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篇1
股市,万民期待的红五月没有如期到来,等到八月,盘面依然绿波荡漾。房价,市场一路唱空,却也没见跌了多少,想象中本该惶惶然的开发商,大多仍是踌躇满志。互联网,“过冬”声音此起彼伏的同时,风险投资继续在行动,频频下手上千万美金的项目。
复杂的经济现象,确实让人有些茫然。
如何把握目前的经济形势,如何看待当下种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我们的建议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大处,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提到宏观,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包括部分区域经济的规划者和企业的决策人。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是形而上的东西,距离自己比较遥远,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是强制性的硬约束。事实上,货币、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必将通过其强大的杠杆效应,对于未来经济运行的整体环境,产生重大而长期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及其政策走势,那么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时,就很容易变成盲人摸象,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充分了解宏观经济的大背景,才能做到顺势而为。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势,根据中央政治局相关会议精神、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最新表态、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渠道近期密集的言论,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共识:未来的一个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政府将继续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控制物价上涨、加大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这种共识给到我们非常明显的信号,依靠投资拉动、信贷刺激、资源消耗、通货膨胀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步步远离我们。任何与之相左的政策期待,多将成为泡影。运营模式若不能与时俱进,生存空间则必将受到挤压。
了解大背景,是为了做好小文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处入手。对于具体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要放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实事求是分析。区域、行业、产业、企业,概莫能外。只有搞清楚面临的形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弄明白未来的方向,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做好充分的准备,采取正确的行动。
本期刊物,我们访谈了部分专家学者,对奥运之后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做出了系统地分析,对长三角、珠三角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我们还围绕这一主题,关注了部分行业、产业、企业,与大家分享。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篇2
胡锦涛主席在全球金融峰会期间表示,要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货币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增长,防止全球性经济衰退。为应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防止出现经济危机,各国都竭尽全力,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中国自不例外,当全球经济越来越难以承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之时,中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这将有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稳定起到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将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这一转变受到了其他许多国家的欢迎。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出台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公共投资,主要用于兴建铁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灾区重建、提高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在货币政策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在全球协调一致地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国还将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体经济的走向等因素适时、适度地调整利率,向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还会配合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地放贷,缓解信用紧缩的局面。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的确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在全球经济一片衰退的黑影之中,市场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希望。
实际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并不突然。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从紧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替代利率政策抑制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严格控制信贷的增长。但是,在200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就出现了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中小企业的经营逐步捉襟见肘,出口面临较大的压力。为此,早在年初,面对出口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财政部就开始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中小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就采取了财政贴息、奖励和放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的限制等措施。到2008年第三季度初,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国务院又明确提出了宏观调控要“一保一控”(保经济增长和防通货膨胀)。这表明,宏观经济政策就开始出现了转向。
2008年7月后,随着“两房”危机的加剧,金融危机迅速恶化。到9月中旬,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之后,让全球金融市场为之结舌,投资者恐慌情绪迅速蔓延,乃至最初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情急之下,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的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就下调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下调了除工农中建交、邮政储蓄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1个百分点。10月8日,又与其他主要央行一道,协调一致地降低了中国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全面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0.5个百分点。10月29日,中国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这是两个月之内的第三次调整利率。11月26日,人民银行创纪录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下调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及邮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余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除此之外,为了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票据的发行频率也大幅度地减少了。在信贷增长率趋缓、通胀压力在短期内基本消除的有利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还取消了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不仅如此,监管当局鼓励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增加放贷。
总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早已在酝酿和实施之中了。
形势变化使然
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是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的变化使然。
