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特征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5 10:51:20浏览:668

创造性思维特征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图形设计;研究

0 引言

对于图形设计工作来讲,要想保证图形设计的整体质量,不但要熟练的掌握基本构图知识,提升作图能力,还要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有足够的了解。从目前图形设计工作来看,创造性思维是影响图形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除了要对创造性思维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之外,还应对思维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图形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图形设计工作实际,探索做好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图形设计工作的具体方法,推动图形设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1 思维特征的研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人类的思维与动物的思维不同,动物思维是完全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的,而人类的空间结构思维,不仅可以使用当前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材料,还可以使用表象,而且主要是运用表象作为思维加工对象。表象由感知产生,并可以脱离当前的具体事物,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想象等等。如黑猩猩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可以学会通过长竹杆或是几段短竹杆连接起来,甚至把几只箱子垒在一起再爬上去等办法来获取吊在笼子顶上的食物,但始终无法学会从树上折一根树枝来勾取它够不到的食物。这正是人类的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根本不同之处。人脑可以对树的形象进行分解、重组、添饰等视觉上的创新,它代表人类高级、能动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思维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正是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思维能力,人类的创造性才能更强,人类才能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工具和方法。由此可见,对于人类而言,思维是保证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是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考虑,在对思维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将思维创新当作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人类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积极作用,努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这一观点来看,在图形设计过程中,也应积极引入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作用,提高图形设计的质量。

2 图形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分析

(1)独特性,又称求异性。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鹤立鸡群,即从反逻辑的角度出发,在客观世界的事物中寻找形象的变异或质的变异。如两根筷子到三根筷子,从形象的变异到质的变异,暗喻和谐的俩人世界由于第三者的插足造成复杂混乱的局面。(2)变通性,其中融合了跳跃性。跳跃性,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牛头马面,指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非连续式的,导致思维发展的突变和逻辑的中断,表现为形象的反常,表面上不相干的物形却蕴涵着本质上的关联。如枪――橄榄枝;死亡――和平;彩虹――伞;高尔夫球――身份与地位――大众汽车等等。(3)辩证性。所谓图形创新思维的辩证性,主要是指在图形设计过程中,既要进行全面创新,保证创新的整体效果,又要使创新朝着正确方向发展,避免创新思维在方向上发生偏差。由此可见,思维创新并不是单纯的创新求变,而是在创新的同时,考虑创新的实际性以及创新的必要性,使思维创新能够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保证思维创新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使思维创新成为图形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4)综合性。在图形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图形创新思维的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考虑到图形设计的实际发展,图形创新思维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手段。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对图形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但促进了图形设计的有效进行,而且提高了图形设计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图形设计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要正确利用创新思维的特点,推动图形设计工作的进行,保证图形设计工作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3 如何做好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图形设计工作

通过对图形创新思维进行研究后发现,创新思维是保证图形设计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图形设计工作中,我们应结合图形设计工作实际,努力做好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图形设计工作,目前来看,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利用逆向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

在图形设计工作中,仅仅从正向思维入手所设计的作品往往会缺乏创意,在创新度上比较欠缺,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例如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图形的反面入手,提高图形设计的创新度,使图形设计能够呈现出另一种角度和思虑,给图形设计增添新鲜的元素,提高图形设计的整体质量。

3.2 利用反常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

图形设计过程中仅仅利用正常的思维方法,很难取得图形设计的突破,为了保证图形设计能够在整体质量和整体思路上有所创新,应该积极利用反常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使图形设计工作富有成效。在目前的图形设计工作中,成熟的设计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而这种设计作品的成功,均离不开反常思维方法的运用。

3.3 利用发散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

在图形设计工作中,要想提高图形设计工作质量,就不能囿于现有的图形,应学会利用发散思维方法,在现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可以尝试着对现有图形进行局部改造甚至推倒重建,保证图形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创新性满足实际要求。因此,从图形设计工作的实际来看,利用发散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是满足图形设计工作需要的重要手段。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图形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图形设计的总体质量满足要求,应积极利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有效指导图形设计过程,使图形设计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目前来看,做好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图形设计工作主要应从逆向思维、反常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利用做起。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 李大伟.小议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1).

[3] 王君洁.浅谈现代图形和传统图形的完美结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1).

[4] 李健,李轶.浅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2).

