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7 17:24:30浏览:228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篇1

1.“融媒体”与传统媒体从业者能力要求差异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决定了其从业者的业务能力要求相对比较单一,比如平面媒体记者主要强调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而电视媒体记者虽然要求采编播一体,但往往还是突出对采访现场的把控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融媒体”记者则应像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提出的“全能记者”一样,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其次,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为报纸写稿;最后,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

2.“融媒体”记者核心能力素养

上述三个层次并不是要求每名记者都必须具备全面的能力素养,当然这也不可能实现,应该是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从业者具备融媒体的全局观以及用户需求至上的观念。即要求负责文字报道的记者有深度、突出细节之外,还应该能准确、清晰的概括画面报道内容,并补充说明视频报道中遗漏的重要信息;视频新闻部分除声画合一,表现真实外,还应该运用好画面语言突出现场感,以弥补文字报道不直观的劣势;网络报道快速、及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筛选编辑用户提供的海量多媒体信息,并在超文本写作方面突出优势。特别是利用用户提供的海量多媒体信息,拓宽报道思路与角度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融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变记者采集新闻为用户提供内容(UGC),而且UEC将会成为“融媒体”的主要新闻信息源。“融媒体”记者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应是针对新闻事件整合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的报道策划能力。

二、传统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设计误区

1.试图让学生全面掌握所有媒介采访能力

许多高校新闻采访课程主讲教师(教学团队)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目前媒介融合的趋势,而采取了全面强化学生各种媒体采访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有人把一门采访课程平均分为平面、广电、网络三个部分,甚至直接分成三门课程教学。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破坏了“融媒体”环境中,采访工作流程的完整性,使多媒体报道信息相互孤立,缺乏有机统一,甚至使因媒体融合而带来的新的报道流程和报道机制被打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内容重复、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2.以不变应万变,教会学生基本知识技能

也有不少教师认为,面对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速度无论如何也跟不上变化的速度。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什么样的媒介形态,教学中只介绍基本的采访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再去体会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思路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突破传统媒体单一传播模式思维的束缚,具备融合媒体思维的大局观,并适应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充分理解用户直接参与报道的UGC报道模式。

3.复制模仿本科院校教学设计

部分高职院校将高职新闻类专业当做本科新闻学专业的压缩版,《新闻采访》等课程只是减少了课时数,并未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做出调整。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只能使人才培养过程变得不伦不类。高职新闻专业采访课教学更应该发挥其实践性强的优势,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

三、高职新闻采访课程设计新思路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按照“融媒体”新闻采访的工作过程,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即把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工作项目,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采访的方法和技巧等理论知识穿插安排任务、任务点评等环节进行讲授,重点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人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融媒体”的大局意识。

2.具体实施过程设计

(1)将课程分为7个工作项目其中每个项目都需要设计一份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该工作项目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及技能要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步骤,以及评价考核方法等。通过严谨而周密的项目教学计划,既可以突出实践教学过程,又能够使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到了如指掌。

3.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如上所述,高职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仅靠详细的教学设计和周密的项目教学计划安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托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平台,其中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微信公众账号等,进行常规模拟性项目实训。还可以与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合作,利用媒体或传媒企业的资源优势,参与本地区经常性举办的各类展会,大型文体活动的报道宣传,从而引入真实的多媒体采访报道项目,让学生参与整个工作流程,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媒体间融合的趋势逐渐加强,媒体的信息形态越来越多元化,因此“融媒体”从业者的能力素养构成要求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融合媒体的全局观,以及整合多媒体信息资源,拓展传播渠道的全方位报道策划能力。为了更好地顺应这种发展变化,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的整体思路必须发生变化,而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新闻采访课程的设计思路也应改变。特别是高职院校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更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以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其核心要素是课程设计项目化,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项目设置与实施,除了须按照采访工作流程设置,还应该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引入真实工作项目任务,提高项目任务的可操作性,及营造更为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更重要的是尽可能侧重于引入能够体现“融媒体”特征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报道任务,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完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融媒体;采访教学;项目化;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62-02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变革,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媒体间的融合主要是将平面、影像、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通过数码技术平台上融合到一起,并形成多元化、互动式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因此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者其业务能力素养要求有了新的变化,高校的新闻专业培养思路和课程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调整。

