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的逻辑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4 17:44:55浏览:787

管理学中的逻辑

管理学中的逻辑篇1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案例教学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9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3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数1 048万,占高等教育的41.2%。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态良好,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实用性和应用能力的关注。然而,与直接获取专业知识相比而言,就读于高职院校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工科专业在内,仍然是以获取间接经验为主的。如何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专业教学中,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鉴于科技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实践不断变革,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框架也随之改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讲授法,仍然是高校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讲授法可以更高效地将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爱因斯坦有言:“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回归教育本真,一个大学生在象牙塔中所追寻的最重要的东西,不应该是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道理、价值观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讲授法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教学方法。

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首先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学习企业管理学课程,学生要深入研究800多个真实案例,高强度的案例学习为学生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美国培养了大批职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鉴于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视,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2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威斯康星思想”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匹配,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性正是践行“威斯康星思想”的表现,笔者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授课,目的也在于将管理学的实践性落到实处,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现将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总结如下。

2.1 课程概况

本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生总人数为283人,也是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样本。本次案例教学法所授课程为管理学,课程共计32学时,参考教材为周三多编写的管理学。

2.2 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评价三个步骤,具体操作如下。

2.2.1 课前准备

(1)组建学习小组,分配学生的任务与角色。本次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共有8个班级,多采用大班教学,然而大班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却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组建学习小组目的在于“化整为零”,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挥大班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演讲,有的学生却对制作演示文档感兴趣。

(2)分发学习材料。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临阵磨枪”的现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忽视。因此,重视实践教学固然很重要,但也要避免“拔苗助长”的现象出现。在每节课上课前,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了解、分析案例,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是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有效实践。

2.2.2 课中实施

课程开始时,教师呈现案例,抛出案例相关的问题,让各小组的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出评论。在案例探讨进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案例问题走向更深层次的探讨,及时监督和控制,让案例讨论驱向本节课程的核心知识方向。

例如在案例“跨国零售业在中国的营销战略――沃尔玛”中,首先抛出问题,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采取的营销战略是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基本都可以在案例中及课外找到相关的资料,学生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总结回答。随后,教师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环境之下,沃尔玛采用当前的战略是否是可行?会遇到什么挑战?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讨论,然后再在班级里发言分享,继而就其他小组学生提出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2.2.3 课后评价

管理学中的逻辑篇2

关键词:管理素质教育观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3-02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大学生管理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强化未来管理者管理素质教育,各个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管理素质教育,《管理学》作为管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管理理论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管理技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管理态度。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些列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体系的重建、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符合管理素质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更新当代大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其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管理学教学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于是,案例教学成为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方法。它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它将原有的教学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纳入课堂,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角色的扮演中,对管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常见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学生面对一个案例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在理论依据的选择漫无头绪的时候,学生一般会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凭直觉入手,使得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大打则扣。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案例选择出现了问题。案例选择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成功与否。案例选择不科学,不仅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生思考。案例选择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案例选择缺乏系统性

传统的案例教学虽然也关注案例选择,但是没有从案例组合的角度来选择案例。学生不能系统认识和把握,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注重单个案例的选择,但是对课程案例缺乏系统思考,不能将单个的案例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有的教材虽然考虑了案例的组合问题,但是各个案例之间、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所以呈现给学生的是单个的、分散的几乎没有关联的案例。

1.2 案例选择脱离实际

常见的案例教学容易脱离实际,既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联系我国实际国情,有的与教学知识也没有紧密联系。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引用现成的西方案例,脱离了国情、文化、法律及制度环境。有的教师引用经典大型综合案例,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不知所措,根本不可能思考讨论,导致案例教学困难重重。

1.3 案例选择过于陈旧

在案例教学中还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选择的案例过于成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教学效果。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有的教材还在使用上个世纪的案例,虽然说有些知识点原理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案例不新颖难有吸引力,学生看到过时的案例会觉得索然无味,同时,案例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征不同,根本就无法实现案例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1.4 案例选择数量不足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符合标准的案例数量不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既要考虑教学的整体进度安排,还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得兼顾案例自身实用性。考虑到众多的影响因素,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就会受到限制,导致案例选择数量严重不足。

