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30 17:13:57浏览:999

矿业工程专业

矿业工程专业篇1

高校专业实验室的改革可以从实验室建设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与激励机制等多种途径进行。

1.1实验室建设理念

实验室建设理念是对实验室功能与作用的总体定位,是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指导思想。高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必须以专业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专业人才、鼓励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需求,进而促进学科的繁荣。由此可看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以专业为前提、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实现实验室与学科相互促进为目的的。因此,高校专业实验室必须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校特色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建设理念,从而指导自身改革与发展。

1.2实验室开放

前文提到高校专业实验室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其中部分是由传统的管理机制造成的。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这造成实验教学投入不足、创新机制缺失、管理僵化,实验室每况愈下。2000年前后,国内高校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实验室开放是一种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有效、合理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同时开放实验室可以通过整合教学实验资源,向全校、社会提供教学、实验以及科学研究服务,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途径。目前,实验室开放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各高校专业实验室改革的方向。实验室开放有多种模式,李文杰根据开放程度将实验室开放分为全方位开放、预约开放、定时开放、阶段性开放,李桂芝根据开放内容将实验室开放分为基础实验项目开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开放、自选实验项目开放、科研项目开放,根据开放对象实验室开放还可分为面向指定专业开放、面向全校开放、面向行业开放和面向社会开放。

1.3管理手段

高校专业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承担着实验教学、人员培训、科研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特别是随着设备投入、场地规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大,实验室的管理难度愈来愈大,传统的管理手段因其效率低下已很难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不但可以实现人、财、物的有效管理,还可以保障实验室的不间断开放,从而将实验室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

1.4实验队伍建设

国内高校专业实验室人员主要包括实验教师、科研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其中实验教师、科研教师多由专业教师兼任,其工作重点不在实验室,因此实验室对他们的管理约束有限。实验室的运转主要依靠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但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在各高校中多处境尴尬。一方面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验队伍话语权有限,因此难以争取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聘用人员学历门槛高,而实验队伍待遇差,新引进人员多以实验室为跳板,这造成实验队伍极不稳定,人员数量日渐缩减,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学历层次不高,这又加剧了学校对实验系列的不满,这两者的相互作用造成了现今实验室的乱象。因此,高校专业实验室的改革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要能够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使人才带动实验室的发展。要解决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员待遇和发展空间问题,在这方面专业实验室相较基础实验室更有优势。专业实验室的优势在于“专业”,通过实验室开放与实验资源有偿使用,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社会服务项目,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实验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实验室人员待遇,为实验人员发展提供空间,进而稳定实验队伍,吸引更多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室教学、科研和建设中来。

2专业实验室改革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面向矿业工程领域建立的专业实验室,其前身可追述到1953年北京矿业学院的采矿模型室。中心发展至今已历60余年,期间也经历了多种困难,也面临了以上的各种问题,2000年前后中心开始进行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经验。

2.1中心建设理念

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下属的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安全工程等国家特色专业与江苏省品牌专业,根据国家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顺应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立足煤炭工业,以矿山开采、安全保障、加工利用等高素质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为目标,整合多个专业实验教学资源,保障资源优化利用与共享,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建设理念。这一建设理念明确了中心自身定位,指明了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经多年建设中心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1)基本建立了适应矿业大类一体化培养的“演示与验证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与前沿实验”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工程训练、创新活动”三大模块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为煤炭工业培养了大批卓越工程师。(2)中心充分发挥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互动,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建成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3)校企联合,创建了井下“实景”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常规实验室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实验教学效果。

