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范文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篇1
关键词:地图;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利用要讲究有效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学生要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这是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的描述中,几乎都离不开地图,都有涉及运用地图来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运用海陆分布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还有世界地理部分其他地理知识如气候、居民、地域发展差异、认识区域以及中国地理部分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如何让“地图”说话,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地图,让课堂“活”起来,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一、学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怎样使用地图呢?初一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教会学生阅读并使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1.学会看比例尺
不论哪一种地图,都是需要把地表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缩小。比例尺有大小之分,区别比例尺大小要看数值的大小,如1∶1数值为一,1∶1000000数值为百万分之一,显然比例尺1∶1比1∶1000000大。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描述内容和范围的关系,比例尺越大,地图描述内容越详细、描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地图描述内容越粗略、描述范围越大。关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举例,在大小为长1米、宽1.8米的白纸上自画像,如果按比例尺1∶1画,只可画1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详细;如果按比例尺1∶1000000画,可画1000000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简单,几乎只用一个小点即可表示一个人。由此得出结论:比例尺1∶1大于1∶1000000,1∶1的自画像图上范围仅有1人,范围小,但人物刻画很详细;1∶1000000的自画像图上范围有1000000人,范围大,但人物刻画很粗略。
2.学会辨别方向
关于方向的辨别,首要任务是区分是在哪一种地图上辨别方向。如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人们规定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与它相对应的是南方,然后用“转图法”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出东和西两个方向;如果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看是否在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在同一条经线上为正南、正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为正东、正西方向,不在同一条经线和纬线上,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如果在既没有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正向面对地图,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
3.学会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
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4.引导学生看图的标题和看地图内容
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所以,要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指导下,学习地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学习地图知识和用图技能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感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到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标准》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可见,运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例如,对于亚洲的纬度位置,一是从亚洲范围图中可以了解亚洲东南西北分界线的位置,从而大致了解亚洲的纬度和经度范围;二是从标有经纬度的相关地图中了解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三是把亚洲所跨经纬度范围的计算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解亚洲经纬度范围的教学。这三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借助地图来进行的。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等方面认识,并且地形、气候、水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要了解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就必须运用地图。
《认识大洲》这一知识的学习是如此,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包括《标准》中有明确的“显性”运用地图,还包括一些《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隐性”运用地图,运用地图要渗透到地理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三、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工具,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地图,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获取地理知识等,还要训练学生熟练地使用地图,最后达到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的学习为例,教师首先展示山脊、山谷的素描图,学生比较容易识别,而后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将立体图与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按以往经验,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学习:等高线往高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谷,等高线往低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脊。这样的学习,时间久了学生很容易混淆,到底往哪边凸出是山脊,还是山谷?此时,如果巧用等高线地形图,明确告知学生识别山脊和山谷分四个步骤进行判断:第一步,沿等高线凸出或凹进的地方画一条虚线;第二步,作第一步画出的虚线的垂线,要求尽量穿过等高线;第三步,找到垂线与虚线的交点并判断海拔;第四步,假设一人从垂线的一边沿垂线走向另一边,“先上后下”为山脊,“先下后上”则为山谷。这样的学习,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的难度,并且只要会识别,就不容易忘记,能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在地理学习中,像巧用等高线地形图并将识别过程程序化识别山脊、山谷的例子还有很多。巧用地图,并将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程序化等,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挑战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达到了寓学于乐的目的,顺利地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总之,学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可能;常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习惯;巧用地图,它使“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使用“地图”,让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贯穿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始终,让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朱雪梅,王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地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篇2
