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范文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1
[关键词] 积石山县 良种技术扩散理论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41-01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着集约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和涌现的今天,大量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并未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实施,未能实现新技术和新成果在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方面的价值,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型和发展。过去传统的以政府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扩散的单向性,供需脱节,信息不通畅,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等突出矛盾导致了新技术推广缓慢,技术应用效率不高,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农业技术扩散规律,构建新形势下高效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紧迫任务。
1 良种技术扩散理论基础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1.1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我们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定义,需要结合我国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广泛吸收传播学和替代学之间的合理内容[1]。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某种方式和渠道,在社会生产体系中进行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即技术创新、传播媒介、潜在的应用者和社会经济系统。在很多学者文章中经常使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和农业技术扩散,并且经常将这两个概念交换使用,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2]。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开始于技术研发和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之后,而农业技术扩散开始于技术和技术发明过程中,两个概念的出发点不同,也就是农业技术扩散概念要广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1.2 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
农业技术扩推广分为了广义农业技术推广和狭义得到农业推广,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广义的农业技术推推广包含了教育、农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3]。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和主导作用,也存在民间自发的社会活动,政府和市场机制有效相结合,单相选择和资源配置相结合,国家政府的公益性提供和社会产业化供给相结合,这就使得农业技术扩散比农业技术推广更加广阔[4]。其既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成果相结合的问题,又能很好的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其主要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经过充分试验、技术开发和成果展示之后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和推广部门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而农民群众又和上述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十分困难,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因此,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调的是技术创新的形态由实验向着实用技术开发转化。而农业技术扩散主要侧重于使用技术创新在农户内部和农户之间被采用。
2 基于积石山县油菜种植的良种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
2.1 地理位置分析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地区,中部为二阴山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海拔1787~4308米。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既含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受地势影响,全县气候差异很大,又具有小区域性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为660.2毫米,平均年蒸发量约88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323小时,无霜期133至168天之间。冬春季干燥,夏秋季湿润,十分适合发展油菜种植产业。油菜已经成为积石山县农业支柱性产业,尤其最近几年,地区改革种植模式,摒弃传统油菜品种,积极发展双低油菜种植,在该读取生产的油菜具有芥酸和硫苷净含量低,产量和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2.2 积石山县油菜种植历程分析
油菜是积石山县唯一的油料作物,最近几年,随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扩散和影响,地区油菜种植品种和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1年油菜种植面3880公顷,其中有超过90%以上的是传统油菜,到2014年,该读取油菜种植面积为4066.6公顷,几乎全部都是双低油菜,其其中膜侧油菜3万亩,建成9个千亩膜侧油菜示范点。平均亩产量为每公顷2172公斤,最高产量为4335公斤,产值由每公顷2.25万元提高到4.86万元。随着地区油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地区从2001年以后照现有引进了了华协1号、青杂2号、3号和5号等双低油菜品种,分别积石山县的小关镇、别藏镇、中咀岭镇、居集镇、徐扈家镇、寨子沟、吹麻滩、胡林家、柳沟镇、石塬镇刘集镇等11个乡镇的90多个新政村进行了新品种扩散种植,并建立了多个示范区。通过合理轮作、精细耕作,科学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使得双低油菜示范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3405公斤,极大的促进了地区油菜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⒖嘉南
[1] 张永林,李子奈,刘玲玲. 农业科技创新扩散、要素流动与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性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1(03)
[2] 易磊,和炳全. 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04)
[3] 霍学喜,董银果. 简论现行管理体制对种子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04)
[4] 廖振鹏. 知识、创新与核心能力[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2(04)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207-04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 Gui-hong1,FU Xin-hong2
(1.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101, Jilin,China;
2.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ime series data(1985~2007),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People's better living standard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urn, boost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guarantee the benign cyc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technology progress orientat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oa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ment mechanism of new technology extens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granger causality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研发投入的保障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本文运用实证方法来验证这种关系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学者已对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董晓亮等[1]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黄钢等[2]指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姜鑫[3]对速水-拉坦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应该以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为侧重点,通过农业技术变革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宋磊等[4]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明显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存在着动态均衡关系;宋燕平等[5]利用实证分析了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指出农民受教育程度与产出效益成正比,农民的素质与农业技术的扩散关系密切,我国农民素质低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李录堂等[6]探讨了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郑林[7]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翟虎渠[8]提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重点应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的根本转变。鉴于农业技术创新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研究假说与理论模型
