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7 11:26:24浏览:568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篇1

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中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眼下由旱转涝,洪水形势从乡村到城市全面吃紧。痛定思痛: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没雨旱灾,全面地、直观地暴露了水利及水害防灾减灾等公共系统的脆弱与废弛。这无疑也是此次水利会议引起中央空前重视的主要原因。

管子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哪五害?水、旱、风雾雹霜、厉、虫。管子时期对地震还没有认识或地震危害不大,所以他说,“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远的不说,1949年之后,造成重灾的大洪水,计有1954年大洪水、1975年大洪水、1991年华东水灾、1998年大洪水等。其中1975年8月的大水,致使河南省境内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等58座中小型水库几乎同时溃坝,29个县市1200万人受灾,淹死20多万人;京广线100多公里被大水冲毁,中断18天,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00亿元。1998年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23亿,直接经济损失1800亿元。

中国水患既有地理和气象因素,也有人类活动的因素,简要说是三个因素:季风气候、三级阶地――西高东低地势、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及其反自然的社会利益结构。降水分布空间和时间的不均匀导致雨水要么没有,要么疾来疾去,旱灾、洪灾、涝灾几成常态,而趋利避害却相互矛盾的村社――县乡――省际一国家之间的利益“同心圆结构”,使“以邻为壑”成为痼疾。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利用水资源、对抗洪涝灾害的主要办法是河道建坝,大江大河筑大坝成了现代化的标志,激发了文治武功的想象力。人们有所不知,1958年“大跃进”是被两个轮子拽着飞跑的,一个是大炼钢铁,一个是兴修水利。1958年水利“大跃进”累积下来的成果是,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共修建了17万多座水库,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废弃。而此次水利会议公布的8.7万个水库,据估计有三分之一属于病险库。

总体而言,建大坝,是“堵”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效果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始终广受质疑。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开始反思建坝带来的弊端,并成立了反对建大坝的世界性组织,强有力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走向。

17万或8.7万,无论是哪个数字,都属世界之最。这个世界之最,不仅面对着世界潮流的质疑,同样也面对着中国传统智慧的挑战。

中国治水,向有堵、疏之争。从已有文献看,华夏文明的创始人之一大禹,不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而是一名政治家。他与父亲鲧的“堵疏之争”,不是治水方略之争,而是治国大政之争。华夏文明的奠定,以疏导胜出,说明中国曾经产生过极其高明的政治哲学。

古人早已明白,治水不单单是治水,兴利除害、防灾减灾的动机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方法、什么思想治水,因此形成了传统中国独特的治水政治、治水文化,治水与治国自始至终,融为一体。

相传大禹诞生于岷江上游地区。大禹这种以疏导为手段的政治和自然哲学观,传导到了岷江的中下游地区。2260多年前李冰父子时期则把这种观念发展到了极致。

去过成都都江堰的人大多叹为观止:一个水利工程竟然如此精妙绝伦,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那么简洁明快地搭配在一起,集分水、排沙、防洪、灌溉为一体,协调不同季节,搭配合适比例,让川西平原两千多年享其利,旱涝保收,遂成“天府之国”。

治水秘诀便是都江堰二王庙墙壁上镶嵌的那6个青花瓷片字:深淘滩,低作堰。仔细考辨,这6个字的背后,则是对盆地气象、岷江水系、西蜀平原自然的逼真、谦卑且聪明的认知,即: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此认知适用于都江堰,也适用于秦国另外两个今天仍在发挥作用的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灵渠。

宏观而言,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同时也是水污染极端严重、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国家。为了长治久安,水利建设当属必要。但是,一项公共建设,有利就有弊,利弊得失谁说了算?治水方式,早期的运动治水不可取;演变至今日,暗箱操作,利益集团治水,同样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新制定的水利建设10年目标,中央下决心花大钱,对于水利利益集团而言,很简单,就是怎么能得到更多的钱。此前,并不算充分的三峡工程论证中,科学论证、民主论证只是昙花一现。之后的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总装机容量是两个三峡工程、目前在建的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则饱受人大监督缺位的质疑。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篇2

根据最近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展览会的资料,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北斗卫星已开通服务近两年,已经应用于多个行业,服务于多个地区,走进大众生活。201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超过1040亿元,年增长率接近30%。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将达到60%,重要应用领域达到80%以上。

湖北省地理信息产业连续三年保持37%的增长率。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产值突破260亿,从业单位8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根据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湖北的北斗产业的应用工程将涵盖交通、农业、社区等领域,预计可新增至少10万个就业岗位,该产业产值预计将达1000亿元,带动其他行业的产值规模可达3000亿元。

作为企业家来说,要关注国家在北斗产业发展规划中正在推动的五大工程:一是基础工程,增强卫星导航性能。形成完整的卫星导航综合应用基础支撑体系,具有实时分米级和事后厘米级应用服务能力。高速公路是看得见的道路,飞机航线是看不见的,北斗的传递系统更是一个看不见的立体网络。

二是创新工程,提升核心技术能力。针对导航产业“有机无芯”的瓶颈制约,着力加强北斗芯片和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适应应用需求,重点突破融合芯片、组合导航、应用集成、室内外无缝定位等一批基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

三是安全工程,推进重要领域应用。在能源(电力)、通信、金融、公安等系统,分阶段推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的应用;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农林水利、气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安警务、测绘勘探、应急救援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四是大众工程,推动产业规模发展。以汽车制造业和移动通信业快速发展为契机,以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需求为引导,重点推动北斗兼容卫星导航功能成为车载导航、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促进在社会服务、旅游出行、弱势群体关爱、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多元化应用。

