估总结等。本次线上考试在课程教学的中期进行,扮演着期中考试的角色,旨在准确分析学生的学情,以便教师及时针对性地调整下一阶段授课的方式及内容;同时,通过设置线上考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及时了解认知自身的学习情况。为最大程度上实现本次线上考试的目的,教师需要做好每个环节的准备工作。

3.1试题准备环节

受线上考试实施过程的限制,考试采用开卷测试模式,须避免客观性及基础问题,避免在教材参考书中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的考题。在准备试题的过程中,主要根据知识主体框架选取试题,侧重于学生深化理解知识与灵活应用的能力,均设置开放型应用题,包括计算、解谱分析、综合设计等,最终形成一份时长90min的测试卷。可提前两周通知学生测试时间、试题相关章节、题型,以便学生做好考试准备。

3.2组织考试环节

3.2.1在线教学平台的选取目前,常用的在线教学平台包括钉钉、智慧树、超星泛雅、大学MOOC、腾讯会议、雨课堂等,均具备视频直播与语音互动等功能,可以满足在线授课的基本需求。然而,相较于常规的在线教学课堂,线上考试较难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更加需要借助合适的在线平台提高教师控制考试秩序的可操作性,以保证试题的及时与答卷的按时查收。经操作使用测试,教学团队综合考虑各平台的特点,最终采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并组织在线考试。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支持从学习进度、学习行为等多角度进行学情分析,教师能够动态监测学生的考试答题状况,及时发现考试中的突发问题以便针对性地指导,为学生顺利完成线上考试提供个性化的帮助。通过教师端平台设置,可以严格限制进入考场时间和答题交卷时间,即未到考试时间学生无法查看试题,考试截止时系统立即关闭交卷系统,并自动提交已上传的答题。此外,考虑到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不支持同时进行直播与在线考试,考试过程中如遇突发情况学生难以及时与教师进行连线沟通,教学团队联合使用腾讯会议等其他在线平台随时保持师生互动,有助于迅速解决突发问题。3.2.2线上考试的开展在组织考试前,教学团队统一培训学生在线教育平台的操作,组织学生提前进行线上考试系统的模拟操作训练,以熟悉考试流程。此外,线上考试的顺利开展需要充分做好测试环节中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备案,包括提醒学生备妥答题纸笔,确定QQ群以及电子邮件等收发试卷答题的备用途径。开始考试前,主考老师简要介绍答题界面并宣读考试注意事项包括考场指令、答题时间与提交要求等,有效保证在线考试秩序。为避免答题过程中发生学生间交流等情况,将考试设置为两个部分,每部分均为45min,同时要求学生手动书写答题并拍照提交,每部分考试结束后学生将无法修改已提交的答题内容,从而提高考试的时效性和评估准确度。进行线上考试过程中,主考老师借助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与学生保持连线,及时了解和应对学生无法完成交卷等突发情况与问题。考试结束后,教师随即按照学生的班级、学号、姓名等信息校对并整理答题文件,采用统一格式分别命名,便于批阅与归档。

3.3线上考试的批阅与反馈环节

为深入贯彻阅卷的规范性与标准化的要求,教学团队制定了系统的试卷批阅规则,对过程评分、误判修订等批阅细节均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批阅的过程中,智慧树在线平台支持批阅老师在学生的答题处输入评语,针对失分点进行标注并附上个性化点评,一方面,可以及时向学生反馈问题;另一方面,清楚标注评分明细,便于追溯记录与核查。完成阅卷后,教师及时通过智慧树平台在线公布考试成绩及答案,并完成线上考试过程记录及具体实施情况说明;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总结并思考线上考试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改进建议,以供后续考试借鉴。

