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最新安全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水闸;病险;管理
病险水闸管理单位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必须以“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管理方针为指导,切实履行法定职责,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病险水闸管理工作,及时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科学防范工程事故,确保病险水闸应急度汛安全,确保病险水闸发生工程事故后应急抢险能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病险水闸的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及时组织安全鉴定
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后,应及时进行安全检查,如出现影响安全的异常现象等,应及时进行安全鉴定。工程管理单位应该结合工程控制运用、检查观测、大修或事故处理等情况,依据规定及时做好病险水闸安全现状调查与初步评估分析工作,确定安全鉴定现场安全检测和工程复核计算的项目,编制安全鉴定工作计划,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后正式全面启动病险水闸安全鉴定。
《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水闸管理单位负责组织所管辖水闸的安全鉴定工作”,这与《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L214―98)中的相关规定不完全一致。水闸管理单位应该切实履行法定工程管理职能,及时按规定组织病险水闸安全鉴定,从而为病险水闸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另外,病险水闸安全鉴定是病险水闸纳入除险加固规划的必要前置条件,安全鉴定成果为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技术支撑,是开展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前期工作的技术基础。该鉴定结果成为水闸管理单位对其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依据。
2.申请注册登记变更
水闸注册登记是水闸管理考核、改建、扩建、除险加固等的主要依据之一。《水闸注册登记管理办法》(水建管〔2005〕263号)规定已注册登记的水闸,如因降等而导致水闸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发生变化的,水闸管理单位应在3个月内向水闸注册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变更事项登记;经主管部门批准报废的水闸,其管理单位应在3个月内向水闸注册登记机构申请办理注销登记。《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也有明确的同类规定。被鉴定为三类闸或四类闸的水闸,安全类别发生改变,运用指标达不到或无法达到设计标准,工况较以前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四类闸还需降低标准运用或报废重建,管理单位需要根据安全鉴定成果及主管部门的相关批复按照规定及时申请办理病险水闸注册登记变更。
3.规划立项除险加固或拆除重建
对病险水闸进行安全鉴定是为了保障水闸安全运行,将安全鉴定成果用于指导水闸的安全运行和除险加固是《水闸工程管理考核标准》考核指标之一,而且病险水闸存在严重的损坏或严重的安全问题,运用指标达不到或无法达到设计标准,一般必须通过除险加固或拆除重建才能彻底地消除工程病险安全隐患,从根本上确保工程“安全完整”。因此,管理单位需要及时按规定规划立项对病险水闸进行除险加固或拆除病险水闸后予以重建。谏壁节制闸被鉴定为四类闸后,管理单位按照规定及时编制上报了《谏壁节制闸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报告》,事后又编制上报了拆除重建初步规划方案,请求主管部门尽快作出拆除重建决策并尽早安排开展相应的前期工作。
4.补充修订、应急启动预案
《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规定对鉴定为三类、四类的水闸在除险加固、降低标准运用或报废之前必须制定保闸安全应急措施,确保工程安全。依规定制定落实防汛预案原本就是正常水闸日常工程安全管理的任务之一,只是在水闸被鉴定为病险水闸后管理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根据水闸最新安全鉴定成果及时修改控制运行调度方案,制定落实确保本年度应急度汛安全的各项措施;及时补充、修订各项应急预案,重点调整防汛物资储备方案、重特大工程险情抢护预案,使各项应急预案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实可行;还应视情况依照预案确定应急响应等级,组织落实相应响应行动。对病险水闸而言,确保水闸应急度汛安全并不等于确保水闸正常运用安全。必须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依据现行规定科学严谨、积极主动地应急管理病险水闸,绝不能主观、盲目决策让病险水闸带病继续正常运行,绝不能官僚地、不切实际地要求管理单位确保病险水闸正常运行安全。作为病险水闸管理单位,也应该根据安全鉴定成果及工程实际情况及时建议或提请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研究论证,调整运行调度方案,降低标准运用或完全停止运用病险水闸,这也是确保病险水闸应急度汛安全的十分重要的应急措施之一。
5.加强非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
重视工程措施的现象在病险水闸管理中较为常见,譬如组织落实大量防汛抢险物资应急备用,或组织实施封堵闸孔、闸引河,或争取立项实施除险加固等等。根据病险水闸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类似工程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但绝不能因此忽视了一些非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如及时补充修订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防汛抢险学习、培训、演练,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落实病险水闸安全责任人,严格病险水闸运行安全管理,建立与健全病险水闸应急度汛组织体制、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加强病险水闸工程值班、巡查、监测等等。相对正常水闸管理,病险水闸管理非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6.病险水闸管理需要改进提高
病险水闸管理涉及面较广,在目前水闸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下病险水闸管理单位客观上责任重、困难多、压力大,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部门沟通协同,严格执行既有规定,依法、科学、负责、求实地监督指导水闸管理单位做好病险水闸管理。另外,规范病险水闸管理还需要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更多具操作性的统一规定,如进一步细化明确三类闸、四类闸确定标准,减少安全鉴定中人为因素干扰,避免出现水闸“无病呻吟、小病大养或大病小养”的怪象,制定水闸降低标准运用和报废的管理规定等。
最新安全应急预案篇2
化工过程(chemical process)伴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料和产品,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等多个专业和复杂的公用工程系统。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是国际先进的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和控制方法,是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收集和利用化工过程安全生产信息;风险辨识和控制;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通过规范管理,确保装置安全运行;开展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严格新装置试车和试生产的安全管理;保持设备设施完好性;作业安全管理;承包商安全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事故和事件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等。
二、安全生产信息管理
(二)全面收集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明确责任部门,按照《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3034)的要求,全面收集生产过程涉及的化学品危险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全部安全生产信息,并将其文件化。