另外就是国际化工程。

面对北斗的大众化,企业家应该积极参与,体现在四个方面:参与研发,对高科技领域要有投资的敏感度;参与生产,全国已经有20多个北斗产业园;参与使用,各行各业都与北斗产品有关,比如,建筑工地上的设备安装芯片,了解位置的变化,学生证有北斗芯片,电动车贴了芯片等;参与推广,比如设立智慧健康、智慧农业公司等。

北斗系统的应用,将形成强大的预警系统,“未卜先知”、“防患于未然”成为可能。防灾减灾,是最大的经济与节约。短期内,会有大量的投资,但是从长期来看,会因减少损失而大量地降低成本,而且推广面越宽,其边际成本越低。

当中国完全走进“北斗世界”时,从个人、企业、社会治安到国防,都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蕴藏着很多商机。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篇3

气象部门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防灾减灾服务工作科技性、专业性强,关联融合度高且支撑作用显著,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提升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至关重要[1]。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精准、高效、权威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建立综合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促进气象部门防灾减灾服务职能的发挥[2]。

1宁德市针对主要气象灾害开展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性

气象灾害是最常见的主要自然灾害现象,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地区,濒临东海,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严寒和酷热天气少,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是我国大黄鱼之乡,也是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胜地。宁德市境内海拔落差大,地形复杂,因此各地气候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上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频发,其中暴雨、冰雹、雷电、干旱、低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多发。(1)暴雨。宁德市水资源丰富,降水量1—6月逐月增加,在6月达到一年中最多,8月以后降水量又呈现逐月下降的现象,8月降水量次之,从4月开始进入汛期,5月为主汛期,降水量较4月明显增加,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是,宁德市7月进入台风季,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7月台风出现次数相对偏少,多晴热少雨天气(图1)。总的看来,在季风和台风共同影响下,宁德市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多暴雨洪涝灾害,降水集中于4—6月的前汛期和台风汛期7—9月,年平均台风出现3.5个,暴雨年平均5.7d,大暴雨年发生概率达80%以上,其中特大暴雨多为台风登陆影响,以柘荣县出现概率最大。(2)冰雹。宁德市多冰雹,年平均2.6d,冰雹西北山区多、沿海地带少,其中福安和柘荣冰雹出现次数最多,周宁、寿宁、屏南和古田为冰雹多发地带,处于沿海的宁德、霞浦和福鼎相对为少雹区。冰雹出现在3—9月,集中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的3—4月,其次是7—8月,这4个月冰雹日数约占年总降雹日数的74%。(3)干旱。宁德市降水丰富,但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西北部的山区降雨量多于东南部沿海地区,多台风影响年份降水量相对较多,加上农业生产水平落后,降水偏少年份极易出现局地性干旱和季节性干旱,整体表现为古田、福鼎、霞浦属于干旱多发区,寿宁、蕉城、周宁和屏南为干旱少发区,而福安和柘荣介于两者之间,给区域性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宁德市夏旱出现频率最高,主要出现在7月上中旬和8月、9月的下旬,其次是秋冬旱,春旱出现的概率较小,其中秋冬旱一般为区域性干旱。(4)雷暴。宁德市1—12月均会出现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每年的3—9月,6—9月是雷暴高发期,通常8月出现次数最多,达20d左右,8月下旬由于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北方冷空气极易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强对流天气,雷电天气出现频繁。近些年雷暴日数明显减少,但随着电子电器的广泛普及,雷电造成的损失仍然严重。(5)低温寒潮。宁德市低温寒潮呈现西北部出现早、结束晚,而东南部出现晚、结束早的现象,低温寒潮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其次是秋季,随着气候变暖,秋季寒潮出现次数呈现出减少趋势,但春季发生日数增加,对冬作物返青和早春播种影响较为不利。分析低温寒潮月发生特征可知(图2),单站低温寒潮天气12月出现日数最多,其次是11月,5月出现日数最少,6—9月未出现低温寒潮天气;区域性和全区寒潮也是12月次数较多,11月次之,其中4—10月未发生全区性寒潮天气。2016年1月20—26日宁德市低温雨雪寒潮天气造成强降温、积雪和道路结冰,山区最低气温降至-11.0℃~-4.0℃,沿海0℃~-4.0℃,沿海大风9级左右,农林渔业遭受冻害,交通、电力和通讯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宁德市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多及其危害严重,宁德市气象部门应结合实际,履行防灾减灾职能,加大力度进行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宁德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现状

2.1加快气象观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当前,宁德市已经完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的三位一体气象立体观测网的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站、海洋气象观测网、农村气象观测站及灾害多发区村级监测预警设施为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也投入使用,观测网络点增加,站点布局得到优化,实现对重点区域内如高山、海岛、旅游景区,以及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的有效监测,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观测预报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及时有效获取主要气象灾害的智能感知[3]。气象预报业务方面,建立时间上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预报,完成基于位置的格点化预报,预报的时效性已经精细到0~10d,空间分辨率达到5km,同时整合气象、农业、水利、水文等部门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库和掌上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观测预报预警信息的共享。

