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策划方案及反思(实用12篇)
制定策划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预算、时间等,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关于策划方案的编写,不同行业和项目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是一些行业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_大班科学活动策划方案
1.欣赏儿童化的散文诗,培养幼儿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总结、对比,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和含义,并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3.培养幼儿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带领幼儿观察过夏天的风景,并对夏天的天气特征有所了解。
(二)物质准备:有关夏天景象及天气变化的录像带、图片(人手一份)、实物投影机、字卡、散文诗录音带。
三、活动方法:观察分析法、直观表达法、激发法、辨别法。
四、活动过程。
1.了解夏天的景象及天气特征。
2.幼儿根据图片自编诗歌。
还记得前几天我们去找夏天吗?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图片,请你们用好听的话将它们编在一起。幼儿自由粘贴有关夏天的图片。打开实物投影机,请部分幼儿编排讲述。
3.欣赏散文诗并进行比较。
肯定幼儿的创编成果。请幼儿对比和欣赏散文诗《夏天》并提出问题:这首散文诗和你们编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它是怎样说夏天的?与录像带结合再次欣赏。
4.活动延伸学习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出示字卡,进行识字教育,用图片制成小书《夏天》,进行创编活动。
五、各领域渗透。
1.科学:云、闪电、雷、雨的形成;科学实验:缺水的花草等。
2.艺术:画夏天、歌曲《夏天的雷雨》。
3.健康:夏天到了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学游泳。
六、生活中渗透:户外散步时让幼儿感受和讲述夏天的气息。
七、环境中渗透:环境布置:夏天到了。
八、活动评价。
附:散文诗夏天。
柳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冒着热气,小鱼该不会煮熟了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转圈,它报告:好消息,就要下雨,就要下雨。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起来了。
下了一阵儿,风去了,云散了,闪电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天边挂起晚霞。
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
你闻闻连空气都是香的。
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小青蛙蹦上岸开始唱歌:咕呱!咕呱!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课程诸领域中,科学领域的教育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科学及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的事物有初步的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思考,更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心和求知欲,使幼儿从小萌发对自然、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之情。科学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我班对科学区进行了重点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观察和实践,我发现科学区的材料投放是科学区的关键,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够让幼儿主动去操作、观察、推理、判断呢,以下是我在指导幼儿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几点认识。
一、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
科学区材料丰富固然好,但是如果把大量材料不分层次、不分类别的一股脑的投放进去,往往会让幼儿不知所措,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科学区的材料最好是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因为材料能物化科学探索的目标,所以让一次呈现的材料整齐、有序,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比如,当老师把干电池、电线、小灯泡等放在一个盒子里,不在掺杂其他的物品,幼儿不需要老师要求就知道探索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就是材料物化了探索活动的目标。呈现材料时最好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次递进,不要一股脑的把搜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另外,材料与材料会构成一定的关系,引发不同方向,甚至不同性质的活动。比如,把不同薄厚、不同质地的纸张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观察比较的活动;把纸和画笔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绘画活动;把纸和水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吸水性实验;把纸和剪刀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剪纸活动;把纸和尺子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测量活动……所以,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幼儿可能进行的探索活动,排除不必要的和有干扰因素的一些点缀,直接引导幼儿指向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二、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能引发幼儿的思考。
