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05 17:56:30浏览:1104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1

据分析机构调查统计,到2012年,我国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市场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物联网、高清监控系统等更是成为了智能交通领域的“新宠”。

智能交通大战略下涌现投资机会

2008年奥运会期间,如何保证“鸟巢”周边的交通畅通?“北京奥运交通设施GIS”项目在诸多竞标者中脱颖而出,担负起大任。虽然是第一次试验,但该项目在奥运期间成功运作,不仅有效帮助了北京市交管局根据车流情况及时布置场馆附近的路标、指示线等奥运交通设施,并且通过优化路口、路段的放行时间,优化车辆在道路空间的分布,实现自动定位警力。

该项目中运用的GIS技术正是北大千方的核心技术。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黄丹侠介绍,在北京奥运会之后这套系统被推广到北京全市,而北大千方参与设计的北京奥运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也被投入使用。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进地面公交调度和信息服务、出租车综合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换乘信息服务和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等,能够帮助出行者选择更好的出行方式,由“盲目”出行转变成“有序”和“可靠”出行。近年来,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智能交通的建设,并将它作为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

据了解,北京市“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56亿元,用于提升智能交通。按照规划,北京将建成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和路网运行、运输监管、公交安保三个分中心,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指挥支撑体系,成为数据共享交换中枢、综合运输协调运转中枢、信息中心,紧急情况下可作为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中心。这意味着,市民将可以通过网站、热线、手机、车载导航等多种形式,实时掌握路况信息,提前安排出行。同时,自行车租赁也有望实现网络化服务。

上海近年来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将不断完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世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实现与闵行、虹桥等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上海还将在完善道路交通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智能公交系统,改进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信息服务,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采集系统,多渠道为市民提供全面的、动态的交通综合信息服务。

为了发展智能交通体系,江西省依托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实现了沪苏皖赣三省一市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其他的地方城市也在不断公布各自的智能交通规划和投资规模。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引来了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热情,目前中国从事智能交通的企业约2000家,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监控、高速公路收费、导航系统和系统集成等环节。相比海外超过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的智能交通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和空间显著。2010年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其背后有多家著名PE机构的身影。同时专注于导航电子地图内容和位置服务解决方案的高德软件也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成功亮相,凯鹏华盈、联想投资、红杉资本等机构早前共同出资4000万美元入驻,VC和PE机构对该行业的看好可见一斑。

在此之前,北大千方作为带有北大字头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业务涉及了国土资源勘察、数字城市、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专注于交通信息化领域之后,一场撬动中国交通市场的极速大赛得以上演。北大千方的长远目标是做信息服务,公司前期的业务将是形成对城市交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达到一定的积累之后,将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在智能交通的庞大产业链中,北大千方避开了竞争激烈甚至尚有些无序的电子地图、导航终端设备环节,而专注于信息的采集、处理与。

技术热点凸显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赵一锲撰文分析,物联网已成为智能交通投资高潮中的一大亮点。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市场主要可以分成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铁路智能交通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和水上智能交通系统四大类,其中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又可以分成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智能交通系统。

赵一锲对记者表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的结合将是必然的选择,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将成为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技术。而根据智能交通不同细分市场自身特点的不同,对物联网的应用的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需要对各细分市场提供相应的物联网应用。

以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为例,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将集中在通信系统、监控系统和收费系统三大块,利用RFID、传感网络以及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分别通过提升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的效率以及利用智能化、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来帮助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运营商更加高效、便捷的实现对高速公路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帮助高速公路司机和乘客更好地享受在高速公路上的旅行。

前端视频采集高清化也必将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传统系统采用模拟标清成像技术,分辨率最大为768×597,只有45万像素,清晰度明显不足。另外,模拟系统的线性成像也面临着图像层次感不强、对比度差等问题,同时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模拟标清摄像机抓拍的图像视场小,一台摄像机往往是细节和全景不能兼顾,从而导致无法清楚地抓拍到人、车、物的细节特征及乘坐状况,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面对如刑侦、治安等业务部门要求追查罪犯面貌、涉事车辆细节、肇事车辆司机面貌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高清视频采集解决了这一难题。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2

关键词:智能交通;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

【分类号】:TG333.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车代步”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因此一个国家的道路建设速度永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现行的限购、限号等政策,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可以用物联网下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来解决。有效解决目前交通拥堵的关键是实现道路利用率的最大化,这就需要对现有路况下的人、车、路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智能交通应运而生。

二、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全球物联网仍处于概念、论证与试验阶段,处于攻克关键技术、制定标准规范与研究应用的初级阶段,但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出现快速增长,据相关分析报告,2007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到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5%,未来十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普及。西方发达国家对物联网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其经济刺激方案将投资11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及相关项目。