[5] 文杰.试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氛围;好奇心;学习情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学生主体能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构建一种新的联系,并将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发号施令”式的教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很难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要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有研究表明,课堂上如果教师比较专制,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比较被动、感到拘束,这就很难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能够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才可以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提供保证。为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充满热情地上课,让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教师还可以调动自己的各种体态语言,如语调、眼神、表情等来传达对儿童的关爱和鼓励,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二、注意保护并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普遍具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并适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育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小天地,可能会对教师提出各种问题。而有的教师可能会感到不耐烦,懒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对儿童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做到耐心,并引导学生不断发掘自身的创造力。

三、创造适当的学习情境

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内容,给学生创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情境,把儿童带入一个想象的天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学习情景。

参考文献:

[1]黄辉.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其实践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1).

[2]彭耀荣.创造性思维特征分析[J].发明与创新,2004(1).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建立为“创造性而教”的信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更新观念

一、初中物理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二、更新观念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专家所特有。 “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

(一)创造性学习的个性特征

1、好奇心强,好动手;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感兴趣; 3、敢于发言提问,勇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常想把老师问住难倒;4、有自信心,但不固执已见;5、乐观、积极向上,有进取心,不怕失败,不怕挫折;6、虚心乐意接受意见和建议;7、爱幻想,联想丰富。

(二)创造性思维特征

1、观察事物细致;2、富于想象力;3、对事物反应快,容易受到启发; 4、善于假设,能运用假设的办法,引发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 5、喜欢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6、理解问题深透,自学能力强;能自觉探讨问题,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地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三)创造性学习实践行为表现

1、学习扎实,肯下功夫,会利用时间; 2、敢于大胆实践,急于求新; 3、在学习中,喜欢一气呵成,有不完不罢休的的劲头;4 、自理能力强,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自己能办的事情自己办。

三、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结束语

改进物理教学,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终点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到终点行为的经常任务。学生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培养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感。只要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坚持不懈,一定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吉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4

[关键词]创新性高端人才;概念创造力;创造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05-06

用创造性测量得分的方式来界定和筛选高创造力人员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创造力测验上显示的高得分与实际的创造力之间,可能存在许多中间因素,二者可能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就目前创造力研究领域积累的资料而言,还缺乏充分证据来证明创造力测量上高得分是未来实际创造才能的有效预测源。为此,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中,启动了一种反向的研究路线,不是通过创造性测量预测未来创造力,而是选择具有被社会公认的创造性成就的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回顾性地研究他们代表性的实际创造成就及思维、个性与个人成长历程,揭示具有实际高端创造成就和才能人群的特点,从而找到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有效实施创造力培养的可靠切入点。

一、高端创造群体的选择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高端创造对象

高端创造群体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4位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部分是38位具有突出创造性成就的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

1.创造性院士科学家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界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与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性贡献是分不开的。本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命5个学科,先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的青年科学家,每个学科各100人,共500人作为候选人,再匿名列出其代表性成果,通过专业评定其成果的新颖性和适用性(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事物的能力、预言发展的能力),选出107位候选者,并最终确定可以参与研究的34位被试。34位被访科学家的具体情况见图1。

2.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被试选择

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有学术性与社会性之分,前者主要指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研究,并在其领域取得了独创性成果的人员;后者主要指社会认可程度较高、有为人所瞩目的原创性作品和成就的人员,比如从事艺术创造的画家、书法家、导演、舞蹈家、音乐家等。对学术性创造性人才,主要以他们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独创性来判断他们创造性所达到的水平;而对于社会性创造性人才,则是以其作品的创新性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社会认可程度和领域知名度为标准。经过同样的专业人士对有关候选人代表性作品的创造性和领域创造水平及影响力的评定程序,最终有38位人文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进入本研究,与科学创造性人才数量基本对应。38位被访人文社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二)深度访谈及资料分析

对于科学创造者的访谈主体部分有两个内容,一是让被访者讲述自己最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过程,反思哪些特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让被访者谈对他们的成长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具有影响的重要生活事件,说明这些事件对创造活动的意义。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才被试进行的访谈,主导结构与对科学创造者进行的深度访谈法相近,但在过程中也使用了针对该群体特征的不同程序,同时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艺术创造的个体特性,对个体的创造过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访谈1~2小时。为保证访谈的质量和访谈过程本身的一致性,访谈工作全部由负责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研究的张景焕博士和负责社会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的王静博士完成。

