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茶文化范文
年轻人的茶文化篇1
张天福老了,在当前的茶人队伍里,我们既没有易中天先生这样的故事传播者,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缺乏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应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的邀请,我来到厦门,参加2013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营销创新论坛,听了诸位专家的发言,感触很多,也很受启发。
今天在座的大多是从事茶企业、茶叶研究、茶文化推广的职业茶人,而我是做文化产业的,之所以也十分关注茶文化,说起来与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一些联系。多年前,我在一所佛教艺术研究院工作,有一天,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海如法师打电话说,他要来研究院小住几日。闽南佛学院是久负盛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大家熟知的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当代的印顺长老、瑞今长老等大德高僧,都与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有很深的因缘。海如法师是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的到来,让我非常高兴。记得海如法师到研究院的时候,已近深夜十点了,我就让他赶紧休息,有什么话明天再说。法师却让我等一等,说“我带来了武夷山的大红袍,你品尝一下,一定要尝一尝。”在法师的劝说下,我勉强喝了三杯茶,那可真是喝,不是品,都是一饮而尽,然后就急匆匆地告辞了。当时是冬天,路上很冷,骑摩托车半个小时到家,坐下来长出一口气,哎呀,满嘴的茶香,心里还是暖暖的!这茶太好喝了!不行,明天我得早点去找法师喝茶去。
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故事,一是因为我到了厦门参加这个茶论坛,不免想起南普陀寺,想起这座城市中的朋友;再就是今天在论坛上,我最想说“无处不营销”,“茶香也怕巷子深”,当年,如果没有海如法师请我喝那三杯大红袍,我不会这么快就接触到茶文化。
我们这次与会的茶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茶会友,一类是以茶谋生。这两类茶人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谈茶文化,认为茶文化与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儒释道、木器瓷器紫砂……包罗万象,无所不涵。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茶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但是,总这样讲也有一点小瑕疵,假如我们只是以茶会友,那么志趣相投就好,随意怎么聊,大家都懂得,都喜欢听。如果是以茶谋生怎么办?你还是逢人就说茶文化?大家已经意识到,茶行业的生命力在于未来的一代,在于如何吸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来喜欢茶。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如今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他们当中不少人喜欢去咖啡馆,去酒吧,喜欢去麦当劳、肯德基,喜欢去品红酒、喝啤酒等等,环境不错,三五好友聊一聊天,对不对?
比如说,现在有几个年轻人经朋友介绍来到茶馆喝茶了,你过来就给他讲茶禅一味,讲诗词书画,讲你的茶生长在海拔1500米的山上,如何绿色,如何环保,再让他看看茶艺师的兰花指多么优雅,他们会不会喜欢?也许他就要想:在家,爸爸妈妈教育我;在学校,老师教育我;刚刚上班,老板教育我;好不容易周六日了,想轻松一下喝杯茶,你又来教育我?得了,我走吧,咱们去星巴克喝咖啡吧,至少没有人在咱耳根子底下说咖啡文化。
你说,他还会再来吗?如果不改变营销策略,不拓展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不去借鉴星巴克、可口可乐、立顿、加多宝等品牌全方位的时尚营销经验,估计他就很难回头了。
可能有人会讲,现在的时尚是快餐时代,年轻人去喝咖啡很正常,可我做的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你要我创新,是不是要我去复制星巴克,去复制可口可乐?我们做的是功夫茶,是慢文化,难道还要学立顿去卖袋泡茶?学康师傅去灌瓶装水?我们做的固然是生意,然而,我们崇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说得好,我们天天在讲创新,天天在说传统,首先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新?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新并不不矛盾,是统一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在我印象中,在古文字里“化”就是“匕”,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样子,像两个人背对背,一正一反,什么意思?意思是变化。不能像小孩游戏时赌咒说的一万年不许变,“化”字的本义是变化、改变。“文”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纵横交错的纹理,本义是花纹、纹理。因此,我理解的茶文化营销创新,就是要用漂亮的手法改变现状,要吸引人,要让大家舒服,要与时俱进。创新这个词,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史》中就有,“与时俱进”这个词也是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时,根据《周易》“创新”出的,原文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是要基于所在的时空环境来做调整。所以,抱残守缺、一成不变不是真正的茶文化,据我所知,现在我们国内做的比较成功的几家茶企业,像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敬茶坊、山东的天一茗茶、福建的郑源……都是一直在创新,也一直在坚守传统。
所以,我认为,被历史所首肯的中国文化创新是传统,传统的精髓就是创新!在座的许多茶人喜欢书法,那么,众所周知的《兰亭序》、《祭侄文稿》是不是传统?算不算创新?真正好的作品恰恰是“笔笔是古人,笔笔是自己”,笔笔的自己对后人来讲是古人,笔笔的古人对现代人而言是自己,评论家都说米芾是“集古字”,在今天看来哪一笔不是地地道道的米芾“自己”?那位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自称书学董赵,其实又有哪一笔来自董其昌、赵孟?做不好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与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就会降低。而这种融合与创新,并不是拿来主义、一味复制,而是要借鉴一种经验。
比如,我经营的是文化投资公司,主营包括杂志、影视、演艺、网络、展览、落地活动等,刚才有朋友提到了电影《小时代》,记得《小时代》上演的那一天,恰好和我组织的“红楼中国梦”活动冲突,当时还有记者要我预估一下《小时代》的票房,我回答:郭敬明做《小时代》肯定大卖,但是,如果是我做,那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因为郭敬明是品牌,杨幂是品牌,而目前我的影视团队中,没有任何一位能超过这两人的号召力。过去是先有产业再有品牌,如今是品牌先行。后来,我专门去看了《小时代》,这部非主流影片赚到了4.8亿的票房,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电影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这是用公众人物的品牌号召力来取得票房成功的最好例子,影视营销需要十八般武艺:故事、演员、网络、品牌……无所不及,其中品牌号召力首当其冲,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人们为什么迷恋名牌?因为所有名牌的背后都有我们喜欢听的故事,都是懂得营销创新、懂得讲品牌故事的高手创造的。影视圈里有一句话,叫作:世界上最容易的赚钱方式是什么?就是在家编故事,出门讲故事,见人卖故事。今天,我们厦门就有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而且,很多人都把他当作厦门的品牌,他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辈,一位忘年交――易中天先生。十多年前,我就喜欢读易先生的书,有学有识,非常好看。文人做到有学不容易,一定要会选择好书来读,好书读多了,即便不太成功也能像货真价实的药铺,里面全是童叟无欺的好药,随时可以售卖。但是,要想治好病,就需要找好医生开药方,这就是有识。不过,单纯有学有识也不成,假如你太另类,病人也不敢找你,社会也不承认你。一个名医肯定是医德又高,医术又好,大家又喜欢,这就跟茶叶营销一个道理,不但货色要好,还需要服务好,有口碑,需要品牌宣传。
