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工程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05 17:56:20浏览:1194

生态景观工程

生态景观工程篇1

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在开发和使用中的效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协调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性,将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纳入水利工程的设计之中,并融入文化元素,使得水利工程更具人文素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本文探析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利工程设计;生态景观;文化元素

1引言

在水利工程之中运用生态景观和文化的元素是较为新颖的设计思路,在实际的运用中显示了新的活力和优势,因此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结合关系也是一项新型的研究项目和研究课题。它促使人们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升人工建筑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建设和谐度,使得水利工程建筑物与自然融为一体,提升水利工程的作业效率,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价值意义。

2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构成的原则组成

2.1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的初衷便是提升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在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要想使得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水利工程中协调共同发展,就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原则的实现。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研究中,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在满足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休闲、娱乐、观赏等人文文化因素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强文化元素的使用效率。

2.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利工程的原则就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融入进水利工程设计中是为了提升水利工程的人文和谐程度,但是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景观工程的设计,忽略水利工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长期性。而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作为施工的目标,建设建成高质量、高效率的水利工程,坚持综合设计、统一开发建设和提升利用时长的目标为基本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2.3注重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升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另一个追求目标便是提升安全性和经济性,力求用最少的资源进行建设和发展,使得水利工程在既符合本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尽量提升安全性能以及经济效益。在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入的情况下更使得这三者的结合程度要求更高,在保障水利工程设计融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后,也要符合水利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使得水利工程可以顺利运行和工作。

2.4生态系统自我设计和自我恢复原则

大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设计能力。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相对地利用这一自我设计和自我恢复能力树立全新的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善用自然中积极的自我恢复因素,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设计,使得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中能更好地发展。

3加强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发展的应用分析

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促进现代水利工程取得更好地运行效果,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水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将现代水利工程实际利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得到更好结合。

3.1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水利工程的设计在融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同时也要时刻践行创新的观念,跟进时代的步伐进行建设设计的更新,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水利工程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设计的融合同其他行业是有相关联的,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融合借鉴,对其他行业融合的情况进行创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考虑保持水利工程自身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综合发展。

3.2提升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技术水平

我国水利工程设计队伍的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整体水平较差,并不能很好地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合设计进水利工程设计之中,使得水利工程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应用程度不高。因此在选用设计人员的时候应当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审核,选用设计水平较高,责任心强和工作热情较高的人员参与设计,同时也要要求人员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和目标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定期完成目标。

3.3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现代化治理

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是为了城市对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优化和提升。城市具有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极高的特点,这一特点导致了水资源供给和排水压力极大,而水资源在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注重考虑现代化宏观设计理念,对生态景观型水利工程建设做出明确治理手段和要求,使得水利工程设计可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3.4水利工程周围绿化和景观设计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资源周围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要对水资源周围的滩地、斜坡和水土流失易发点进行规划整理,考虑自然景观的发掘和使用设计,建设大众舒适的,休闲亲水空间,综合考虑水资源周围的工程环境恢复、破坏管理和气候影响等重要因素,进行总体绿化和景观设计,使用涵养水源的树种和植被,保护水资源周围的生态环境,提升水利工程的强度、安全性和持久性。在设计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有益植物进行生物净水净化水质,同时又可以通过人为生态景观的构建,创造一个生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4结束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融合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可以使得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并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又不失人类文化气息的景观性和实用性工程建筑,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但是这一工程的设计也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和周密的设计,首先在设计时要进行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条件考察,对于不同的环境要做出不同的设计安排,其次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工作,同时要注意选用设计水平较高较好的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可行性和设计水平效果,力争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进行较好的整合,达到水利工程自然和谐化设计的目的。

作者:韩炜 单位:银川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徐枫.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

生态景观工程篇2

1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设计原则​

1.1重视治理和开发水利工程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将景观建设和滨河区域开发作为一个有机融合点,并且以河道整治为基础,努力创造出合理的人居环境,使现代化城市特征能够更好的与生态景观相互融合,借此提高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

1.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进行生态设计的过程中要积极考虑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程度,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能够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并使其得到发展,目前生态化的发展都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要正确的处理好自然资源和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重视科学规划,在布局、发展等方面进行拓展。

1.3坚持以人为本任何工程、景观、环境的服务对象都为人,在这一过程中要强调好人的参与性与亲和性,水利工程在功能应用上还要进一步拓展,并将娱乐、生态保护等多种因素相互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水利资源的优势。

1.4提高水利资源的优势性水利资源要想得到发挥就必须和生态性相互结合,并且根据不同方式的结合对水利工程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互补,同时在优势项目的应用中要注重生态控制,尤其是景观建造上要积极靠近自然生态,减少人为建筑的应用。

2案例分析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东接万(源)宣(汉),南抵达(县)渠(县),西邻仪(陇)营(山),北连通(江)巴(州)。全县幅员2229m2,辖44个街道办、乡镇,12个居委会,486个行政村,39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耕地面积57.5万亩。平昌县境内水资源丰富,通、巴河天然落差33m,支流中50km2以上河流19条,境内河长341km,水能理论蕴藏量3.32万kW。县境降水,主源于太平洋暖气流夹带的大量水图1平昌景观改造图吉林水利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袁晓平2015年1月汽,在大巴山的阻滞和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年降水夏多,冬少,常出现冬春偏旱,夏秋偏涝现象。在本文中针对平昌县的滨河改造项目进行分析,改造位置西起规划的巴河二号桥,东至渭子溪,南至新光工业区沿岸滨河地段。就目前改造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城市多为临河而建所以,两岸人口稠密,并且每有进行过区域规划,使滨河区域不能凸显城市特色,同时大部分建筑已经达到使用寿命,需要拆除。现有跨河桥梁以成为危桥,需要拆除。(2)滨河防洪堤采用花岗岩砌块堆砌。岸线形式与河道走向相同,但亲水性较差,并且景观效果易受到影响。(3)滨河区域植物缺少地方特色,驳岸与水面高差大,布置空间狭小。(4)河岸景观和城市环境相互脱节,不能形成统一整体,降低了整个城市的美观性。

