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耕种技术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04 18:02:31浏览:876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应用价值;一体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经济整体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与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就在于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

1现代农业机械的价值特性

首先,现代农业机械拥有非常明显的商品属性。在马克思有关经济学的理论当中认为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农业机械作为一种技术、一种知识产出,首先是科技人员有目的性研发而生成的劳动结果,是在不断为他人所用、不断进行技术传播与交换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因此作为一种技术商品、知识产品,现代农业机械还具有其同类商品当中的共性,如增值、磨损、价值不确定以及开发风险等。其次,现代农业机械拥有应用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例如农业机械在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样化的专业,并涉及到工程学、基础力学、金属工艺、热力以及计算机电子领域;不同的机械应用于不同的角度,亦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农业政策的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局势的转变,以及其他领域新科技、新技术的崛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机械的创造,使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2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价值

2.1推动农业一体化更新

当前在中国的农村,虽然已有诸多农民开始使用机械农耕———以笔者所在的区域为例,农耕机械化已全面铺开,但其更新速率和发展速度方面还有诸多上升的空间。加强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推广更新,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耕种和收获方式,使其从传统手工时代走入机械化时代,再走入更新发达时代。而为了推动农业一体化发展,就要在广大农业生产地区做好宣传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机械以及农业机械新技术,让广大农民能够学会并利用现代化机械进行播种、施肥、除草,并不断吸收和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只有让机械化运作成为广大农民的一种耕种习惯,并在这种习惯之上不断实现更新和突破,我国的农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2.2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目前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都明确提出要落实农业机械在农村种植业当中的应用与农机一体化地位的巩固;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指出要以信贷的方式加大对农业机械使用大户、农业生产者对农机应用的支持。这些方针与政策都直接或间接为我国现代农业机械所应用的新技术、新思想、新信息以及新成果提供了发展的依据与广泛的传播平台。同时,秉承“科教兴农”的基本理念,国家在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同时,更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以及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针对我国当前广大农村农业生产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服务并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说,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形势将走向更加社会化、科学化、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化、立体化的境地,满足广大农业生产者的要求。农业机械将立足农村、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让国民经济的基础变得更加巩固与夯实,让农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飞速提升,让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质”的跨越。

2.3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

从当今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发展趋势已逐渐迈向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化,广大农业种植大户将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促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那些专项服务于农村现代机械,展开维修、技术推广的专业人才将成为未来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先驱。生产方式反作用于生产力,所以当农业能够以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投入到对传统行业的形式改造和过程改造时,整个农村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原有生产不平衡、产业不协调等问题,让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走上健康、和谐的新道路。

3结语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亦是与人们吃穿住行有着密切关系,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年提升,科学技术在其他行业领域的深入融合,传统农耕式的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整体的发展速度。鉴于此,在新时期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加大对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从耕种到产出都应该推行农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变传统手动为自动,让机器替代人力、畜力,这样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民的双手,以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改善其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以增加农民经济效益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的目的。

作者:田玉东 单位:新疆一师十二团二连

参考文献:

[1]万霖,车刚,张燕梁.绿色设计在现代农业机械重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04):182-183.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现代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以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现代农业机械的价值特性,然后从一体化发展、完善服务体系以及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应用价值所在,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当前农业机械的应用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农业机械;应用价值;一体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经济整体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与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就在于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

1现代农业机械的价值特性

首先,现代农业机械拥有非常明显的商品属性。在马克思有关经济学的理论当中认为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农业机械作为一种技术、一种知识产出,首先是科技人员有目的性研发而生成的劳动结果,是在不断为他人所用、不断进行技术传播与交换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因此作为一种技术商品、知识产品,现代农业机械还具有其同类商品当中的共性,如增值、磨损、价值不确定以及开发风险等。其次,现代农业机械拥有应用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例如农业机械在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样化的专业,并涉及到工程学、基础力学、金属工艺、热力以及计算机电子领域;不同的机械应用于不同的角度,亦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农业政策的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局势的转变,以及其他领域新科技、新技术的崛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机械的创造,使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2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价值