一、“融媒体”记者的能力素养构成

1.“融媒体”与传统媒体从业者能力要求差异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决定了其从业者的业务能力要求相对比较单一,比如平面媒体记者主要强调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而电视媒体记者虽然要求采编播一体,但往往还是突出对采访现场的把控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融媒体”记者则应像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提出的“全能记者”一样,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其次,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为报纸写稿;最后,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

2.“融媒体”记者核心能力素养

上述三个层次并不是要求每名记者都必须具备全面的能力素养,当然这也不可能实现,应该是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从业者具备融媒体的全局观以及用户需求至上的观念?。即要求负责文字报道的记者有深度、突出细节之外,还应该能准确、清晰的概括画面报道内容,并补充说明视频报道中遗漏的重要信息;视频新闻部分除声画合一,表现真实外,还应该运用好画面语言突出现场感,以弥补文字报道不直观的劣势;网络报道快速、及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筛选编辑用户提供的海量多媒体信息,并在超文本写作方面突出优势。特别是利用用户提供的海量多媒体信息,拓宽报道思路与角度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融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变记者采集新闻为用户提供内容(UGC),而且UEC将会成为“融媒体”的主要新闻信息源。“融媒体”记者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应是针对新闻事件整合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的报道策划能力。

二、传统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设计误区

1.试图让学生全面掌握所有媒介采访能力

许多高校新闻采访课程主讲教师(教学团队)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目前媒介融合的趋势,而采取了全面强化学生各种媒体采访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有人把一门采访课程平均分为平面、广电、网络三个部分,甚至直接分成三门课程教学。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破坏了“融媒体”环境中,采访工作流程的完整性,使多媒体报道信息相互孤立,缺乏有机统一,甚至使因媒体融合而带来的新的报道流程和报道机制被打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内容重复、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2.以不变应万变,教会学生基本知识技能

也有不少教师认为,面对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速度无论如何也跟不上变化的速度。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什么样的媒介形态,教学中只介绍基本的采访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再去体会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思路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突破传统媒体单一传播模式思维的束缚,具备融合媒体思维的大局观,并适应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充分理解用户直接参与报道的UGC报道模式。

3.复制模仿本科院校教学设计

部分高职院校将高职新闻类专业当做本科新闻学专业的压缩版,《新闻采访》等课程只是减少了课时数,并未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做出调整。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只能使人才培养过程变得不伦不类。高职新闻专业采访课教学更应该发挥其实践性强的优势,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

三、高职新闻采访课程设计新思路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按照“融媒体”新闻采访的工作过程,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即把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工作项目,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采访的方法和技巧等理论知识穿插安排任务、任务点评等环节进行讲授,重点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人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融媒体”的大局意识。

2. 具体实施过程设计

(1)将课程分为7个工作项目,其具体设计安排如下表所示:

序号 项目任务 项目要求 参考学时 重 点 难 点

1 感知、认识与选择新闻事实 认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产生的过程 8 了解新闻采访整体流程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选择

2 从身边发现新闻 利用微信、微博发现新闻

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8

培养遇事多观察,多分析的习惯

培养新闻发现力

3 采访前准备 利用网络完成资料搜集

分别做好平面和电视两种媒介形态的采访计划 2 不同媒介形态采访计划的撰写 对报道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4 采访提问 按照采访计划实施模拟现场访问 8 提问的原则 如何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

5 学会观察与倾听 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在微信中人物或事件特写 8 现场观察什么 如何在采访中准确记录

6 广播电视人物专访 话筒前采访

人物专访 2 电视人物专访提纲撰写 人物专访类型与采访问题之间的关系

7 调查采访 设计网络调查问卷 2 熟悉调查采访的整体思路和重点 调查问卷的设计

(1)其中每个项目都需要设计一份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该工作项目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及技能要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步骤,以及评价考核方法等。通过严谨而周密的项目教学计划,既可以突出实践教学过程,又能够使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到了如指掌。