2.2实验室开放制度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自身特点、行业地位及影响力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开放制度。在实验教学方面,中心以学生专业培养为重点、以行业服务为己任,实现了本专业学生全方位开放、外专业学生基础实验开放的分级开放模式;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心全方位开放实验资源,要求教师以实验室为依托承担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任务,并组织、激励学生以实验室为依托参与各类实践大赛与学科竞赛;在开放时间方面,中心制定了科学研究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实验的全天候开放,演示实验、验证实验的定时开放制度。通过实验室开放,中心每年面向全校10个学院17个专业,3630名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矿业工程类实验课程,年实验人时数达34.8万,开出实验项目313项,实验开出率100%。近三年来,中心承担近百项科研项目,新增实验项目73项,自制教学仪器设备37台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6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3项,部级奖励11项;先后有17个部级、15个江苏省级、33个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中心实施,有5000余名学生接受科研训练,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2项,其他奖励89项,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2篇,学生330篇、申请专利407项。

2.3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中心建设了高效、便捷的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包含:网络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虚拟、模拟实验操作平台,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包括实验教学排课、学生分组、考勤、网络答疑、实验成果提交与审阅、实验资源管理等),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等。该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网上虚拟实验、网上提问、网上答疑、网上论坛、网上提交作业和报告、视频录像、资料下载、相关链接等。实验课程网页中的虚拟实验平台,使学生可随时随地完成实验。中心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全部上网,访问者可方便地访问网页,下载学习资源。(2)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煤矿三维模型、现场录像、煤矿井下工艺过程和生产系统的虚拟动画、矿井虚拟现实系统等教学资源。解决了过去模型课程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和模型教学分离、教学时间紧张、学生分组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等方面的问题。(3)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与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优化了中心实验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保障了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实施,实现了中心面向多专业、跨行业、多功能的分级开放,确保了实验资源不闲置、不浪费,充分发挥了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成,实现了中心的信息化管理,使中心自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力的保障了实验教学,合理的调配了实验资源,为实验室开放创造了条件。

2.4队伍建设成果

高校实验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心一方面多方位筹措资金改善实验资源与环境,促进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提升自身地位与知名度;一方面靠优质的实验资源、宽松的学术氛围吸引高层次人才;一方面争取政策设立了包含正高、副高、中级职称的专职实验教师岗位,为人员发展提供空间;一方面靠优质的实验资源、高层次的实验队伍吸引科研项目、筹集科研经费并提供社会服务,利用科研与服务收入反补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队伍收入,达到稳定队伍的目的。由此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发展与稳定的良性运行机制,使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年建设中心形成了以工程院院士和国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省部级以上人才为骨干,教学科研经验丰富、骨干力量稳定的高水平实验队伍。现今中心共有人员69人,其中兼职13人。在专职56人中,拥有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员达43人,人员平均年龄41.3岁。近三年,中心又新增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5人,5人晋升正高级职称、8人晋升副高级职称。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探索了10多年,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这些成绩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在2009年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评价优秀。

3结语

在注重创新精神与个性化培养的今天,高校实验室的改革已是必然,这已引起了国内高校的重视,而高校专业实验室因不同于基础实验室的特点,其改革的途径与方法亟待摸索与创新。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自身、学校及行业特点探索了专业实验室改革的途径,取得了一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矿业工程专业篇2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矿业工程;培养

作者简介:柴修伟(1980-),男,安徽亳州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王智峰(1987-),男,河南巩义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0-02

目前,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扩招,跨专业考研人数也逐年增加,成为考研的热点现象,矿业工程专业便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能为我国矿业工程领域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同时,由于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1]针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源头:即跨专业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量出现的原因;结合本校本专业研究生和其他相关兄弟院校相关情况,总结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对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一、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大量出现的原因

新招收的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跨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比如:武汉工程大学去年矿业工程录取的研究生,跨专业比例达到6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2008年招收的25名采矿工程硕士生中,跨专业的学生占了将近一半;2009年,采矿招生的47人中有24人来自其他专业,占招生人数的51.1%,说明矿业工程类研究生跨专业录取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4]

1.行业因素

采矿行业自从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所需采矿行业的支撑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矿石价格与国外接轨,从而带动了国内采矿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采矿行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非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学生自身因素