(三)充分利用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明确提出生产过程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制作工艺卡片、编制培训手册和技术手册、编制化学品间的安全相容矩阵表等措施,将各项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纳入自身的安全管理中。
(四)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及时更新信息文件。企业要保证生产管理、过程危害分析、事故调查、符合性审核、安全监督检查、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最新安全生产信息。
三、风险管理
(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要制定化工过程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规定风险分析结果应用和改进措施落实的要求,对生产全过程进行风险辨识分析。
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统称“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要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技术,一般每3年进行一次。对其他生产储存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针对装置不同的复杂程度,选用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HAZOP技术等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可每5年进行一次。企业管理机构、人员构成、生产装置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要及时进行风险辨识分析。企业要组织所有人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力求风险辨识分析全覆盖。
(六)确定风险辨识分析内容。化工过程风险分析应包括:工艺技术的本质安全性及风险程度;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严重事件的安全审查情况;控制风险的技术、管理措施及其失效可能引起的后果;现场设施失控和人为失误可能对安全造成的影响。在役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还要包括发生的变更是否存在风险,吸取本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事故及事件教训的措施等。
(七)制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企业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确定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对辨识分析发现的不可接受风险,企业要及时制定并落实消除、减小或控制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四、装置运行安全管理
(八)操作规程管理。企业要制定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内容,明确操作规程编写、审查、批准、分发、使用、控制、修改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操作规程的内容应至少包括: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和紧急停车的操作步骤与安全要求;工艺参数的正常控制范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防止和纠正偏离正常工况的方法及步骤;操作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障、职业健康注意事项等。
操作规程应及时反映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企业每年要对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至少每3年要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修订;当工艺技术、设备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操作规程。
企业要确保作业现场始终存有最新版本的操作规程文本,以方便现场操作人员随时查用;定期开展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建立培训记录和考核成绩档案;鼓励从业人员分享安全操作经验,参与操作规程的编制、修订和审核。
(九)异常工况监测预警。企业要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重要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预警;要采用在线安全监控、自动检测或人工分析数据等手段,及时判断发生异常工况的根源,评估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安全处置方案,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事故。
(十)开停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制定开停车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制度。在正常开停车、紧急停车后的开车前,都要进行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开停车前,企业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制定开停车方案,编制安全措施和开停车步骤确认表,经生产和安全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要严格执行并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
企业要落实开停车安全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开停车方案,建立重要作业责任人签字确认制度。开车过程中装置依次进行吹扫、清洗、气密试验时,要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引进蒸汽、氮气、易燃易爆介质前,要指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流程确认;引进物料时,要随时监测物料流量、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变化情况,确认流程是否正确。要严格控制进退料顺序和速率,现场安排专人不间断巡检,监控有无泄漏等异常现象。
停车过程中的设备、管线低点的排放要按照顺序缓慢进行,并做好个人防护;设备、管线吹扫处理完毕后,要用盲板切断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抽堵盲板作业应在编号、挂牌、登记后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并安排专人逐一进行现场确认。
五、岗位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
(十一)建立并执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企业要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培训的具体要求,建立教育培训档案;要制定并落实教育培训计划,定期评估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效果。从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十二)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要按照国家和企业要求,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再培训。要重视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使从业人员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化工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自觉遵守企业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企业要采取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措施,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十三)新装置投用前的安全操作培训。新建企业应规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要求,变招工为招生,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养。工厂开工建设后,企业就应招录操作人员,使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先接受规范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培训。装置试生产前,企业要完成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确保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后参加全过程的生产准备。