易中天先生在学界很早以前知名度就很高了,但是学界之外的不少人还是不知道他,这就像茶品牌,只是专一地做微信宣传,或者专一地做电视广告,出了这个圈子,大家就不了解了。易先生后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法,借助多种媒体讲了一个好听的老故事――《品三国》,“品”三国,和“品”茶一样,有声、有色、有回味。其影响力,超过了电视、电影、评书、戏曲等各种版的《三国》,成为中国文人的品牌。我们来看他怎么品三国,一、他非常传统,注重学术的严谨,陈寿的《三国志》怎么讲,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怎么讲,《三国演义》怎么讲,民间传说怎么讲,其他学者怎么讲,我易中天是怎么认为的……二、他很时尚,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说曹操劝老婆回家: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等等,让听众在愉悦中听他讲述一个知道结局的故事。听众知道结局的故事最不好讲,但,易中天成功了,因为易中天将传统的经典时尚化了、年轻化了。
以易中天先生的成功方式,我们来对比一下可口可乐最近成功的营销策略。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可口可乐推出了新包装:“闺蜜,室友,白富美,高富帅,纯爷们、文艺青年,粉丝,月光族”等等,这同样是为了树立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的品牌形象,可口可乐不惜放下百年历史的高贵身段,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
据我了解,我们并不缺乏茶叶品牌,而且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故事,都带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和价值认同,是咱们一些老字号、老品牌的最主要的宣传内容。所采用的方式要么是散见于品牌家史,要么是将故事中的小元素放在店里,让员工口口相传……可是,这些品牌有多少年轻的消费者知道?我们真正缺乏是品牌知名度、缺乏品牌大使、缺乏有效的品牌传播方法。我始终认定,内行是为外行服务的,外行是给内行买单的,我们在街上随意拦住100个人,让他们说出所知道的茶品牌,有没有你的品牌?这个答案不难得到。
通过几天的交往,我知道,有不少老品牌们已经意识到在营销理念以及渠道上存在的不足,只是还缺少有效手段。有专家说,可口可乐卖得好,是因为年轻人从中感受到自由欢乐的精神;德国啤酒卖得好,是因为年轻人体会到男人的梦想;而中国的茶一定要让年轻人领略儒释道的博大精深。对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问过很多人喝饮品时的感觉,他们大都说,我在喝茶、喝可乐、喝啤酒的时候,真没有这些专家想得多。
看来,仅仅靠某些专家的理论来营销,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进会场前,看到朋友发的一条微信:茶,终究是为了品尝,茶汤的滋味决定一切。
我非常赞同,没有好的质量,再好的宣传也没有用。同时我也要补充一条,没有市场的支持认可,再好的滋味也没有用。通过什么渠道传播、怎么让人来喝你的茶很重要。我们大可不必那么高高在上,现在是羡慕土豪、嘲笑土豪、打造土豪的年代。我们的共识是召唤年轻人走进茶文化,那么,茶人先拿出行动来,放下架子。过去老百姓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几乎听不到有人说柴文化、米文化、醋文化、油文化……说明什么?说明茶文化已经很高端了,正在脱离“柴米油盐酱和醋”生活必需品的队伍,正在脱离大众,特别是年轻人。
在这个趋势下,我建议在座的茶人借助一下全媒体的平台,通过一些有效的体验活动,让我们的茶文化接一接地气,重新提炼、打造品牌故事。张天福老了,在下一辈的茶人队伍里,目前,我们既没有易中天先生这样的故事传播者,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缺乏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我们经常说:未来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所有内容都是广告。比如,茶博会的论坛上,大都是业内的人,假如今天,爱茶的余秋雨来了,王菲来了,那么,媒体和年轻人的关注度是不是会提高?这个时候,某一个品牌出来冠名是不是就容易被大家记住?你再搞活动,也许就不用你自己投资了,各方的资源就会整合进来,投资者完全有可能是影视圈的,有可能是挖煤开矿的。品牌年轻化不是彻底与过去决裂,重新开始。只要讲故事的方法得当,用年轻消费者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传统”就可以变得很“时尚”,国内,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不是最好的例子吗?欧洲的一些奢侈品们往往也有深厚的品牌历史,以风靡网络的香奈儿五号广告为例,美国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演绎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点击率特别高,年轻人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十多年前,我曾经幸运地遇到了海如法师,把我引领到了爱茶的队伍里,而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明星、用年轻人的偶像做一做影视剧、微电影,做一做推广活动、体验活动呢?让公众人物引导年轻人来喝第一杯茶。等到他们喜欢品茶了,自然而然地会关注茶文化,他们逐渐会了解这一杯茶中的文化内涵,乃至于经济价值、收藏价值,他们会知道,某些品牌不但是好喝的茶,还能增值,比投资股票期货还让人上瘾,公众人物多渠道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茶人直接去灌输道理要有效的多。
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多渠道传播?因为当下绝不能过分迷信单一的媒体形式,营销传播从来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手机,从门户网站到论坛、微博再到微信,只有整合应用才能事半功倍,各种营销工具无法也不能够割裂开来。品牌营销是个系统工程,年轻化、跨界思维很重要,因此运用微信、微博等时下流行的营销工具自然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媒体越来越碎片化之际,仅仅抓住手机、电脑等一两个屏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整合演绎,落地活动传播才会立竿见影、一举两得。至少,我们看到,奔驰、可口可乐、星巴克、立顿等强势品牌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他们在开展微博、微信、博客、营销的同时,纸媒,影视、演出、冠名、落地活动“一个也不能少”。
总之,只有基于全媒体的立体营销创新,品牌年轻化才会成为可能,品牌的营销创新,不但要有过硬的茶质,还需要依赖于跨界的思维,需要会提炼故事、传播故事的行业自媒体,乃至于全媒体。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消费者、同样的产品,谁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谁拥有更先进的营销观念,并付诸实施,谁就能占得先机。
今天没有什么准备,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请大家多多批评。谢谢。