4线上考试的实践分析与启示

4.1线上考试的实践分析

在线教育作为发展新趋势,利用各种线上平台可打破传统教育的时间、地域等限制。线上考试不受空间和场地的限制,便于组织开展。通过线上考试,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本次线上考试实践中发现,当提前发出线上考试通知后,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所学知识的交流更加活跃,互相解答知识盲点,在进行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对于较难把控的知识点,学生与教学团队的交流讨论更加积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教学团队在课后答疑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程度更加深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自主性的目的。因本次线上考试对于师生都是第一次经历,即使进行了上述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在考试过程中仍发生了一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顺利提交答题,包括:①答题中仍存在少数学生不熟悉提交操作界面的情况;②部分学生反馈可能存在个人网络环境问题,即使在截止时间前5min开始上传图片,系统卡顿界面一直显示上传中,最终上传失败。因上述问题未能顺利提交的几位同学通过QQ及时收取答题。在今后线上教学/考试中可采用以下对策避免类似突发情况:①提前将可能发生的具体提交问题的解决方法演示截图分享给学生。以本次线上考试为例,在第一部分提交时,主考教师发现有同学不了解突发问题解决办法后临时制作了简要操作演示幻灯,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二部分环节中学生已能够自行解决这类突发问题;②线上考试交卷受网络平台等影响,预留充足的交卷时间(如5min以上)可以保证答题内容顺利提交;③同在线授课,线上考试实施的前提需要保持网络畅通以及强大的在线教学平台,今后的工作中可考虑客户端容量较大的在线教学平台开展。

4.2线上考试的启示

多数高校进入线上教学模式,促进了在线教育平台的更新完善,同时推动了线上考试的快速发展,其命题、试题发放、成绩评定等方面均得到了愈加充分的技术支持。实践表明,在线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优势,结合线上考试教学手段,着力构建多维教学平台与策略,可有效提高线上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采取线上考试教学策略的在线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功能互补,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森林.中国在线教育产业蓝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

[2]LAVANYAGK.EnrichingeducationthroughE-learning[J].JResVocEdu,2020,2(10):1-4.

[3]胡小平,谢作栩.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优势与挑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4):18-22.

[4]柴逸峰.分析化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

[5]韦俊旭.线上考试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8):90-91,93.

[6]王漱阳,刘秀萍,张志刚,等.疫情期间本科生病理解剖学课程在线考试的探讨与实践[J].复旦学报(医学版),2021,48(1):71-75.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篇3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求“让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 鉴于对这种精神的理解,作为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的课堂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试从课堂这一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创设这个平台.

关键词:数学;课堂;发展

新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 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当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取终身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下面谈谈笔者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时的一些做法.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能力

情境在《辞海》里的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就是指学生在进行学习数学时所处的学习环境. 汪秉彝先生、杨孝斌先生都认为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孙晓天教授认为数学问题情境应当满足两条,一条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条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 依照这个原则他把问题情境分成现实的、超现实的(虚拟的)、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中已有的三类. 由此可见,问题情境不一定就非得是生活里面有的真情实景,有时候情境也可以是很抽象的. 夏小刚博士指出,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及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的不断增加,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应更多地立足于数学内部本身,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可见,数学问题情境并不都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头脑中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相应的,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能发生在与学习者的认知背景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中才是有效的. 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创设出有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掌握知识的理智感,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亢奋状态,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展示清晰的学习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顺利流畅,讲解定理、概念、例题、习题似乎滴水不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同时也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掩盖了教师解决问题时自己经历的曲折或失误. 教师应当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数学学习过程,当学生问到某些较困难的问题时,乐意和学生共同思考,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学生不但有机会学习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原来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遇到挑战,也会经历曲折与失误. 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引导、解释、归纳、规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揭开事物的真相. 例如,在研究“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这个结论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画∠AOB并作角平分线OP,OP 在∠AOB中起什么作用?2. OP上任取一点作两边的垂线段,你发现此垂线段有什么特征?3. 在OP上再取一点有什么结论?4. 你能发现角平分线上的点特征吗?你能证明吗?5. 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6. 关于OP的特殊位置和性质,你现在是否有更好的理解?