2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标准

案例选择的标准决定了案例的质量,关于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标准,国内外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在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Robert.T. Golembiewski)看来,案例选择有四条标准:案例的现实性、案例的可操作性、案例的典型性、案例的实践性。国内管理案例库专家张丽华从单个案例的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符合教学目标、难易适中、适用。这些观点所讨论的案例选择原则对案例教学中单个案例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关注案例的组合问题。总的来说,案例选择的标准应该包括:目标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关联性。

2.1 案例的目标性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管理学案例的选择应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相关管理知识,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滥竽充数。每个章节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直接相关,以利于学生对每一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2.2 案例的现实性

案例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仅要真实可靠,而且要贴近生活。管理学案例的选择,要接近现实生活,有血有肉,真实可靠,不能胡编乱造,同时案例要尽量从本地出发,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觉得更可信、容易理解。

2.3 案例的典型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选择的案例必须典型,具有代表性。案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让案例很好地体现相关知识,必要的加工处理也是允许的。案例内容结合教学知识,提炼加工,做成经典案例。管理学经典案例,对学生来说能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有利于管理素质的提升

2.4 案例的操作性

管理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复杂的案例、西化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管理学案例必须考虑学生没有经验的现实情况,选择一些简洁、条理分明、事件清晰的、贴近现实的、与理论知识直接相联系的小难度案例的案例。学生易于学习讨论,有利于提升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5 案例的新颖性

陈旧的案例让人索然无味,新颖的案例让人兴趣盎然。所以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全新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管理领域也不乏经久不衰经典案例,但是选择经典案例时也要新的内涵,符合时代特色。一句话,管理学案例要与时俱进。

2.6 案例的关联性

案例的关联性不仅是指案例与知识的关联,也指案例之间组合逻辑。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将多个案例依据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成几个专题,案例之间内在的理论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比传统的单个分散案例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更好。

3 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方法

3.1 总体教学规划

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要找到现成的管理学教学案例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实效性,需进行总体教学规划。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的内容安排、重点难点的确立进行总体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安排,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目标。

案例的总体教学规划,不仅要考虑案例的位置、多少、大小、难易程度,还需从案例组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管理学案例教学,根据教材内容体系(总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可以分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下的案例与所涉及的理论直接相关,每个专题之下的案例赋予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去琢磨案例之间的内在关联,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在具体案例安排上,每章每节应该有一个难易适中的开篇案例,学习之中,结合简洁的案例进行理论学习,经过理论学习之后,应该有一个相对难一些的案例强化理论的学习。虑到管理学教学对象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低年级大学生,每个专题、每个章节的案例都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循序渐进的原则,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2 单个案例的选择

按照总体教学规划,教师需要针对具体内容单个案例的选择,教师首先要清楚通过该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学习或掌握什么等,然后再来具体筛选单个案例。单个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现实、典型、新颖、可操作的原则,结合具体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案例后面的问题,则应该围绕主要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分析思考。

单个案例的选择,不经要考虑具体内容结合简洁案例,而且每章每篇之后则需引入综合案例。简洁案例围绕具体的知识点,综合案例则要体现章节的主要知识,使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的案例之中。简洁案例应该源自生活、离大学生很近,而综合案例则应该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通过简洁案例的讨论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大学生有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强化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

4 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案例的位置、多少、大小、难易程度,还需从案例组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案例选择必须遵循目标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关联性六个基本原则,能有效避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简单案例教学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能,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顾建平.探讨和谐视角下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78-79.

[2]王虹.简论管理学案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57-158.