年轻人的茶文化篇2
而在“龙井空间”构想之初,并不仅仅为了几款华丽的中式鸡尾酒,
更大的期许却是在年轻人中推广平淡不过的中国茶文化。
“鸡尾酒茶OR鸡尾茶酒,茶舍OR酒廊,随便了!”付宇略带矜持地这样回答《中国新时代》记者的困惑。
在三里屯一个很深的巷子里,藏着一个独特的“空间”。之所以称其为空间,实在是很难对其有个精准的定位,它白天是茶舍,晚上是酒廊,一把茶,几味酒,一支香,一个特立独行的器皿,组成了付宇特立独行的混搭世界。而在“龙井空间”构想之初,并不仅仅为了几款华丽的中式鸡尾酒,更大的期许却是在年轻人中推广平淡不过的中国茶文化。
“老手艺人快被时代吞没了”
在世界遗产地武夷山,有个叫八角亭的地方,它与崇阳溪仅一水之隔,有着坦荡肥沃的河滩地,昔日曾是一片片美丽的茶园。历史上,八角亭村民就是利用这片广阔的溪洲,种植洲茶。村民们将洲茶精制成了形似龙须的茶,因其产自八角亭,所以民间大都称其为八角亭龙须茶。八角亭龙须茶在制作时,采用五彩线捆扎成束状,故又名“束茶”。龙须茶因形似“龙须”而得名。
“但是现在,龙须茶在武夷山是一个即将失传的手艺,只有一些老人才会扎茶,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在我去的那个地方,以前每天的产量是3公斤,而现在只有1公斤。帮我扎茶的老阿姨一天下来胳膊都肿了,这门手艺眼看就要失传了。”付宇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
而最让付宇担心的是,“现在很多喝茶的人更多沉溺在用什么样的案子、用什么年代的器皿或者喝着哪些产量极低的稀有茶品,反倒忘记了茶本身。我们的茶文化正在被潮流所吞没。现在会采茶的人也越来越少,武夷山、杭州这样的茶乡如今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当地的年轻人大都外出追求自己的事业,基本都是老人在从事着这些老手艺。他们现在还可以从江西请采茶人,但是,当江西的采茶人也逐渐消失的时候,那这门老手艺必将被后现代化所代替,茶的文化也就随之变了味了。”
基于这样的担忧,付宇做了一个在朋友看来很叛逆的举措,他用了一年时间去研究如何让90后年轻人迷恋上中国的茶。事实上,与很多行业一样,在种茶、采茶、炒茶等茶的制作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与人本身无法分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手艺人正在逐渐消失。当城市被铺天盖地的咖啡店与酒吧充斥时,年轻人将逐渐远离茶所带来的平淡。
“路上的风景很美,但不是我想要的”
付宇,1981年出生,辽宁抚顺人,是一个典型的80后,他与绝大部分80后一样,最初迷恋的并非中国茶本身,而是更酷更炫的人生。
2003年,包括付宇在内的31个大三实习生被学校送到北京某酒店实习,他选择了“既显得洋气又能与国际接轨”的西餐厅,自此,便一脚踏入了餐饮行业。“同学们都觉得太苦了,但我喜欢北京这种大都市的感觉,能接触不同的人,思维和眼界都可以开阔不少,这是小城市所没有的,能不断充实自己是我坚持下来的唯一原因。”
此后,付宇的经历跟很多80后一样,充满了奇幻与个性。他做过西餐厅工作人员、前台、咖啡厅经理、酒吧负责人、酒店开荒筹备等形形色色的岗位,也曾得到三里屯一家知名精品酒店的重用,去香港交叉学习半年。但鲜为人知的是,付宇还曾是彩铃业务的音乐后期制作达人,甚至还组建过自己的摇滚乐队,身为主唱也曾在圈内小有名气……
和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付宇混搭的路走到最后,他同样选择了创业。而正是一次失败的创业,使他的人生轨迹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当时赔了很多钱,心情不好,就去武夷山散散心。”武夷山的俊秀风光在如今说起来,付宇早已兴致缺缺,唯独印象最深的是,“当地所有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喝茶,不喝茶浑身都不舒服,当地遍地都是小茶馆,可以随便喝随便聊,平平淡淡、安逸放松”。
渐渐地,付宇跟着当地人开始喝茶、聊茶,并学习茶的知识。这一聊,付宇的心就活了。原本毫无目的的散心变成了一场蜕变。付宇决定在武夷山住下来,跟着茶农去茶山,种茶、采茶、炒茶、品茶……
当付宇从武夷山回到北京时,一切仿佛还是原来的样子,但他的内心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周围的同龄人,甚至比我更小的人,他们每天会喝咖啡、立顿、川宁,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品一杯地地道道的龙井或者普洱,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茶资源,这么深厚的茶文化,为什么不被年轻人所追捧?未来是90后00后的天下,当他们主宰世界时,茶文化会不会也就快消失了?”他决定做点什么。
于是,他用21天时间形成一个产品送给朋友,新颖时尚的包装、后现代的概念和传统精致的口感,让朋友们赞不绝口,他更加坚定了信心――要为年轻人开一个茶舍喝茶。“现在虽然有很多中老年人每天都在喝茶,但年轻人对茶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在时尚的发展中走失了,他们更喜欢立顿,这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情。”
“迫不得已的混搭”
“其实,我一开始根本就没想开酒吧,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付宇有些无奈地说,“我当时只是想创立一个茶叶品牌,输送到不同的酒店里,因为我发现无论是高档的还是大众的酒店,提供给客人的茶都是立顿这类的茶包。但立顿这样的洋品牌,它在中国茶的范畴里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更像是一个饮品,不过年轻人喜欢。而想要让年轻人接受你,接受传统的茶,就必须先让他们走进来,先接受你的文化和理念。”
“龙井空间”就这样诞生了,“其实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一开始是很纠结的,一方面想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的布道者,另一方面不得不考虑经营问题。而现在的年轻人白天都很忙碌,晚上更愿意去酒吧放松一下。单独开茶馆,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茶馆有很大的风险。而我有很好的餐饮酒吧行业的经验,所以就想到将酒吧和茶融合在一起,希望借酒择茶来让年轻人认识茶、了解茶,并跟我一样迷恋上茶。”
付宇大胆地做了一个叛逆的创意,“龙井空间”白天是给年轻人开的茶馆,一整面墙全是时尚、包装精致的茶品;晚上,一个按钮就可以让那面墙瞬间转换成一个酒架,成为一个中国元素的酒吧。
一个想法的落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付宇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与他的团队用了一年时间才让这个想法落地。“从选址、装修到品牌、品种的落地是一个很漫长的尝试过程。虽然将茶和酒调成鸡尾酒这几年比较流行,市场基础比较好,但都是简单的结合,如何将茶和酒,包括中国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非易事。最后,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用不同的酒和不同的茶进行几何倍数的各种实验,无数次失败,最后才挑选出12款口感、色泽、品相能符合中国24节气寓意的鸡尾酒,并挑选出12个节气来为其命名,叫它们鸡尾酒茶和鸡尾茶酒,随便了,能得到年轻人的认可才是最关键的。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就是为了拍照。”
后现代风格的装饰,年轻人喜欢的酒吧,再配上一款充满中国元素的鸡尾茶酒,的确是很酷炫的拍照题材。
但是,付宇也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担忧,“遗憾的是,还是晚上的鸡尾茶酒养活着整个龙井空间,年轻人还是更喜欢酒吧多一些。虽然我们对每一个客人都会介绍这里白天是个茶馆,有100多种精致的茶等着他们品尝,但,还是改观不明显。”
年轻人的茶文化篇3
茶饮品的海外市场很大,把中国茶的好品质和星巴克的体验模式结合起来,将荼啡茶开到国外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梦想。
2010年10月底,当时天气很冷,我约了一个朋友在星巴克谈话,他很喜欢喝茶,当时他就给我说:为什么星巴克只用一杯咖啡就可以在全世界开这么多店,而中国茶这么好,我却找不到一个时尚、现代、便利,类似于星巴克这样喝茶的地方呢?