3.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如上所述,高职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仅靠详细的教学设计和周密的项目教学计划安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托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平台,其中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微信公众账号等,进行常规模拟性项目实训。还可以与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合作,利用媒体或传媒企业的资源优势,参与本地区经常性举办的各类展会,大型文体活动的报道宣传,从而引入真实的多媒体采访报道项目,让学生参与整个工作流程,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由于媒体间融合的趋势逐渐加强,媒体的信息形态越来越多元化,因此 “融媒体”从业者的能力素养构成要求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融合媒体的全局观,以及整合多媒体信息资源,拓展传播渠道的全方位报道策划能力。为了更好地顺应这种发展变化,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的整体思路必须发生变化,而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新闻采访课程的设计思路也应改变。特别是高职院校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更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以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其核心要素是课程设计项目化,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项目设置与实施,除了须按照采访工作流程设置,还应该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引入真实工作项目任务,提高项目任务的可操作性,及营造更为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更重要的是尽可能侧重于引入能够体现“融媒体”特征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报道任务,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完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今传媒,2010(1).

[2] 周岩,戴琳.“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探析[J].新闻界,2009(1).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篇3

我校从高一起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

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新闻采访知识,剖析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报道文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

围绕“做”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现场采访;二是指导学生自编报纸。为配合宣传诸暨市区“七不”规范,建设文明学校,形成文明校风,新闻采访组以“让世界清洁起来,使校园美丽起来”为主题组织活动,广泛采访学生、教师。采访活动针对农村学生胆小怯场、不善言辞的状况,分两步走,先在教室内练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然后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采访组,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办公室、走进校长室,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平时见到老师就脸红,如今竟敢面向老师采访,让老师回答问题,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人。”

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排版设计、自己插图美化、自己设计各种字体的标题,编成各具个性的小报。学生在编报活动中,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我校的“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一年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新闻采访”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自编小报,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问答,采访素材整理,小报的设计编排,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增强。

其次,“新闻采访”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

“新闻采访”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极强的实践环境中,“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采访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自编小报的过程强化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有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年来,活动小组的同学在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速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新闻采访”活动课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活动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课是探索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尝试,从过去那种纯知识传授转变到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上,通过教学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复杂过程。阅读课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领会文章大意和作者意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Unit 5的第一课时,包括Warming-up,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四个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及阅读方法,能找出文中重点词句,揣摩出文章的中心。学生在学习时,因生活环境,知识阅历,阅读技能,可能会对文章所出现的倒装句难以理解,应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习积极性,恰当的交际策略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1.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2.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3. Have students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四、教学难点

1.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五、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Get students learn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3. Hav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and know about Zhou Yang's first work assignment.

能力目标

1. Develop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and let them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2.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情感目标

1.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in newspapers and the basic procedure of making the news.

2. Develop students'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六、教学方法

Discussion,Reading,Listening,Cooperative learning

七、教学活动

Step 1.Warming-up(热身)

1. Ask the students to sh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famous journalists in China or in the world, and the names of the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found on the Internet or from the books.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了解有关新闻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Let the students link the words to the phrases which have the same meanings.

Photographer A. interviews people or finds out about events from onlookers

reporter B. prints the newspaper

editor C. takes photographs of important people or events

printer D. makes sure the writing is clear and accurate; checks facts

designer E. lays out the article and photographs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预习,丰富学生的新闻知识。

Step 2.Pre-reading(阅读准备)

讨论:What are the qualities a good news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Put the students into pairs to have a discussion. After discussion, ask them to choos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发散思维。

Step 3.Reading(阅读)

1.Predicting(预测)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itle,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may be about.

设计意图:预测文章的大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Fast reading(速读)

1)Read the text quickly to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2)Have the students to go through the text, and find out the questions that appear in the text.

探讨:What are these questions about?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对话和文章的组篇模式。

3.Careful-reading(细读)

设计意图:通过听,让学生独立判断,获取信息,学会捕捉关键词、辨别语音语调,领会说话者的情感态度。

探讨:How to become a journalist?

设计意图:模拟采访活动,体验新闻采访真实的过程,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

Step 4. Homework(家庭作业)

Underlin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especially the phrases and grammar in the text.

