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与技术范文
农业工程与技术篇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200903009)子课题“设施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课题验收会于2013年12月30日在北京顺利召开。该课题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研究员主持,课题组主要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组成。验收会由总课题首席专家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明院长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评审组专家由中国农业大学的陈青云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蒋卫杰研究员、陶秀萍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乔晓军研究员,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华都集团的教授级高工周增产与王顺清教授等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了齐飞研究员的课题汇报,查看了有关技术成果材料,并进行了质询答疑,经过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创新性的建立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理论、模式优化评价方法、工程技术分类方法等,为政府科学决策、指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获得了设施园艺工程及设施养殖工程技术分类方案2套,建立了典型区域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评价的理论方法,形成了西北、西南、华北典型区域设施农业工程集成模式4种,并进行了示范验证,构建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标准体系框架。通过示范验证,所获得的集成模式具有较好的技术先进性、区域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研究所形成的技术标准、专利、论著以及试验示范和人才培养等相关指标均达到课题任务书的要求。课题全面并超额完成项目规定的研究任务,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同时,评审专家还对课题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课题组能围绕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工程集成模式及优化方法,研究获得更多适宜典型区域、适度规模的设施种植、养殖集成模式和整体工程解决方案,从而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验收会还邀请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刘云泽、农业部畜牧业司行业处处长黄庆生等领导出席,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肯定,认为该研究内容丰富,创新性较强,开拓了一片设施农业新的领域,尤其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评价填补了设施农业研究的空白,并且认为设施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对我国设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使我国农业示范园区的验收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此外,希望课题组能继续深入相关研究,加快对涉农企业、合作社、农业推广科技人员甚至是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使研究成果能较快得进行推广,加速我国设施农业更加科学、持续的发展。
农业工程与技术篇2
关键词:农业工程;设施农业;分类方法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发展设施农业。数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从简单的工程技术,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性强、科学、合理的综合体系,并在其中融合了多学科、多门类科学知识,作为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战略指导。尽管我国大部分学者归纳和综合研究设施农业技术,但是对于其充分把握的程度还是比较低,无法更加完整和深入地研究整个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能够充分掌握其中存在的规律,为建立完善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学科体系打好基础。
1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含义
所谓设施农业工程是指综合工程手段和某种保护设施,合理控制和调节农业环境因素,为农作物改善和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和产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选用的都是先进的农业技术、新型的生产材料,以及优良的工程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能源,调节和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湿度、营养等各种条件,实现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2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概念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可分为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但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技术的类型进行划分,只能体现出宏观层面的特征,不能够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中更深、更细的层次结构、时代特点等各方面的特征。所以需要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广义概念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设施农业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其包含的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广义性,不仅需要根据农业工程的生产工具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根据生产者、生产对象以及生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和分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广义要素,有利于构建一个联系性强、相互作用的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体的有机整体,其主要内容涉及到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等多种社会学科内容,形成合力的技术系统,并有效体现系统的人文科技精神。所以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提高农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生产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促进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随之解决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实际上是一个繁杂的技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性,既能够相互作用,也能够相互影响,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特定功能就体现在这些技术相互作用下,所以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放大各项技术的功能,所以在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时,应注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特征:3.1层次性复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由多个小系统组合而成,所以在进行分类时,需要通过解释不同层次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之间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完善研究内容,同时提高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层层递进,从低到高逐渐增加分类的层次。3.2稳定性分类时,全面根据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技术创新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系统结构的独立性、长期性和基础性,放大细分技术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功能水平,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3.3开放性开放性是推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分类工作的本质要求,能够有效长期保持技术系统的动态性和成长性。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是一个融合了多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型交叉社会学科,确保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有效保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运用的动态平衡。其次,还可以帮助技术系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环境积极因素,提高系统自身的组织水平,增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步的效率,但要注意的是,在吸收新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时,不宜分层太多,要注意为每一层次预留更多的延伸空间,避免降低技术系统的稳定性。