“智慧地球”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愿景,M2M是目前重点发展领域和物联网的主要表现形式。M2M是“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通信”的简称,即通过通信网络实现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M2M既是物联网四大支撑技术之一,也是物联网在现阶段的最普遍应用形式,在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例如安全监测、机械服务和维修业务、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城市信息化等领域。

2.智能交通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应用于地面集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具有以下作用:充分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改善环境保护。

我国现有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还处在初级起步阶段,多以人工干预和管理为主,路面上的信息采集点较少,车辆的管理不够集中,系统独立运作,缺乏统筹规划和技术手段落后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物联网体系结构

智能交通系统与物联网相结合,实际上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化交通系统。两者结合可以将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并应用到整个的交通系统中。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促进交通管理及出行服务系统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水平。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应包含交通管理与规划、出行者信息服务、车辆运营管理、电子收费、智能车辆、紧急事件与安全、综合运输、自动公路、汽车移动物联网这9大领域。但这9大领域中,每一个都与物联网技术息息相关,下面只将一部分领域中应用的物联网知识作简要介绍。

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建设应包括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而这三部分内容又分别包括全方位的交通信息采集与路网状态监控、在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上部署各类先进的传感设备实时获取状态信息、将基于智能交通系统和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取的大量信息资源提供给规划人员等。汽车移动物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等组成要素的泛在感知能力将逐渐成为现实,这相当于提供了覆盖率极高的信息采集和终端。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以汽车移动计算平台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升级强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路网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车联网利用车载电子、标准信源、传感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车辆的信息采集,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专用短程通信(DSRC)、广域无线通信等技术实现车辆的信息互联,基于信息网络平台完成对车辆的静态、动态信息的深度挖掘与综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实现车辆的合信息服务和监管。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使物体变的智能化,变的可感知和识别,甚至具有主动或被动、单方向或双方向的信息交流能力,然后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人和物体、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车联网是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安装必要的车载设备,使车辆具备信息交流的能力,通过无线互联技术充分利用车辆的身份、属性、位置和行驶状态等信息,发现其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此来满足车联网参与各方的需求。通过车联网,汽车具备了高度智能的车载信息系统,进而能够随时获得即时资讯,做出与交通出行有关的明智决定。

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在逻辑上划分为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三个层次。各个环节分别在各个层次上有着不同的体现。在硬件平台层,包含了数据中心所需的强大的电源支持设备、大量数据存储设备、高性能的计算芯片等,数据处理和信号处理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系统软件层,包含了数据中心所需的满足高可靠要求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高效的系统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通信管理软件、系统诊断程序等,也包含了车载设备、路侧设备上使用的实时操作系统、专用的图像接口、语音功能组件等。在应用软件层,覆盖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在与车辆相关的智能交通领域,包含编队行驶控制软件、商业管理软件、道路管理软件、智能化交通控制软件、车辆导航软件等。

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物联网体系的实现需要多种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包括标准信源技术、传感网络技术、专用短程无线通信技术、广域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等,而在我国部分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车辆传感网络和道路传感网络,共同实现车辆、道路、交通、环境状态的全面感知,在与之相关的传感器技术领域,很多核心技术都还没有掌握。众所周知,我国的通信网络带宽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处于落后水平,目前的3G网络带宽并不能满足为来对图像和流媒体的传输需求,同时我国的通信服务性价比较低,较高的通信成本同样有可能成为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物联网发展的商业瓶颈。

四、结束语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3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创新创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26-03

Practice of Add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ation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Wang Yunling1, Xi Jianguo1, Zhang Xiangmin2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al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 suggests that adding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ation on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 from teaching outline,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actice, course examin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action orientation teaching model

Author’s address

1 Vehicle and Motive Power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2 Law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更多的院校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依托高校专业教学优势,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失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发展方向[1]。本文以交通运输专业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高校创业教育。

1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2-3]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简称ITS)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

1)ITS框架体系。确定适合交通体系的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国家进行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实施、管理、设计提供依据。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用户服务、逻辑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通信体系结构、标准化工作、费用效益分析及评价、实施措施及策略等七点。

2)ITS关键技术。该课程主要介绍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车辆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IC卡技术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都属于世界高端技术,研究深入,并且创造的社会价值很大。

3)ITS的应用。该课程主要介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共交通服务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多式联运系统、都市集成枢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车辆系统、自动公路系统、紧急事故处理等应用,这些应用与国民息息相关,创造了高额的社会经济价值。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产品,占领市场份额。