我之前做过的项目比较稳定,这个时期我一直想找新的机会寻求突破。
朋友说的其他话我不记得了,但是他说的“星巴克、中国茶、时尚、便利”这几个词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就开始思考,有没有机会给中国茶提供一个新的载体,让顾客用健康、时尚、简约的方式去消费它?
后来和这个行业的人在一起做了思考交流,当时反对的人很多,他们说中国茶几千年了,就应该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一直走下去,另外有一些人觉得想法很好,但是风险很大。
虽然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我凭直觉看好的方向,就不会有太多顾虑。2012年5月,荼啡茶第一家店在中州大道郑汴路口的凯德广场开业,店内并没有盲目追求古香古色的设计,而是充满了温馨浪漫的气息,目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用简约、时尚的方式去品味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茶,简单说,就是想做一个东方茶文化的星巴克。
当时考虑首先要有一款适合年轻人喝的茶饮品,我希望做成咖啡的模式。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对接,我们就出经费,他们做研发,最终完成了产品创新。现在我们的茶饮品包括红茶卡布、海沫布奇等都很受顾客欢迎。
茶和咖啡都是国际性饮品,为什么在国内咖啡比茶更能让年轻人认同呢?我认为与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文化的迁徙多是先进地区传播到落后地区,近代西方国家经济文化超过中国,所以咖啡也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进入国内,而茶文化逐渐衰落,所以说不是中国茶不好,而是文化支撑力不够。
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但是中国茶馆仍然没有起色,这主要因为现在喝茶的地方多是高档场所,抱着具有三千年历史的茶道、茶文化不放,经常会有相关表演,这让喝茶的人感到不方便,不随意,难以贴近大众消费。
现在年轻人注重体验,崇尚简约,传统茶馆从价位上、空间上、消费方式上和年轻人是根本不相符合的,所以说这是茶馆商业模式的没落,造成了距离年轻人的消费节奏越来越远。但无论如何,茶的健康属性和国际饮品属性是不会变的,所以一旦给它一种时尚载体,它一定会发展起来的。
从商业层面来讲,我们认为:第一茶和咖啡没有优劣,甚至茶更健康;第二没落的不是茶,而是茶的商业模式。所以凡是适合开一家星巴克的地方,都适合开一家新茶馆,这也是我们决定投资这个项目的原因。
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几种商业思考,第一,做长期规划,不做短线投资,第一家凯德店开了以后,当时我是做加法,把能用到的元素都放进去,目的是从中间提炼出来我想要的东西。开第二家店时,我们又开始做减法,把无关的东西都撤掉,只保留了荼啡茶的核心内容。
我们用两年半的时间只开了两家店,做了很深的积累,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后来仅在2014年下半年,我们就连续开了11家店。
年轻人的茶文化篇4
茶文化产业需要创意设计,把现代多元的文化思潮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创意和设计专业中,是文化创意设计的主要观点。反映到茶文化创意设计上,具体应该注意美感、价值和故事。首先,要做到有美感,让外在的环境变得更为艺术化、美感化,进而影响内在。其次,要体现价值,让大多数消费者在娱乐及感性中,透过外在形式间接表现茶叶内在价值。最后,要有故事,要挖掘故乡的记忆与印象,从故事中去感受、探索事物,以此感动消费者与受访者。
此外,要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做到“茶产业文化化,茶文化产业化”,将茶发展成为一条产业链,从茶叶本身延伸到茶叶包装、茶器茶具、茶旅游、茶文化等与茶有关的方方面面。
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与节庆配合,吸引年轻人体验当地文化特色。如,茶商可以根据情人节、母亲节、劳动节等不同的节日推出主题活动或者打折优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的思想。
但是,在推广茶业休闲文化时,一定要尽量将传统语言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爱茶人在轻松的环境下就能完成从品茶到悟茶的升华,进而体会到茶为国饮的真谛与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茶行业中。
此外,文化产品是文化资产的一种,当然必须有文化政策的配合。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适时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加以协助和整合。在政策上,政府可以提供机会、设备、奖励等措施,鼓励文化产业及一般企业进行赞助,甚至从教育政策入手,等到成熟阶段,政府即可退出,让文化茶业自行发展。
创新饮茶方式,让茶成为休闲文化的载体。茶文化创意要从饮茶方式做起,传播茶的休闲文化是关键。在茶文化创意上,元泰茶业曾做过不少努力。如2007年,元泰茶业首创了“元泰红茶屋”,这是国内首家以经营红茶产品为主题的西式连锁店,是融合英式红茶馆及意大利咖啡馆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时尚空间。
随后的几年里,为了传播红茶的休闲文化,元泰茶业曾连续举办以红茶为主题的“元泰杯”红茶世界征文比赛;携手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共办“元泰下午茶沙龙”,品饮红茶这一民族的饮料;并连续举办“元泰中国红茶节”暨茶通擂台赛;甚至为了装饰茶空间,元泰茶业还组建了茶席设计团队,自创茶席空间……
茶道用品同属茶文化,也需要创意,并将艺术与茶融合。
易安居负责人黄劲榕对茶道创意是这样理解的:“茶文化”是非物质的,“用品”是物质的,“茶文化用品”就是要用物质的承载非物质的。
年轻人的茶文化篇5
关键词:茶文化 动漫 传播 融合 包装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33-02
文化具有商品属性,才成就了今天文化产业的勃兴,从文化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开始,就标志着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被推向市场[1]。动漫产业作为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文化产业倍受重视,动漫是漫画和动画的统称,在中国动漫发展的道路上,向古典文学、戏剧、民间艺术的借鉴,形成了传播于全球著名的中国学派,动漫在传播中无疑承载了文化内涵的表达形式,表现出鲜明的融合特征。而饮茶作为中国精神文化的象征之一,将其融入到动漫设计包装中,利用动漫手段提升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艺术品位,从而既满足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又能满足动漫设计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茶文化和动漫设计融合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软实力的发展之路。
1 茶文化的传统传播
