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30 17:13:57浏览:287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1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教育心理学;传承机制;应用思路;价值理念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完善的元素理念,都实现了系统化完善。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效果和质量。但是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而言,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体系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元素的价值展现,因此,融入理念内涵将为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背景分析

教育心理理念是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所出现的理念内容,而认知该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将为心理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在整个心理教学运动中有着自身特殊性,比如学生普遍参与,学生参与深度广泛等等,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融入整个心理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和内涵,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育心理理念的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心理理念的目标在于一切内容围绕健康开展,无论是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案,都需要将具体的健康要素和知识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当然,这就要求,不仅要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更要将可能影响心理教育的具体因素进行系统化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教育心理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次,教育心理理念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元素,还是体系化的教学方案,都需要充分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活动能够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育心理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体系化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方案,还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方案设置,都需要将教育心理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在教育心理理念中,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将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要对各种影响教育心理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施预防与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心理的理想效果,教育心理,不仅是一种教学目标,同时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意识理念。因此,认知教育心理的理念内涵,将为整个心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帮助。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2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完善度,其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能够被系统化应用到当前整个社会体系中,当然,其基础和前提在于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理念和规范要素,其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重要的引导。探究传统茶文化理念中所具备的具体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当前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优化开展提供重要帮助。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具体元素应用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优化与元素理念丰富奠定重要基础。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合理完善应用传统茶文化将为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应用效果,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机制和载体。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丰富优化的过程。因此探究两者的具体融入机制就极其必要。传统茶文化对整个文化体系的融入和影响,客观上反映和诠释了整个茶文化价值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分析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是心理健康意识的融入,其都实现了系统化实施。教育心理学运动作为整个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需要在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如今心理学教学的元素和内容也实现了内涵丰富与完善,尤其是一些极具时代气息的心理学项目,但是在对这些心理学项目的价值应用和认知来说,其更多停留在教学方法上,忽略了整个心理学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的有效认知。因此,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来说,结合其广泛参与的具体特点,想要实现整个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通过全面完善融入教育心理的具体理念,完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整个教育心理体系不断成熟,心理教学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该教学活动的参与人数,还是该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其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有效开展教育心理活动,就极其必要。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应用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甚至一些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影响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结合当前教育心理开展的价值和作用,完善教育心理学体系建设,其必然能实现该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4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传承思路

通过完善构建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其能够在丰富整个教育心理体系元素和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当然,在教育心理学机制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元素理念的丰富,更是一种教学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想要实现教育心理体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融入实施,通过完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心理运动的理想效果。当然,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完善融入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实际上也是当前健康教育理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实际上,通过对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和背景进行系统化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心理意识等等,都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融入茶文化元素,实现教育心理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解决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潜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应用的理想效果。当然,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元素的丰富与应用。不仅如此,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完善过程中,也是从整个教育心理实践活动开展状况中所得到的具体经验认知。通过对目前教育心理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和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教育心理内涵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建设,将大大降低教育心理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从而在确保整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来说,其开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健康教育理念对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在教育心理理念应用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较难把控的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提前认识到教育心理活动的价值作用,其不仅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元素,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完善教学元素,更重要的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其能够为整个教育心理活动的有效推广奠定重要基础。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将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5结语

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对心理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中,其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和心理学项目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构建整个心理学教学运动开展的具体元素,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学能够发挥其理想效果和价值。结合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开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上对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认知不全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体系化。而认知这些风险内容并制定合适的方法,将为整个教育心理学活动的具体应用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宇娟.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7-129.

[2]付家东.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9-122.

[3]臧亚平刘廷亮.传统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32-235.

[4]胡雁伟.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中外企业家,2015(19):126-131.