设计意图:为下一个课时做好准备。

八、Assessment(教学评价)

在评价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反思。评价让教师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达到共同进步。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Unforgettable”, says new journalist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活动。此教学设计力求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学习理念,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在知识运用中理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必修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2006

[3]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必修5.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民族院校 新闻采访学 实践教学 “激励、帮扶、分层”

一、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探研缘起

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应用型学科,对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动手能力和时代的创新意识要求甚高。

综观当下我国高等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一所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民族院校,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适应性不强,新闻素养普遍较低,再加上旧有的教学模式造成理论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其实战能力不强。

本课程教学团队曾经对回到民族地区及其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回访,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训实践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一般表现为: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尤其是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不强,且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该从重视民族特色方面展开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应“与当地的地情、民情和媒体特色发展相结合,使所培养的新闻人才能够满足媒体的需求”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对地域文化、当地民族传统习惯和知识的学习;积极与地方媒体进行合作教学;了解当地媒体特征、媒体需求、媒体发展模式,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激励教学法

追溯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从要素结构的演变角度看,主要有两条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以教师为中心,源于夸美纽斯(捷克)――赫尔巴特(德国)――凯洛夫(前苏联)等,其课堂结构基本属于讲解(教师)――接受(学生);一条是以学生为中心,源于杜威(美国)――布鲁纳(美国)等,其课堂结构属于‘创造情境――发现探索’。”②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比对、梳理上述“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主导作用”和“重视学生惰性”理论的利弊,结合二者之间互为作用的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激励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是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生源广泛,民族成份众多,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根据设定目标(问题),激励学生发现、探索实践内容,设计“动脑、动手、动嘴、动腿”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并从中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口语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心理归属感,使他们在“创造情境发现探索”的激励作用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训实践能力。

(二)帮扶教学法

近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其掌握的学习理论(1986)里认为:“只要对三个自变量(知识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予以适当注意,就有可能使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③该理论在矫正学习障碍学生,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教育贫困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混合互补”的教学方法,即将这些特殊情况的学生一一分解、混合到“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和“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中,让他们在实训实践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三)分层教学法

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④

由于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跨文化等特性,本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组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圭臬,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分层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实训机会、实践频率、动手能力等方面实现共享共赢。

三、“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赛事、项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实践的热情和主动性

1.积级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院校和社会各界组织的“新大赛”。

德国著名民主教育家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只是被动地去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知识讲授,缺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往往是期末考试后给学生一个成绩就算结课了,这就导致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轻视实际操作,从而产生一批高分低能的“尖子生”。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将各类新闻大赛和新闻教学紧密相连,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带动学生练习新闻采访基本技能,比如“黄河新闻奖”“民族杯摄影大赛”“单车摄影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这些比赛分别与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相关联。这种训练方法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关注社会,为以后走上新闻岗位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把新闻技能训练的内容和各种赛事相结合,用比赛代替了原来各种零散的实践训练,这种赛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经过这些赛事的洗礼,学生们就能明了当前传媒的内容要求、形式要求,使他们能够和业界的专业要求无缝对接。而且比赛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包括一些国际性大赛。

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大胆提出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技能,在实战中得到提高”的教学思想,只有在这样的“仿真”实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体会自己和一线新闻工作者的距离,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训练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不断取得进步⑤。

2.积级组织学生开展新闻采访实践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实践训练,首先要进行专题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激励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运用采、写、编、评、摄等“融媒体”技能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闻采访学的项目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具体为:

第一,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新闻采访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技能技巧模块、新闻采访思维活动模块、新闻采访呈现模块。第一模块主要解决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种新闻采访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能力;第二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价值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采访创新能力;第三模块主要解决采访技巧与新闻采访思维活动的“融合”创新,培养学生新闻采访的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三个方面同步进行。一是利用网络平台构建采访实训项目,保持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新闻采访课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课程的网络学习型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设计。二是以实践教学项目为依托建立实教训教学基地。三是围绕实践项目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采访活动。比如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开展的“重走范长江之路・甘肃段”大型新闻采访活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本课程教学团队在践行实践教学项目中始终坚持项目设计的“学生主导性”、项目过程的“完整性”和项目技能的“融合性”。