六、试生产安全管理
(十四)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职责。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总体试生产方案、明确试生产条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对试生产方案及试生产条件提出审查意见。对采用专利技术的装置,试生产方案经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审查同意后,还要经专利供应商现场人员书面确认。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联动试车方案、投料试车方案、异常工况处置方案等。试生产前,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完成工艺流程图、操作规程、工艺卡片、工艺和安全技术规程、事故处理预案、化验分析规程、主要设备运行规程、电气运行规程、仪表及计算机运行规程、联锁整定值等生产技术资料、岗位记录表和技术台账的编制工作。
(十五)试生产前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三查四定”(三查: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四定:整改工作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已经落实。
系统吹扫冲洗安全管理。在系统吹扫冲洗前,要在排放口设置警戒区,拆除易被吹扫冲洗损坏的所有部件,确认吹扫冲洗流程、介质及压力。蒸汽吹扫时,要落实防止人员烫伤的防护措施。
气密试验安全管理。要确保气密试验方案全覆盖、无遗漏,明确各系统气密的最高压力等级。高压系统气密试验前,要分成若干等级压力,逐级进行气密试验。真空系统进行真空试验前,要先完成气密试验。要用盲板将气密试验系统与其他系统隔离,严禁超压。气密试验时,要安排专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气密检查记录,签字备查。
单机试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建立单机试车安全管理程序。单机试车前,要编制试车方案、操作规程,并经各专业确认。单机试车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操作、监护、记录,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单机试车结束后,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及制造商等方面人员签字确认并填写试车记录。
联动试车安全管理。联动试车应具备下列条件:所有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并已取得上岗资格;公用工程系统已稳定运行;试车方案和相关操作规程、经审查批准的仪表报警和联锁值已整定完毕;各类生产记录、报表已印发到岗位;负责统一指挥的协调人员已经确定。引入燃料或窒息性气体后,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每日安全调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部试车的安全管理工作。
投料安全管理。投料前,要全面检查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和应急准备等情况,具备条件后方可进行投料。投料及试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现场指挥,操作人员要持续进行现场巡查,设备、电气、仪表等专业人员要加强现场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投料试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现场人数,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七、设备完好性(完整性)
(十六)建立并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建立设备台账管理制度。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编制设备操作和维护规程。设备操作、维修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考核,培训考核情况要记录存档。
建立装置泄漏监(检)测管理制度。企业要统计和分析可能出现泄漏的部位、物料种类和最大量。定期监(检)测生产装置动静密封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标定各类泄漏检测报警仪器,确保准确有效。要加强防腐蚀管理,确定检查部位,定期检测,建立检测数据库。对重点部位要加大检测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管道、设备壁厚减薄情况;定期评估防腐效果和核算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及时发现并更新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
建立电气安全管理制度。企业要编制电气设备设施操作、维护、检修等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要制定防爆电气设备、线路检查和维护管理制度。
建立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新(改、扩)建装置和大修装置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投用前、长期停用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再次启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要建立健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安全联锁保护系统停运、变更专业会签和技术负责人审批制度。
(十七)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开展设备预防性维修。关键设备要装备在线监测系统。要定期监(检)测检查关键设备、连续监(检)测检查仪表,及时消除静设备密封件、动设备易损件的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压力管道阀门、螺栓等附件的安全状态,及早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
加强动设备管理。企业要编制动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动设备始终具备规定的工况条件。自动监测大机组和重点动设备的转速、振动、位移、温度、压力、腐蚀性介质含量等运行参数,及时评估设备运行状况。加强动设备润滑管理,确保动设备运行可靠。
开展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企业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安全仪表功能(SIF)及其相应的功能安全要求或安全完整性等级(SIL)。企业要按照《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GB/T21109)和《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安装、管理和维护安全仪表系统。
八、作业安全管理
(十八)建立危险作业许可制度。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危险作业许可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实施特殊作业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十九)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危险作业审批人员要在现场检查确认后签发作业许可证。现场监护人员要熟悉作业范围内的工艺、设备和物料状态,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作业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监护人员擅离现场。
九、承包商管理