关键词: 互联网+ 地理中考 复习策略
身处“互联网+”时代,今天的中学生课余生活被手机、电脑、网络所充斥,他们对互联网的兴趣与依赖性很高。“互联网+”的远程交互、共享平台等功能,可以模拟出虚拟环境,促进地理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协作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的意识,促进知识的自主构建。因此,把“互联网+”引入到地理中考复习,具有传统面授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独特优势,可以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孩子,促进他们的成长。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互联网+”与地理中考复习的融合。
一、利用“互联网+”激活复习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受学习场的影响,场依存型的学生受这种影响尤为明显。课堂气氛是影响学习场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复习课上,教师往往以讲授知识点或习题为主,忽视了对课堂气氛的调动。其实,巧妙利用“互联网+”可以激活复习课堂,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课前导入出新意
在地理复习课中,导入往往被很多老师忽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设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我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尝试了地理课前歌曲的形式导入。例如,在经纬网复习课前播放歌曲《赤道和北极》,在等高线地形图复习课前播放歌曲《地图上的旅行》,在世界地理复习课前播放歌曲《世界真奇妙》,在中国地理复习课前播放歌曲《小苹果版大中国》,等等。这些歌曲中都包含相关的地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复习。
2.网上资源破难点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各种地理教学资源应有尽有。在地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可以筛选出合适的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微课等融入课堂,使学生手、脑、眼、耳、口并用,充分激发其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并借此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复习七大洲四大洋、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以在电脑教室让学生进行网上拼图游戏比赛;在复习地震避险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寻找避难所”的线上小游戏;在复习地球运动、日影的方向和长度时,教师可以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等等。
借助“互联网+”的应用,地理教师可以从演示者转为“导演”,学生不但做听众、观众,还转为“演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师生身份的转换有助于课堂复习效率的提高。
3.试题库中测实力
在地理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复习完毕,适当地做一些中考真题有利于学生对中考重难点知识的把握。以前的复习形式大多是教师印发纸质试卷,学生做完后老师批改讲评。据统计,每个地理老师基本都有6-7个教学班,批改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了很多辅导学生的时间,而且时效性较差。基于“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将所有题目转换成选择题形式录入电脑,建立起几个试题库,再让学生在电脑教室集体在线测试,做完后立即显示得分和答错的题目,教师可以立即得知每个题目的得分率,当堂讲评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这种立即反馈的试题库的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二、利用“互联网+”玩转课余复习
大部分学校每周只有2课时的地理课,地理中考复习的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课余时间的复习变得更加重要。“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的复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使得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得以更充分利用。
1.让微课发挥“威力”
初中地理知识点繁多,而且有很多如经纬网、地球运动等高线地形图等较抽象的知识。同时,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还需要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例如要学会如何描述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条件分析、人口和城市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等,还要说出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水平还较低,再加上课时较少,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有些学生课堂复习过后仍然不能完全掌握这些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
这时,短小精悍的微课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挥“威力”。教师可以自己制作重难点知识微课、难题解析微课、区域学习方法微课等供学生复习时选用,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在线观看或下载相关微课,提高复习效率。
微课就像“零食”一样,可以弥补“正餐”的不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2.让二维码飞入提纲
当前,二维码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二维码方便、快捷,并可实时与互联网连接,将其应用在现代教学之中,可以发挥出其寓体验于学习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在地理中考复习过程中,简明扼要的复习提纲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复习提纲中,因篇幅有限,往往只有文字或一部分地图,很多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上面的知识点,未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目的。鉴于此,地理教师可以将复习提纲中涉及的教学资源转换成一系列二维码。学生只需要用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相关的地图、课件、视频材料、习题一一呈现,大大强化了复习效果,也节省了很多复习时间。
3.让线上交流激趣解惑