放弃本科学习了四年的专业,换到另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做这个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就学生自身来说的原因可能是:

(1)对自己的本专业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在本科时期没有学好本专业,对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失去信心,不感兴趣,心理上希望能换个专业。

(2)担心就业率。由于矿业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以,相关的采矿、安全甚至选矿专业的就业率都能得到保证。然而,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工科专业,或者是就业率本身就不高的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学生过分担心自己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考研时选择了矿业工程专业。

(3)家庭影响。矿业企业系统的子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回家乡工作,或者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能发展得更好,由于在高考时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就会在考研时选择对他们将来发展更有利的专业。这部分人从小就对采矿行业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陌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专业选择矿业工程这个专业并不困难。

学生自身因素是出现大量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受矿业工程专业的外在利好影响外,还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种选择。

3.学校因素

受矿业工程领域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原有的几所煤炭部所属院校在他们本校所拥有的报考热度。这些院校大部分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学校的前身大部分都是矿院,矿业类相关专业在他们所在院校开设时间较长,技术力量雄厚。因此,矿业类专业一直受到他们所在院校师生的尊敬,考研时跨专业考取他们本校最好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由于这些院校报考矿业类相关专业的生源太多,本校所拥有的招生指标远远不能满足考生要求,因此,这也就间接带动了其他开设有矿业工程硕士点院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因素导致学生热衷于跨考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这个现象还会一直存在。

其实,考生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而报考有一定风险的矿业工程类专业,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几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5-7]

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

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

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

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

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

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

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

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

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

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

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四、结语

矿业工程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比起来,在专业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在科研和实践中慢慢培养其专业素养,争取能够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矿业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倪小明,李化敏,刘晓.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1).

[2]赵永刚,赵明华.如何正确引导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0,(3).

[3]吴伟,马世忠,卢双舫.地质类硕士点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

[4]王卫强,杨帆,吴明,等.关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1,(8).

[5]何运信,李美中.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

2010,(11).

[6]孙淑萍.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0(5).

矿业工程专业篇3

1.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1.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色色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部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2.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2.3.2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淘汰制度

校外导师虽然为兼职导师,但已经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对其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一方面能够使校企双方明确各自职责和权利,增强校外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对校外导师指导工作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更趋完善。同时,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校外导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工作效果进行全面考量,建立健全淘汰制度,进一步增强校外导师的责任感。

矿业工程专业篇4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矿业高校

作者简介:王一新(1980-),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王伟超(1979-),男,河南新密人,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39-02

自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专业目录中,并于1999年正式招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1]

如何体现具有矿业背景的专业特色、适应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矿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河南理工大学是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其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历经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

2001年,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增设工程管理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从事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2]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掌握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阅读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基本的专业外语文献翻译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2]

3.主要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运筹学、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1、工程项目管理2等。[2]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工程咨询公司、设计院从事投资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规划、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各类企业及公司从事项目建设论证、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投资管理工作;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从事投资与项目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工作一定年限,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进行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考试,取得相应注册执业资格。[2]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二、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共五个课程平台,六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和创新学分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了3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31%,修读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4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经济、工程估价和工程项目管理这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算量与计价软件实训、工程招标与投标报价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完善矿业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1.完善课程设置

对于具有矿业背景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偏向工科理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偏多,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课程设置力度不够,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1]培养方案应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然而,在总学分一定的条件下,通识教育类课程已经占了38.55%的学分,若要强化经、管、法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急需更加均衡地设置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删减不必要的工程技术理论课程,课程设置侧重体现工程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2.充分体现矿业院校的学科特色

矿业背景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矿业院校特色。在保留必要的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些矿业企业或矿业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矿业工程项目方面的案例,并编制矿业工程监理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的教材或者讲义,创建具有矿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以体现河南理工大学的矿业特色。

3.全面开展教学实践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1]因此,应强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或者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落实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活动,这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路有所更新与发展,更应面向工程实际,[3]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2]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Z],2010.