2 智能交通系统的学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涉及车辆、交通、运输、道路、通信、控制等多学科。其基本理论框架从实践出发,经过抽象、概括、归类得出的科学实践的模型,反过来又结合各种技术措施用于指导交通运输实际问题。课程特点可概括为“概念多、理论多、内容多、理解不易深入”,而这也是学生在学这门课程中反映最多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理论框架来源于实践,但不是推理得出,而是通过归纳总结、反复实践验证得出合理结果,有了框架理论才可介绍主要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在讲述时,虽然强调理论框架体系的基础地位,并要求详细讲解,但是学生仍显得似懂非懂。由此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认为该部分内容意义不大,也就是“学了没用”,从而严重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从学生的考试中也可看出一些问题,在回答主观性题目时,存在的问题较多。对于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题的解答主要靠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很快就忘了,无助于这门课的学习;反映学生理解水平的论述题,学生的回答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就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差。比如,论述题“谈谈你对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的理解”,学生一般将课本上智能交通系统概念、框架体系、车辆导航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内容死记硬背下来答上,并无自己的理解看法,对智能交通系统真正的应用并无太多了解。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就要想学生所想。如今的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心中所想主要是能够学一些有用的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就业。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与实践联系较紧密,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课程中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这样,不仅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增强,还训练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有利于创造互惠双赢的局面。

3 如何在ITS课程中融入创新教育

在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中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授课方式,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经验。

3.1 教学大纲

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大纲一般2~3年修订一次,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修订过程中,可在教学大纲中有意识地逐步添加创新创业内容。

1)在“课程基本要求”中,增加“了解当前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经济技术产业”等内容。

2)在“课程内容”方面,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两大部分内容中,增加先进技术的案例。最好能以某一个项目为例,介绍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工具等内容。

3)“习题”部分,可以形式多样化,增加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

4)“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可以适当灵活,应当增加创新创业的思想,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单纯的普通试卷考核方式很难体现学生的全面学习成果,而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3.2 教材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材比较多,大多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普通教材,如《智能交通系统概论》《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原理与应用》等。笔者建议可以选取这类教材作为主教材,系统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增加智能交通系统有关创业实例作为补充。教师在授课时将辅助教材融入主教材中。当然,也可以自编教材,侧重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以教材结合创新创业思想,将案例编入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知识中去。当然,因这类教材专业目的性强,可作为教师、学生的重要参考教材。

3.3 课堂授课

课堂授课是在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授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的接受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和适当教材,选取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

笔者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已有4年的时间,授课对象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尝试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1)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授课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等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是处在积极的、主动的地位,教师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来。学生需要动脑动手,亲手操作,进行观察、收集、分析资料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性的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大学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讲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两大部分内容中,引入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讲述一些世界前沿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技术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入当前国际或国内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产品,如智能车辆技术、车辆模拟驾驶技术、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智能交通控制、交通监控图像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不停车收费等技术产品。

2)授课顺序适当调整。通常的授课程序是先讲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再讲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最后一部分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前面听着没意思,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行顺序调整后,先讲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联系国内及国际上实际的应用成果,接下来介绍要实现这些应用需要哪些主要的技术,最后介绍实现实际的应用效果不仅要有技术支持,还要有框架体系支撑。这样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角色的适当调整。对于授课内容中比较偏重于理论、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述,而后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再进行重复讲述,直到学生都理解了为止。另外,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部分,可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查询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并适当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表明,这样做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验证学习内容、增加直观认识并进一步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可通过现有的教学设备开展课程实验,切实接触其核心技术。做实验时,不拘泥于参观、演示等被动的方式,可进行拆解观察、编程修改等模式。也可通过布置实践类作业,完成学生自主的实践环节。

智能交通系统这门课共开设了车型自动分类系统和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两个实验,可将这两个实验设计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前只告诉学生实验目的和必备的实验设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实验,学生不但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实验技能、方法,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布置实践类作业,如布置调查社会性停车场的智能控制模式、调查车辆智能控制设施等实际调查类环节,并衡量其社会经济价值,进而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理想。

3.5 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的考核可以总结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看到自己的学习程度,一个合理的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较为死板,尤其是理工科课程,多以试卷考试为主,学生需要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对于智能交通系统课程,在适当引入创新创业的内容后偏重于实际应用,概念等识记部分的比重相应降低,可采取布置论文、大作业、项目报告或者辩论口试等形式。考核形式亦可不局限于一人一题或一人一卷,可以分组协同,共同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具体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当然采用非试卷的考核形式,应做好考核计划并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以更好地考核每个学生的学习实践水平。

4 预想

通过融入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为创业积累一些理论基础。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可能终究只是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门课并训练部分学生的创业能力,可在课程考核中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对于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可组建创业兴趣小组,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模拟创业。考核时,可要求学生交付企业计划书、可行性报告、企业年终总结等资料,分别予以考核。对于创业兴趣不大的学生,可按常规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课程改革,可望实现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项民.基于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范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68-69.