管理学中的逻辑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 高校管理学课程 有效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通过真实的事件情景再现,让学生从职业角色的角度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医学、法律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教学中,由于其角色体验和情景再现的特点,因此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优势,从而快速地广泛运用到众多社科类课程教学中。

管理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由来已久,并逐步发展为该课程最普遍的教学方法,这是由管理行为本身和管理学科特点决定的:第一,管理是合作共赢的行为。管理,通常是指管理主体,有效组织并利用其人、财、物、信息和时空等要素,借助管理手段,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1]意即管理的本质是合作而非对抗与冲突。巴纳德强调说:“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2]由于案例教学采取的形式通常是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习者之间的通力合作,在案例教学这种环境中,学习者不仅要积极参与、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学会与他人协作,实现小组共存共赢。第二,管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空洞,缺乏实践指导价值,而管理的内外环境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挑战,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整合统一,学生必须自由地穿梭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而案例教学便是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帮助学生摆脱当下现实的束缚与困扰,弥补学生管理实践缺乏的先天不足,实现管理学课程学以致用的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现实不足

(一)案例教学的资源贫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案例资源是案例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而我国管理学案例的真实情况却是,最新的案例较少而陈旧的案例较多,非典型性案例多而典型性案例少,原生的案例较少而转载的案例较多,国内的案例较少而西方国家的案例较多。第一,在信息化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且便捷,他们对新生的事务和先进的理念更敏感更有兴趣,而如果教学中运用的是陈旧的案例,则不仅与现实情况不吻合,而且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典型性案例是即便时过境迁,它仍然具有代表性,对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都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但是典型性案例的收集需要博闻强识,需要有意识地纪录,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学案例更是后来才慢慢被少数相关从业人员收集、编制,数量有限且需要运用的课程较多,导致很多经典案例被多次反复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第三,不论行政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往往牵涉单位机密,所以只限于单位内部交流或少数精英课堂,出于利益原因难以普及推广,且很多授课教师自身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只能转载、摘抄他人案例或对他人的管理实践进行编制,限制案例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有趣性;第四,西方的管理学教学起步早,案例教学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很多教师偏爱西方案例而忽视我国本土的案例,而西方案例所发生的背景与我国时下情况相去甚远,这使得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难以具有说服力。

(二)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缺乏正确认识

某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只要陈述或展示案例,然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解决问题,就是完整的有效的案例教学,任何管理实践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复杂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没有深刻细致的关于案例前因后果的理解、分析,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很简单肤浅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没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环环相扣的诱导,学生的答案通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操作性不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难以提高,甚至某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辅以简明的实例以理解、消化复杂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这些都难以真正有效地实现案例教学法的目标。某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与传统知识讲述相比,更形象、具体,更能提高课堂兴趣,因此出现在课程教学中重案例分析、轻理论讲解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管理学的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也有的教师把案例陈述或展示完后,把案例教学中的主导权完全让位给学生,任由学生随意地、漫无边际地讨论、回答,案例事实不能紧密联系理论知识,给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可操作性。

(三)学生参与度有限

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思维,因此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而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是因为自身的思维能力有限,思维能力包括诸如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许多学生在案例讨论时,不能对案例的前因后果融会贯通的理解,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多层面、多角度地发散性思维而仅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因此提出的案例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久而久之,便丧失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其次学生在多年“填鸭式”教学模式下,习惯被动接受信息,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是盲目地认可教师或者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再次,学生的知识面太窄,难以运用其他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与管理学相关的课程分析案例,因此观点较片面、狭隘。最后还有学生不善于组织语言或表达不流畅,对案例的个人思考不会概括、提炼,难以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无疑会阻碍课堂的信息交流,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某些教师在案例展示时,缺乏有效的教学技能,使得案例呈现时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参与兴致,或是案例太过复杂,学生望而生畏,等等。

二、提升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案例选择要细致、认真

好的案例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不好的案例则会使课程教学陷入窘境,降低课堂的趣味性。案例选择应该尽可能地遵循这两个原则:第一,典型性原则。典型性案例的特点是代表性强,能较精确的描述某一管理问题或反映某一管理现象,案例事实与课程理论结合紧密,案例陈述的逻辑缜密,案例的问题设计体现针对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某一管理行为的规律,指导管理实践,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经典案例即便陈旧,仍然备受师生欢迎而被广泛采纳运用;第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案例的特点是最新、最前沿,尤其对于管理这一需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适的行为来说,在不同的情境中管理的有效性不同。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因此更能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选择案例的渠道来源应该多样化,可以利用可信度较高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媒体书籍等,确保案例提供的是管理实践中较典型的情境、反映的是管理活动真实的问题和矛盾,这样才能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