2.1推动农业一体化更新

当前在中国的农村,虽然已有诸多农民开始使用机械农耕———以笔者所在的区域为例,农耕机械化已全面铺开,但其更新速率和发展速度方面还有诸多上升的空间。加强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推广更新,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耕种和收获方式,使其从传统手工时代走入机械化时代,再走入更新发达时代。而为了推动农业一体化发展,就要在广大农业生产地区做好宣传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机械以及农业机械新技术,让广大农民能够学会并利用现代化机械进行播种、施肥、除草,并不断吸收和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只有让机械化运作成为广大农民的一种耕种习惯,并在这种习惯之上不断实现更新和突破,我国的农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2.2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目前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都明确提出要落实农业机械在农村种植业当中的应用与农机一体化地位的巩固;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指出要以信贷的方式加大对农业机械使用大户、农业生产者对农机应用的支持。这些方针与政策都直接或间接为我国现代农业机械所应用的新技术、新思想、新信息以及新成果提供了发展的依据与广泛的传播平台。同时,秉承“科教兴农”的基本理念,国家在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同时,更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以及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针对我国当前广大农村农业生产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服务并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说,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形势将走向更加社会化、科学化、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化、立体化的境地,满足广大农业生产者的要求。农业机械将立足农村、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让国民经济的基础变得更加巩固与夯实,让农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飞速提升,让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质”的跨越。

2.3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

从当今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发展趋势已逐渐迈向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化,广大农业种植大户将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促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那些专项服务于农村现代机械,展开维修、技术推广的专业人才将成为未来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先驱。生产方式反作用于生产力,所以当农业能够以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投入到对传统行业的形式改造和过程改造时,整个农村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原有生产不平衡、产业不协调等问题,让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走上健康、和谐的新道路。

3结语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亦是与人们吃穿住行有着密切关系,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年提升,科学技术在其他行业领域的深入融合,传统农耕式的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整体的发展速度。鉴于此,在新时期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加大对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从耕种到产出都应该推行农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变传统手动为自动,让机器替代人力、畜力,这样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民的双手,以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改善其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以增加农民经济效益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的目的。

作者:田玉东 单位:新疆一师十二团二连

参考文献

[1]万霖,车刚,张燕梁.绿色设计在现代农业机械重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04):182-183.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3

“让十几亿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是现代社会对中国农业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吃饱有“两保”,保今天“米袋子”和“菜篮子”的殷实,保子孙后代“饭碗”和“餐桌”的丰盈;吃好需“两品”,品种丰富想吃啥有啥,品质优良吃啥啥好;吃得安全放心要“两抓”,抓标准化生产“种”出安全,抓全程监管“管”出放心。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主要仍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吃饱本不易,吃好更加难,吃得安全放心面临重大考验,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供给,发展优质农产品保安全,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保“万顷良田”永续耕种。

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家家包地、户户务农”的经营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根本解决了“温饱不足”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农民多了进城务工的新选择和市民化的新期盼,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户不种地了。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创造了现代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等多种多样新的经营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集中体现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和与传统生产要素结合上。现代装备等生产工具加快发展并广泛运用,最为突出的是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信息化。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9%,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加大,大马力、自动化、精准化高端农业机械已不鲜见,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信息技术可谓日新月异,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你追我赶,正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追溯及电子商务等全领域积极应用,智能化移动终端将实现信息服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就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谁来种地”提到战略高度,强调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解决好人这个核心问题,要求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这个高素质应包括,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等农业职业道德,高产优质、防灾减灾、绿色安全、设施装备等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决策管理、农场经营、产品营销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现代农民画像:双手粗糙――勤劳本色,头脑充实――知识化,举止文雅――文明素养。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4

