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范文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1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柏拉图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在现今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主要形式,而“寻找乐趣”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关系密切,把教育同积极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能完善我国教育现状。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美国倡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领域的革命,它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包括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变革等等。那么,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呢?
一、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做到以下两点:
(一)塑造孩子的乐观品格。
乐观精神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需要乐观;在人生陷入低谷时,需要乐观。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又乐观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自己更要拥有乐观的为人处世态度,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并给与鼓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能一味的责备,当他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的喜悦和来自父母的温暖,从而培养出孩子的乐观精神。
(二)营造积极的亲子关系。
研究者根据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关系分为养育型、财产拥有型、反向型、冲突型、泛爱型、亚平等型六种类型。其中亚平等型是最理想的亲子类型,在这种关系中,亲子双方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能进行顺畅、深刻的沟通。在这种亲子关系的影响下,父母和子女之间积极对话,和谐相处,出现问题的时候能以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使家庭教育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学生成长的最主要教育环节,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给与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一定的重视的话,那么我国的学校教育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生理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学生,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以及乐观、幸福、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学校应更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更重视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多开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课程。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勿以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把学生积极乐观的一面调动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挖掘学生的优势。
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应该在学生的这些方面给予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培养体系。同时,学校教育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最大限度开发这些优势,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极大地开发某方面潜能上。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组织、团体和文化部门对青少年一代直接和间接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大众传媒教育、校外教育。大众传媒教育主要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标语口号、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各级政府组织的会议和社会活动来实现;校外教育主要是通过少年宫、青少年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来实现.
(一)与教师积极沟通。
教师在发展社会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教育发达的上海,学校会向社会派驻教师专门指导青少年教育工作非常普遍。他们的实践表明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紧密、配合密切。教师因了解学校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项目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多种多样的校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青少年好奇敏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不提供机会满足他们求知、运动、交友的需要,他们或会参与不利于成长、不利于健康的社会活动。
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影响相一致时,学生成长的环境协调统一,我国的教育作用就会得到很好地发挥;相反,学生成长的环境则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教育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其作用还会被减弱,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阻碍。
参考文献:
[1]班华.中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与发展[M].教育研究,2008.
[4]冯晓霞.帮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M].学前教育,2004.
[5]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刘自主.家庭教育中的生态美术教育引导[J].今日南国,2010.
[7]许立.关于积极心理学价值论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
[8]甄珍.请寻找并研究学生的积极品质―推荐《积极心理学》[J].北京教育,2010.
[9]青秋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2
【关键词】和谐的环境;榜样的力量;权威型家庭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21-1.5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家庭教育都在整体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教育成为引导青少年的主要力量。当然,随着现代学校在社会中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学校教育也显示出愈发重要的地位,但是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学校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特别是在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方面所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近十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就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指导家长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除了处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外,更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情绪智力、幸福、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使其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所以它在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养孩子最重要的在于观察孩子,充分发展各方面的优良品质。儿童的人格品质会受遗传、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因为儿童在社会化的初期阶段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创造一个温暖、和谐、安全、值得信赖的环境。其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起到榜样的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家长对自我严格要求,这样会给孩子形成一个好榜样的形象。在儿童社会化初期这种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间学会父母对待外界事物的方式。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学前儿童能学会父母的乐观或悲观风格,与父母的解释风格保持一致。父母的积极品质,对失败及挫折解释是归于稳定的、内在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外在的影响,都能给孩子以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一种模式。中国传统的教育强调言传身教,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再次,家长在父母与儿女这种家庭关系的建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选择何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类型。因为笔者认为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一般来说,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所以依靠这两个维度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从各个命名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每一种方式都是从家长的角度来对这种关系进行命名的。在这里不是忽视儿童在家庭关系塑造中的地位,而是在青少年未成年之前,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明智的家长所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四种方式中值得提倡的就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它是一种很理性,也相对民主的方式。选择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儿童的情绪能接受也能控制,能够较好地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对儿童的需要、行为等做出反应和回应,当然也能控制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所以这种类型成长下的儿童能够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释问题的较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释问题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愿望和技巧,其人格品质的发展都很稳定、健康。正像是任俊在其著作中所说的,“不管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还是温暖与接受维度,实质上它们体现了亲子之间的一种和谐相处,情感上的温暖与安全,而这种情绪安全会影响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影响他们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和内部表征,甚至于父母交流的动机。”
