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7 17:24:31浏览:557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电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电工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在电工类专业设置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通用型。注重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工基础理论与操作知识,课程设置与以往区别不大。

(二)专业型。结合电工领域不断的发展与需求,专业针对性较强。如机修电工、汽修电工等。

(三)复合型。对电工专业技能人材不仅仅只要求电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兼顾其它知识。

目前新兴行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多数是复合型人才。不同类型的电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对于通用型电工专业,通用理论与技能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对于专业型电工专业,通用部分占一定比例,专业性较强的电工理论与操作部分较多;对于复合型电工专业,做好二者的有机结合是这一专业的关键,也是目前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兴专业。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目前电工理论与实习教学的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电工自动化、智能化教学不足。电工新技术领域发展很快,电子、微电脑技术的应用也较普遍。但在电工理论与实习教学中,自动化、智能化的含量较少,一直采用传统的操作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2、理论与实习教学比例失调。中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材的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是第一位的。理论讲授强调的过多,而实习教学比重太小,从而造成学生技能较差。

3、课程设置不当,教材与大纲的调整力度不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工专业,课程设置应有所不同,教材与大纲也要做相应调整,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来选择教材,修改或调整大纲。

4、复合型电工专业教学针对性不强。复合型电工专业是目前新兴的电工专业,复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专业相加,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工专业的有机结合。

二、电工理论与实习教学的改进与探索

(一)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从近几年中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来看,学生基础总体较差是一大特点。因此,电工理论与实践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教,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针对课程特点和实习操作的规律,精选教学内容,形成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模块;备课、授课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和难点,把最基本的内容讲好、练好;掌握“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电工仪表与测量》中“仪器仪表”的内容,在教学时注重使用和简单的维修,并进行适当的内容取舍。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一方面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摸清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指理论教材和实习设备,教师既要理论上精通,又要熟悉设备的操作、拆装、维修,并能熟练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电工专业理论课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应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讲解。《电工基础》、《电机》、《电力拖动》《电工仪表与测量》等都是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有基础课的理论要求,也有专业课的技能要求。这些课程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强大功能,从而使得用传统教学手段难讲解清楚的抽象的或难以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实现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比如电机的电磁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都可以在屏幕上模拟磁场,实现动态演示,从而使学生容易领会、理解和掌握。

(三)电工专业的模块式教学。在电工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将电工理论与实习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应用模块、新技术模块。同一模块中,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采取适合学生的分层教育。针对电工专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基础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模块可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技能掌握。

(四)电工一体化教学是提高电工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不管是模块式教学,还是其它教学模式,电工一体化教学都是适应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这一职业培养模式要求的。在具体实施电工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技术课教学应首先讲授相应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理论概念后再安排实习,既可以在实践中消化、加深理论知识,又可用理论来指导实习。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电工一体化教学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三个统一,即教学内容统一、教学安排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实习中有关技能培训的理论知识一定要讲到,重要技能实习涉及的理论也应作为理论课中的重点。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电工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课中,要充分注意到实践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有意识地结合实习中的操作技能讲解;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又要联系理论,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电工理论课中有些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同样存在,且这些知识在理论课的讲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单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也难以掌握,若放在实践教学的相应环节中进行讲授效果更佳。

4、电工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所谓教师的一体化就是每一门专业课教师既教授理论,又要指导相应专业课程的实际操作训练,只有由一体化教师进行电工一体化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工一体化教学。

只有把握住电工专业教学特点,积极探索电工专业的理论与实习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使电工专业培养出国家认可、社会认可、市场认可的合格电工专业技能人材。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李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电工基础;学科检测;策略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电气、电子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或初级、中级专门人才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课改之后,《电工基础》学科检测的成绩纳为电工中级证的笔试成绩。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入学基础、学习能力差,而学科检测内容增加了大量的电工考证的考核内容,出题形式也越趋于灵活与技能考核方面,这些问题都对学生学科检测考试的通过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电工基础学习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与电工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狠抓理论知识复习,逐步提高考生的电路分析能力和综合技能水平,以达到学科检测大纲的基本要求。下面结合近几年《电工基础》学科检测试题,谈一下备考策略。