[2]陆化普,李瑞敏,朱茵,等.智能交通系统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4

科学技术部高新发展及产业化司陈家昌副司长主持大会,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博士,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王志学社长,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副理事长罗俊仪,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综合局胡水堂副局长,铁道部科技司科技处钱征宇处长,中国民用航空局人事科教司科技处刘宝树处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大会。

来自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中国民航局、总后军交部等有关部门以及地方科技、公安、交通等部门,协会组织机构以及国内外交通、汽车、信息、电子、机械等行业近400名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了全体大会。

会议异彩纷呈

此次会议上,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吴忠泽理事长就国际智能交通的新动向、中国智能交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作了主题报告和《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北京市交通委薛江东委员介绍了北京市交通发展和智能化建设情况,方守恩教授介绍了科技支撑对于道路安全水平的提升作用,王长君所长对公安交通管理科技应用进展与前景进行了展望,王笑京总工分享了智能交通系统最新发展动向,俄罗斯和意大利智能交通协会的国外专家也分别介绍了两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建设情况。

来自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汽车、公安不同领域的十一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就各领域内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做了精彩的报告。

大会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基金捐赠仪式暨首届智能交通科技奖颁奖仪式,仪式上授予“城市地面公交高效能组织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车辆行驶安全技术及工程应用”等4个项目一等奖、授予“智能列车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推广和应用”、“城市大型活动交通集成指挥调度系统”等7个项目二等奖、授予“深圳巴士公交智能调度系统项目”、“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系统路侧单元与车载单元关键技术研究”等9个项目三等奖。

吴忠泽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智能交通系统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十分明显。美国运输部和美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报告显示,过去3年,北美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直接经济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5.8%,预计2015年将达到730亿美元。因此,世界各国对于智能交通经济、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节能减排以及新技术(特别是下一代信息技术)对智能交通的推动作用给予很大关注。

他表示,智能交通科技正在引领和推动着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但他也坦言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理念有待转变和提升;对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服务以及交通安全等民生需求的关注亟待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适合国情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有待突破;市场化推进机制缺乏,智能交通产业链、价值链尚未真正形成。

他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交通感知智能化水平;提高公众出行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水平;提升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与服务能力;提高交通协调管理智能化水平,提升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能;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发展低碳、绿色交通,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的标准化与产业化。

展览分外精彩

第七届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也同期举行,吸引了CIC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宏德信智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京云星宇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俄罗斯奥利维亚公司、上海慧昌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参加了展会,展览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

本次活动为期3天,主题为“智能交通—感知新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全体大会、全体晚宴、智能交通技术专场、成果展览、互动体验、技术考察、主题摄影展等内容。本次活动是以会议交流、成果展示为平台,以促进智能交通领域技术进步为目标,共同构筑集政策研讨、技术交流、技术成果展示、项目合作、投融资对接、互动体验、科普宣传等于一体的权威盛会,全面展示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出席并讲话。王志学说,智能交通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交通运输领域优先发展主题之一。“十一五”期间,为贯彻落实《纲要》,我国在科技研发、应用示范等方面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行动和计划,在交通装备、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交通安全、交通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智能交通产业的壮大。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5

关键词:地磁检测器;车辆检测;趋势

1 概述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特别是ATMS)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采集作为所有一切核心技术的开端,对此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简便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信息采集的新型技术,将其应用于交通监控领域中具有极佳的创新意义,并且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2 车辆检测技术国内外的发展与现状

2.1 交通检测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汽车企业飞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不断的上升。路网容量低于汽车保有量从而导致城市越来越多的交通拥堵。智能交通系统(ITS),它将传感器控制、通信传输、图像识别等新兴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准确地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车辆速度、车道占有率等交通信息,将交通信息加以分析再根据人们先前制定的指标做出决策,引导智能交通。车辆检测作为智能交通的重点研究领域,实现交通智能化的基础车辆检测方法很多,从传感器的检测方式可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类。从这方面而言,交通状态的获取是实现所有科学调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能为智能交通管理提供强有利的数据支持。

无线地磁作为车辆识别的新兴技术,其原理是将地磁传感器安装在路面上,通过低功率无线电技术连续不断的向附近的接入点(AP)发送检测数据,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anisotropicmagnetic resistive,AMR)利用阻值的差值对应偏置电流和磁场矢量之间的夹角存在函数关系产生的变化来判断有无车辆经过。与传统的地磁线圈相比具有安装尺寸小、检测精度高、稳定持久、施工量小、抗干扰性强、使用寿命强等优点,在信息采集技术汽车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地磁检测在国内的应用

我国的主要交通检测技术是将感应线圈铺设在道路上,通过传感器反馈的信息来实现车辆检测。从非侵入式技术的鲁棒性来看,该技术的鲁棒性较低,受天气影响较大,如雨雪等恶劣天气对视频和图像处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使得这项技术应用场所受到限制。从工程角度来说,感应线圈的安装需要对路面进行切缝,从而使道路软化损坏路面,并且由于感应线圈的安装与维护会暂时影响道路交通。