[⇩]充分利用数学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学科,但是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学科.”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实际上,这也要求数学要像物理、化学学科那样进行实验. 实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和充实,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实验教学有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功效.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三大特征是智力参与、个人体验和自主活动. 智力只有在个人情感的积极调动下,通过个人体验,才能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也才能达到数学的深度理解和知识的广泛迁移. 具体地说,倡导在实际活动中学习数学,通过“做”学习数学. 我们认为,教学并非机械重复,而是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所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劳动. 而数学实验课的开展,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大变革. 在数学实验课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制作或观看数学实验演示,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归纳、概括、抽象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化和再创造,发展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优秀思维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创新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可能.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等比定理的发现”的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物理课和化学课上经常做实验,今天我们在数学课上也来做一个实验. 请看,这里摆着一瓶清水、一瓶红糖,还有大大小小的一批玻璃杯,当我将红糖放入水中时,就得到糖水. 糖水有浓度,计算公式为

浓度=×100%,

下面,我们做一个糖水浓度的实验.

(教师把糖放进一个大玻璃杯,添上水得到一大杯糖水,然后随意分倒在3个小杯中,每一杯糖水的浓度分别记为×100%,×100%,×100%,这里ai,bi,ci(i=1,2,3)为正数. )

教师:我这3小杯糖水的浓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众):相等.

教师:对,应有==. ①

现在,我把这3小杯糖水全部倒进一个空的大玻璃杯中,那么混合后的糖水浓度与原先3小杯糖水的浓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众):相等.

教师:对,相等. 我们把大杯倒成小杯又合成大杯,好像是重复或循环,其实这里有数学道理. 大家能根据这一显而易见的生活常识,提炼出一个数学命题吗?

(思维情境的创设已经完成,学生思维的闸门也已经打开. 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进行了讨论.)

学生1:混合后的糖水浓度为

×100%,②

它与原先的3小杯糖水浓度相等,故有等式

===.③

这就是等比定理.

教师:很好,从“糖水情境”到“等比定理”,这中间有一个从具体事实到形式化抽象的数学过程,前者是“具体的模型”,后者是“抽象的模式”,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 把糖放进水里,把糖水倒来倒去,这是数学吗?不是!但舍去了糖、水、浓度等的具体物质,抽象出本质属性的数量关系――等比定理,这就成为数学了. 现在我问,作为“糖水情境”中的ai,bi,与作为“等比定理”的ai,bi,有区别吗?

(有的学生说有区别,有的说没有,气氛很热烈,教师适时作出引导:如果有区别,那么区别在哪儿?针对教师的引导,学生沉思一会儿后,交流场面再次热烈起来. )

学生2:“糖水情境”中的ai,bi只能为正数,并且bi>ai>0,而作为“等比定理”中的ai,bi不需要这么多限制,有bi≠0并且b1+b2+b3≠0就够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生3:是的,等比定理中的ai,bi既允许ai≥bi,又允许取负数. 而在范围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个新的风险就是分母为0.

教师:很好. 这是在使用等比定理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这节以糖水浓度为背景的数学实验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再现了“等比定理”的发现进程. 在课堂上,教师由新奇的数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实验过程,做出分析和归纳.

真知源于实践,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能力

未来社会,每一个人只能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每一个人都只能是整个程序中的一个环节. 要想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合作才有可能,合作可以产生集团效应,能形成智力互补.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交流是一种能使学生主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的方式,是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过程,通过相互交谈、倾听、讲述,使发现得以分享,零乱的知识得以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猜测得以验证,观点得到辨析或认同,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 因此交流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动、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造有利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与环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获得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任何教育活动只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发挥作用,充分相信学生,其实就是对教育主体――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发展中的人,而教师的“教”应放在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位置上,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支配和影响下,我们总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总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指手画脚,把学生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规定的死死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没了个性,没了主见,没了兴趣,学生像“储存器”,被教师不停地输入“死知识”. 这样的教学何谈尊重和信任. 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他们的智慧之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唯一目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聚焦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篇4

关键词: 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式;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66-01

一、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与传统的、习惯的、正面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它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反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可逆思维素材,通过设置互逆问题,诱导学生逆向思维,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深度、广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某些数学问题从正面思考时,往往陷入困境,若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往往会绝处逢生,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 k为何实数时?x的任何值都不满足不等式x2+2x+k0