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QQ或微信平台分享一些地理实事新闻、地理事件分析、地理话题讨论、地理美文欣赏、地理问题解答、地理试题选做等,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更加喜欢地理这个学科,提高学习、复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后复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懂的知识点,需要老师及时帮助解答。这时,教师可以利用QQ或微信平台跟学生互动、答疑,并可将共性的问题置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中考中拿到高分。
三、利用“互联网+”形成家校合力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家长的督促指导情况。只有这三方面形成合力,学生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地理中考复习中,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全心投入外,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关注也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为家校联系提供了最便利的平台。例如,通过建立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号召教师和家长共同加入,实现双方的时时互动。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作业提醒,除了传统的纸质作业外,也可布置知识点语音背记作业,让家长督促学生发送语音背诵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及考试成绩,让家长能实时了解到孩子的在校情况,以便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地理中考复习任务。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引入到地理中考复习可以强化复习效果,是地理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必将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篇3
关键词: 高效 教学 环节
“高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是我们的教学理想。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学生以高效率的学习获得了高效益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情感融洽。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学高效愈加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教师应当怎样实施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这已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本文的主题就是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一、 重视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所以做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环节设计得好,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非常重视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设置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案例1(片段)“有理数的乘方”新课导入
笔者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
古希腊伟大数学家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的故事,国王输了,国王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基米德对国王说: “我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颗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每一个格子中都是前一个格子中麦子数量的一倍,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讲完之后马上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时学生正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愤”的状态,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于是老师开始引入新课,结果这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二、 重视知识探究环节,深化学生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对知识的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个个能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练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该只是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和归属地,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题、公式、定理、习题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2(片段)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探究
在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有这样一道题:“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个问题学生不难证明,但笔者接着安排了下面的数学探究活动来深化学生的思维
问题1:能否将斜边上的高线改为斜边上的中线和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发现条件改变后结论是成立的。紧接着,笔者出示第二个探究活动
问题2:能否把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三角形?即“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可能不同,所以高线的位置不同,从而得出命题是假命题的结论。笔者顺势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3: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命题2成立?学生得出下面三个命题:
命题1:如果两个锐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2: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3:如果两个钝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分类以后,三个命题肯定正确。对命题3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画图发现结论不成立,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时笔者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出示以下探究活动:
问题4:把命题3的高线变为中线或角平分线呢?还有类似结论吗?
学生继续探究后可以发现命题3的高线变为中线或角平分线后,都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上述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们经过相互交流合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拓展了自己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有效率。
三、 重视解题教学环节,提高解题效益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序言中说:“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我们进行解题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解题联想,寻找习题间联系。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陌生题目时,通过联想把问题和曾经解过的或比较熟悉的题目联系上,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解题模式,顺利地解出原题。就是所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案例3 (片段)轴对称的应用