幼儿科学区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主动探索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如在探索让鸡蛋浮起来的试验中,我先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泡在水里的鸡蛋,请孩子们观察两杯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观看孩子们很快发现,一个杯里的鸡蛋是浮起来的,一个杯里的鸡蛋是沉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抛出了问题。孩子们开始猜想,“可能浮起来的鸡蛋是空的。”“可能水不一样。”“可能鸡蛋粘住了上不来。”孩子们五花八门猜的什么都有。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们自己来验证一下吧。”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做起来。有的孩子尝,有的孩子摸,有的孩子看,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让鸡蛋浮起来的那杯水是盐水。我说:“那你能让鸡蛋浮起来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能。”我说:“那小朋友们一起来做一做吧。”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又一次迫不及待的做了起来。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我没有提示孩子们一次,经过多次的失败,实验终于成功了,孩子们还总结出经验告诉我,一定要看到又沉到水底的盐,怎么搅拌也不化了,这时放入鸡蛋,鸡蛋才能够浮起来。从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出,从头到尾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的,这些都是源于材料对幼儿引发的思考,幼儿才能够主动的利用各种感官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能够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科学问题困扰着幼儿的生活,如夜晚看到影子以为是怪物害怕;给小鱼喂食小鱼却死了等等。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幼儿都非常想知道为什么,在科学区我们就可以投放一些这样的材料来解决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冬天孩子们玩的时候或摸什么东西是总是会被电着,特别难受。于是孩子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们会被电着呢?怎样才不会被点着呢?听了孩子们的疑问,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棉布、塑料布、动物皮毛、化纤布等各种不同的布料,引导幼儿进行摩擦起电的活动,通过实验孩子们知道了棉布是不起静电的`,化纤的、毛的非常爱起静电。知道了什么布料爱起电,什么布料不爱起电,很多孩子们为了不被电着,穿衣服都注意了起来,还提醒爸爸妈妈们要穿纯棉的衣服,这样才不会被电着。实际上,能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孩子们的学习就是在玩中学,因此,我们在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的材料要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比如做乌鸦喝水的实验,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瓶子、杯子、各种纸、石头等,还做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鸦,我给孩子们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后,抛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到科学区探索,即不把瓶子拿起来,怎样让小乌鸦喝到水?边做实验孩子们真的拿起小乌鸦一次一次的把嘴往水里伸,看看小乌鸦喝到水了吗。当小乌鸦能够喝到水后,孩子们会兴奋的叫起来:“我的小乌鸦喝到水喽!”以有趣的情境游戏把孩子们引入实验探索,会使孩子们的活动更加的主动。再比如感知水的表面张力特性的实验“小花转起来”,在垫板刷上水,把剪好的半个乒乓球放在上面,晃动垫板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乒乓球就会像花一样转起来。光让乒乓球在垫板上转,很快孩子就会没有兴趣了,我们在垫板上贴上轨道,让几个孩子沿着轨道转规定的圈数,看谁先走完,谁就获胜。孩子们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可见,一个枯燥的科学材料,加入了一些游戏的形式,马上让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五、科学区材料在投放时要有相对应的记录。
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对幼儿来讲,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学习,记录则会使这种无意学习转化为有意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益。例如在研究磁铁特性的试验中,孩子们通过记录不同大小磁铁吸起铁珠的个数,最后通过看记录比较幼儿顺理成章的得出越大块的磁铁吸起的铁珠越多的结论。在进行种子发芽的试验中,通过记录孩子们才会发现豆子是怎样一点点变成豆芽的。还比如有时由于时间原因幼儿不能完成实验,在下次活动时记录可以很有效的提醒幼儿上次做到哪里了,今天我应该从哪里接着做完成未完成的实验。记录表除了帮助幼儿学习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今天哪些幼儿玩了科学区?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没有?哪些幼儿对科学区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区域指导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儿童天生喜欢新事物,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孜孜不倦,永不满足,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一点也不过分。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的探索科学的奥妙。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
1、让幼儿在常识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中班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3、幼儿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盐、沙、黄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
2、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用米箩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选几样东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请部分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小棍搅拌,看看结果怎样。
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引导幼儿讲出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5、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6、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里的东西会怎样?水又会怎样?