2.2不断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气象部门近年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肩负重要职责,为气象灾害提供及时有效的预报预警,提前防御灾害,降低灾害风险。在航空、海洋、交通等领域联合构建影响评估模型和基于天气发生概率的风险矩阵,通过部门间的协作沟通,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和联动的机制,在当前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手机、互联网媒体等公共资源,及时快速地无偿向社会公众发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将偏远的农村、山区、沿海区等作为提高预警信息传播和接收的能力的重点区域,开展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全媒体发展的智慧气象服务,争取实现按需自动推送服务。成立应急信息队伍,形成多渠道、多手段的完善“叫应”机制,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覆盖率[4]。

2.3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搭建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及覆盖面广的气象综合信息平台,集天气预报信息、突发灾害预警、气象科普知识、农事指导、农村农业政策及农产品供求等信息为一体的服务内容,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众。同时,积极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构建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信息覆盖率和群众满意度。比如,与宁德市水文资源勘测中心开展合作交流,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达成合作意愿,通过智能网格预报为水文局提供中期期货预测和面雨量预报产品,分析旅游景区附近的流域面雨量预报,及时获取雨情和预报情况,制作流域洪水预报产品,延长洪涝预警预报预见期,提供出预报成果,并与其他部门共享实时水情网。与宁德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合作探讨,从部门联动、环境预报预警、人工干预净化城市空气、预警预报服务渠道和生态气象保障服务5个方面介绍了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就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污染源的传输研判、气象要素与环境质量、人工干预、科研课题等进行了交流,探讨了污染源传输路径人工影响天气干预净化空气质量的合作,最后双方落实业务对接机制,由市气象局积极开展环境气象服务应用研究,双方在联防联控、环境预警预报、科研课题和人工干预净化空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同做好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推动宁德生态环境气象服务更上新台阶[5]。

2.4促进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建设

宁德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21〕29号)精神,加快推进宁德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系统,落实机构编制,完善军民联合、部门协作、沟通顺畅、高效安全的领导和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旱情和作业条件的动态监测,及时启动、科学实施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生产、生态文明建设、闽东北协同发展、重大活动及应急工作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有效提升增雨抗旱、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3加强发挥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职能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宁德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逐渐得到完善,有效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但现在还存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不高、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气象防灾减灾职能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工作情况和发展方向,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思考。

3.1做好组织保障建设

气象部门要加快防灾减灾服务工作的组织保障建设,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的考核内容,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重点制订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计划,要将防灾减灾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列入信息化建设方案,纳入地方财政的资金预算。气象部门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和气象灾害防范示范点建设,落实气象灾害救助资金年度预算。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推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活动,明确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点范围、政府部门支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及实施办法等,如宁德市气象局与中国人寿保险宁德市支公司联合开展清明茶、葡萄等保险业务,使社会力量有效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助推气象局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3.2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任务,还要依靠广大社会公众的力量,因此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的重要工作是通过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让公众既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又能在日常避灾或者面临灾害时知道如何自救和互救。各地相关部门大力配合气象部门宣传防灾减灾工作,构建社区、村庄、学校、机关、企业、种养殖基地等宣传场所或平台,借助全国防灾减灾日、气象日主题,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进社区、走机关、进村入户等,针对性地对本地区、本行业气象灾害风险及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出专业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内容,确保宣传形式的形象化、新颖化,目的是社会公众了解并掌握台风暴雨、风雹、森林火灾、生态环境、海洋等灾害影响、防范常识和技能,鼓励社会公众从个人做起,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3.3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监测体系,形成C波段双偏振雷达、增强型风廓线雷达、微型雨雷达、激光雨滴谱仪、大气气溶胶粒径谱仪和CCN计数器等新型观测设备为一体的监测网,开展云雾、降水物理特征的精准探测工作,为人影作业实施提供天气监测预警、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等进行技术支撑。同时,强化组织领导,地方政府增强属地责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综合监管的工作机制,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落实人影工作财政保障。研发人影作业智能业务系统,建立集自动监测分析、预报预警、方案设计、作业指挥、智能作业、效果评估服务为一体的地面人影智能业务展示平台。加强基层作业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技能竞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培养出人影工作的领军人才,健全岗位人员福利待遇机制,稳定作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和作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香.福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与减灾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04-108.

[2]阮龙斌.浅析宁德市干旱指标选用[J].水利科技,2011(1):15-17.

[3]林秀芳,游立杭,文明章.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787-11789.

[4]张莉萍,王建平,范永玲,等.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合力构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2010.

[5]黄文霖,张翔宇,王伟伟.闽东近44a寒潮气候特征分析[J].海峡科学,2017(12):36-40,44.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篇4

【关键词】4G 云计算 大数据 智慧水利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23-0076-04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以及多媒体业务的日益成熟,适应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兴起。第四代通信网络可称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是支持高速数据率(2~20Mb/s)连接的理想模式。除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外,它还包括高速移动无线信息存取系统、移动平台的拉技术、安全密码技术以及终端间通信技术等,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具备种种技术优势的4G通信相对3G通信,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不同,特别是将使互联网络应用的“移动化革命”更加彻底。下面将具体分析4G网络下潜在发展的业务应用特征,并对各行业下的新一代移动业务进行研究。

2 4G网络下的新一代业务特征

4G通信技术高速度、高可靠性特征使一些新的业务发展成为可能,比如能够通过移动网络在终端之间传输高质量的影像,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从而使无线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基于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的视频会议。如果说2G/3G通信时代将人类信息化方向从固网终端转移到移动终端(手机、平板)上,那么未来的4G通信将给人们真正的沟通自由,并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