综上所述,有效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形成积极品质的第一场所,也是解决青春期矛盾的首要力量。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夫妻之间达成和谐一致的家庭教育目标和家庭教育方式,在无条件爱孩子的基础之上,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听取他们合理性的建议,多发现他们的优良品质、积极情绪,并进一步培养,多为其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一步一步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Peterson.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3
【关 键 词】 心理学;家庭教育;误区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对学生教育的重大意义,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积极心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更谈不上在家庭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了。所以,笔者认为要想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保证孩子教育成功,家庭教育必须引入积极心理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
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指出,在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今天,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将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势与良好品格,主张对人坚持积极评价,引导个体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积极心理对教育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积极心理为学生的健康和快乐成长创设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二是积极心理培养了孩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为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正确应对各种困境与挫折,以乐观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智轻德,重分轻能。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考了高分,便眉开眼笑,考了低分便愁眉苦脸,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孩子的优劣,忽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最重要的,关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价值取向和能力的大小,影响人的一生。
2. 重视物质,忽视精神。多数家长,非常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要。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导致孩子自私、没有责任感、生活能力很差;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其他方面一律不管不问,忽视了孩子各种优秀品质的培养;有的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对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最需要什么,缺乏精神关怀。
3. 缺乏民主,缺少配合。长期以来,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中国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听话、顺从,按照大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去做事情。孩子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有些做法还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人格与自尊,也削弱了家长的权威,束缚了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造性。
4. 只重言传,不重身教。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经常教育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有很多要求甚至挂在嘴边,每天都能重复几遍,很多时候让孩子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家长往往要求孩子做到的,自(下转30页)(上接28页)己又做不到,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有的家长不让孩子上网,自己却天天抱着手机玩,致使自己的说教苍白无力。
三、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1. 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美国密歇根大学Park博士提出,普通人也有卓越的品质,一定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潜能,并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快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积极肯定孩子的优点,使孩子的优点得到不断强化,帮助孩子激发自己的潜能,并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2. 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罗森塔尔效应”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小白鼠变得聪明,能够先一步走出迷宫找到食物。这一实验证明了“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罗森塔尔效应”对人同样适用。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低落,自信心受到打击,积极性受到限制。相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找到自信,激发潜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家长要充分发挥积极暗示的作用,让孩子越来越好。
3. 保持积极的心态。家长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心态对于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家长放松,孩子才能放松,家长积极,孩子才能积极,家长充满信心,孩子才能充满信心。有些家长常常不自觉地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如果孩子的学习状态不错,会异常兴奋,做什么事情都很有劲头,但如果孩子出现考不好或学习效率下降的情况,她就会开始着急上火,焦急万分,经常会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还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孩子还没怎么呢她就已经开始发作了,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所以家长要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让孩子把你当成坚强的后盾,感情的寄托,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 家庭教育[M].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2] 袁礼. 以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J]. 师资建设,2016(2).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4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期望重智力,忽视心理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教育观念的因素,一些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过分追求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重视学前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他们让孩子过早学习数学、认字等文化知识,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给孩子报各种兴趣辅导班,学前儿童失去了本该有的美好童年。这样,过高的期望造成了过高的压力,重视智力的发展忽视了情绪、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二)行为导向错误,忽视积极品质。