3平昌县城城市水景规划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以整体景观规划为基础,以提高滨河景观实用性为主,形成了滨水游憩的设计形式,使整体景观结构朝着生态多样性和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方向进行发展,首先将通河桥至巴河桥之间的城市区域相互连通形成城市的核心区域,并且结合城市的文化和生态特色进行休闲、生态、景观带的改造。并将通河大桥、巴河大桥以及巴河3号、4号桥相互连通形成鹰岩新貌、游船码头、梦回古街、春花烂漫园以及城市生态走廊五大特景观节。同时将滨河区域的防洪性和水利工程的休息、景观作用和城市水景相互结合。具体景观改造如下(见图1):鹰岩新貌:该区域位于河流三角州地带,将其作为城市的景观集中区域,并形成平昌新貌的主体设计思想。游船码头:该区域商业最为集中,通过景观改造对其进行区域整合,使其成为具有统一风格的商业街景区域。梦回古街:该区域凸显平昌县城的历史文化,将周边古街道进行重新规划,并且滨河景观相互融合。春花烂漫园:平昌县区域气候四季适宜。花成为了四季景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这一部分的改造,可以使市民在进行游览的过程中,体现出花文化,并且让花文化进入到生活之中,使景观设计成为绿色健康的生活部分。城市生态走廊:这一区域人口稠密,可以进行规划和应用的绿地较少,所以在这一部分处理中,使用钢结构修建一条空中走廊,以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和空间利用效率。另外要着重体现出市民在休闲过程中的需求,建设城市生活广场,并将周边茶馆、酒吧、商铺等进行完善,同时通过景观小品、雕塑等设计体现出平昌地区的民俗文化。河堤景观在改造过程中还要加强堤防护岸的景观设计,可以保留原有的堤防形式。但是在其上部进行美化和包装,多使用彩绘、浮雕的形势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应用到改造当中,对临河区域的栏杆界面和灯具进行布置,形成统一配套的景观特性,最大程度的提高视觉特性。使地方防护能够成为新的景观。(见图2)

4水利工程和景观融合的可行性

水利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分类较多,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水利工程和城市景观以及生态性相互融合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要根据城市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为基础,并且集合常见的坝、堤防、护岸、水闸、水泵站等形式进行研究。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首先是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其次是水利工程完成后的规划建设缓慢,难以形成景观、风景。另外是水利枢纽中景观元素得不到充分利用,景观形式得不到体现。尤其是城市建筑风格和水利枢纽景观不协调因素较多。以上几点都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景观、生态协调发展中要注意如下原则:一是功能优先原则,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二是整体性原则,要将水利工程与城市以及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三是生态性原则,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生态,要对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四是亲水性原则,水利工程景观是很好的亲水景观,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打造亲水近水景观。

5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中的设计特性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要想将生态和景观融合,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在滨河生态岸线的设计中要注意水利工程后期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要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作为主要研究目标,保证设计出的景观小品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自然,并且恢复景观小品和植被种植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同时在水利工程中对生态的后续修复也要遵循以上几点。使自然景观能够被适当的保留和恢复,提高水利工程景观的观赏性。(2)在景观上,主要与城市的景观建设和休闲游憩功能相结合,打造亲水近水景观,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一是结合城市周围的建筑、景观的建设情况综合考虑城市水利工程的建设,打造与城市景观协调一致的水利工程景观。二是在不妨碍水利工程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景观小品、休闲设施的建设打造具有休闲游憩、亲水近水功能的水利工程景观。三是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区的景观美化建设,可以在建设区范围内建设相应的景观小品如廊架、座椅等,结合植物绿化进行景观建设,打造生态、景观水利枢纽区。

6结语

城市中的水利工程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在进行景观改造的过程中要积极考虑到对城市特性的研究,并且将城市景观中的设计思路和所涉及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要在多个方面为水利工程和景观、生态之间的平衡进行协调。就目前看来城市水利工程中所包含的范围很广,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创造出城市景观。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起步较晚,所以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问题,但是随着我们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认识,使城市水利工程在景观性和生态性上更加合理,最大程度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

生态景观工程篇3

关键词:生态景观挡墙 河道整治工程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047-02

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生态景观挡墙的审美理念介入一改过去传统的砌石、混凝土的施工形式,使河道挡墙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还具有艺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我国传统的河道堤坝其挡土用料的体积大,不具备科学性,因此,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过高,使得挡墙显得呆板笨蠢而没有生气,甚至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景观挡墙为河道整治带来了质的变化,是河道整治的新飞跃。在实践过程中,生态景观挡墙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设计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挡墙带来诸多弊病,如自身体积庞大、外观效果不好等问题,使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对于保护河道整治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生态景观挡墙与传统挡墙的对比

一般情况下,挡墙必须满足较好的排水功能,同时对河道周围的土壤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构成不同的形态结构的同时,还要保证实践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因此,挡墙的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在一般的水利工程施工中,传统的重力式挡土墙使用的范围最广,是由混凝土结构或者砌石堆砌而成。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重力式挡土墙在满足安全施工和保证可靠性的条件下,很难按照绿化和水生物等所应有的相关要求进行施工,从而对河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现浇混凝土挡墙、浆砌块石挡墙和预制混凝土板挡墙,会使水和岸完全隔离,并且,挡墙使用混凝土砌块和干砌的主要缺点是块石之间的缝隙都非常小,一些河堤水生物难以生存,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而网兜石块档墙的外露部分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以及河水的冲刷下非常容易损坏,即使采用金属的网兜材料也很容易使人受伤,并出现生锈的问题,严重影响网兜石块墙的使用寿命。在使用木桩和竹篱作为挡墙材料时,结合编织袋装土一起作为挡墙,一般来说在临时施工河段可以使用,但是,由于其耐用性不强,从而无法在高级工程的施工中使用。再一方面,因为重力式砌石土墙的体积十分庞大,所以,一般情况下河边地基承载力很难达到它的要求,河道在沉降时会产生较大变形。因此,在采用较大的挡土墙时,必须对河道的地基进行加强处理,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确保河道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随着环保和节能政策的不断推广,采用开山取石的方式来进行河道整治中挡土墙的施工,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并且,材料来源变得非常困难,大大增强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成本。