总体而言,4G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跨入“移动e时代”,新拓展的社会化业务种类要远远丰富于3G时代,可能会产生巨大变革的业务应用预计包括如下:

(1)会话通信类业务

此类业务是指在移动智能终端上通过互联网传输双向语音、视频、文本的移动应用,包括通过手机进行语音对讲、视频会议等。这些实时的会话应用对网络传输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要求非常高,其特性必须严格满足人的感官体验,比如端到端时延小、网络带宽的抖动低、数据高码率、上下行带宽对称等,因此这类应用最需要高带宽、稳定的传输网络。3G时代,FaceTime等系统已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受限于网络的不稳定性,还难以很好地满足用户体验。而4G网络的出现必将在技术上增加应用的实用性,可以预见,高画质的图像、空间立体感的语音、三维虚拟现实、实时交互等特性将会成为这类业务的发展趋势。

(2)流媒体点播类业务

此类业务是指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影像远程点播的移动应用。3G时代,手机电视、手机监控等应用已开始显露头角,但受限于网络带宽以及移动环境下的跨区切换,这类业务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4G网络可以加快流媒体在网络上传输的速度,使移动流媒体数据的点播应用成为可能,未来手机终端将可能在线浏览到720p甚至1 080p的高清视频图像。同时,图像质量的清晰也会带来手机终端上智能分析业务的发展,在终端计算能力允许的情况,可以进行视频内容搜索、智能行为分析、车牌物体目标识别等复杂应用。

(3)大数据类业务

此类业务是指在移动终端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大数据量信息交互的应用,如浏览图片、上传下载文件等。这类业务传输的数据量较大(上下行双向),并且需要较高的安全性,部分应用的实时性要求也比较高,如高清图片的实时预览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应用及分布式处理非常重要,移动智能终端将随着硬件的升级而成为人们可随身携带的超级计算机。4G网络的出现正是提供了端到端的高速传输解决方案,使智能终端获取更多的信息;预计富媒体业务将取代原有的纯文本数据业务,使人们不仅能看,更能听、读,甚至产生具有体感的新的用户体验。

以上具体分析了4G网络下潜在发展的业务应用特征,那么细分到当今社会各个行业中,究竟4G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下面将以水利、云计算、会计与审计等行业为例,描述即将到来的4G对行业信息化程度的影响。

3 4G:助力“智慧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21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3G通信时代,水利信息化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信息查询、指挥调度等能够通过移动应用平台实现共享调用,为有关领导和部门用户科学决策提供支撑。而如今过渡到4G网络,各类型的业务应用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转化为“智慧水利”应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其潜在的业务应用包括:

(1)无线视频监控业务

水利工程视频监控是在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设施上安装摄像头,通过视频图像采集点播的方式,使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地了解、观看、验证现场情况。4G网络的出现能够帮助视频监控业务无线化,这其中包括两种:前端无线化是通过无线网络摄像机上传采集后的视频,可便于无法安装光纤线路的野外传输视频数据;后端无线化则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基于无线信道进行移动端的视频监控,方便工作人员在外时进行移动巡查。同时,3G时代由于带宽流量耗费巨大,无线传输的视频图像分辨率较低,对于水位标尺、水面漂浮物体一般都难以分辨;而如果通过4G宽带进行视频传输,则可以大大提高图像质量并避免视频延迟、失真等现象的出现。

(2)移动视频会议应用

水利救灾抢险过程中常常需要群体指挥决策,而视频会议常常能够发挥重要的异地会商作用。传统的视频会议必须在会商室进行,各级部门通过工控会议终端及有线网络进行多点会话,这样才能保证交互的可靠性。而4G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视频会议迁移到手机上变为可能,其高带宽和安全性都能保证会商交互过程的流畅性。指挥人员通过手机及无线网加入固网视频会议,可参与整个会商过程,使在外人员也能够随时获取和下达决策指令。

(3)移动应急通信指挥调度业务

应急通信业务是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重要联系手段。在以往的抢险救灾过程中,通讯主要依靠现场人员通过电话、口头描述告知上级现场相关情况,而4G网络能够带来更可靠、更丰富的应急通信手段。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视频对讲,并能进行多方人员之间的会话,这样就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信息传递,降低了出错的概率。同时,工作人员还能够通过智能终端对现场的情况进行视频图像采集,并利用4G图传回传给指挥中心电视墙进行现场直播,让后端指挥人员深入地了解事态的发展情况和灾情程度,提高决策指挥的工作效率。

(4)移动水文数据支撑业务

水利三防应急指挥巡查需要查询大量实时水文数据作为决策调度工作的支撑依据,包括水、雨、工、旱情及气象信息。早期的水文数据多以数字和文本为主,但随着水文站点的增多和决策模型的完善,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也成为了水文数据的一种。而随着4G技术的到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查询这些海量水文水利工程数据而实现移动巡查成为可能,如通过手机终端可以进行各个测站实时上报水位、流量、雨量信息及统计概况,自动获取最新的高清卫星云图照片,对前方采集的图片及视频数据进行回放浏览,及时发现塌方、裂口等险情,这些应用业务能够为防汛抗旱工作获得及时、科学、便捷的决策参考,全面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

从以上描述可以预计,4G网络将为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助力传统的水利业务向“智慧水利”业务方向进行转变,为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