学前期是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而这个时期最直接的影响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导向和暗示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行为导向和暗示,对儿童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良的行为导向和暗示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很多家庭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忽视学前儿童积极的品质,消极评价使学前儿童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正确性,甚至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导向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忽视积极品质而助长消极品质,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三)教养方式不合理,忽视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括专制型、溺爱型、民主型等。目前,父母经常对子女采取溺爱和专制的教养方式,或者听从儿童安排,一味迁就儿童,这样助长了儿童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人格特点,或者家长以长辈身份命令儿童,让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儿童缺乏自主性,而且以严厉的方式对待儿童,这种不尊重儿童的教养方式,给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消极的家庭氛围,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儿童内心产生压力和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而且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等不良品质,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思潮,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主张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要内容大概分为以下三个方向:1.积极的情绪领域。积极的情绪强调主观层面上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幸福、乐观、快乐、希望、满足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是“拓展-构建”理论,“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体的行为或思想,还能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而消极情绪的作用则相反”。总之,人要以积极的情绪面对问题,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人们长远的发展。2.积极的人格领域。积极的人格主要指个人层面的积极方面和积极品质,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并主张要以一种更具开放性和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力和发展能力。总之,积极的人格有利于预防消极品质,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领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有密切的关系,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都影响着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指建立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1.重视心理因素,培养积极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让个体思维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灵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积极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发展。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既要重视儿童智力发展,也要根据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给予适当的期望,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家长应调节好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影响儿童,并以积极的态度理解和对待儿童的消极情绪,帮助儿童正确表达和发泄消极情绪,增加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家长也要创造情境和机会满足儿童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认可,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2.重视积极品质,客观评价儿童。积极心理学主张以欣赏性的眼光挖掘人的潜能,重视人的积极品质方面,这也有利于预防消极品质的出现。因此,家长要重视儿童的积极品质,客观评价儿童。首先,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除了发现问题,更要相信儿童的能力,挖掘儿童的优势,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和表扬他们。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考虑每个儿童的需要、性格、能力、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客观评价儿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最后,家长要创造条件使儿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塑造积极的人格。3.转变教养方式,创设积极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庭环境是除幼儿园外影响其身心发展的重要组织系统。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环境可以减少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由此可见,学前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其情绪和人格。因此,家长应该为儿童创设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首先,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尊重和理解儿童,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迁就和溺爱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相互关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多向儿童传递积极的情绪,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儿童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愉快。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对策,家园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给儿童创造一个民主、接纳、温暖、和谐、愉悦的积极的家庭环境,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三、小结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心理发展更不要让儿童输在起跑线上。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我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解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上,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因素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创设积极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王萍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5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视角;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理念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思想方式和学习理念,父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中的关键指导教师,父母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育。经过相互数据调查发现,某幼儿园的调查结果为幼儿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使得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反之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导致幼儿的基本素养水平达不到,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发展心理,如果采用责骂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扭曲,对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与家长的交流对待方式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家长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以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征。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教育的影响,孩子出现错误后就会体罚孩子,长时间下来使得幼儿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思维幼稚、独立性差等弊端问题。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极端的抗拒力,情绪变得更加暴躁。而且有的家长比较放纵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他们认为孩子都是靠经历才明白越来越多的道理,明显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在这样家庭中成长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寂寞,养成冷酷的态度,阻碍了幼儿的正常发展。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美国科学家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得出,气氛和谐活跃的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智商,如果家庭不够和睦在心理上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和生活、能够有效拓展知识内容,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措施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2]白学军,林崇德.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06):721-726.