(二)完善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熟悉案例的前因后果,剖析案例的问题矛盾,预测案例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设计案例展示的语言和方式,若是案例较复杂,则应提前把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案例事先预习,提高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应尽可能生动、简洁、条理明晰地陈述案例,并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性思维,可采用小组讨论或自由发言等多种形式,活跃气氛,增进交流;案例讨论完后,教师应进行恰当点评,客观、全面、准确地分析学生想法,并陈述自己的观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异己的意见应采取包容的态度,甚至应鼓励不同的声音,因为不同的管理行为都有其合理之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性胸襟,才能在管理才干上实现包容性的发展。此外,在案例教学中切忌多而不精,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都会用案例帮助理解,但是授课时间有限,案例分析时只能蜻蜓点水般泛泛而谈,这对学生理解知识点确实有帮助,但是若没有关于前因后果的深刻细致的分析,则难以培养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应转变角色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趣性和有效性,而且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与教师权威,教师要从一个裁判者、讲演者和解惑者的角色转变为案例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策划者,参与、组织、策划案例的讨论环节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倡导质疑与争辩,营造平等、民主的交流讨论氛围,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给予诱导、指点和矫正。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案例展示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理解案例意旨,是否能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地调动些文学手法。如采用场景描写、情节叙述、心理刻画、人物对白等,甚至可以加些议论,边议边叙,作用是加重气氛,提示细节。不仅如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管理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矛盾冲突,自行编制案例,并设计案例问题,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思考管理行为,逐步增强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F・W・泰罗,著.韩放,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327,17.

管理学中的逻辑篇4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5202

《管理学原理》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好《管理学原理》对其打好专业基础,养成良好学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本人长期从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常常思考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管理学课程?”、“管理学课程老师讲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管理学课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评价学的效果?”等问题,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将其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1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思考

1.1《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面向的专业类型

《管理学原理》课程面向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学科门类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0201经济学类、0202财政学类、0203金融学类、0204经济与贸易类。管理学学科门类包括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2工商管理类、1203农业经济管理类、1204公共管理类、120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6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7工业工程类、1208电子商务类、1209旅游管理类。

1.2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地位。哲学教给学生如何认识问题,经济学教给学生如何解析问题,管理学教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认识问题、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解决问题,《管理学原理》正是教给学生解决经济运行中一般操控和综合操控问题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是:管理学原理吸收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精华,加上管理学的核心知识,从而形成专门管理的管理技术和基本理论(管理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专业管理学(工业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行业管理学)、职能管理学(管理预测学、管理决策学、管理计划学、管理控制学)、综合管理学(管理体制学、管理方法学、管理艺术学)、基础管理学(管理哲学、管理历史学)。从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以看出,《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综合管理课程、部门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1.3《管理学原理》的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

前置课程:哲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数学。理由:哲学、经济学基础是认识问题、解析问题,是管理学解决问题的基础。经济应用数学是管理学的分析工具。

后置课程:综合性的管理课程,如企业战略管理、商务策划管理;行业管理课程,如工业管理、商务管理、旅游管理;要素管理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过程管理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由:《管理学原理》是一般的管理原理、技术和方法,是综合性的管理课程、行业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2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思考

2.1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揭示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任务。教学是64学时,4学分。

课程目标。《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计划知识、决策知识、组织设计和人事管理知识、领导和沟通知识、激励知识、控制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般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管理学原理》的素质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政治文化素质、较强的一般管理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2.2课程内容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条主线”、“两大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七大管理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为主线;“两大理论前提”是指管理、管理学脉络理论前提和管理理论形成与演变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是指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原理、管理的方法;“七大管理能力”是指管理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和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2.3课时分配