4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设施农业工程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社会学科,所以其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帮助我国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适应技术环境的多变,尤其是合理的分析和总结某些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新兴技术,然后根据结果进行分类。4.1横向分类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功能运行,主要是在农业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我国设施农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实现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目标,实现和发挥农业工程技术功能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设施农产品商业化,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内容覆盖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并根据这一特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横向延伸,丰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层次内容。4.2纵向分类进行纵向分类层次,能清晰、简介地解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常用的纵向层次划分方式是线分类法,根据所选定的属性或者特征分次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成相对应的类目,然后排成层次性强、逐渐开展的分类体系。一般可以分成4层,分别是大类、中类、小类以及子类,能够有效反映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以及具体技术和措施等属性。4.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定位方法采取这一分类方法,需要根据分类工作的稳定性特征和原则,鲜明地体现不同层次上的技术内容的特点和功能,在横向发展的同时形成并列关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属性和功能作用,便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为农作物改善甚至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5结语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更,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动态性、成长性以及开放性必定会越来越鲜明,同时作为农业学科研究和建立完善学科体系前提,技术分类方法会随着社会农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不断提高,逐渐体现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化、手段人文化等多种现代特征。在进行分类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在动态组织中把握其功能和特点。提高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水平,能够有效揭示存在技术系统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同时还可以为我国的农作物改善其生长环境,提高我国的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要不断地发展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就要不断地推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有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有效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协同创新,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不断提供先进可靠的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科学合理的技术分类,可以在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把握、复合型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特别是通过分类过程中揭示技术内在的矛盾关系,对解决不同的学科间融合与支撑的难题、形成设施农业大学科格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艳艳.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4)
2韩文峰,于瑞军.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发展预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1)
3齐飞,朱明.周新群等.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1)
4王久兴,贺桂欣,宁永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1)
农业工程与技术篇3
一、推广具有长期性
与其他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推广一样,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可能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既要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又要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目前所处的阶段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作为一种农业生产装备,现代物理农业设备在应用中被农民认识需要一个更为缓慢的过程,原因在于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使用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个农业生产季节才能显现出来,或者是通过改善环境助长农业发展,创出间接的效益。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在作业中的效果立竿见影,农民能看到,比如,播种作业,播种机前行一段距离,种子就被施播入土,完成其工作任务;收获机作业时,我们可以随时目睹农作物被收获的场景。而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作用,往往是不能随即显现的,如种子磁化,磁化后的种子需要在出苗,甚至收获之后才能显现出效果;再如声频助长,声波仪每天2~3小时的使用,但肉眼很难观察到农作物生长的差异,只能在历经一段作用时间之后(技术效果的显现往往需要一个周期的生产实践才能充分展示),与比对试验田植株的测量之后才能得出结果。其中,很多结果是要在收获之后才能得以确认。所以,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具有长期性。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推广,必须遵循技术推广的阶段演进规律,即试验、示范和推广的三阶段性,切不可操之过急。要选好试验点,制定周密的试验方案,与本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开展试验;在取得一定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小规模的示范工作,在示范阶段重点解决技术规程的成熟性;通过示范将技术规程定型之后,再开展更大规模的推广。
二、推广需要强化宣传
宣传是技术推广必可少的手段。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推广,加强对公众宣传引导很重要。因为该技术的应用效果,经常是一种延后或以“隐秘”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更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政府部门、科技推广部门应充分发挥在政策导向、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及时环境污染状况,让公众认识到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向农民宣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和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通过宣传新的科技知识来改变农民传统的观念,增强农民发展物理农业的信心。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毕竟是新技术,因此,宣传要到位,及时贴切,增加可信度,既有说服力还要保持原汁原味,不能随意夸大其词,真正发挥宣传的导向作用。
三、推广要注重方式方法
搞好基础技术试验和研究是做好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用事实说话,用大量的试验对比结果打消农民心头的疑虑,才能在农民接受新事物时产生巨大的说服力。