中国茶传播大多始于贸易产生,通过传统的运输方式传至世界各地,同时也带去了中国茶文化,提升了中国的文化地位。茶文化一直为国人所推崇,茶在古代就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从唐朝的煮茶、宋朝的点茶、发展到明朝的泡茶,不同的时代对饮茶有不同的理解。都说诗词是茶文化的推动者,而画作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写照,传统艺术与茶文化的融合相得益彰,相互推动各自发展,在历史的演变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外来速餐文化的侵入,咖啡、可乐逐渐占据年轻人的主流日常中,85后或者90后。他们除了有时喝喝立顿茶包以外,基本不喝其他的茶,他们渴望年轻、时尚的元素[2]。爱喝咖啡而不喝茶,一方面说明国外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茶文化在传播途径依然沿用着传统的包装模式,这显然影响未来茶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从中国全球茶叶产量和饮茶排名不对等看出,年轻人作为社会人群的主流,对自身茶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的缺失,不利于未来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茶文化在包装方式上需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2 传统文化价值传播视眼下的动漫式包装
2.1 动漫的包装特点
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造就优秀的动漫设计作品,持久的消费性和艺术形式将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日益开放、平等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动漫如何承载中华文化主流价值,如何以国际化的技术手段、传播渠道和消费习惯来输出,是现在大众所关心的热点话题。“中国学派”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力给我们提供了民族元素运用的范例,民族文化在国人的心中一度彰显,而之后趁虚而入的美、日动漫占据中国动漫市场,带来的文化宣传影响了一代人。努力赶超的中国动漫在艺术性和文化创作上承载着太重的包袱,一方面走着大量模仿西方、日漫的跟风之路,另一方面则过多的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采用以教育为主的表现方式,承d了太重的包袱而显得乏味。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动漫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外国众多的动漫作品运用中国民族的元素来丰富动漫作品的内涵――结绳时代我们的先人用结绳来表达、交流信息[3],在2016年的日本动画《你的名字》中将“绳结”这一古老的传统物品运用现代动漫的包装,却成为了年轻人热衷的装饰品;当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利用“功夫”和“熊猫”等诸多中国元素在全球热播时,西方对于中国民族遗产的包装运用让我们再次回归到挖掘西方人感兴趣的古代中国。
2.2 中国茶文化与动漫融合传播的意义
巨大的潜在消费人群为动漫运用茶文化融合包装带来更大的消费基数。动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起步和发展都取决于消费人群的需求,国内至少有5亿动漫市场消费者,市场空间可以达到1 000亿元/年[4]。而茶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更为普及的基础人群,茶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茶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形象。中国动漫创作中运用茶文化的艺术形式,植入到消费者的文化认同,这不仅是思想的反映,更是时代、观念的展示,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蕴含在外化的动漫设计包装中,通过动画的票房播出,结合动漫周边产品――网络、图书、游戏、玩具、服装、饮料、文具等包装推广,可以实现动漫与茶的双轨发展,产生长期的文化影响力。传达出商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使动漫和茶向着非物质性和文化性发展。
3 茶文化与动漫的融合策略
动漫常采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表演和夸张的造型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最为喜欢的审美体,茶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有着千百年的生活积淀。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漫设计除了要合理利用茶外在的视觉元素,还要借助茶文化的内在美学来进行融合包装。
3.1 对茶文化物象的提取包装
茶文化在历史中没有出现断层,拥有极具表现力和代表性的创作题材,是不可多得的动漫设计包装源泉。对于茶叶来说,其有着十分繁多的种类,从茶叶分可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这6类,在这6类茶中,又根据产茶地域分出更多的品类,根据不同的茶以及饮茶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茶具、茶艺、茶俗、茶书、茶舞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也产生了茶书刊、茶字画、茶月饼、茶饮料、茶礼品等附属产品,这些丰富的物化形式为动漫设计包装提供了视觉形象、符号和图形造型等元素,通过从具象的茶的形态和文化活动的提取,梳理出动漫创作包装所需要的场景设计、形象设计、道具设计和周边衍生产品等艺术风貌。通过动漫夸张的造型语言、丰富的色彩、抒发情感的音乐和栩栩如生的视觉包装,展示的不仅是茶文化物象的外形,更是茶文化审美心理的外延,带来了茶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3.2 对茶文化意象的重构包装
意象艺术的造型特点是“立意造像”。通过心理作用对已有的客体进行创造或建构的产物,或者是在其知觉和想象的作用下,对原本陌生或者缺失的客体加以构造[5]。动漫运用自身视觉特性,用具象的视觉方式将文化中的意象传达到观者的心理认知中,应用动漫将茶文化的内涵重构包装,使读者、听者或感知者借助其已有的知识结构,引起受众由动漫而联想到茶文化的精神所在。中国茶文化就其精神内涵来看,既包括儒家的内省、亲和、凝聚,又包含佛家的清静、空灵、禅机,同时又有道家的自然、养生与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落实与升华,茶与禅的缘合,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主体感觉,在品茶中的仪式、制度、象征意义等要素所具有的时代意象,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互动,将茶文化融入动漫在探寻全新的设计中。
3.3 对茶文化视像的包装传达
视像的审美需要生动、流畅、华美的形象包装给予受众视觉上的愉悦感,电脑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了动漫丰富的视像包装方式,Flash平面性、3D的立体性、游戏的仿真性、交互的体验性,媒介的发展带来的是动漫艺术视像包装的多元性,使抽象的感官方式通过视觉化的包装设计而形成双向的审美关系,茶文化运用动漫的视像包装,可以赢得青少年观众的关注。动漫的娱乐性和文化传播性助推了许多中国传统艺术,比如长期低迷的传统艺术――相声,在Flash动画的助推下再次受到国人的关注和热爱。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发生着变化,然而中国茶文化讲究的中和之美、自然美、随和美却始终扎根在大众的内心深处。
4 结语
基于动漫承载文化传播的性质,茶元素,特别是茶文化的利用和发展在动漫中的融合可以助推各自文化性的传播,在文化消费、动漫生态系统、产业之间的融合,不仅能带动两者的终端消费,也将极大地丰富动漫和茶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齐骥.动画行销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83.