访谈前最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访谈提纲的设计。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结合文献资料和已有的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在和小组成员多次商讨之后,拟定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访谈提纲,并通过4次预访谈进一步修正之后,最终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

访谈的录音资料全部逐字转录成了文本,并对文本资料进行逐行的微观分析,以产生初步的类别。微观分析实质是开放编码的过程,以发现并界定资料中所隐含的概念及其属性。具体做法是,在访谈资料中划出被辨别为某一特定心理特征的句子或(一系列)陈述,将它们编为一个独立的码号。阅读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特征就进行一次登录,重复出现的特征也进行登录,并在编码器上记录下这些特征的内容及出现频次。

归纳微观分析结果,可进行主轴编码。主轴编码(axial coding)是关联类别与次类别的过程。因为编码围绕某一类别进行,并在概念层面上连接各个类别,因此称为“主轴”。具体做法是,列出上述分析得到的所有码号及每一码号的内容,从理论上分析每一个心理特征的含义,从访谈资料中发现每个心理特征实际的、具体的内容,从而发现各个心理特征的关联及重复的成分,将在内容上有较多重复、理论含义相同的码号合并到出现频次较多的码号上来。根据微观分析和主轴编码,建立初步的编码索引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完善编码工具,形成对编码主题的描述,在有了初步的编码类别与编码主题样例之后,再建立完善编码索引与编码词典,并据此进行编码,最后找到科学及人文创造者的思维与关联心理特征。

二、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

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是根据前述详细的编码过程获得的编码结果进行的。对有关结果进行了编码信度和评分稳定性检验,证明结果可靠。按照某一特征的出现频次不少于总人数的25%,即不少于9次(34×25%=8.5≈9),共有26项心理特征符合这一标准(见表1)。

对获得的评分结果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x2=495.626,df=496,p<0.0001)。在比较了各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载荷量的碎石图表明,可以抽取5个主成分。5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5 1.647%。根据每个主成分所包含的心理特征,这5个主成分可以命名为内部驱动的动机、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以及强基础智力,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7.32%、12.15%、8.32%、7.62%和6.24%。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创造者综合性动机包括内在兴趣(内部动机)、理想抱负和积极情绪体验三种成分。艾曼贝尔(T.M.Amabile)认为,内部

动机的作用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机制。艾森伯格(R.Eisenberger)认为,奖赏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其起作用的方式是:对新异表现的奖赏提高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对常规表现的奖赏降低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艾曼贝尔认为,外部奖赏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控制和信息。奖赏提供的信息是鼓励求新的信息,它使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奖赏所激发出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及创造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在激发因素使个体感觉受到控制,这种类型的外部影响与内部动机是不相容的,因而不利于创造。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88.24%的科学创造者认为内在兴趣对他们的创造性工作非常重要,但仅有内在动机对于长期的创造性工作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具有远景驱动效应的外部动机共同发挥作用,以明确的社会经济的形式奖赏、鼓励创造力能够强化创造动机,不能一概否认外部动机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取得高创造成就的研究者大多具有多学科背景,广博而又交叉的跨学科的知识组合以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使得科学家不断用新的方式去理解、体会正在研究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路与观点,有时则是其他学科方法的直接移植或借用取得了另辟蹊径、曲径通幽的意外收获。多学科的学术基础可以培养不同的思维模式,能够融不同思维模式于一体并互相启发,当面对具体课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创造。

在性格特征方面,本研究发现,就科学创造而言,自主牵引的性格特征包括勤奋努力、坚持有毅力、独立自主、冒险、自信以及乐于交流与合作。这一特征与兰克(J.Rank)和弗里斯(MFrese)等人提出的个体主动性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研究认为,个体主动性包括自我发动(self-starting)、积极行为(proactive)和坚持性行为(persistent be-havoir)三部分,其具体特征包括,对自己工作质,量的要求超过工作的一般标准,在工作中花更多的精力,积极战胜困难和障碍等。有研究表明,积极行动的人格预示着未来的创造性行为。