现代化建设中,混凝土块为材料的新型挡土墙得到了不断推广,即生态景观挡墙,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挡墙、浆砌块石挡墙和预制混凝土板挡墙相比,生态景观挡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挡土结构的整体重量较轻。采用在预制混凝土块中预留孔洞的方式,生态景观挡墙的重量可以保持在18~20kN/m3之间,与现浇混凝土和石块相比,重量轻很多,和土质的整体重量相差不多;(2)砌块与砌块之间在相互咬合之中是通过榫接或者是台阶的形式构建的。由于,砌块与砌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自然锁定性,这样,接触面的剪切强度自然加强,所以,大大提高了河道的承担压力;(3)砌块与墙后填土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在墙后填土中采用分层铺设的技术,能够土有效的使砌块和墙后填土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可以使挡土的整体结构得到均匀受力,其受力情况得到一定改善;(4)生态景观挡墙的施工工艺比较简单,可以有效提高施工速率和施工效率,不受天气和温度的限制,从而缩短施工工期;(5)通过在砌块的表面使用涂料、绘画等,可以使砌块的图样多种多样,使河道整治工程的整体效果更加自然。

2 生态景观挡墙的设计应用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设计规范等,生态景观挡墙的设计,需要以加筋材料的筋带为计算基础,才能保证生态景观挡墙的整体效果。一般生态景观挡墙的加筋材料是土工格栅,在实践过程中,土工格栅比筋带加筋具有更好的施工性能,可以大大提高土体各组成结构的力学效果。与此同时,在河道政治工程中,生态景观砌块气体的墙背剩余水压力几乎为零,具有很好的整体连锁效果,可以加速排水效率、适应一定形态变形和降低主动土压力等,从而提高生态景观挡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根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执行,生态景观挡墙的设计应该在对地基的承载力和挡土结构的抗剪破坏力以及抗滑稳定性的严格检测下进行,并且,在得到各方面的可靠数据以后方可施工。这样,才能延长生态景观挡墙的使用寿命。

现对某地区的河道进行整治,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来看,整治的范围全长为845m左右,整体施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河道整治的河道轴线长度大约700m。河道的宽度设计是40m;第二阶段河道轴线长度是190m,河道宽度设计是70m左右。根据河道原来的设计方案,其施工的重力式挡墙所采用的是浆砌条块石,给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现对河道进行整治,以标准河道为基础,要求底宽为35m左右、面宽为45m左右,工程静态的总投资为574万元。与此同时,根据防洪规划的相关要求,将整治河道的宽度设计为P=50%洪水位为界,设计的平台为5m宽,采用上下错层铺设的方式进行施工。另外,设计的上下层挡墙驳岸,上层是M.75浆砌条石挡墙结构,包含底板在内的墙高为1.6m左右,设计顶宽为0.5m,下层是M7.5浆砌块石挡墙结构,包含底板在内的墙高为4.5m左右,顶宽的设计为0.8m。在实践过程中,采用生态景观挡墙节约了147万元左右的投资,节约投资比为26%左右。在采用生态景观挡墙进行河道整治工程的设计应用时,需要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合理计算。

2.1 地基承载力校验

根据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情况来看,生态景观挡墙可以在一些承载力不强的地基上应用于,可以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并大大提高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质量。一般情况下,墙面的倾斜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10°~18°度之间进行调整。砌块重度与填土重度要保持一致性,所以,不需要单独对墙基的承载力进行校核,只需成分考虑挡土结构与墙后填土的整体效果就可以了。根据我国地基设计的相关规范标准,挡土高度的控制范围是:H≤f/r,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则必须对挡墙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才能保证河道的整体稳定性。

2.2 内部稳定的计算

首先,最小拉结网层数。将土压力计算出来,土工格栅规格一般选择极限抗拉强度为50kN/m,网层一共是六层,下部层数的间距与上部层数的间距分别为0.060m和0.075m。每一层网片所承受的拉力都应该加以分析,以便确保它的拉力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接着,设计分析加筋网片的拉结能力,这个过程应该在加筋土发生剪切破坏的情况下来进行,以便确保它的承受墙体上的内部土压力。最后,设计和分析其内部滑移,准确地得出在外部土层的压力作用下,墙体沿着加筋网片滑移的距离。在实践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来确定各层土工格栅强度、长度、土工格栅型号和位置等。

2.3 外部稳定的计算

根据规范要求,整体抗滑功能是生态景观挡墙的重要前提,其安全系数应该在1.30以上,对基底抗滑的稳定性进行设计,加筋体的宽度应该确定为3.7m左右,土工格栅的长度为4米左右,抗倾覆稳定系数为4.90,完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4 局部称定的分析计算

结网与挡土砌块之间的连接强度,挡土砌块之间抗剪强度和顶部无加筋挡土砌块的抗倾覆,以保证河道整治工程施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河道整治工程顺利完工。

3 结语

生态景观挡墙不但具有外观的审美价值,而且,它的结构柔韧性能好,对变形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整体连锁性能强,可以批量生产并且施工操作方便,缩小占地面积、节约投资成本。生态景观挡墙安全可靠,其不但能够满足挡土排水的需要,还可以满足自然生态科学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生态景观挡墙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整体效果,大大降低施工成本,满足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对于提高河道的整体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树军,王新,张俊,等.生态防护工程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11):10-11.