(二十)严格承包商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将承包商在本企业发生的事故纳入企业事故管理。企业选择承包商时,要严格审查承包商有关资质,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的方可凭证入厂,禁止未经安全培训教育的承包商作业人员入厂。企业要妥善保存承包商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二十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承包商进入作业现场前,企业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现场安全交底的内容包括: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坠落、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等方面的危害信息。承包商要确保作业人员接受了相关的安全培训,掌握与作业相关的所有危害信息和应急预案。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
十、变更管理
(二十二)建立变更管理制度。企业在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公用工程、备件、材料、化学品、生产组织方式和人员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都要纳入变更管理。变更管理制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消除和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是否修改操作规程,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实施后的安全验收等。实施变更前,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明确受变更影响的本企业人员和承包商作业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变更完成后,企业要及时更新相应的安全生产信息,建立变更管理档案。
(二十三)严格变更管理。 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生产能力,原辅材料(包括助剂、添加剂、催化剂等)和介质(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工艺路线、流程及操作条件,工艺操作规程或操作方法,工艺控制参数,仪表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报警和联锁整定值的改变),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方面的改变等。
设备设施变更。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非同类型替换(包括型号、材质、安全设施的变更)、布局改变,备件、材料的改变,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计算机及软件的变更,电气设备的变更,增加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管理变更。主要包括人员、供应商和承包商、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和标准发生变化等。
(二十四)变更管理程序。
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企业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负责人审批。
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没有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验收。变更结束后,企业主管部门应对变更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并形成报告,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相关部门收到变更验收报告后,要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载入变更管理档案。
十一、应急管理
(二十五)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完善。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并及时完善预案。企业制定的预案要与周边社区、周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预案相互衔接,并按规定报当地政府备案。企业要与当地应急体系形成联动机制。
(二十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企业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明确组成人员(必要时可吸收企外人员参加),并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要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发生紧急情况后,应急处置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各自岗位,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置。要授权应急处置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组织装置紧急停车和相关人员撤离。企业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动态管理,定期核查并及时补充和更新。
十二、事故和事件管理
(二十七)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的管理。企业要制定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加强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包括生产事故征兆、非计划停车、异常工况、泄漏、轻伤等)的管理。要建立未遂事故和事件报告激励机制。要深入调查分析安全事件,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十八)吸取事故(事件)教训。企业完成事故(事件)调查后,要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组织开展内部分析交流,吸取事故(事件)教训。要重视外部事故信息收集工作,认真吸取同类企业、装置的事故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能力。
十三、持续改进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二十九)企业要成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三十)企业要把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要组成由生产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负责,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安全、人力资源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人员参加的考核小组,定期评估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功效,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并核查整改情况,持续改进。要编制功效评估和整改结果评估报告,并建立评估工作记录。
化工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指导意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化工过程安全管理。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最新安全应急预案篇3
关键词:灾害,防救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灾害不可避免,但完善的灾害防救体系可降低灾害损失,构建全方位灾害防救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国内外灾害防救体系比较
以下从救灾组织、应急机制等方面,比较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灾害防救体系(详见表1)。
表1国内外灾害防救体系比较
项目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管理模式 ①原因型――结果型、循环型 ①原因型――结果型 ①原因型管理
救灾组织 ①联邦层级的管理机构
③注重组织间的协调关系
④讲求体系的垂直横向协调
⑤面临机构调整和磨合问题 ①中央综合协调机构
②专业部门分工明确
③重视市叮村层级机构 ①中央层级应急管理机构
②以单灾种管理部门为主
③部门协调性比较差
应急机制 ①重视垂直领导机制建设
②重视灾害应急管理规划
③重视管理一元化和综合化 ①应急垂直体系较完善
②决策机制依赖中央 ①国家动员能力强。
②注重国家层面应急协调
③管理具体职能欠缺
规划计划 ①发展和防灾兼顾,以人为本
②与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①发展和防灾兼顾 ①发展第一
应急预案 ①与国土安全紧密结合
②应对措施详细,操作性强 ①强大的公共权力 ①形成中央层级预案体系
