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发展规划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05 17:56:19浏览:566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智能交通 标准化 标准

智能交通系统(ITS)又称智能运输系统,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上,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加强载运工具、载体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交通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实现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事故、降低污染,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的综合交通体系。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及其标准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加强智能交通技术标准制修订”等要求,并将以“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重大科技研发专项、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节能减排示范推广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为抓手,显著提升我国智能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更是国内第一部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其中也明确将标准化作为四大战略目标之一,提出应用导向、加快智能交通标准化建设的新要求。标准化建设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跟踪国际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并通过召开国际性研讨会、成立试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不断提高ITS 技术研究水平。目前,国内智能交通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GPS、地理信息和系统集成等环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和济南等是智能交通发展较好的几个重点城市。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参与企业众多、品牌杂乱、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竞争力弱、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低、顾客满意度低等问题,且主要依靠重大示范项目的推动。例如,“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安排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现代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确定了我国10个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在产业化项目中安排了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汽车电子产业化专项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促进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从技术研究到工程示范应用的全国开展,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成为各地交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综合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和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为近年来我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技术支撑。

二、我国智能交通标准化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智能交通相关现行国家标准共计148项,且全部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其范围包括术语与定义、基础信息编码及表述、数字地图及定位、专用通信、信息服务、交通与紧急事件管理、电子收费、综合运输及运输管理、车辆辅助驾驶与自动公路等,形成了以分系统标准为主体,以通用标准为配套的智能交通标准体系。

(一)标准制修订分布情况

共有148家单位以第一起草单位身份参加了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部级单位起草129项标准,占比87.16%,北京、广东、湖北、辽宁、江苏、陕西、山东各省紧随其后(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获得。

(二)标准化技术组织发展情况

标准化技术组织一般包括专业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和直属工作组(直属WG),是制定和维护标准的主要力量。对一个省份或地区而言,其在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的能力。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与智能交通直接相关的已成立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有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ITS标委会)、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4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ITS标委会承担智能交通标准制修订的主要任务,从事全国性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技术工作组织,负责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自成立以来,ITS标委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标准制定工作,如正式颁布27 项、报批11 项、审查6 项、送审稿2 项、征求意见稿24 项等,并针对“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交通信息行业集中推出13 项标准征求意见。内容涵盖智能交通系统的通用术语、数据字典要求、体系架构及服务等,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电子收费系统、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道路信息及控制系统等。在研的国家标准包括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系列标准等。在组织结构上,ITS标委会下设3个工作组,分别为联网电子收费工作组、交通信息工作组、先进交通管理工作组。

(三)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1.标龄

标准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制修订完善。据统计,2008-2012年是我国智能交通标准制修订的高峰段,所制订和修订的主要智能交通标准数和相关标准数分别达52和113项,占比分别为84%和76%。截至2012年12月,148项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4.9年。其中,标龄大于等于10年的标准有17项,占比11.5%;标龄小于等于5年的标准有102项,占比70%。由此可见,我国智能交通的国家标准更新速度还是比较及时的,但部分国家标准的标龄已明显偏高,今后需加强这类标准的复审和制修订工作。

2.标准采标情况

主要智能交通国家标准采标统计如表2所示,62项主要智能交通国家标准中有30项采用国际标准,占比48.4%。其中等同采用为18项,占比29.0%;修改采用为4项,占比6.5%;非等效采用为5项,占比8.1%。其主要采标来源为ISO标准,共27项,占所有采标类型的90%。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获得。

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采标统计如表3所示,148项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中有52项采用国际标准,占比35.1%。其中等同采用为33项,占比22.3%;修改采用为10项,占比6.8%;非等效采用为10项,占比6.8%。其主要采标来源为ISO标准,共49项,占所有采标类型的94.2%。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获得。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主要智能交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是比较高的,接近50%,且主要采标都来自ISO标准。

三、对策思考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不统一,自成体系,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这显然不利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对智能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智能交通发展经验,从顶层规划、专业机构职能、企业主体地位等角度提出以下对策。

(一)顶层制定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导向

建议结合我国交通、城市规划等部门的相关发展规划,并整合现有标准体系,制订《智能交通标准化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出台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同时,建议将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作为省级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挥各级标准化技术组织职能,争取标准话语权

一方面,要继续利用好ITS标委会等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智能交通标准的组织制定、推动实施、效益评估、信息沟通等标准化公共服务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成立或承担相应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更大范围地争取标准话语权。