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E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连接P′E、P′C,求P′E+P′C的最小值
学生读完这道题后,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实际上这种具有动态和探究性质的题目,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感到困难的。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学过类似的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进过大家共同回忆想到了八年级上期轴对称一章中的一个例题:
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燃气管线最短?
这个题目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笔者接着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方法、背景进行思考。本题的核心模型是在已知直线上确定一点,使它到直线同侧两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解题的关键是找到A或B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和另一个点连接,实质是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把BC与AC之和转化成了B′A的长,实现了“折”线转“直”线的转化。笔者引导学生,例题和这道题有什么联系?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发现:如果把图1中的对角线BD视为图2中的燃气管道L,图1中的E、C两点视为图2中的两镇,P′点视为在管道上建的泵站。那么此题可以转化建泵站的问题。几分钟后,他们利用图形中所蕴涵的基本模型图快速获得解题思路:把E点(或C点)关于BD的对称点做出来就解决了。接着笔者提示大家:“ABCD是正方形,A、C两点是关于对角线BD对称的,即A点就是C点关于BD的对称点。”于是笔者在图上连接AE,与BD的交点就是所求P点。随后告诉大家,要求P′E+P′C的长,只需用勾股定理在RtABE中求出AE的长就行了。笔者进一步强调,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来代替此问题的背景图形——如等腰梯形、圆、抛物线等,其解法都一样。此时学生十分兴奋,感觉收获很大。
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转化,沟通新旧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解题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化生为熟,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效益。以上就是利用此策略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两个问题很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同时也启发了学生应该怎样去把平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研究归类,找出它们与所遇到的新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22-02
地理知识的传授本就离不开插图、挂图、图片等形象化资料。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也在日益现代化。由开始的幻灯片用于课堂,到后来的多媒体设备安装在教室,教学的硬件设施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么齐备和发达。时代赋予我们这么多优势,地理老师也不能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思改变,应该解放思想,勇于接受新事物,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把地理教学装备到一个优秀的程度,使直观性教学成为高中地理的一种常规教学形式。硬件齐备,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究如何高效便利地操作和运用。本人经过多年的尝试,有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直观性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涉及宇宙天体及运行、大气洋流、水文地质、自然生态、城乡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有些知识不在我们目视范畴之内,如果老师一味讲解理论,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抽象思维在头脑中想象出其状态画面,理解难度加大。这时配以形象化的教学资料,我们就可以花费很少的时间迅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对较多的知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正是由于地理学科需要形象性教学这一特点,教材中的插图众多,还配有地图册、挂图、图片等多种图画资料,现在服务于地理的影像资料也日益增多。直观性教学资料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有利于教师
描述性、议论性语言对于从事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师来说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但是说明性的语言涉及原理、构造、原因、状态等多方面内容,术语众多,教师虽能驾驭,但是讲解起来费时费力,可能还收效甚微。在语言不能唱独角戏的困境下,老师就可以积极寻找其他手段来辅助语言教学,形象化资料自然成为不二之选,诸如手势、图像、影视、课件等均可根据教学之需恰当而便捷地引入课堂。形象化资料的合理应用,可以使老师更好地组织备课,减少授课时语言的压力,更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和教学思路,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有利于学生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具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抽象为具象,有意识地还原和再创某些宏观画面和运动变化过程。但是这也提醒我们,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形象思维。当学生困于理论知识的抽象难懂时,结合形象资料往往会使艰涩的理论转化为一种直观可感的形式贮存到大脑知识库中。学生的思维压力降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得以树立。地理学科不再是一个弱项,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强势,应对高考自然不再畏惧。
二、直观性教学实施策略
形象化资料并不能自主生效,还需要师生的合理运用,这是要讲究时机和方式的有机结合与安排。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知识讲解之前,导入得好,整堂课都会顺畅,老师有声有色地讲授,学生津津有味地听讲。所以选择在课前导入环节恰当地运用直观性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述城市工业化布局的知识时,可以把一段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域的城市工业设置在上风向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视频播放给同学们看,很自然引入问题:视频中工业都建在城市什么位置?在这样的气候带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让你规划城市布局,你会怎样做?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立刻投入激烈讨论和发言之中。在师生问答中不知不觉进入本节正题。老师趁势讲解影响城市工业化布局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结合相关因素进行规划使城市工业布局更合理,我们身处的城市是否遵循了这些规律和要求,如果不合理,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呈送相关部门。这样导入——设疑——解惑——应用,一气呵成。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印象绝对深刻。更值得欣喜的是,学生还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加深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感情。