在国际环境方面,国际金融局势动荡加剧,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给实体经济的沉重打击逐渐显露出来。2008年7月后,爆发于2007年初的次贷危机急转直下,美国金融机构频频告急,逼迫美国政府注资的注资、国有化的国有化、破产的破产。到了9月底,次贷危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次贷危机,而是演变成了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包括欧元、英镑等在内的许多货币汇率大幅贬值,股票市场大幅下挫(冰岛的股票价格指数曾在10月中旬的一天下跌近77%),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同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日渐吃紧,信贷条件更趋紧缩,更有甚者,存款者的信心动摇,乃至一些银行门口排起了挤兑的长龙。如此局面的金融危机数十年所少见,迫使美国、英国、欧盟各国等过去信奉自由市场竞争的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地施以援手。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突出,美国在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0.3%,失业率继续攀升,有预测,到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可能升至8%以上,企业设备利用率和居民消费不断下滑,这进一步打击了美国的增长。欧洲也已陷入了技术性的衰退,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在第三季度的增长率为-0.5%,欧洲的消费增长率也在不断下降,尽管受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约束,欧洲的失业率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大幅上升,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欧洲经济的灵活性相对较低,应对危机冲击的自我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这意味着,欧洲的衰退可能比美国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
金融全球化的结果,使得金融危机也具有了全球化的性质。为了应对危机,也需要国际的通力合作。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理应担当起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通过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向陷入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相应的援助,帮助它们尽早地摆脱了金融危机,重新步入了快速发展与增长的轨道。在当今中国经济和金融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体系之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仅有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而且对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中央银行协调行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份至10月29日的三次货币政策调整,更多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协调行动;数额庞大的公共支出计划也无不如此。正因为如此,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才受到了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也才会受到那些深陷危机之中而难以自拨的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欢迎。
更何况,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体系,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都在增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衰退、金融体系出现了大问题都会很快地传染到其它相关国家,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自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1.9%之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下滑,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虽然中国仍会保持全球最高增长率的纪录,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给中国的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过去一直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现在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凋零景象,关门歇业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乃至过去从农村析出的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重返内地,火车站人流如织,这一状况是改革开放以来见所未见的。各类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企业现金流和利润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应收账款和非意愿存货的大幅上升,使得企业家的悲观情绪不断滋生、蔓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也相应大幅下泻。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只有8.2%,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9.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随着企业部门状况的恶化,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这迫使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变得更加谨慎起来,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有信贷扩张冲动的银行机构,现在也具有较强的惜贷趋向了,结果,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银行信贷增长率都呈明显下降之势。总之,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经济周期性的调整,也加剧了中国经济调整的幅度,国内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逐步丧失,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形势变得日渐严峻。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仅是国内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是国际经济与金融环境使然。
调整总体有益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于稳定国内经济无疑是有益的。当私人部门的信心减弱、出现了强烈的流动性偏好和对中长期投资的恐惧之时,政府增加公共工程的投入会直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扩大就业,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据估计,4万亿元的公共支出可以增加600万左右的就业机会,另据中信证券的研究,这一规模的支出可以拉动1.9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在有助于相关企业应对汇率变动和国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适度的劳动力需求,减缓失业的蔓延。货币政策的调整不仅扩大了企业融资的可得性,还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和居民的借贷成本,这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例如,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就为金融机构释放了数千亿元的流动性,增强了金融机构运用资金的自由度。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调整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在市场依然动荡的环境下,国内的投资者重拾信心,实属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之功。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扩大公共工程的投资,不断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组合,让中国经济较快地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在经历了三年左右的调整后,迎来了持续七年左右的高增长。面对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过去应对外部冲击的经验之上,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对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增长,都将是有益的贡献。虽然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加快了中国经济自身周期性调整的速度,也加剧了中国经济调整的幅度,使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面临了较大的考验,但是,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中国仍将保持全球经济最高增长率的纪录。这正是当全球经济不振之时,许多国际大金融机构依然看好未来一段时间投资的中国机会的重要原因。
