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30 15:13:00浏览:720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1

武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术。它按照踢、打、擒、拿、击、刺等技击运动的规律组成套路,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旨在通过学习或演练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的一项体育运动。

一、武术运动的源起极其发展

关于武术的起源,尽管各方学者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识:即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我国的武术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为了抵抗毒蛇猛兽,就用最原始的、最简陋的工具如棍棒等作为工具去捕杀猛兽或模仿猛兽的动作与野兽搏斗,在此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格斗和扑杀技能可以说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战争的出现,这种原始的狩猎格斗和扑杀技能逐渐演变为战场上士兵的搏斗技巧,武术也因此逐渐演变为以军事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的格斗技击教育。

在长期的武术演练过程中,人们发现演练武术不仅能够提高格斗的攻防技巧、搏斗能力,练习时的气息调整还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人们就将武术训练用作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体质教育的手段之一。运动形式也由以技击为主的技能训练演变发展为形体兼备的武术体系,最终成为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之一。1958年,武术被列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在高等学校中开设了专门的武术专业,由专业人员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广采众家之长并将之传授给下一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武术运动在全国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提高。

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国。2000年,国际奥委会将中国武术正式列为悉尼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标志着中国武术登上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体育舞台。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内容具有广泛性和适应性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由拳术和器械套路构成。其运动的内容、运动形式丰富多样,能够适合不同的运动人群需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有适合竞技运动的对抗性散手、推手、短兵,也有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各种拳术、器械套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对运动量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动作套路进行演练。同时,练习武术所需的场地、器材可以因陋就简,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器械的有无随时随地的调整练习内容和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等外界条件的约束。

(二)运动形式以套路动作为主

套路运动是武术运动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踢、打、摔、拿、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结合搏击动作及身体各部位锻炼的需要,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编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成套动作。每一个套路都有相对固定的动作要求,有的套路有由包括“起势”和“收势”在内的几十甚至上百个动作组成,少的套路也有十几个动作组成。各个套路的长短刚柔不一,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三)动作具有技击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主要用于战场上的搏击,与古代的军事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其目的在于制服或杀伤对方。在实用中,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受套路动作及竞赛规则的制约,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其运动的一招一式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

三、武术的教学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武术的教学基本原则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用新颖、形象、生动、简练的教学语言讲述套路的动作路线,用正确的、轻松优美的动作演示套路动作,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武术的愉悦之情、喜爱之心,从而主动参与武术学习。

2.逐层推进、循序渐进原则

人们从感知事物到认知事物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的渐进式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复杂的武术套路动作,必须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从最基本的套路路线、动作步型等最简单易学的基础开始教学,再逐步过渡到技击方法及形神兼备的训练,如此逐层渐进的开展教学,才能改变武术“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

3.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状况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个体在特殊能力(如体育、音乐、绘画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天赋差异性更为明显。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而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反馈能力、运动协调平衡能力以及他们的动作的节奏韵律感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一样的学习效果的。因此,在武术教学时,在兼顾全体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实如“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4.直观性与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对抗性的武术比赛还是表演套路,武术的表演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汉代的打擂台有“三百里皆来观”的盛况,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描述。因此,武术教学应先通过教师准确、优美的套路演示或通过图片、真人示范教学录像、有关武术的经典电影等方式让学生在观摩中激起对学习武术的强烈愿望,并对武术套路的动作路线、动作姿势、技击方法等有个整体、完整的动作概貌印象,这样即符合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保证了武术套路教学的完整性与艺术性。

(二)武术的教学组织方法

1.讲解与示范法

讲解与示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动作概念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套路动作的名称、方法、要领、作用和要求,并辅以动作演示,让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观摩感知动作,从而建立起动作的概念,获得基本的知识。授课时,教师结合动作名称和术语讲解示范。如教“搂手弓步冲拳”这个动作时,教师先向学生解释该动作不仅说明了下肢的步型,同时也指出了上肢的手法及运动形式,同时强调练习该动作的要领、要求等;然后一边进行讲解一边慢动作示范演练。这样,学生在明了动作要领的同时,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动作的结构和神态。