3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改革思考

3.1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专业属性的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的是文科生、有的是理科生,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专业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架构的分析。大一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化或史地生理论素养,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经济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的滞后或平行开设,造成前置课程的知识不足;90后耐心不足。

学习管理学课程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思维方式转换困难。同学们高中阶段多为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一下子转到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必定出现理解的困难。这表现为感觉《管理学原理》枯燥、单调、乏味。同时,知识底蕴、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造成对管理学理论理解的困难。

3.2教学方法的思考

《管理学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推理引证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教学法、课堂宣讲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推理引证法又叫逻辑推理论证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重要的逻辑分析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用推理引证法介绍量、本、利分析法,先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产量成本函数和产量收入函数,再进一步推导出保本点的公式、目标利润产量公式、产品定价公式等。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教给受训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对“美国联合邮包公司的科学管理”进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分析出联合邮包公司是如何进行动作-时间研究制定劳动定额,如何应用标准化原理,如何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开,如何科学培养第一流的工人。问题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讨论“谁能拯救红塔?”、讨论褚时健要不要复出?同学们踊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既理解了管理的职能,又深刻认识了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宣讲教学法是结合课程知识围绕一个专题,学生上讲台宣讲。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中组织“沟通宣讲会”,让学生上讲台讲沟通理论,讲沟通故事,谈沟通经历,演沟通情景剧,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的计划章节组织学生撰写“开店计划书”,既让学生掌握了制定计划的技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

3.3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学生实践方面进行创新。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我们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我们制作课程录像、开发精品课程让学生课后观摩,我们建立《管理学原理》课程QQ群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在教学措施创新方面,我们可以配备管理游戏道具寓教于乐,我们可以请企业家进校园现身说法讲管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策划中用管理。在学生实践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管理认知实训基地,见证管理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湖北新三友机床有限公司,见证铁块如何变成数控机床的流程,并认识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机制。又如我们带领同学参观武汉量贩店和沃尔玛,了解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事管理。

4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思考

4.1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保障体系。形成学生期中教学信息反馈、期末学生评教评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的教学过程评价考核体系。

4.2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管理学中的逻辑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学》 科学方法论 理论体系

一、 本书的编写缘由

薛天祥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理论丛书"中的一本。本丛书编写的最直接动因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会议就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创新体系建立都作了重要的论述,并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新鲜经验需要理论的概括,新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指导。本丛书就是试图按照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而撰写的专著,主要内容是研究高等教育专门领域的理论体系,即在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同事实现高等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编写本丛书的宗旨之一也是为了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了与同行专家一起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使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得以提升到系统化的水平。

本书也是贯彻了这套丛书的主题,在1991年薛天祥教授撰写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导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而编写的。

二、本书的体系结构

本书是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构造了有别于经验体系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即从全部管理活动中抽象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高等教育系统,并按照逻辑手段层层推演出中介概念--高等教育目的、中心概念--高等教育管理、后继概念--高等教育管理基本规律、过渡性概念--高等教育原则和逻辑终点--高等教育效益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的技术与方法。

根据上述体系,本书被分成六个部分:高等教育系统论、高等教育目的论、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高等教育管理规律论、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论和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和方法。为解决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不同矛盾,在撰写管理活动和方法时,将它分解为高等教育的计划活动、高等教育的组织活动、高等教育的领导活动和高等教育的控制活动等四个部分。

高等教育系统论重点在于提出矛盾,阐述高等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系统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目的论在于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和内容。这两个部分将为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充分的准备。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是本书的最核心部分,它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本质和规律,并为高等教育原则提供理论依据。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论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的深化,它对高等教育管理者开展管理活动提出了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体现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部人员的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和方法则是解决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矛盾的工具和手段。

三、本书理论体系的逻辑展开

1、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只能到现实的管理活动中去寻找,在大量的管理活动中去抽象、概括。在对管理活动的现实存在和历史发展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系统是管理的实践的、历史的起点。