尽管宏观经济政策顺应形势的变化而做了积极的调整,但中国经济增长并不会就此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毕竟,财政货币政策只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它不能改变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趋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已。况且,即便公共投资的效果很直接,但4万亿元的投资也是分布在未来两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的,最根本的动力还是需要民间信心的恢复和投资与消费的增长。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之后,只是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多了,但实际的变化还要取决于企业和居民的借款需求以及放贷者对风险的评估及其对未来风险控制的自信度。况且,除了国内需求会影响经济增长外,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性的消除,这也会增加企业家的观望情绪。亚洲金融危机三年以后,经济才从危机的冲击中恢复过来,更何况,这次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恰恰是中国的出口依赖性最大的美国和欧洲,由此看来,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尚需要时日。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篇3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年多来的大规模刺激放松政策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产生上述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货币信贷环境以及项目审批过于宽松,这样的政策导向不利于资源向有竞争力的领域配置,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也是不必要的。经济运行的正常化,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正常化。这意味着一年多来可以用过于宽松来定义的宏观政策需要进入退出周期。鉴于中国经济周期领先西方各主要经济体,政策退出也就应该走在前面。实际上,不少国家早已陆续在试着政策退出了。
综合来看,现在政策面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应对后危机。这具体体现在,如何限制大规模刺激计划负面效应的继续扩大,这需要有某些政策的陆续退出,还至少需要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作出局部改善。
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出台一些趋于收紧的政策,预计政策退出策略将具有提前的或渐进式的特征。其实,政策面在去年8月就提出了货币政策要动态优化的主张,当然直到最近一个月才开始真正体现到政策步骤上。目前中国政府正从四个方面逐步退出宽松政策:一是通过多种手段控制信贷增速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的信贷增速; 二是抑制地产领域的过热和过度投机;三是加大股市扩容,控制股市膨胀;四是加强与公众沟通,管理好通胀预期。显然,这些政策的微调和动态优化,需要在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尚未启动退出进程的背景下完成。前些天,美联储和欧央行均决定保持零利率水平,所谓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规模也未见缩小。而国际宏观经济周期以及由此而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周期的不协调,会大大增加中国处置后危机时期事务的政策难度。
当前,我们主要依赖行政性和数量型政策工具来完成率先退出的任务。这些政策工具一方面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政策面驾轻就熟的措施;另一方面,行政性和数量型政策工具也能将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失调效应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很久以来,众多学者对率先启动加息总是持排斥态度,认为这会加剧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加剧国内资本市场泡沫化的压力。尽管这一论点缺乏严格的数据支持,但从之者甚众。此外,在敏感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次的达沃斯论坛上,我们势必还将听到欧美方面更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然而,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参差不齐,使得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主要依赖着投资,而在出口未能确定取得平稳较快增长之前,人民币重新启动新一轮升值的意愿就不会强烈。2007年“汇改”的重要背景,是中国出口规模空前膨胀,以至于甚至都感觉不到20%左右的汇率升值所带来的影响。而当前这个背景已不复存在。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些价格工具一旦被锁定,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将有所增大。当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获得贷款就等于获得一笔补贴,这反而会增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度。我们看到,在浙江等地形成的具有市场利率特征的民间借贷利率,总是处在相对较高水平上,借贷对象主要就是民营企业。从维持外向型增长模式而言,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必要的,但这又有可能使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还会在危机前的程度上进一步加剧。
应该清楚的是,中国今天已不再是全球宏观政策的接受者。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数据还将进一步显示,中国经济至少部分脱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将对国内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宏观政策需要考量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层面的因素,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自身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对于“国内的政策需要从全球化角度来考量”这一点,如今已有大量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政策相对独立性的探讨。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篇4
关键词:银行监管;宏观审慎;系统性风险
Abstract:The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has been proposed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i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urther strengthening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stick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have become a trend among world’s major financial regulators.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test research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proposals have been made on how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inspire China’s banking supervision.
Key Words:banking supervision,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systemic risk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6-0045-03
“宏观审慎监管”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国际清算银行就意识到仅加强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二十世纪80年代,“宏观审慎监管”一词正式出现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公开文件中,之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4月,20国集团伦敦峰会《强化合理监管,提高透明度》的工作报告提出: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各国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一、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审慎原则是金融监管的核心价值,但传统的监管理念体现为微观审慎,注重对特定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而缺乏对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的关注。历次金融危机证明,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但微观审慎监管却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场外交易规模的增加和金融动荡的加剧,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逐步认识到,作为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一国的金融监管者应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后者可以更有效地监测和及时解决金融系统中过度的流动性、杠杆率、承担风险等有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宏观审慎分析的重点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而微观审慎分析则以单个金融机构为重点。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标志着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的调整,将是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含义
宏观审慎监管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以减少金融危机事件对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为目标,关注各家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并认为整体风险是由单个金融机构的行为累积引起的,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监管。也可以说,宏观审慎监管是把整个金融体系当作一个投资组合进行管理,注重的是对整体尾部风险的控制,而微观审慎监管考虑的是各机构的尾部损失,对单个金融机构损失对系统的影响关注较少。此外,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机构之间能够相互影响,而且能进一步作用到金融资产价格、交易量和活跃程度等方面。微观审慎监管将风险看作外生因素,认为单个金融机构的决策和运行对市场的资产价格、市场借贷和经济活跃情况影响较小,习惯采用对一家机构的指标进行一系列分析,忽略了其对经济的作用(见表1)。