1.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人均耕地占有率小的鲜明特征。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现代农业生产的硬件设备不足,大部分农业生产还处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耕种并没有覆盖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国际上通常用的指标有以下几个: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有率,现有的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产品的商品率等。首先,国民经济占有率指标,我国在2012农业总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美、日、韩的比例分别在2%,4%以及6%左右,世界平均值在5%,但是农业生产占有的劳动力来看,美国2%,日韩也只是在3%—5%之间波动,而中国高达35%。其次,土地生产能力指标。中国人口多人均占有耕地少,但是其并不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土地生产能力方面,中国的生产水平还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以粮食生产为例,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以及人均产量都在得到一定提高,在2012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约为6亿吨,但是人均产量只占美国的85%,还没能达到日韩国家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不理想。最后,农产品的商品率状况,发达国家的平均商品利用率在90%以上,但是中国只有不到70%的水平,商品利用率水平还未达到经济发展远不如中国的印度、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上数据比较充分显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还落后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这些都给中国农业的发展敲起了警钟,我国务必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奋起直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一,人均占用耕地少,耕地质量差,存在地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国土面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是我国拥有13.7亿人口,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同时质量好的耕地屈指可数,目前可以开发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不大。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想而知,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到什么程度。同时土地质量不达标,耕地质量呈现地区性差异,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耕地多是梯田状,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北方耕地属于平原地带,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但是因为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产品产量有限,这样的地区性差异导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二,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第二大难题。水是生命之泉,是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但是目前,全球性的用水紧张,尽管中国的淡水资源拥有量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我国人均淡水占水量少,仅仅是世界水平的25%,是世界上的贫水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每年遭遇旱灾的耕地就超过4万亩,占总体耕种面积的2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我国北方地区因为气候原因,水资源利用率都达不到国际平均水平。水资源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阻力。第三,缺乏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已经不适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而目前,真正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还比较缺乏。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1.转变农业发展思想,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需要农业生产者改变农业生产思维模式,开拓农业发展眼界,着眼于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更新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质量。首先,要注意开发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农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的供给方面,还要对相关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且致力于农产品的能源发展项目,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作业区开展观光旅游项目,用全新的视角看待现代农业发展。其次,形成资源开发的理念。耕地是发展农业的基础,但是对于现代农业来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充分利用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其他任何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源,例如森林地带、草地、海洋,甚至是光等自然资源,善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转变农业生产只为吃饱的简单思维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而是为了能生产更多的其他食物,不断满足人类对食物的数量以及营养方面的需求,保证食物的多样性。

2.利用先进的科技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过程,因此,要把引进推广先进先进生产技术,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始终。目前,我们必须着眼于在三个方向上实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第一,从中国当前的国情出发,创新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在于推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系,巩固最初的农业创新,集合各方成果的创新,以及吸取其他国家的发展优势用于自身创新发展,构建集成化的农业技术,机械化的劳动生产以及信息化的生产经营等现代农业发展体制。第二,注重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突出重点的建设水利工程,土地整改工程以及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应用。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建设之一,除此之外务必实施无土栽培种植技术,弥补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的不足,实现农作物产量增收。第三,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器。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器要重点用在农忙时,对于重点农作物要重点利用,注重农业生产机器跨地区作业,缓解农业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效率,基于我国地形特点以及农作物的种植特点,开辟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3.利用科学的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注意在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施肥等方向发展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村大量的耕地无人种植,但是有的地区又存在耕地过度利用的现象,这种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在我国南方有大量的质量好的耕地的农村,耕地没有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有将近40%的耕地只耕种一季,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可见在我国农村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务必要加强农林副产品,农业工业的污染以及生活污染等方面的防治工作,真正做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

4.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前提。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推广,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政府对农业大量的投入。同时为了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如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等,这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

发展现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很好的改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为做大做强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做贡献。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5

(一)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概念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不断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武装,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化为先进水平现代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二)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广西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极大地加速了广西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农业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标准,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是:社会人均GDP实现61.23与标准值相差38.7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24%,不到标准值的1/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例为18.20%,不到标准值的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为8.725%,低于标准值12.75%,森林覆盖率远高于指标值;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37.2%。但是,广西与全国比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更是落后不少。对照农业现代化几个必需要素,广西的优势是:

一是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方面在全国领先。例如超级稻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糖料蔗品种的研发及推广、香蕉、木薯、桑蚕、丰产林的品种研发及推广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二是形成几个全国第一或领先的产业,如糖料蔗、桑蚕、木薯、速生林等。这些产品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全国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三是化学化生产方式已成为常态,农民对使用化学辅助材料接受程度高。四是形成了一些高效农业品种及模式。如优质香蕉的生产、热带水果的生产等。广西的劣势也十分突出: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37.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57%。二是产业化程度低,更谈不上规模化、集约化的组织生产,农民对生产什么基本靠自己感觉,缺少产业引导,故少有产业化生产。三是自然条件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广西大部分地方是山区,土地不平整,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并不适应这里。农村山多地少,规模种植也难以组织。四是水利条件差。广西由于地理条件不好,多年来水利设施一直发展滞后。虽然广西年平均降雨量在全国是较多的,但是全区仍然有多个旱区,这主要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的工程性缺水。因此,广西建设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三)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1.发展状况。至2012年,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一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原值达24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196万kW,拖拉机150万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农机总作业值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7.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三是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621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155个,农机专业户101.1万户,农机户总数210.9万户。五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加快,共推广农机新机具35万台套,培训农机技术人员72850人。2.存在问题。广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总动力排在全国26位。二是农机化发展水平低。37.2%远远低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三是重要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使用未成熟形成了新的发展“瓶颈”,影响了广西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例如,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前者属于难以推广,后者属于机械不成熟。四是山区自然条件和农民经济发展水平低,影响了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五是没有探索出适宜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新模式,农民甚至各级干部普遍对机械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六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机械化技术推广。

二、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和作用

(一)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首先,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要素之一,它在现代农业中排在首要的位置。农业现代化首先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这个生产方式就是机械化。其次,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各个要素中始终贯穿各个要素的始终,各个要素的实现要依靠机械化来完成。例如,水利化的实施,在水利设施的末端向农田灌溉或者运用先进的滴、喷灌技术时要依靠农机来作业。而化学化同样要依靠农机来实现高效合理的管理。即使在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保存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机械化的支持。可以说,在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农机化在发挥作用,也只有在各个环节使用农机化,农业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二)农机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1.替代人畜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农机化对于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作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伴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机器替代人力从事农业生产可以提高数十乃至数百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开发了农业生产领域。在机械化条件下,人们可以轻易大规模改变生产环境和条件,一些通过机器来完成的农艺或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3.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机械化拓展了农业科技的研究范围,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也促使农艺与农机必须紧密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的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都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所以,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4.农机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农机化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用武之地,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5.农机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实施机械化将促使农民主动掌握现代农机科技技术,特别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进程中,农机化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将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一种新的、高效的、高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促进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思路

(一)提高对农机化重要性认识。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第一,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农业、农村中,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必须是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于劳动力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农业机械化是发展节约型农业的关键。

(二)抓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契机,实现装备跨越发展。自2004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实施补贴以来,这一政策对我区农机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抓住时机努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要鼓励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购买农机具,提高装备数量和动力水平。二是要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机具,在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环节机具的推广使用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例如,出台地方累加补贴政策,对购买插秧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对象累加补贴。三是出台广西农机作业补贴办法,对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推广“瓶颈”环节进行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机械化。

(三)积极探索广西农机化发展模式。一要大力发展符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机服务模式。在平原地区,要扶持大型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农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这类合作社主要装备大型先进机具,实施连片作业,可以完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二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的发展。三要大力鼓励山区农民购买轻便、小型、易携带的小型农机具,如小型高效的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