在思维风格方面,本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的思维富于开放性,思维独特新颖、灵活变通,并且善于洞察和进行系统研究。与斯腾伯格(R.J.Stem-berg)的观点不同,本研究认为洞察力属于思维风格,斯腾伯格等人将洞察力视为智力特征的重要部分。对洞察力的科学心理学解释见于斯腾伯格等人的论述,他们认为洞察力是选择性比较、选择性组合、选择性编码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洞察力不是一般的心理历程,而是选择性的智力过程。既然是选择性的过程,个人特色以及知识积累就会起到重要作用,就可以看作是体现个人风格的心理过程,在这里被称为思维风格。

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理解正确、思路清晰、学习新知识快。此外,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特征

根据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深度访谈的文本资料进行的分析,主轴编码上形成的概念词有21个。有关概念词在被试文本资料出现,该被试就在此概念词上得分“1”,重复出现都计为“1”。表2(见第8页)所示是38位被试在21个概念词上的频次结果。

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中,有28位自愿在访谈之后参加与领域新手的对比研究。领域新手来自于某大学大一到硕士三年级的学生,为了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相对应,研究者只选择了社科和艺术两学科的学生。

创造者和新手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3(见第8页)。

本研究选取的比较指标来自于词汇联想测验的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等四个方面。相关特征的操作性定义如下:思维敏捷性,指被试在特定时间内联想到的词汇的个数;思维灵活性,指被试所有联想到的词汇依照思维灵活性编码方法获得的类别;思维深刻性,本研究中思维的深刻性体现为被试自由联想到的词汇体现的深度;思维独创性,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特的和新颖的智力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特性都由同行的稳定性评定获得。

对比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者与同行新手相比较,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两方面差异显著。创造者要明显优于同行大学生新手。

创造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思维的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批判性、对比性、类比迁移能力等为被试尤其强调的特点,对于创造性成果的最终实现,都具有使得整体创作思维过程得以完成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综合性是所有思维特点中被提及率最高的,28位参加这一部分研究的创造者中,高达24位被试(约为86%)提及思维综合性这个思维特征。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和创造力相关,往往精通两种专业的人较为富有创造力。本研究中也发现,思维的综合性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被试强调,“理科思维”“多学科角度看问题”,是能够很好帮助自己思考的方法。在这里,思维的综合性除了指学科间的综合外,还包含其他多重综合形式,包括与前人研究的综合、个人积累等。正如被试所强调的“学术积累延伸”“继承基础上的推进”“看读中的发现”“你越做你越有经验,这也是你的积累”。

超过82%(23人)的创造者被试提及创造过程中思维连续性也是创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点。在这里,创造性思考是一个不间断且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协同活动的过程。在一个问题没有达到一种心理预期之前,思维总是处于激活或者待激活状态,随时可能被激发。创造者认为,没有绝对创造性的作品,任何一个作品都是前面作品的延续。

分领域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的思维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人文社会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综合性、批判性、对比性、目标性、求新求变、激发性、精确性、多向思维、敏锐性、聚合思维等特点,这是由其创造工作需要的系统思维特性决定的;而艺术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系统性、类比迁移、连续性、想象、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形象具体思维等特性,使得有关的思维过程需要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统创造过程不同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会科学创造者显示出显著的思维批判性优势,而艺术创造者则显示出思维类比迁移能力的显著优势。因此,人文社会领域创造性成就的取得更加需要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而艺术创造则更需要有优势的思维类比迁移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在思维独特性上也显著优于新手群体,这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我们在创造者被试群体选择时对创造者所作的界定,因为创造者群体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生产出独特、新颖创造性产品的能力并实际完成了产品的创造过程。

分析访谈资料可以发现,高成就的创造者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使得思维的速度减慢(创造者

的平均年龄比领域新手的平均年龄大43岁),而对于领域新手,其思维灵活性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单一。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信息环境的迅速变化,即便是新手,其思维方式也开始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创造者还是领域新手,学科的不同没有给人们带来思维特征的本质差异,这正好说明从创造性思维特征人手整体研究创造者特点的可行性。虽然不同学科联想到的词汇可能不同,但是思考的方向、思考的维度、思考的深度不会因为学科而有差异。高创造性的人才,无论其从事的学科如何,都会在某些创造性思维特征上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四、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揭示其之所以成为高创造者的原因,并为在教育实践中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创造力的基本结构――敢想敢为