矿业工程专业篇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因此,对于矿业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学生除学习测绘工程专业的普适知识之外,重点掌握面向矿业需求的测绘技能。

2011年,本校进行了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修订,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对教学体系的调整,合并原有的计算机制图类的三门课程为《计算机地图制图》课程,必须对原来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一、教学大纲修订的原则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文件。是组织、指导和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秉承学校“办精、办强、办特色”,打造能源工业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大纲的编写与制定要遵循如下原则:

1.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是根据本专业设定的矿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两个专业方向,在编程技能方面要求不同,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学生的编程能力要求。

2.学为所用:让教学内容在基础理论传授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懂、学会,能够学以致用。

3.突出特色:结合行业特色,加强矿图的制图的设计与生成内容。

总之,要从学科设置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定位

本课程开设于本科生第四学期,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测绘基础、地图学等课程。对于计算机地图制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触过借助计算机绘制的图制,但对于计算机是如何绘制出所需的图纸没有认识,这也是本课程需要教授的内容。因此,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意义、发展概况,理解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概念、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地图制图数据获取方法,掌握基本图形的生成算法、图形变换的原理、普通地图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处理算法,典型矿图的设计与生成,了解三维地图模型及基本可视化方法,使学生基本胜任计算机地图制图工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确定

1.绪论: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意义、基本概念、发展概况;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基本原理。

2.计算机地图制图数据获取:计算机地图制图的一般过程;矢量数据获取;栅格数据获取;其他数据获取。

3.基本图形的生成算法:直线生成算法;圆生成算法;椭圆扫描转换中点算法;多边形扫描转换与区域填充算法;字符的生成;开窗算法。

4.图形处理变换:用户坐标到屏幕坐标的变换;二维几何变换;三维图形变换。

5.普通地图矢量数据处理:矢量符号(库)生成,包括点状符号生成、线状符号生成和面状符号生成;等值线生成算法、曲线光滑算法、地图综合算法。

6.普通地图栅格数据处理:栅格数据处理的基本算法;栅格数据处理的宏运算;栅格数据的修涂、边缘特征提取、栅格符号制作、计算多边形面积、距离变换图等。

7.典型矿图的设计与生成:典型矿图的特点、上图元素、设计与生成等。

8.三维地图模型与可视化:实体的表示模型;求交分类;分形造型技术。

四、课程教学模块设置

《计算机地图制图》是一门紧密结合实践的课程,为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理论教学、讨论教学、上机教学、设计教学等四个模块(见图1),各模块主要内容如下:

1.理论教学模块:由课程教学内容组成。

2.讨论教学模块:针对某一个地图元素的不同生成算法,先指导学生查参考文献,总结,然后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地图制图算法多样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算法设计的热情。

3.上机教学模块:上机教学以验证性为主,让学生根据给定代码实现计算机制图的底层操作,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打破动手恐惧,体验编程实现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乐趣。

4.设计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2个案例让学生设计计算机制图方案,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结语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不仅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而且体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对本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2\]韩凤军.“Delphi程序设计”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课程教材,2011,19:105-106.

\[3\]胡振琪,赵艳玲,李晶.面向实践的《土地复垦学》教学模块设计探讨\[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1,146(6):15-16.