(三)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研究智能交通技术标准的配套政策,在科研经费安排、工程项目招标活动、行业规划等方面对重视标准化工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协会为纽带,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支撑,政府组织为支持,全方位系统化的标准化推进体系与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岳建明.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及技术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2(9).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2

智能交通”建设启动了十几年,为什么道路越来越堵?为什么校车事故时有发生?《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由此引发智能交通投资热潮。

当“智能交通”成为各个地方政府工作簿上的高频词,人们开始反思这块千亿蛋糕的缺陷,探寻其应有的方向。

越“智”越堵?

从诞生那天起,智能交通就是奔着更加便于交通管理,方便百姓出行的方向而去。尽管那时的中国还完全不存在交通拥堵症结。

而今,当人们专做“代堵”生意的公司时,却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交通拥堵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痼疾。

“我国智能交通起步于‘九五’期间,那时交通拥堵不是问题,主要解决‘看’的问题,以红绿灯定时控制、交通事故接报警等基础设施为主。期间,公安系统开启的‘金盾工程’中针对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做了明确要求。智能交通在‘十一五’发展步伐开始加快,此时随着国家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交通拥堵问题开始加剧。”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商、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甄爱武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一边是智能交通日益得到重视―被写进《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业内企业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一边是道路日益拥挤,为何主张提高出行效率的智能交通并未有效解决拥堵难题?

“交通拥堵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不能全部归咎于智能交通。”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表达了对该问题的看法,“机动车发展过快,路网有限,再加上城市规划的客观历史,整个交通布局很难改造。”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曾公开表示:我们的轨道往往只是在机械地铺设,而城市化进程与轨道发展并不同步,如果认为交通拥堵是因为轨道太少,就显得有失偏颇了。

中国智能交通(ITS)技术应用委员会主任史其信认为,我国智能交通已经历了启动期,目前正处在发展期的第一个阶段―初步发展期,此后还要经历深入发展期与成熟期。对于北上广及延伸到二线城市的大面积拥堵,如果不能客观分析,或许会被误解为智能交通越建越拥堵。“这个概念可能在很多城市市长意识里就存在,他认为年年投资建智能交通结果也没解决什么问题,相反问题却越来越多,所以要客观地分析,初步发展期就是这么一个现状。”

与最初的监管需求不同,现在的智能交通肩负的职责发生了变化:“今天的智能交通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交通安全,二是交通拥堵。”甄爱武表示。

屡屡发生的校车事故撕扯着人们的神经,驾驶员的大意、学校的不负责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失职,都成为人们泄愤的靶子。来自智能交通专家的观点却让人眼前一亮:如果现有的智能交通技术能被应用于汽车和道路中,多达90%的事故可以避免。这些技术包括电子和计算技术,例如可感知疲劳驾驶的车载视觉系统和传感器,车道偏离警示系统,以及以安全应用为目的的汽车间和汽车与基础设施间的通信系统。

乱象丛生

当被贴上“治堵”与“保安”标签,智能交通市场迅速升温。清科研究中心曾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智能交通产业整体市场规模接近800亿元;2012年,智能交通产业整体市场规模或超1000亿元,市场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近年获得风投的智能交通企业更是不在少数。

事实上,正如国家智能交通创新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关积珍所说,我国智能交通起步虽晚,但进展很快。

从解决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的实践推广,到车路协同技术研究的逐步深入,从利用智能交通技术保障交通安全,到环保驾驶响应低碳口号,智能交通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交通的畅行、便利,更是倡导了一种健康和谐的出行方式。也难怪无论是业内专家学者还是交通管理部门对智能交通都是青睐有加。

不过,要想尽快摆脱初步的紧箍咒并不容易。在甄爱武看来,智能交通发展的桎梏并不在于技术实力,而更多源于多个“身不由己”的无奈。

在“智慧城市”覆盖的所有相关领域中,智能交通大概可以跻身牵涉部门最多的产业行列。智能交通涉及城建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公安部门、相关企业等等不同角色,从而导致在体制上长期缺乏统一协调决策的机构,各个部门都在分头抓,缺少资源共享意识,难以形成产业链。郭继孚对此现象曾公开表示:(各部门)相互之间不搭界,原因是利益的分配问题。