2.整体与分解法

每个武术套路都是由多个不同类别的单个动作组成。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先做完整的套路动作讲解、示范,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的套路动作概念,然后将套路分解成不同的小节进行示范、讲解、领做。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分解的动作后,再将动作组合起来练习。如:三路长拳中的“大跃步前穿-接弓步击掌”这个动作,可以分解成:下肢练习(蹬跃-仆步-弓步)――上肢练习(手臂的挂摆一搂-推)――上下肢的配合(蹬跃-挂摆-仆步、抱拳、立掌-弓步、搂、推)――配合眼法、身法整体教学等四个步骤进行讲解示范。这种整体性与分解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将复杂难学的套路分解为简单易学的动作,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3.练习与巩固法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表明了反复练习在武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初步掌握套路动作后,要想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才能达到熟练运用、强身健体的作用。练习巩固以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个人练习为主要形式。

集体练习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动作示范及口令指挥下集体复习,一方面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动作,培养集体主义感,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练习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动作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便以统一纠错。

分组练习是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并指派班级中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负责,每个小组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采用口令或领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这种练习法,能够让每个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掌握动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在集体训练及分组练习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个人练习,让学生能够边想边练、增强记忆,巩固动作,尽快地独立完成动作,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应该根据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结合教学反馈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根据武术动作具有技击性的特点,可开展攻防、双人或多人配合练习,或通过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武术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要提高武术运动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武术运动自身的特点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武术教学既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又有教学相长,互为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颐.体育教学原理、原则、范畴\[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武术编写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姜景平.武术运动\[M\].湖南科学出版社,2005.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 主要依据 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主权,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

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 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6] 赫兴无.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3(22).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63-01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

2、模拟教学法

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

3、课前预习法

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

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跆拳道;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11-01

一、跆拳道及高校跆拳道的特点

跆拳道这一运动项目起源于朝鲜半岛,是朝鲜半岛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运用手脚进行搏击和防身自卫的传统体育项目。跆拳道声称“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这种称谓并非指跆拳道这一项目是当前世界上对抗性最强的项目,而是说跆拳道这一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受欢迎,具有非常大的普及性。

二、普通高校跆拳道的技术教学原则

高校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教学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教学对象是普通大学生,他们不是不是专业队队员,也不是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的专项班。由于普通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跆拳道的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普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状况,要要实事求是,不宜要求过高,例如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根据所在班级跆拳道同学的整体水平,踢腿的高度适当降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讲求实效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除去那些华而不实的技术动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习技术的基础上身体综合能力和自我功放格斗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体育教学尤其是跆拳道技术教学,面对的同学由于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身体素质不同等多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当针对班级不同的同学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四)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动作技术的关联程度。先教简单技术,再教复杂的教技术动作。跆拳道的动作技术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慢慢灌输。如在进行横踢技术时,可以先教较低位的腿法,随着柔韧性的提高和技术的掌握,慢慢特高踢腿难度。

(五)技、战术教学相结合原则

把技术进行综合的归纳并合理的运用与实战当中去即为跆拳道的战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技术教学练习同时配合战术进行,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练习技术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运用跆拳道技术的能力,即学以致用。

(六)德、艺双修原则

跆拳道的精髓在于德艺双修,即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这也是跆拳道作为一项对抗性很强的技击项目,能够受到社会高度认同的重要原因。为做到这一点,跆拳道教师首先应先以跆拳道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在技术教学同时,注重跆拳道精神、跆拳道礼仪的规范,注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学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三、普通跆拳道技术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高校跆拳道教学,由于跆拳道属于对抗性技术体系,学习过程中腿法技术由易到难,变化多端,而且当前高校普通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决定了学习过程中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讲解法、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结合起来共同使用的。一般学习新技术时,教师先示范,示范后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示范的程序进行。讲解法和示范法仍然是跆拳道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想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学效果,要求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语言清晰、主次分明,示范动作准确到位。