[2] 王平春,林洁.茶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营销推广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4):59.
年轻人的茶文化篇6
茶为国饮!几千年的茶文化根深蒂固、博大精深!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一味强调茶叶的历史和文化属性,而忽视茶叶作为饮品的基本消费功能,使得饮用茶叶成为越来越玄的玄学,与茶叶原本的作为饮料的大众消费需求背道而驰。如果几千年的国饮抓不住广大年轻人的心,这将是中国茶叶的悲哀!
目前中国茶叶的全国性推广,福建茶业品牌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福建茶企借鉴福建原有鞋服行业赖以成功的连锁专卖模式—利用高空广告和明星代言快速拉升品牌知名度,参加各类茶叶博览会或招商会发展区域商或者单店加盟商,开设专卖店。一时间,以铁观音为代表的福建茶企专卖店遍布全国各地。在热闹景象的后面,福建茶企的连锁专卖模式也潜藏危机,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品牌形象同质化、客户群体小众化、产品定位高端化、消费需求礼品化、渠道业态单一化、零售管理粗放化。这样的市场表现,与广大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格格不入,以至于目前中国茶叶的推广之路越走越窄,陷入不胜重负、步履维艰的囧途!谁能拯救你,中国茶叶?
中国茶叶的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于对现有市场消费格局的大破大立—抓住年轻人主力群体、定位于大众化消费、诉求时尚化卖点、构建多元分销渠道!
一、抓住年轻人主力群体
在茶叶主产区的茶叶消费,基本涵盖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品牌茶企,如果要拓展全国市场,就必须面对茶叶主销区的主力消费人群教育的课题。茶叶的基础消费,必须根植于当地的年轻消费群体,作为其日常工作、学习、休闲时的饮品消费,而不仅仅是作为商务和政务的礼品茶送来送去。因此,针对年轻人的茶叶文化、营养保健知识和冲泡、饮用方式的培养教育,成为整个茶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定位于大众化消费
年轻人或者尚在求学、或者刚步入职场,消费能力受限。平均单泡茶叶的售价,如果高于单瓶茶饮料(一般超市的零售价为每瓶3.5元),就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心。毕竟。虽然茶饮料的成分和营养一直受人诟病,但从消费便利性来讲,茶饮料确实略胜一筹。单泡茶叶的零售定价,成为横在年轻人消费茶叶面前的一道坎。
三、诉求时尚化卖点
年轻人远离茶叶消费的原因,除了茶叶定位高端之外,还在于茶叶强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年轻人当下的流行消费文化背道而驰。茶叶的时尚化,体现于品牌文化、店堂格调、包装风格、冲饮方式等各方面。在这方面,茶企有必要多向星巴克咖啡学习—如何将店堂消费体验与年轻人的功能和情感需求融为一体。
四、构建多元分销渠道
茶企针对年轻人的茶叶营销攻略再美好,缺少了渠道的布建,一切都是空谈!毕竟,年轻人是在一个个销售终端购买或者消费茶叶。如何建立掌控力与建设成本相匹配的分销渠道,是每个茶企均绕不过去的难题。福建茶企普遍采用的连锁专卖模式,并非茶企渠道建设的楷模。茶企专卖店更多应该是充当品牌形象窗口、消费体验中心和零售培训平台,同时以其它类型的终端业态作为茶企的主力销售窗口。自建渠道固然掌控力强,但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乃至连年攀升,已经成为众多走直营连锁路线的茶企的不堪之负!如果没有借力各类共享渠道实现快速分销、广泛铺点,没有让产品占据让年轻人能够方便看到、方便买到、方便喝到的各类终端阵地,最终茶企的雄心壮志可能会魂断“最后一公里”!茶企当务之急在于细分产品结构、多元渠道分销,构建多样化、互补型的终端零售业态网点。
(1)单品营销:与各类茶叶专营店(如吴裕泰、张一元)开展单品营销,以、特供、定制、买断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
(2)商超进入:与各类连锁超市合作销售中低价位的简易包装茶叶产品(主要为三种合作模式:场外店中店租赁合作、场内专柜联营合作、产品上架购销合作),响应年轻人的个人或家庭储备式消费需求。
(3)袋泡茶:开发差异化概念的各类袋泡茶,进入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销售,满足办公室的便利消费需求。
(4)网络销售:自行开设网店,或者与淘宝平台合作,或者与艺福堂等茶叶垂直电商门户合作,拓展电商渠道,面向全国的年轻人群体做推广销售。
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
抓住年轻人,亦是中国茶叶的希望!
年轻人的茶文化篇7
(一)产量分析
自2006年开始,茶文化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源泉。随着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茶文化电视剧逐渐升温并趋于理性。基于茶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对茶文化电视剧备案机构所在地域的考察就别有意味。备案茶文化电视剧的相关机构所在地都属于传统四大茶产区,即西南茶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江南茶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江北茶区(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就备案电视剧的部数来看,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北京5部,湖南5部,云南3部,广东3部,福建2部(均为动画片),浙江2部。其中湖南是著名的黑茶产地,云南是普洱的故乡,广东福建盛产乌龙茶,浙江是名优绿茶的圣地,唯有北京是例外。北京的气候和土壤不适宜茶叶生长,但北京卖茶叶,如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是中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是中国茶叶市场的晴雨表。北京人更爱喝茶,北京有浓厚深重的地方茶文化。作为文化竞争力的一部分,电视剧创作与各地政府对茶文化的重视、推动有极大的关联。湖南省、云南省、福建省都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把提高茶文化竞争力作为增强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同样作为西南茶区产茶重地的四川,虽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茶馆文化独具特色,却没有推出相应的影视作品。
(二)题材分析
就收集的茶文化电视剧来看,时间跨度比较广,涵盖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以近代和当代居多。题材仅包括革命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传奇和青少题材,以都市题材和传奇居多,都市题材有8部,传奇有6部。自2006年至2012年的茶文化电视剧中,未见有军旅题材、涉案题材、科幻题材、传记题材、古代宫廷题材、武打题材等,这不能不说是遗憾。我国发现和利用茶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间既形成了深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又发生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在不同的时代和民风民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联系在一起,也和对外交往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能在茶文化这个宝库中挖掘的电视剧题材相当丰富。
(三)内容分析