根据上述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关联心理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科学创造者认为,创造者既有知识广博、内在兴趣、发现问题、洞察力、思维新颖和灵活等特点带来的概念创造力,又有独立、坚持、勤奋和愿意尝试的创造执行力,并且有抱负,有进取心,从而使复杂和艰难的创造过程终于成功转化为物化产品。概括而言,顺利完成具有独创性的高水平创造成就,需要两种基本心理条件,即产生或提出具有突破性创新观念的能力(概念创造力)和将创新概念付诸实施并物化为创造产品的能力(创造执行力)。创造执行力又与为创造的实现持续投入心理能量的使命感和坚持性紧密关联。用日常语言简单表述创造者的基本特征,就是敢想(概念创造力)敢为(创造执行力)。

长期以来,创造力结构研究方面始终存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二分研究,一直不能很好地统一,二者对创造性实际成就的影响和贡献也不能形成合理的逻辑解释。笔者通过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深入研究所建立的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或“敢想敢为”模型,很好地将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统一到了一个整体的创造力概念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领域创造者对创造人格特质评定的同样倾向也证明了这一点(限于篇幅,创新性高端人才人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的研究结果另文发表)。

任何创造力成分,如果脱离了实际创造作品的生产,都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模型,正好对应了创造产品生产过程的创意产生能力和将创意物化为产品的能力。概念创造力是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功能,其产品就是创意,是创造性产品的开端。而创造执行力是创造性个性的功能,它提供了创造者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动力和执行机制,并使创造者最终完成创造产品,使之成为事实。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创造者都既是创意的提出者,同时又是创意的践行者。

(二)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对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启示

上述以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系统研究为基础而概括总结出来的创造力“敢想敢为”的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国家创新目标的实现和实质提升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更偏向于平衡发展的适应性人才,如希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培养“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而对突破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虽有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人才需求,但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条件,还缺乏深刻的了解,更缺少有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通过对72位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其关联特征的纵深研究,在两个层面可以直接被用于教育实践,明确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促进创造性人才产生的教育环境,引领我国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实践。

第一,在教育实践中创造让孩子“敢想敢为”的空间。根据本研究结果,要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必须培育适宜于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和社会氛围,推动青少年“敢想敢为”,提升其概念创造力,并同时在性格培养和技能训练上提升其创造执行力。大量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普遍存在鼓励依从的倾向。金盛华曾明确提出:“中国儿童性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充满过度保护、过度引导和压力。过度的保护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机会,不能经历本该由自己经验的事情,而且学会了依赖;过度引导使他们丧失了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学会了被动接受影响而不是主动思考的习惯;压力限制了他们经验的范围和心灵的自由,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他们丧失了太多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并使自己的理智得到发展的机会,性格的软弱和思维的贫乏,是这种发展历程的自然结果。”显然,我国教育需要学会把青少年的“敢想敢为”当成一种能力来培养,这才是真正创造力培养的开端和本质。

第二,创造执行力与概念创造力同等重要。我国社会可以说从来不缺少美好的愿望,甚至许多时候也不缺少富有创造性的新观念,但是,我们的确缺少了一种必需的东西,那就是将新概念付诸行动。并实质推动进步的创造执行力。我们对许多为社会所必需的和紧迫的东西,甚至没有付诸实验。任何进步和创造,如果只是有愿望,只是提想法和讨论,那么多少年过去,我们会发现自己还在原地,因为我们什么也没有做,继续对论也没有根据。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5

语文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其中,突出强调了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究竟是怎样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又具备怎样的思维特征呢?

一、积极的求异性

所谓求异思维,又称为发散性思维或辐散思维,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的一种思维。即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写有《卜算子·咏梅》,写出了梅花孤标傲世的个性,展示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愁苦心绪。毛泽东同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也作《卜算子·咏梅》,却昂扬奔放,乐观坚毅,一反陆游词的低沉抑郁、消极颓丧,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博大襟怀。这就是不同角度的创新。一位学生的习作,也以“看马戏”为题材,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当我看到两头大熊被牵着在台上打斗,当同龄人如痴如狂的呼喊传入耳中,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古罗马斗兽场的疯狂。兽和人,他们的命运如此相似,他们的地位根本没有区别!为了生存,他们只有顺着别人的意志去做、去活。终有一天,当他们没有了利用价值,角斗士会作奴隶,动物则成了美食、成了皮革、成了标本,我不反对某些人向人们展示他们高超的驯化术,但是,给天真童心献上的礼物,难道就是教他们看着残酷而只顾笑,只顾起哄?为什么没有人告诉孩子和少年,怎样用一颗心和善的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一株草、一朵花?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少年和儿童,为那熊投上同情的一瞥?”这位学生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使用正中求反、逆向求异的方法,对“有趣的马戏”作了积极的求异分析。由熊联想到奴隶社会时期的角斗士,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并希望纯洁的童心能容纳更多真、善、美的东西。这就体现了一种创造性。