矿业工程专业篇6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4]1.行业因素采矿行业自从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所需采矿行业的支撑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矿石价格与国外接轨,从而带动了国内采矿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采矿行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非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学生自身因素放弃本科学习了四年的专业,换到另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做这个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就学生自身来说的原因可能是:(1)对自己的本专业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在本科时期没有学好本专业,对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失去信心,不感兴趣,心理上希望能换个专业。(2)担心就业率。由于矿业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以,相关的采矿、安全甚至选矿专业的就业率都能得到保证。然而,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工科专业,或者是就业率本身就不高的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学生过分担心自己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考研时选择了矿业工程专业。(3)家庭影响。矿业企业系统的子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回家乡工作,或者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能发展得更好,由于在高考时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就会在考研时选择对他们将来发展更有利的专业。这部分人从小就对采矿行业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陌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专业选择矿业工程这个专业并不困难。学生自身因素是出现大量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受矿业工程专业的外在利好影响外,还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种选择。3.学校因素受矿业工程领域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原有的几所煤炭部所属院校在他们本校所拥有的报考热度。这些院校大部分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学校的前身大部分都是矿院,矿业类相关专业在他们所在院校开设时间较长,技术力量雄厚。因此,矿业类专业一直受到他们所在院校师生的尊敬,考研时跨专业考取他们本校最好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由于这些院校报考矿业类相关专业的生源太多,本校所拥有的招生指标远远不能满足考生要求,因此,这也就间接带动了其他开设有矿业工程硕士点院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因素导致学生热衷于跨考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这个现象还会一直存在。其实,考生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而报考有一定风险的矿业工程类专业,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几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5-7]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四、结语

矿业工程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比起来,在专业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在科研和实践中慢慢培养其专业素养,争取能够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矿业领域人才。

矿业工程专业篇7

关键词:矿业工程;采矿;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078

1 采矿工程学科现状

采矿工程促进采矿技术的发展。众所周知,这些年来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一直促进采矿技术的发展,使各个采矿项目符合安全、经济和高效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水平。许多国家始终坚持将其采矿业至于本国的领先的地位,欲其实现采矿工程的自动化、必须着重发展本国的系统理论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紧密集成技术。因此,我们可以说采矿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和采矿技术的不断提高深度的影响着广泛的最高水平。针对矿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领先地位,其理论研究和结果的世界生产力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不光如此我们还需对先进的技术进在矿业研究中大胆探索,极大地促进采矿工程得到安全、经济和高效的发展。使其传统矿业里不完善和生产力水平低、效率差的环境污染和其他现象得到巨大的改善。

2 主要学科与人才培养方向

2.1 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要学科

基础课程: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统计,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采矿、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岩石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Wellways工程,电气工程,液压传动和采矿机械、矿山企业管理、矿业安全规定,矿业经济,矿井瓦斯控制、采矿工程英语、测绘、矿山机械和设备和人才培养编辑器。

2.2 采矿工程专业的才培养方向

在当今世界,科技拥有先进的突飞猛进,越来越激烈的国家竞争。全面的教育推动综合国力的基本立场,力量的强度取决于越来越依赖于工人的质量,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道德,智力和身体发育,坚实的基础,广泛的知识,能力,高质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在这个阶段,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度的政治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健康,和简单的,勤劳的,实用的和努力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适应采矿能力,广泛的知识,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工作,新技术和新知识,以适应适应能力很强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采矿工程基本知识教育、相关技能教育、操作的教育,而是一种发展努力工作的一个新时代的专业工作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说到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采矿业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教育。

3 采矿工程学科的就业发和展趋势

3.1 采矿工程业的就业途径

采矿工程行业的毕业生专业发展的高级采矿工程人才,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六个类别的采矿和水、铁路、地下工程、环境保护等行业冶金、有色金属、化工、核工业、非金属和煤炭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的延续事实上,专业人士决定充分利用和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大大促进了采矿工程的发展理论和传统理论和技术情况相比已经大大提高,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但没有必要否认所面临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是一个临时供应过剩的情况。

3.2 采矿工程专业需要大胆和新奇的先进技术

采矿工程自动化、经济高效发展的未来是雄心勃勃的,和采矿项目的当前状态形成新一轮的对比。采矿工程,因为它的重要性,国家一直推动政策的重视。如过能同时增加环境保护的努力,培训专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国有矿业企业改革的深化,以竞争机制,坚持适者生存,所有这些政策对矿山企业的生产力的进步,相关机构单元理论的研究和深化和完善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采矿业本身是该行业的主导产业,致力于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重要的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入世”,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发展趋势显示有困难的这一机会。推进国家煤矿质量的持续改进,采矿业将会更加的凸显活力。