就笔者整理出的茶文化电视剧来看,《悠悠寸草心》《啼血情深》《远方来的茶客》讲述的是当代年轻人继承家传茶文化事业的爱情与奋斗,《笑笑茶楼》《张三茶庄》讲的都是茶业经营者和茶客的喜剧生活。《老铁茶坊》讲述的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茶馆街的一帮老少爷们捍卫古老的茶业精神,推广中国茶文化的故事。《茶花女》讲述了民国前夜湖南安化的革命战士“茶花女”捍卫“千两茶”的个人成长和战斗故事。《大红袍》展现了两家几代大红袍制茶人的家族传奇。《铁观音传奇》讲述的是铁观音历史上一代宗师王士琅的传奇故事。《我在昆明等你》谱写了新一代茶人开创普洱茶叶新天地的奋斗故事与其中的友谊与爱情。《茶树林》展现了西北茶乡农民的今昔嬗变历程,《藏茶坊》是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的一曲保护藏茶、坚守这条神圣茶路、捍卫民族尊严的正气悲歌。《山中铃响马帮来》讲述的是抗战前期茶马古道一名女马帮首领的传奇人生。《黑茶传说》和《茶枭》都是讲述抗战前后茶人保护黑茶、捍卫民族利益的故事。以上茶文化电视剧一般都以茶人、茶事为内容,把种茶人、制茶人、贩茶人、卖茶人、品茶人设定到不同背景中展开故事,把茶、茶人和家国情怀等联系起来,反映茶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讴歌茶人对中国茶文化发展以及为民众、民族、国家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二、茶文化电视剧的喜与忧
(一)喜:茶文化电视剧折射与传播茶文化
电视剧对茶文化的选题是新时代下的必然选择,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电视剧在创作上体现的思维角度、叙事手法和技术技巧,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精彩绝伦的视听享受。不论是以茶、茶人、茶事、茶史为内容,还是以茶为线索,或者以茶区为背景,茶文化电视剧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了茶文化,从不同层面传播了茶文化,有益于茶文化在当代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
1.反映茶文化内容比较丰富,视野较为广阔
26部茶文化电视剧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反映出比较丰富的茶文化内容:涉及的茶类有黑茶、绿茶、青茶;涉及的名茶有铁观音、大红袍、信阳毛尖、普洱名茶、安化黑茶等;涉及四大茶叶产区;涵盖了茶叶研发、茶叶生产、茶叶经营、茶叶商贸活动、茶馆文化、茶文化传播、茶文化冲突与融合等内容;出现了茶神、茶役、茶工、茶农、茶户、茶匠、茶师、茶客、茶僧、茶官、茶盗、茶贼、茶商军、茶侣等人物群像;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艺和茶俗。比较可贵的是,虽然茶文化电视剧总量不多,但对茶的历史也有几笔粗略的勾勒,如铁观音、大红袍以及“千两茶”的历史,又如山东绿茶发展的历史。《铁观音传奇》就以我国著名茶乡安溪生产的铁观音的由来为主线,将民间广为流传的关于其起源的两种传说巧妙结合起来。《绿茶情缘》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山东省委实施“南茶北引”工程,山东茶人用20年的艰辛成功引种绿茶,结束了喝南方茶叶的这段历史。《茶颂》讲述19世纪末西南茶马御史———云南大理白族世家第37代孙段子苴,在统领西南茶政期间,用以普洱茶为主的中国名茶打败东印度公司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让中国茶叶享誉世界的故事,从中能窥见我国的茶政制度、茶业设官情况和茶叶政策以及茶叶法规。
2.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茶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再度繁荣,是随着国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愈发注重身心健康、放松和精神追求。因此,茶文化的传播,既要注重对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挖掘,也要注重和现代精神文化的契合。现有的茶文化电视剧,在新时代对传统茶文化做出了新的诠释。如《老铁茶坊》(后变更为《铁爷茶馆》)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古老的茶业精神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远方来的茶客》也反映出东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和现代年轻人对茶文化的吸收、认同问题。《十八香》把目光投向90后,探讨了新一代茶人心中的茶艺、茶道和茶德。尤其可贵的是动画片《乌龙小子》和《功夫茶王》,如果发行播出,可以既向少儿传播茶文化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最喜爱的一种虚构性叙事形态,电视剧无疑是当代人生活、情感和社会演化的“见证”,同时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古老的茶文化唯有在保有其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为新一代年轻人接受,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生命力。电视媒体对年轻人影响巨大,电视剧的传播效果也很好,电视人在新时代传播茶文化的使命上理应有更大的担当。
(二)忧:茶文化电视剧拍摄之“热”与市场之“冷”
近几年,茶文化电视剧备案剧目并不算多,这个“热”,并不是数量上的集聚,而是“热情”。从散见于报刊、网站、电视节目的新闻和宣传,已经足以见出制作方和地方政府对于拍摄茶文化电视剧,进行茶文化推广的极大热情。但是从审查许可、发行播出的情况来看,却并不乐观:有一些制作方申请了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却没有取得发行许可;很多播出的茶文化电视剧也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在卫星频道播出的少,受众面有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视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对市场的适应度不高。可以显见的是,不少茶文化电视剧其实都是在制片方的“委托定制”下完成的,这当中包含了影视机构也包含了茶叶产业集团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地域文化成了双刃剑,既是特色,又是局限。诚然,茶文化电视剧对于宣传地方茶文化,促进地方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茶叶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电视剧必须得到市场的接纳并获得大众的认可,尊重艺术规律、符合市场规律就很重要。
三、期待荧屏飘茶香
茶文化电视剧创作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牢记文艺创作的根本和把握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在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创作出符合大众精神需求,兼具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娱乐性的茶文化电视剧。
(一)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有研究者认为,推动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有三种情况:政府推动、市场推动和学术推动,而媒体是政府和市场推动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也需要政府、市场和学术推动,更需要媒体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推动。政府的作用自不待言,市场力量在电视剧制作、营销和播出上可以有更多的努力。学者们可以对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审美品格、传播方式等进行分析和梳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当下中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创作有所裨益。文艺工作者的贡献在于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增强对茶文化的了解,创作出高质量的原创作品,使茶文化电视剧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品格。就目前电视剧创作的现实情况来看,编剧往往是被动的,因为电视剧是以项目为主,很多电视剧是先有一个项目,投资方再去找到适合创作这个类型电视剧的编剧。随着电视剧行业越来越成熟,剧本创作、制作、营销和播出这个机制理顺,创作团队和营销团队越来越职业,相信会有更好的茶文化电视剧生产出来。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1.茶文化是个宝库,茶文化更关联着丰富的中华民俗
