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篇1
与此同时,伴随着政策红利的密集落地,充电设施也一度被视为“印钞机”。但现实情况是,充电桩行业却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车桩标准不统一、成本高、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未来充电桩的建设模式、经营方式、盈利空间等仍然存在很大的变数。
一边是扩张中的造车冲动,一边是因缺乏真实用户而发展受限的充电桩行业。
上游的理性回归,正是下游充电设施运营制造商所期盼的。虽然新能源造车正在逐步告别玩儿命烧钱的模式,然而泡沫的消散仍需要时间。作为行业生态中的充电桩企业,究竟该如何熬过产业的躁动期? 直面问题
“从充电桩行业现有的经营模式上来看,国企与民企的混合所有制的共建模式优势更为突出。”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特锐德副总裁陈忠强表示,“国企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而民企拥有更为灵活的机制,在资金面、商业模式探索以及用户体验上可以有更多的创新。”
据介绍,特锐德在全国成立了70多家充电桩子公司,绝大部分是和当地政府以及国营企业合作。“只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才能真正解决充电难、充电贵的问题。”
但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讲,如何盈利仍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据测算,凭借充电业务,在日均充电五次的情况下,单一充电桩收回成本的期限是五年时间。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运营商的主要成本在于建桩之后的管理和维护,鉴于现有的充电桩利用率比较低,充电服务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杯水车薪。
“单纯靠充电业务确实难以达到盈亏平衡。未来充电桩的盈利模式要向增值服务、互联网+运用等方向靠拢。”陈忠强坦言。 挖掘效率
国内机构预测,按照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标配1s1比例计算,到2020年,我国充换电站数量将达到1.2万个,充电桩将达到450万个。如果以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充电站300万元/座计算,充换电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0亿元,利润空间有望达到558|元。
“充电桩行业存在车、地、电、桩、网五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解决。”万马新能源总裁施泽忠对《英才》记者表示,“所以充电桩行业的发展,需要车企、用户与桩企等各方进行集约化、有效性的布局,无论是按照一车一桩还是共享模式去发展,市场对充电桩的需求都是巨大的。”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充电桩的商业价值不仅体现在充电业务上,还包括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广告、保险、金融、售车等增值服务以及汽车工业大数据等。
但施泽忠认为,只有新能源汽车完成目前阶段的铺设以及市场拓展,充电桩达到一定的使用效率,才有可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市场挖掘。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篇2
与2015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相比,2016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016年3―6月,新能源汽车逐步实现恢复性增长。到6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已经冲刺到3.5万辆。下半年的7―10月,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保持了3万辆左右的稳定状态,等待进一步的增长动力。12月,在政策支持力度的改善下,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8万辆的较高水平。
事实上,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群雄割据的汽车市场无处发力,新能源汽车作为“弯道超车”的支点进入视野。加上环境和能源安全的考虑,各种利好政策纷纷破土而出,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业界聚焦的新蓝海。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高速井喷式发展时期,也涌现出以比亚迪、江淮、北汽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汽车领跑者。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和持续高强度的补贴支持,为这些企业扩大销量和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日趋成熟的新能源车企开始不满足仅仅以机械的复制来构建其盈利点,他们试图用多层次的产品矩阵来提高自身的品牌溢价能力,完成从“价格制胜”到“品牌制胜”的定位转变。
2017年年初,国家新能源补贴出现了大幅退坡。这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市场中普遍依靠补贴构建的盈利模式被完全打破,新能源车企需要在市场规则中摸索新的发展方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限于补贴格局的新能源车企而言,这也不失为转型的机遇。之前,国家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国内的新能源车企陷入了“以量为先”的错误逻辑中。补贴降低预示着市场风向的转变。
旧有格局的破裂,既是新能源车企面对的窘境,同时也是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重大机遇。剧烈变动的市场下,新能源车企如何抓住市场痛点,实现自身突破,或许就是2017年业界能否迎来风口的关键。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篇3
不仅如此,由于光伏电站在资产、现金流以及流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中国的银行、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和稳定收益型基金也在紧跟这些光伏企业的步伐进军电站建设领域。另外一些光伏企业则在分布式光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进入小型并网/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项目中。
中国的主流光伏企业,如天合光能、英利、阿特斯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光伏系统集成相关业务。本刊连续追踪了一年的光伏电站发展动态,试图向读者全景揭示光伏电站发展路途。
组件企业为何进入?