利用地磁检测来统计交通数据获得当前的交通状态,以此来指挥交通,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是当前应用的重点。与此同时国内部分研究将地磁检测器与其他检测器同时检测,一方面验证检测器数据的实用性,一方面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从而也考验了地磁车辆检测器能否作为交通流量监测的核心技术。

2.3 地磁检测在国外的应用

国外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比较成熟,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智能交通的研究发展比较深入。并将智能交通系统分为7大领域,这7个子系统都把交通状态的获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1世纪新一代的技术层出不穷,例如智能车辆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共享、无线传感器以及近几年流行的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这为智能交通的研究、发展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使得原本难以获取大范围交通状态信息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关于磁式无线车辆信息采集系统这项技术,已在SCATS(悉尼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麦肯富顿、杰瑞电子、西门子等交通信号机成功对接,特别是在SCATS上这项技术比较成熟,系统性能也特别稳定。

3 目前对于地磁车辆检测技术的研究

3.1 基于SENSYS地磁检测器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分析

邹矫等人在文章中提出基于利用SENSYS地磁检测器对城市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判断。并通过新的算法对采集的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判别单个车道的交通状态,进而通过决策树法对所推测的路段进行合理的交通控制。该文章进一步指出地磁检测器将逐步取代线圈检测器成为一种先进的检测方式。

3.2 基于无线地磁检测器的交通诱导系统建设

对无线地磁检测技术做出了深入研究,该技术具有检测精度高、施工量小、系统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安装简便等优点,能及时有效的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到指挥中心,经过处理得出交通诱导决策。利用VMS将信息出去达到交通诱导作用。

4 地磁检测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4.1 应用问题

地磁检测设备的应用地区集中在发达沿海和平原城市。但在山地城市道路特征存在巨大不同,山地城市道路畸形不易铺设设备而且坡陡弯急不利于地磁设备传输。与此同时山地城市交通流特性不同于平原城市,所以地磁检测在山地城市检测的精度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在以后的交通检测技术研究当中,如何克服检地磁检测这种检测技术的缺点是研究发展的关键点。

现有的地磁检测设备虽然对道路的破坏较小,但是仍然会对路面造成一定损坏。如何研究不用埋入地下的地磁检测设备至关重要。在大型货运车和大型客车经过的路段,由于车辆的压力过大会对检测设备造成巨大的压力改变埋设地点和方向甚至破坏设备。地磁设备的供电方式存在缺陷。现在市场的供电方式大多数都采用太阳能供电。但是这种供电方式可靠性差,若是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就不能供电了。

4.2 改善措施

采用对比标定的方式对地磁设备检测器在山地城市的检测精度进行检验与标定。选取山地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陡坡、隧道、桥梁等地方同时采用雷达检测设备和地磁检测设备对车流测速。鉴于雷达测速精度较高可以作为标准样板。将地磁设备作为标定样本对比标准样本采用数据拟合的方式找出标定参数以此来对设备优化。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交通系统的逐渐扩大,对地磁检测技术的研究也愈发的广泛。利用地磁检测来统计交通数据获得当前的交通状态,以此来指挥交通,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已广泛开展。所以在以后的交通检测技术研究当中,如何克服检地磁检测这种检测技术的缺点是研究发展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肖扬,谢玉明,徐大勇.基于二维小波变换的智能交通系统数据压缩[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33(2)12-15,75.

[2]Tranbbs:关于地磁车辆检测器使用现状及发展分析[DB/OL].中国安防展览网,2014-12-28.

[3]邹娇,吴坚,应世杰.基于SENSYS地磁检测器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分析[J].交通工程,1002-4786 2011 14-0139-03.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6

【关键词】新一代 智能交通 发展 特征 功能

1 引言

201 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在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加速,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加重、市民关注交通舒畅度加强、交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紧密度加剧等趋势下,发挥科技信息化的先进性、关键性和引领功能,缓解和化解日益加剧的城市交通拥堵顽疾,成为关系城市经济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本文结合广州“十二五”智能交通建设需求探讨了新一代的智能交通发展趋势。

2 结合广州实际情况的新一代智能交通

各城市结构和道路网络的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市民出行需求的多样化,即使在中国,每个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重点也存在差异,自具特色。以广州为例,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约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将很难满足交通运输增长的需求。在不能打破现有矛盾的情况下,广州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探索和实践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新模式。

立足于广州已有的信息化基础。结合城市道路特色,遵循国家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研究制定广州智能交通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继续秉承广州交通信息化“一个规划、三个平台”的战略框架,建设智能交通平台、现代物流平台和交通政府管理平台,并同步开展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珠江新城智能交通系统试点示范和智能交通科研项目等工作。该规划重点从强化交通相关基础信息采集和共享、拓展智能交通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深化智能交通对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服务功能、开展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国产化应用、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5年规划。