(二)课中引入,适时高效
切忌一堂课仅老师滔滔不绝讲个不停,弄得学生手忙脚乱,紧追不上,甚至昏昏欲睡。我们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或以影视资料做切入点,启发教学;或与图画资料有机结合,边析图边讲解;或讲后用多媒体演示相关动画;更可以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体教学思路。图文并茂、情趣横生的教学模式很早就被推崇,至今仍无一超越,自有其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利用价值存在。如播放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带、热带雨林气候带的动物种类及活动规律视频时,可切入对非洲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学习;可利用地球内部构造图,随讲解理论知识随指示挂图相应位置,学习地壳、地幔、地核及内部运动情况;讲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后,可播放一些地方农业、工业循环经济的利用及所取得的成就案例。形象资料丰富多样,取之不尽,只要我们大胆采纳,合理使用,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三)结合图例,设题置疑
地理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图例。学图例、析图例、考图例……可以说图例无处不在。正因为地理是一门图例的学科,所以会看图并运用相关图例完成对地理问题的解答是地理老师锻炼学生的一项任务。老师要能针对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辨认,思考作答。这是直观性、识记性和辨析性多种特点相统一的教学形式。如画一个关于武夷山的等高线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上标上A点和B点,在同一等高线上分别标上C点和D点,然后向同学们提问:A点和B点植被特征有什么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什么因素有关?而针对C、D两点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处于同一高度,C点等高线稀疏,D点等高线密集?它们分别处于该山什么位置?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武夷山的山形特点吗?这样一个图例综合了地形、气候、植被等多个章节的知识,使同学们对地理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四)对比教学,印象深刻
对比教学法适用范围很广,而与形象资料相结合使用效果会更突出。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但可以省去许多语言性的描述,而且让人看后会产生一种视觉震动,从而波及心灵,令人主动思考明白其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如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大地震之前,震中各市镇相关旅游性的影像资料,绝对会让人心驰神往;再播放汶川大地震后的惨景,则让人战栗,不禁惊叹自然界不可狼居的力量;在两段视频的对比中学习和复习地震相关知识,让人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也可以展示某一城市30年以前的落后面貌和如今发展新面貌的一组图片,令学生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城市建设的迅速,再通过一些举措的实施和一系列数据的列举,使学生体会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重什么,如何科学合理建设等知识。
(五)组织活动,亲身实践
地理当中的好多知识都可以以活动的形式来学习。组织参观天文馆、到野外进行地质构造的考察、表演情景剧、做地理游戏、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都是可以用于地理学习的有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身心愉悦,积极参与,精力投入。但是老师要提前做好活动的准备和安排,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备足可能运用到的知识,活动中能够把控住活动,使活动顺着自己的教学目标顺利进行,即使其间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老师也要能够反应迅速,机智化解。有老师的导演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化理论为行动获取知识。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争当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充当导游为某一景点设计旅游路线,无论怎样设计都要从地理角度阐述理由。每位学生先以书面形式设计出来,然后再分别上讲台陈述。最后评选出“最佳导游”,并把比较科学合理的路线设计方案递交到相关旅游部门审阅参考。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篇5
关键词:权变理论;线上教学;教学情境因素
如今,越来越多高校针对相应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线下教学存在差异。在一定情景下,根据一定的教学方法,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权变理论探讨了领导情境对领导方式的作用,针对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善具有指导意义。
1权变理论—费德勒模型的内涵意义
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有效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个性特征和某种特定的领导方式,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的领导环境,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模型指出,有效的团队绩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领导风格和领导对情况的掌控水平。领导方式往往是决定一个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当一个人选择采用固定不变的领导方式,并且选择以任务为主导,关系型作为领导方式,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目的:一是改变当前情况;二是替换当前领导。费德勒模型提出了领导与情景实现的最佳方案,为了考察当前情景,费德勒提出三个维度,分别是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利。
2权变理论在改善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的应用
本文参照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选择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学任务和方式,教师权利三个维度。教师应该以成为优秀的课堂管理者为目标,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及时修改课程内容,维护教师权利,从而有效提高线上教学课堂的质量。
2.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2.1.1主观因素
(1)教师因素。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线上教学,教师的身份再次发生了转变。由于屏幕的阻隔,学生与老师之间无法面对面的交流,老师能否摒弃原来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更新观念,关心学生,赏识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式。线上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大打折扣,老师能否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吸引学生,而不是利用一味地签到,拍照打卡的方式留住学生也会决定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倒逼”式在线教学使教师更加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框架构建、资源整合、学习活动设计等,推动了教师从教书育人向课程设计师的转变。(2)学生因素。学生了解教师情况。当前很多线上教学采用PPT讲解方式,学生无法通过屏幕看到老师的表情神态和动作,只能通过声音了解老师。这往往会形成很多偏差。学生心理认知。由于是在家中上课,无压力的环境会让学生忘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大程度影响师生关系。