[2] 周中元,张黎明,贾秀华.自嵌式景观挡墙在岸坡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江苏水利,2013(11):43-44.

[3] 郭延军.河道生态化整治研究[J].水电与新能源,2014(4):75-78.

[4] 李杨杨,孙占锋,龚安国,等.河道控制区景观规划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3):28-30.

[5] 吴春波,于强.河道景观生态修复技术文献综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8):30-33,36.

生态景观工程篇4

1.1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应以满足公路交通安全为前提,兼顾环保生态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并从绿化景观营造入手,构建良好的道路环境,利于行车安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应遵循人性化原则,充分考虑司乘人员的心理感受,从不同需求角度营造公路生态景观,增加旅途舒适,缓解使用者的疲劳。

1.2生态优先、协调融合

优先考虑生态景观林带的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注重与公路沿线林地、河流、农田、果园、村舍等环境因子的协调,注重与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外生态景观林带及防护林、经济林、绿道网等的统筹实施,体现生态景观林带的总体风格,提高生态建设项目的整体效果与效益。

1.3突出重点、经济适用

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应突出“以点为主、以点带线、点线面协调”的原则;在用高速公路应在现状绿化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新建、改建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应本着经济适用原则,合理控制造价。

2理念

2.1交通安全理念

从公路功能及使用者的需求出发,通过公路生态景观营造安全行车环境。在用高速公路,应注重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实施的交通组织管理,降低对既有交通的影响,确保通行及施工安全。

2.2景观协调理念

高速公路生态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人、车、路与环境”的自然、和谐,减少人工痕迹。

2.3生态修复理念

尊重植物自然演替规律,保护植物多样性,慎重使用外来草种、树种及名贵树种等;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追求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促进人工植物群落向自然群落的演替。

2.4地域特色理念

体现公路沿线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重视特色地域植物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中的作用,营造特色公路景观。

2.5成本效益理念

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提高植物成活率;注重林带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突出生态景观林带的长期效益。分析制约生态修复的主导因素,重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设计要点

3.1资料收集

(1)新建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应收集如下资料:①公路工程主体设计资料;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③公路红线外生态景观林带规划及设计资料;④公路所在区域绿化用苗源、苗量资料。

(2)在用高速公路项目除收集上述资料外还应收集如下资料:①原有公路绿化设计资料;②原有公路绿化竣工资料;③公路绿化养护资料。

3.2现场踏勘

新建高速公路踏勘重点是互通立交、服务区、隧道出入口等重要节点,典型路段及总体环境特点等。在用高速公路应通过现场踏勘核对与原绿化设计文件、竣工文件的不符之处,调查并记录公路原有绿化工程的现状、周围环境状况等。

3.3绿化植物选择

(1)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气候与土质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绿化植物。粤北、粤东山区应注意选择耐霜冻的抗寒树种,沿海地区应注意选择抗风树种。

(2)应选择适应高速公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并注意灌、乔、花、草的合理搭配。

(3)乔木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且落果对人、车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4)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

(5)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蘖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树种。

(6)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草坪地被植物尚应选择萌蘖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色期长的种类。

(7)慎用或少用大规格苗木,限制使用名贵树种。

(8)常用植物可分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与小乔木、落叶灌木与小乔木、藤木及其它植物等。

3.4边坡生态防护

(1)应遵循“功能安全、生态稳定、景观协调、经济合理”的原则。

(2)新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设计应对项目沿线边坡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和分类,依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生态防护措施。

(3)边坡生态防护材料应具有固土性能好、易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耐干旱、耐瘠薄和适宜粗放管理等特点。

(4)土质边坡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绿化方式进行防护,提高景观效果。

(5)石质边坡可利用坡脚和坡顶空间种植遮挡不良景观,提高景观质量。

(6)边坡平台及碎落台绿化宜选用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固土性强、花叶兼秀的小乔木及灌木植物。

(7)二级以上(含二级)的路堑边坡的平台不宜种植点缀性灌木。

(8)应结合碎落台宽度选择合适规格的植物,较窄的宜采取规则式成列栽植,较宽的宜采用乔灌木自然组团式栽植。

(9)应对边坡挡墙尤其是路堑边坡挡墙的景观进行植物遮挡或弱化处理。

(10)填挖边坡交界处宜结合现场土质情况组团种植一定数量的主题树种。

3.5路侧绿化带

(1)应遵循“借景与造景相结合、环境协调与营造特色相结合、遮蔽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

(2)设计方案应与高速公路红线范围外生态景观林带风格协调,体现不同功能,形成合理的层次。

(3)路外对行车安全和景观干扰较大,以及景观不雅路段,应利用植物密植方式进行遮挡,提升安全性和景观效果。

(4)护坡道宜采用开花乔木和灌木构建景观,乔木株距5~7m为宜,灌木株距1.5~2.0m为宜。

(5)隔离栅内侧宜采用带刺花灌木、枝条密集灌木或藤本植物。

(6)在用高速公路原有绿化苗木退化影响交通安全时,应统计其分布位置与数量并予以移除;需移除数量较大时,应在补栽新的乔木的同时制定计划分期分段逐步移除。

3.6中央分隔带

(1)应遵循“遮光防眩、引导视线、丰富景观、便于养护”的原则。

(2)植物应选择常绿、耐瘠薄、抗性强、枝条稠密、耐修剪、生长慢、易保持造型的乔灌木。乔、灌木以外的地表,可用地被植物覆盖。

(3)可采用不同种植方式进行段落式设计,宜按照10~15km长度控制形式变换。

(4)中央分隔带宽度≤3m时,宜种植常绿灌木,采用连续、组团、百叶等规则式布置,并点缀花灌木及地被植物。中央分隔带宽度>3m时,可采用自然式布置。植物种类应有变化,配植乔木、花灌木和地被植物,靠行车道一侧应选用低矮植物。植物枝叶不得侵入行车道限界。