二、洞察的敏锐性

洞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洞察的敏锐性是创造能力的一个特征,具有洞察明锐性的人,考虑问题能迅速地转移思维的方向,从问题的一个侧面转向另一个侧面,从一个假设过渡到另一个假设,既不为定势所左右,又不受功能固着的影响,容易受到启发,能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对周围事物时刻处在敏感状态,能经常发现和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问题,并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有了这种洞察的敏锐性,在语文学习中就能进行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迅速地得出结论。

比如对《项链》一文中“路瓦裁夫人”的形象分析,在传统的看法中,她几乎是虚荣的代名词,为了一个晚上的风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有的学生提出:不可否认她有虚荣的一面,然而她用整整十年的艰辛劳动偿还了那串项链,她没有弄虚作假,没有逃避应付的责任,在十年劳动中,她完全抛弃了虚荣的作风。是不是还该对她冠以虚荣的名称?人物是在变化发展的,对于人物性格的评价不可能也不应该停留在最初阶段。这些看法就体现了对问题思考的周密性,也体现了洞察的敏锐性。

三、想象的创造性

创造性的思维始终伴随着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种想象有时难免带上种种主观臆断、虚假和错误的成分,但它确实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环节。

我曾经观摩过一位优秀教师的写作训练课,老师录下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配合着画面上一个走着的大钟,要求学生据此进行想象,想象的对象就是“时间”。一分钟后,学生纷纷发言:

1、时间骑上快马,奋蹄向前,不肯停歇。

2、时间公正刚直,你拿金钱也无法贿赂,它不会因你富有而对你慷慨,也不会因你贫穷而对你吝啬。

3、时间是一个专心的学者,任何事情都无法叫它分心。

4、时间像个化妆师,一会儿把大地铺得花红柳绿,一会儿把大地卷成银装素裹,百玩不厌

5、时间是杀手,它毫不留情的将所有的文明、所有的人和事逐一毁灭。

6、我用所有的热情请时间吃顿饭,都被它婉言谢绝。……

虽然各有各的想象,但他们对于时间不可挽留的特点,对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意境和道理却完全掌握了。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四、灵感的活跃性

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讲,灵感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突发的心理现象,往往能突破关键性问题,使兴奋的选择性泛化得到加强,使思维空前活跃。灵感是由疑难转化为顿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灵感状态的出现是以长期的、辛勤的巨大劳动活动为前提的。世界上伟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顽强的、坚韧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比如“昙花一现”这个成语,人们习惯用它来比喻那些显赫一时而后销声匿迹的人物。但充满创造性的作者可以这样想:“昙花开放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给人们带来无比的芳香和难忘的美的享受。由此想到了新时期人民公仆孔繁森,想到了为国歌作曲的聂耳,想到了才气冲论文天的王勃等等,他们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短短一瞬,而在这短短一瞬间,他们却给人们留下了无法忘怀的、甚至是名垂千古的美。我要高声赞美昙花。请不要在借用它来比喻那种无聊的一现即逝的人吧。”这是对旧思维的突破,这是灵感活跃起来对新的思维的接通。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那些创造性较好的学生,灵感思维也比较活跃。

综上四点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新观点、新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培养他们勇于求索的精神,强化他们的独创意识。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6

一、七巧板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最佳组合,是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的有机结合。吉尔福特及其助手提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

1.思维的流畅性

是指在同一思维方向上能够产生大量念头的一种属性,亦称思维的丰富性,通俗地讲就是思路通畅、联想丰富,在短时间内迅速汇集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的一种思维能力,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现为幼儿拼图的速度和数量。思维的流畅性作为创造性思维其他各维度的基础,发挥着“量变”的作用,渗透在七巧板活动的各个部分,以促成“量中求变”“同中求新”。