②预案配合差,操作性差
参与主体 ①政府+社区(居民、企业等)
②站在国民的角度
③自救、共救、公救 ①政府+公众+志愿者
②站在市民的角度
③共救、公救 ①政府主角,群众参与少
②站在政府的角度
区域协作 ①区域合作应急能力强 ①地方、州、联邦联动 ①区域联动性弱
信息沟通 ①公开、透明 ①公开、透明 ①条块分割、地区封锁
二、我国灾害防救体系发展趋势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完善防救灾体系,加强战略层面的全面考量,加强公民的救灾的素质和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促进救灾体系全流程管理的标准化,整合防救灾的资源,加强灾害的区域化合作(详见表2)。
表2中国灾害防救体系发展趋势
转变 转变前 转变后
灾害经验型转变为
战略规划型 ①缺乏有效防范和应对而遭受沉重损失②灾后总结经验,被动对救灾体系进行调整 ①变被动为主动②国家风险管理战略③系统规划和战略设计④减小系统缺陷⑤各方面紧密结合
分割粗放型转变为
共享集约型 ①缺乏有效整合机制②资源闲置比较突出③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④缺乏成本收益分析 ①政府间资源整合②政府和民间资源整合③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④城市和农村资源配置⑤临近资源整合和流动
环节断裂型转变为
全程控制型 ①各阶段缺乏有效衔接②各方面没有统一标准③救灾主体联系断裂④各单位缺乏协调机制 ①各环节紧密衔接②全过程控制
政府包办型转变为
全民参与型 ①动员群众开展救灾②社会化、常态化③自救、互救减少伤亡
区域封闭型转变为
国际合作型 ①国际救援的机制建设②区域风险合作机制③加强区域间国际合作
三、我国未来灾害防救阶段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未来将形成以灾害防救计划(防灾规划与防灾预案),灾害防救组织体制(防灾组织与救灾组织)、灾害防救运作方式(紧急状态与紧急救援)为主体的防救体系。
从时序上看,可将防救阶段分作灾前工作、救灾工作、重建工作3部分(详见表3)。
表3灾害防救阶段内容
阶段 内容
灾前
工作 防灾规划 防灾总体规划,防灾详细规划,专项防灾规划等。
防灾预案 ①预警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工程救援系统、保障供应系统、应急队伍等。
②预警预案:危险源与风险分析、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等。
工程建设 ①根据防灾范围: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②根据工程用途:专门防灾工程、多用途防灾工程。
救灾
工作 灾情预报 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应急防灾 临时指挥机构建立、灾害告警、人员物资保护与疏散、抗救灾人员物资组织等。
灾时工作 抗御灾害、灾时救援。
灾后工作 心理救助,防次生灾害、灾后救援,损失评估与维修、重建防灾设施等。
重建
工作 重建规划 规划规模,道路交通,公共设施,旧城改造,各类建筑等。
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实施保障机制、奖惩保障机制等。
体系重建 ①经济体系:产权重建,基础设施体系重建,产业体系重建等。
②行政体系:政府组织的重建,行政体制改革等。
③社会体系:人的重建,家庭重建,社区重建等。
参考文献
[1]戴慎志.城市综合防灾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最新安全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变电运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变电运行制度管理
作者简介:钟良友(1979-),男,广东韶关人,广东电网公司韶关供电局,工程师。(广东 韶关 512026)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213-02
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规范变电运行制度管理是完善安全管理的首要条件
“优秀的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的制度运行机制是电力企业变电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工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是技术操作规程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1]理清组织结构、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员工职责、确保任务落实、建立健全目前优化的岗位责任制是防止虚与委蛇、相互推诿现象发生的实际保障。岗位责任制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明确分工,切实将岗位责任落实到人;细化日常设备和仪器维护工作的具体流程与注意事项,以防止仪器的无端损坏;完成对工作量的量化;必须做到闲人免进,所有非工作人员都不准接触设备,即使必须要接触设备时,必须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并做好记录工作;确保仪器不得改变用途,也不得转借他人,不得随意放置;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
2.加强运行人员责任心培训是完善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人员的责任心培养是降低变电运行事故发生几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强化人员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变电运行的特点、懂得变电运行的原理、明白变电运行的规律、掌握变电运行的方法、熟记变电运行的规章制度、拥有安全第一的思想认识、充满确保安全运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因此,变电运行操作规程的规范化、变电运行管理的标准化、变电运行技术的现代化、变电运行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化是完善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3.提高运行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完善安全管理的有效保障
当前变电运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专职从事变电运行工作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每年变电运行的人员缺口都在加大。二是不仅从事变电运行工作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而且质量也很低下。据统计,目前约有40%的业务人员仅有中专学历,具有大专或大专同等学历的仅占三成,约有三成的专业人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三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新生力量更新不足。四是从事变电运行工作的运行人员培训欠缺,工作热情普遍不高,工作待遇普遍偏低。
提高运行人员的业务素质可以通过总结年度培训效果,对员工薄弱环节下一年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加强模拟倒闸操作培训,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使员工严格按照“十个规范动作”工作;利用班前会班后会,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月度运行分析进行培训;开展工作时利用作业表单进行实际工作培训。
4.加强设备管理是完善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
变电运行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加强设备的巡视与管理来有效控制设备发生异常的几率。[3]加强设备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巡视管理,建立设备巡视作业标准,提高设备巡视质量。倒闸操作后当值人员及接班人员进一步检查确认一、二次设备状况及状态;设备缺陷处理后的追踪检查;设备检修维护后抄录相关运行参数设备,如油位、油温、SF6压力等,进行比较分析;高温天气,注油设备易发生喷油异常;低温天气及早晚温差较大时,注油(气)设备渗漏油较多,加强注油设备的巡视检查;雨天或潮湿天气检查机构箱是否潮湿或进水。防止设备出现异常情况而没有及时发现。第二,建立健全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同时应保证制度的可行性。第三,要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维修结论、责任人、检查日期等信息做好记录工作。
二、加强设备检修