2.1研究假说
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并非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过程。下面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农业技术创新程度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假定农业技术创新程度越高,范围越广,越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假说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程度。假定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
2.2理论模型
本文将用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层面5个指标来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本文的基本模型设定如下:Y=F(X)。其中Y为农业现代化指标,X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标。
3实证研究
3.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研究采用1985~2007年全国总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如无特别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1986~2008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及1985~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考虑到数据的均衡性,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均为产出指标。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并未对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IPC大类的分类统计表中的A01类(农林牧渔)的国内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指标(ZL)作为农业技术创新指标。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如果用单一指标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有违科学性原则,本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层面,选取人均粮食产量(LS)、人均肉蛋奶产量(XQ)、农村人均纯收入(CSR)、森林覆盖率(FGL)和自然灾害成灾率(CZL)5个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其中生产层面通过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肉蛋奶产量两个指标反映;生活层面通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反映;而生态层面通过森林覆盖率和自然灾害成灾率指标反映。
人均粮食产量(LS):是指全国总人口平均占有的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粟及薯类和豆类的产量。人均粮食产量能更真实地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平。
人均肉蛋奶产量(XQ):是指富裕的生活离不开肉蛋奶的消费,因此该指标也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CSR):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获得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为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将农村居民纯收入按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指数,用P表示。具体如表1所示。
森林覆盖率(FGL):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然灾害成灾率(CZL):用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若该指标是负向指标,则指标值越高,说明生态环境越差,越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3.2单位根检验
为了消除趋势影响,将所有指标取对数,分别表示为LNZL、LNLS、LNXQ、LNSR、LNFGL和LNCZL[9,10]。从图1趋势来看,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LNLS、LNXQ、LNSR、LNCZL、LNFGL与农业技术创新指标LNZL之间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平稳趋势,需要用单位根检验法来确定它们的平稳性。
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对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及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虽然时间序列变量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是非平稳的,但其差分变量DLNZL(1)、DLNLS(2)、DLNXQ(2)、DLNSR(2)、DLNFGL(2)和DLNCZL(2)是平稳序列。
3.3协整检验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1985~2007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各指标和农业技术创新指标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5组数据的第一行均显示似然比统计量大于5%的临界值,表明第一种假设不成立,即存在协整关系。从第二行可以看出,似然比统计量均小于5%的临界值,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成立,即有一个协整关系。
3.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该研究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表4表明,LNZL是LNCZL和LNLS的格兰杰原因;LNFGL和LNSR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而LNXQ与LNZL之间互不影响,不存在因果关系。
实证结果分析:①由于自然灾害成灾率是个负向指标,LNZL是LNC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或者说较高的自然灾害成灾率是由于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所致。另一方面,LNZL是LNLS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改良种质资源、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等途径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②LNSR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鼓励其购买优质良种和获得先进的种植技术,而LNFGL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扩散。③LNXQ与LNZL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4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态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可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生活和生态两个方面表现。第三,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
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措施:第一,加大研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力度,开发适合中国特色发展阶段的实用技术,尽快把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建立农业新技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者之间共同利益的纽带,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董晓亮,周玉芝,王英宾.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73-74.
[2] 黄钢,李颖,王玲,等.科技价值链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关键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07(12):1-4,26.
[3] 姜鑫.农业技术创新的速水-拉坦模型及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实证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08-3411.
[4] 宋磊,王青,薛继亮.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均衡分析[J].商业时代,2009(10):12,19.
[5] 宋燕平,栾敬东.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关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4):52-53.
[6] 李录堂,薛继亮.我国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5-19.
[7] 郑林.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J].中国农史,2004(3):37-45.