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过程中,良好的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点、线、面结合进行示范、推广是基本的方式方法。一是要突出抓“点”,即培育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示范户,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二是要突出抓“线”,即成立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服务机构、组织,发挥指导、推动作用;三是要突出抓“面”,即建立较大规模应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示范园区。在整个工作进程中,典型示范应用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和重中之重,要从典型试验、示范中不断总结经验,验证技术规程和方法,力求将该技术深入而广泛地推广应用。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除上述推广方式上的点、线、面结合外,还有工作流程中的点、线、面结合。所谓流程中的点,就是科技项目的立项、培训、现场推动、总结等项目节点。所谓线,就是随时间的推移,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使整个推广工作循序发展,而不是孤立的几个时间点或项目管理点,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水线。所谓面,就是在整个推广项目的进程中,加强宣传和信息传播,使项目呈现整体或立体的推进,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间隔而使项目有所停顿,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穿透性来宣传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经验,实现项目的全面推动。
四、推广要注重协调性
一方面,技术推广中还要充分注重各方面要素的协调性。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项目实施中,先是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并不断总结区域性典型技术模式再大力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本身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因此,要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逐步由单一演进到体系进行推广;其二,在推广应用中还必须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与其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其三,将技术的实施深化到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上,建立新型的物理农业生产模式。
在现代物理农业生产模式定型之后,即总结提升现有成熟的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筛选出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态类型的实用技术体系及其生产模式,同时树立起一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规划、建设。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来提升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质量和水平。要有效减少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科研与农业发展需要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所急需的技术服务得不到满足等问题。由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将科研、企业、技术推广和用户等有效结合起来,避免力量分散、层次重叠、功能不清等问题,加快物理农业工程装备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作支撑,提高技术的成熟度和推广度,并强化技术应用的检测工作。
农业工程与技术篇4
从农业工程技术创新的领域看,既包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大农业,又包括农业的产前处理和产后精深加工全过程的工程技术。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经济繁荣的过程就是农业工程技术装备农业的发展过程。全面推进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推动农业工程技术创新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科技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创新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与我国的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相比,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差距更大,几千年封建小生产意识与观念的残余仍束缚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发展。
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支撑产业、持续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观,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对农业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创建农业生产与农业工程技术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部级研究机构与研究性高校的骨干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未来主体作用,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通过“政府推动、优化整合、协作共建,突出创新”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布局调整、能力提升、自主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一、体系建设。即充分利用发挥好现有农业科技创新的工程化平台,推动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注重“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和“工程技术集成与推广服务”平台建设相结合,促进农艺科技与农业工程技术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满足“实用性、经济性、先进性”三大要求,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成套技术系统集成、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构建主攻方向明确、核心支撑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优势互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研究开发、生产、推广有机结合的国家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体系。
以部级研究机构和研究能力强的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国家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层,开展自主创新,成为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源头;以部级工程中心与具有行业优势的大型企业为主体,组建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体系的转化层,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品创新,成为行业技术的集散地与孵化器;以具有区域优势的科研机构和推广应用服务部门为基础,构建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体系的辐射层,建立覆盖全国的推广服务网络,成为农业工程技术的辐射源。
二、系统集成。在创建农业生产与农业工程技术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过程中进行统一、系统部署,强化高新技术引领下的应用基础技术创新和农艺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的组配融合,全面提升农业工程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开发能力。要做好两个层次的紧密结合。第一层次是传统的机械、土木、水利、化工、电气工程技术与农业生物、资源、环境科学的紧密结合;第二层次是微电子学、工程控制、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化学、生物仿生技术等将与新兴生物工程技术、农艺学、生态学、食品科学密切结合。通过上述两个结合的相互渗透,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形成农业工程技术的效率优势。
三、合理布局。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带的区域性专业化框架下,本着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沿海与内陆、东部与西部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农产品生产相适应的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紧密围绕人类面对的农业资源约束、食物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示范带动活动,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的竞争力。
农业工程与技术篇5