具备广州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引领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建成后的广州智能交通系统,一方面为道路使用者、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增值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另一方面与其它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互联,从而可获取其它城市的相关信息,并服务于其它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基石。

3 广州交通发展已呈现五个转变需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港口、公路、水路、公交、出租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越来越紧密,对交通科技与信息化、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衍生对新一代智能交通的探讨,而基于广州的交通发展已呈现如下需求:

(1)信息系统由局部试点建设向整体推广应用转变的需求

广州已建成具有示范性作用的交通信息化工程。但随着政府、企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和依赖程度逐渐增加,当前信息化发展现状无法满足三类需求主体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迫切需要全面完善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交通领域行业信息化全面覆盖。

(2)信息资源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的需求

广州作为国际化、现代化中心城市,必须实施全面的一体化交通,大力构筑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交通发展亟待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范交通信息资源管理,加强各部门和行业的信息整合力度,推动交通信息资源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为全面感知交通信息奠定基础。

(3)交通管理模式由部分主动式向全面主动式转变的需求

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一般是在交通流发生后,实施对“人一车一路”三要素的管理,通常采取分流、限行、执法等措施。虽然应用了一些智能交通管理手段,但是往往难以完全摆脱交通管理上的被动性,仍然缺少管理的时效性。现代管理迫切需要全面感知动态交通信息,实现交通状态的判别和交通态势的预测,采取主动诱导、控制方式,提前介入,引导交通流,预防交通拥堵的发生,变传统的部分主动式管理为全面主动式管理。

(4)交通管理方式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的需求

目前,广州交通管理部门已经建设完成了一批信息化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如何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海量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高交通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以进行信息辅助决策,提高交通管理综合决策水平,推动交通管理方式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成为广州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迫切需求。

(5)智能交通产业化由低水平竞争向产业集群转变的需求

我国智能交通技术标准尚不完备,智能交通系统市场还处于较低水平竞争的状态。面对全球越来越激烈的智能交通产业竞争环境和广州市建立先进智能交通系统的迫切需求,必须引导智能产业的整合,实现智能交通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成化,促进我市智能交通产业化的崛起与发展,激发全新的智能交通产业链,实现智能交通产业化由低水平的竞争向产业集群转变等需求特征,因此需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发展智能交通系统,适应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4 新一代智能交通发展应具备的三个特征

究竟怎样才算新一代的智能交通?传统的交通管理是将人、车、路分开,新的交通管理理念则是将交通视做一个大系统,人、车、路都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智能交通,就是依据这种新的理念,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充分运用于交通的管理和交通服务,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从而构建安全、高效、环保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而广州在“十二五”期间要致力打造的新一代智能交通,具有“动态感知,主动管理,人、车、路协同”的特征:

“动态感知”:广州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依靠物联网技术、云计算、3G移动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让市民出行、企业经营、政府管理能够及时、准确地感知到实时的交通信息,最终实现各种交通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在人、车、路之间快速、准确地相互传递。

“主动管理”:广州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会通过动态感知交通信息,使市民、企业、政府,实时把握最新交通信息,预测未来交通变化趋势,判断交通发展态势,从而对自身的交通需求进行主动性管理,实现市民的主动参与、企业的主动把握和政府的主动干预,最终实现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道路资源)在无限需求中的最大化利用。

“人车路协同”:广州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通过动态感知、主动管理,实现人、车、路三者之间的协同运作。市民、企业和政府,通过感知自身关注的动态信息,主动管理自身的交通行为,满足自身需求,同 时实现车辆的安全舒适行驶和道路资源的最大利用,形成道路资源供给与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动态平衡。5新一代智能交通更注重基础信息系统的

建设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行要素等信息的采集是实现智能交通“主动管理”

“人车路协同”的基石。新一代的智能交通要与城市建筑、人口密度、城市道路发展相适应,在未来的规划中应更注重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

一是将建立广州市道路桥梁管理信息中心系统,建立快速、安全、高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平台,实现交通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相关单位的互联互通,在整体上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构建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备份功能于一体,具有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的数据平台。建设包括主动、被动和自动三种数据采集方式的数据采集系统,在采集的定时和定期两类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行业数据库,并建立制成不同应用面的数据分析、调研、转储、交换工作平台。具体包括市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桥梁状态感知与监管服务系统、城市综合管理系统、车行道井盖实时监控系统等。

二是建立全市道路、交通元素仿真模型,建设交通仿真基础数据公共管理平台,实现交通对象信息的自动辨识,组织成实体化的管理对象,形成交通仿真场景的数字化自动建模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辅助的仿真评估手段。

三是建立车辆信息等交通运行要素信息采集,运用卫星定位(浮动车)、地感线圈、雷达、视频、手机等信息采集技术实现车流量、车速、客流的信息采集,通过RFID射频技术等车辆电子标签标识及识别技术,实现对车辆身份信息识别和处理。