[8] 翟虎渠.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 宿桂红,常春水,李延霞.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自主创新关系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3):35-37.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3
关键词:环境友好;技术创新;农业经济
基金项目: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培育建设(合同编号:20140113-5)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66
我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依旧是“三农”,这已经连续第十四年重点不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史至今,一直以来没有改变[1]。科学技术是农业的发展力,促进农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创增收的捷径,解决农村问题,减少农业资源枯竭的有效途径[2]。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发生,农业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环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点之一。在目前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基于这个背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农业科技发展逐渐成为农技创新发展的趋向。
科技大革命前,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友型农技创新的概念,h友型农技创新,克服障碍[3],如传统农技创新失败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为了解决资源短缺等难题,防止环境的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造成了相当多的新的问题,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和人们的传统观念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进一步验证。
1文献综述
1992年里约峰会首先提出“环境保护”的大致概念,在以后的发展里,其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扩大到农技创新领域[4]。学者首先肯定了环友型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如Jaffe通过对环友型技术早期扩散实证研究,环境友好的技术来控制“污染”,有利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但是农民也需要创新,在产品价值链上的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包括规则方面的创新。基于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的需要。环友型农业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该技术可以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满足农业需求,提供潜在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环友型农技创新可以促进可持续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相应的能源问题[5],但是环友型农技创新具有相当明显的外部性和复杂性,获得可持续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合理,是环友型农技创新的根本目标。在环友型农技创新增强的背景下,环友型农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友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探索。完善农民生态保护,对农业企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环友型农技创新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通过技术创新来连接,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建立环境友好农业,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充分体现学术价值之间的关系[6]。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革思路,进一步调整环友型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2概念界定
农技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目前所拥有的工业技术为基础,其实质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覆盖,即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农技创新对于传统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相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多年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中国追求经济效率的主旨,导致资源的枯竭、环境破坏等因素也不可忽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传统农业环境恶化,导致资源枯竭的技术创新出现。
环友型农技创新是遵循传统的农技创新效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技术创新的资源和研究的基础,重视环境的发展变的关键原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转化,实现价值分配,创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本质上,环友型农技创新和传统农技创新过程,服务体系是相同的。
在一系列的生产效率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管理追求经济效益的主旨下,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投资规模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创新理论的诞生,推动农业科技市场需求的创新[7]。考虑驱动因素,农业生产发展基础和掠夺性生态环境与环境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代价,对可持续农业资源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强调。
新的环友型农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但由于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与其他创新活动相比而言,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市场相对薄弱,这使得环境规制是一系列的,关于环境创新的驱动因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根据政策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税收政策、农业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外部环境友好的物理和技术创新农业经营意识,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采纳的一代[8]。与传统的农技创新相比,正面和负面的溢出效应将会使内部环境影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监管,并导致一个“双赢”的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农业企业对农业环境监测,需要农技创新。
电气、机械等现代技术领域是传统农技创新的知识供给,新型农业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新农业技术的特点,具有易于引进和模仿创新,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优势,但出现农业资源枯竭污染和生态农业的环境。
不同于传统的农技创新,为农业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的创新体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论,农技创新过程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农技创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农业技术在农技创新保护环境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是传统的农技创新,并注重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使用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和农业环境污染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环友型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资源和环境,通过农业突破传统的技术创新。推进和实施环友型农业的经济效益在合理的规模和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创新的需求,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了农业经济,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9]。因此,稳定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环友型农技创新必须“融合”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改善和克服环友型农技创新和技术,使负外部性。获得和环友型农技创新进一步增加的效果。
3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
推动传统农技创新的需求,环境监督应该对环友型农技创新,突破融合的传统农技创新的前提下的农业企业,如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增加农业生产质量。优化主导作用,形成新产业,优化农业文化和产业升级,最终由广大人民群众带动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增长在新领域也会有新的要求,在新需求的指导下,大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因此,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环友型农技创新可以由人为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人们将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环保材料、农业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一个基础环境,提高技术水平。如图1所示。
3.1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水平是专利的最重要指标。基于环友型农技创新的特殊性,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如环友型农技创新与推广,可申请由畜牧业和渔业产业的专利,促进环友型农业技术的程度,带动农业经济相应的增长(如表1)。由全国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测量。作为过渡性地指标,促进环友型农技创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可靠的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基于技术创新的环友型农业技术方面的分析,如农业清洁和节能技术、农业机械的使用,确定综合值[10]。
3.2研究方法
根据VAR模型(著名经济学家ChristopherSims测量和分析)的个人关系和环友型农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通过单变量变精度平滑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测试。为了深化综合评判,协整检验协整方程,基于VAR模型,农技创新环境友好相平衡关系具有因果关系和农业经济增长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的发展过程。
3.3实C分析
3.3.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伪回归,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的相应稳定性。软件如Eviews7.0,进行可行性和ADF单位根检验、基于时间序列和更准确的决定。并为协整检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表1显示了LN,ADF的差距,在PA的临界值前的测试结果,如1%、5%、10%的微分形式的原始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初始假设可能不拒绝有单位根,属于非平稳序列。差异与临界值比较的显著水平,二阶差分原始序列的ADF检验形式价值低于价值。因此,第三阶时间序列的关系和长时间的协整检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3.2建立VAR模型 在时间序列变量的VAR模型中没有先验假设,是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和研究滞后函数回归模型。在VAR模型中,每个变量应一致,变量可以反映滞后阶(最大可能性)关系,保证有效估计。LnGAP,LnTE,LnPA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可进行VAR模型的建立。
4结语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和环友型农技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科技,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农业GDP。但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的人仍在增加,农业科技投资不是片面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在未来农业技术和环友型的创新,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人民利益的环友型农技创新。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社会参与农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淑娟.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24):150.