[5]陈理宣.兴音乐之教育扬民族之宏声———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2016(12):182-186.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2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动过程中,心理学逐渐浮出水面。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小学阶段课程设计所必需考虑的一项内容。它对于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提升学习积极性都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然而,目前小学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文章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改革;小学

引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开始步入正轨。教育心理学在西方教育观的理论基础上,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实践力度不够扎实,在应用过程中与理想化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

1.1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的不完整性: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最显著的缺陷即内容的繁琐、体系的庞杂化以及实际教学漏洞与孩子心理问题。追求根源,主要是因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我国的起步较西方晚,再加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在心理、德育的基础上还涵盖了生理、遗传等多学科内容。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同时,过分重视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忽视了教育系统的完整性与有序性。

1.2教育心理学界限模糊:从学科划分来看,我国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学术权威上,与临近学科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法等学科之间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划分。当前状况看,即使是教育工作者,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主观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实不然。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外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同于心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与特有的教育意义。再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借鉴自然科学法则,对于6-12岁孩子的心理素质挖掘不够深入,忽视孩子情感发展,导致其应用价值缺失,整体效果不佳。

1.3小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脱轨:在我们做出的一组数据调查中显示,73%的小学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习惯将理论内容传播给学生,而不是实践性的东西,这一现象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表现的尤其严重。18%的教师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只有9%的教师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心理教育作为其中的项目之一理应受到重视,科学规划发展,平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小学教育心理学改善措施

2.1优化理论基础、整合教育体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于心理学体系外的学科,有着明确的服务目标,围绕6-12岁学生展开行为规划。我们只有做到优化理论基础、整合教育体系,才能在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其现实价值。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的入手,制定一项教学计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要保证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发现课堂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劣势,完善个人教学计划。再者,教育心理学要在信息时代的带动下,及时进行内容整合,保证其均衡发展。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对内容作调整,建设一个与社会心态相吻合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

2.2明确教育心理学与临近学科关系、进行合理研究:只要站在教育领域,我们就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与临近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最基础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保证教学活动有科学导向的关键。要想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就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研究。一般“构建多种教学模型”、“多形式方法教学”都是合理研究的指导方法,为课堂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方向。也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有了相对客观的认知。另外,我们对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应该积极借鉴西方教育思想,发现其优势理论,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分析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3贯彻素质教育发展、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没有实践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小学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是实践的产物,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理所应当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具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心理调查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科学的数据库。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相应的合理教学方法。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推动身心健康发展。

3结语

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还处在一个探索过程,较西方相比在应用价值上还存在一定差异。但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对现存的小学教育心理学体系有了整体认识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发现学生心理,力求能在明确认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推动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燕.网络在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8期.

[2]周焕新.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7期.

[3]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张琴,李祚山,刘永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17期.

[5]郝立宁,赵树彬.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01期.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3

教育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通过对人的了解和分析,解读教学现象并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水平,以符合人对教学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目的就是将心理学的精髓融入到教育发展应用当中。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在大力组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和应用,教育更加注重心理教育、德育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不断提升,其作用正逐步凸显。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教育心理学的根本思想正是通过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应用,以此发展并挖掘学生客观存在的潜能,促进教育成效最大化。二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为此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人大都遵从自己的内心,特别是仍在读书的学生,思想里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参与认知等起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的作用。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人的客体条件不同,对方法的接受和吸收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同样一种记忆方法可以帮助A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生搬硬套到B学生身上效果可能就不明显,教育心理学讲究的是学以致用,通过调整方案和验证其方法的适应性,从而找到最优方案。四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心理。教育的本身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同时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本源能量与驱动力,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保持求知欲,不满足于仅限于课本的知识,使其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注重思维拓展,从而达到不断提升知识水平的目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关于教育的人群中的每个人不同的心理进行研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的学者是瑞士学者裴斯泰洛奇,他倡导的是一种遵从自然的思想。德国学者赫尔巴特则认为教育应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并为此进行了多次验证。1913年,有关著作中关于教育心理学内容的研究部分主要是学习心理学、人的本性与个体差异等。而西方当时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侧重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教育心理学的本质认识存在着局限性。而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直到近代教育心理学才真正的开始。20世纪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课题很多是围绕三大定律开展的。这个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起,教育心理学才慢慢走入正轨。40年代教育心理学引入了儿童性格及其他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探索。50年代,新兴科技的兴起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学科传播与影响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在当时都是从发展阶段逐步向成熟阶段过渡。6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从纸上谈兵向应用科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美国首先提出了要将理论转变为实践,而在随后的应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家有了更多新的尝试,教育心理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意义