解:这一问题等价于

“k为何实数时?不等式x2+2x+k≥0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

令y=x2+2x+k由抛物线性质可知:欲使y≥0,应有≤0,

即 4-4k≤0k≥1

所以,当k≥1时,x的任何值都不满足不等式 x2+2x+k0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与塑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思维是指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相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即将不熟悉观念与数需的观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同化――顺应――平衡使学生智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认知结构发展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只有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简历了实质性联系时,才能完成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要是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1已知:如图,等边ABC的高为5,D是BC边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 E、F。求:DE+DF的值。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是线段和问题的特殊情形,巩固基础知识,引出直接计算法,又可以给后面的一般问题搭台阶。

问题2已知:如图,等边ABC的高为5,D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DE+DF的值。

问题3已知:如图,等腰ABC中,D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求证:DE+DF为定值。

总结及时引导学生归纳线段和问题有哪些解决办法:

拓展1:等腰钝角三角形的情形:

拓展2:点D运动到BC延长线上的情形:

拓展3:求证: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并把这个问题再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有目的的给出一个与原有知识相类似的问题,启发学生归纳与类比的联想,是学生将以认识和掌握的知识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应努力挖掘教材,精心设计相近性的问题,将不同的对象加以比较,找出或发现其可能相似的属性,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情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一题多解,探索讨论,体会多角度看图形的乐趣提高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刻苦钻研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通过思维去探索、突破、综合、创新。发现和解决自己或别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创造出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它的独创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

例若方程2x2-(4k+1)x+2k2-1=0,x2-2(k+1)x+k2-2=0,x2+(2k+1)x+(k-2)2=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包含有几种情况,需要逐一讨论,比较繁琐。但考虑其反面“三个方程均无实数根”却十分简单。因此,可以从原问题的反面求出k的值,再从全体实数中排除掉这个值就是所要求的答案了。

解:若三个方程均无实数根,则

解得,所以,当时,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思维能力的培养,能真正把探索和发展看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不能只把教学看作“结果”来进行,而应该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勇于超越,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应勇于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全面性,探索性,开放性,动态性,民主性及多元化的特征,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著.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刘芳,赵大悌主编.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3]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存在问题;措施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将学生作为装知识的容器,不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学引发了大家的重视,应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初中生较小学生更为成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是局限在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进行习题的练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课堂教学毫无趣味可言,学生缺乏新鲜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堂效率不高。

2.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固定,学生应该充分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争取在课程结束后,能够对知识有新的掌握和理解,达到不断积累的目的。但现在的初中生对课堂时间不够重视,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对课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应付完成,学习不够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的长期发展中有严重的消极作用。

3.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的目的还是应付考试,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在做题时教师进行题意的分析,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虽然一时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4.教师专业性不强

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师大多专业性不强,对数学的教学方法掌握得比较单一,只是局限于对公式的讲解,且课堂目标不够明确,课堂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不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对数学的运用能力,不能为今后复杂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措施

1.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舍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设计方面多下苦心,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平行线的性质这一小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播放幻灯片、火车行驶的铁轨、横格纸中的线,并探讨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并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在平行线上画出一条截线,探讨交点处各个角的关系,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并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多边形内角和这一小节中,教师可以首先说: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可以通过量角器进行测量,结果是360°,那么五边形、六边形呢,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对于一个问题进行递进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3.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思想上的发展,对数学有全新的认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加法这一小节中,教师可以用例题:小明从原点O出发,如果第一次向东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向东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画出数轴,让学生进行计算,接着对题目进行变化,小明从原点O出发,第一次向东走3米,接着向西走5米,求两次行走后小明在什么地方,不断变化题目,并在最后提出:“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的计算口诀,能帮助学生加速记忆,减少学习压力。

4.提高教师专业性

学校在选拔教师时应对教师专业性进行考察,选取专业性强并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学生能够有丰富的课堂体验,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方案,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训练。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并不成熟,主要问题出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学生自身和教师的专业性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但面对困难,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对于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提高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小丽.初中数学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3(20):33.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篇6