[2]姚延婷,陈万明.环友型农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09):123-129.
[3]刘思琪.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07):339-340.
[4]李鹏,吴海霞,李平,张俊飚,郭迪.产业链与技术链双向融合下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03):1-7.
[5]李全启.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15,(15):285.
[6]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友型农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8):122-130.
[7]李亚诗.四川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8]王哲.基于农业支持视角的中国农业环境政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9]陈希勇.农业企业环境友好战略的影响因素及绩效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未来局势
俄罗斯是世界军事大国,在综合实力方面与美国难分伯仲,但是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不得不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民生活需要。中国是世界粮食产量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依然是国家的巨大挑战。尽管国家早已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从全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部分地区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导致传统农业持续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四个发展阶段。现在一般引用的“现代农业”概念,脱胎于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常也将两者并在一起讨论。“现代农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而言的,利用现代新型种植技术发展的农业。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农业”并没有非常确定的官方定义,因为“现代”二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文章另辟蹊径,从三个特殊的视角,去解释现代农业的内涵。
1.1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主要采取人畜手动劳作的耕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古代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的劳力难以推进耕种和收获速度;其次,古代的耕种技术落后,主要以“二牛抬杠”为主。即使华北平原开发了新的耕种技术,也因为古代闭塞的交通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播;再次,古代没有先进的化学肥料以及人工降雨人工施肥等条件,农作物生长主要靠自然光照和降水,农作物遇到病虫害也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未知性太多;最后,古代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四季劳作不同还要受地主的压迫,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现代农业不同,借助人工降雨人工施肥天气预报等先进科学技术,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先进的耕种工具,提高了耕种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稳定的工作质量。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拥有自主选择权,收获的多寡都是自己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1.2机械设备
古代农业主要以犁、耙、铲、锨等作为耕种工具,是“二牛抬杠”式的耕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速度慢,一次性耕种面积小,受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大。农作物收获也只能靠镰刀等工具收割,人畜运载,消耗时间长但是效率低。现代农业建筑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基础上,借助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一天就可以完成古代耕种工具一个月的劳动量。在播种时,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两米宽土地面积的播种任务,并且人只负责开播种机,更先进的西方国家,甚至实现了无人驾驶播种机的耕种模式。农作物收获时,更是省力,现代化的收获机械,可以实现一次性收割农作物秸秆,粮食颗粒脱壳,粮食装袋三项工作。是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区别于古代农业最主要的动力基础。
1.3劳动者技能
劳动者技能也属于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一部分。古代农业的劳动者,在年复一年的耕种实践下,自然也积累了一部分耕种经验。但是这里要说的劳动者技能,是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的,关联新的科学种植新知识的劳动技能。为了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也鼓励更多农民放弃传统的种植谷物小麦类粮食,转而去尝试养殖业,渔业以及新兴的蔬菜果树种植等新领域。政府也着力于投资农村果树修剪技术培训机构,养殖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建立,力求提高中国农民的种植技术,让科学知识帮助传统农业发展,让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界活跃起来。
2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要探究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仅仅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发明改造的新的种植技术或者种植机械。广义的农业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创新技术在具体种植过程中的应用结果,涵盖了农业生产新技术从开发到完善的过程,并对整个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多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文章主要从广义角度阐述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采用了套种模式,即稻田种水稻也养鱼。水稻的花粉散落在水田里,成为了鱼最好的饲料。鱼的游动也能帮助水稻松土,排泄物更能帮稻田施肥。农民一次性可以获得两份收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山地多,平原少,传统种植方法所生产的农产品从产量方面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这就意味着面对耕地较少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户精耕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质量为目标,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结合高原、山地地貌特征,推广普及各类农用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生产质量提高
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质量提高,重点表现在大棚蔬菜种植以及农田施肥上。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现在大棚内都建有电子监测仪,能够随时监测蔬菜的生长情况,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状态等,根据电子网络的精确分析,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自动的大棚管理模式,更会实现自己开棚顶接受光线,自动喷水施肥等种植技术。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在蔬菜种菜方面的应用,更会实现蔬菜与电子系统的互联。针对播种的质量方面,以东北人参种植为例。人参作为珍贵的药材,其种子价格昂贵,一斤都在三百元左右,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传统的人参种植,是采用人工手抓撒播的方式,手掌容量的大小,播种人员的经验,播种人员的专心程度,甚至自然风向都会影响种子撒播的均匀度和实际入土数量。人工难免会出现种子撒出实际面积的情况,种子的浪费在所难免。但是中央十套播出的《我爱发明》栏目中,有人发明了人参种植的机械,类似于大型小麦播种机,可以保证每一粒人参种子都能播种下土,提高了播种质量,受到大力推广。