一、加强基础理论学习,重视知识体系建构

电工基础的学习一定要坚持以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实际技能为要,切不可离开教材,离开大纲,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结果丢失了基础知识,实际分析能力也很难提高。近几年学科检测考试的命题增加了35﹪以上的电工考证基础题,考题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原教材的范畴,因此,紧握新大纲尤为重要。只要按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的逐个知识的进行复习,就可以拿到基础分。从近几年的学科检测考题来看,虽然考试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考题中电工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的考查比例基本都保持在70﹪以上,特别是以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大都比较简单,只是教材题目的简单变形。

例1 频率为 的交流电,周期为 。( )(2007年学科检测题判断题)

例2 已知电阻 ,若将 与 并联于电路中,则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它们的电流之比 ,电压之比 。(2008年学科检测填空题)

这类题目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就容易解答。

考题中电工基础往往结合电工实际情景或电路来出题,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灵活性。

例4 电炉的电热丝断了,剪去六分之一后,再接回原电路中使用,则电炉的电功率将()。(2011年学科检测题单选题)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例5 一标有“ ”的白织灯接在 电源能正常发光,现将一“ ”的白炽灯并联在原来的白炽灯上,此时 白炽灯的亮度()。(2007年学科检测题选择题)

A. 不变 B. 变亮 C. 变暗 D. 熄灭

电工基础既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是电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基础。学习中既不可因学生基础差就选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学习,东练西讲,不成体系,学生不易理解也不易记忆,更难以灵活应用。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基础差的实际情况。这样即使教师把知识链条设计好了、教好了,学生在学习中却困难了,照样也会出现知识断链的情况。因此,对于难点课题,教师方面应采用多维的教学方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计学习和练习过程,学生方面应联合实际电工情景多学多练。考试大纲对知识体系的要求是完整的,我们必须研究大纲,按知识点学习、训练,每一章每一节都一一过关,逐个知识点击破。

二、注意综合技能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电工基础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它的每个章节的学习都是为了电路分析和电路实际应用做准备的。近几年的学科检查的考核内容关于电工实际方面的篇幅越来越多。除了考试大纲在原教材之外增加了安全与触电急救、电工仪表与工具、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操作等电工考证考点之外,对于原教材的考核也与实际联系密切。

例7 市售的 移动插座,可用于大功率电器(如电磁炉等)。(2011年学科检测题判断题)

例8 兆欧表正常工作时,摇动手柄的转速是()。(2011年学科检测题单选题)

A. B. C.

因此,学习的过程不能脱离电工情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每一节的学习当中创设电工实际情景,增加问题探究和技能的训练。

三、模拟考试汇总复习、专题复习互助提高

学习的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模拟考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考试模拟训练,做好试题评讲和考试策略指导,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心理。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历届学科检测考题,掌握考试出题模式,考试侧重点,并对每一次模拟考试情况进行试卷分析,针对知识薄弱点对应的设立专题开展补充复习。

1.研究考试题型特点,出好综合模拟试题

模拟测试是综合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要认真研究试题特点,出好模拟检测题。以近三年的学科检测考题为样板来设计试题,试题的题量、题型、难度、知识覆盖面、分数分布情况应和学科检测题相同。考试前至少进行三至四次的模拟检测,使三套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覆盖整个考试内容,并且突出考试重点,同时也使学生适应正式考试的环境和模式,克服怯考的心理。

2.做好考试情况分析,进行专题补充复习

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做好试卷的评讲和试题的分析工作。总结归纳出:一、考试的方法和策略;二、找出知识的薄弱点,主要讲解试题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模拟检测后,针对知识的薄弱点,有效的开展专题补充复习。

3.提倡学生独立学习,实行小组互助学习

普遍基础差,学科成绩差异大,很多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有些学生有书就会,没书就不会,甚至有些学生作业完全不经过思考直接抄袭,这都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老师和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只有独立做题,老师归纳总结出问题,学生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需要进行哪些针对性的复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的监督学生自主学习和攻克知识重点难点,在学生之间实施小组互助学习的策略,让优生辅导差生,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不仅解决了差生学习被动和缺乏监督的问题,也解决了以前差生有问题没地方问也不敢问的问题,还让优生与优生之间有一个相互竞争的平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平时的章节练习和最后的模拟测试中,开展小组竞赛,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便于老师掌握学生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也推进小组学习和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下,将学习进行到底。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3