4 4G:助力云计算驶入快车道

云计算是目前IT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领域。近年来,云计算在中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如今在云计算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层面,组织在新建或扩容IT系统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将过去传统的IT架构改为云计算架构;在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层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数据统一管理的重要性,以PaaS模式建设企业的数据仓库,从而改善数据一致性、准确性、数据共享等问题;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层面的发展略慢,公共SaaS服务尚未形成规模,而在企业内部,管理层还在考虑自己的什么服务和能力能够SaaS化。总体而言,云计算在我国已从概念走向实践,政府与企业已经认识到,借助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管理及业务问题,还可以有广阔的商业模式创新。

(1)缓解网络带宽瓶颈问题

云计算通常使资源和数据更加远离用户,这样可能会大幅度增加互联网流量,在部署云计算时,不得不考虑带宽成本、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4G商用对云计算是一个重大的利好,能够显著提升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使用业务的体验,也使得企业部署云计算时考虑的因素更少、部署云计算的成本更低。因此,4G必将极大缓解云计算的网络带宽瓶颈问题,显著促进云计算的发展。

(2)激发对SaaS的需求

4G业务趋向于IP化、智能化与多媒体化,由于4G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能极大地推动基于移动宽带的各种创新业务的发展,据科技网站PC World文章称,4G将在五个技术领域内获得“杀手级”应用,包括移动视频直播、移动/便携游戏、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增强现实”导航以及应急反应和远程医疗等,可以发现,相较3G时代,这些应用变“重”了很多,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丰富性和功能范围将大大扩展。

另外,4G终端已经跳出了手机的范畴,手机、PC、平板、可穿戴设备等多元化终端成为必然形态,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个人自备设备)的苗头目前已经出现、4G时代将更加普及。在“重应用”和多元化终端双重因素的驱动之下,企业和个人对云计算的需求将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特别是对SaaS的需求,这将加快云计算SaaS发展的进程,使云计算的运用更为深入。若这一结果实现,云计算将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它改变IT、改变社会的巨大作用。

云计算已经使IT产业发生深刻变革,IT从系统变为服务,释放了组织的生产力;而3G使得智能手机上网迅速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4G和云计算相结合会给社会、生活、商业带来什么重大的变化呢?人们将拭目以待。

5 4G:支撑财务核算与在线审计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在线交易的全面支持和过程信息的完整记录,以及资产、人工、资金等方面的在线监控。而4G的出现将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为现行标准的会计制度带来一次全新的革命。主要的业务模式转变如下:

(1)影像级档案管理

传统会计原始凭证均以纸质单据形式记录存档,审计、查询、借阅等工作均需涉及原始会计档案的管理,流程繁琐且存在安全隐患。而在4G时代,利用智能终端的拍照、录屏等技术可以实现原始凭证数字化,将原本单一的纸质文档存储为多媒体的数字文档。目前财务软件通常能实现“报表-总账-明细账-凭证-单据”5级穿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大众化”实现最终到影像(电子化原始单据)的6级穿透,支持随时随地调阅影像查看凭证,而不需要再到财务部门借凭证查看原始附件。

(2)财务共享中心制证模式

传统财务管理中,核算滞后是普遍现象。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大众化智能终端影像功能的支持,单据采集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实现随时采集影像的管理诉求,财务可以依据影像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从而解决核算滞后的问题。

(3)实时性现场管理

由于工作场所不固定,户外作业人员的人事管理、财务核算都存在诸多障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智能终端与GPS应用的完美结合,就可以实现对人员现场的在线管理,根据项目作业对时间、任务的记录,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人员项目工时,人工成本准确分摊到项目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4)多通道审批管理

传统方式的流程审批模式主要是在固定区域通过桌面系统进行审批,一旦审批人外出,则只能通过审批委托进行操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智能终端对移动审批工作流的支持,即可以实现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办公审批,不再需要审批委托,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单据流转效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有语音识别、扫文字、扫图等技术,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元素改造财务管理模式,借助智能终端,以影像为媒介,实现财务业务远程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移动化等改变;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需要制订配套监管办法及加强会计环境的控制技术手段来降低风险。

6 总结

总之,通过展望4G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有理由相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结合4G的广泛运用,在构建智慧城市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一次革命,对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体都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 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 Darrell M West. 下一次浪潮: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M]. 廖毅敏,译.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2.

[3] 雷葆华,饶少阳,江峰,等. 云计算解码:技术架构和产业运营[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4] 陈威如,余卓轩. 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篇5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防总、水利部召开的全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究部署*和山洪防御工作,经厅党组研究决定召开这次会议。昨天下午大家一起参观考察了松阳县山洪灾害防御示范现场及*加固工程,今天上午又听了松阳等五个县(市)介绍的经验和做法,刚才各组把讨论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发言。这次会议总结了*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讨论了即将实施的有关规定和办法。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开得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上午,佳学同志已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讲得很好,我都同意。回去后,请大家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落实。借此机会,我再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成绩,认真分析问题,进一步明确目标

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始终把水利放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位。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紧紧围绕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和“生态省”的要求,以水利“十五”规划为指导,在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十五”期间,全省水利总投资达到600多亿元。先后建成标准海塘近1400公里、钱塘江江堤1000余公里,70个县级以上城市的防洪体系基本建成,全面开展病险水库应急除险加固和千库保安建设,水库安全度和拦蓄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防汛抗旱非工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省、市、县结合实际制订了一批防灾救灾预案,在防汛防旱工作特别是近几年的防台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我省经历了干旱和强台风,特别是在*年和*年连续遭受了多次强台风的正面袭击和影响,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取得了抗台救灾的全面胜利,并铸就了伟大的抗台救灾精神。据初步统计,五年来全省各类水利工程直接减灾效益达800亿元。