2012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可谓是遭遇到了行业的寒冬。欧债危机、政府补贴削减、产能过剩等因素让整个光伏产业陷入低迷状态。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其中8GW来自中国,到2012年产能过剩上升到22GW。
这一年组件企业的心情可以用一句宋词来表达:“月挂霜林寒欲坠。”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行业的洗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欧洲市场需求大幅消减,相关国家先后下调了补贴力度,而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成了行业真实的写照。
光伏电池板卖不出去,企业的库存压力快速增加。2012年66家已年中报的光伏上市公司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存货共计达450.87亿元,比去年年底的409.89亿元增长41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年中为374.71亿元,光伏主要企业存货在过去一年时间内增长了75.15亿元,同比增幅达20.32%。赛迪智库统计表明2012年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40GW,而2012年全球电池产能仅为80GW,亟待消化的产能有一半是在中国。
于是,大量的一线光伏大厂都开始进入电站建设领域试图来去库存压力。相关企业都认为电池板销售不出去,做电站用上它总比放在库房里强。但行业内部人士则指出,这是从短期库存变成长期库存,由于现金流无法兑现,所以企业的风险实际是被转移到电站一端。
与此同时,中国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也在紧跟政策的风向标伺机而动(集成商的工作包括组件的采购或制造、电站的设计建造、并网发电、运营管理等)。受到国家“救市”的利好政策——敞开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强制光伏发电并网的影响,主流系统集成商,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广核太阳能开发公司、中电电气、中盛光电等快速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份布局。
据本刊记者统计发现,2012年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光伏项目审批速度,截至2012年底已有约60个光伏发电项目获批,涉及装机容量超100万千瓦。而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全年批复的光伏项目只有36个,装机容量为33 .5万千瓦,约为2012年的三分之一。
中国电站建设下游市场窗口被充分打开了,这已经成为现实。但一些专业技术背景较强的集成商则表示了忧虑。一位集成商说,“在目前汹涌的电站开发热潮中,电站开发的质量堪忧,豆腐渣工程隐现。”
由于电站开发需要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一个设计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整体运营成本。一个电站项目只有在真正运营起来之后,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而目前,在光伏制造商的围攻中,原来作为电站开发主角的系统集成商的利益受到严重挤压。原来依靠在电站开发中销售组件的差价而赚取的利润,如今也被制造商的直销而剥夺;而华能、大唐等国企与电力公司的背景关系,在协调电网的能力上显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优势;集成商的盈利空间逐渐被蚕食。
盈利模式在哪里?
光伏电站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单/多晶硅生产企业、组件制造企业、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包括开发商和 EPC/安装商)、运营电站的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等。和其他环节相比,光伏电站开发由于在技术、市场、资金及产业链四大方面的竞争门槛较高,无疑是全产业链中综合竞争能力最强的一环。
目前,针对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市场上有三种比较常见的模式:一种是BOT,一种是BT,另外一种是EPC。光伏电站投资建设这三种模式,如图2所示。
其中BOT模式是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集建设和经营于一身,在合同规定的一定年限后,再转让出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受投资商青睐。
在BOT模式下,当电站项目建成后,并且各方验收合格后,电站开发商通常会选择将电站售出给运营商(一般以电力集团为主),以达到资金快速回笼的目的,而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短期内并不一定能够达成共识。此时,电站开发商会选择自己当运营商,同时再寻找适当的买家,伺机出售电站。BOT项目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风险因素多。
BT模式是指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即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电站建设,电站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运营商赎回。BT模式中影响企业利润率的,主要是电站的售出价格。国内光伏电站的收购方主要为国有电力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
就BT盈利模式自身而言,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解决自身资金问题后,如果企业有一定的渠道,能够优先获得电站开发权,再利用银行贷款杠杆,公司就可以进入BT盈利模式。目前,该种盈利模式下,净利润率高达8%~10%左右,远高于传统光伏制造业务。