(二)分解法,完整法

分解法与完整法同意隶属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往往适用于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或动作技术难度相对于同学的接受能力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时。在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整体示范――后分解动作――再完整动作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的教学,也可以用于整段的品势套路教学中。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或者老师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跆拳道教学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通过创造一些攻防格斗的场面或者场景,结合跆拳道技术在这一场景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也是近年来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而是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力。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横踢和前踢这类具有鞭打效果的技术时,教师结合生物力学的鞭打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定律进行分析,大腿带动小腿,脚部的速度最快,打击力量最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作技术。

(五)比赛法、游戏法

比赛法和游戏法在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常常运用。例如通过一定的条件实战和比赛,检验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赛对抗,也可以让大学生学会面对竞争和失败,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通过击打移动靶的游戏,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四、结语

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与专业队训练有本质的不同,普通高校跆拳道技术教学首要任务是育人,即通过跆拳道技术教学达到体育的育人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功放格斗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爱华.刍议大学跆拳道课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0(7).

[2]刘克俭.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甘肃科技,2012,28(9).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93—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讲解式”、“启发式”是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因两者在教学情境、所用时间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能否恰当、合理、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它们,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一、精研教材,以文而定

在备课时,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理清课文的知识脉络,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宜运用“讲解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思想情感。而对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及对外关系等,宜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因为这些知识的生动性、故事性不强,采用引导、点拨方式收到的效果更好。如,在教学《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教师可提问:“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时期,那时的农业有哪些进步?唐朝人的主食以什么为主?什么是唐三彩?那时长安繁华的程度如何?”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为此,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本课知识框架,待学生把课文阅读完毕后,再让他们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最后,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记忆的准确性。

二、统筹安排,以时而定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向课堂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到好处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用好这45分钟呢?笔者认为:第一,基本的课堂常规,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宜运用“讲解式”教学方法。需注意的是,为节省时间,教师应在备课时设计简明、准确的问题。这部分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第二,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先用“讲解式”方法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历史故事的梗概及历史人物的基本情况等。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课文标题、课文知识要点等。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一课时,待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语言向学生提问:“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是不是同一个诗人写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那么前一句诗是哪一位诗人写的,后一句诗又是哪一位诗人写的?”大多学生会说出诗人的名字。这时,教师将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详细介绍这两位诗人的生平。这样,通过不断转换教学方法,既避免了单调、枯燥、空洞的讲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照此方法,一般用20-25分钟就能讲完本课。最后,还有10分钟时间留给教师灵活安排。教师可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也可启发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三、注重实际,以生而定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高职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2- 0105- 02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都和计算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必备基础,也是以后就业工作的基本能力。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实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信息素养有重要意义。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摒弃计算机基础课可有可无的思想,应高度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与改革。

从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少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上,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和陈旧,教师机械地照本宣科教,学生被动地学习接受,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因此,改革创新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

1.1 分层次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既有普通高中,也有中职学校;既有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我们知道,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教育目的并不一样,普通高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主要把教学力量放在高考科目上,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课不并重视,计算机课大多流于形式;中职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学校较为重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所开设的计算机课较为实用多样,课时也能得到保证。这就导致普通高中学生与中职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一样。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来自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般而言,城市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他们很早就接触使用电脑,而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与接触则相对有限,因此,城市生源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明显好于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这一现实情况也是困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如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基础好的学生就会“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就会“消化不良”。针对这一现象,必须打破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采取分层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分为三到四类不同层级的班级进行教学,每一层次的班级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都要依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制订,切实满足每类学生的需要,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2 实践性教学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比,计算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对计算机知识的真正掌握不是在理论上记住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而是能实实在在地动手操作。同时,学生只有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尤其要注意遵循实践性教学原则,改变过去满堂灌式的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具体说来,教师要从传统的课堂主体角色向课堂主导性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改变过去简单地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把课程安排在实验室,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锻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要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善于采取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启发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