三、宏观审慎监管对风险的测度方法和指导原则
宏观审慎监管对风险进行测度时,主要考虑了风险在横截面上的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延续:一是特定时间内风险如何在金融体系内传播,二是整体风险如何随时间推移累积变化。
(一)横截面上风险的分布及其指导原则
横向层面上,宏观审慎监管面临的是如何处理金融机构间共有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是金融机构直接暴露的共同风险,也可能是机构间业务交互而间接暴露的共同风险,共同风险解释了多家机构同时倒闭的原因。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关注此类风险,将金融体系损失风险控制在局部,防止“尾部风险”的发生,从而减少实体经济损失。与之相应的指导原则是使之与单个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相匹配,监管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系统性尾部风险进行量化,计算出单个机构对此风险的贡献度,再相应地调整审慎监管工具,这意味着对那些造成较大影响的机构应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标准。
(二)时间层面上风险的累积及其指导原则
金融系统性风险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变化,金融体系内部相互作用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会放大系统性风险,呈现顺周期性。其本质是风险的内生机制,在经济扩张时,风险认知能力下降、融资约束减弱、杠杆率提升、市场流动性提高、资产价格激增以及支出增多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规模过度膨胀。反之,经济不景气时则加重金融危机。此外,金融制度的设计也具有顺周期性,如:信用评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盯市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等,这些顺周期行为和制度会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放大经济波动,产生加速效应,在危机时会加剧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下挫幅度。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抑制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与之相应的指导原则主张调整监管工具以鼓励在经济运行良好时建立更多的资本缓冲以备危机出现时使用,使整个金融体系具备更强的承受力以减少金融危机的损失。此外,建立资本缓冲等在某种程度上类似限速的装置,可限制经济扩张时期的风险追逐行为,在第一时间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架构
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在监管框架中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宏观审慎监管而言,要对其两个层面的风险进行指导和调控,都会涉及到单个金融机构的相关指标和运行情况。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不但需要微观主体的配合,更需要政策层面的协调和支持。
(一)宏观审慎监管要与银行逆周期监管有效结合
首先,对金融机构要提出差异化的资本充足要求。对不同资产规模和风险特点的银行机构提出不同的资本监管要求,这是增强银行抵御潜在金融风险和损失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下行时期则可以下调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当局也可以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针对特定的业务提出特殊的资本要求,对银行贷款的首付比例、抵押品、还款期限、保证金比例等提出新的监管要求。其次,实施动态拨备政策。当经济出现好转时,扩张信用的内在冲动会促使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因此,在经济上升时期,监管当局可以要求银行机构提高拨备水平,以限制信贷资产扩张;在经济下行时期,可以要求银行机构降低拨备水平,以扩大资产规模,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宏观审慎监管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从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上看,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监管政策,而且还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事先设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目标来实现政策目标,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资产价格泡沫;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调整房地产交易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利息税等税率,在减缓泡沫的程度、促进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此外,金融危机造成的最终损失基本上由国家财政买单是财政部门参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另一重要理由,而且一国财政的中期稳健性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三)宏观审慎监管要有科学果断的相机抉择政策
一旦确认能够造成系统性风险的资产泡沫正在积聚,且判断出金融系统内的非均衡现象已经上升到较危险水平,监管当局就可以对银行业自上而下地直接采取干预行动,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现金储备水平,提高流动性要求,提高房地产贷款首付比例,对投机性的金融交易提高交易保证金要求,提高损失拨备等,从而限制信贷投放的速度和水平。
(四)及时有效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和预警机制
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在确保一国金融稳定方面,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要加强境内外金融监管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的交流,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房地产市场风险、市场集中度风险、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等方面,要做到信息及时共享。要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风险预警机制,共同提高危机防范能力。
五、几点启示
(一)银行监管应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稳健的影响
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金融业风险状况与宏观经济状况联系紧密,宏观经济的状况势必影响到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宏观经济受到市场效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影响,不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会造成金融业的风险隐患,因此,为维护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监管视野应当囊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讲,要做好地方银行业审慎监管,也必须了解和掌握区域内的经济运行情况和行业发展特点。
(二)银行监管不应仅以金融机构为重点,还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关注
传统的审慎监管以金融机构为主要监管对象,缺乏对金融市场风险状况的关注与判断。现代金融业发展表明,风险不仅存在于金融机构中,也潜藏在金融市场中,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由汇率风险引发,但汇率本身并不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仅通过监管金融机构无法全面、真实地衡量风险。目前,国际社会已就加强对金融市场监管达成共识,G20伦敦峰会提出“扩大监管措施的适用范围,将所有对整个金融系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涵盖在内”。可见,监管视野从机构向市场拓展是未来金融监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三)宏观审慎监管要防范外部风险的传染和保持金融机构的内部稳定
当今金融危机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其传染的迅速性,在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紧密业务联系或相互持有大量头寸的情况下,危机具有传导性,尤其是对同类机构的信任危机会导致市场交易萎缩和流动性枯竭,原本稳健的机构也会受到冲击。金融风险兼具外生性和内生性特征,金融机构自身的稳健程度是其能否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宏观审慎原则的指导下,监管机构不应仅在特殊情况下对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以防止风险的传染,同时,更应在日常监管中重视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健。
(四)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运行情况
传统的审慎监管关注的重点是对金融机构已有风险的化解,并通过防止风险扩散防范系统性风险,对风险的起源―金融产品缺乏应有的审查和控制。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类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增多,传统监管视野的缺陷日渐暴露。因此,银行监管不仅应关注已暴露风险的规制和监管,还要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准入设置必要的审查机制,对风险过高的金融产品应设置必要的交易限制条件和定期审查机制,在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下,适时抑制金融创新过分而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势头。
参考文献:
[1]Avinash Persaud,07-2009,“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Crisis response”,the World Bank.