(四)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解决当前广西农村农机使用不合理的办法就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通过农机合作社,一是可以扩大农业机械化作业面,提升广西农机作业水平。二是实现农机具合理使用,提高农机使用率。三是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着力破解广西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水稻和甘蔗是广西主要农作物,这两大作物的机械化生产程度决定了广西的农机化发展水平。水稻生产机械化重点是解决水稻机插秧程度低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解决推广机插秧观念问题。要大力普及和推广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提高插秧机利用率。二是出台扶持购买使用插秧机的有效政策。对购买插秧机和育秧设施时给予地方累加补贴,鼓励农民踊跃购买插秧机;对农民使用机插秧时,给予作业补贴,鼓励农民大力应用机插秧技术;同时与优质稻良种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在种子供应上给予优惠。通过这些政策,促进使用机插秧成为常态。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6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企业

现代农业企业是以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企业,就是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及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及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企业,核心是现代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企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企业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企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企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企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企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企业特征是经营企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农产品加工率超过90%,加工环节的劳动力远远超过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

三、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经济学标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经济标准是: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每个农业劳动力来自农业的收入至少能养活10人。

我国离现代农业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肉类3至4吨,而我国仅是人家的1/20和1/14。据2004年底的统计,中国乡村人口仍占58.24%,人均耕地也只有1.5亩。2003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0.5%。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1%。

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短缺、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式不可逆转,而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相对落后,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几代人的追求和理想。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企业。

我国农业至今还没有走出旺季“卖难”的传统农业怪圈。再次说明,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群),发展商品型的现代农业企业是我国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

五、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现代农业企业要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笔者认为企业应采取以下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商品的标志化,效益的最大化

1.加强企业种植基地的建设,实行土地集约管理、机械化耕种,提高劳动效率,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应打破传统的土地分散管理,将农民部分土地流转到企业来,实现农场化,机械化、科学化的耕种模式,实现“一村一品”,让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享受收益和各种福利待遇,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农民收入有保障,同时可以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保证企业原料供应,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2.实现粮食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形成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粮食初深加工是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企业产业链条,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是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实现企业经营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社会化、效益化的有效保障。

3.运营现代新技术,不断扩大企业营销网络,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当今世界已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新技术应用已打破传统的营销手段,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面向全国乃至与世界企业及产品信息,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实现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交流、网上订购、网上结算,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逐渐形成企业的固定客户,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7

(一)调查地基本特征

望城区和沅江市地理位置优越,面积较大,人口集中,农业基础雄厚。近年来,两地大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实用新型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已发挥积极作用。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区调查,基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状况的综合考虑,兼顾了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科技支撑农业的状况,有利于全面研究农民利用新技术发展农业的情况。1.农村空心化显现根据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发现35.4%的农民在50岁以上,而30岁以下的仅占19.8%,可见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问题。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谁来种地”的困惑,二是村庄处于半荒弃状态。2.农户可支配收入较低调查显示,这368位农户平均耕种面积(含自有承包地和从他人处转包地)较小且分散,无法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耕种,无法形成规模经营,以致农户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很低。湖南多山地丘陵,地理环境恶劣,人多地少,很大程度上属于小农经济,不利于大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率低。过多的农业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通过座谈会笔者发现,农民的年现金纯收入与消费大都相抵,无存款。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投入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低,所以生产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二)样本基本特征