大家知道,“重建设不重设计”的通病同样影响着智能交通的发展。很多部门往往为了上智能交通项目而盲目购买相关设备,却不肯花费精力与资金针对实际需求与现状,事先做一套详实的、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这是个理念问题。

由于智能交通发展尚未成熟,恶性竞争等不规范行为屡有发生。“有些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运维能力,和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水平,只能出售一些简单的产品和设备,而受限于目前国家某些招标体制,以及对智能交通意识不足的影响,行业内低价中标的事情时有发生。”甄爱武表示,“对招标单位来说,这样做表面上省了费用,实际上却往往因中标企业的经验与能力的欠缺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也造成了行业使招标的无序竞争。”

关积珍的观点与此几无差别,他称见多了招标方只图便宜却自食恶果的案例,“有的项目本来一年就可以完成,但拖了三四年后只得放弃,因为这些项目本身除了便宜没别的优点。”当然,他指出,这种现象在北上广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并不多见,这些地方的采购方对智能交通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至少他们更清楚究竟想要采购什么设备。

同其它很多新兴产业一样,标准缺失同样是智能交通面临的问题之一。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标准迟迟不出台,会导致企业很难找准研发与投资方向。

不过关积珍则认为,我国智能交通尚处于发展初期,此时标准混乱实属正常,过早设立标准反而会带来阻力。“智能交通标准化规定包括三个环节,产品技术标准化,系统集成标准化以及项目实施管理的标准化。第一个环节的进程相对顺利,而且必要,后两者则相对匮乏。但我相信解决这些问题将不会太久远。”

服务为先

当智慧城市成为各城市竞相排练的标配节目,作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注脚之一,智能交通同样日益成为各地市政府日程表的“座上客”。

2011年,北京市交通委未来5年北京交通信息化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规划投资56亿元,提升智能交通;南京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两年内构建一个以全面“感知”为基础的新型智能交通系统;成都将“交通先行”定为“五大兴市战略”之首;广州番禺投资4000万元、郑州投资8000万元、佛山禅城计划投入1亿元人民币,均为打造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交通部已经启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交通运输策略研究两个重大研究项目,为未来5~10年发展进行谋划。

“随着政府及企业等各方角色对智能交通的日趋重视,我相信智能交通的建设会从过去近20年来的相对无序、各自为战的局面,逐渐向有序协作的方向发展。”甄爱武强调,这是必须得以解决的民生工程。

以人为本是民生工程之首务。“智能交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现阶段我国智能交通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智能交通应该从满足大众的需求出发,转变观念,以服务为先。”关积珍表示,“智能交通领域必然拥有极大的市场空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涵盖两个部分,一是智能化管理,二是智能化服务”。

我国智能交通启动以来的前十年里,因为基础比较薄弱,自然应该以管理为主;当行业日益趋向完善,则应该进一步重视面向社会与公众的服务,倘若老百姓只感受到了罚款越来越多,而更多应该提高出行效率的服务却没感受到,智能交通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我们看到,我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但服务水平相对较差。相对于严厉的电子警察,人们自然更喜欢依车流大小而变的智能红绿灯、高速路无需停车即可自动完成交费等应用。

甄爱武告诉记者,易华录今后的服务对象将从政府部门转向老百姓,提供更多出行服务:通过信息采集等技术,保证市民通过网站、热线、手机、车载导航等多种形式,实时掌握路况信息,提前安排出行,“这也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大势”。

采访中,甄爱武与关积珍同时提到了ETC(全自动电子收费或不停车收费)的应用。一条ETC车道的通行效率相当于3至5条人工收费车道,是解决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提高通行效率的有效技术手段。

据了解,作为我国现阶段智能交通领域的“先驱”应用,在与实践应用的不断磨合下,ETC发展渐成气候:“十一五”期间,全国19个省份进行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开通车道数2000条,使用车载机(OBU)用户超过130万。如今进入“十二五”,这些数据势必还将大幅增长。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副理事长、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巴振东在公交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年会开幕词中说道:“中国的智能交通正经历着快速发展阶段,智能系统的应用,在满足了公交安防要求和公交企业的具体需求的同时,还能提高调度管理水平,实现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调度,改变了传统经验型调度,使人、车信息与电子站牌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了公交车辆物联网的管理体系,为全面实现公交服务与管理的信息化搭建了基础平台。”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副理事长、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邱伟方在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年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使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力度。2012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并将其纳入城市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今年,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也将围绕于此开展工作,促进我国智能交通、环保交通、节能交通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重视交通信息的标准化、推动交通信号控制的智能化研究、健全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出行者交通信息服务、推进智能汽车的研发等工作,促进智能交通技术在公共交通行业的应用,带动企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创新。