[2]“The Need and Ways to Improve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www.省略.
[3]E Philip Davis and Dilruba Karim,Brunel University and NIESR,London,06-2009“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the Missing Policy Pillar”.
[4]Claudio Borio,07-2002,“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www.cesifo.de.
[5]Andrew Crockett. etc.,09-2000,“Marrying the micro-and ma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篇5
[关键词]:湖南省季度经济模型(HQEM) 区域经济 经济预测
一、前言
金融危机过后,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旧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过去一年,中国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但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市场需求疲软等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严重下滑;二是经济转型进程缓慢,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三是经济运行风险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方面累积的风险有待化解。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并改善宏观经济政策,藉此保证各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开发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反映湖南省区域经济特征的季度经济计量模型(简称HQEM),以便在新形势下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并填补在区域季度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空白。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开发出一些能实际应用的宏观经济模型,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CEMT_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季度数据的可以获得,非结构式的宏观模型开始得到发展。何新华等(2005)首次尝试建立了一个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这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用于揭示经济运行长期规律与短期波动特征的小型模型。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模型偏重数据生成过程以及长期均衡关系,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经济结构正在剧烈变化的中国经济,且模型的非结构式特点也使其不能有效进行政策分析(Diebold, 1998)。高铁梅等(2007)则构建了由7个模块、32个方程组成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用于政策模拟分析。而通过建立模型专门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的文献很少,仅有孙丹、冯文斌(2005)建立了一个河北省的经济多部门动态模型。
全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目的以及模拟结构计量模型的发展;第二部分说明HQEM的基本结构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第三部分利用HQEM进行预测和政策模拟;第四部分为主要结论。
二、模型简介
1.模型的基本结构
鉴于供给面数据的缺乏及低频,唯有采用需求型分析框架才能较好地利用最新区域经济数据展开分析。因此,本模型立足于湖南省季度经济数据,从需求面构建出HQEM。HQEM从需求面将GDP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以及净流出,由每一个部分所涉及到的行为方程可将整个模型分为五个大模块,即居民行为模块、政府行为模块、投资行为模块、贸易行为模块和价格模块。全国变量如货币供应量M2,人口数据如地区总人口和地区城镇人口也设为外生变量,表示国际市场环境的OECD的GDP,美国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为外生变量。
2.地区模型季度数据的处理
数据主要来自CEIC,部分来自于统计局。数据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第一类别支出法GDP各项采用插值法从年度值得到季度值,城镇居民最终消费用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季度数据引导插值,农村居民最终消费用农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季度数据引导插值,政府最终消费用地方财政支出月度稻荩ㄏ茸化成季度数据再引导)引导插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引导插值,人口数据直接用人口插值方式得到,存货的季度数据通过存货/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年度比例推算;第二类别为直接可以利用或者简单加总和平均处理可得到的季度数据,例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进口,出口,平均工资等;第三类别全国数据和国际市场数据;第四类别具有地区间联结作用的重要指标的处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地区净流出。
三、湖南省2016年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
课题组预测和分析了2016年湖南省经济运行情况以及相应的政策效应。2015年湖南省GDP实现了8.6%的稳定增长。在主要OECD国家经济温和复苏,人民币持续贬值的背景下,模型预测,2016年湖南省GDP增长率将维持在7.7%水平。而受经济下行影响,投资增速将呈下滑态势,全年增速为14%。居民消费则保持稳定,全年增速为11.9%。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拟湖南省季度经济的结构计量模型HQEM。模型从需求面设立基本框架,以季度数据为基础,分居民、政府、投资、地区贸易、价格五个模块,通过行为方程模拟了湖南省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经过检验,模型稳定性较好,对湖南省经济具有代表性。在对外生变量进行合理假设下,模型对湖南省2016年经济走势进行了预测。作为政策模拟,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进行了对比预测,结果显示汇率变动对湖南省经济增长不显著。
参考文献:
[1]高铁梅,梁云芳,何光剑.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流动性;宏观调控;美联储
中图分类号:F124;F822.5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走势。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稳步增长,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农业形势转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社会货币信贷水平企稳,经济增长模式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开始逐步调整,这都是我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工作的成果。但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可能阻碍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因此,我国政府在保持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也将根据最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积极贯彻“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原则,力争让我国经济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持续良性发展。
一、外部环境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主要经济体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救援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提高总需求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间接支持总需求的复苏。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刺激政策延续的过程中,政策的边际效应却不断下降,特别是全球实体经济无法吸收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全球出现了流动性过剩。总需求的扩大、流动性的过剩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使得全球物价指数不断上扬,全球经济面临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本轮通胀具有基本面需求扩张、货币过度释放以及要素价格上涨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难以在短期内消除,通货膨胀将在中期内高位维持。必将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造成扭曲,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甚至引发经济社会问题。