2.1.2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选择在家中进行线上教学,这时,家庭环境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能否给学生营造平和,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家庭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家庭也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家庭和睦,孩子们性格开朗,对老师的态度也很和蔼;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师生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会尊重教师,尊重知识,教育方法也比较民主,这种影响延伸到师生关系中,会使孩子更尊重教师,也会与教师更融洽。(2)社会因素。对老师的负面评价在近几年愈演愈烈,有许多互联网用户质疑老师的不负责。社会对老师的质疑,使老师身体和心理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导致了严重的专业心理失衡并且带来不良情绪反应,比如恐惧、焦虑、抑郁、疲倦,以及家长关系的恶化。
2.2影响教学任务和方式的因素
2.2.1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由教师的品德、知识、才干等方面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教书育人包括学识与人格特质两个方面的内涵。从本质上讲,教师的威信代表着一种师生关系,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顺从性。在大学里,学生是步入了青春期的大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从教师的地位作用逐渐过渡到教师的个人威信作用。
2.2.2学生学习成熟度
本文所说的学生学习成熟度是指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求知欲是指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信心,责任感等;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正规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中自主求知、自主做事、自主发展的能力。
2.2.3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各具特色,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等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各异,可按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具体的明确内容和抽象的复杂内容。
2.3影响教师权利的因素
2.3.1主观意愿
教师是否对教学抱有热情,愿意与学生交流,认真准备教案是教师能否有效行使其作为教师权利的前提。主观意愿为其行为的强度和可持续性提供了内驱力。只有当教师主观意愿上愿意付出精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其作为教师的权利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2.3.2行动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在工作中表现的专业性。对于一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教师能否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行为策略进行传授和讲解是其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2.3.3时间精力
针对教师的主体差异,年轻教师往往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大量课前材料准备上,在课堂上,年轻教师往往也更能保持长久的专注力和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能否有效行使其作为教师的权利。
3基于影响因素提出建议
3.1增强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传统观念不同,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可以采取互动反馈,通过视频交流等形式,减少线上教学所带来的师生关系的陌生感,从而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虽然在高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父母的交流不多,但是根据线上调查,由于学生在家学习,与父母矛盾的激化程度提高。高校教师有责任及时捕捉学生的不良情绪,同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可以通过与父母,辅导员交流,了解相关学生情况。
3.2设计完善教学任务和方式
第一,在组织管理中,领导只知道一味地发号施令,而缺少同员工的互动,很难提高组织绩效。同样,在课堂中,如果高校教师完全按照理论规划教学方案和形式,忽略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吸收知识程度是否达到教学方案预计效果。第二,线上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但是,经调查发现,隔屏交流会减少学生发言的恐惧紧张心理。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点,鼓励学生多多发言,主动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利用PPT放映演讲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成为课堂的管理者
第一,教师的主观意愿不仅影响备课质量,也会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线上教学中,学生无法同教师面对面交流,缺少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交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传达的效率。高校教师需要努力适应线上教学方式,从主观意愿上热爱教学事业,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得到相应的反馈,形成正效应循环。当教学效果与计划有所偏差时,也要在做好教案修改的同时,调整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第二,高校课堂学生往往思维更加发散,对学习抱有极大热忱的学生更会通过课后的资料查阅提出问题。高校教师的专业性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课前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应对不同问题。在线上教学时,可以巧妙利用相关APP,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留下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课后与感兴趣的学生讨论,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也可以提升自己在课堂的权威性。
4结论
本文以费德勒领导权变理论为基础,设计掌握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任务和作为教师的权利三个维度。对影响三个维度的因素做了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线上教学的实施提供建议。希望能够有效的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从而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本文仅是基于费德勒领导权变理论对于线上教学模式因素的分析,为验证分析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后续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纪军.新时代背景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J].学周刊,2020,(18):159-160.