总之,“十五”期间是浙江水利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也是水利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个时期。“十五”时期的水利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全省水利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尤其是分析近年来在我省遭遇连续干旱和强台风的袭击中,部分地区暴露出来的水利基础设施标准不高、建设滞后、设施老化、管理不善、预警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如:(一)部分地区防洪排涝工程标准还不高。水利工程特别是千里标准海塘和水库在去年和今年的防台风中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但也暴露出浙南、浙中等部分地区缺少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部分城镇设防标准偏低等问题。沿海一些易受洪涝影响的地区,上游缺乏必要的防洪控制性工程,下游又受潮水顶托影响,洪涝灾害严重。温黄平原易涝问题还未彻底解决,乐清、永嘉等县城由于防洪排涝能力不足,多次受淹。(二)山洪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测体系尚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省山区面积大,中小河流众多,受台风暴雨影响,极易引发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洪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点多、面广,且大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和通讯不便;山洪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完善,到村到户的预警管理网络体系尚未全面建成。此外,由于人类不规范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山体不稳,人为增加了地质灾害隐患。

(三)水库总体安全度仍不高。据统计,我省3900余座水库中有80%以上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经三、四十年运行,工程安全隐患逐渐暴露。像昨天我们参观的梧桐源水库,坝体实在是太单薄了,运行多年,安全系数越来越小。尽管这几年我省加大了保安力度,消除了一些病险水库,但由于我省水库数量众多,尚有1/3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主要是坝体渗漏、坝身单薄、涵管老化、启闭设施老化失修、护坡损坏、白蚁危害等。特别是小型水库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管理力量薄弱、工程老化、管理粗放,安全隐患仍较多,每年都有水库出险,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此外,我们还看到在防御洪涝台灾害中,实施大规模的人员转移,尤其是实施人员强制转移还缺乏法律依据,部分相关行业防台减灾基础工作薄弱,群众的防台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急待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分析研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水库安全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我们整个防汛防台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两项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这里我再明确和强调一下今后和“十一五”期间千库保安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

一是千库保安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再完成千库保安工程1200座,建成标准化水库300座,使我省水库的安全度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水库安全管理体系,大幅提升我省水库安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目标。国家防总和省确定的有关试点县要在*年汛前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并完成预警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全省有山洪防御任务的市县均要在*年汛前完成方案编制,在主汛前完成50%的预警管理体系建设任务,在*年汛前全部完成。到2010年前,进一步完善防御方案,并按山洪灾害防治等有关规划的要求,配套建设完成相关防洪避洪设施。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为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措施”的“八八战略”,对“十一五”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在“十一五”期间我省的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GDP总量将大幅提升,城市化率进一步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加快。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利工作特别是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山洪灾害防御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危,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大局。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暴雨、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洪涝台旱灾害仍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据统计,建国以来全省洪涝面积在200万亩以上的有41年,平均1.3年一次;受旱面积在200万亩以上的32年,平均1.7年一次;有34次台风在浙江登陆,平均1.7年一次;共有140余座水库大坝垮坝。全省发生较严重溪河洪水灾害共有100多次,平均每年两次,发生泥石流200多处,发生较大滑坡近1000处。事实证明,水库垮坝和山洪灾害均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1975年8月暴雨洪水造成河南省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失事,造成大面积水灾和人员伤亡,京广线铁路中断,损失巨大,我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60多吨重的油灌车被洪水冲出去3km多,当时的场面惨不忍睹,触目惊心。1993年8月27日23点30分,青海省沟后水库失事,虽然库容仅330万m3,但最大溃坝流量也达3000m3/s,洪水冲入下游13km处约有3万人口的一个镇,造成500多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53亿元。我省宁海县洞口庙水库在1975年由于副坝施工质量差,坝坡太陡,白蚁危害,加之管理不善,造成滑坡缺口而垮坝,库内230万m3水量不到一个小时倾泻而出,冲塌房屋1943间,死亡186人,重伤31人,并造成交通中断,财产损失。*年第14号台风云娜登陆后,引起乐清市的龙西、仙溪、福溪3个乡镇9个村长时间、大范围强降雨,造成特大山洪暴发,并相继引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龙西乡上山村的一处特大泥石流,体积达20多万m3,造成重大人员伤亡,3个乡镇在这次泥石流中共死亡47人。

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教训深刻,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水库、江堤、海塘等水利工程的安全。确保工程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出了问题,功不抵过,一票否决。说实话,安全出了问题不是说负不负责任,而是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对不起人民,人死了,负这个责任也没用,生命财产不是我们负得起责任的。

总之,水库的安危和山洪灾害的防御与人民群众安危息息相关,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我们水利工作者责任重大,一定要把“安全”两字放在首位,把百姓的希望和领导的支持作为动力,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真编制每一个预案、精心设计每一个项目、严格实施每一个工程、细心监测每一个数据,把我们的责任感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扎实做好水库安全、山洪防御各项工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切实做好*与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与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涉及面很广,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指挥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当前要切实抓好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水库总体安全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