地位。

一、电工初级考证课程介绍

电工初级证包含电工上岗证和电工初级证,是电工电子专业人员从事电工类职业时必须要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同时是技工院校学生继续考取中、高级电工证书的必要证件。其通过的要求是能够掌握电气安全知识及规程,独立从事简单的电力控制线路、照明线路及电动机控制电器的设计、安装及维修等等。

二、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

第一,专业能力:现代企业对技工人才“三用”人才的标准为实用、适用、好用。既毕业就能上岗的熟练操作人员。

第二,学习和创新能力: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职业学校毕业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是既有理论基础,同时还具备实践经历和潜在创新能力,相比较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人而言,将更有职业发展空间。

第三,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沟通、协作能力,服从企业管理的意识及工作责任心等基本职业素养。

三、电工初级考证培训课程教学现状

在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中,教师因为面对考证通过率的压力,电工初级考证的培训课程都仅仅是简单的为考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与学,而不是为学生能够达到获取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及素养而教授与学习。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基于考证通过率的压力及教学时间安排不足等因素,教师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化,没有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授课。

二是技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基本上只是被动学习,往往都只是死记硬背,而缺少创造性的思维或行动。这样的学生即使考取了相关工种的技能证书,在面临生产实习或真正工作时,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三是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和理解力的差异,而教师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对每个学生所传授的技能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却是一致的。

四是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忽略对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比如: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服从管理等)的考核、评价。

四、电工初级考证培训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施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及电工初级考证课教学的特点,与大家一起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在通过实训验证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其在后续的学习甚至工作中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技能低要求,规范高标准

技工院校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自信心,没有上进心。针对学生特点,结合电工初级考证课程的实际要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首先实习任务一定要安排简单易行的基本技能训练。教师反复示范耐心指导,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实训任务,对完成较好的同学及时表扬,表扬他们的“领悟力强”,对做得较慢的同学表扬他们做得“比较规范”,对操作有错误的让他们再看看老师的示范,问一句“是不是容易一些了”。这些简单的语言,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被关注的喜悦。同时针对部分同学存在的迟到、旷课、吃零食等陋习提出严格要求,并将纪律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激励他们慢慢改掉坏习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实行“技术低要求,常规高要求”后,迟到等违纪现象明显减少了,很多学生课间休息时还在练习操作技能。

2.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笔者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全面贯彻到教学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训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熟练操作外,还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如在电力拖动部分安装电气控制线路的实训中,老师提倡学生自主思考:在实现同样功效的基础上,思考还能有哪些不同接法。让他们自主设计绘图,然后接线验证。通过实践,学生们都感觉到了自身的价值,每一次成功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运用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强化职业意识

技工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认识不够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欲望的激发。基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职业意识十分淡薄的特点,结合电工初级考证培训课程的知识点,教师运用实际生活及岗位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定职业岗位,进行情境演示操作。学生在进行情境演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就学习与思考了很多相关的电工知识,强化了职业

意识。

4.“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进行教学,能不断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积极地主动思考,增强课堂的教学气氛。比如笔者在讲授某个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之前,先提出此电路欲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此问题。

5.设定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任务的完成采用一体化教学,教、学、练连续、同步完成。要求教师在演示操作时严谨规范,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认真积极,学会相互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传统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转变成为学生充分参与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再到学生自己实操观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团结合作的能力、共同学习的能力。

6.注重职业素养的教学评价

电工初级考证培训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电工电子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电工安全操作意识,工作责任心及服从管理的态度。新形势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笔者的实践是把教学评价分为三块:自评+小组评+教师评。评价包含道德品质、自我学习与提高、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处理、群体意识、社会责任心等方面,涵盖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评价,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肯定自己的工作价值和团队个人价值。在完善教学评价的同时必须做到及时评价,在每一节课程结束后,教师都应根据评价表格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小结。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五年制 电气自动化 连贯性 专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72-01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各种学科的技术,它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专业知识为主,学习本专业要求的各种技能。