2011年全球经济出现普遍性的通胀压力,全球通胀表现为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升。黄金、铜、锡等金属创出历史新高,橡胶、糖、棉花、咖啡等商品也达到新高,其他大宗商品涨幅十分惊人。衡量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CRB指数已经在2011年3月初创下了历史新高,目前维持高位震荡的格局。原油在北非变局的冲击下,也创出了金融危机之后的反弹新高。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2009年2月的40.5美元每桶上涨至2011年10月17日的113美元每桶,涨幅近180%。黄金从2008年底的730美元每盎司上涨至2011年10月17日的近1670美元,涨幅超过100%;伦铜从2009年3月2820美元每吨上涨至2011年10月的近7600美元,涨幅超过160%;中国原油进口均价从2009年初期至今上涨超过120%,2009~2010年两年原材料价格普涨30%~50%。
全球流动性宽裕的状态决定了通货膨胀不是一个短期现象。美国6月底结束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仍然维持低利率。全球流动性仍然宽裕,决定了通货膨胀没有大幅下降的货币基础。而欧洲中央银行在4月和7月初两次提高了基准利率,再次加息需要进一步观察两次加息的政策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政策等待时间,且提高25个基点对欧洲以及全球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明显。美联储对于退出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非常谨慎,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利率。虽然美联储有维持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两个任务,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通胀仍然不是主要威胁,美联储更加看重的是就业市场的复苏。
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的环境还比较复杂。从内部来看,就业市场不振、房地产市场脆弱。
从外部来看,中东、北非的政治乱局和欧元区的债务危机都有可能打击美国消费者的信心,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2011年上半年GDP增速为0.9%,是两年多前正式结束衰退以来最差的半年表现。近来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也显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复苏前景不确定性增大。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所谓的“政策观察期”是美联储明智的选择。7月14日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曾表示,目前经济形势比此前预期更为严峻,美联储已做好两手准备应对未来形势,以确保持续复苏。所谓“两手准备”,即美联储在宏观经济走强的情况下,将逐步启动退出政策;在经济走弱的情况下,将执行进一步的货币刺激政策。在9月28日,他又暗示如果美国通胀率或者通胀预期大幅下滑,美国或将需要通过非常规措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即QE3的可能性。
再转向新兴市场国家。近期新兴市场国家CPI同比、环比均大幅上升,通胀压力明显。
中国公布的9月份CPI仍处于6.1%的高位。其他新兴市场,包括印度、巴西、韩国、泰国等9月份CPI增速也都处于高位,新兴市场国家为抑制高通胀的压力还将继续深入政策调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实际利率多在-5%至零附近,这说明了过去一年多的加息步骤仍然滞后于通胀的上升,货币条件仍然未能达到压低通胀的程度。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过热的迹象能否扭转,在内部取决于调控政策的深度与力度,而在外部取决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以及发达国家的货币收紧程度。从目前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前景并不乐观。通胀水平的高企和维持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由于通胀水平高位维持甚至不断攀升,将恶化生产和消费的运行秩序,同时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甚至引发资产泡沫。为此货币政策当局大幅提高基准利率,同时紧缩公共支出,紧缩政策有助于新兴经济体缓解本国和全球的通胀压力,但无法根除通胀的根源同时也可能使得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面临硬着陆。目前,印度、巴西、俄罗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紧缩政策。巴西今年年内连续加息5次,基准利率达到12%,同时在2011年削减公共支出300亿美元(占其GDP1.2%),印度自2010年3月以来连续加息12次,基准利率达8.25%。自2010年10月19日以来,中国也已连续加息5次。越南在2011年也连续加息将再融资利率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提升至15%,为亚太地区最高利率水平。
新兴经济体面临真实需求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以及内部要素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通胀水平难以短期下调。如果美、欧、日经济增长相对较慢,那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外部需求可能不足,在持续紧缩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可能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中国经济走势
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已从快速复苏阶段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在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背景下,经济稳步增长,物价继续攀升。2011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连续三个季度增速出现回落,但经济仍然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同时物价继续快速上涨,受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同比上涨5.4%。2010年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4%,非食品价格上涨2.9%;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2%。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放缓。2011年9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月上涨6.5%。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有所延缓;今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与上月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6个,持平的城市有30个,同比涨幅回落的城市有40个。
货币市场方面,社会货币供应增速回落,新增贷款继续趋缓。9月末,广义货币 (M2)余额78.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5和6.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7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2.3和12.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2557亿元,同比少投放1045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余额56.24万亿元,同比增长16%。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目前市场利率较年内高位已有所下降。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74%,比上月上升0.44个百分点,比年内最高的6月份回落0.82个百分点,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75%,比上月上升0.37个百分点,比年内最高的6月份回落了1.19个百分点。
资金流入方面,二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77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1425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1430亿美元。9月份新增外汇占款2473亿元,较上月环比下降34%,这可能意味着9月份有少许资金出逃。我国今年7至9月份的外汇占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这可能因为近期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充满不确定性,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国际游资出于避险或投机的目的进行跨境流动。与此同时,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7亿美元,三季度增长41.92亿美元,其中9月份当月外汇储备减少608亿美元,这是去年5月份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外汇储备的减少可能是由货币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动造成的。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549元人民币。