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和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现有的茶文化电视剧对于茶文化的展示,虽不能说是管中窥豹,但要构建茶文化的影像全景,还远远不够。我国六大茶类,无数历史名茶和地方名茶、国优名茶,它们各有历史和制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茶俗,不同时代有各具特色的茶事艺文,包括咏茶诗词、曲赋、楹联、散文、绘画、书法、篆刻、茶事小说、戏曲、影视等,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茶事典故、轶闻传说;茶业自战国、西汉初具规模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历代的茶叶政策、茶叶法规、茶厂茶商和茶馆茶庄中,有数不清的动人故事。拿茶文化电视剧展现较多的茶人来说,中国历史上自先秦以来的古代茶人和近现代茶人,在茶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众多人物,但出现在荧屏上的相对寥寥,可以创作故事的还有很多。如清代有茶商朱文炽,据清光绪《婺源县志》载,朱氏“性古直,尝鬻茶珠江,逾市期,交易文契,炽必书‘陈茶’两字,以示不欺。牙侩力劝更换,坚执不移。屯滞二十余载,亏耗数万金,卒无怨悔。”又如,虽然有电视文献纪录片《茶马古道》,也有电视剧《藏茶坊》《山中铃响马帮来》《菊花醉》等以茶马古道为故事背景,但是,这条“路”可以成为电视剧内容的素材远远不止如此。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见证和多民族大家庭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文明文化传播古道、商品交换渠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走廊、佛教东渐之路、旅游探险道路、国家信息传递驿道”,可以说,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2.电视剧的创作包含着丰富多元的现代审美艺术技法
文艺工作者把眼光投向茶文化,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可以创作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好作品来。茶文化电视剧尽管传播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在坚守现实主义历史正剧创作的同时,多方向地开拓其他表现领域和题材。现有的茶文化电视剧总体来讲,稍微正统了一些,稍微板块化了一些。茶文化不应该是生硬地贴在电视剧上的标签,而应该是浸润在作品中让观众慢慢品味的馨香,因此茶文化电视剧可以在领域和题材上更宽泛些,更轻松些,甚至可以创作出一些象征剧、黑色幽默剧,那么茶文化电视剧创作便会打开一番新天地。
(三)既向内看,也向外看
向内看,是注重对国内观众需求的把握,注重对传统茶文化的挖掘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映以及对现代精神生活的引领。向外看,是强调茶文化电视剧的继续生产和发展,除了面向广阔的本土电视剧市场以外,还要面向国际电视剧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电视剧市场以及全球华语电视剧市场。虽然目前来说,茶文化电视剧远远不及功夫片那样成熟自成体系,那样影响深远,但是中国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各国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世界各国语言中“茶”称谓的形成也都是受我国广东和福建两个省“茶”字方言发音的影响,这为中国茶文化电视剧的输出提供了文化基础。唐代时,茶就传往日本、朝鲜,中国茶艺对日本茶道、韩国茶道影响深远;后来茶又经南方海路传往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欧洲国家,然后进入美洲大陆。北方陆路打开了茶进入俄国、波斯的通道。清代官员郑世璜曾带领中国第一个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考察种茶、制茶事宜。自然,共同的茶文化渊源、共同的地理空间、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共同的茶文化遗产使中国内地的茶文化电视剧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明显的文化亲和力。欧美国家因与中华茶文化的历史关系也会接纳与本土文化有着渊源和现实联系的电视剧,加之中华茶文化在世界华人圈里有着丰厚的土壤,茶文化电视剧也可能在欧美区域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四、结语
现有的茶文化电视剧创作已经揭开了茶文化这个素材宝库,可以期待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精彩茶文化电视剧、精品茶文化栏目出现在荧屏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的品饮镜头不再是喝咖啡和碳酸饮料。茶文化电视剧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应该进行振兴,不但要娱民益国,更要推向海外。
年轻人的茶文化篇8
关键词:茶道 快消品 茶文化 茶产业
微博源
@君众咨询邓学君:茶道已成中国茶产业发展突破的罪魁祸首!中国茶有其文化基因,但时空转换,茶的快消品本质愈加凸显。所以中国茶产业的突破应与时偕行往“快消品方向”转换,而这转换的最大障碍,就是被所谓的行业领导者、各类像模像样的茶艺赛、捻须道古的茶专家所挟持的“茶道”。茶产业当立,破茶道当时!(2012年12月25日10:36)
@枫叶红林溪:开门七件事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它都没文化元素,唯有茶能忽悠!源于它具备几个条件:一是不同品种有较大的差异,可以搭载很多东西;二是品相及口感没法量化,没有标准,由此价格可以炒作;三是可以存储甚至收藏(如普洱茶、白茶)。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条件,茶才能作为礼品流转。茶道原本就像皇帝的新衣。
@拂廊2014:为啥日本的茶道会如此受重视?那是人家做为国之根本,所以才有日本地震时体现出的那样的素质。而肯德基、麦当劳为何能在中国大卖?那是因为它的快捷便利。如果中国还是遵循老路子,恐怕到时已经看不到本土的茶道了。
@茶学院:支持快消品之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道无须界定,中国几千年喝茶、品茶自有“茶”知“道”。
@铠木gary:茶是一种生活,不应只为特殊的群体服务,更应该扩大宣传面。如果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上茶,这可能是茶产业的一种突破。
@海峡茶道:作为快消品的茶,如商超里常见的罐(瓶)装茶水、袋泡茶等,喝起来的确十分便捷,且不乏时尚元素,让年轻的消费群体更乐于接受。不可否认,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到茶并喜欢上茶,快消品功不可没。至于快消品是否要取代传统茶,还是让市场来选择。
破茶道,不靠谱
@问道中国茶一邵长泉:茶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它是中国的自然与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茶叶和茶道都是消费品,为什么只能卖茶叶不能卖茶道?养牛养羊乃第一产业,杀牛宰羊乃第二产业,吃牛吃羊乃第三产业,吹牛皮出“羊”相乃第四产业。有人要吹牛皮出“羊”相可以,但不要数典忘祖。以茶说事本属茶道,不要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夏嵊波:严重了。道之不存,茶何以附?就是有了茶道,在感情上茶才明显区别于一般饮品,更具有生存价值。
@Leopold李阿波:中国的消费者被茶道教育了千年,所以何谓贴近市场?如果中国茶少了文化的支持,也不过就是一年卖几吨的货,成了产品,而不是精品。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人文素养,这个市场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沈阳老麻茶人:哼哼!中国茶产业全靠茶文化、茶道的全面推广,现在有起色了就要卸磨杀驴,可真让人伤心啊。连学茶知礼、品茶悟道这个道理都不懂,还出来当什么专家?茶文化在北方地区的推广是及其重要的,不产茶的地方大家本不接触,而不学茶,怎么喝?如何买
年轻人的茶文化范文
本文2023-12-04 18:02:3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