一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自动化作为一种综合类的尖端科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今的实训硬件以及实训内容明显有些滞后,学生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模式也略显落后,甚至于个别老师的专业素质也跟不上时代需求,这些都是当下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从现状出发,我们应当加大投资、不断更新实训设备与内容、缩小实训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探究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新时期电气自动化发展的脚步。

二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研究内容

1.确定课程目标

探究出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具有宽广理论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理论的连贯性的教学课程。在五年的教学过程中使教程难度呈阶梯状,让学生有层次地逐步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如课程在初级阶段可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培养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一线从事生产过程中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控制、维护、检修工作,即为社会培养出中级维修电工技能人才。后一阶段应将课程目标定为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保证此时的课程内容在衔接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即将侧重点放在培养人才分析能力与综合素质上,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别绘制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电气控制等图,并且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

2.课程连贯性分析

当专业课程具有有效的连贯性时,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采用衔接式的教学模式,能令学生平稳地从上一学习阶段过渡到下一学习阶段,也可避免教学的重复性。如在初级阶段已学习过的电工,PLC等课程在第二阶段仍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保证课程的连贯性既可以节约资源,也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3.具有连贯性的五年制课程建设基本任务

首先让学生掌握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能力,在这一阶段可让学生学习电路基础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同时让学生开始接触一些入门级的电力设备。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应增加课程难度,理论课依旧要安排如电机原理,既能衔接前一阶段内容又可增加新内容,同时也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内容。如电气识图、电气设备的认识以及与该专业息息相关的数字电子、放大器等课程,在此时的实训内容可安排为简单的小电器拆装如录音机的拆装,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电气自动化发展比我国更完善,引入英文类专业书籍可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能轻松辨识进口设备名称,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在这一阶段也应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认识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内容,这些可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实现。经过以上阶段学习接下来应努力让学生与生产接轨,如学习PLC课程:电工实习,继电保护等,让学生学习典型的电路设计,小型系统的设计、运行、调试与检修。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与工业发展的人才。

4.创新教学体系

以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目标,保持专业所授核心内容、支撑课程内容、主要课程内容不变。增添新型实训设备,注重教材衔接性,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建立起一个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具有连贯性的能培养专业知识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电气自动化人才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的意义

通过探究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使该课程更加符合现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社会实际生产,更贴近实际所需。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面向电气自动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分析能力,使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

四 结束语

经过对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的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的探讨,我们认识到如今五年制电气自动化在教学中的弊端,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弊端,节约教育资源,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并且使教学更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5

论文关键词: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社会需求;人才规格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支柱产业之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人才培养滞后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及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成为当务之急。

一、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话、dvd、彩电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迄今为止,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就业的人数已达620万人.加上与it应用相关的行业吸收的社会劳动力.数量已达l600万人,占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的6.7%,其中工人约占60%.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子技术迅速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推动了电子类毕业生的就业。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2006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缺口近2000万。目前,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例如,城镇劳动者近2.6亿人.技术工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有17%.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4%,与企业的需求相差10个百分点。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关于人才规格要求调查的信息反馈如下:

(一)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调查信息表明,企业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见表1)。此外还有实习经验、学生干部经历、吃苦耐劳精神等。

(二)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

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适应的工作岗位类型也比较广泛,主要有维修电工、电子产品维修、质量检验、营销与采购、产品设计、技术主管等。不同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如下:

1.维修电工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电工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直接顶岗操作,既熟悉电器性能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掌握配电线路和控制电路的安装、维护技术,又具有各种电工仪表(包括智能仪表1的使用和电路测试技能,还要具有对常用供电线路的设计、安装与维修等能力。

2.电子产品维修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中级工以上的职业技能证书,熟悉电子电路理论,掌握家用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检测设备的使用能力和家用电子产品的维修技能。

3.电子产品设计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一种以上电子类职业技能证书,掌握电子电路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单片机、plc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使用电子cad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电子新产品的能力,熟悉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生产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熟练运用各种电子仪器和智能化设备的能力。

4.营销与采购岗位要求毕业生熟悉电子电路理论,了解常用元器件、材料、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应用领域,懂得现代营销理念与技巧.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5.质检岗位要求毕业生熟悉电子电路理论,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有关的国家或国际标准,掌握电子产品的检验规程,懂得现代管理知识,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有较强的检测设备的能力。