(5)中央分隔带土壤厚度应不少于40cm,土质不良时,应对回填土进行改良或换土。

3.7互通立交

(1)应遵循“突出重点互通、疏林草地布局、选用主题树种造景”的原则。

(2)应充分考虑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保护与恢复。

(3)新建高速公路互通区内边坡尽量放缓,使边坡坡脚与互通区场地地形自然过渡,形成自然排水系统。

(4)在用高速公路互通区植物选择及配置方式应结合场地现有绿化状况设计。突出对植物景观的整体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分析,使新增绿化尽快与周围环境景观相融合。

(5)可对互通区内的场地进行绿化功能分区布置,明确植被恢复区及保留区。需要进行植被恢复的区域,应明确恢复的植物种类、配置方式,以恢复原有的景观及生态类型。

(6)互通立交区跨线桥的桥头等位置宜进行重点绿化栽植,起到强化交通提示功能。匝道分流端宜进行有交通提示功能的栽植。

(7)车辆汇合端区域及高压电力走廊等范围内不得栽植影响通行视线和电力输送安全的植物。

(8)互通区内部原有的自然或人工水系,应作为公路景观的重要元素,尽量予以保留。

(9)互通区土壤贫瘠或缺少绿化种植土时,应结合现场情况换填种植土或施肥改良土壤,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相关工程量。

(10)互通区设计应突出主题和特色,结合绿化植物色彩、体量和花期等因素,对主景树种和配景树种进行搭配和组合。

(11)小半径匝道内侧不应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外侧宜适当种植乔木进行行车视觉诱导。

(12)做好场地竖向设计、给排水设施工作,防止积水。

3.8隧道出入口

(1)应遵循“弱化人工痕迹、恢复自然生态、标识地域特色”的原则。

(2)隧道出入口景观设计应突出总体风格,减少植被破坏,体现与自然的协调。

(3)分离式隧道两洞口之间的原有地被和地貌应尽量保留,洞口仰坡及两侧边坡宜结合周围环境条件恢复植被。

(4)隧道出入口30~50m范围内的中央分车带和路侧,有条件时宜进行明暗过渡种植,在隧道出口端密植乔灌木;中间三角地绿化形成由中央向两侧由高到低渐变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空间层次景观。

(5)洞门设计应以自然、大线条为主,不宜过多追求文化含义。特殊环境和要求的隧道洞门可以适当采用地域文化元素装饰。

(6)重点隧道可在路线外侧或隧道洞门之间的绿地设置自然景观石或隧道铭牌等附属设施,体现人文景观特色。

3.9沿线附属设施区

(1)应遵循“运用景观树种、艺术手法营造休闲环境”的原则。

(2)强化功能分区,利用绿地设置微地形或隔离带,将附属设施区与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予以分隔,实现动静分区。

(3)附属设施区的绿化,应根据总体布局,宜以庭园绿化、建筑形式体现功能的手法进行设计。

(4)有景观要求的小区,可结合水池、铺装、园路、照明、廊架、座凳、健身器材、垃圾箱等园林构造物及园林小品进行绿化设计。

(5)停车区生态景观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停车场周边宜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在停车场内宜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②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大型汽车为4.5m。③停车坪宜采用可绿化的植草砖等生态化形式。

(6)主体建筑周边宜采用芳香、花色突出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造景。

3.10取土场、弃土场植被恢复及再利用

(1)应遵循“减少水土流失、强化恢复植被”的原则。

(2)严格取弃土场清表土的剥离、集中堆置及恢复利用的管理措施和技术要求。

(3)取弃土场原有植被尤其是地被植物层应尽可能移植利用,严禁清表式的简单砍伐处理。

(4)山坡取土场,开挖边坡应考虑与自然边坡的一致,使开挖后的边坡稳定并与环境景观相协调。

(5)路侧视线范围内的较大型取土场,可考虑沿路侧设置土堤式屏障并结合绿化栽植进行遮挡。

(6)绿化应以防护为主,采用乔灌木混交的自然式栽植方式。植物材料宜选择速生、根系发达的的乡土种类。

(7)新建高速公路路侧取弃土场可结合环境特点和需要改造成停车观景台或补偿湿地、动物栖息地等。

4结语

在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中,设计是灵魂,只有更好地把握住了设计要点,才能通过有限的投资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公路红线内的景观要充分结合沿线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有机结合、互相呼应才能实现公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目的,才能真正的体现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效应和特点。

生态景观工程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生态景观;文化元素;构成关系

1 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

在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工程设计中,研究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这一课题,是一项新型的社会和技术课题。设计人员首先要对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加以综合考查,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以便最终能起到展现区域景观特色并同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时代作用。

1.1 形象关系

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通常所处的区域环境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诸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等,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区域的景观和文化特色加以综合考虑,借助设计方案来将区域的整体形象展现出来,所以,设计方案要做到科学、合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在对区域自然环境特色进行展现时,基础便是生态景观,另外通过构建生态景观,而文化元素也将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对区域的风貌特色、文物古迹等形象关系进行展现。

1.2 主从关系

水利工程设计中,对于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构的主从关系,设计人员也务必要加以重点考虑。生态景观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其形成是以水利工程设计特色为前提和基础的;而文化元素的展现则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景观,其展现还需要借助项目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所以说,水利工程品牌效应的实现是要以生态景观为基础的,突出生态景观的文化底蕴的则需要文化元素这一重要条件,由此可见二者的主从关系。