EPC模式是指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对一个工程负责进行“设计、采购、施工”,即工程总承包。这种模式下,光伏电站的工程总包方,即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并且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而相应的工程承包商必须具有 EPC 资质。EPC则是集设计、采购和施工于一体,更多的是为其他人打工,对资金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在国内,做系统工程的企业包括:正泰、阿特斯、保利协鑫等,且之间竞争相对比较激烈,毛利率水平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BT的盈利模式适用于技术标准明确、资金实力雄厚、尚没有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或能力的开发商。目前有专家将光伏电站 BT盈利模式归结为“有钱人的游戏”,其主要原因是BT的盈利模式通常需要开发权、资金、销售渠道三个方面的布局。
BT盈利模式中,公司须有电站的开发权,也就是“路条”。其中“小路条”就是省级政府统一将该项目列入本省建设规划的批文。大路条是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此外,BT 模式下,电站开发商需要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一般最低要求为 20%的自有资金+80%的银行贷款。目前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所涉猎的下游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为其盈利模式。比如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等。
而BOT模式和EPC模式则应用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拿到EPC资质非常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而项目开发商在选择工程建设队伍的时候更倾向选择具有一定电站建设经验的企业(集成商),光伏制造企业很难在该领域很快具备竞争优势。其二,绝大部分企业不想充当电站运营商。这一方面是由于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一般长达8~15年,这些光伏制造企业在现金流压力下等不起,更倾向获得较快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电价补贴政策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光伏企业无法确认1元/kw.h的上网电价执行年限,且长期来看,上网电价补贴下降是必然趋势,民营企业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因此,目前传统的中小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一般更多的会选择BT盈利模式。
风险骤升
目前,全球新能源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经济领域中耀眼的明星,从太阳能到氢能,从生物质能到页岩气。这种探索新的能量的供给方式会给目前的经济以何种冲击,我们相信是巨大的。但是新能源的发展也意味着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而且由传统能源过渡到新能源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经济背景和产业环境的支持。
以当前的太阳能的发展趋势来看,光伏组件在海外受到了相当大的销售阻力,只有光伏电站是其中收益率最稳定和可观的固定资产投资,且作为串联光伏产业上游制造和终端应用的核心环节,光伏电站的建设对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升级和应用普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枢纽作用。
但目前各方专家都对过度开发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提出了预警。
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本应是企业家的任务,但其愈来愈成为资本家的玩物。目前大量电站建成却未运营,就像新建却空置的房屋,对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产业危机。以下是记者根据目前光伏产业的趋势总结做出的风险预估:
风险1:BT模式利润率快速下降
由于BT模式的进入门槛较低,以电站建设平均成本15元/瓦计算,建成电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价格转售,其净利润率明显高于严重亏损的传统光伏制造业务。目前的电站转让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个中原因一是电站开发商快速增加,二是部分电力公司开始自己投资建设电站,而基金投资公司也日趋谨慎进行投资。BT模式的利润模型显示其核心在于把电站销售出去,但是如果电站开发过度,越来越多的电站建成后却会成为巨大的负担。一旦电站卖不出去,制造商不仅将面临资金占用压力,其自身运营电站还可能导致亏损。此外,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客户超期拖延货款的情况。据业内人士透露,光伏企业的这类债权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数字”,而一旦有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因此断裂,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很可能导致行业面临新的严重危机。
风险2:补贴政策风险
除了价格战和质量问题,电站开发盈利的最大问题——光伏并网、并网电价、补贴等方面政策,或不明朗,或仍待落地,都使企业面临多方面风险未消。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主都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没有补贴,光伏电站一定会死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光伏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会导致供应商、开发商、投资商之间的三角债,长此以往,企业就没钱去做研发和质量改进,零部件的质量也会下滑,最后必然导致整个行业设备质量下滑。“兵马未动,粮草需先行,补贴资金不解决,企业即便进行投资,补贴资金不到位也会成为产业链上游的噩梦。”
风险3:电站并网难