[2]宁尧.基于“学习通”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2):221.
[3]臧智慧.权变理论视域下高校教师如何成为课堂的管理者[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22-23.
[4]李小军,郭伟明.论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的提升:情景因素与权变路径[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40(02):72-78.
[5]杨雪梅.基于领导权变理论的高校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42-144.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篇6
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往数次课改,过分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而课改的精神,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快乐,增长知识,学会学习,树立目标,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中的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把“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阐述课程目标,其意义何在?对中学地理教育会带来哪些冲击?笔者基于上述背景下展开“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
1.“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一般是:十分重视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的经历过程和掌握方法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主要是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研究意义
深化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历与体验探究过程,掌握地理探究的科学方法。为了使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学科认知结构,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训练,只能是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探究过程及方法理论相结合。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呢?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
理念决定行为,突出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需要反思与重建课堂教学的观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而来,而是建构而来的;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要突出“过程与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充分利用教材
丰富多彩的新教材为实施“过程与方法”提供了一个载体。例如湘教版教材中开设了许多阅读等小活动, 是教材内容的补充,活跃了课堂气氛,对课堂教学实施起到了指导作用。“阅读”栏目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感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思考、质疑、发现和创新。湘教版教材必修一中共安排了几十个小活动。例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中安排了“海陆风的形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的研究”,建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白天和夜晚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实验物质是沙和水,然后通过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教师评价,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和进程,尽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设计、 仔细观察,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果。
2.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寻根究底。如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一课时,可利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救灾情况来设计 “为何地震发生之后,救援人员、救援物资不能及时到达重灾区?如果上海有一批救援队即将进入雅安芦山,最需要哪种地形图”等问题,用意是引导学生关心国事,并认识到学习地形的重要性。“学习了这些,有些同学可能跃跃欲试。上海派出的救援队还缺一位地图专家,报名的人很多,这里给大家提供一次机会,看谁能快速地读懂下面的一幅图,并回答下列问题。”过渡性的语言与前面地震救援队呼应,通过问题呈现新情境。
3.精心构思问题
教师可以把知识设计成适当的学习问题,用问题驱动学习。涉及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均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解决问题的情境脉络中。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探索空间。如讲《气温的垂直变化》时,学生常有海拔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因此气温高的经验意识,这时提出:“那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天山等山峰海拔高,离太阳更近些却终年积雪?”认知上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4.关注师生互动
备课要把学生引进来,引进的办法就是设计预习提纲。通过预习提纲,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的教案针对性更强。通过预习提纲在备课环节和学生展开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备课时以课本为依托,然后跳出课本的窠臼。教学中一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或难以理解的问题,采用讨论互动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去讨论、分析、总结,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太阳辐射》时,让学生讨论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得出太阳辐射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5.指导学习方法
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升华的,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加以引导。比较法、归纳法是常用且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怎样观察和对比,怎样归纳总结知识。学习方法指导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做到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是同样的道理。
比如怎样在等高线的基础上认识地形,可就这个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活动中通过学习单方面的知识将不同地形作对比,获得更深一步的认识。对比中主要按照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对比实际地形和等高线地形;二是画出地形的相似比和用图形的形式突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把握好这两种方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细心解题的好习惯。