电气设备检修是降低变电运行事故几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设备检修一方面是对变电运行中各项设备的技术指标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实施妥善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建立完整的技术管理方法。对于技术水平认识不清、技术力量准备不足、技术能力提升不够的人员要严肃教育,并对于技术管理不到位、不认真的情况和人员要加以适当的经济惩罚。
设备检修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四措”,即:验电、停电、挂牌装遮拦、接地。
第一,停电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落实必停电设备的停电操作、注意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严格禁止工作人员的作业范围小于最新安全距离的习惯性违章、严格禁止作业时不穿戴绝缘护具的习惯性违章、严格按照《变电电器操作行为规范》执行操作等。
第二,挂牌装遮拦动作需注意:严格按照“悬挂标示牌”的技术要点来悬挂、严格按照“设置安全遮栏”的要点来设置、严格按照“在挂牌装遮栏防止习惯性违章”的要求来作业、严格禁止施工人员习惯性地挪动遮栏、严格禁止施工人员习惯性地跨越遮栏的严重违规行为、严格禁止室外高压场地习惯性地不设遮拦的严重违规行为、严格禁止习惯性地违规悬挂标示牌的严重违规行为等。
第三,接地动作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严格执行“接地的规范做法”中的要求、严格禁止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道闸)的习惯性违规操作、严格禁止不验电直接接地的习惯性违规操作、严格禁止接地或解除接地时未核对设备双编的习惯性违规操作、严格禁止接地后不做记录的习惯性违规操作、严格禁止接地时不使用专用线夹的习惯性违规操作等。
第四,验电的技术要领主要有:验电器必须符合相应的电压等级、验电过程中若中途被打断继续作业时必须进行重新验电操作、对于无法进行直接验电的要严格按要求进行间接验电、对进线的开关柜必须要找电力调度员确认是否已经停电等、严格禁止验电时无人陪护的习惯性违章、严格禁止不带绝缘手套验电的习惯性违章、严格禁止验电没有分别逐项进行的习惯性违章、规范验电动作等。
三、加强安全技术管理
1.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的首要途径
首先,严格的规章制度可以是岗位明确、分工具体、责权分配合理,既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又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再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和人员的责任心来维护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强调施工人员的责任心意识,将施工人员的责任带入完善化、条理化、清晰化的轨道上来。
再次,建立并完善安全责任体系考核制度。安全责任要与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责任心加经济刺激能够使变电运行得到双重保障。
最后,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要本着“违者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此外,坚决维护“两票三制”(即:工作和操作票,交接班、巡回、定期检查制)的权威性,确保检查到位。
2.建立应急管理措施是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的有效途径
电力企业应急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事故预警管理体系建设、事故应急预案建设、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三个方面。事故预警管理体系建设主要是对内部管理、事故预警、信息系统管理、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预警管理;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事故应急预案的应急策划、事故应急预案的评审改进标准和管理、事故应急预案的应急准备、事故的现场恢复、事故的应急准备;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包括运作机制建设、组织体制建设、保障系统建设、法制基础建设等。
3.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是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的必要途径
考核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全责任制无法实施的问题。一方面要将一直流于形式,易制定、难执行的安全责任制落实到实处,做到计划详细、准备充足、监督到位、考核落实、验收严格、复查详细。考核小组要独立于施工部门,实行垂直管理,避免因面子问题、人情问题导致的制度难执行、人员难处理的困境。另一方面要将安全与绩效实施全方位挂钩,全方位地实行施工、检查、核查、排查、跟踪等过程。
4.建立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是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是我国“十二五”规划[4]中的一项重要国策,这适用于绝大多数行业,同时信息化也适用于电力行业。公司要在管理过程中按照与时俱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实现变电运行管理中的信息化过程。技术研发部门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变电运行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效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时地排除可能发生的故障、准确地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对施工人员信息化的指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力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预防设备事故的发生、监测电网事故的风险点、降低人员伤亡的频率。
5.提高变电技术管理是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的必要条件
技术管理可以有效地抵制变电运行工作中存在的特殊性,是贯穿变电运行全过程的首要原因,它的作用不能忽视。要提高变电技术管理的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绝缘监察工作必须贯彻始终,超声检测、色谱分析都是实时控制设备绝缘情况的有效手段;其次,采用先进的温度跟踪、使用图谱对比、应用光谱分析等措施是强化设备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最后,对于技术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的设备或者仪器,提高变电管理技术十分必要,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四、结语
预防因变电运行工作引发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强设备管理、加强人员培训和加强安全责任制度的规范。面对良莠不齐的人员业务素质、安全意识淡薄的生产现状,本文从电力工程变电运行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别对变电运行工作中的制度的规范管理、思想意识的教育、人员素质的提高、设备管理的完善、技术管理的优化、设备检修和管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提出了三种有效控制变电运行事故发生几率的途径:通过完善安全管理降低变电运行事故发生几率、通过设备检修降低变电运行事故发生几率和通过加强安全技术管理降低变电运行事故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王晓霞.电力部门变电运行的安全实例解析[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张永泉.变电运行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重点措施以及技术研讨[M].上海:电力建设,2013.
[3]李鑫刚.变电技术及安全运行要求[M].合肥: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最新安全应急预案篇5
关键词:船舶;防污染;措施;海洋环境
1 概述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0%以上,有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生命的摇篮。随着社会经历的发展,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情况显现,我国船舶海洋污染形势紧张,船舶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持续增高,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由大气输入海洋的污染物流通量仍然呈现上升的态势。防止船舶海洋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已经成为政府和航运企业制定有关措施并强行实施的主要任务,各国都在努力加强海洋环保的力度,务必确保海洋船舶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 船舶污染特性