现在全国光伏电站遇到的问题都是电站好建、网难并。光伏电站多建在偏远地区,电网未覆盖到位,发出的电难以外输。中国西部地区有很好的太阳能资源,有大片的面积适合建大规模电站,大型电站可能是一个优势,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西部是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工业偏少,用电量不多。其次是国家电网调度和接纳新能源电力的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
风险4:电站的质量风险
目前由于光伏企业的竞相加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已出现了价格战的苗头。成熟的太阳能市场,投资者对于组件、逆变器、支架、变压器、电缆等最重要的产品的质量应该非常关注,作为电站这样的工业系统工程,其质保非常关键,所以目前在德国等太阳能建设的过程中,开发商都对EPC开发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组件安装过程中不会对其衰减、隐裂、功率等造成损失。但是如果大量的组件制造商进入电站建设领域,如果发生规模性的价格战,链条中的电站质量可能会出现问题。正常情况下,电站需要8年以上正常运营才可以收回成本。一旦某座电站的质量出现问题,影响的绝对不是一座电站,而是其所代表的光伏能源系统。
此外,电站在运营过程中还会因投资模式、投资渠道、投资方式、投资回收期、汇率风险等带来的资金安全问题。而目前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一旦产生突破,譬如如果多晶硅的效率超过20%,原来所设计运行的光伏电站都有被抛弃的风险。另外,薄膜产品也开始对这个领域虎视眈眈,虽然由于其自身效率还难与多晶硅产品竞争,但是未来仍不可小觑。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篇4
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4日通过决议案,授权总统奥巴马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奥巴马表示,他相信国会9月9日复会后将批准对叙利亚动武。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打击叙利亚的可能性很大,由于一旦开战,结果有较大不确定性,所以现在介入军工股仍是较好的时机,投资者可关注创业板中专注于航海电子科技的海兰信及中小板中的特种钢上市公司中原特钢及军工龙头抚顺特钢。军工板块建议短线关注一旦叙利亚局势有退潮迹象即可了结相关个股。
国务院8月30日下发的《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规定,光伏发电度电补贴0.42元,高于此前0.35元/度的市场预期。在这个价格下分布式光伏的收益率能达到10%左右,同时也能缩短投资回报周期,按度电补贴0.42元的标准计算,6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比预期的10年周期大大缩短。而美国太阳能板块个股近期也出现大幅上涨。在中欧光伏谈判成功达成协议背景下,太阳能生产商正在进军更具盈利能力的项目开发业务如太阳能发电站等,产业链盈利模式逐渐清晰。
从行业看,太阳能行业上下游上市公司中,受益于行业复苏的首选隆基股份,公司竞争优势突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95万元,其中第二季度实现净利润3687万元,与一季度相比,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同时预计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将同比增长50%以上,业绩拐点已初步确认。上月隆基股份获实际控制人增持30万股,可见该股的潜力。
另外弹性极大的阳光电源、特变电工、东方日升也是中长线可重点关注的个股。
近期媒体报道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稿已提交,预计很快就会推出来了,新政策将不再强制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补贴,而是由中央财政统一发放补贴款;原先补贴只针对试点城市,新政策将扩大到全国,利好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同时前期美国电动车厂商特斯拉宣布,正式开始接受国内的预定,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出台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牌照优惠政策,新能源车不用摇号即可上牌,新能源汽车板块活跃势在必然。新能源汽车概念股包括:比亚迪、江苏国泰、新宙邦等都属于小盘股可中线关注。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篇5
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融合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不断增大,一次能源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终端能源将逐步以电力为主。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电网将成为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的主体,能源系统将与电网高度整合。欧洲天然气管网发达,风能资源便利,大力发展了分布式发电作为智能电网中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接入方式。我国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电网的边远地区,因此,应发展大容量、远距离可再生能源输电,综合考虑水火、水风、水光结合等输电方式,同时应加强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节能、环保、高效、可靠、稳定的现代化电网,其核心内容之一是解决分布式能源中各种新能源发电的接入和有效调配以及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问题。可以融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电网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方向,是改革能源布局的途径之一。