1.3 平衡关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迅速,因而从整体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由此也开始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也日益凸显了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与精神平衡关系。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既要能够确保区域的生态与环境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要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行为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协调。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展现区域整体形象,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内容,并且还使现代社会中工程项目建设的两大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平衡。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不可以忽视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更需要重视的是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2 协调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措施研究

2.1 坚持与时俱进,争取创新发展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要想协调好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关系,还需要设计人员具备与时俱进的进步精神,在不懈的研究和摸索进程中,通过创新的方式促其发展。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协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其与其他行业的设计理念在很多方面存在相通之处,当然其也具备自己较为显著的特点。具体将涉及到生物、水利、园林等很多技术种类,因此其创新发展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而不能是片面的。

2.2 针对设计人员,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更不用说掌握一定的高新技术,所以,随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和科学化,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务必要不断加强针对设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同时做好专业知识教育,以便促使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使其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大大增强。设计人员对于具体的管理和操作,需要严格按照预定相关施工方案、组织计划来进行,进而使水利工程的整体效果得到全面的保证。

2.3 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现代化治理

城市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因而土地、空间等都面临着高负荷,水资源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发展为生态景观型水利建设这一主要趋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就需要紧紧跟随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的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我们要将其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水利生态系统――实现水利工程的自我修复”紧紧把握住。就现代水利工程的重点来看,需要重点把握下述几点内容:水利施工要做到流畅、舒展,并根据一定条件促使自然蓄水区的形成,整治上则坚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以及遵循河水涨落的客观规律。对河流空间加以科学利用,在设计中能够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复式或不规则的断面等,这多种形式主要是为了使人们的休闲、亲自然等需求得到满足。对于护岸设计要尽量做到生态化,还要具有一定的景观特色,另外对于一些单纯的硬质护岸应尽量避免使用,尽力做到因地制宜,生态型护岸材料为最佳选择。

2.4 水利工程绿化以及景观设计

水利工程的绿化与景观设计,重点需要做好的是与景观配置,同时将大众休闲、亲水的空间营造出来,设计上应该重视挖掘自然景观,要努力使人造景观可以实现与自然景观的相融。对工程管理、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可以在工程两侧的绿化主要种植乡土树种,工程绿化带主要可以进行杨树、柳树的种植,滩地和护坡可以选择主要种植长绿小乔木和花灌木。景观设计位于工程的两侧,实现与人文环境的有效结合,可在整个工程中设计景观广场。针对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生态型水利工程建设将促使其得到有效地改善。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水利工程设计工作,需要进行一项长期的任务,那就是研究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设计人员在不断创新发展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于全面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加强,同时做到统筹兼顾,还要将“人水和谐”的理念突出表现出来,进而提升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收。

参考文献:

[1]谢维东.浅谈我国水利工程设计中景观建设的现状及规划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2008,22,(7):42-45.

[2]肖笃宁,李晓文.国内大型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规划预案分析与评价[J].科技成果纵横,2008,5,(6):67-69.

生态景观工程篇6

关键词: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小溪镇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39-02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程度是衡量现代城市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全面布署。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建设青山绿水、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的要求,各级政府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工作。2016年,漳州市植树造林包括森林生态景观带、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生物防火林带、重点生态区位等“三带一区”林带建设和林分修复,其中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包括乡村生态景观林建设和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平和县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2016年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工作的通知》(漳政办[2016]34号)精神,进行了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总面积31.3 hm2,其中小溪镇10.4 hm2,山格镇20.9 hm2,工程造林取得了初步成功,也存在一些问题,需研究解决。

2 小溪镇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

2.1 基本情况

平和县地处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4°02′~24°35′,东经116°54′~117°31′,境内群峦叠嶂,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69%,林地面积17.9万 hm2,水果面积6.7万 hm2,总产量超过100万t,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六位。小溪镇是平和县城所在地,下辖23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人口10万人,土地面积1112.2 km2,环城一重山面积958 hm2。小溪镇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方案由平和县林业局委托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编制,小溪镇政府负责建设,小溪镇政府委托广州海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招标,梅州市远华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中标施工,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监理,工程于2016年4月进行施工,2016年5月完工。造林前地类为采伐迹地,林地清理方式为全面清理,整地挖穴规格为70 cm×50 cm×50 cm,造林树种为山杜英、重阳木、香樟、福建山樱花,以4∶3∶2∶1比例混交造林,采用营养袋苗(苗木地径R3 cm,苗高R2 m),造林密度1275株/ hm2(株行距2.8 m×3 m),造林面积10.4 hm2,其中联星村1.9 hm2,溪州村8.5 hm2,成活率95%。设计连续养护抚育3年,当年及时补植缺死株,第二年和第三年进行连续两年的抚育,包括除草、松土、挖穴施肥,每年两次,时间为5~6月和8~9月。

2.2 成功经验

2.2.1 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平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2016年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工作的通知,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巩固省级森林县城创建成果的重要举措;二是明确目标任务,抓好工作重点;三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落实到位,包括落实用地、备好苗木、落实资金、科学造林、加强督查。

2.2.2 抓好工程质量管理

认真执行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福建省林业厅制定的《2016年福建省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实施方案》中有关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的技术规定,一是聘请有资质的林业设计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二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工程招投标,选择专业化的工程队[1];三是严格执行施工监理制度,认真做好苗木采购、运输、造林整地、栽植各项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做好种植后3年的养护工作,预留10%的项目资金用于后期除草、浇水、施肥等养护工作。

2.2.3 促进施工单位提高造林成效

建设单位平和县小溪镇人民政府与其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包括造林地点、造林技术质量要求、造林质量管理办法、造林验收方法、工程造价和估算付款办法、安全责任等条款,将造林设计书的技术要求体现于一张合同书上,有效促进施工单位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2.3 存在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所在位置山高路远,面积较小,景观提升效果有限。县城一重山海拔40~700 m,林地利用率高,经济林较多,海拔300 m以下山地绝大部分是经济林地,海拔300~500 m山地也有部分经济林地,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位于山体中上部,海拔200~400 m,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限制了林木观赏价值的体现。工程建设面积仅占一重山面e的1%,面积小。二是后续管护问题有待解决。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项目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周期长,见效慢,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当地经济林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成果受人为破坏机率大。