从调查中还发现.大中小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各不相同。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技术人才充裕.对技术岗位的划分较细,对人才的业务要求较专一;而小型企业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对招聘人才的业务要求较高,希望招聘到知识面宽、操作技能强、有组织能力、适应职业变迁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构成

(一)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将目标具体化为毕业生人才质量的标准。这个标准既包含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层次、类型,也包含着特定专业的自身特性。根据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自身的特性和市场的要求,其人才培养规格应作如下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构建人才培养规格时,中职学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为前提。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先行者和主导力量.在其运行、发展中需要一批由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的产业大军。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任务主要是培养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一线的装配、调试、维修、检验、营销及操作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员。其内涵为:

一是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而不是高级或高级以上专业人才,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定位;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更不是研究型人才,这是人才使用方向的定位。

专业服务区域定位中等职业学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而言,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当然,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快地发展与提高。

专业能力定位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满足我国电子行业职业岗位群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应当能够直接奔赴生产第一线,担任电子电器设备的装配、调试、检修、营销和操作等工作。

因此.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应定位在“技能型”人才类别上。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

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如果人才培养目标不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在分析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和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构成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三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见表2)。

知识要素知识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性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是中职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一般性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对于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线工作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基础。在知识结构中,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是主体,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为两翼。

能力要素 能力要素是人才规格的关键,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是衡量一个中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核心要素,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能力并不是指学生所学本专业的专业能力,而是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需求对专业能力要求做出的分析。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能力,胜任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在能力结构中,专业能力是核心能力,最能体现中职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素质要素 素质要素处于人才规格的核心位置。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于人而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从结构要素上看,素质具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种成分,是通过教育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当重点培养中职生四个方面的素质,分别是思想品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专业)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在素质结构中,身心素质是前提,思想品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职业(专业)素质是关键。这四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名合格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64-02

引言:

技工教育的宗旨是围绕我国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面对当前技术教育生源基础差,毕业生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的现状,学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教研教改入手,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大胆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一体化教学就是根据这一宗旨,开展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将会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浅谈几点:

1.一体化课程设置。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已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很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对于维修电工专业,可从调整课程结构入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现行教材理论性的内容和实践性内容重新组合为一体,形成模块课程。再加上企业岗位有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内容的需求及职业技能鉴定等要求,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个模块,教、学、练同步进行。如上述,整个维修电工教学内容分解为12个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若干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课题,编写校本教材。维修电工(中级)的12个教学模块为:(1)基础理论知识(一);(2)基础理论知识(二);(3)钳工基本技能;(4)电工基础技能;(5)室内照明线路;(6)电机与仪表使用维护;(7)低压电器检修;(8)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9)常用机械设备控制线路的检修;(10)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应用;(11)电子技术基本技能;(12)综合训练与鉴定。

2.编写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首先,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再次,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编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从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文件《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内容精神,2011年8月,一体化教学试点工作结束,一体化的教学标准,教材及其辅助教学材料将初步完成,随之一体化教学将会全面推广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的能力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要求教师既为讲师,又为技师,既能系统地讲述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技工学校应着手从多种途经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1)以老带新,以传、帮、带方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认真选择好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教师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让年轻教师或只有单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学徒的形式跟着学习,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要求和步骤,为以后的独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积累教学经验,实现教师的理实一体。(2)加强校外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机构、学校进行学习和实践训练,强化实践性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要让学校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多到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多接触生产实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训。(3)多组织年轻专业理论课教师利用假期或节假日进入工厂的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学习,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进行产学研实践探索。

4.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建设。目前,技工学校实习车间设备的设置完全按生产企业模式摆设,不具备理论教学,应按理实一体教学需要重新布局,使教学场地成为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花大力气投入教学设备和实习器材,做到3~5人一岗位,适合学生学习和操作,并安装多媒体便于理实一体教学。实习室环境模拟企业车间布置。如:安全质量标语、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设备维护等制度上墙,给学生有如走进工厂企业的感觉,技能训练过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进行。

二、相关想法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实践中也遇到许多困难,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1.进一步扩大一体化教学覆盖面,从教学层次上覆盖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培训的全部内容,从专业上覆盖机电类主体专业,从培养对象上覆盖学制教育、定向培养、社会短训等多种办学形式。进一步整合一体化教学资源,从师资、设备、场地等更加优化;更新观念,建立并完善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使一体化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形态。