【关键词】化归思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整为零

2011年国家出台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比2001年版,明显的变化是对学生要求从“双基”变“四基”,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这“两基”的基础上,增加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数学素养的的重要内涵,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催化剂。其中化归的思想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之一,它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

纵观我们小学教材,已萌芽着化归思想,成为教材的灵魂,在课堂中,教师们往往重视数学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对数学的思想方法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尴尬的现状迫使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新版课标的导向,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化归数学思想渗透的各种因素,恰当地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领悟基本的化归数学思想。

一、革故鼎新,化繁为简——得来全不费工夫

匈牙利数学家路莎·彼得所说:“数学家们也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到把它转化成能够解决的问题。”

革故鼎新就是改变方式,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复杂的形式转化为简单的形式,把高阶的降为低阶,把高维的降到低维,使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更加具体,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数学问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思想方法。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问题深入观察和研究,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迅速求解。

【聚焦镜头1】

教学内容:97+98+99+100+101+102+103=?

师:同学们,这算式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算出的?

生:得数是700,按顺序一个一个加起来。

生:得数也是700,我是将97的103加,98和102加,99和101加,这样就有6个100,再加上中间的100,就是7个100。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生: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简单。

师:简单在哪里?

生:第二种方法,把加法转换为乘法,只要数准个数就能算出得数,简单又准确。

师:如果将上面的算式再接着连续加上5个数,还能用乘法算吗?

生:也能,将97和108相加得205,这样的得数有6个,205×6=1230。

师:做了两道题,有什么收获想与大家说说吗?

生:有规律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生:这样算起来容易又不出错。

【分析】这位老师让学生亲历算法实践中发现解题捷径,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点,并在引导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变换形式能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数学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这样对内在算式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在以后加法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就会善于从整体上把握结合律的特点,只要将局部的个别数加以变化就能简便计算。改变形式,化繁为简的化归思想在朴素的实践中领悟。

【聚焦镜头2】

求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解:长方形周长=(长+宽)×2

(20+16)×2=62(厘米)

【分析】大多数学生看到这类题目,会先去计算出每一条边长,再把6条边相加求出周长。显而易见,这种解法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过程相当繁琐。反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图形进行变形:把长6厘米的边长往上移,5厘米的边长往右移,转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就变成了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非常简单。

由此可见,解答一些图形的题目,运用变换思想,将原图形通过旋转、平移、翻折、割补等途径加以“变形”,可使题目变难为易,求解也水到渠成。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图形变换,进行思想渗透。主要通过现实问题具体化到抽象问题,然后在抽象与具体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抽象向具体的化归,同时利用割补、平移等化归途径,自主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的算式,复杂的图形,这样简单的转换就容易操作,真有“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这种愉悦的朴素实践,让孩子们领悟了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化繁为简。

二、数形结合,化难为易——柳暗花明又一村

美国数学家罗斯蒂思说的:“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就整体把握了问题的实质。”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是非。”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新课程教材在各册都安排了相应的“数学广角”,既丰富了数学思想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这类习题灵活多变,如何让学生把握其内在的关联?只需运用化归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其共同之处,归结为熟悉的数学问题,从而破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题目的意思动手画图,通过数形结合,大大开拓解题思路,使问题的解决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聚焦镜头3】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500米,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400米,请问小红家和小明家可能相距多少米?教师抛出题目后没有急着讲解,先让学生尝试探究,再组织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醒不会的学生可以通过线段图来解决。

答案一:小明家和小红家相距100米。

思考过程和线段图如下:小明家和小红家在学校的同一方向

答案二:小明家和小红家相距900米。

思考过程和线段图如下:小明家和小红家在学校的不同方向

通过画图,明显地展示出了题目三者的关系,并得到了2种不同的可能情况。

解: 1.小明家-小红家=相距的距离

500-400 =100(米)

2.小明家+小红家=相距的距离

500+400 =900(米)

【分析】线段图明了的呈现了可能存在的两种不同情况,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又避免了遗漏。学生亲历尝试探究的过程领悟数形结合能够化难为易。如果没有图形的帮助,低段学生很难明白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