3 建议

3.1 科学规划

参照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经验[3],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提前一年制定《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规划》,分期建设,有序推进。规划以现有已建成的联光村观音山农业观光园和宝善村、高南村、内林村、岩坂村等村容整洁点为依托,对周边山体进行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分两期进行,一期建设规划在海拔500 m以下果园道路旁、沟渠旁以及山脊,种植有明显主干景观树,单行种植,株距3 m。二期建设规划对海拔500 m以下马尾松林进行间伐,补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如香樟、红椎等,1 hm2植600株。进行1 m×1 m块状整地,挖70 cm×50 cm×50 cm种植穴,苗木采用袋装优质大苗,胸径≥3 cm,苗高≥2 m。

3.2 造林工程征地

对工程项目拟使用林地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登记工程涉及的果农、林农信息,召开相关村干部、果农、林农座谈会,指出造林工程建设对果园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遮荫等益处,并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动员他们出让小块林地种植树木,积极配合工程建设[4~6]。

3.3 造林工程建设和管理

借鉴2016年工程建设成功经验进行建设,对所造林木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林木档案并加以长期妥善保管。聘请原经营者进行保护管理,只要保护管理得好,种植林木收益70%可以归林地原经营者所有。

4 结论

2016年平和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虽然已经圆满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但只是开始,还未结束。后期建设、管理、投资和效益发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郑连金.永春县城区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改造提升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92,94.

[2]吴应龙,柳成俊,陈孟成,等.对景宁县城边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8):260~261.

[3]徐巧峰,胡岚平.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国内模式及启示[J].山西林业科技,2012(2):48~49,66.

[4]黄宏健,王 立.生态景观林带对城市发展的意义[J].绿色科技,2014(10):150~151.

[5]刘甜田,叶 善.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J].绿色科技,2016(5):139~141.

生态景观工程篇7

关键词:城市河道;排洪渠;污染;综合整治;生态;景观;生态水利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快速膨胀,人口急剧增加,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落后的传统治河理念,造成不少河流存在河道被违章建筑占用、河道淤积、防洪能力过小、各种污水乱排放、污染严重、水面减小乃至断流等一系列问题,有些河道甚至成为了排污纳污的渠道,不再是令人难忘的流水潺潺,不再是可亲的一汪清水,而是脏乱差、发黑、发臭、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呼吁,促使我们转变设计思路,在金凤排洪渠综合整治项目设计中,提出生态治理的目标。即将金凤排洪渠建成珠海市第一条生态渠道,重塑河流生态系统,恢复丰富自然的河道,使河道具备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

1 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综合整治工程背景

珠海是我国较早开放的四座经济特区之一,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地带的最前沿,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及内地通往澳门、香港和海外的重要渠道。

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北部,东经113°31'~113°35',北纬22°19'~22°24'。流域东南面与凤凰山水库相临,向北入海。流域内有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高新科技园等单位。根据规划,工程所在地唐家湾定位为以生态、创新、文化为特征的宜居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基地、高等教育基地、企业总部基地及区域性流通、会展、旅游休闲基地。

与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相关的在建市政重点工程有金凤北路和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均紧邻排洪渠两岸分布,为珠海市的主要交通干线。排洪渠成为人们认知珠海城市环境的窗口。

珠海市金凤排洪渠金鼎段起于凤凰山隧道北,止于港湾大道,尾端下游现状为水塘,距出海口约4.0km,渠道整体走向东北偏北向。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综合整治工程主要针对凤凰山隧道北~港湾大道长4.239km渠段进行综合整治。

现状排洪渠渠道淤积严重,砌石挡土墙破损,杂草丛生,污水横流,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与规划极不协调。为了保障珠海市的美好环境,与珠海市“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富有魅力”的海滨山水城市目标定位相协调,急需对排洪渠进行综合治理。

2 工程存在问题

(1)防洪安全问题。本排洪渠水量变化特性与山溪性河流相似,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显著,汛期雨量大,渠道水量较大、水位较高。雨洪的形成时间短,水流的强度大,严重威胁着城市的防洪安全系统。现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绝大部分渠道渠底淤积严重、杂草丛生;局部渠道浆砌石挡土墙破损或无墙,边墙高度不足;局部跨渠桥涵处渠道断面窄,及渠中轻轨桥墩阻水,影响过流能力,不满足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的要求。

(2)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问题。渠道周边尚未完全实现雨污分流,沿渠仍分布有部分排污口。尤其在在非汛期,由于天然降水量小,渠道内水流很小,水位很低,甚至干枯,渠道污染物浓度急剧变大,水体严重恶化。排入渠中的污水对排洪渠水体及受纳海域的海水水质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使水生生物灭绝,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影响周边地区的环境。

(3)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现渠线基本为直线,两岸绝大部分为直立重力式浆砌石墙,为典型的渠化、硬化、人工化的传统河道。直线型的渠线导致河道冲刷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浆砌石的硬质材料砌筑护岸,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进一步破坏了水滨生态系统和生物过程的连续性,河道丧失了的自净能力。

(4)景观功能丧失。排洪渠淤积严重、杂草丛生。部分浆砌石挡土墙破损,部分无墙段渠道的自然坡坍塌,不仅危害了渠道的防洪安全,也影响了其景观效应。枯水期因为水量短缺,渠道水位低或干涸,水体质量的恶化,渠岸及渠底河床裸露,影响了排洪渠的景观效果。人工化、沟渠化、硬质化的河流景观,也严重破坏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多样性和美学价值。