1.3 与专业相结合原则

前文说到,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都和计算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后面的专业课学习。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可以进一步打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则能直接或间接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专业课学习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把计算机基础课仅仅看成一个独立基础课程,同其他专业课隔绝开来,而应把其看做是一门学生专业学习的必备课程。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要遵循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把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开展教学,依据专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具体说来,在让学生掌握好Office系列办公软件、Windows 操作系统、基本网络应用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一下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以侧重讲授一些网页制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则可以讲授一些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技巧和介绍一些初级财会应用软件的使用,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可以侧重讲授一些制图软件使用方面的知识。

2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

上述3个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就是要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我们要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探索实践了不少教学方法,其中学生讲授、项目教学两个教学方法较为独特新颖,颇受同学们欢迎,教学成效显著。现将学生讲授、项目教学两个教学方式简要介绍如下。

2.1 学生讲授法

学生讲授的教学方式就是把让学生走上课堂扮演教师的角色,来给同学讲授相关课程。我们知道,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让这些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说来,老师可以提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自愿选择某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准备。在学生准备期间,老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备课指导,并传授学生相应的教学技巧。上课时,老师则坐在课堂或实验室后面观摩学生的讲授,认真记录下学生上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一般说来,一堂课可让学生讲授30分钟,剩下的15分钟由老师来点评,并补充学生遗漏之处或者没有讲清楚的相关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生讲授方法深受同学们欢迎,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

2.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具体的问题,把学生分成若个项目小组,小组共同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学方式。我们知道,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能用来处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要求同学运用计算机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每个问题由若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来共同分析解决。从信息收集到方案设计到项目实施,都由小组自己负责。当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指导作用,帮组学生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指导尺度,不能越俎代庖,尽量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仅能有效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并能把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创新型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晓莉.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J]. 信息与电脑,2012(12).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改革 原则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2-02

课程改革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国际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国际部在专业部的具体组织实施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之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常态化实施,专业部教师的教学热情得到有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强,专业部活力彰显,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系统组织,确保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科学有序

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改革。就改革任务本身而言,需要面对来自三个方面的阻力和困难:一是基于原有课程体系之下的传统教学内容的羁绊;二是基于人的正常天性之上的教师个体传统教学方法的惰性阻碍;三是基于教学资源构建需求基础上的新的教学资源之困。

(一)高度认识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做到思想统一。2010年之后的最近5年,一场以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改革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大地上悄然发生,这一场职业教育内部的积极变革,范围大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和课程的自我革新和调整,小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的重新建构和形成,既有形式的创新,也有内容的发展。从内容和形式的二元互动作用来说,内容决定形式,而积极的形式变革也会影响内容的重构和形成。对正在进行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国际部从更高的高度去看待、认识和处理。

(二)开拓性确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做到思路超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好坏和程度的深浅关系到课程设置、专业调整的大问题,课程教学方法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自身调整,辐射到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训实习、师资培养等重要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质是一个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应坚持“五个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质量的提升问题,而质量提升的核心问题是职业教育学生培养中的能力提升问题。在这一认识前提下,结合国际商科和社区服务两个专业实际,国际部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和探索,确立了本专业学生培养中应有的“能力结构”。国际部认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

2.专业适应原则。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所要服从和服务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与相应的专业相适应。在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与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的方法,虽然在总体要求上可能都体现了“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等现代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微观层面,一定会表现出专业与专业之间差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3.理实一体原则。客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满堂灌”、教师主导性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施,也是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应有的原则和内容。理实一体原则,对于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具有指导性意义。理实一体原则,在我们看来,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框架。

4.动态推进原则。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下,新型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体系也是动态的、阶段适应的,因此,国际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在具体操作层面,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差异性,在具体实践上则可能以“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教学”等等各种形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动态的。

5.行动导向原则。正如上面所说,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性教学原则,构成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指导性框架,也成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和创新的总的指导原则。