(二)以“分散混合互补”的学习小组展开实训实践,帮扶学生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助共赢”

1.遵循男女混搭、民族和地域混杂、兴趣爱好趋同的原则,将学生建成若干个“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展开多元化、跨文化的帮扶学习。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生源地、性别、民族身份及爱好、兴趣、特长等,据此按照男女混搭、民族和地域混杂、兴趣爱好趋同的原则,将学生建成若干个“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该小组主要完成新闻采访课程的课堂技能实训任务。如每一单元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印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了解答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及“变通”,“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将要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实施“寻找新闻线索”“讨论新闻采访选题”“进行采前准备”“设置采访问题”“讨论新闻采访方法”等一系列新闻采访实训活动。一般情况下,“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主要在校园和周边社区进行新闻采访实训活动。

通过“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的合作实践学习,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自信、一起分享成长喜悦的同时,不仅进行多语言、民族习俗、民族知识的相互学习,还锻炼了学生一起面对解决各类采访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团体合作的精神。

2.遵循男女混合、民族和地域混杂、才能倾向、性特征等诸方面的异质性,组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

本课程教学团队依据学生人数,遵循男女混合、民族和地域混杂、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水平等诸方面的异质性,组建6~8人的“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该小组主要完成教师每周布置的课外新闻采访任务。其特点是:以实践前行反过来检验课堂的理论知识,实现新闻采访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对接。其采访范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囿,一般是灵活机动,随时出击。

除此之外,“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还承接校内校外的新闻采访实践项目,不仅要积极充当社会大众媒体“通讯员”的角色和参与完成教师的课程教研项目,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校园媒体发稿以及完成学校各类新闻赛事的新闻采访策划等实践项目。

6~8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的组建,不仅使学生在“激励、帮扶”的语境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团队的力量,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语言表达、交流和活动的机会,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三)以“基础采访技能层、中级采访技能层、高级采访技能层”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实践”的良性循环

通过对新闻采访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分析,历经数年的实践教学,本课程教学团队尝试对新闻采访学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循序渐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渐入采访艺术佳境的飞越。

1.基础采访技能层。通过课堂PPT直观演示和课程案例实训法,主要实训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新闻采访的分类及其新闻敏感、新闻采访规程等的训练。

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层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实践教学浅层次的知识建构和技能习得。要求学生明晰新闻采访的流程,并掌握相关的采访方法和技巧,属于新闻采访学实践课程内容分层设计的第一层。

2.中级采访技能层。通过“每周播报”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挖掘新闻线索、培养新闻线人的能力;通过“每周焦点”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选题、采前准备、接近采访对象、设问提问、选择采访方式等重点内容的实训。本层通过“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实现了新闻采访从技巧到能力的过渡。这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分层设计的第二层。

3.高级采访技能层。通过“模拟新闻会”、每年一度的“三下乡”新闻实践和各类新闻赛事活动及新闻实践项目的实战演练,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目标新闻产品的创作。任课教师收集好课程目标新闻作品后,进行评审,最终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业内的相关赛事和大众媒体去参赛和发表。这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分层设计的第三层。此时,新闻采访完成了从技巧到艺术的飞越。

学生通过这一层级的实践实训,打通了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和非线性编辑等专业课程的“关节”,所学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探究能力和融媒体的认知也有了提高⑥。

四、结语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探研,是在前人论述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粗浅尝试。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实践课程设计及应用设计只代表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浅尝体验,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谨请与各位同行商榷。

注释:

①银燕.探析内蒙古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方法[J].传媒教育,2016(5):14.

②罗玲.“激励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11):39.

③邵立斌.农村初中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开展帮扶学习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2):106.

④蔺燕.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研究[D].2014年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⑤汤文靖.新闻学专业“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5 (8):44-45.

⑥吕永峰.基于“分层设计+模块教学”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261-262.