(5)管理欠完善。渠道周边存在乱搭乱建现象,沿岸无巡渠道路,管理不便。

3 工程任务

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的综合整治,需改变片面强调防洪安全的传统水利理念,以“安全、资源、环境、景观”四位一体的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思想为指导,除采用传统的截污、治污、疏浚、治岸等手段外,还应顺应生态化的趋势,推广生态工程措施在渠道整治中的应用,满足珠海市生态城市建设对多功能自然型生态景观排洪渠的需求,实现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和环保水利的转变。由此,确定其建设任务为:

针对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目前存在的排洪能力不满足规划要求、雨污合流、水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管理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拟秉承生态治河的设计理念,对金凤排洪渠金鼎段长4.239km渠道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综合整治。综合整治措施包括防洪安全整治、生态修复、植被绿化恢复与景观营造、截污治污、跨渠与穿渠建筑物整治等,在满足排洪渠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景观和休闲等多功能的要求。完善工程管理机构和管理设施,同步实施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措施。

4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筑物

依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3)确定珠海市珠海市金凤路排洪渠工程等别为Ⅱ等。其主要建筑物2级,次要建筑物3级,地震设防烈度为Ⅶ度。排洪渠的设计洪水重现期为50年一遇。

针对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目前存在的排洪能力不满足规划要求、雨污合流、水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管理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秉承生态治河的设计理念,进行综合整治。

其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渠线调整及断面型式:设计拟定对桩号2+420~2+470段卡口段渠道向左岸进行扩宽处理。桩号3+300~3+628段轻轨桥墩坐落于渠道中,缩小了行洪断面,故拟定向右岸扩宽调整渠线。其它渠段基本沿老渠线。调整后渠道总长仍为4.239km。

根据渠道及周边的场地条件,桩号JD0+000~JD3+628渠段仍维持原矩形断面型式,对渠道断面进行生态修复,并考虑对该几处桥涵阻水段进行扩宽;桩号JD3+628~JD4+239渠段改造为斜―斜复式断面,对全渠道断面进行生态修复,局部周边场地不允许的渠段考虑采用直―斜复合式断面型式;全渠道渠底均设主槽及壅水堰,集中无降雨时有限的水量。渠道典型断面见附图4.1~附图4.2。

附图4.1 渠道综合整治典型断面一

附图4.2 渠道综合整治典型断面二

(2)岸顶:设计拟定对渠道岸顶欠高部分予以加高以满足防洪安全需要。局部渠段两侧岸顶增设绿篱、石材栏杆、人行步道及绿化隔离带,其中人行步道宽3m,结构层从上至下依次为6cm彩色人形砖、3cm厚水泥砂浆及15cm厚水泥石屑稳定层(水泥含量6%)。桩号JD0+420~JD1+420段及桩号JD3+300~JD4+239渠段岸边增设长椅、灯具、休闲花廊及路灯等,其中路灯高度4m,灯杆采用热镀锌灯杆,档距12m。

(3)岸墙加固:根据计算,原有浆砌石岸墙墙体单薄,不能满足稳定要求,因此设计考虑除对桩号JD0+000~JD3+628段拆除上部墙体后设30cm厚砼底板,上部采用生态袋叠铺结合土工格栅形成复合生态袋挡墙。对桩号JD3+628~JD4+239段则变直立式护岸为复合式护岸,其中右岸为直斜复合式护岸,左岸为二级斜坡式护岸,坡比1:2,分级平台设于高程2.00m处,宽2m,表面采用一级凿光块料规格石铺砌,斜坡采用生态袋进行防护,其中平台下部坡脚设格宾石笼护脚。

(4)渠底:设计桩号JD0+000~JD2+500渠段目前渠底已有块石护砌,本次仅考虑对渠底进行清淤,同时对局部破损的块石进行修补;桩号JD2+500~JD4+239渠段现状没有护底,淤积较深,因此设计考虑对渠底进行清淤,并采用40cm厚块石护砌,表面覆土种植绿化。同时为集汇枯水期水流,保障渠底常年有水,设计考虑于渠底设置主槽约束水流,初步拟定主槽采用梯形断面,深1m,底宽拟定为2m~4m;同时考虑间隔200~500m在主槽内设置壅水堰,壅水堰高度为80cm。

(5)截污工程:根据现场勘察,沿渠现有19个污水管分布于金凤路排洪渠(金鼎段)左右岸边墙上,管内径0.2~0.8m。同时,沿渠线有8个排污暗涵和两条排洪渠汇入本渠。本次主要针对仍有污水入渠的6座污水涵进行截污,为确保截污效果,设计初拟起点处及桩号JD3+300附近沉砂池防止水流携带泥沙入渠,47个雨水口直接采用明渠引入渠中主槽。

(6)景观绿化工程:设计考虑桩号JD0+000~JD3+628段以绿化为主,桩号JD3+628~JD4+239段以“生态公园”为主题思想,并因地制宜的设置湿地、孤岛、浅滩等营造景观效果。

5 河道综合治理考虑生态水利的思路

传统河道治理思路:传统水利工程往往片面强调防洪需求,尽量扩大河道泄洪能力,裁弯取直以拉直河道,河底及河岸采用硬质护砌,尽量固化稳定河床。

前几年珠海市内几条排洪渠基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整治。这种整治过后的排洪渠,整齐划一,外观生硬造作,人工化、沟渠化、硬质化,硬质衬砌的河槽成为一个封闭系统,隔断了河水与河岸土体的渗透交换,河堤丧失了自然调节水量的作用,隔绝破坏了生物的生存栖息环境,河道与河岸植物的水气循环被隔断,很多水生植物、陆上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而一些水生动物缺乏栖息环境导致难以生存繁衍。当河道在枯水季节,河道底部裸露,不具备亲水性,

生态景观工程范文

生态景观工程篇1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在开发和使用中的效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协调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性,将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纳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