二、全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体现在专业建设的各个进程和阶段

教学方法改革,不仅仅是校内实体课堂的简单改革,而是全面、全程、全人的方法改革,在国际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体现的突出思想和观念是全程推进。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贯彻在课堂内外的各个阶段和过程。在国际部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践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贯彻在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和论证、专业化师资的培训和培养、创新德育和班主任管理、实训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和内容中,是一种在总体方法论指导下的全面改革。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科组、专业组活动的形式深入开展。2013年以来,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国际部采取了科组、专业组活动的形式推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教学科目和专业的不同,划分了基础组、专业组两个类别的科组进行,科组、专业组活动成为课程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阵地。

三、改革实效和努力方向

(一)改革成效。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定对教学内容有积极作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以来,国际部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凸显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同时,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对专业部教育教学规范和师生专业归属感、成就感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努力方向。国际部将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示范校评估完成后,国际部将会进一步召开教学方法改革成果展示,通过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能力大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巩固教改成果;二是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和方法改革的力度,为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成熟奠定实践的基础。三是加强教改成果的理论归纳和总结,促进教师们和而不同的教学方法构成有机的、内部自我沟通的和谐教学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田学红.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践及其思考[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03)

作者简介:

边昭彬(1973-),男,汉族,文艺学硕士,讲师,现为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主要致力于文艺美学、语文教学、职业教育研究。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法;辩证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84-03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一般而言教学方法的应用原则为:一是与教学目的相适应;二是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三是与教学对象相适应;四是与教学环境相适应。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近年来教学方法的改革,人们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缺陷,与此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方法,例如发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等,认为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法,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关于教学方法方面的这些混乱认识,我们认为,数学教学法的实施除了应遵循一般的应用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的实施与使用。

一、数学教学法实施的辩证性原则

尽管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传统教学方法受到抨击和质疑,但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被完全取代。事实上,新教学方法不一定完美,传统教学方法也不一定落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不同的教学法,有它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也有使用范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教学法,在使用前辩证地分析出每一种教学法的优劣,不能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任何一种教学法。

如“发现法”能提高智慧潜力,获得“再发现”真知的能力。学生可以自己试着探索数学思想方法,但花费时间较长; 缺乏经验的教师难于随机应变解决意想不到的问题,难于驾驭课堂教学的进度。讲授法则能够快速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对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掌握教学进程。但讲授法较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国高校数学教师多采用讲授法教学,这也是因为大学数学知识点多,课时相对少的缘故。对于理论较强的概念、定义、定理、证明思路的分析一般都采用讲授法比较合适。

再如强调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长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它耗时较多,课堂教学组织困难,与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数学知识的学校教育目标有矛盾。因此,发现法、探究法等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方法,讲授法、问答法等也是必需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能保证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书本知识,因此是学校中主要的学习方法。

实际上,教师的启发式讲解是传授知识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没有教师的讲授,教学的质量和效益都无法得到保证。当然,人们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也非常注意研究它们的缺点以及运用中的问题,对它们进行发展和创新。

例如,人们认为,讲授法之所以产生机械学习的后果,主要是:(1)对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学生过早地运用单纯的语言讲授;(2)不加组织地让学生接触许多没有关联的事实;(3)没有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作用;(4)把学生是否能认知一些零散事实或回忆概念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因此,要使讲授法成为积极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就要做到:(1)要让学生在接触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的基础上,再归纳概括出概念与原理;(2)所讲的材料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即在学生有充分准备后才能把有关概念教给他们;(3)定义要明白而正确,要区别有关概念之间的类似点与差别;(4)要求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学会的概念与理论。

二、数学教学法实施的适用性与合理性原则

选用教学法有一个适用性与合理性的问题,也就是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性质与特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和教员的特长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法的选用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关系。选用的教学方法既要充分反映数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思想性,又要突出重点,便于克服教学难点,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又增长数学能力。

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试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是德国实现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但是行为导向教学法却在大学基础课程教育中的适用性较差。

再如探究式教学法由学生主动去探寻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最明显的例子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产婆法”,认为知识是一种发现,强调“引出”、“诱发”,让学生自行发现真知识,重视的是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篇1武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术。它按照踢、打、擒、拿、击、刺等技击运动的规律组成套路,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