在随后进行的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宁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以全新的组织形式,将公交用户、产品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以及科研机构结合在一起,积极响应《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的要求,是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的具体体现,因此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顾问、原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副局长王秀宝发表了讲话,他说:“公共交通信息化对于提高公共交通行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促进现代化信息和通信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对接、加快产品和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带动企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秘书长王丰余介绍了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成立筹备过程中所做的相关工作并对联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规划提出设想,“下一步,联盟将以推进交通信息的标准化工作;争取政府政策支持,组织实施公共交通信息化产业创新发展项目,承担相关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开展表彰先进企业、先进工作者等评选活动为重点,广泛展开相关工作。”王丰余如是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副秘书长袁建光宣读了《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章程》。柳州恒达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狄俊煜宣读了“关于成立推进公交信息化发展项目组的倡议书”。他在倡议书中表示,公交信息化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快推进公交信息化,不仅需要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有贴近企业、贴近应用、贴近需求的信息化服务,为了满足公交信息化发展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信息传播、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特倡议成立推进公交信息化发展项目组,以加快公交信息化发展。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新一代 智能交通 发展 特征 功能

1 引言

201 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在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加速,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加重、市民关注交通舒畅度加强、交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紧密度加剧等趋势下,发挥科技信息化的先进性、关键性和引领功能,缓解和化解日益加剧的城市交通拥堵顽疾,成为关系城市经济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本文结合广州“十二五”智能交通建设需求探讨了新一代的智能交通发展趋势。

2 结合广州实际情况的新一代智能交通

各城市结构和道路网络的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市民出行需求的多样化,即使在中国,每个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重点也存在差异,自具特色。以广州为例,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约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将很难满足交通运输增长的需求。在不能打破现有矛盾的情况下,广州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探索和实践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新模式。

立足于广州已有的信息化基础。结合城市道路特色,遵循国家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研究制定广州智能交通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继续秉承广州交通信息化“一个规划、三个平台”的战略框架,建设智能交通平台、现代物流平台和交通政府管理平台,并同步开展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珠江新城智能交通系统试点示范和智能交通科研项目等工作。该规划重点从强化交通相关基础信息采集和共享、拓展智能交通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深化智能交通对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服务功能、开展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国产化应用、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5年规划。

具备广州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引领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建成后的广州智能交通系统,一方面为道路使用者、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增值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另一方面与其它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互联,从而可获取其它城市的相关信息,并服务于其它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基石。

3 广州交通发展已呈现五个转变需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港口、公路、水路、公交、出租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越来越紧密,对交通科技与信息化、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衍生对新一代智能交通的探讨,而基于广州的交通发展已呈现如下需求:

(1)信息系统由局部试点建设向整体推广应用转变的需求

广州已建成具有示范性作用的交通信息化工程。但随着政府、企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和依赖程度逐渐增加,当前信息化发展现状无法满足三类需求主体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迫切需要全面完善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交通领域行业信息化全面覆盖。

(2)信息资源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的需求

广州作为国际化、现代化中心城市,必须实施全面的一体化交通,大力构筑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交通发展亟待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范交通信息资源管理,加强各部门和行业的信息整合力度,推动交通信息资源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为全面感知交通信息奠定基础。

(3)交通管理模式由部分主动式向全面主动式转变的需求

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一般是在交通流发生后,实施对“人一车一路”三要素的管理,通常采取分流、限行、执法等措施。虽然应用了一些智能交通管理手段,但是往往难以完全摆脱交通管理上的被动性,仍然缺少管理的时效性。现代管理迫切需要全面感知动态交通信息,实现交通状态的判别和交通态势的预测,采取主动诱导、控制方式,提前介入,引导交通流,预防交通拥堵的发生,变传统的部分主动式管理为全面主动式管理。

(4)交通管理方式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的需求

目前,广州交通管理部门已经建设完成了一批信息化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如何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海量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高交通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以进行信息辅助决策,提高交通管理综合决策水平,推动交通管理方式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成为广州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迫切需求。