3.3 采矿学科的后续发展

中国现代矿业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其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程序是独立的。全面的改革是以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一个工业化水平是最重要的原则,致力改进环境效率低,低水平的自动化和其他严重的问题。着力推动解决中国矿业发展的矛盾正日益成为一个瓶颈。随着中国矿业行业正面临全球竞争,中国采矿业的理论研究和工业水平的进步更迫切的希望得到解决,采矿行业的兴起给我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因此,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正成为采矿工程发展过程中的每项日程。采矿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它一共包括了地质、考古、历史和各项科学技术。但是,在当下我们还必须看到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正面临一个非常不利的情况下,由于矿业投资、劳动强度高、低水平的自动化、投资、慢效应等原因使矿业人才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强化采矿理论学习和研究,探究出新技术、精密的自动化、环境保护、营造出一个集成的发展趋势。使采矿工程的发展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变得并不遥远。

4 结束语

中国采矿业面临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技术含量低,对采矿工程专业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这些解决方案是逐渐需要一定的时间,简而言之,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系统的逐步改善,使各种关系的合理化和采V工人专业素质全面提高化在采矿工程专业中得到一个好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毕业生的工作分配慎重考虑,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分析,参考。使我国的采矿技术能在国际上得到高速的发展,让我们每个采矿人都为之骄傲。

参考文献:

[1]李俊虎.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3(08).

[2]刘音,樊克恭.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03).

[3]郭胜忠,张朝辉,何静.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J].校园心理,2010(05).

[4]吴广,刘兆雷.浅谈采矿工程与力学问题的关系[J].科技资讯, 2010(35).

矿业工程专业篇8

关键词:创新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队伍;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71-02

一、前言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矿业工程专业是江西理工大学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是江西省唯一矿业类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专业经过50余年的传承和历史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名优秀人才。近五年,矿业工程专业每年招收学术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近80名。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矿业工程是一门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体的工程科学,其工程特色限定了传统矿业工程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目前传统培养模式下培养的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科研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普遍缺少主动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缺乏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比如江西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每年收到企业委托项目近百项,经费上千万,每个学生平均每年能接触三到四个企业项目,到毕业时,学生多数具备了完善的技术开发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的深层次理论缺乏了解,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应用基础理论指导工程实践,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原创性成果少,国际影响力较低。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研究以工程实践为主,在基础理论的原创性以及实验工作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矿业工程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工程实践,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大部分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所需的实验技能,具备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然而,如何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如何将各个企业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普遍性、一致性的规律,大部分研究生还无法做到,因此,学生无法得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为了毕业只好发表一些档次不高的研究论文,而学校也无法提高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

3.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对国民经济或工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实用型研究较多,而从实际需求出发并将问题一般化而进行的有深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且在研究过程中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普通工科院校矿业工程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工程中,受思维局限及试验条件的影响,喜欢利用传统的研究手段,在新型检测仪器、检测手段的应用及结果分析中与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以中南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为例,中南大学所拥有的一些检测设备,如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江西理工大学不具备,如要检测,需要将样品送到外部去检测,学生对仪器的操作原理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均不了解,实验结果出现错误的原因也不了解,时间一久,学生就放弃了相关检测方法的使用。

江西是矿业大省,矿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加速实现江西经济赶超越发展,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不断地提供研发动力,为矿山企业做贡献,为江西矿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断的源动力。要有效地发挥矿业经济在江西工业经济的作用,离不开人才的作用。由于江西地处相对欠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外来人才比较困难,加上本地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所占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加强本地区矿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的矿业工程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科对江西经济的服务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模

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矿业工程专业篇1高校专业实验室的改革可以从实验室建设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与激励机制等多种途径进行。1.1实验室建设理念实验室建设理念是对实验室功能与作用的总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