[3]晏婷婷,马军山,金荷仙,王婧寰.儿童心理学对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的启发[J].现代园艺,2013(08):84-85.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格式塔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40-04
2010—201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调查结果表明,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1]。这些调查数据意味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模式。
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以心理咨询、心理障碍诊断治疗为主的矫正模式,以及完善课程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学生参与模式,建构这些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升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此形势下,传统的管理型、诊断型和被动参与型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改进,为此,笔者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个三”工作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工作模式,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合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强调看问题整体结构的整合理念[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也应有这种整合理念。整合包括资源的整合和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即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资源,大到一个学校、学院,小到一个班级、同伴,将层次单一的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课程模式整合为一套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基于生态心理学的横纵向交互观念
根据生态心理学内外因互动与平衡理念[3-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不能仅在高校内进行,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横向发展和纵向成长。横向应贯穿校内外环境,将学校和家庭环境联合;纵向要贯穿学生在校各个时期。通过《大学生挫折心理剖析与极端行为预防》课题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就业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易产生挫折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涵盖从家庭教育到校内管理的每个方面,连通入学、学业期间到就业前夕每个阶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潜能、动机和能力,是从治疗疾病、解除痛苦转为帮助他人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工作理念[5]。传统的“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 “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教育观念将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转变。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不仅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健康素质,即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成才之基本、发展之基础,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侧重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工作。
二、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格式塔心理学整合思想基础上,通过实施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学校、学院、学生”三级教育网络;在生态交互观念基础上,将家庭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穿了“入学、学业、就业”三级教育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构建良好状态基础上,覆盖了预防“黑灰色”培育“白色”的三级教育层面,最终构建了“三个三”工作模式(图1)。
(一)组建三级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必须上下形成共识,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
1.学校级的教育网络
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主体,通过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完善相关制度,联合校外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面向新老校区各学生宿舍、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工作站,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学院级的教育网络
由中心指导学院选拔新任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站,调研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3.学生级的教育网络
中心对各学院选拔的学生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使他们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和宣传作用。通过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建立学生朋辈心理服务的成长团体。
(二)贯穿三级教育阶段
1.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
在新生报到入学期间,一方面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与学生家长座谈,现场接受咨询,解答疑问,争取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向新生宣传心理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普查和跟踪筛查。
2.学业期间的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不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开展相应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如考前焦虑、人际交往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如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书籍,放映心理影片,组织健康嘉年华等活动。
3.毕业就业时期的教育
学生毕业前,在中心网站上设置毕业生心理专栏,提供就业心理测试,培训学生面试技能,指导学生适应就业角色。在每年求职高峰期举行“就业心理辅导周”活动,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就业技巧辅导等,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焦虑,调适求职过程中的负面心理状态。
(三)覆盖三级教育层面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7
[关键词]学校心理学 佳木斯大学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52-01
一、学校心理学的任务和我校心理学发展目标
学校心理学的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预防心理疾病;三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学校心理学工作不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我校的学校心理学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核心目标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工作。首先,我校心理学的发展要与学校目前工作相协调,加强对教师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这样才便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或心理素质教育。其次,我校心理学的发展要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给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学方面的一些建议,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的良好环境。最后,开展学校心理学方面的课题研究,为各种“问题”大学生解决问题,以便增强学生们的适应性。
二、开展佳木斯大学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在佳木斯大学教育系设置学校心理学专业以培养从事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这种培养工作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学校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一层次的毕业生毕业后可留校从事专职心理服务和研究工作。第二个层次为本科生教育,培养具有学士学位的学校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一层次的毕业生也可留校作学生辅导员,并从事心理服务工作。
三、提高教师素质
从提高教师的现代化素质入手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学服务功能。因为教师素质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
首先,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需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目标,采用新视角和观念来优化我校的教师队伍,并且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的角度出发加强管理。其次,营造氛围培育高尚师德。再次,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我校的教师总体水平。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树立师资队伍建设的全局意识,从师德和师能方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总体水平和素质。最后,培养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交往及沟通能力。
四、整合学校各类教学资源
处于成长中心理未成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多,教师自身的问题不仅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学生,他们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鉴于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医生工作者及共青团都分别介入学校心理学,本就在学校的心理学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把这四个方面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到学校心理学的轨道上来,规范地工作,效果无疑会更好,同时也就是建立发展我校学校心理学的良好开端。为此本人认为要对佳木斯大学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需要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医学类专业教师、学校团委和各个学院的学工办共同配合探索我校的心理学发展模式。
五、佳木斯大学心理工作者的角色智能系统模式
在本系统模式中,本课题组认为我校的心理学工作者要在对学生心理方面问题进行相应的预防、测评和干预调整,这三面的角度服务是对我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的心理服务。
同时,也要从科研、家长和行政干预三方面间接的为学生提供间接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预防方面,我校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不仅仅要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且更要注意预防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学习适应不良、躯体症状与反应和变态行为等,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在测评方面,我校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一定要积极而全面地查找和搜集各个方面的心理学信息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习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和健全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心理诊断与评估。在干预方面,我校心理学工作者对学生的不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不合理的认知及不正常的情绪进行相应的辅导与矫正。在科学研究方面,我校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科研课题主要以应用性课题为主,并且在学校的背景条件下结合教师的教育和学生学习进行的研究。在家长的辅导方面,我校学校心理学工作者通过与家长的工作性沟通间接的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在行政干预方面,我校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要以专家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必要辅导和咨询,同时协助我校各个行政部门进行督促和检查。
【参考文献】
[1]孙菊霞,徐光兴.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61-65.