(5)智能交通产业化由低水平竞争向产业集群转变的需求

我国智能交通技术标准尚不完备,智能交通系统市场还处于较低水平竞争的状态。面对全球越来越激烈的智能交通产业竞争环境和广州市建立先进智能交通系统的迫切需求,必须引导智能产业的整合,实现智能交通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成化,促进我市智能交通产业化的崛起与发展,激发全新的智能交通产业链,实现智能交通产业化由低水平的竞争向产业集群转变等需求特征,因此需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发展智能交通系统,适应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4 新一代智能交通发展应具备的三个特征

究竟怎样才算新一代的智能交通?传统的交通管理是将人、车、路分开,新的交通管理理念则是将交通视做一个大系统,人、车、路都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智能交通,就是依据这种新的理念,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充分运用于交通的管理和交通服务,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从而构建安全、高效、环保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而广州在“十二五”期间要致力打造的新一代智能交通,具有“动态感知,主动管理,人、车、路协同”的特征:

“动态感知”:广州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依靠物联网技术、云计算、3G移动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让市民出行、企业经营、政府管理能够及时、准确地感知到实时的交通信息,最终实现各种交通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在人、车、路之间快速、准确地相互传递。

“主动管理”:广州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会通过动态感知交通信息,使市民、企业、政府,实时把握最新交通信息,预测未来交通变化趋势,判断交通发展态势,从而对自身的交通需求进行主动性管理,实现市民的主动参与、企业的主动把握和政府的主动干预,最终实现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道路资源)在无限需求中的最大化利用。

“人车路协同”:广州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通过动态感知、主动管理,实现人、车、路三者之间的协同运作。市民、企业和政府,通过感知自身关注的动态信息,主动管理自身的交通行为,满足自身需求,同 时实现车辆的安全舒适行驶和道路资源的最大利用,形成道路资源供给与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动态平衡。5新一代智能交通更注重基础信息系统的

建设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行要素等信息的采集是实现智能交通“主动管理”

“人车路协同”的基石。新一代的智能交通要与城市建筑、人口密度、城市道路发展相适应,在未来的规划中应更注重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

一是将建立广州市道路桥梁管理信息中心系统,建立快速、安全、高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平台,实现交通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相关单位的互联互通,在整体上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构建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备份功能于一体,具有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的数据平台。建设包括主动、被动和自动三种数据采集方式的数据采集系统,在采集的定时和定期两类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行业数据库,并建立制成不同应用面的数据分析、调研、转储、交换工作平台。具体包括市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桥梁状态感知与监管服务系统、城市综合管理系统、车行道井盖实时监控系统等。

二是建立全市道路、交通元素仿真模型,建设交通仿真基础数据公共管理平台,实现交通对象信息的自动辨识,组织成实体化的管理对象,形成交通仿真场景的数字化自动建模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辅助的仿真评估手段。

三是建立车辆信息等交通运行要素信息采集,运用卫星定位(浮动车)、地感线圈、雷达、视频、手机等信息采集技术实现车流量、车速、客流的信息采集,通过RFID射频技术等车辆电子标签标识及识别技术,实现对车辆身份信息识别和处理。

6 新一代智能交通的三大功能

立足于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新一代的智能交通应具备三大功能:

(1)交通承载力分析

以全市道路网络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深入挖掘交通道路网、交通基础设施等静态基础信息、交通流量、速度、占有率、交通事故、交通管控等动态信息,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交通流预测技术、机动车增长对交通承载力影响分析、交通承载力评估方法,实现交通枢纽承载力分析、交通环境承载力分析以及交通路网承载力分析以及城市交通综合承载力分析,辅助交通管理者作出系统、科学的决策。

(2)交通仿真辅助决策

构建基础数据公共管理平台,管理和利用各种动静态基础数据,实现多尺度仿真基础路网快速构建功能、标准化数据交换功能以及异构系统对象识别与格式转换功能。构建出行链协同联动仿真平台,实现对出行过程中采用的各种交通方式,经过的各个转换节点(如:车站、物流中心、机场、码头等)之间的协同、联动仿真,达到精确、完整地模拟整个出行过程的目标,实现对大交通系统运行的综合评价。搭建具有工具特色,也有服务特色的仿真集成应用平台,实现对时空连续信息、时空一致信息的提取,提供诱导策略、信号控制策略和交通态势的分析,并将仿真过程、指标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通过交通仿真辅助决策等多个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城市道路模型,将政府制定的交通政策、措施进行全方位的仿真评估,进而完善和优化政策措施等内容。