在当今的21世纪,人才的培养被视作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际化竞争使得人才教育与培养十分重要,一个国家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寡也是体现国家实力的表现,同时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因此,在人才已然成为一种资本的时代,教育心理学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实践中,挖掘出人无限的潜能,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教育心理学目前随着人才需求的发展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这是教育的地位决定的,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也只有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才能在祖国人才培养方面找到更适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所想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授课效率,同时老师从中了解从别人角度看到的自己的心态,更容易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本质上实行教学,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但代表着对人类发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课程,将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牵扯着祖国的下一代,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

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学派,特别是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颇深,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主张,侧重心理学方面的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心理学传统模式的限制,其发展思维及路径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高度有关,更倾向于心理学发展高度决定着教育心理学发展高度的学术思路。另一方面,随着各派别思想的融合和碰撞,还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深刻内涵与积极作用,除了理论价值外,实践价值才是教育心理学存在的根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会单纯依照某一派别的思路进行,而是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即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进而衍生出不同的实践方式,教育心理学将更加倾向于多元化的方法、多维度的取向、多样性的观点,从而展现学科实践的本土化、人性化、生态化等环境特质。强调以实践促进理论,以应用指导发展的思路,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可以被视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式的发展,这也是学科本质所决定的,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应当是不拘一格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派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环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同样的方法在西方有效果,但是在我国不一定适用,为此,在时代不断推进与发展的今天,教育心理学应当朝着开放式学科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能够容纳更多的思想,不墨守成规,但是同时又能够逐步完善自身的体系,归纳并总结各流派的思想根基,找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相信若干年后,教育心理学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有着更长足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应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寻求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实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的学科取向和教学模式的整合取向,教育心理学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三方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方的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三方合作,共同挖掘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案例,不断分享、建构,使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逐渐清晰,对其他专业课教师教授他们的课程也会有所帮助,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最后,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或各种教学文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精华并受到多方关注的特殊的一门学科,既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范畴,又属于心理学科领域的分支。从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建立了基础的科学体系,同时基础理论知识不断被深化,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面临着许多探究性难题。

一、重视本土化理论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属于我国所独有的一门实践性教学活动,虽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其他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的实践活动,然而从其根本上来说,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国所改革创新并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特点和规律不仅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更是以我国实践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并探索出的理念更加本土化,也为我国日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较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而言,已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以其为主要指导思想,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课程的初步建立,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借鉴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并在借鉴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进一步提高,形成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研究成果。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科学性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并以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具有科学性的学科。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虽然科学的探究方式并不是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快速发展的唯一方法,却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上来说,内容具有交叉性,而且上文也提到了其发展存在着借鉴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情况,此外还存在着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现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分析和推论的现状。因此,科学化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整合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必然性。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设

学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人才队伍建设好了,学科才能发展的更快,走的更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培养专业性人才就是其中较为明显的困难之一,突出为培养跨学科专业性人才的时间较长。针对其困难,借鉴培养其他专业性人才的规律,丰富学科领域的资源,培养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作为其后备力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处于不断上升发展和个人初步探究的时期,因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他人共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得资源无法进行重组。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起步发展的时期,曾经有大量的心理学专家共同编写教材,但是最近几年以来,出版的著作多数都是由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研究的专家来编写的,导致学科出现片面、闭塞的现象。,同时由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研究。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当前最大的阻碍就是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人才的方式和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方式是有差别的,使得培养出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十分清楚、又对心理学理论知识有所了解的多样性人才比较困难。因此,要打破这些桎梏,就需要加强对本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这两种学科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攻克难关,从而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和进一步的发展。