水库安全与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于我省人口密集,哪怕是一座水库垮坝失事,哪怕是一次山洪灾害发生,都可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我们要认清做好水库安全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并掌握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库加固和山洪灾害防御方案,确保安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面落实责任制是确保水库安全和防御山洪的重要保证,凡是责任制落实好的地方,防灾抗灾就比较主动,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切实落实*全责任制,强化责任人职责,各责任人要深入到水库现场,切实履行职责,熟悉水库工程情况、调度运用计划和应急预案,了解有关情况,及时解决水库安全存在的问题。水库出险时,责任人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上级报告,组织分析险情、转移群众、采取应急抢险措施。省防指正在组织制定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及责任追究办法,各地要积极参与办法的制定提出修改意见,正式颁布后要按办法严格履行职责,落实责任。责任制关键在追究,重点难点在责任追究,但效果也在追究。大家要对这个规定以市为单位提出书面修改意见。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关键也是责任制的落实,责任重点在领导,落实的关键在基层。要针对防御山洪灾害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把防御山洪灾害责任制层层落实到县到乡(镇),落实到村到户。

(三)切实做好*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全面推进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一项新的、难度较大的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关键在于做到“五有、五确保”,五有是:有责任人、有预警员、有监测预警措施、有避洪预案、有自救互救的意识和本领。五确保是:确保生命安全、确保水库安全、确保责任到位、确保措施到位、确保信息畅通。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全社会要有灾害意识,要有自救互救本领。也许大家还记得,去年印度洋发生海啸,一位来自英国的10岁女孩蒂莉,发现海水冒泡,潮水突然退去,她从老师处学到的海啸知识中意识到海啸即刻就要发生,要求母亲撤离,并且使在场的100多名游客幸免于难。老百姓是防御自然灾害的行为主体,力量之本、智慧之源。如果老百姓没有防灾意识,光靠我们政府不解决问题,但是老百姓要靠我们去组织、去发动。我们水利工作者既要会做技术工作,也要会做群众工作,要做好灾害宣传,把灾害的后果告诉老百姓,告诉他们怎么避、怎么防。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据专家预测,今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可能会高起来,一方面我们要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另一方面我认为要充分重视非工程措施,提高整个民族的防灾减灾意识。

关于千库保安,未按计划要求完成的有关市县水利局的一把手都要亲自分析原因,逐个提出解决办法,尽快完成加固建设任务。对“十一五”提出的千库保安和标准水库建设任务,各地也要早谋划、早安排、早准备,把开局工作做好。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篇6

伟思国瑞成立于2008年,于2016年8月9日在全国股转系统正式挂牌,其主要业务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软件研发、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安全工程与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福建省创新型企业;面向政府、气象、水利、环保、农业等行业提供以绿智数据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伟思国瑞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立志为国家大数据提供有力支撑,惠及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伟思国瑞自创立以来,陆续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福建省软件企业、福建省著名商标、CMMI3、ISO9001、ISO14001、ISO20000、ISO27001等资质认定。

现阶段,伟思国瑞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切入,以“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云数据中心、指挥中心+民生、政务、社会管理三系统+N个应用” 为抓手,实现大智慧的愿景。

智慧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SOA架构的基础平台,可接入多种行业应用的标准化应用环境,分为展现平台与综合应用、服务运营平台两部分。展现平台向用户提供综合应用服务,展现形式包括PC版和手机版,内容包括政府频道、企业频道和公众频道。综合应用、服务运营平台用于整合外部资源,为平台提供应用和数据服务。运营平台功能包括跨平台数据整合、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协同等功能,支持信息综合查询、资讯、推送、便民服务、报表生成、辅助决策等。

平台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居,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几乎涵盖城市经济的各个层面,城市社会生活、城市运营管理各个领域和主要环节。

将各种城市信息化应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实现“数据、管理、服务、应用相对分离”的架构原则,以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按照“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示层”四个层次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应用架构;同时将各类应用系统按照应用规范有机组织起来,纳入整体应用架构之中,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不同应用在同类层次上共用基础功能模块,实现不同应用之间更好的信息共享、应用整合,达到既整合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又减少管理维护复杂度,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建设目标。

综合服务管理云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和管理统一集成到同一个平台中,从而提升数据中心的成本效益,实现操作的简便性和运作的灵活性,满足一流云计算和 IT 即服务的本质需求。能够简化数据中心操作,加快部署速度并降低成本。它可在裸机、虚拟化和云计算环境中更快地运行各种应用,将存储、数据联网和网络服务集于一体,提供基础的连接功能,在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云环境中实现架构灵活性和网络一致性。

数据中心的特点除了帮助政府、企业节省成本并简化操作,同时也为 IT服务的设计、操作交付提供一个整体性方案。它可以让 IT 将现有技术孤岛集成起来,并且能够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降低成本支出和运营费用,简化 IT 操作,整合虚拟化、私有云、应用或基础设施即服务、大数据。

平台可以提供自动化、协作、生命周期管理功能,用于简化物理/裸机、虚拟和云基础架构的部署和运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和存储网络,有助于简化部署,保证体验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将计算、访问网络和存储网络集成到其高度可扩展性的系统级计算。

平台消除了融合式基础设施的复杂度:兼容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发挥出色的性能;根除孤岛现象,简化部署流程和任务实施流程,从而提升成本效率;快速部署经过实践验证并且高度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持各项新的企事业活动;各种各样的存储、虚拟化、应用及管理联盟合作伙伴,选择面广;提供灵活的开放式数据中心架构,不但支持原有的基础设施组件,并且促成 IT 即服务和云服务的交付。