(引导幼儿讲出豆子会腐烂,会发芽,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将杯中的水倒入鱼缸,结果水变浑,幼儿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污。
染的,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探索实验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中班常识活动“有趣的水”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的精髓“先练后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开始请幼儿猜谜,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引导幼儿认识到水是透明的这一特征。
尝试1,提供给幼儿米箩,有洞的塑料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水会流出来,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来,由此得出结论:水是会流动的。
尝试2,提供给幼儿半杯水、小棍及各种物品,幼儿通过放物品搅拌、观察,发现石子、沙还在,而糖、盐不见了。引起幼儿探索、尝试的兴趣,理解什么叫溶解,并让幼儿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讲述还有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
目标:
1.探索通过倾斜托盘让滚珠汽车动起来的方法。
2.感知托盘倾斜角度和方向与滚珠汽车行驶速度和路线之间的关系,提高手眼协调性。
准备:
1.将玻璃珠装入果冻壳中,将果冻壳倒扣在托盘上,在其两侧贴上小汽车造型的卡纸。
2.用即时贴在托盘上贴出行车路线,用拼插积木搭出滚珠汽车可以通过的“城门”,并固定在托盘上。
玩法说明:
幼儿双手握住托盘,倾斜托盘让滚珠汽车动起来,通过控制倾斜方向和角度使滚珠汽车沿路线标志行驶,并通过“城门”。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思考怎么让小车动起来,观察幼儿不同的探索方法,用提问启发幼儿探索:如果不用手推,小车怎么才能动起来。
2.如果一直没有幼儿尝试倾斜托盘的方法,可引导幼儿关注玻璃珠的滚动,发现通过倾斜托盘可让玻璃珠滚动,从而带动小车移动。
3.引导幼儿关注托盘倾斜角度和方向与汽车行驶速度和路线之间的`关系,尝试让小车沿路线标志行驶,并通过“城门”。
延伸活动:
1.提供用不同材料的球形物体(木珠、塑料珠等)制作的滚珠汽车,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球形物体滚动的特点。
2.在一个托盘中投放两个滚珠玩具,设置警察抓小偷、猫捉老鼠等情节以增加游戏趣味陛,让幼儿通过倾斜托盘让两个滚珠玩具一起动起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
目标:
1.知道手电筒的作用。
2.尝试组装手电筒的电池。
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出示手电筒,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小结:手电筒,它可以帮我们在黑暗中避免危险,带来光亮。
二.了解手电筒原理。
1.手电筒离不开电池。
2.手电筒有大有小,不同大小的手电筒使用的电池大小也不同。
3.在装手电筒的电池时,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一样,完成后推动开关,手电筒就亮了。
4.教师完整示范。
三.幼儿操作。
鼓励幼儿拿出电池,尝试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进行组装电池,体验让手电筒发亮的喜悦。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计划《有趣的电池》策划方案
准备:
电动玩具车、大小电池、记录纸若干。
活动设计:
一、和孩子一起玩没装电池的电动玩具。
提问:怎样才能让这些玩具动起来?
二、幼儿合作装电池并作好记录。
难点:
1、电池的正负极。
2、电池的.大小。
三、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1、丰富知识点:
电池有两头,电池的一头有一个突出来的小头,还有一个“”的图案,这边呢,是正极;另一头平平的,还有一个“—”的图案,这边呢,我们叫它负极。
2、介绍不同大小的电池分别是“1号”“5号”“7号”电池。
四、幼儿再次操作实验,让玩具动起来。
目标:
1、知道玩具要安装合适的电池以及电池安装时应正极对负极。
2、能大胆地和同伴交流,并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1、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3、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l 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l 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l 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l 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l 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l 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4、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l 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l 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l 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5、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
(1)当水的温度在“0”度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2)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影子一向对幼儿有一种神秘感,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设计此活动,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掌握,同时发展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的欲望。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等。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等。
3、实现要让幼儿懂得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他究竟是怎样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操作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操作。
1、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突发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1)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2)启发幼儿设计各种形象的小动物并能让它跳起舞来。
(3)启发幼儿在让小动物跳舞时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因此小动物们就会变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告诉幼儿利用晚上的实践来多观察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可以使影子变得更加好看。
效果分析。
此活动深得小朋友们喜欢,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比较成功。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效果良好。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对旋转现象感兴趣,能积极主动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转起来,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能让所有的材料都转起来,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转起来。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种线形、长条形物品:毛线、布条、树枝等。
材料二:各种平面的物品:纸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种立体物品:积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记录纸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笔、大风车一个、小风车每位幼儿一个。
3.操作区域和集体活动区域分开。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发现。
1.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风车,和小朋友边唱边走进活动室:“大风车吱呀吱溜溜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风车转转转节目就要开始了,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玩风车。(幼儿玩风车)。
2.探讨:“你是怎么让风车转起来的?”