解决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问题,是对全世界电力行业的一个挑战。这是因为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可调度性低、接入电网技术性能差和影响电网谐波管理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这是智能电网建设问题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它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能源发展战略的高瞻远瞩和深入思考。
带动IT产业的发展
2009年至2010年是我国智能电网的规划试点阶段。目前,智能电网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的投资主体仍是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主的电力企业,各类电力设备、通信设备、IT软硬件设备企业将组成庞大的产业群,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将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产业运行秩序的维护者,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各层次产品逐步清晰,将形成智能电力设施设备、电力自动化、电力信息化、电力通信、智能电网运营与增值业务服务以及智能电器及终端制造等多个细分产业领域。
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智能电网建设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预计国家投资额将近2万亿元。作为电网发展的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应用运动,智能电网将催生出很多投资机会,同时衍生出大量新的应用和盈利模式。中国台湾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预估到2015年,全球智能电网市场将达到1,900亿美元。除了传感器与控制器组件约有50%的市占率以外,信息软硬件设备次之,以“输配电端之电网管理、电网自动化管理、电表管理”等为主的发电系统,约占整体市场的25%;相关的网络通信设备需求,则占整体市场产值的15%;而智能电表的市场规模将占到10%。
当然,智能电网还能够极大地推进电力及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和推广应用,促进电力工业管理和服务升级。这将有力提升我国在输变电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增强我国在电网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智能电表为例,预计全球出货将从2008年的仅数百万部增长至2014年的约5,000万部,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48%。电动汽车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另一个受益者。北京电力公司总经理朱长林认为,预计到2020年,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带动下,中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3000万辆。按照每辆车5万元计算,它至少将带来15万亿元的经济收益。
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预测智能电网对技术的影响:未来将实现双向实时通信、开放式平台/模块化服务;系统集成也将是重要的趋势,预计可更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以及家庭自动化等将集成到智能电网系统之中。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篇6
理性寻找新增长点
2011年,风机脱网事故频发,且并网难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型风电场并网技术规划”等18项风电行业标准的出台,和一些地方政府对风电企业技术要求的加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部分风电上市企业经营业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表明多家风企都放缓了发展的脚步,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在光伏领域,欧债危机与美国‘双反’的干扰让本就存在缺少核心和装备、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持续发展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等问题的光伏产业内外交困。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能源企业的“大浪淘沙”已不可避免,若不能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优化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新能源产业将尚会未摆脱“结构性过剩”的虎口则又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泥潭。理性研究应对技术和市场需求,并从中找到适合自身的模式,或许是国内新能源企业回归的必经之路。
业务优化度危机
简化与优化工作、生产、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从而降低成本,规范管理是新能源企业的当务之急。在全球风电行业不景气的大气候下,全球风电巨头维斯塔斯就正在进行业务优化和调整。
6月13日,维斯塔斯将其在丹麦本土的塔筒工厂,转让给国内塔筒制造商天顺风能。随后维斯塔斯又终止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工厂的生产,以便于维斯塔斯的整体业务优化和有效利用资源,并应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篇7
但是产业集群不升级就不能突破,不变革就会衰落。如台湾的PC升级的过程是OEM-ODM-OBM。在克服其内闭与惰性的变革中会呈现一种周期性的低迷,在资源整合上必须走出专业分工的低层次,要对上游、外部资源的整合乃至引进外来刺激才能推动创新与升级。
浙江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小而散,产品附加值低,80~90%的作坊式小企业都单打独斗,而集群内的大企业,心量很小,自我很大,不愿带领众多企业一起形成市场势力;模仿成了唯一捷径,互打价格战成了集群产业的“顽症”。嘉兴太阳能产业集群却正是浙江的产业集群中的缩影。