(1)污染物质多样性。船舶污染的物质是属于多样化,复杂化。船舶排放的物质主要有油类、有毒物质、船舶垃圾和噪音等。
(2)流动性与无国界性。船舶污染具有流动性与无国界性的特点。海水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而船舶具有移动性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从船入海的污染物不会停留在某一范围而静止不动,而是扩散流动的。每发生一次污染事故会波及到几个沿岸国家和地区,给污染的治理形成许多的障碍。
(3)危害性强且范围广。船舶污染危害性强且范围广。船舶污染使海洋水质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使海洋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减弱或丧失,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渔业生产等产生严重危害,从而影响了全球生态平衡,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3 船舶防污染措施
(1)建立船舶防污染法规体系。从原则来讲,应针对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审查,然后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从内容来讲,要形成由国际公约、基本法律、专门性法规和其他法规等多方面内容组成的体系。从方法来讲,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公约,将国际公约具体化与国内化,做到国内与国际接轨。从体制来讲,我们应该充分调动海事部门与航运企业的积极性,对船舶防污染做到及时跟踪与反馈,及时了解情况。确保船舶防污染法规体系的有效性。
(2)持续改进安全管理体系。在长期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安全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船舶防污染工作又是安全管理体系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为此,我们必须要继续革新安全管理体系,使其符合船舶防污染工作的情况,满足最新生效法规的标准。我国各航运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建立和实行了安全管理体系,对船舶进行了规范性的安全管理。我国通过对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而公约的更改势必会对船舶运营产生影响。所以我国对于船舶防污染管理的规定也应该尽早与国际接轨,及时作出相应的更正。
(3)加强船舶安全检查。加强船舶安全检查是强化公司的内部管理和船舶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而根据ISM规则显示,人为因素中约有80%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加以控制。目前有不少的小公司管理很不规范,漏洞极多,这是导致船舶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整合小企业,规范航运企业船舶管理,尽量地避免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防止船舶海洋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船舶安全检查,杜绝不适航船舶开航是船舶管理的重要工作。一旦发生船舶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具有溢油量大、污染持久、清除困难等特点。
(4)加强船舶设备的管理使用。要解决船舶防污染问题必须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一是严格按照船舶修造规范标准执行。要求船舶企业在对船舶进行建造、改造或修理工作时,严格要求造船规范,要保证船舶在良好船况下运行。二是船舶防污设备安装和使用落实到位。必须根据船舶机器使用说明书来安装和操作,根据一定的安装技术和既定的规范要求作出合理的安全的安装,做到与说明书和相关法规一样。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船舶安全管理要求进行操作。在后期的保养中亦是如此,做到安全、规范、定时的保养与维护,同时视情况对其进行检查。总之。要保证船舶在安全良好的船况的航行。
(5)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作出合理、可行、安全的应急预案。要在预案中在提出在救援中公司、港口国、相关政府得到一定帮助,做到与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衔接。要确保船舶在任何时候突发事件的措施到位。要规范船舶污染应急计划,能保证在预案实施过程中各种措施、设备、方案能快速有效的实施与进行,只要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作出最快的应急反应,同时应急行动有效力、执行力极强。尽量把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
(6)提高人员素质。严格要求自己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加强公司对船舶污染的防范措施加,船舶企业必须正视并抓好安全防污染管理工作,加强防污染操作的培训,要提高人员素质以及增强防污染意识,进而能给船舶安全防污染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所有的船舶公司都要定期给船员进行船舶防污染的技能培训和安全讲课,完善对船舶防污染体系的预定方案及定期对一套可行安全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加强船员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船员的防污染技能。
(7)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总体来说,我国船员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这就需要国家起到带头作用,要团结各海事部门、航运企业、船舶管理公司、船东、船员等一起组建船舶防污染专业队伍,对船员和船公司进行防污宣传,用实际案例和相关法规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让其了解最新的船舶防污知识、相关文案和先进设备,掌握最新的船舶防污染动态:结合实际并通过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船舶防污团队的工作水平:进行船舶防污公开课和一系列相关讲座,让有关的工作人员能系统有效的了解与提高他们的防污知识技能: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只有思想上引起重视,才是彻底根除海洋污染的最有效的前提。
(8)开发“绿色”船舶。所谓的“绿色”船舶是指船舶在正常营运期间对海域环境和空气无污染或不产生破坏的船舶。“绿色”船舶开发程序是挪威从1993年3月开始着手研究的,涉及领域广泛,主要从控制海上污染、大气污染和人为故障方面进行研究。此过程中,有许多公司也参与了这个程序的开发与研究,包括船东、设备商、船级社、国家污染控制机构、船东协会等等。
4 结束语
在人类大力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的二十一世纪,保护海洋环境,避免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遵循的法则。由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性,海洋已成为国际间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当今现状,世界航运货运量越来越大,船舶数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对海洋的污染日渐严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船舶大量有害污染物质通过船舶流入海洋,使海洋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影响生态平衡和水文现象,危害人类健康,所以必须严格控制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为当代人类健康,也为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生.浅析《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J].珠江水运,2009(12).
[2]梁恩胜.船舶柴油机的排放污染与SCR技术[J].装备制造技术.
[3]吕凤明,郑仲金.船舶联合防污染系统的能效影响因素[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5(01).
[4]潘良高.船舶防污染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机电设备,2015(05).