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情况(见表1)看,呈现的特点有,第一,男女比例不协调——在调查的368位农民中,315位为男性,只有53名女性;第二,年龄分布差异大——调查对象的年龄35.4%集中在50岁以上,25%集中40~50岁,30~40岁的调查对象占据19.8%,而30岁以下的仅占19.8%;第三,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被调查的368位农民中,未接受过教育的为1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5人,仅占6.8%;第四,信息化程度不高——每户平均拥有3部移动电话,但只有29户拥有电脑,信息交流不便,不利于新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使得高速便利的信息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第五,经营规模小——368户农户平均耕种面积(含自有承包地和从他人处转包地)为4.3亩,规模较小且分散。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对于阻碍农民采取新技术的原因,如表2所示,有51.4%的农民认为是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不能支持农民自主实施新技术。有14.9%的认为技术指导不到位也是阻碍采用新技术的重要因素,而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优良品种选取、机械设备的购买等都需要政府资金大力支持。但事实上,政府的补贴非常有限。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弱势产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使得农户在心理上对政府的依赖更强,他们需要政府的政策措施及补贴来刺激其生产积极性。政府采取的补贴政策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等。虽然政府不断加强对推广农业新技术补贴的重视,但其补贴力度远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供求体系不健全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体系自身存在断层,中央与地方的农业科研机构并不存在隶属关系。湖南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主要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湖南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企业三大系统中进行,但长期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使三大系统在技术投入、人员配置等问题上难以协调,在技术成果推广等环节上相互推诿,制约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并且,科研机构研发的时效性和自发性较差,新技术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低,与市场的需求不能对口,导致半数科研成果无人问津。通过调查可知,新技术的推广渠道受限制。如图1所示,农民采用新生产技术的主要来源渠道有邻居的传授、农业技术部门的推广以及电视广播。显然,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要来源局限在某几种方式,而缺乏多元化的畅通渠道,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受到束缚,遏制了农户对其认知的加深。特别是网络使用的较少,忽视了当前信息技术的高效便利。对于新技术的推广,还缺乏完善的宣传体系,广大农民无法及时有效地接受新技术,使得大量有效资源未能效用最大化。技术创新机构与农户之间无利益联系,对于物化的技术成果,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大多数能取得一定利益回报,但许多具有公共性的农业技术成果却因无利益回报而得不到推广应用。可见,作为供给方的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脱节,作为中介方的推广部门又与需求方农户脱节,权责不明晰使得体系内的交易成本增加。

(三)推广机制运行效率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效益。其效率低主要是因为技术指导不到位和机构不健全。在接受调查的368位农民中,只有139位在近3年里接受过技术指导,229位未接受技术指导。说明在农村还有大部分农民尚未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推广与指导,农技推广部门工作尚不到位。根据表3,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农民接受的内容主要是除新品种培育、机械化管理和产后加工技术以外的其他技术,但是,他们更希望接受新品种培育的指导。农技推广人员应积极进行新技术的传播,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同时对农民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农民实际接受的技术指导类型和希望接受的类型对接情况还有待改善。针对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进行的座谈调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基本在大专或大专以上,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平均达10年,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他们在近3年平均每年下乡进行技术推广工作约70天,而技术推广的报酬都是政府补贴。但是,所在单位并没有就其所从事的农机推广工作建立网上农技信息化服务系统。由于县乡财力有限,农技推广部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较差,基本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现代化条件下农技推广所需要的科技推广设施,包括交通工具、仪器设备、电脑电话等,公益性农技人员无工作经费,缺乏知识密集型的科技推广人才,以致服务手段落后,服务热情不高,效率低下。目前的农业技术体系的运用与推广,已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素养有待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占大部分,另有部分从未接受过教育,这两部分所占比例高达78%,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2%,大专及以上的仅有6.8%。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总人口的39.1%,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农村中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使用现代化机械和技术比较少。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农户面对面的接触,发现大部分农户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科技素质较差,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所以主动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认同感不高,只是一味保守地延用传统耕作技术。目前的农民大多为兼业农民,未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农业科技素质有待提升。

三、政策建议

在四化两型背景下,鉴于望城和沅江两地现代农业的建设,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机制创新两方面探讨相应的对策(见图2)。