【本文为国家民委教改项目“‘融媒体’语境下《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XJG-1001670122)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课程系甘肃省级精品课程】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篇6

一、信息技术与新闻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段时间以来,一段名为“广工大学生恶搞新闻联播”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该视频对CCTV新闻报道模仿得惟妙惟肖,上传短短几天内,占据了几大视频网站的点击排行榜。随后,互联网上各色版本的恶搞版“新闻联播”接踵而至。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且不说新闻联播的呆板形式,也不论恶搞的是非曲直,但该现象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行的新闻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学生需要相差较远。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雯曾在《国际新闻界》撰文“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大声疾呼:“新闻教育,的确到了需要反省自己与现实需要的差距、反省培养目标与实现这种目标的教育模式是否相适宜的时候了”。

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新闻教育从专业设置到教学实施,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的所有环节与其他诸如数学等学科无异,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成分多,而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成分少,换言之,当前高等新闻教育本质上依然可以归结为学历教育。[1]国内的新闻教育是学历教育,国外的新闻教育则更像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无法满足职业需求,以至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2]从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看,媒介迫于生存等压力,不能全力放手学生的脱缰思维,实习几乎流于形式。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王晓乐教授主持进行的“全国财经新闻专业本科教育调查”显示,在就业难的问题上,居首位的原因是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生反馈意见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课程设置不足与动手能力弱尤为突出,特别在新闻写作这一基本能力训练令人失望,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未来专业新闻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凡此种种显示,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已成为目前新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闻学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有必要对新闻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寻求新的突破口。从新闻学与信息技术本身来看,两者具有必然联系。新闻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复合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而信息技术知识性与技能性特点恰好弥补了新闻学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成分,利用信息技术设置问题,任务驱动,实现自主学习;模拟情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拓宽认知,增强协作,促进发展。新闻学与信息技术联手,从一定层面上有利于学生新闻能力的提高。

二、模拟情境性新闻学课程教学设想与设计

(一)基本设想

情境性教学法是针对新闻学课程,如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课程实践性强,因教学中难以与新闻实际结合,其基本设想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新闻教育信息和分配新闻教育信息,重点解决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缺失的问题,针对课程内容中具有强烈可操作性的话题,选择典型案例、新闻事件,通过虚拟学习情景,创建媒体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再现新闻事件、新闻现场,学习者以此为依据,进行协作学习、角色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等。学生全面参与实践,全面参与媒体的工作,包括从新闻采访、节目编辑、节目主持到受众沟通、活动策划、市场推广、电台经营、行政管理、甚至作业评价等一切业务,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实际,发挥个体能动性及群体智慧,提高学生的实际新闻专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

1.课程选择本教学设计选择新闻学实务课程,如电视新闻报道、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等。

2.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平台的构建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学习平台的构建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及课时的总体安排,编制多媒体交互式学习课件等学习资源;设置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学习任务;添置必要的学习仪器设备、完成任务设施;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信息资源;建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教学反馈体系等。

3.教学模式设计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主要由信息技术媒体担纲和完成。选择与新闻学课程实务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已有典型案例作为学习资源、对比资源。如在电视新闻报道课程的教与学中,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法治视界”等栏目已经播出的节目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新闻学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学生的新闻专业能力培养环节的薄弱或缺失,这对于培养学生采、写、编、评、摄的能力极为不利。任务大致由阶段性任务与终结任务两部分构成。阶段性任务主要针对课程学习的大纲要求分解成采、写、编、评、摄单元学习模块分别培养学生的单项素质;终结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知识,创造性的模拟或在现情境中的案例内容。自主学习:该环节主要任务,是由学生根据课程任务所面对的问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了解和掌握解决该问题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不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新闻学课程中很多实务性任务个体比较难以完成,需要小组群体共同分解任务。效果评价: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重点关注结果,适当了解过程,通过个别交流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采用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进行。当然,学习方式的选择应以个体差异自主选择为宜,学习更提倡“泛在学习,与非正式学习”[3]。

三、《电视新闻报道》情境性教学实践

在新闻学课程中,《电视新闻报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是研究电视屏幕上各种新闻性节目的特性、采摄、写作、编辑业务工作具体规律与方式的一门学科。要做好电视新闻报道节目,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又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巧。学习电视新闻报道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报道新闻。与报刊、广播新闻相比,电视的突出优势是把新闻现场的有效信息通过视频和音频全方位、连续生动地呈现在屏幕上,而这种影像、声音的获取,必须通过电视新闻摄像完成,节目的形成则需要采写编评摄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为此,笔者在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2007级教学中选择模拟情境性教学方法进行了设计与实践。#p#分页标题#e#