2.扩大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使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更加深入。以CBE理念为指导,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的开发为核心,要想方设法与行业进行有效沟通,保持校企之间的互动。

3.当前教学方式、方法的个性化与职业教育的高成本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本身职业教育就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一体化的教学要求的实习实验设备较多,同时为了保证培养目标与市场同步,就要有与企业产品同步的实训设备,单靠职业学校一方很难做到,如何进一步走校企联合之路,仍然是一道难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2]贺应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新课证融通;现代学徒制;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21世纪以来,现代学徒制作为世界各国应对日益严峻的技能危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正在不断被研究和应用。以20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开创的双元制教育为先河,继而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六国输出其人才培养模式;英国1993年宣布其培养方案,至2004年改革并实施新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同时澳大利亚的新现代学徒制完成并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工厂用工的零障碍。这些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才培养到生产力转化的完美衔接,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速率,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并面临诸多问题。其一,关于什么是现代学徒制,在实践界还比较模糊,也搞不清其本质特征,在实践中无法把握;其二,在我国,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是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的参与不足与国外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强烈对比。[1]现阶段,我国中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号召,普遍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改革,其采取有课证融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各种新形式,本文从课证融通这一角度发现我国中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问题,并提出新的探索方向。

二、我国中高职院校课证融通现状

在我国,为了满足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推动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中高职教育普遍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由国家或其他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认证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因此,我国中高职院校普遍将职业资格技能考核作为必修学分,融入学分制计划,由学校组织实训,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

此外,中高职院校组织各专业报考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并进行相应实训或培训,以确保各专业通过率,如财会专业必须通过国家或地方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核;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旅游行政部门的导游证考核;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安监局(或人社厅、电监会)的电工证考核;市场营销专业通过人社厅的营销员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等。

一般职业资格证书内容都包括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一部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不管是理论考核还是实操考核都是以卷面的形式进行测试,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知识和案例分析,如营销员职业技能证书;另一部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是采取理论考试与面试或实践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如导游证的面试和电工证的实践接线。

然而,不管是书面的笔试考核还是实践动手操作,或者面试形式的考核,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考核,由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实训或培训,个人或学校统一报考,整个过程完全没有企业参与和认证。

三、课证融通的目标

现代学徒制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德国实施,直至今日西方各国大规模应用,其根本目标是解决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的二次培训问题,以及传统学徒制和工厂用工的矛盾。因此,要适应企业用工的需要,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和考核内容的制定。

以车工证为例,普通车工初级操作技能考核相对很注重实践操作,考核按机械图纸中零件加工要求进行实践操作和评分。从表面上来看,该职业技能考核应符合企业用工的需求,无需进行二次培训。然而,从走访调查来结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中高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即使具备职业技能证书,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企业再培训,才能达到企业用工的需求,主要原因不是理论知识的缺乏,而是实践经验的严重缺乏,基本达不到现代学徒制的目标,因此,如何加强企业参与的课证融通是实现校企无缝衔接的关键。

四、新课证融通探究

由上文综述,课证融通是为现代学徒制服务的,现代学徒制又是为企业用工服务,因此课证融通必须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苏格兰艾尔郡学院将资格证书的授予和当地的企业相结合,让受训者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与当地特恩贝里旅游胜地,授予餐饮业资格证书,受训者可以完全通过工作场所的实践获得苏格兰职业资格证书(SVQ)二级到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2]英国将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NVQ)挂钩,分为青年学徒制、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五个等级;法国和荷兰也采用了类似英国NVQ 等级的学徒制体系,学徒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通常采用“2+2年”或“2+2+2年”的模式。[3]

从英国和苏格兰的职业技能证书机制的成功应用中,发展中国现代学徒制下的新课证融通,可以采用分级式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机制,该机制的建设需要证书审核部门放权或授权企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首先,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核由国家各行政部门负责,各高校组织实施,培训或实训内容以职业道德、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结合初级实践操作和必要的实操进行考核;其次,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由各高校和当地企业联合工作实践,在企业工作场所进行更高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认证;第三,国家或地方审核机构放权或授权地方企业,使企业根据企业内部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对受训者进行更高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审核;最后,被授权企业要通过国家或地方审核机构相应资格认证,才能获得中级、高级甚至更高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审核权限。同时,整个过程各高校要做好基础知识、初级实践操作的培训或实训任务,并做好监督第三方监督和保障受训者权益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2]University of Stirling,UK.Modern apprenticeships in Scotland[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04, Vol.19 (2).