最新安全应急预案篇6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众多突发事件和灾害危机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大学校园更是如此。通过对松江大学城大学生防灾的基本现状开展实证研究,以发现大学生防灾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从学生、学校及社会政府角度出发提出对策,来正确认识防灾的重要性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大学校园;防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5903
0引言
松江大学城作为中国规模较大的大学园区,七所大学坐落于此。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怀揣梦想,离开自己的家,来到新的城市。大学不同于中小学,采取的是集体寄宿制,宿舍集中,人员繁杂。虽然寄宿制能使大学生独立生活,但对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防灾意识来说是重大考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在灾难事故中意识及能力的不足给大学生防灾敲响了警钟。因此,针对大学生防灾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将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工作、社会加强防灾教育支持力度来切实帮助大学生们提高防灾意识。
1大学生防灾的基本现状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的一幢女生宿舍楼内,由于寝室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导致火灾的发生,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不幸身亡。这起火灾酿成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校园事故。之后针对大学生的防灾意识工作虽有所提高,但现状仍令人担忧。而2014年12月31日晚间,在辞旧迎新之际,一场踩踏惨祸发生于陈毅广场。在此次拥挤踩踏事故中,遇难者平均22岁,现场人群中的大多数为青年学生。在灾难面前,他们自我保护及救助意识的缺乏,再次凸显了当前防灾教育的不足。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资料法、现场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纸质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7份;网络问卷98份,收到有效问卷96份。综合有效率92.47%)开展实证研究。
1.1大学生防灾知识和减灾能力的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并未明确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占比达49.01%),而能够了解这些自救方法的人数比例占到31.65%,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自救的情况尚且如此,互救的能力可想而知。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了解自救知识的同学多仅为概念性地掌握却未曾有过实际演练,造成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救知识已逐渐忘却。
在关于宿舍和学校的消防用具了解情况调查中,被调研的553名大学生中,仅有17.18%实际操作过一些基本的自救设备(如灭火器等),37.07%的接受过指导但没有实际操作和演练过,而38.70%的被调研大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使用,甚至还有7.05%的大学生不清楚消防用具的存放位置。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普遍对防灾避灾、自救互救、自我保护等应对突发事件灾害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不仅是松江大学城学生的基本状况,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也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能力。
1.2高校防灾教育重视度的调查
大学是大学生们离开家庭的第二个家园。作为90后的大学生们,没有经历过长辈们那样艰辛困苦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此时没有了父母长辈的关心与叮嘱,学校担负起了父母长辈的职责。但是,学校防灾教育和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接触到的防灾知识只有校园安全讲座、宣传以及班会、校园网主页等有限途径。
依据相关资料,学校开设防灾课程是提高防灾意识与能力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如调查数据表二所示:在553份问卷中,近乎一半(45.75%)的被调研大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开设灾难教育的相关课程,2929%的选择未开设,仅有6.33%的大学生选择学校已单独设立灾难教育的相关课程。而在补充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表示目前开设的灾难教育课程多是个人选修课,覆盖面积不足,授课内容也较为枯燥,部分学生仅以获取学分而非救灾知识学习为目的进行课程选择。
除了开设防灾教育课程,学校制定的应对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也是防灾的重要一环。调查数据显示:62.93%的被调查学生完全不清楚学校灾害发生后的相关应急预案,仅有5.24%的大学生清楚,其余部分只了解一些,却无法作具体描述。此外一些学校针对应急预案进行的逃生演练,在553份调研数据中,2749%的同学所在学校未开展过逃生演练,58.77%的同学表示所在学校有开展过的预案演练更流于形式。
2防灾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学生个人原因
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和平发展的年代,学习与生活的相对优越使他们对周遭放松警惕。独立性差、生活能力弱、心理意志不坚定等成为了部分大学生的标志。个性独立的他们,对相关国法、校规置若罔闻。宿舍明确禁用的如电热毯、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学生为了生活方便仍可能偷偷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忽视细节,极易出现疏漏,而这看似微小的疏漏却足以成为灾害的导火线。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楼的火灾,就是使用热得快不当。而当真正灾害来临时,大学生怀着会有人来救援的心态而不采取自救互救紧急措施,最终错失了逃生的机会。
2.2高校灾难教育的保障力量不够
纵观高校运营费用构成,用于防灾环境构建方面的经费十分有限。这就可能导致高校仅能做好日常的维护和必要的安全保障,对细微处的灾难应对教育力不从心,如针对宿舍楼、教学楼开展大型防灾演练。同时,受经费约束,无法分配更多的后勤保卫人员在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重点建筑和场所,无法做到专人专项负责,及时进行安全检查。
2.3防灾减灾制度落实不力
相比应试教育,我国已经逐步推行素质教育,但舆论导向仍是更关注学习成绩。因此,虽然一方面国家减灾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早已于2006年下发《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防灾减灾有关的制度,但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相关法律中并没有对大学的灾难应对教育做硬性规定,加之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及家长对学生成绩的侧重,更进一步忽略了灾难应对教育的重要性。多重因素叠加致使高校不够重视防灾减灾教育、学生缺乏防灾意识。
3提高大学生防灾意识及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即在灾难事件来临时如何自救互救、如何运用掌握的知识迅速行动,如何在灾难事故中保持意志坚定、保持沉着冷静,都是学生学校及政府需要重视的。为了有效加强大学生防灾意识及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3.1学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能力,学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高校学生传授防灾知识及技能。因此,更多的时候,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主动学习了解,并将所掌握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时代优势,利用闲暇时间,透过移动设备,借助随身的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防灾知识。将在学校防灾教育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延展至课外。以兴趣为出发点,课堂上动脑思考并积极参与线上防灾相关话题讨论,更可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同老师进行沟通、反馈,将疑惑或感受说给老师听;在学校安排的防灾演练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听从指挥,牢记逃生安全通道及消防设备的位置;在人流密集区如食堂、教学楼、上下课的路上,同学之间文明礼让,走路骑车都循规守矩,做到文明出行。
而在班级组织活动中,应多把防灾安全活动加入其中。这点可以学习日本学生的DIG(Disaster Imagination Game)――灾害形象游戏,大家走出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研究题目,通过发挥想象力,动手动脑来完成灾害解决及避难设计图等。通过这样的班级活动,不仅增强了团队、班级的凝聚力,而且班级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对防灾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3.2学校重视并落实防灾教育
高校将防灾有关课程安排进学生的培养计划是最为有效的提高大学生防灾知识的方法之一。此类
最新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本文2023-12-04 11:24:48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