总体而言,货币流动性充裕但货币效率下降。下图为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情况。
今年央行进行了较为频繁的货币政策调控。7月7日,央行再一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是今年第三次加息。6月2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的第6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中小金融机构达到19%。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0.5个百分点,可一次性冻结银行系统3800亿~3900亿元资金。
风险与挑战:当前环境还十分复杂,经济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应予重视的问题。一是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恢复增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在加大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经济复苏业已巩固,宏观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增强,加上利差、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不排除少量“热钱”通过贸易投资等渠道流入。二是通胀压力上升。在目前国内经济趋稳回升、内外部流动性充裕的大背景下,资金寻求保值增值的冲动以及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性产品价格趋升等结构性因素在多方面助推通胀预期。三是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任务仍然较重。贷款快速增长,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增大。房地产调控、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落实过程中可能对金融系统带来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欧美经济走势、债务危机进展、货币政策松紧程度是今后一段时间海外经济的聚焦点,也是关系到中国出口形势、人民币走势以及中国输入性通胀情况的关键。由于美国经济数据令人堪忧、美国债务情况远差于欧洲、欧美利差持续存在,预计今后一段时间美元仍将保持弱势。而美元作为全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其持续的超发和贬值,也将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外部困境。
三、政策导向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以稳为主。尽管目前市场货币信贷紧缩、中小企业融资难、对外贸易形势恶化,并出现宽松货币政策的声音,但目前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应该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动引导。鉴于房地产调控处于关键时期、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巨大等因素,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稳为主,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我们可以从中央一系列举措中看出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导向。
早在去年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就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表明货币政策的目标发生了变化。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遏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恢复经济的正常增长;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的则更多是为了应对流动性增加过快、价格上升过猛和通货膨胀预期走高。从而,将在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新增信贷投放等方面都有可能收缩;同时,央票发行、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的调节作用将增强。由“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实际上是政策组合发生了变化,意味着过去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告一段落,将实行一种新的政策组合。新的政策组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稳定价格总水平及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
今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就继续做好经济工作提出6点意见:一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要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三是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力争全年农业再获好收成;四是要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做好就业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是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对小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加大对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六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22日也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指出下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要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确保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要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要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要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
2011年7月27日中国银监会召开年中工作会议,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平台贷款风险防控;紧抓房地产贷款风险;扎实推进贷款科学化管理;全面防控其他重点风险,特别是影子银行的风险;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完善监管制度机制。
四、结语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篇7
“一松一稳”组合重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_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再现“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
应该说,要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有相应的扩张手段,而防止通胀压力则要求不能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今我国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双重挑战,与此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初财政、货币政策双双直指保增长的着力点不同,有必要对这一组合拳进行调整,以应对复杂的形势。
事实上,去年从10月份宣布加息到11月份几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已经释放出货币供应逐步向常态回归的信号。而与此同时,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前提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财政政策就有更大的“用武之地”。这正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根本原因所在。稳定物价放到更突出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可见防通胀已经成为2011年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甚至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的物价总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以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为例,去年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新高。这不仅加重了通胀预期和宏观决策的难度,而且对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了明显影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压力也可能使2011年的宏观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显了政府解决好通胀问题的决定,更是冀望为2011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调结构成转方式主攻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事实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课题。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开好局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摆在突出位置。统筹当前和长远,要求2011年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切实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增支出有步骤改善民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等几件实事。