(一)外部环境优化

(1)建立一个以政府投入机制为主导的优化模式,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主体的博弈中,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职责。政府提供的技术推广服务是标准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区别私人产品之处在于其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即人人均可共享,但同时不影响其他人共享的质量,才真正属于公共产品。基于此,政府的有效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扮演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加大对科创经费发放到位的监督,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支持可市场化运营,并建立鼓励机制对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农户进行激励。(2)加强现代舆论的有效引导。广大媒体应深入农村基层,利用其广泛宣传与监督作用,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作出较为实际的报道,对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农户都有一定的心理激励作用。我国新闻媒体数量多且规模大,有着共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既有各自特点,又是一个整体。要发挥主流媒体形成舆论、组织舆论、主导舆论的主力军作用,发挥都市类媒体贴近百姓、形式活泼、传播面广的特点,发挥网络媒体信息海量、开放互动、即时传播等优势,适应群众接受习惯,有效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在引导人们关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监督各部门工作的实效性和调动科技支撑主体的积极性。

(二)内部机制创新

(1)农业科技创新是助推农业发展的一大引擎,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作用,用不断创新的农业科技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首先,优化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强化中央与地方科研机构新技术的层层递接,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这三大技术优化系统在技术创新上的协调发展。其次,增设市场调研部门,加强科研机构与市场的对接,提高有关科研新技术成果的市场应用能力。再次,根据湖南农业自身的特点,重点突出地方性优势,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种子、施肥等技术研究,有层次地推进机械化耕种,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2)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我国的粮食丰产、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农业技术工作者肩负着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情监测和农业病虫草害的防治,加快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广制度,深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轨任务。第一,重点拓宽农技推广渠道,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加快“两型”农业技术推广。第二,不断增加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转变为生产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第三,逐步建立一个农技推广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工作人员走进农民、农村的积极性,并定期从农户处收集对技术推广的反馈信息。(3)强化农民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农户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且需求差异较小,重点要培养专业化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能力与知识水平,引导农户主动接受新技术,提高科技传播的价值导向行为。首先,重视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进行定期的基础教育培训。其次,倡导农民转变观念,加快摆脱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主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的指导。最后,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8

一个系统要保持稳定,往往要让这个系统输入与输出的资源和能量保持相对平衡。若一个系统总是不断地输出资源和能量,这个系统很难保持稳定,且终究是要崩溃的。

当前中国农村,正是这样一个不断向城市输出资源的系统,其主要表现是农村人财物不断地流出农村。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了,农村有钱人进城买房生活了。留在农村的,除了留守老人、儿童外,再就是没有能力离开农村的贫弱农户。

奇怪的是,如此一个人财物不断流出的农村系统,不仅保持了相对稳定,而且实现了粮食的八连增。其中原因何在?

原因很多。首先是农村税费改革乃至取消农业税,国家降低了对农村资源的汲取;其次是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了中老年人务农。过去农村地少人多,农业出现了严重过密化,年轻人出去了,留下来的中老年农民仍然可以种好田,生产足够多的农产品;再次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年轻人在外就业获得收入,这些收入部分返回村庄。人是出去了,收入却回来了,最典型表现就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农村住房建设越来越好。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年轻人出去了,但农村土地留下来了,这些土地不仅让留在农村的中老年人口可以继续种地务农,而且正在滋养壮健一个农村新的中农阶层。新中农阶层的出现,成为稳定农村社会系统的重要结构性力量。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新中农阶层的诞生

大量农民或永久离开农村融入城市,或只是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老终究还会返乡。一般来讲,进了城的农民是无法直接耕种土地了,但又搬不走土地。留在村中的土地由两部分人耕种,一种是外出务工无优势的老年人口。子女外出务工了,老年父母在家务农,耕种自家农地。“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土地,即使父母年龄大一点,也都可以种好。正是通过这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为农民家庭提供了获得较为体面生活的经济基础。

还有一种是因为各种原因留在村庄的中青年夫妇,比如因为父母年龄太大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子女太小还需照料;比如被村民选为村组干部,村民希望他们能留下来组织农民维护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比如有个小手艺、跑个运输、养点鱼,总之是有一些副业收入;或纯粹是因为田多,种田可以有一定规模,从而有不低的收入。无论什么原因,有一部分农村中青年夫妇留在农村种田,他们从外出务工的农民那里转入耕地,扩大了耕种规模,提高了农业收入。