(3)信息资源共享、协同作业

以各政府管理部门、运输单位交通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部门相关交通建设和运行信息,整合公交、出租、地铁、民航、公路客运等运输单位的运营和便民服务信息,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运输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市民与管理部门和运输单位之间形成连续、完整的信息链。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仅为日常管理提供更科学、全面和客观的手段,推动行业精细化管理且提高政府综合管理应用水平,更实现跨部门的交通管理高效协同,提升广州大交通的综合管理水平,也为市民提供更加广泛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交通信息服务。

7 新一代智能交通的构想蓝图

推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建设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将有限的资源无限扩大应用。通过具有明显特征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在政府层面,实现“辅助决策、数据支持、信息反馈”;在企业层面,实现“产业化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市民层面,实现“动态导航、停车诱导、出行规划支持”。

新一代智能交通具有“动态感知、主动管理、人一车一路协同”的特征,构建了人车路协同运作的美好蓝图。具体化、形象化而言,就是在“动态感知”的基础上,实施主动管理,去协同人、车、路。关键在于“动态感知”,其次是“主动管理”,最终人、车、路构成一个和谐整体,实现人、车、路三者之间达到基本的动态平衡协同运作,使道路能够发挥最大效能,均衡交通流,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最终达到交通有序运转。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5

这么多钱砸下去,民众听到的响声自然也不会小。尽管“智能交通”的概念被一再热炒,在各种新闻中不绝如缕,但百姓普遍感觉“智能交通”只存在政府官员的讲话中,与己无关。

这是因为在2012年以前,智能交通的经费大多投向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营运车辆调度系统、交通状态评估预警系统等领域,主要用于交管部门加强监管。它们在城市中隐身,维持着基本的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弥补了政府监管漏洞,也确实潜移默化地消除了一些拥堵因素。但由于给民众的印象并不直观,所以人们也就很难了解到这些系统带来的好处了。

而在2012年,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开始有所转变。ETC(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全国各地以燎原之势迅速普及开来,获得了大量司机的认可。公众出行诱导信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府网站和车站中,这些应用让智能交通从后台走进了民众视野。可以看出,智能交通的功能定位正在从加强管理往服务民众的方向迅速延伸。在2013年,这种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国公路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丁此前接受采访时透露,交通运输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签订协议,开通全国统一频段的应急交通广播,只要打开这个广播,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都能收听路况信息和天气预报。为了更精准地预报天气,交通运输部还在高速公路上设置气象监测点,司机可以收听到前方路段的实时气象预报。目前,京津唐高速已经开通试点。未来,这一应用还将作为交通部的工作重点在全国推广。

而北京市地铁也正在加紧研发诱导信息查询装置,通过出行可达性分析模型,为乘客规划出行线路。这些迹象似乎预示着,智能交通将在2013年给民众带来更直观的便捷体验。

经过数年积累,交管部门掌握了大量的交通道路信息资源,开放这些资源可以给整个智能交通产业应用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但最大的受益者仍将是普通民众。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高职智能交通;实训基地;多功能平台;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basis, construction goals and idea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were discuss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cucte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 and service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in teaching, training,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technical 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建设依据

1.1 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1.3 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1.4 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 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3.1 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3.2 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187.3万元,申请专利3项。

3.3 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3.4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 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3.5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 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2 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 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 200余人次。

4.3 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4.4 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教师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创建和高效率运行,使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现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广东京安智能交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立项为广东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高职智能交通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七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马英. 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32-35.

[2] 蒋九. 探讨高职院校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的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66-68.

[3] 周兰菊,顾青.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26-28.

[4] 姚东伟,王功. 民办高职汽车维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2(2):57-59.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国内外;职能公交;技术发展;动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hen Qibing

(Passenger traffic management at Nanjing,Nanjing210029,China)

Abstract:Into the information age,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 modernization,cities constantly expanding,the pace of rural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Public transport,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major cities of the industry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pressure.Traditional management methods are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is fundamental change,and an advance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is very necessary.