民生问题涉及范围广,老百姓受影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几大问题人手,表示要扎扎实实办好上述几件实事,政策令人欢欣,结果更令人期待。
尤其受人关注的是,在当前房价持续高企的大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相关链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它的任务是:总结一年来的经济工作成绩;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
历届回顾:
定调2010:促转变
・定调2009:保增长,促发展
・定调2008: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定调2007:继续稳健财政政策
・定调2008:继续搞好宏观调控
・定调2005: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定调2004: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
・定调2003: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
・定调2002:扩大内需
・定调200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定调2000:突出抓好国企改革
温馨提示
错过订阅期的读者朋友请注意了
众多读者朋友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如今,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令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在大家的支持下,本刊发行量继续保持着上升的趋势,继续位列全国同类期刊发行量之首!在此,我们向每一位关心和支持我们的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快乐享受阅读的乐趣。
同时,也请那些错过了邮局的征订期,或漏订了某期《老同志之友》的朋友不要着急:您可以直接汇款至本社订阅(本刊地址请详见目录页)。
上半月刊邮发代号8―5,全年57.60元;下半月刊邮发代号8―78,全年50.省略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篇8
关键词: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宏观经济预测;政策模拟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94-08
收稿日期:2012-0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季度宏观模型的拓展:CQMMⅡ期”(10JJD79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季度地区经济模型的开发与尖用”(71073130);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08&ZD034)
作者简介:项目负责人:李文溥;本文执笔:李静、王燕武、卢盛荣、龚敏、李文溥。李静,女,江西弋阳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燕武,男,福建莆田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卢盛荣,男,福建建瓯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龚敏,女,云南个旧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文溥,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参加本次预测研究的还有:林致远、崔庆炜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部分研究生。
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的衰退以及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直接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制造业企业投资增速的减缓以及继续执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等导致投资增速下滑,使经济增长率回落的态势不断延续。同时,由于企业对产能过剩的调整,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刺激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因收入提高而有所上升,但是依然难以抵消投资与进出口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因此,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稳定增长,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值得关注的问题。
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利用CQMM重新调整了2012-2013年宏观经济趋势预测,模拟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的衰退和再次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今明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进行分析,提出当期应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步转向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退,虽然第一季度增长0.06%(季节性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但第二季度经济减速0.8%。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依然黯淡。IMF2012年7月预测欧元区2012年增长率为-0.3%。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伴随着失业率的缓慢下降,其增长逐步复苏;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财政悬崖”等问题将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IMF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0%。2013年全球经济将有所好转,IMF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7%,美国经济将增长2.3%。
2.美元对欧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假定
根据上述对欧元区经济的预测,预计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减速将持续削弱欧元币值,至第四季度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跌至1:1.15的水平;2013年随着经济走势趋于平稳,全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以维持在1:1.11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仍难以根本改变,但是短期内人民币双向浮动的可能性更大。受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收窄,资本流入减缓。这些因素都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将有所放缓。预计至201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贬值至一美元可兑换人民币6.34元,2013年后恢复升值趋势,至年末可能达到6.28元。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10月份调整后的统计口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2012年上半年维持平稳增长。课题组假定,基于应对经济增长减速的需要,下半年M2的增速将有所提高;第三季度为13.8%,第四季度进一步提高到14.2%。2013年基本维持14.3%的增速。
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变化的假定
假定央行在2012年的第四季度还将降息一次,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5.75%;2013年则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二)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基于上述假定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由于欧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
本文2023-10-27 11:26:48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