2.3农民素质技能提高
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农民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大都是“经验式”的播种和收获,利用牛、马犁地,几乎不需要很高的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新兴种植技术、新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等,而且要不断更新已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提升了农民的素质。
3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注意事项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在大力推广创新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看到创新技术背后,存在的隐患和挑战。具体如下:①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思考如何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②育种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许多高质高产的品种。这些品种大规模的种植,会间接淘汰低产品种,导致农产品种类单一,失去多样性。而单一品种容易产生病虫害;③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建立在工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且必须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与土地。
4结束语
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和创新,一方面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帮助,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人与自然的相处埋下隐患。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工济民,刘春芳,申秋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
[3]谭华,刘学义.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9).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5
1.1社会资本和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1.1.1社会资本自1980年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正式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出“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从社会结构、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资源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解释。对于社会资本的概念,虽然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但都离不开网络、信任、参与、合作、互惠等词语,而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内容。本研究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的资源,这种资源能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能够体现行动主体借助于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8-9]。1.1.2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是指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等从创新源头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农村成员中传播扩散的过程[10]。农业技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新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广义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相对于农民原有农业生产发生的新变化,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和新方法等。文中所谈及的是广义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有2个关键时期,一是技术创新传播扩散到社区,被农民中的创新者采纳,这里的创新者是指社区中首先采用某项创新的人。二是技术创新在社区内部从创新者向其他潜在采用者传播扩散。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协调发挥作用。而扩散过程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网互换信息和采用一项创新的个体与受其影响、并采用创新的个体之间的社会模式2个方面。
1.2不同类型农村社会资本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
1.2.1村干部社会资本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村干部社会资本是指作为农村社区成员利益的代表,通过其社会网络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其社会资本存量是反映社区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指标,社区技术创新与村干部的社会资本有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干部往往社会资本丰富,其与上级农业部门、相关企业及其他农业技术人员联系密切,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并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优先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可以利用私人社会资本邀请相关人员为村民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增加社区技术创新的机会。如保定徐水是北方著名的番茄之乡,徐水的番茄是以白塔铺村开始逐渐扩散形成规模的,白塔铺村书记带领村民代表先后到山东寿光、廊坊永清、中国农业大学学习蔬菜栽培技术,到北京蔬菜批发市场和多家大型超市联系蔬菜销路,每年邀请县农业局、河北农业大学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展农业知识讲座,该村一直是该地区番茄种植技术创新的“领头羊”;谢庄村是大棚番茄种植专业村,村干部与农业局工作人员联系密切,其总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农业政策,并能够及时得到农业扶持资金用于改善农户生产经营条件,该村农户也表示,正是由于得到了扶持资金才能积极进行棚室改造。1.2.2农民社会资本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农民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农民人际关系结构之中,能为其行动提供便利的资源形式,表现为社会关系资源。Rogers[10]认为,创新者拥有全方位的社会关系网,与消费者、企业界、销售商和科技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付少平[6]研究发现,社会关系资源的多少和对社会关系资源的利用程度影响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学习和采用的程度,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在农村社区中,信息资源丰富、网络发达的居民科技创新采用率高,这是因为其社会资本丰富、交往范围广泛、获取信息渠道广,减少了信息搜寻的时间和成本,增加了接触农业技术创新的机会。本研究发现,这类农户社会结构关系中有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上的亲戚、朋友、邻里,更有建立在业缘关系上的专家、技术人员、农民组织成员、农产品经纪人。他们交往半径大,不局限在本乡本土,很多人都有跨区跨省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联系农产品销路的经历。