教师:我们不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风车会转吗?
教师:对啦,是我们用嘴巴吹,用手拨打,或者利用风吹,风车才会转起来。
教师: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动的呢?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转起来的吗?
3.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风车是靠风吹转起来的;而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是用电的,叔叔按的开关就是电的开关;自行车的轮子是骑车的人用脚蹬才会转,原来啊,这些东西转起来都要外界给它力才能转起来。
二、尝试探索。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材料想请你们去找找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老师这里有记录纸,你们看。(教师讲解记录纸的用法:记录纸都是用图案符号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种物品用图形表示;“猜”是一个娃娃头像一个问号表示;“尝试”是用小手表示)。
物品猜尝试想办法再尝试。
线状物品。
平面物品。
立体物品。
1.幼儿先猜测每种物品是否能转动,在“猜”的一栏中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看到底能不能转动,并在尝试一栏中进行记录。
3.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问: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动的?
4.教师小结:立体的物品容易转动起来,线状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转动。
三、再次探索。
师:刚才我们让立体的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办法,能不能让那些刚才没有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呢?你觉得什么办法能让那些物品转起来呢?把你的想法画在第三栏里。
1.幼儿再次尝试,(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进行辅助),并把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发现:说说你的办法。
师:请小朋友来讲一讲,你是怎么让你的那些物品转起来的,有的小朋友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教教他们吧!(教师根据刚才的指导与观察,请几个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实践归纳。
1.请小朋友去尝试刚才没有尝试的物品,你可以试试刚才大家介绍的办法,也可以想想其它办法。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使物体旋转的多种办法。
3.交流归纳。
五、拓展体验。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会旋转?
2.试试你的身体会旋转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活动后,也还有觉得困惑的地方:
1.材料的提供是否全面,材料的分类是否合。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教师:秋天到了,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ppt: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3)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2)(观看ppt)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2)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一、故事《小麻雀远游》提问:
1.小麻雀一开始生活在什么地方?
2.小麻雀远游来到了什么地方?碰到了什么麻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小麻雀最后回到了什么地方?
进一步了解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
萌发爱护自然、保护土壤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难点:知道怎样爱护和利用自然。
经验基础:初步了解树与土壤的关系。
二、演示课件,了解泥土流失,提问:
1.泥土流失是怎么回事?
2.泥土流失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三、怎样预防泥土流失的谈话,提问:
1.为什么会造成泥土流失?
2.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发生这样可怕的事?
四、演示课件,了解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提问:
1.树根是什么样的?
2.树根在土里干什么?对土壤有什么好处?
小结。
师生共同制作大幅宣传画:爱护树木、爱护土地。
一、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其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使其在很小的.时候就真正地去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是我设计本次活动的宗旨。本次系列活动围绕着幼儿所熟悉的树与土壤展开三个活动。活动一,利用幼儿园有利的地理环境,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使幼儿在与树、土壤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树的生态意义。活动二,侧重于让幼儿在运用工具进行玩泥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活动三,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深层次地向幼儿介绍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使幼儿了解到一些平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内容。三个系列活动各有侧重,逐步提高深度。本次系列活动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认识提高到利用自然、重视自然界的高度。
二、活动评析。
通过几次活动,发现幼儿对事物,特别是对自然物关注能力提高了,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喜欢对事物的来龙去脉穷追不舍。对植物、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会自发地为小动物找家,给植物浇水,并对成人不经意的破坏活动大声抗议。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究。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1.幼儿尝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三、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策划方案及反思(实用12篇)
本文2024-02-28 06:19:0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