6 新一代智能交通的三大功能

立足于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新一代的智能交通应具备三大功能:

(1)交通承载力分析

以全市道路网络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深入挖掘交通道路网、交通基础设施等静态基础信息、交通流量、速度、占有率、交通事故、交通管控等动态信息,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交通流预测技术、机动车增长对交通承载力影响分析、交通承载力评估方法,实现交通枢纽承载力分析、交通环境承载力分析以及交通路网承载力分析以及城市交通综合承载力分析,辅助交通管理者作出系统、科学的决策。

(2)交通仿真辅助决策

构建基础数据公共管理平台,管理和利用各种动静态基础数据,实现多尺度仿真基础路网快速构建功能、标准化数据交换功能以及异构系统对象识别与格式转换功能。构建出行链协同联动仿真平台,实现对出行过程中采用的各种交通方式,经过的各个转换节点(如:车站、物流中心、机场、码头等)之间的协同、联动仿真,达到精确、完整地模拟整个出行过程的目标,实现对大交通系统运行的综合评价。搭建具有工具特色,也有服务特色的仿真集成应用平台,实现对时空连续信息、时空一致信息的提取,提供诱导策略、信号控制策略和交通态势的分析,并将仿真过程、指标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通过交通仿真辅助决策等多个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城市道路模型,将政府制定的交通政策、措施进行全方位的仿真评估,进而完善和优化政策措施等内容。

(3)信息资源共享、协同作业

以各政府管理部门、运输单位交通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部门相关交通建设和运行信息,整合公交、出租、地铁、民航、公路客运等运输单位的运营和便民服务信息,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运输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市民与管理部门和运输单位之间形成连续、完整的信息链。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仅为日常管理提供更科学、全面和客观的手段,推动行业精细化管理且提高政府综合管理应用水平,更实现跨部门的交通管理高效协同,提升广州大交通的综合管理水平,也为市民提供更加广泛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交通信息服务。

7 新一代智能交通的构想蓝图

推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建设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将有限的资源无限扩大应用。通过具有明显特征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在政府层面,实现“辅助决策、数据支持、信息反馈”;在企业层面,实现“产业化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市民层面,实现“动态导航、停车诱导、出行规划支持”。

新一代智能交通具有“动态感知、主动管理、人一车一路协同”的特征,构建了人车路协同运作的美好蓝图。具体化、形象化而言,就是在“动态感知”的基础上,实施主动管理,去协同人、车、路。关键在于“动态感知”,其次是“主动管理”,最终人、车、路构成一个和谐整体,实现人、车、路三者之间达到基本的动态平衡协同运作,使道路能够发挥最大效能,均衡交通流,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最终达到交通有序运转。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7

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汽车数量持续增加。2015年年末,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900万辆,汽车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给中国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高速公里里程增至12.54万公里,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的高速公路中有95%属于收费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具有最大的通车里程以及高比例的收费路段,却采取落后的人工收费模式,必然造成诸多问题。因此,中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极为迫切。

金溢科技(002869.SZ)是中国领先的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公司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列产品取得了领先的市场地位,产品市场占有率约 35%-40%。

依托核心技术向纵深拓展

在满足既有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快速、不停车完成收费)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随着高速公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衍生出来的精准拆分收费主体,路径识别的需求应运而生。因此,快速通过并完成高速公路收费、精确不同高速公路行驶路线拆分不同收费主体等需求,以及效率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交通联网的政策等,共同构成了金溢科技业务发展的基础。

目前,国内汽车车载单元(OBU)的普及率尚不到30%,较美日等国80%至90%的普及率相差很远,自动收费和人工收费两种方式将长期并存。从路径识别的发展阶段来看,广东、浙江、四川等少数几个省市应用路径识别产品并取得了实际的应用效果,对于其他省市的市场需求起到了示范效应,未来市场空间值得期待。这一替代过程将非常漫长,为金溢科技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

金溢科技是部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最早从事5.8GHz DSRC技术研究开发的单位。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296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55项)、5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作品著作权。

公司业务与产品拓展的基础及核心为专用短程通信(DSRC)、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随着市场应用规模的扩大,每种技术平台所衍生的产品应用日益丰富。依托上述技术,目前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的ETC和路径识别领域。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发展,业务范围将随之进行纵深拓展。

走在细分行业前列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交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ETC系统均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程度,日本的ETC用户规模在7200万户以上,新加坡的停车场ETC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而中国停车场ETC领域才刚刚起步。预计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将在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的时间里达到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投资水平,未来的整体市场将持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作为相关行业的优势企业,金溢科技将受益于行业的长期良好发展。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投资额2007年为247亿元,2014年达到83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9.06%,以该增长速度推算,预计2017年中国智能交通系统行业的总投入将达到1413.81亿元。