系统是由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之中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整体的特性不能归结为其构成部分的特征和属性的总和,而是一些新的、一体化的素质。系统的一体化的属性保证了它的稳定性,以及相对独立的存在与职能。

系统的概念蕴含着管理活动全部矛盾的胚芽,蕴含着管理学尚未展开的全部概念的丰富性。从系统的概念出发是有可能再现管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全部规律的,因而它应该成为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是管理学逻辑起点的一个特定的子概念: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实践的、历史的起点。以师生群体为主的学术(教学、科研)活动所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是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是高等教育管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应成为本学科的逻辑起点。

2、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中介概念。由系统这一概念,还不能直接推出管理的概念。这就是说,在这两者之间还需要有中介和过渡。这个过渡的概念,称之为中介概念或中介范畴。

管理只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因为社会的活动全是有目的的活动。由此,目的范畴也就成了从系统发展到管理的中介范畴。目的就是人在其活动之前预先观念的存在于头脑之中的结果。目的表现为人们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人在改变世界时,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目的。正确地反映社会的需要,按照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组织与实现目的乃是科学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

3、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中心概念。管理当然是管理学的中心范畴。管理是人们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规律的表现方式,有意识的调节社会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系统目标的过程。由系统和目的范畴矛盾运动而揭示的管理概念现在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概念了。

4、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终点。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要研究其本质和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全部规律。而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驾驭规律,从而使这些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恰好符合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终点只能终止在高等教育管理的活动与方法上,即终止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管理活动和方法上。

《高等教育管理学》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插上了逻辑的翅膀,构造了有别于其它经验体系专著的论述体系。它以"高等教育系统"--这个从全部管理活动中抽象出的逻辑起点来为你展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宏大画卷,使你可以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构造的基本方法,了解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的途径和基本方法,熟悉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和历史沿革,了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文化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孙绵涛.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J].教育研究

管理学中的逻辑篇6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302-02

1 管理学与管理科学

1.1管理学的概念“management”一词,既可以指管理活动,又可以指管理学科,于是在中文译法上便有了“管理”与“管理学”之分。众所周知,“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是探索和推行对工业企业生产管理实行科学管理的第一人,实际上他也是提出建立作为一门科学的管理学的首倡者。他还深信:“同样的原则能以等量的威力适用于所有的社会行为上,在我们的家庭管理上,在我们的农场管理上,在我们的大小商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慈善机构、我们的大学和我们的政府各部门的业务管理上。”

在大西洋彼岸,与泰罗同时代的法国工业企业家法约尔创立了一般管理学理论。法约尔把管理与经营区别开来,意味着管理学是不包含企业经营活动内容的狭义管理学,而同时又提出了普遍适用的一般管理学。被尊为现代管理大师的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discioline):他阐明:“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同时,他又强调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20世纪中期,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等合著的《管理学》继承了法约尔关于一般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的思想,从管理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种职能,构建了管理学的分析框架,这成为一般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孔茨实际上倡导一种广义的管理学,它既包括一般管理学,又涵盖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还包括作为管理学工具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

综上所述,在这些管理学家看来,管理学的含义是不同的:泰罗、孔茨提出了对象涵盖广泛的管理学,属于广义管理学,它包含各门管理学科,指的是管理学门类;法约尔、德鲁克提出了具有特定领域的狭义管理学,不过狭义程度又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实际上在倡导建立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原理的一般管理学或普通管理学,这种一般管理学就是管理学门类中的基础学科。

1.2管理科学的概念管理科学,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由于数学方法、系统分析引入管理领域而使管理活动进一步从经验走向科学,因此,从相应的学科形成来看,所谓管理科学指的就是系统工程学一类学科,即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也就是狭义上的管理科学。狭义还有管理科学只是一种方法、理论和学派的意思。且前,国外管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管理科学主要不是探索有关管理的科学,也不是一种管理学派,而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活动的一门学科。在中国,管理学引入之初,人们大都接受国外关于管理科学作为狭义的一门学科和一种学派的观点;后来又受一般学科分类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把管理科学理解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又相互交叉的科学部门;还提出区分2种管理科学,认为:管理科学,不是指发端于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现代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学派,而是指研究人们组织、控制和协调人类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规律与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交叉学科中的一个学科群,是各类管理学科的总称谓。把管理科学视为学科门类与交叉学科群的观点得到我国很多学者的认同。目前,我国管理学界大都认同的这种广义管理科学,与管理学门类(即广义管理学)是相当的,但是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管理学界有着明显的语义差异。