(一)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学习平台《电视新闻报道》情境性教学实践是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师教学课件,通过诸如电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机等教学媒体演示与呈现模拟电视新闻报道背景资料等,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获取所需任务材料。

(二)科学分组,任务驱动通过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个性特点的研究,根据学生采、写、编、评、摄及学生在语言、文字、音乐、美术的能力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实验小组,小组中每个成员既有共同的目标,也有不同任务,在任务驱动下进行个体化学习、协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最后达成学习目标。

(三)创设情境,模拟情景2009年一篇“大学生恶搞新闻联播网上热传,老师鼓励学生尝试”的帖子引起了热议,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对互联网的知识相对熟悉,且模拟制作此类节目容易实现等原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反“流氓软件”之路》作为学习样本,通过信息技术以多种媒体途径进行呈现,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根据个体特点完成一期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制作。

(四)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对教与学整个教学过程及学习效果的检验,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一定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可以完善教学设计,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合理。鉴于模拟情境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笔试模式的区别与特点,评价采取自评、他评、教师评价等方法进行,由于评价是在公众场合公开透明进行的,因而成绩是公正客观的。首先,公示评价方法,即: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期中考试、课堂表现等成绩构成;期末成绩由最终制作形成的节目综合评判,内容包括新闻文稿、电视节目及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其次,自评,即学生对选题、文稿写作、新闻采访设计、节目制作及制作过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自我介绍,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再次,同学评价,即同学对节目进行现场的评价。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提高了对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既增进了友谊,也提高了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评价,即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整体评价,总结优缺点,发扬优点,指正缺点,促进和加强学习效果。

四、对模拟情境性教学设计的总结与思考

(一)关于教学模式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句经典的广告语。实际上,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总结,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教学模式的选择宜依据学科特点及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没有固定模式,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模拟情景式教学模式正好迎合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加上信息技术的强大收集、呈现的多媒体性、网络化、及时性、重复性等特点,容易实现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消化与运用,且学习样板容易获得,任务驱动才得以落到实处,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得以激发,且不可因为猎奇或是追求时尚,拿教学开玩笑,用学生做试验。教学模式的选择是科学严谨与因材施教、因课施教的完美结合。

(二)关于教学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模拟情境性教学模式更加接近以美国教育学家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要素,即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真实的问题;对知识的资料认知;任务驱动下的方法探寻;核查验证。显而易见,模拟情境性教学同实用主义教学论一样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缺陷,但显然解决了现阶段我国新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因而只要我们在运用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理解知识、科学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通过合理的练习,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这里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学习平台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为了科学、合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的“三备”任务显得十分艰巨,对教师的劳动强度及其责任性提出了新的考验。

首先是“备学生”,考虑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析学生的知识差异、能力差异,备课时要巧妙设计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既尊重学生人格,又要充分信任学生,尽力适应学生的心理,耐心与学生进行沟通,相互调适,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是“备学习材料”,就是要深入钻研教学实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课前准备好交互式教学课件,合理选择模拟学习样板、制作样板,切合实际地发挥信息技术媒介作用等。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融媒视域;新闻采访;课程;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固有格局的改变,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逐渐被互联网传播所替代,新闻媒体人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时俱进成为其能否立身于新媒体变革浪潮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采访刻而成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就业时实践技能较低,职业竞争力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院普遍对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新闻采访课程教学特点

新闻采访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课程通过有机结合新闻采写、课堂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演练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及学习电视采访写作的方法、特点及技巧等,强化学生在新闻采访每个环节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胜任新闻报道的各项工作。目前国内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办时间均比较短,存在经验不足等现象,而新闻采访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中文专业路子,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

2.融媒视域下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2.1 专业涵盖面较狭窄

新闻采访课程在广播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等专业方向均有设置,然而专业方向的特色并不明显。新闻采访作为前导课程,需要通过采访来获得新闻内容[1],然而新闻图片、文字、摄影或摄像等在新闻的呈现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新闻采访课在教学时只注意到学生采访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影像或摄影等能力,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强。

