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范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理论高职教育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2]南金光. 教育心理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影响与应用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篇2
【关键词】中学教育 心理学 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31-02
教育心理学研究,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是心理学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
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早在1806年,他就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该书企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1835年,他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他于1868年发表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不仅在俄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史学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其后,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的“实验教育学运动”。“实验教育学运动”的倡导者是德国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们重视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的实验研究思想,深深打动了欧美的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他们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实验教育运动。这对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测验与实验的应用、儿童身心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问题。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该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一、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马斯洛,密特尔曼)
(一)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二)是否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作出恰当评价;
(三)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切合实际;
(四)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五)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谐;
(六)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七)能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否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九)在集体允许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十)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目前大众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适中;
(三)意志键全;
(四)人格y一;
(五)人际关系和谐;
(六)与社会协调一致;
(七)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源于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反思,始于对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起步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尝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与技术,通过日常的、专门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功能
(一)矫治功能――心理障碍
针对极少数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特定人群,以个别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为主要方式,如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
(二)预防功能心理问题
针对大多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需求的人,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要手段,解决或预防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青春期问题等。
(三)发展功能――心理素质
针对绝大多数健康、正常状态的人群,以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针对诸如创造力训练、学法指导、时间管理、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训练、抗挫折训练、职业生涯辅导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非医学化的模式。以预防和发展为主的问题解决模式应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和主流。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支重要的中坚力量。
初中年级:
1.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2. 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3. 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4. 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5. 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和方式,面向班级群体,主要侧重预防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解决学生成长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心理困惑,提升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心理活动课不是纯粹的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而是通过创设情境或活动,将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置身于问题情景中去感受、体验,进而获得启发,改变认知和行为,促进心理上的成长。
四、如何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如何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利用得好,40分钟里可以加进5分钟、10分钟。相反用得不好,40分钟里就得减去5分钟、10分钟。学生上课听课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的知识量越来越大,要求孩子更多地进行理解、联系与思考,而非单纯死记硬背。如何为思考留出更多的空间呢?答案就是预习。通过预习,可以发现新课中的难点,等老师讲到时格外注意;也可以掌握每节课的基本内容,快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里,他们可以留出10-30分钟的时间预习。如果预习了,听课效果就好,作业做得就快,预习的时间自然就节省出来了。所以预习是形成良性循环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时间确实很紧,怎么办呢:
(一)对于听课效果好的科目,少预习或不预习;对于听课效果差的科目,多预习。
(二)单科课程的预习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主要是把握整体知识内容,记录或记住对于个人的难点和课程重点,方便听课时在此处集中注意力。
(三)实在没有时间预习,可以在一门课开始前的课间花2分钟快速浏览,从而快速进入听课。
有了好的预习做基础,只能保证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更有效的地方,便于我们更好地当堂消化知识。学生上课拼命记笔记、抄板书,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有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课堂上的内容,自然得不偿失。
1. 要先听老师讲课的内容。
2. 不做细的笔记。
3. 重点记老师的分析思路与解题方法。
孩子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还能获得宝贵的复习资料――课堂笔记。有了前面的预习和认真听课,能保证孩子记忆和理解的深度。但遗忘是一种自然规律,对抗遗忘的利器就是复习。因此在听完课后,还应即时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有计划性的复习习惯,从而将所学知识深深地印入脑海。如果家长将以上的预习、听课和复习的方法传授给孩子,孩子听课的效率就会更高,成绩自然会更优秀。
五、高考状元们的听课箴言是“课堂走神1分钟,课后摸索半天功”
(一)每天坚持累计不少于1小时的中等强度的体能锻炼
每天坚持累计不少于1小时的中等强度的体能锻炼,每天保持课间10分钟彻底放松休息的好习惯。课间多做一些轻体力健脑动作,为课堂40分钟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储备足够的脑力。像伸伸或蜷蜷手指、左右手交替按摩指尖、伸伸懒腰等都是不错的活动。
(二)调节听课心态,优化听课意识
调节听课心态,优化听课意识,在潜意识里喜爱听课。对于不太喜欢的课可找来一张白纸,认真列出喜爱这堂课的十几条优点、理由,隔一天重复一次,慢慢就能说服潜意识喜欢这些课,进入积极的听课心态。
(三)在听课过程中,要放松心情来理解课本上的内容
不要抱着一种紧张的记忆心态来死记硬背,这样很容易造成脑神经疲劳,反而使听课的注意力涣散。
(四)把课堂刚听A重要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回味一遍
老师讲课结束后,不要急着看书做作业,而应闭上双目,放松后仰头,把刚才听课的重要内容再像放电影一样回味一遍,把老师讲课的内容真正印在脑海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 :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充满乐观希望,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突如其来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生命教育已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进一步关注,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把生命教育与灾后教育重建有机结合,通过生命教育,把灾难作为一种正向的教育资源,发掘灾难背后积极的生命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价值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生命与他人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和谐美好,互利互惠。包括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人际沟通与交往等。生命与自然的教育,强调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包括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亲近大自然、保护环境、关心人类的生存危机等。生命与社会的教育,强调人作为社会人(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情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义,体现人的社会价值,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包括感恩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小我与大我、国际理解教育等。在积极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的大视野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将带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和创造力!