定州东旺村村民王某的通讯录中有推广站技术员、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武汉市场经纪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等,他每年亲自引进新品种,并且在自家果园设置了试验区,对新品种在本地的适应性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规模种植。谢庄农民谢某自费到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蟠桃栽培技术,率先在谢庄种植大棚蟠桃,并亲自到北京批发市场联系销售经纪人,与经纪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经纪人经常为其提供市场信息和新品种信息。1.2.3社区社会资本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社区社会资本是指社区内部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其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互惠互利和信任规范。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技术从一个农户向另一个农户扩散时奉行的轨迹,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人际交流网络体系的影响[11]。技术创新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受农业推广人员的影响较大,而邻居对于晚期采用者的影响更大。与创新者的冒险性格不同,技术创新的大多数潜在采用者更趋向于模仿早期采用者的行动,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促进他们追随早期采用者,主动采用新技术,而能否成功采用新技术取决于社区社会资本存量。社区社会资本丰富,社区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人际交往频度高,信息传播快,有利于潜在采用者转化为采用者,甚至扩大采用者的范围,增加采用者的总量。我国农民获取农业新技术及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其他农户、邻居和朋友、科技示范户和村干部,这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资本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关系基础上,亲戚、邻居才是他们信任的对象。这说明农村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调查发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时首先会选择向邻居诉说和求助。
2农村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
2.1村干部社会资本
村干部社会资本存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中。正式社会联系指村干部基于社区利益代表的身份在工作中产生的关系。非正式社会联系指村干部作为社会主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如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社会组织、农村科技人员的联系等。村干部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因正式联系产生的社会资本差异,在当前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的多寡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影响政府转移支付资金、政策信息等稀缺性资源的分布;非正式联系不足,关系网络同质性强。这些都影响社区农业技术创新的引进。
2.2农民社会资本
2.2.1传统社会资本多,现代社会资本少传统社会资本是指建立在特殊信任基础上的,以家庭、家族等延发而形成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其封闭性强,信任半径小[12],在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小团体内部信任水平高,而对外部人信任度低[13]。现代社会资本是建立在普遍信任基础上的,以现代公民的社会权利和义务为基础,体现更广泛社会层面的普遍信任、互惠与合作的关系。当前农村大部分成员拥有较强的传统社会资本,缺少现代社会资本。例如农户了解农业技术信息主要通过村民之间的谈话和讨论,生产中不会主动找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寻求技术方面的帮助,对于推广人员推广的新技术持怀疑态度等。2.2.2现代社会资本亟待完善现代社会资本包括垂直型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社会资本。垂直型社会资本指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农民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家、农业机构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我国农民普遍交流渠道狭窄、结交面不宽,多数农民的交往局限于邻居或亲属之间[14]。民间组织社会资本是指民间组织内部成员在长期的自愿互动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任、规范、网络等组织特征[15]。在农村社区,与技术创新扩散联系最密切的民间组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相当部分运行不规范,社员之间技术交流较少,合作多体现在农资的购买、农产品销售方面。
2.3社区社会资本
当前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社会资本存量逐渐减少,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正在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农民的经济理性逐渐增强,情感理性逐渐减弱,传统的以人情法则为特征的人际关系观念逐渐淡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服从利益原则和技术理性原则,农民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越来越少;二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使传统社会资本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逐步消失;三是农村的贫富差距拉大,高收入成员在社会交往中会尽量避免与低收入成员建立联系,而高收入成员往往是技术创新扩散的先驱者,二者的关系疏离阻碍了资金流动、信息传播,对技术创新扩散产生不利影响。
3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3.1从政府和个人多角度努力,增加村干部社会资本存量
政府要搭建起村干部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和农业技术专家之间的桥梁,创造接触机会,为村干部增加社会资本奠定基础。如可以召开多方参加的茶话会、组织村干部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观等活动。村干部作为社区发展的“领头羊”,也要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创造和培育社会资本,与农业相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建立正式和非正式联系,增加互动频率,以及时获取农业技术创新有关的信息和政策资源。
3.2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社会资本的认识
当前农民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要向农民传播社会资本的相关知识,让农民认识到社会资本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生产价值,通过社会资本可以获取政策、可靠的农业信息、资金等资源,从而增加技术创新采纳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民愿意建立和维持社会网络。同时开展人际交往知识讲座,提高农民拓展人际关系网的能力。
3.3开展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培育农民的垂直型
现代社会资本针对农民交往面窄,交往对象结构多为同地、同业、同水平的问题,大力开展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创造农民与技术人员交流的机会,通过科技人员为农民传技术、解难题、送服务,加强农民与农技人员的联系,建立农民对农技人员的信任关系,农民就会积极地向技术人员反映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与需求,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扩散。
3.4发展民间组织,培育组织型现代社会资本