[3]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职教论坛.2015(01).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8

一、开展铁路房建系统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铁路房建系统作为运输辅助单位,承担着铁路房建设备大维修、供水、冬季供暖等任务,房建系统的工种具有其特殊性,与运输一线工种有较大差别。目前房建系统在人员素质、年龄结构方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职工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二是人员素质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左右,70%以上人员为高中或中专学历;三是年龄结构断档,青年职工人数偏低。粗略统计房建系统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职工仅占20%。另外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房建部门工作艰苦,工作环境差,青工中愿意从事房建技术工种工作的人员较少,即使取得了技术工种职务但由于考评过程内容不统一、不规范,这些青工的实际技能水平很难达到要求,因此目前房建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技术工种工作还是以老职工为主力,青工多数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长此下去房建系统将面临技能人员断档、遇到技术含量稍高的工作就无人可用的局面。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一是对房建系统主要技术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公平、合理、有序的职业技能考评能够提高广大青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良性竞争,这是提高房建系统职工劳动技能、劳动素质的有效手段;二是结合技能鉴定的结果,将工资奖金向房建技术工种倾斜。比如,是否可以发挥技能工资的调节作用,对同一工种的人员(岗位工资相同的人员)结合技能鉴定的结果调整技能工资,从而激发和调动青工学习房建技术的热情。

二、如何开展铁路房建系统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建立素质过硬的铁路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队伍

目前哈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中没有针对房建工种的鉴定人员,培养高水平的房建工种考评人员,建立专业的房建工种考评队伍是开展鉴定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从组织管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鉴定过程控制等方面对房建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提出明确要求,规范鉴定行为。鉴定机构应设专职房建工种鉴定人员,同时在各房建段选拔技术能手、高技能人才进行考评员培训,合格后,聘任为房建工种考评组成员,参与考评工作、充实考评队伍。在队伍建设工作方面,要对考评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和认证,逐步建立起责权明晰、奖惩分明、动态管理的考评人员管理体系。同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做好高级考评人员和鉴定管理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考评人员和鉴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鉴定运行管理透明度,以便广大职工对鉴定工作进行监督,真正实现鉴定的公开、公正、公平。

2、确定申报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条件

申报房建工种技能鉴定的条件要比照省相关工种技能鉴定的要求来确定,参加不同级别鉴定的人员,其申报条件应有区别。不同的工种应有不同的申报条件,一般来讲,不同等级的申报条件为:参加初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学徒期满的在职职工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参加中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初级技能证书并连续工作3年以上、或是经劳动行政部门审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学校毕业生;参加高级鉴定人员必须是取得中级技能证书4年以上、或是经过正规的高级技工培训并取得了结业证书的人员;参加技师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高级技能证书,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特长、能解决本工种关键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具有传授技艺能力和培养中级技能人员能力的人员;参加高级技师鉴定的人员必须是任技师3年以上,具有高超精湛技艺和综合操作技能,能解决本工种专业高难度生产工艺问题,在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以及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有显著成绩,而且具有培养高级工和组织带领技师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能力的人员。

3、确定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鉴定方式

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房建相关工种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两个方面。这些内容应依据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

房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方式:应比照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操作技能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计分一般采用百分制,两部分成绩都在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

三、房建系统部分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

铁路房建系统的特有工种包括管道工、瓦工、木工、车工、白铁工、架子工、钢筋工等,下面就管道工、瓦工、车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和要求进行探讨。

1、管道工的职业技能鉴定

管道工是指操作专用机械设备,进行金属及非金属管子加工和管路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的人员,房建系统的管道工主要从事暖气管道以及锅炉的维修和安装,在房建部门中此工种占有较大比例。