六、结语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与技术,通过日常的专门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
观念决定着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观念深深地根 植于教学文化之中,有怎样的教学文化,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文化是教育观念产 生的土壤,为了更好的使课程改革得到实施,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建构新型 的课堂教学文化。新型教学文化的构建要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教 师要转变自己教学中的诸多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文化重建的前提。生本理念的确立 是教学文化重建的核心,确立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是教师也是 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 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1、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一系 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基础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智 力与非智力因素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健全的培育、创造力及其培养、 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 和培养、提高学与教效率、教与学的策略、学科教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心理问题、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等研究领域。此外,还在美育心理、汉语认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等领域进行了 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拓展了研究领域,而且直接 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诞生于西方的学科,其研究结论基本上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 我国教育心理学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早期多是做一些验证性研究,带有明显重复、印证西方 研究的烙印。通过近20 年的努力,我国教育心理学逐渐显现出中国的研究特色,引起了国内 外学界的关注。如美育心理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探讨、中国儿童青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规 律的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研究、汉语学习 认知的研究、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教与学策略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全心理素质培 养的研究、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教师心理研究等,紧密结合中国化和中国教育教学实际,有 理论有实践更有独特的建树和创新,初步体现出了中国特色。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关系
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源于知识和规范的学习,而且受到复杂 多变环境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环境限于学校范围的物理环境,我国教育心理学已将教 育环境扩展到影响教育活动的一切条件上,既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校园文化 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等,也涉及如何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改革考试选拔制度,给学校、教 师和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心 理学在教育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被运用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为良好课堂环境的创设 、班风的建立、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教育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全面 地、真实地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灵,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个性 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2、学生智力能力发展与知识学习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知识有 效地传授给学生是教育者共同关心的课题。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学生) 如何获得(学习 ) 知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非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才是 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 性知识,而且发现三类知识之间是可以不断转化的。陈述性知识中的事实性知识可经过不断 的变式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而在应用程序性知识对内调控和对外办事的过程中,又形成 了策略性知识。这表明,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这就为解决知识与智能之间 的转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国教育心理学者主张把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结合起来,已取得 的一些研究成果,为智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反应了个体从生物人转化 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适应是其核心内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规 范学习是指个体把社会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的过程, 即规范的内化。关于规范学习的研究,冯忠良认为,规范学习涉及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 态度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张大均认为,规范学习既包含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又包含情感性内容 学习与行为性内容学习。规范的学习和接受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连续的阶段,而 且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其相应的条件;学生的品德、态度、观念等社会性发展均体现在认知- 情感- 行为等规范接受的过程中。上述理论观点对素质教育中学生社会性发展,尤其是社会 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主题,然而对教学有效性的系统研 究和探讨却是近年的事。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 学生有意义。为此,教师必须有条理有组织地呈现材料,把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态,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等。教育 心理学者构建出了针对不同内容的有效教学模式,如指导教学、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发展 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如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研究还表 明,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如教学内容本身的有效性、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等。教学有效性的研 究成果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为提
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化”转变。教师 不仅应该看作是一种职业,更应该成为一种专业。培养专家型教师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 改革的核心和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目的和核心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20 世纪80 年代以 来,教师心理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受到重视,如刘兆吉等人研究了教师威信及其形成问题 ;张大均等人研究了教师心理素质,尤其是师范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教育问题;申继亮 等人研究了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职业承诺、知识结构和教学反思等。这些研究为教师专业 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我国教学改革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
1、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培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学习主体 、压制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应试教育”倾向,开始了以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的探索。然而这一探索在理论上源于教育心理学对主体性的研 究成果。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 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即是说,学生的主 体性发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自身活动调控的主动性、实践活动中 有明确目的、计划和选择的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其中创造性又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研究的成果体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为:在教育观念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看 作有生命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育目标上确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体系,力求 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自主发展;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建立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躬身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做 到自主、自立和自信。