2 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

2.1已有的关于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的论述

2.1.1成思危在《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中提到:“关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中,将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与实际应用性学科三类。从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来,现代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可以归纳为三个基础和三个层次。

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及非参数统计等)、组合数学(主要研究存在性、计数、构造及优化等问题)、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及目标规划等)、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和模糊数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国际经济学等)和计量经济学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依据。最常使用的是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

2.1.2成思危同时又在《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一兼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中提到:“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就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的兴起从泰勒(TavlorF.W.)算起,发展到现在有100多年了,这其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运筹学实际上是从数学发展起来的,研究在一定的目标和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怎样优化资源的配置。经济学对管理科学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要用经济标准来衡量管理的效果,因此有一门‘管理经济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们的行为的,管理离不开行为的因素。真正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三者相互结合起来。”

2.2对于已有论述的分析关于管理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这个问题的资科少之又少,在极少数的论述管理学基础的文章(以上两篇)中,一篇是“三个基础”的陈述,另一篇是简单的对“三个基础”的论证,并没有系统的进行分析。

两文中的“管理科学”为广义的管理科学,即基本相当于管理学这个概念。在我国“管理科学”启用这个广义的概念,应该也是始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及其前身管理科学组的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下设8个学部,分别为数学物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和医学科学部,可见所有8个学部都命名为“某某科学部”。而管理

科学部理所应当的没有起名为管理学部,既然起名为管理科学部按照一般意义理解自然支持的是管理科学的发展了,而为了整个管理学的发展,作为管理科学部首任主任的成思危同志将狭义的专有名词“管理科学”扩大化解释。而成老在其文章中几乎也很少使用“管理学”这个词,据我拙见,应该是和成老身为管理科学部主任有关。

第二篇文章的分析也没有展现出非常清晰和让人信服的逻辑关系,以成老的论证来看,只能认为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是解决管理学问题的重要因素和方法并没有达到基础这个地位。一个学科的基础应该是已经被公认基本存在的学科它的本质问题、研究范式等为另一个学科提供了支撑和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是为另一个学科作为工具、方法或者角度。所以由以上两篇文章,我认为并不能认为管理学或者管理科学有基础,且他们的基础是经济学、数学和行为科学。

2.3管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3.1管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注重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开发制度资源,因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他们的相互关系是等同的。因为经济学对人的假设简化而一致,所以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较强;管理学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因而管理学假定人是具有多种需要的复杂人,他们之间是复杂的差序关系。因为管理学对人的假设丰富而分歧较大,所以管理学的权变性、艺术性、多样性较强。当然理论抽象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实际应用的泾渭分明。恰恰相反,正象工业生产中把物理学和化学原理的应用交织在一起一样,实际应用中经济学原理与管理学原理也是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管理学诞生后两者互为补充,依存度越来越高。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经济学借助管理学对实践的研究实现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管理学在利用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更为精确、更具逻辑性的解析。

①经济学是管理学最主要的理论出发点。经济学是管理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托。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基础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都受到特定时期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该时期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②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分析方法。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多种分析方法,如费用效益分析法等,这种分析方法要求对特定费用与效益进行比较,旨在优化行为,以最低限度的支薪获得最大限度的收入,这就是管理学的“经济原则”。该原则与相应的分析方法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经济活动,几乎扩及人类的一切非经济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在内。管理学中的价值工程就是上述经济分析法的一种发展和具体化。价值工程通过对决策过程和实施方案的管理,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用最小的成本,可靠的实现必要功能,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又如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的综合统一体,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管理科学的分析当中。