为了突破解题策略,就需要仔细阅读习题,并通过作图加以联想,突出数与形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打破思维定势,架起数形结合的桥梁,由此及彼,通过作画对比与联想,从全新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就会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油然而生,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在朴素的教学实践中渗透。

三、类比转换,化生为熟——似曾相识燕归来

任何一个生疏的问题,都是由一个个熟悉的基本问题经过变化发展而来的。生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熟问题的类比迁移。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有序地思考,找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一个难题化解为熟悉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思路会逐渐清晰,解题方法会更加灵动和丰富。

【聚焦镜头4】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就依次开始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了1—10的组成之后,学生对于“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已经掌握地非常娴熟,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9加几》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提出9+4=?,在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后,创造性地得出多种方法:数数法、接着数、凑十法等,其中“凑十法”就是最重要的方法,老师继续追问其思考过程:看到9想到1,把4分成1和3,9+1=10,再算10+3=13。“凑十法”通过将大数拆成小数(或者小数拆成大数)和另一个数(大数)凑成十,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成简单的“几加几等于十”,“十加几等于十几”的计算题。

【分析】在这一过程中,9+4=?这道进位加法题本是新问题,运用烂熟于心的运算经验,老师将生问题转换成若干个熟问题,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引导过程蕴涵了生熟转换的数学基本思想,学生亲历此过程,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掌握了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降低难度,提高解题的效率。

类比转换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运用相当普遍,转化的途径和方法不一定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在待解决的问题和已解问题之间架起一个联系的桥梁。这就要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不断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领悟蕴含在数学内容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条件和基础。

【聚焦镜头5】如应用题:小明家有苹果5个,苹果比桔子少21个,问桔子有多少个?

老师出示题目后,尝试让学生列式计算,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16个,有的说26个,两种结论争执不休。老师说,我们先不要争论结果是多少,要以理服人就得拿出理由。坚持16的说,题目告诉我们桔子少,应该用减法算。坚持26的学生举实例说,你今年8岁,比妈妈少24岁,你说妈妈比你还小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老师让原先主张16的同学说说现在的想法,读题目不能只看几个字,应该搞清谁比谁大,千万不能看字面意思,认为谁离“少”字近谁就“少”,一时读不懂题目还可以想想生活中熟悉的说法,题意便能准确理解。

【分析】孩子若有所悟的表述,蕴涵的是类比迁移的基本思想,老师不局限于得出结论是什么,引导谈谈学习体验是点睛之笔,它谈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谈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也谈出了类比转换,化生为熟的化归思想。

类似这种朴素的教学实践是落实“四基”的积极体现,它让学生初步懂得解决数学的新问题,可以借助熟悉的老方法来解决,还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这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亲近感增进孩子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进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化归的基本思想。

四、分层击破,化整为零——为有源头活水来

化整为零,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各个击破”,从而来使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得到解决。特别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题目不能一下子推给学生,学生费时还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但要是设计一系列有层递性的问题,降低难度,指出思维方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对学生来说问题就简单多了。

【聚焦镜头6】编织社编织草帽,原来20人10天生产1000顶草帽。现在增加80人,要生产7500顶草帽,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这道题中的数据比较多,数量关系也比较复杂,我们可以通过化整为零,把问题分成以下几个小问题展示给学生,分层击破。

1.由“原来20人10天生产1000顶草帽”,可以求出:每人每天生产多少顶草帽?1000÷20÷10=5(顶)

2.由“现在增加80人”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人编织草帽?20+80=100(人)

3.现在每天编织多少顶草帽? 5×l00=500(顶)

4.要编织7500顶草帽需要多少天? 7500÷500=15(天)

综合算式为:7500÷[(1000÷20÷10)×(20+80)]=15(天)

【分析】从以上案例看出,“分层击破,化整为零”的思想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体现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给人以层次分明的感觉,本来看上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内含的一个个小知识点从中抽取出来,逐个突破,变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把这些小问题“分而治之”,从而使整个问题简单化。其实,形式复杂的数学题,其本质总是存在简单的一面,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源头,抽丝剥茧,问题就迎刃而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整为零的化归思想在同类型题目的历练中形成。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篇7