中国智能交通应用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近年来呈现了高速的增长态势。2012年,行业的市场规模仅为6.40亿元,2014年就达到了12.81亿元,这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41.47%,2016年达到24.13亿元,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31.37亿元。

金溢科技在ETC产品市场具有优势,目前其业务遍布全国。公司依托自身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与营销服务优势,已经走在了细分行业的前列。未来,随着新建高速公路的需求以及原有设备陆续进行升级改造,公司可保持持续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交通工程;云计算;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43-02

由于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长,一些交通问题也随着出现,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利的作用。交通发展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当前,通过在交通系统中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许多矛盾和纠纷,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智能交通技术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题,例如在提供交通信息的时候不能每时每刻都准确的表现出路面的具体情况,对于交通系统的事故的处理效率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云计算技术便慢慢地走进了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工具中,为各种交通系统的信息融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交通管理的发展[1]。

1 云计算的整体概念和特点的分析

1.1 云计算和云技术的定义

云计算能够使硬件设备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管理,使得其应用更加的方便快捷。云计算有着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编写、高效的网络计算服务和数据的储存服务,使得互联网慢慢地成为用户的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云计算通过一种简化的方式向用户提供着服务,让用户即便在没有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云平台取得他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和应用。

云计算技术中与智能交通有关的为交通信息云,其为云计算和交通信息云服务的结合,构成信息更加全面的一个系统。是一种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的工作。大量的交通信息通过无线电信号储存功能上传到云中,通过多方面的计算以及数据处理整合得出相应的信息,从而进行交通的预测和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以及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数据。

1.2 云计算投入到智能交通的可行性

(1)云计算具有数据量大的特点,可以为交通提供全面的道路情况,可以组成多维立体的交通综合监测网络,完成对城市道路状况以及交通信息的全面监测,尤其在道路交通的高峰时期,其可以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大量地实时监测的数据[2]。(2)云计算的应用负载波动较大。伴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提高和机动车水平的提升,城市道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交通情况也日渐复杂化,不仅呈现出一种时间上的变化,同时在区域上也存在较大的出入,因此对于交通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也变得尤为重要。(3)此外,云计算技术也可以满足数据共享。云计算技术可以整合并共享全面的交通行业信息资源,这是智能交通系统能够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智能交通系统给予相关的子系统的信息处理一起决策分析,这些服务都是建立在全面而准确的信息资源基础上的。

2 云计算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研究

2.1 云计算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整体分析

智能交通云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定位服务、管理上传、查询下载以及储存信息四个方面[3]。(1)定位服务。这个功能主要是针对出租车、公交车以及商业车辆等来提供一个定位的服务,从而满足大众的出行需求。(2)管理上传。这个功能主要是面向公众以及交通管理者,使得可以更好的了解交通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管理。(3)查询下载。这个功能主要是提供给用户一个可以查询路况信息、公路实时情况、相关管理政策等信息的平台。(4)存储功能。主要是将车辆信息、路况信息、公路设施等保存到云端的存储服务器中的功能。

2.2 基于GPS的浮动车交通信息云

浮动车是指一些装有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定位系统的车辆,其往往有三个部分组成,车载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浮动车将采集的实践以及车的具体行进位置和情况进行收集并上传到云计算中心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根据相关的算法模型把数据匹配到整体的地图上,从而计算或者预测出车辆的行驶距离,行驶时间以及车道等众多信息。

传统的交通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例如交通检测设备技术,红外线检测,磁感应检测等,不仅存在着信息收集的范围小,是小型车的确点,其准确率也偏低,设备昂贵而不易使用。

基于GPS的浮动车的交通信息采集的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成本较低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通过记录车辆在路面上运行时间、速度以及坐标等信息,得到路段的区间运行速度和里程信息,有效地改善了传统交通设备时效性差、成本高、精确率低等特点。

2.3 预测短时的交通流

交通流预测是指在前一时刻通过云计算中心的数据分析,在有实际路况以及车辆的行驶速度等综合因素进行统一处理,预测出来的短时间内路面情况,叫做短时交通流预测。

若要形成具有连续时间车的短时交通流预测,可以通过直接预测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来实现。从而更好地反映出交通流的短时变化情况。

2.4 RFID集装箱跟踪系统

伴随着贸易国家化的趋势的发展,其对于运输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实践,集装箱运输慢慢地淘汰掉了许多不能适应时代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成为主流运输方式。通过给集装箱设置箱号,运输人员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集装系那个,然而相比于机器识别,人工识别的效率低下,错误率高,每年都会在运输上给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4]。

RFID的识别手段准确率高,识别速度快,在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加快了集装箱中专的速度。通过这一技术,管理中心只需要对其收集的RFDI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即可,用户也可以更方便的接收到处理后的直观的运输情况。

2.5 危险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范文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篇1据分析机构调查统计,到2012年,我国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市场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智能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