Keywords:Foreign;Functions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Technology development;News

一、引言

公交智能化技术,能使公交管理者及时了解到任一时刻,在任何一条线路上,任何一辆车的各种信息。如运车辆的运行速度,位置,载客量等情况,当然也能使车站上候车的乘客清楚了解,需要等待的时间,车上乘客多少等情况。同时也能给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全市公交运行周,月,年的综合信息资料(例如不同线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在不同区间的客流情况)。使他们在做出调度,调整的决策时,有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加经济有效的来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

二、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各级政府和组织都非常重视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美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局1998年开展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基于动态公共交通信息的实施调度理论和实时信息理论,以及使用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提高公交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实施技术。日本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的发展已经历了公共汽车定位系统、公共交通运行管理系统到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运输控制系统的三阶段,通过掌握运行的状况以及积累乘客数据而实现平稳的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欧洲主要通过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比如设立公交专用道,为公交车提供优先通行信号,布设智能公交监控与调度系统等措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欧洲在ITS应用方面的进展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目前正在进行Telematic的全面开发,计划在全欧洲建立专门的交通(以道路交通为主)无线数据通信网,正在开发先进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ATIS),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AVCS),先进的商业车辆运行系统(ACVO),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AETC)等。

国外智能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设立公交专用道,为公交车提供优先通行信号,布设智能公交监控与调度系统等措施,但最核心的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均建立大型系统,旨在提高公交车辆运行速度和公交服务质量以吸引公众乘坐公交车出行。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国家都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从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综合管理的时代,强调APTS的信息采集、处理、集成和输出的服务。

三、国内主要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内容,科技部于2006年启动实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大项目,设立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综合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国家综合智能交通发展模式及评估评价体系研究等7个课题研究,以提供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交通系统智能化技术和安全高速的交通运输技术为研究重点。

在制定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发展规划时,交通部就将发展智能交通列入计划,开展了ITS发展战略研究。1998年,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下,交通部正式批准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该委员会把推进中国ITS标准化作为主要任务。国家相关部委已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协调小组,并完成了“中国ITS体系框架”、“中国ITS标准体系框架研究”、“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等一批智能交通发展重点项目。

对于智能公交发展战略,2004年6月25日,温家宝总理做出批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2004年6月24日,曾培炎副总理批示:“建设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引导各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公交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出台,智能公交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0年6月8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洪晓枫在“十二五”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思考的演讲中透露,“实现全国大中城市公交使用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其熟悉的方式,获取所需要出行计划和实时出行信息,提高公交吸引力和分担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便利人们出行”已经成为交通运输部下一阶段工作发展思路和目标导向。“十二五”期间智能公交的发展令人关注。

目前,我国发展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最典型的现状可以从举办2008奥运会的北京、2010世博会的上海、2010亚运会的广州来体现。

奥运期间,北京市部分公交车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实时传输到调度台和监控位置,34条奥运公交专线、3500多辆公交车,在系统的统一调度下有序运行,把人们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输送到奥运场馆。截止2008年底,上海已有7378辆公交车安装使用了车载智能系统,其中巴士集团完成5887辆,覆盖率达75%;强生公司完成834辆,覆盖率达90%,覆盖了内环线内的230条线路,30多个公交起讫站安装上了全球眼站点监控系统。广州在8667辆公交车安装了2.6万个摄像头。广州公交视频监控系统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公交车视频监控系统。按照公交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要求,每台公交车至少将安装3摄像头,系统具备实时报警、GPS定位与数字视频录像(存储7天以上)功能。

江苏省内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也发展迅速。苏州通过建立统一的公交数据交换平台,创新性地开发集成了智能公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公交运行的动态跟踪、监管、统计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探索建立了集服务社会公众、公交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于一体的城市公交信息管理系统。经在苏州7家公交企业等单位运行表明,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能满足苏州公交智能化管理需求。

四、后记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8

主营突出、稳定增长

交技发展目前业务主要包括两大类: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业务和工业自动化业务,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业务占据主体,该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解决方案和集成服务,在该公司近三年的业务收入中约90%来自于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业务,报告期间内该项业务对公司毛利的贡献率达85%左右,是公司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

受益于行业需求的持续增加,交技发展经营业绩稳步增长,2007-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7,872.84、32,020.06、36,027.47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094.82、2,269.20、2,717.44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的毛利水平也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8年较2007年增长8.97%,2009年较2008年增长15.18%,显示公司产品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强大的技术研发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范文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1关键词:智能交通 标准化 标准智能交通系统(ITS)又称智能运输系统,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上,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