在8月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研究员致开幕词。他提到,本次年会是在国家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现代农业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召开的。李克强总理在最近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业工程学科要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中国“三农梦”,加快提高“三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和“三力”(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一控两减三基本”为主要任务,大力促进农业工程学科科技创新和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协同创新,全面服务现代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全面引领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希望与会科技工作者围绕年会主题,交流探讨,凝聚智慧,深化友谊,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不断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争当国家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的先锋队,发出学会作为农业工程科学共同体的时代强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大会报告围绕“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题,由胡恒洋巡视员、汪懋华院士、蒋亦元院士、罗锡文院士、康绍忠院士、陈学庚院士、赵春江研究员及包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新阶段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考”、“轶事杂谈”、“我国农业航空发展现状”、“变化环境下的农业高效用水及其生态响应”、“科技创新 全面提升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水平”、“国际作物表型信息技术研究进展”、“围绕寒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驱动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大会报告。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及今后发展趋势,本次年会设置了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设施农业工程与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与低碳农业、农产品加工贮藏与质量保障、农业信息与电气工程等6 个分会场。与会代表通过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研讨、墙报展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闭幕式上,江苏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毛罕平院长汇报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装备创新大赛的筹备情况。作为农业工程领域第二个学生竞赛,大赛以智能农业装备类科技发明制作和农业装备智能机器人竞技为主体,通过科技成果展示、学生竞技答辩、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大赛拟定于2015年年底举行,欢迎各个高校踊跃参与,展示高小学生在农业装备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成果,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罗锡文院士致闭幕词,他在总结中回顾了我国推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10年及连续12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带给农业工程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将要改革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将给农业工程学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要求学会要乘势快上,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研究、条件建设、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及学科建设,解决我国现代农业的重大需求问题,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农业工程与技术篇6
关键词:工程技术;农业建设;现代化
新时期,中国人们通过不断努力地探索农业发展道路,促使中国农业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取得很大的突破,更加获得了一些全球瞩目的成果,并且同国际接轨,跻身成为了农业大国。现代化的农业研究工作以及探索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国际的农业格局也有着重大影响。面对这样的形式,需要对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做深入的研究,认真分析现代农业的建设[1]。
1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工程技术的应用和转化,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去加强农业有关技术的研究工作,突破现有农业技术,加大力度发展先进农业技术。在实践中改进原有技术,且将基层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参加到技术的推广中,这样才真正做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1.1农业工程技术内容
农业工程技术可以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在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林业中或其他农业领域中。农业工程技术通常包含内容也有很多,比如基因工程技术、农业环境的保护、农业方面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优良品种的研发、生物技术或有关的其他新技术[2]。
1.2农业工程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
1)农业形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样的开发区应该同该地区所在的政府进行合作,政府需要参与并且协调该开发区的形成,实际含义就是在一块特定的区域内,建设农业研发和生产的基地,还要能带动有关技术继续发展以及推广。现今,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已经建立开发区。这样优越的地域必须具有集中的人科技力量、优越的种植条件、发达的经济。例如,东部的沿海地区建立出农业领域开发的实验区,或者是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这样园区是同有关单位一同建设出来的,这是一种经济实体,为农业工程技术开展实践提供一个必要的场所,进而可以促进农产品开发的进程。另一些模式就是建立农业的示范区以及农业科技的示范区,农业的示范园具有观光的性质,自身特征也很鲜明,具有生态、高效、绿色特点。2)一体化科技的转化模式。一体化的科技农业生产模式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开发、农业开发、农产品销售,将这些工作由同一个科技性质的企业完成,称之为一体化科技企业。例如广州花卉生产企业,一些地区的有关农产品的科技研究中心等。
2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概况
现代化农业是对新兴农业的一种概述,主要是指农业的外在形态。主要从农业要素方面,对农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处理,提升农业和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地理科学、旅游等融合程度,从而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效率,实现农业的产出最大化、最优化。世界范围,不少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非常之高,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但是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由于种种原因,仍然较为艰巨[3]。
2.1现代化农业的特征
首先,现代化农业具有科学化,因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当今农业需要有科学的支撑,科学能驱动其向前一步发展。科技将人力和物力进行解放,农业生产率也就得到了提高,农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其次,农业的信息化,这是当前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能有效的推动农业的高端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品质的更优化发展。农业集约化是国家当前农业战略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方向,主要从注重农业生产品质,寻求更优质的产品;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用先进科学设备,节约资源;从大量资金的投入转变到科技的投入,实现农业高效和快速发展。另外是农业的市场化,这是农业能走到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最后,农产品的多样化,农产品要更加多样和优质,这能提升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2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及功能
现代农业的建设不仅仅具有生产的供给功能,还具有满足生活休闲的功能、生态的保护功能。现代农业建设成功后,追求目标在原有的目标上更进一步。①提升农业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商品率;②高效使用资源,融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农业研究工作以及探索工作,对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国际的农业现有局势上也有着重大影响。新时期,更应重视到农业工程技术带来的促进作用,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不断尝试更多的农业工程技术,提升农业工程技术的转化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型农业工程技术,推动我们国家现代化农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朱沛军.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及现代农业建设[J].南方农业,2015(3):177-178.