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经济外部性特点,在技术创新扩散中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农民组织有利于农业科技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改变市场环境中农民个体的弱势地位,并且为技术创新扩散提供知识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等,防范和降低技术创新采纳的不确定风险,利于技术创新的引进;其次,民间组织能够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提供农民沟通互助的平台,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另外,民间组织是联系农民和政府的桥梁,利于了解国家政策,充分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应大力宣传民间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引导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政府要为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给予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引导和帮助民间组织进行制度建设,规范民间组织的运行,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社会资本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
3.5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维持和提升社区传统社会资本
社区社会资本可以提高农民技术创新采纳的渴望,缩短农业技术的创新扩散周期。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区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使社区内传统社会资本加速衰减,但是农民对这种因历史文化而自然积累起来的特殊信任仍然具有一种路径依赖心理。针对这一现象,要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倡导和恢复农村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利用农村公开栏进行乐于助人、共同致富传统美德教育和典型人物事迹宣传,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开展娱乐活动,农事季节进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趣味比赛,搭建农民交流沟通平台,激发农民寻技术、学技术的热情,营造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加强人与人、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区互助合作关系的形成,增加传统社会资本存量,促进社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6
1.1国外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20世纪初熊彼特基于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而首先提出技术创新理论[1]。1943年,瑞恩和格罗斯有关杂交玉米扩散的著作发表后,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在学术界确立了地位。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潜心于扩散研究,在农业经济、地理学等多个领域都引入了其研究方法,扩散研究的基本范式也逐渐形成[2]。上世纪50至60年代,扩散理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应用定量化研究手段和数学模型用以描述、解释扩散过程及其内在机理。技术扩散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人类学、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对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学派间缺乏对扩散研究的相互交流。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各学派扩散研究之间的传统壁垒开始消失,彼此开始借鉴、融合相互间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关于扩散研究的成果大量增加[3]。扩散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扩散的内涵、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农业技术扩散类型、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和模型等。
1.2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技术扩散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技术扩散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技术创新的领域。直到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技术扩散领域研究的广度、深度都还有待加强,远未形成系统化及规范化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农业技术创新内涵、农业技术扩散概念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辨析。如对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等的阐述;除此外,研究者们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间的关系也较关注。第二,关于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本身的效益性、自然环境等都会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第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及改进策略。第四,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模型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等。刘怫翔[3]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和农户需求主导型两种模式。律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三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传播型、指导型和交互型;模式的选择主要依赖于该国或地区的政策制度、信息传播手段、农户素质及市场机制等因素。另外,国内有些学者对农业技术扩散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林毅夫[5]对杂交水稻的扩散机理、制度因素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徐玖平[6]等建立了四川地区的旱育秧技术扩散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等。“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农业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引入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以四川省农业技术扩散的实际情况,实证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及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和区域农业生产增加值的关系;最后,根据理论的总结和模型的计量结果,提出了针对西部地区加快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相关政策建议及对策。
2农业技术扩散速度模型的构建
2.1农业技术扩散模型的建立
(1)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2)地区农业综合技术扩散增长速度模型我们应用(C-D)生产函数模型,根据农业生产部门规模报酬近似不变的特点,本文假设农业产出的技术影响因子为中性。
2.2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实证分析
2.2.1数据来源以及相关处理方法说明