③管理学对于经济学的实用化起着巨大作用经济学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应用研究促成了公共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理论。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分析、定价和市场分析被广泛地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宏观经济学中政策建议通过政府管理来体现其实用价值,微观经济学理论通过企业管理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都是经济学实用化的结果。

④管理学为经济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起了桥梁作用。管理学的发展以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管理学在知识网络体系中的学科之间构建通路,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提供了基础条件。管理学在哲学的基础上与其他各学科之间构成了轮型沟通的拓扑结构网络。经济学在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原有基础上通过管理学与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六个学科大类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如经济学通过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涉足数理科学中的物理学、天文学和力学,通过医疗卫生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涉足生命科学中生物学、农业科学和医学。通过资源管理、减灾管理和区域发展管理涉足地球科学中的地理学、海洋学、地质学和大气学。

⑤管理学的发展是对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检验。管理学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就是一个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的过程。如凯恩斯主义理论就是政府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政府通过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但这一理论成果经过管理实践的检验,结果出现了经济滞涨,说明该理论存在着缺陷,政府也存在失灵问题。因此管理学的实践能够不断检验经济学理论,不断推进经济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经济学和管理学是一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又有各自特点的两门学科,说谁是谁的基础尚不可妄加判断。

2.3.2管理学与数学成思危在论述“三个基础”的时候提到“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及非参数统计等)、组合数学(主要研究存在性、计数、构造及优化等问题)、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及目标规划等)、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和模糊数学等。归根结底而言数学也只是管理学的一个研究工具,虽然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工具,即使数学的思想充斥着狭义的管理科学之中,但很明显数学并不能称为广义的管理科学即管理学的基础。而对于狭义的管理科学而言,或许数学可以算作他的一个基础。

2.3.3管理学与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语言学等的边缘领域协作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到思考过程、交往、消费者行为、经营行为、社会的和文化的变革、国际关系政策的拟定等广泛的课题。

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很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人被统称为行为科学家。例如,马斯洛等。行为科学不同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派别,行为主义拒绝意识或把意识等同于行为,行为科学虽然标榜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但它结合人的主观世界来研究行为规律,广泛接受传统心理学上用来描述人们主观世界的观念,如需要动机、性格、爱好、心理机制等。

应该说行为科学是管理学在分析解决问题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和工具,也不能称之为管理学基础。

3 结论

探寻管理学是否有基础以及它的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过程是相当艰难的,根源在于管理学的本身学科的特性以及我个人知识和积累的局限性。

管理学的特殊性在于,管理学不是一门解释世界的科学,它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即不是回答“WHAT”,而是解决“WHY”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复杂多样而没有定式。正如邓小平说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管理学也必然需要集合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于是管理学和诸多学科产生了很多错综复杂的联系。这也导致了当前管理学的丛林的存在,管理学的每一个学派都只进行某一个侧面的研究,应该同属于管理学这个学科体系中的分支,但问题是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把这些枝节统一到一个体系中的理论。如果这个可以统一所有管理学派的基本管理理论存在,则当前的每一个学派理论都可以解释成是由管理学与对这一学派理论形成支撑的其它学科构成其学科基础。由于这种原因的存在作者不认为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论管理科学的发展》

[2]成思危《钱学森与管理科学》

[3]成思危.《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

[4]成思危.《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5]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

[6]陈悦,刘则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

[7]《21世纪是管理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吴礼民

[8][美]史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概念及其体系研究》

管理学中的逻辑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管理学教学;提升

《管理学原理》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管理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管理的原理和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授课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从而激发学生对管理学课堂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升管理学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的。

1. 多元智能理论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了《智能结构》一书,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思维方式,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包括对声音和节奏的敏感性[1]。数理逻辑智能指的是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学习时通过推理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或巧妙地处理抽象分析的能力。音乐智能指的是人敏感地感知、辨别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性;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身体智能指的是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指能够有效地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

管理学中的逻辑范文

管理学中的逻辑篇1[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案例教学法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9[中图分类号]C93-4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