[2]张颖.新时期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角色功能探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7(02):113-115.
[3]赵宏.浅析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角色职能[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2-43.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8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 辅导员 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22-02
近十年来,在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也面临着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冲击。在就业、学习、经济等压力下,高校内的大学生群体感到迷茫、焦虑、困惑、颓废,他们理想信念缺失,各种违纪现象及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辅导员群体感觉任务越来越重,学生越来越难管理,感觉到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越来越不可思议,感觉到身心疲惫。大道理讲得够多,但学生往往反应冷淡,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管理者的身份和地位日益受到挑战。以往那种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以校纪班规为准绳,以批评处罚为手段的传统工作方法已严重不适应当前的学生工作局面。笔者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认识到: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与理念也必须要改变,要站在心理学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以优秀学生为榜样,表扬先进,批评鼓励落后,拉动班级群体共同进步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辅导员把优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部工作的主体,对落后的特殊群体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关注度不够,缺乏因材施教,导致一些家庭困难、学习困难、行为和心理缺陷的特殊学生被边缘化,因得不到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教育方法而落后于班级主体,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教育缺陷。
(一)将心理学的方法应用到学生工作领域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级学生工作层面,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与局限,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德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心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构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大学生危机干预系统,来发现并解决由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危机事件。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是主要责任人,要对班级状况有全面了解,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他们的判断和思维、认知和情感,影响着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正常学生有效,对心理异常学生,必须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学生,了解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交流平台,通过有效沟通,使学生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面对因有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不能正常学习、生活甚至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道理和理想前途都没用,严厉批评教育更是适得其反,甚至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危机而使问题变得更糟。具有良好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辅导员会采用心理学的技术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心境得到改善,心理症状得到减弱。引导学生走出心理低谷,避免心理状况进一步恶化,防止心理危机发生。在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二)尊重学生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信息渠道丰富,接受的信息量多而杂,受多元化信息的引导熏陶,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他们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强调自我,宽于待己,严于律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充分彰显个性,不受外界约束,每个人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特性,一刀切的模式化、政治化、行政化、权威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不适合现在的工作对象。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基础上,在尊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才是当今高校学生工作的主流方法。在实践中探索、掌握学生的性格等心理特点,用理解、包容的态度,通过倾听、自我暴露、沟通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使学生自觉、乐意地遵守校纪班规,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个体的主观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三)注重关怀疏导
关怀是指人文关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人文关怀就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对生存状况的关心,对生存条件的关注,就是“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他们敏感、脆弱、急躁、焦虑、迷茫、困惑,他们需要被理解被关注,他们需要指引疏导。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关注学生、关怀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就业、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辅导员是心灵导师,要用心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减轻他们因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压力,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升级,使他们很好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能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美好,在身心愉悦的情景下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二、关注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特有的家庭背景和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文化水平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重要影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成长经历。
(一)早年是否与父母分离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辅导员要关注那些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学生,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家庭信息和成长经历,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
(二)家庭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父母关系长期不和,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常常在和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及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相处上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困难与问题。辅导员应该重点关注那些家庭氛围不和谐的学生。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不同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应对方式,甚至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越大。辅导员老师在学生工作中不能忽略学生与家庭的沟通状况,不能忽略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为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应该关注家庭教育,与学生的父母进行充分沟通,调整他们过去的教养方式与教育理念,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来。
(四)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大学生,常常自卑敏感,甚至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危险也更大,辅导员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和辅导。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是辅导员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辅导员应该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用心理咨询师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心理学技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升其心理品质,完善其人格,规范其行为。
[ 参 考 文 献 ]
[1] 罗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寒娜.对大学生迷茫的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业大学学报,2009,(2).
[4] 吴薇莉,苏文明,王政书等.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范文
本文2023-12-01 17:23:2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