房建系统的管道工应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要求参鉴职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较强的空间感和计算能力,准确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申报条件:参加初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学徒期满的在职职工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参加中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初级技能证书并连续工作3年以上、或是经劳动行政部门审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学校毕业生;参加高级鉴定人员必须是取得中级技能证书4年以上或是经过正规的高级技工培训并取得了结业证书的人员。

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管道工理论知识考试基本常识应包括:管道识图基础知识、常用管材及管件知识、常用阀门及附件知识、常用工具和机具知识、管道安装基本技术、管道敷设与安装要求、建筑给、排水管道系统、采暖管道系统知识、相关工种常识、管工安全操作规程、劳动法的相关知识、消防法的相关知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质量验收标准的相关知识等。

管道工的技能操作考试内容应包括:

初级

(1)简单的工业管道安装、设备配管;(2)安装一般冷热水管、排水管、卫生器具、采暖管道及其水压试验;(3)安装各种快装锅炉及全部配管,并作吹洗、试压和试运转(烘炉、煮炉、调试安全阀)及整理交工资料;(4)简单焊制弯头、三通的放样、制作及管子煨弯(角弯和方胀力)、管道调直;(5)安装疏水器、注水器、油水分离器和小型水泵;(6)绘制法兰加工图及法兰划线、钻孔及常用简单工具的制作、管子收头;(7)安装简单的一次性仪表(流量孔板、温度计、压力表等);(8)搭拆3m以内的简单脚手架。

中级

(1)各种工艺管道的安装;(2)给水、排水管道及管件的安装;(3)较复杂的异径三通、偏心大小头多节弯头的放样、下料和制作;(4)各种工艺管道酸洗、脱脂、吹洗、试压方法;(5)按施工图计算工料,绘制加工大样图;(6)编排班组施工计划,做好施工记录;(7)参与编制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解决本工种操作技术上的一般问题。

高级

(1)复杂管件的放样制作与一般管架的设计制作;(2)高层建筑给排水管道系统、消防管道系统的安装调试;(3)给排水泵站、室外给排水系统的安装调试;(4)一般采暖管道、热力管道、制冷管道和一般工业管道工程的安装调试;(5)中小型锅炉及配管的安装、烘炉煮炉及运行调试;(6)掌握各类管道工程相关的质量检查方法,进行安装质量鉴定,并提供竣工验收的技术资料;(7)解决本工种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一般的疑难问题;(8)管道的维护、保养技能;(9)相关工种技能。

上述考核内容可由鉴定人员随机抽取2至3种进行考核。

2、瓦工的职业技能鉴定

瓦工是指用砖或砌块和砂浆砌筑房屋或其它构筑物的工人,房建系统的瓦工主要从事管内房建设备的大维修,此工种在房建部门中也占有较大比例。

房建系统的瓦工应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申报条件:同管道工申报条件相同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瓦工理论知识考试基本常识应包括:

制图的基本知识、建筑力学的一般知识、砖石结构和抗震结构的一般知识、砌筑工程季节施工的有关知识、各种基础大放脚摆底的方法、异型砖块的放样板和砍、磨异型及多曲线砖找规矩的方法、烟囱、烟道、水塔的砌筑方法、水准仪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各种新型砌块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本职业与其它有关职业配合施工的相关知识、班组管理知识。

瓦工操作技能考试内容应包括:

初级瓦工

(1)用水平尺、托线板和线锤吊线、拉通线。

(2)砌各种基础大放脚,抹找平层。

(3)按轴线、边线及皮树杆的标志,砌6m以下清水墙角、墙垛、门窗垛、封山、出棺及预留洞、槽。

(4)砌清水墙、砌块墙、混水平旋、拱旋、钢筋砖过梁及安放小型构件。

(5)按规定摆放木砖,配合立门窗框。

(6)砌毛石墙(不包括角)及勾抹墙缝。

(7)挂屋面平瓦、勾墙面灰缝、铺砌地面砖。

(8)铺阴阳瓦、做平面瓦的斜沟、屋脊(包括砍、锯)。

(9)按设计标高找坡度,铺设下水道女、干管,砌化粪池、窖井(包括抹灰)。

(10)砌筑一般家用炉灶。

中级瓦工

(1)各种砖、石基础大放脚的摆底。

(2)砌6m以上清水墙角、清水方柱、拱旋、腰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篇1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电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一、电工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