2、提倡探究学习培养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 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强调 “研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 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 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等。也就是说创造性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有关创造性问 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国内不少教育心理学者对创造性的心理结构、种 类、创造力的测量及培养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心理科学 基础。同时教育心理学关于发现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也体现在探究学习上,而探究学习作为 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是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3、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充分和谐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关注个体差异。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差异展开了 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智力 水平较高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领会速度快;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过程也不相同,如场 独立型风格的学生较适合那些不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对科学、机械等强调认知 能力的专业感兴趣,而场依存者则相反;成就动机方面,研究发现有些学生希望自己独立取得 学习成绩,另一些则希望通过顺从、迎合教师的需要来取得相应的成绩。另外在性别方面,如 女生的语言能力较男生强,而空间想象和数学能力较男生差等。智力水平、能力结构、认知 风格及性别差异等逐渐形成学生的个性。教育活动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 育方式、方法。教育心理学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其实践意义是为解决素质教育关于学生个 性充分发展问题及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基础。如在学习困难学生、智力超常及智力低常儿童 的特殊教育和干预方面,在同质分组、个别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和技术方面都充分 体现了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
4、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
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的多元化,就是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 学习评价等方面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则是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 发现,个体在能力水平、个性结构和认知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多元 智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兴起,人们对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就是“多元化”。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就摆脱了单一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建 构以“全面发展”和“多元化”为指导的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建立起 包含知识获得、智力培养和个性和谐等多元因素的整体性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内 容体系的多元化,从单一的国家统一规定到设置符合实际、反应科学文化成果内容的课程,使 课程具有迁移性和张力,如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形式的多元化,逐渐减少必修课,增大选修课 、活动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等;课程实施模式的多元化,根据课程的要 求和学生的实际,侧重教学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如探究学习。多元设置的课程既依据于全面发 展心理研究又通过推动教育个性化,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致力于为中国现实教育服务
1、德育心理研究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服务德育心理研究主要是从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 、过程及其变化的规律着手,为德育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德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品德心理 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即道德品质培养上。近20 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逐渐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教育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心理研究路子。如李伯黍 教授等以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分析了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因素,发现了不少中 国儿童自己的特点;章志光教授领导的有关学生品德形成问题的课题研究,多方面分析了影响 品德的各种内部因素;曾欣然教授则主张从现实社会人的本质联系和人的实际品德行为中研 究人的品德心理。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品德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形成 了我国德育心理研究的特色,促进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美育心理研究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服务
从20世纪初开始,美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兹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美育很长 一段时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地位在我 国教育中重新得到确认的同时,刘兆吉教授提出 美育心理学概念并致力于美育心理学研究,1990 年出版了《美育心理学》,标志着美育心理 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推动了美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全国教育规划的“七五”、“八五” 和“九五”中都有美育心理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美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学 校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3、智力与非智力及其培养研究为全面发展教育实践服务
智力培养和开发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20 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单纯的智力培 养和开发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开始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迅速开展。沈德立等对“非 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专著《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吴福元等研 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要大于智力因素,而且还随入学时间推移而增强;燕 国 材等对非智力因素作了理论概括,划分了不同的理论层次。不少学者还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 培养措施,并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长期的实证研究。非智力因素的提出和研究在一定程 度上推动了我国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实践。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研究表 明,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突出,学校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日显重要。张大均等从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出发,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力图通过培养健全心理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源 性因素,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系列的实 证研究,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5、教学心理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课堂教学始终居于学校教育中心地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学心理学研究备受青睐。 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学校教育的综合整体改革试验,还是创办特色学校、示范学校 ,重视素质教育,客观上都要求深入地进行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该领域研究中,张大均等初 步构建了我国的教学心理学体系;冯忠良提出了“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理论,皮连生提出 了“知识分类教学的理论,李蔚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心理规律,张大均等探讨 了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申继亮等研究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 养等。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五、 教师要吃透课程改革的精神, 完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克服心中的迷茫, 首 先在于作好心理调整。这就要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1、调整心理状态, 适应从主导变为引导。
由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新课程要求必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自主 学习, 自主思考, 成为学习的主人, 取得个体的全面持续发展。换而言之, 也就是要求教师 由过去的课堂主导者、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广大教师在传统与发展之间面临着痛苦的心理 抉择, 调整心理状态, 成功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型是教师成功应对课改, 也是课改成功的关 键。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教师在课堂上独自的讲, 学生被动的装。这种说与听的学习活动仅仅是一种口头机械的学习, 学生难于理解知识的内 涵和外延, 更难于在有限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通过自己亲 身活动进行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正是从这个角度, 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不能教给学 生的。”新课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 对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多元化的选择,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新课 程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清醒的认识。要求教师要善于和乐于发现学生 的优点和长处, 科学地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辨证地认识学生, 让学生在表扬和鼓励中健 康发展。从新课程实施纲要中我们不难看出, 新课程改革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改变以往单一 的、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我们的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 相信他们, 让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而自豪, 健康自信地成长,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 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是 一个特殊的职业, 我们面对的学生, 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尤 其是教师的情绪和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态度和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 成长的孩子, 感悟信息的能力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强很多, 面对教师这一鲜活的榜样, 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公正、文明、亲善的, 对学生、对生活都充满信心和期望的楷模。