综合服务管理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综合应用音视频技术、集群无线网、GIS技术、卫星通信技术、GSM无线通信、快速网间数据交换、数据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等,在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通信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应急联动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纵向与政府部门联接,横向与有关厅局和社会应急联动机构直接联接的多层次、多角度、高效的综合指挥平台。

平台主要由应急通信系统(含移动指挥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与图像接入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应急指挥场所、数据中心和安全保障体系等组成,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GIS技术、图像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可靠性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异构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计算机辅助调度技术等多种技术。

平台产品以“平时”和“战时”相结合作为设计理念。平时,满足日常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实现各级单位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一套科学的、智能化的管理体系。战时,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下,大规模综合性实时地指挥调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整体反应能力,更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平台拥有诸多功能:分布式调度,在卫星链路有压力或失效的情况下,现场应急车调度系统自成体系,完全可以独立对现场进行指挥调度。解决了多个公共事业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问题。

视频回传。通过单兵终端视频设备和车载视频终端,将现场图像实时上传至应急车或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领导依据现场图像做出各种实时决策。

视频监控。通过应急车上的车载视频采集终端监控现场情况,并可以远程控制视频终端的监控方向和角度;指挥中心与现场语音调度通信,指挥中心通信设备通过卫星链路可以和现场通信设备建立双向语音通话;通过网关设备,可以将GSM和传统公网电话系统接入调度网络。

现场通信系统。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配备手台或者单兵调度终端,应急车上可配备车载调度终端和车载视频设备,终端之间通过无线链路实现语音、视频互通,完成调度任务的上传和下达。

应急多媒体会议功能。指挥中心、救援现场,以及其他任何装备多媒体交互终端的地方可进行集视频、语音、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交互会议。

联动与对接。各种通信网络联动,各种语音、视频设备联动,各种广播系统联动。做到多网融合,破除通信孤岛。

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平台

平台是以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化体系产品作为研发思想。增强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气象、住建、交通、电力、水利、旅游、环保等部门之间的联防联动,建立起综合信息互动式共享平台,推动公共服务产品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应用;通过层次分明、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快速高效的预测预报服务体系,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率的有效增强,显著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和效益。

平台拥有诸多功能:多媒体显示屏终端,通过集成的多媒体显示屏、触摸屏展现各功能栏目,栏目包含但不限于天气预报栏目、气象预警栏目、卫星云图栏目、台风路径栏目等;气象信息,针对多媒体显示屏终端和触摸机终端软件的各个栏目管理平台和其他辅助功能管理平台,是为防灾减灾服务终端管理配置的、操作人员专门设计开发的信源管理平台;移动客户端服务,移动客户端包含安卓和iOS版本,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天气预报、天气预警、风雨查询、气象生活、卫星云图、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等服务栏目。

智慧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平台

平台是面向企业和监管执法部门的多功能管理软件,通过对扬尘噪声的实时监测与自动监控,及时、准确、全面地通过传感器数据、图片、视频、音频呈现监测站点污染全景信息;实现报警信息短信、E-mail 推送、APP 终端等功能,提高数据应用时效;定制各部门专题报告定时推送,为污染源控制、环境执法提供实时、准确的执法依据。

平台系统由现场端监测设备、传输网络和中心平台三部分组成。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篇7

[关键词] 1931年水灾;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苏维埃政府;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2-0015-11

政治制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政府对天灾的处理方式体现出来,如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期间,国共两党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举措,在鲜明体现出国民党政府反人民性质的同时,更凸显出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1931年长江流域水灾概况

1931年入夏以后,长江流域连日下雨,终成特大暴雨。随着江河猛涨,带来区域性特大洪水,致使江湖堤防溃决多处,湖北遭遇特大水灾,其中武汉三镇沦为泽国。据原国民党政府财政顾问阿瑟・恩・杨格评论:“1931年长江流域的大水,据全国水灾赈济会报告,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纪录的大灾’……6万5千平方英里的土地淹没在水中,另有5千平方英里土地受灾较轻,受灾的地区比英国全境还大,约等于纽约、康涅狄克、新泽西三个州合起来的面积。受灾人民约达2500万。堤岸溃决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惨遭没顶。几百万人不得不在严冬的大部分时间内辗转流离。淹没地区平均水深最高达9英尺;这些地区内的农舍有45%被冲毁。损失总额为国币20亿元,包括9亿元谷物损失在内”[1] 423-424。

在受灾各省中,鄂豫皖三省损失最大。关于鄂豫皖三省受灾范围,据《大公报》载,河南“已报成灾者,为信阳等53县”;湖北省“被淹县数为46县1市”;安徽省144县中有131县受灾[2] 138。8月23日,湖北省主席何成浚呈送给南京国民政府的灾情报告中称:“根据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的水灾统计:全省被淹面积46421平方公里,受灾人口5570898人,死亡65854人。”另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洪排渍方案》记载,湖北淹没面积45109平方公里,受灾农田20231681市亩,受灾人口7918423人,死亡67854人。8月26日,立法院调查报告指出:“8月1日前灾区已扩至17省,灾区增至1亿。”[3] 4 灾情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6省,沿江农田、村庄、城镇几乎遭洪水全部淹没。仅长江中下游受灾面积就达131476平方公里,淹没农田339万公顷、房屋179.6万间,死亡14.5万多人,估计损失达13多亿银元。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范文

智慧水利与防灾减灾篇1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中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眼下由旱转涝,洪水形势从乡村到城市全面吃紧。痛定思痛:大雨大灾,小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