这样一类通过转入外出农户土地而形成一定农业经营规模的中青年夫妇,若可以有二、三十亩的耕种面积,他们一年的收入就可以有2―3万元,这个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水平,而且这个收入还是以具有完整家庭生活,兼营副业情况下获得的。且在当前农业生产力条件下,一对夫妻耕种二、三十亩土地的劳动量并不繁重。

新中农阶层对农村建设的意义

这样一对耕种二、三十亩土地,所获经济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的中青年夫妇,有着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对老年人从事农业,这种规模农户也有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和动力。这类中青年夫妇,就成为了当前农村正在崛起的新中农阶层。

新中农阶层十分重要。因为主要收入来自种田,新中农阶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就都留在村庄内,他们利益与村内事务密切相关,因此对村内事务有着最为真切的关怀。他们是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最热心的倡导者,是村庄人情往来最热情的参与者,是农业新技术、耕作新方法最主动的采用者,是村庄社会秩序最有力的维护者。因为年轻和有经济实力,他们有做成一些事情的能力。也正是这类中农阶层,成为了村组干部最为重要的担当者和后备人选,成为农技推广的“带头人”,成为社会治安的“线人”,成为农村文化的“中心户”。并成为党在农村基层最可靠的支持者。最终,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骨干。

从我们调查来看,当前农村已经形成了约占农户总数10%多一点的中农户,这些中农户的规模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通过中农户的骨干作用,加上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农村社会即使有人财物的外流,农村仍然可以保持稳定。这就是当前农村人财物外流情况下,农村仍然保持了正常秩序的重要原因。

资本下乡冲击新中农阶层的形成

现在的问题是,政策部门似乎都缺少对当前农村出现的新中农现象的足够关注,更缺少对新中农巨大作用的充分认识。政策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一直有着积极推动资本下乡,以将农民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从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积极性。

通过资本来形成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由资本去占用分享本来一直还留在农村的土地及其收入。资本下乡了,土地集中到资本手中,则之前尚依靠土地来获得农业收入的老年人,也就无事可做。而之前靠外出邻里亲朋通过不规范低价格转入土地形成了适度经营规模的中农,也就不再能保持住适度的经营规模,他们因此无法获得稳定的农业收入,而不得不从农村退出进入城市。伴随中农的解体,是农村中青年人不再有能在村庄待下去的经济条件。

这样一来,资本下乡之后,在村庄中,就是外来资本和无法进城却又无所事事的农村留守老人(及儿童)。资本是外来的,是要在村庄赚钱的,留守老年人是无所事事的,尽管资本有时要雇用他们来为农场劳动的劳动力,但所需不多。这两个部分之间除了利益竞争关系,几乎不可能建立亲密友好关系。笔者调查过的土地流转给资本经营的村庄,资本强烈希望村庄搬走,而只留下农田由自己经营,因为只要有土生土长农民住在那里,这些农民就会与资本发生矛盾冲突。

离开中农,仅靠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稳定的基础就不牢靠。而若资本下乡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这样形成的农村社会结构则几乎可以肯定是无法稳定的。当前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即使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绝大多数也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其中,大部分都将返乡。在这种现状下,通过资本下乡来发展现代农业,即使农业可以发展好,但这对农村来讲,对于农民占多数的中国来讲,都绝不是好事。

大力发展新中农,维持农村平衡

当前国家所应做的,不是推动资本下乡经营农业,而是要大力培育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村新中农阶层,要为他们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共同生产环节的困难。站在培育、保护和发展农村新中农角度来制定农村政策,比当前农业部门极力推动资本下乡的现代农业,要靠谱得多。

当前中国农业部门存在的一个极大问题就是习惯单纯从农业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中国的农民问题是比农业问题更难解决、更为根本的基本国情。

由此看来,当前中国农业政策中,尤其是粮食生产领域的政策方向应该是,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中农,警惕大农,限制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鼓励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以及农业科技领域。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范文

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篇1关键词:农业机械;应用价值;一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经济整体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与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