关键词 行动研究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教育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1998 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 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指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2004 年1 月,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当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师找到一条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道路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就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行动研究主张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工作为主要目标,通过探究、科研与反思活动使教师不断发展,成长为研究型与学者型的教师。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可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英语教师教育,尤其是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夏纪梅诠释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应包含外语知识和观念、外语教学能力与科研。戴曼纯和张希春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素质包括: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口语流利、发音准确;教学效果好,受欢迎;较强的科研能力,尤其在外语教学方面有造诣,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陆巧玲和孔彩芳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其一,内容性的素质要求;其二,程序性或技术性的素质要求;其三,科研素质要求。美国著名语言教育专家Donald Freeman曾说过,“不让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搞研究、发表意见,恐怕我们就会痛失解决现实教学中必须解决问题的良机,我们的研究事业就会有盲点,研究结果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谈到切合实际。”大学英语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不但要成为语言专家,还要成为教育专家。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持续更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学策略意识的不断强化;科研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和与同事合作等能力的完善。

一个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语言理论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还必须要具备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只有长期坚持学科前沿研究, 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带到课堂, 把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应用于课堂, 用正确的理论、方法来支撑教学,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教师才能对自己所持的理论和信念进行论证和反思, 从而超越理论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和局限,正确把握教育的实质和内涵。

2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有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临床性指导、合作发展。反思性教学是20 世纪80 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最早对反思问题进行系统、深刻论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主动、积极、批判地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加以思考,找到支持这种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根据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充足理由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行动研究是反思性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由一个行为框架构成, 即计划构思、实践应用效果检测反思研究改进完善, 达到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反思性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得以完成的,同时教师的反思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临床性指导是指导者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课堂观察,目的是为了促进相关教师的专业发展。合作发展是一种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教师”而去跟别人进行合作的模式。一名教师作为讲述者,另外一名作为聆听者,专门倾听并帮助该教师发展自己的想法。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协作、反思能力。行动研究能够使教师成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主体,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增加其专业自信。同时开展行动研究还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同事之间的学术对话,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行动研究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较理想的途径。

3 行动研究及模式

“行动研究”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J.Collier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1946年,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Lewin在《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对行动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因此,K.Lewin被后人公认为是行动研究的“奠基人”。 教学行动研究,简言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就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的结合。教学行动研究主要以教学环境和学生为实验对象,以观察和调查数据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认真地观察、系统地记录、全面地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再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计划、评价效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实践者。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循环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得到了有效发展。

关于行动研究中的流程,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模式。Jean McNiff 将行动研究的过程概括为五个步骤: (1)发现问题。(2)通过初步调查确定问题的性质。(3)实施干预。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4)收集、分析数据。(5)评价、反思教学行动结果。文秋芳( 2011) 把行动研究的流程概括为四个环节: (1)聚焦问题;(2)提出( 解决问题) 方案;(3)实施方案;(4)评价成效。这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内圈的循环链,每一次行动研究的结束都将会激发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如此循环往复,教学在研究中提升,研究在教学中得以深入。外圈包括三种活动: (1)文献学习;(2)他人请教;(3)教师的不断反思。内外圈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教学的螺旋线上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这五个步骤为:(1)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3)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4)评价教学行动结果;(5)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重新发现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

4 行动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中教师是设计者、研究者、实践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及时改进,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4.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科研意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理论薄弱的问题,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之前应系统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熟悉必要的研究方法,如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方法论、英语学习理论、英语测试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有了理论的支撑,教师才能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并通过必要的调查研究,才能科学地界定和分析问题,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从而通过有效的行动解决问题和指导实践。教师应树立科研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争取把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做到让整个研究合情合理。

4.2强化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型组织

强化校本培训、名师带教、研训一体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合作,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可以避免选题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行动缺乏计划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篇1关键词:高效课堂;兴趣激发;科学安排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94-01一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