在解图之前,应先给学生一个基本注意要素。如读数的时候要按照大小,分析疏密程度,认真分析地形形状。然后在之前分发的学习单上标注出来。又如在分析地形的坡陡时,首先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读地势高低时,要抓住等高线上数值的变化程度;比较什么是山脊什么是山谷的时候,首先分析等高线弯曲方向的数值变化。多次以这种方法分析,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学生解题的思路及方法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过去,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教师教什么会什么,只会死记硬背,不知道举一反三。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不是带着探究知识的心理去听课、学习,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更甚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越是教师讲授的知识,越不愿意去识记,这样对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不能只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其次,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整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实践和学习体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学引导和运用,都有助于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价值观是广泛而具有深度的人文涵养,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是加强外在就可以的,而是必须通过现实的实践与切身的体验才可以形成。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不管是何种学习过程,它们都是一个获取知识,消化知识为自己用,并且提高能力的过程。现行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引用,在很大程度上将以往的课程认知、课程情感以及动作技能的孤立状态做了很大调整,也因此形成了新的情感与动作技能的目标。情感与动作技能已经不单单是依靠知识单一传授的方式,而是变成了一种有所依托的传授形式,这也促使课程目标更加的合理紧凑。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和操作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才能有绚烂的结果。基础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与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承担起塑造“全人”的使命。
2.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接受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抑制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培养出的人才极不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启示,必须改变单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既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要关注获得知识,还要强调如何获得知识及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就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头脑亲身体验,在与同学的交流合作中相互鼓励和帮助,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与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建立与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运用,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2)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可行的教学活动,重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绪下学习和研究。
(3)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要淡化结论,突出过程,在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设法创设问题情境,如实验、网络查找、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在愉快的趣味性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4)教师要以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就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有合作精神,增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并相互鼓励和支持。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学会了与他人相处与合作,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要善于摸索如何与他人合作,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在教师间合作的影响下,带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并使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篇7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和实用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2.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3.用心预设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篇8
(1)熟悉并熟练掌握GPS仪器的使用及进行控制丈量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
(2)了解GPS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3)地形图的野外认识及填图,图形绘制和面积量算,并对资料的检查与整理。
(4)学会GPS进行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对GPS数据的处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二实习内容
1.GPS数据采集的方法
(1)手持GPS的设置:按MENU键,进入“系统设置”,选择“地图单位”后,可进行以下设置:
a.导航单位设置:设置为公里米公里/小时
b.北参考选择:选择真北
c.坐标投影:纬度/经度设置为度/分/秒,自定义坐标系选择“横向墨卡托”后,进行以下设置:原点纬度:00.00000N,原点经度:105.0000E,设置好后进入下一页设置比例因子:1.00000000,通用米单位:1.0000000,原点向东偏移:00500000.0,原点向北偏移:00000000.0,按“完成”即可。
d.参考椭球:选择“用户”后,根据所要测的坐标系及3°或6°带进行DA,DF,DX,DY,DZ的参数的设置,再进入下一页设置“自定义基准”,X旋转:+00.00000,Y旋转:+00.00000,Z旋转:
+00.00000,比例因子:+01.00000,则完成好设置,最后按ESC键直到显示要测数据。
(2)手持GPS定位测定方法:手持GPS站于待测点,等到精度达到要求时,按下MARK键,则显示出已设定好要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显示出的数据后可按ESC键进行下一测点的测定。
2.图上坐标高程的量算
如果所求的点刚好位于某根等高线上,则该点的高程就等于该等高线的高程,否则需采用比例内插的方法确定。
如上图所示:E点位于高程
为51m的等高线上,则E点的
高程就为51m,而F点位于48
与49这两根等高线之间,可以
通过F点作一大致与两根等高
线垂直的直线交于这两根等高
线于m,n点,从图上量得距离
mn=d,mf=d1,设等高距为h,
则F点的高程为:
HF=Hm+h*d1/d
3.面积量算方法
面积的计算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用途和精度要求而定。规则的图形通常可采用几何图形量算法和坐标解析量算法;不规则图形通常可采用网点法,平行线法,计数器编程法,CAD法和求积仪法等。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量算:
(1)格网法
使用以毫米为单位的透明方格纸或透明塑料模片蒙在欲测图形上,首先读出完整的方格数,然后再用目估方法将不完整的方格凑成完整的方格数。最后累加出图形轮廓线内的总方格数。用总方格数去乘每一方格代表的实地面积,即得欲测图形的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范文
本文2023-12-06 18:11:2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