四、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进行课程建设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日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进行课程建设,首先可以通过编写统一的教材和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制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多媒体课件、组织团体活动、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培训等方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五、整合研究力量,加强交流与合作整合

各高校的研究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形成合力、加强国际、校际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不同思想进行碰撞,各种观点相互融合,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融合中提高思考的维度,在不断的思想交流和脑力激荡下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形成深刻且富有内涵的新认知,从而进一步促进其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科学且正确的发展。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研究,在吸取了各学科的精华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的空间,而且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向着科学且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并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参考文献】

[1]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6

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从哲学领域发展演变而来的,独立之后成为了新的学科,从本源角度来讲,两者同出一处,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早在古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已在其著作中融入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思想,他所倡导的“德治教化”思想便是集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质,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的观点,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人都有长处,都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对待他人要谦虚恭敬才能促进自身的学识增长,体现一种集大家之所长,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的教育理念,更是在其中融入了儒学文化中的”谦”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德育”。除孔子外,我国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如古时的孟子、荀子、庄子、老子等大家的著作中,可见许多涉及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因此,从古时及可考究的资料来看,便可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渊源颇深。而国外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学者的经历及其著作可见其发展轨迹。国外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最早是研究古希腊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逐步发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性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逐步将其从哲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与此同时,许多著名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如赫尔巴特、杜威,他们撰写的著作不但包含有哲学领域,同时也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性与相通性,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与分化,教育学、心理学才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分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看两者的融合

这两门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包括现今的教育心理学,都是融合了两门学科衍生出的新学科。在《教育科学纲要》书中谈到了科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有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不与其他科学相混淆。

2)自成系统,不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与逻辑上的谬误。

3)有客观事实作为研究依据。

4)具备普遍性与永久性。教育学与心理学都具备了上述特征,作为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我国近些年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也较为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例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即:使学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讲求以实证来验证现象,而不是单纯以现象为科学定性,体现了一种学科发展与科研的严肃性。我国师范院校自1904年起,在《邹定学堂章程》的指导下,按要求讲授“教育学”,从这时起,教育学的教学便延续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也有着新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课程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育学与心理学本身就是包含了人性特点与哲学思想的学科,尽管已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所遵从的流派与观点不同,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具备高度的复杂性,任何一位心理学专家教授或是心理学研究人员都会潜意识里受到某种流派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与引导模式,从两门学科的塑造上,有利有弊。优点在于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接触不同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相对的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时,不能死板地理解书本,对某种观点或思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存在即为合理”,如果一个现象用这种方法或思想无法理解和解释时,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试一试,这也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无论学的再多,最终也要归于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例如,师范院校的幼师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然而学习的目的不是只是理解书本内容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了解人性的本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幼师生涯,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么样与幼儿进行沟通,及展现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内涵,这都不是教学大纲可以规划的,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然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学科的魅力所在。

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教育学与心理学通过不断的融合与发展,基于许多共同点与共通之处,逐步衍生出了二者的融合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思想最早是源于裴斯泰洛的“教育心理学化”主张,在其著作《论教学方法》中将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考量,以心理学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学更加符合人本来的需求及人类文明智慧的发展规律。而教育心理学被独立出来是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也逐步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1962年我国成立了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委员会,展开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研究,随后,各类教育心理学教材问世,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应用型学科,教育心理学兼具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质,因此,既可以将其看做是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将其看成是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心理学的理论融入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分析表象背后的本质,来以此判断教育与教学对象的匹配程度,它直接涉及到教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以便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教育工作充分建立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之上。进而不断地提出与修订现有的教育方法与方案,起到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以人为本,提升教育水平的效果。例如,心理学研究关注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在教学实践当中,从而通过对学生多种特质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来进行因材施教,以此提升创造力,而教学实践又为心理学实践提供了研究对象和基础条件,故而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互促进的积极表现。同时也是两门学科的发展与进步的体现,教育心理学已在多个高校开课,特别是师范院校,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在教育是立国之本的今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两门学科的演变与融合,都促进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发展进步。因此,如何才能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实际情景展开更紧密的结合,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升,是教育心理学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未来能否持续应用下去的一个重点考量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7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职教育 班主任工作重要性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管理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价值观形成。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之间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包括: 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时无刻不受教育活动的影响。同时,教与学的成效,又反作用于教育活动。教、学、教育活动三者,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 interactive system)[1]。在当前的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中职学生的组成和思维变得更加复杂,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如何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已经成为当代中职教育所关注的问题。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