3、教师要培养饱满、乐观、稳定的情绪。
教师心理状态对于学生心理活动, 乃至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巨大作用已经愈来愈得到社 会和家长的认可。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被教师和其他学生公认的差班, 前后换了几任教 师, 其中不乏大家公认优秀的、也有强悍的,却总是弄不好。有一位柔弱的女教师来到了这 个班, 进了教室, 学生们怪叫、起哄, 学校领导在外面捏了一把汗。奇怪的是几分钟以后, 老师并没有哭着跑出来, 教室里反而安静了, 传出讲课声。事后, 其他人问这位老师怎样治 这帮学生的, 这位老师笑笑回答:“我什么都没做。”后来人们在学生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笑着、闹着、吹着口哨, 准以为教师会呵斥我们, 会气得离开教室,像其他老师一样 。可是, 老师一点生气的样子都没有, 只是微笑着站在讲台上, 看着我们, 就好像我妈妈第 一天送我上学时的样子, 眼神中满含着关切和期望, 我觉得我不能再辜负老师, 我今后上课 再也不闹了。”分析其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吵闹, 教师应该生气, 这是常理, 学生也 这样认为。但是, 这位教师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并以自己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参考文献:
[1] 付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__.
[2] 张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电子工业出版社
[3] 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 ,1998,(3).
[4] 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__,(3).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国家精品课程[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__.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篇4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二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三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篇5
【关键词】高职 教育心理学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69-02
近年来,我院高职学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他们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毕业后很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城市中小学教师招考中脱颖而出。教育方向毕业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在培训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者去边远地区担任代课老师。为了使高职教育心理学课程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调整,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
1.教材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师范类专业几乎都是以本科为起点,专门为本科学生所编制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丰富、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但这类教材内容并不十分适合高职学生。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太难,感觉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此类教学过程中衍生的受挫和失望情绪也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了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考虑到学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的统一考试,考试组织机构指定的培训教材也曾经成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选择之一,只是这样一来,应试教育的烙印和弊端再次清晰呈现。根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方向的学生毕业并考取相应级别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从事幼儿教育,包括担任幼儿园老师或者培训(早教)机构的儿童教师。然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尝试单独使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2.教学的过程
高职教育心理学在改革前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记忆而轻实践整合能力等现象。教学模式依旧以课堂讲解、传授式的教学为主。学生们沿用高中时代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虽然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这种电子版信息量的增加并没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太大的作用。
有的老师试图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而,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教师主导地位岌岌可危;合作学习变成了让几个学生一组完成一个项目、论文,学生往往是一抄了事;探究学习也只是让学生去查找材料。类似的教学改革不但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遭到学生的敷衍甚至反感。
二 教学改革的实施
1.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外高校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呈现两大特点:(1)多样化,不同的心理学分支使得心理学课程异彩纷呈;(2)生活化,心理学从枯燥的科学理论走到了大学师生生活中。在心理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出现了比如《网络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新的心理学课程。例如美国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定位课程目标:强化教育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联系生活实际、面向未来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重新整合遵循了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教育心理学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教育心理学丰硕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揭开人类心理的奥秘。实际生活中,高职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现象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星座和性格、暗示和催眠等),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有必要用科学的论据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进行澄清。
第二,生活性原则,作为高职学院课程,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只有紧紧围绕大学生活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教育心理学观念,才能为高职学生指明解决学习、就业、生活中心理学问题的正确方向,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并使学生逐渐增强迅速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主体性原则,就是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播放由学生扮演的心理短片展示教育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课后将短片和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空间与学生共享。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心理学名著、浏览心理网、电子邮件、小组活动等方法,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规律进行互动探讨。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包括生活中的教育心理学、感知觉和意识、认知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人的毕生发展、情绪与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七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包含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认知模块包括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并由学生在校园内拍摄的心理短片展示。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涉及生活中的现象或观念、科学而严谨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可以尝试的教育心理学应用方法三个层面,都力求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实用的知识背景。
3.改革教学方法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经典著作和研究背景,尤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演与师生讨论法,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问题;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适用于情绪与健康模块,课后提交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空间,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来。建设丰富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教学模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教育心理学相关链接,设立班级网络空间学习群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4.改革教学评价指标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30分)、课程考试(30分)、论文撰写(40分),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课程考试主要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力求兼顾基本概念和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范文
本文2023-11-30 17:13:5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