[2]蒋家荣.浅谈农业工程技术发展与我国农业科技革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53-54.
[3]齐飞,朱明,周新群,等.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1-10.
农业工程与技术篇7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运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已到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建设基础支撑,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重大举措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农业工程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较为薄弱和滞后的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运输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落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另一方面,相对于农业技术,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农业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单一、技术落后、标准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短板。为此迫切需要构建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当前长远需要,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协调、规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
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工程学科起步比较晚,其中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等服务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和落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将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包括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在内的工程建设人才资源,培养造就支高层次的农业工程研究队伍,这无疑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注入强大的活力。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还将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工程研究的良性互动,繁荣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有利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促进整个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主要以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体,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紧紧围绕农田基础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设施与装备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设施与装备工程等六大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建设工程领域开展系统、集成研究,收集有关基础数据和技术与建设信息,形成有关技术成果、技术方案和模式标准等。
1 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农业部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提出的全国粮食主产区的12个类型区,选择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的3个类型区:东北、华北(含西北)、南方,开展调研工作;在研讨分析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条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与田块集中、坡耕地改造与旱地雨水利用、现代灌溉与排水技术、机井与农电、农业机械化与田间道路设置、农田防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提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工程类型、建设模式、控制指标、建设标准等。
2 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和气候对设施农业(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的需求,选择西南、西北、华北3个区域,对设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研,提出3个区域种养装备和设施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形成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模式,并进行集成试验示范等。
3 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及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在粮油、果蔬主产区各选择2~3个省分别对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的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现状与需求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上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对比试验以及分析筛选,研究提出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工程的典型集成模式;建立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产地加工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试验示范基地。
4 农产品流通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以果蔬、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流通运输技术与装备及产地批发市场有关工艺技术进行集成研究,集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物流(专用运输车、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等)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交易物流质量控制与监测工程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形成农产品快捷、高效、安全交易与流通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与规程规范等。
5 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主要针对水、土对种植业产地环境影响)的共性问题及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农业废水与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农药化肥减施工程等方面的调研;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评价数据库。对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开展农业废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适宜技术试验验证;筛选、集成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技术:形成典型区域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模式;提出标准体系框架。
6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建立支撑农田基础、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设施与装备工程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工程、农业灾害防减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技术,并开展试验示范;开展功能实验室设备配置模式与选型集成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通过涉及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等全过程的六大农业工程技术和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结合、组装、集成,实现农业工程科技成果的集成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形成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的基础平台技术体系、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安全储藏的保障平台技术体系和实现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流通平台技术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化提升,由分散型向系统化整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向科学化、机械化、工程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应用于现代农业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可以为各级政府、企业与农民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条件建设提供基础性技术依据和技术方案、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与规程规范等。
农业工程与技术篇8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20-02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为了迎合就业,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经常会有抱怨,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有机械制造,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建立学生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倡导自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锡文,区颖刚.对发展农业工程教育的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1):223-225.
[2]应义斌,赵文波,郭亚芳,等.浙江大学农业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9):43-45.
[3]王艳锦,王振峰,张全国,等.农业工程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68-70.
[4]黄玉祥,陈军,朱瑞祥,等.农业机械类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4-49.
[5]成善汉,杨好伟,周开兵,等.高校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9,(3):33-35.
[6]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2012-02-01)新华社.
农业工程与技术范文
本文2023-12-04 18:02:40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