在狂热发展后,出现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遭到市场冷遇,几乎七成企业处于半工半停的迷茫的2010年,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嘉兴太阳能产业集群不转变方式,进行升级与变革已没有出路。在“向新能源家电产业”转型升级上嘉兴市太阳能行业协会引导企业达成共识,并向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家电协会申报共建、授牌“中国新能源家电产业基地”,以实现盈利模式的战略转型。
产业集群决定产业价值,必须摒弃价格驱动型走向品牌溢价型的盈利模式。新能源家电不再是单一的,同质化的太阳热水器,产品必须是多元化的,诸如与建筑结合的分体承压、平板,空气能、太阳热水器与热泵结合,太阳热水工程与热泵结合、智能化全天候健康水、物联网等高端产品等都必须品牌化。品牌化首先是产品质量、功能、服务必须要有保障,它需要有创新与科技的支撑。
但是,在当今品牌集中度正在迅速提升中,而我们的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质量服务上还是品牌影响力上都还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力,那么我们如何来突破?只能依托我们的优势:抱团。
一 要树立心量大,自我小的标杆品牌企业,对产业集群起品牌拉动作用,提升产业集群的市场影响力。
二 提升产品整体竞争力,在产品质量上加大研发投入,设计先行,选好用材,工艺上严格质量管控,杜绝次品,严把配套质量关,完善服务体系,要成为高价值的新能源家电的象征。
三 倡导产品集成。新能源家电产品与所有家电产品一样,都是通过配套件集成,而嘉兴太阳能产业集群配套件是最完整的,廉价的,如真空集热管、平板蓝膜,压缩机、密封件,水箱联箱,平板底板、保温层、传感器,控制仪表等等应有尽有。而且不少配件企业建立了“质量联盟”,通过金太阳认证,享誉全国。但是往往高品质价高卖不出,劣质品低价卖的快。配件的不透明往往让消费者雾里看花。如真空管上打上热水器商标,消费者误认为是该厂出品,并不知道真正配件套的那家真空管,于是劣质真空管就因价格低,大量可冒,它不会去考虑质量。所谓集成,应该明确主要配套的产地,品牌、才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的消费,而对劣质产品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同样,平板蓝膜,压缩机、控制仪表也都应该表明产地、品牌。其实企业规模不分大小,都没有必要建全产业链,每个企业只要掌握好自己的核心技术如品牌、专利就足矣。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对于产业集群更有优势,可通过竞争能集成到质优价格的产品,也可以为配套企业走品牌之路创造一个平台,与配套企业一起成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产业集群的溢价能力,真正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 只要产业集群中有一批“顽固”的品牌经营战略思想者,通过抱团可以创造少数全国品牌和大批区域强势品牌,这不再是奢望。在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行业抽检、评选来推进品牌完美,功能人性化,服务系统化,可以通过集中研发诞生供热水供暖气的集成产品,太阳能与其他家电产品嫁接,太阳能,空气能与建筑结合的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嘉兴太阳能产业集群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一定会打出“新能源家电嘉兴造”的品牌来。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篇8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政策热、资金热、市场冷”的尴尬局面,分时租赁拥有“按需付费、全程自助、随借随还”的优点,分时租赁已被视作撬开新能源车私人消费的切口。2017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预计增至82亿美元,其中分时租赁板块的增速最快。
但是,新能源车租赁业务普遍面临资产重、充电难、使用率不高等难题,“很多新能源车的电池根据私人消费打造,并不适合反复频繁充电,如果用作分时租赁,电池不到2年就废了。”深圳金钱潮电动汽车租赁公司董事长邱宇轩说,当前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真玩家少之又少,即便车企自建的租赁公司,大多只关心挣取政府补贴,而非运营下去。来自台湾的邱宇轩进入IT行业已经30余年,涉足租赁业务前,长期服务于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AT&T公司,在电子通讯和电子商务上有较长时间积累。
金钱潮最初被行业关注,是因为在深圳推出20元到机场的租赁服务,创下行业最低价。最近,该公司在深圳又启动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项目,已有约100辆江淮和悦IEV4投入运营,深圳共设有24个网点,市区每3公里即有一充电站,平均每天租金只需同行的一半左右。
邱宇轩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记者,当前很多同行定价过高,不利培育消费市场,而与杭州“车纷享”、北京“一点租车”纯租赁模式不同,金钱潮采取“实业+金融+互联网”的复合型路线。
为缓解购车资金压力,金钱潮依靠会员制一次性收取6888元进行前期融资,同时与银行合作,支持其向用户提供低息贷款以支付会费,通过金融的方式有效分摊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运营风险。当然,会员制形式也是高门槛,方便企业但可能会吓跑客户,例如上海嘉定电动车分时租赁业务就没有采取会员制,单价较高,但可以让用户初次体验成本降到最低。
为扩展盈利模式,金钱潮还与航空公司合作,向会员提供用里程换取电动车驾驶时长;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向会员提供免息分期付款服务。邱宇轩将金钱潮商业模式归结为:金融资本+技术平台+充电桩。分时租赁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接入金融模式难以产生利润,他认为,唯有金融资本、充电基础设施、汽车租赁公司和智能用车管理平台等几方的密切配合下,新能源车租赁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本文2023-12-06 11:38:05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