2.2 教学目标不明确

新闻采访课程作为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课,必然会与特定的职业岗位相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这职业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需要通过量化来实现要从基础入门到逐步自主采访的渐进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一些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引导其接触更高层次知识,促进其能够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其他学生。

2.3 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这是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高校教学以向社会输送人才为目的,新闻采访课程时新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灵活性及社会性,然而目前高校在这一专业的教学中普遍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中虽然将尽量使学生开展采访作为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到实践基地、资金等限制,较多学校在这一课程教学时仍然是将理论知识作为全部内容来讲解,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3]。

2.4 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忽视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更多的倾向于学生的“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使其能够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纵观国内高校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均是将教师作为课堂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目前高校缺课、课堂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较多,这与教师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一有着很大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3.融媒视域下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重视课堂价值,结合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收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闻采访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专业实践的训练,可采取情景教学及案例分析等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每节课堂前将需要掌握学习的理论知识告知学生后,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中采访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分析[4]。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自己设计小情景,比如作为记者面对不同的方法环境及状况时,应该如何进行采访;对于性质不同的采访事件,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对于不同的采访受体(学生、医生、警察),应该怎样给与受访者进行沟通,对于采访过程中的不配合者、突然出现的状况等,因此如何应对。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能够让学生身处采访环境中,初步了解新闻采访,积累相应的采访经验,提高其采访情况出现变化时的应变能力。教师要对学生情景模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问题发生的原因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性所在。

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发现对方的不足,并在学习及以后采访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教师要关注时事,对于不同类型与风格的采访节目均有接触,不断研究现代社会的热点新闻,实时掌握专业前沿课题。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融媒时代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素材收集的手段,教师可从网络、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介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举一反三[5]。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鲁豫有约》,对鲁豫在节目中与受体沟通与交流的方法、风格等进行分析,如面对健谈与不善言谈的对象时,鲁豫当时如何设计问题的;对于录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鲁豫当时如何处理的。可选择角色差别较大的两个角色来分析,比如影视演员与农民,在视频资料结束后,可在网络搜集鲁豫在节目前所做的准备、积累的知识等。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研究鲁豫在节目中将理性问题与感性情感自然结合的方法、提问风格及技巧等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等,由学生再次模拟访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的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的技巧,从而为下一课程的良好学习提供条件。

采访是一门谈话艺术,然而受到课程的限制,这一特性并不能够被表现出来,然而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世界各国不同风格具有不代表性的记者的访谈节目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奥莉娅娜・法拉奇在采访时的犀利和深刻、张泉灵在不同危险采访现场的勇敢及及时、王志在现场提问时的尖锐及质疑、范长江在采访时的聪明及机智等,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人物的访谈来掌握大量的采访技巧。^看新闻会能够更为深刻的提高学生的现场感,如观看2016年林丹在巴西奥运会失败后新闻会、两会新闻会、外交部新闻会等,要求学生对不同性质新闻会的政治导向及现场感觉进行分析,指出在各类新闻会中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提问、如何克服现场的各种困难等,组织学生模拟新闻会,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的平台,使其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及技巧,从而更好的实现新闻写作。

3.2 拓展课堂,实现校内实践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并不具备校外实践的条件,不能像部分重点大学一样采用“大篷车”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6],然而高校可积极组织学生校内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的空间。由新闻专业每教学班学生自愿组织,至少一个星期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实践采访,对象可以为学生、教师、校外人员及其他学校校友等,在学生进行校内实践时,教师可陪同现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采访,并在采访结束后对学生采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了保证校内实践的高效顺利完成,在实践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选定采访主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等,使学生亲自参与到采访的准确工作,比如采访提纲、采访问题的设定,现场沟通交流方法等。鼓励学生参与校内新闻媒体组织或社团(校园网、校广播站、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尽可能的参与到与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范文

新闻采访的教学设计篇11.“融媒体”与传统媒体从业者能力要求差异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决定了其从业者的业务能力要求相对比较单一,比如平面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