随着新生代学生步入中职学校,独立又任性、自信又自我、张扬又脆弱成为当代中职学生的新特点。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决定了生源的复杂性。很多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量”, 而非“质”。从根本上说增加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难度。部分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现在为缺乏有信心, 自卑感强。认为自己能力低, 前途渺茫,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个人保护意识。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学生基础的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又非常的不均衡。同时新生代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吃苦创业精神,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 法制观念淡薄[2]。中职学生区别于普通学生的一大特点是三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要踏入现实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直接造成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仅仅是抱着取得毕业证书,而不是去认真的学习一项技术和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被忽视,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时期得不到正确而有效地疏导,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中职院校是各种文化的初级集散地,多元文化在此交锋与碰撞。学生独立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步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并存给新阶段的中职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近代加纳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在九十年代初期逐渐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接受,并在我国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教育的过程一般也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各种知识信息的传递,而且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当代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心理学并能灵活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1)转变观念,正视学生问题

班级是学生接收信息,形成独立人格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中互动的关系。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理念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全面看待世界。加纳德教授在“多元智力理论”中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优于其他个体的智力范畴。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教学和教育评估方面都得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认可。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不能沿袭以前中职类学习班主任单纯重视学习成绩的不良现象,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划入“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必须全面看待所谓的“问题学生”,中职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并且加以挖掘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转变学生的整体面貌[3]。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劳动者。中职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从“学生”变为“职业人”做好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准备,迎接社会的检验和挑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2)平等对话,掌握沟通管理艺术。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就很难与学生进行有营养的深层次交流。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真正引导,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才能让学生感觉自己受到尊重,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高超的沟通管理艺术是中职班主任实现对班级全面掌控,与学生互相理解的捷径。

结语:

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运用教育心理学,重视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体现教育评价的公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曹淑兰.浅谈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7(04):28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含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还体现出蓬勃的生机,能够有效地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认真地分析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本中,许多文章都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心理学融入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还能够帮助学生健全心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新课改出台后,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生活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师利用课文营造心理教育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还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动力。教师在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心理教育因素,深入地钻研,更好地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例如,《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虽然不是以白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文言文精练的文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课文之中主人公具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中人物的话语进行揣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创设“论学”的情境,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具体的分析,剖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精心设计初中语文教学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心理学,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塑造科学的心理,创造和谐的环境。1.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用部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感悟,深入了解其内涵,在英雄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芦花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够针对文章中对“老头子”的动作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还能够品味其神情和语言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品读和想象,随之产生敬佩之情,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过程,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点拨,针对学生品读后的感悟进行升华。2.合理利用事例进行心理引导为了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引导。例如,在展开《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文章中主人公替父从军的故事表达花木兰的品质,不仅展现出木兰的勇敢和善良,还展现出其对家人的爱。教师将花木兰的年代作为背景,深度地剖析人物心理,挖掘出花木兰在当时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3.创设相应的心理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划分为多个小组,让不同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诠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还能够展开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否也犯下虚荣的错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需要从自身的教学观念出发,对课堂的心理教学环境不断地进行优化,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摒弃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心理教学的想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在定下教学目标之后,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放松地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平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心理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要想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智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利用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康雪莲.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6(23).

[2]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16(4).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篇1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教育心理学;传承机制;应用思路;价值理念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无论是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