本文把四川省农业部门历年的GDP值作为生产函数的产出指标,劳动投入量是四川省同期的农业劳动力人数,记为L;函数的资本投入量为四川历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记为K。我们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计算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地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α、β,数据来自《四川统计年鉴2000~2010年》及《四川省1995~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所以采用Eviews软件对四川省农业人均生产率及人均投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2.2.2农业技术扩散速度测定
应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线性化及非线性化方法对函数参数进行估计。
3加速我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措施
(1)选择适宜扩散的农业新技术。首先,在区域农业经济带,应选用市场优势大的农业技术进行扩散,比如该产品具有的品质高、口感好、外观和色泽鲜、区位优势明显、耐运输能力强等特点;其次,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业创新技术,以适应该区域尽可能大的温差变化、土壤的差异性及虫害威胁等;最后,农业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也是影响其扩散效果的重要因素,应尽可能选择种养、栽培技术复杂程度较小的进行扩散。
(2)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技术的扩散要求,必须改革现有僵硬的农业科技体制,用市场强大的推动力给农业科技扩散加速,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对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种养技术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一方面,多渠道促使科技成果直接与农民见面,尽快将先进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建立新的奖励制度,使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活动直接与自身利益挂钩以提高其积极性,而且这样也能使双方的信息交流更及时准确,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速科技扩散的速度。
(3)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运用农业技术的能力。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对农业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涉农部门建立专业的农业培训机构,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农业基础知识及新技术知识的普及培训,努力形成农业技术源——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的培训网络。其次,通过农业产业化、政府政策吸引等措施,为广大农业企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到广大西部农村地区投资、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使农业生产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西部农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7
农业技术研发与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关键。农业技术创新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又包括基础技术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根据不同的技术和领域又有不同的分类,具体的农业技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农业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和生产的变化需要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尤其需要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在农业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国内专家和学者们从管理、应用和建设发展的角度展开相关的研究,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做出一些新的探索。
1.1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问题
随着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国内外展开了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技术不同于科技,技术是应用到生产中的技能和方法,科技除了包括技术,还包括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即更倾向于社会效益的科学知识;农业技术创新包括研发、推广、改进、应用等过程,且每个过程相互依存和融合,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多是从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而来,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加以丰富和延伸。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难度大、周期长等特点,同时伴随着组织创新,根据创新的对象、性质、方式、阶段、动力和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成果应用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和转移受农户经营规模、农民的素质和传统观念的限制,导致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难度比工业技术创新还要大。农业技术创新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还要理清思路,区分重点。王静认为农业技术创新应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发农产品品种、提高资源利用和转换效率、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还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增加和有效扩散的体制。
1.2农业技术创新的供求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通过应用到生产中从而提高综合效益水平,对农业技术供求关系研究就显得很重要。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供求机制主要由农业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组成,二者构成的供给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相互作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影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供求机制的因素有多种,如体制因素、动力因素、投入因素、市场因素、推广因素、政策因素、收益因素、农户因素、信息因素等。在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基础上,要转变研究视角,技术采用要以需求为中心,同时自下而上的探索研究方法,来提高农业创新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1.3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实践
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内容和环节,且周期较长。高启杰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从体制、经费、产业发展、科技企业、园区建设、技术推广、组织化、政策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裘斌也总结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科研投入不足、技术供给的激励机制不合理、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民采用科技求稳等。陆彩兰等集中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R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范文
本文2023-12-04 18:30:3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