2.思维的变通性

即改变思维方向的属性,亦称为思维的灵活性,其善于变化、善于变通,善于提出新思路、新思想、新方法,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七巧板的设计特点――微妙的旋转和平移造成的千变万化,配合学前幼儿能就一个“圆圈”赋予多种含义的能力,可以充分展现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3.思维的独特性是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有限,习惯束缚很少,因此,更容易表现出思维的独特方式,与七巧板操作活动体现的创造性思维特点相似。有时孩子无目的地拼贴、组合能歪打正着地构成新颖有趣的造型。在手工拼图活动中,幼儿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常常像火花一样冒出来。七巧板的操作属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典型的发散思维,其操作的成果是形象转化。实验组幼儿经过为期两个月的七巧板训练后,所拼图形中表现出不同水平的独特性,例如,以下为创造性思维独特性训练第八课时的部分作品,是幼儿听教师讲述《渔夫和金鱼》故事后拼出的贵妇人。此四幅图(图略)是同一个命题下,不同幼儿的不同作品,体现了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其中有幼儿将两块小三角形作为“贵妇人的手臂”“贵妇人的脚”,有幼儿很巧妙地将两块小三角形作为“贵妇人的耳环”。仔细询问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每块图形,他们不寻求统一的模式,而是通过自己对七巧板的理解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摆出异于他人的图形。

二、七巧板与幼儿的创造性想象

幼儿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在头脑中产生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在七巧板操作中有时孩子无目的地拼摆、组合能歪打正着地构成新颖有趣的造型。因此,七巧板不同的组合和拼摆方法下的多种形象和图案利于幼儿直观地进行观察和想象。

由此可见,七巧板的操作过程和成果特点符合幼儿创造性思维模式,且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与幼儿的创造性相关。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7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 创造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表现为:一是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二是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三是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

在中学生的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征由模仿向支持已见过渡。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各个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当中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甚至做多次,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实验无错,才会消除怀疑心理。

二、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一是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原因;二是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而;三是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到特点与之相反的事物。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感性材料越丰富,兴趣就越大,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所以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三、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它具有四种机智:一是“发散机智”,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的余地;二是“换元机智”,即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三是“转向机智”即思维在一方面受阻时,马上转向另一方面;四是“创优机智”,即用心寻找最优答案。

将“测量、验证”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但不提供任何线索要求学生独立对“测量、验证”实验设计新的实验,这对中学生来说,确是难事。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择其一给予启发:一是将各种不同的实验原理的器材分套,引导学生由分套的实验器材依据相应的原理,从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二是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的原理,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选择相应的器材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

四、设立释疑排难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从思维进程来说,省略思维的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二从思维对象角度来说,跨越事物相关度的差距,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三是从思维条件角度讲,跨越思维可现度限制,迅速完成“实体”与“虚体”之间的转化,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

疑难不仅是启迪思维的“钥匙”,而且释疑排难实验过程又是思维跨越的过程。适当设立释疑排难实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的良好途径。

五、突出探索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

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表现为三种能力:一是“智慧杂交能力”即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二是“思维统摄能力”,即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概念和系统;三是“辩证分析能力”,即对占有材料深入分析,把握它们的个性特点,从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

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是前人智慧才华的结晶。而不少物理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的物理规律都是科学的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8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97-02

一、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概念

从教育学角度看,创造教育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整合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健康发展,为儿童将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基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是在挑战传统教育的过程生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想更加全面具体地把握创造教育这一概念,十分有必要将其与传统教育进行细致的比较。

由于学前创造教育是由"学前"和"创造教育"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学前创造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这里主要指3-6岁的幼儿)实施的创造教育。具体而言,学前创造教育是旨在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内化人类的本质与本质力量,内化人类优秀人性,获得更大自由与幸福的奠基教育;是以幼儿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整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是依据创造原理和创造性发展规律,把造就创造型幼儿作为培养主体,实现个体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教育。

研究和发展学前创造教育意味着要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化;从注重教育的文化承传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转化.学前创造教育将在挑战一般学前教育过程中发展,这必将带来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标准的全方位的变革。

二、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

课程目标的科学设定不能凭主观任意所为,而是要自觉反映相关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文化学等理论的规定性,才能保证所定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性。

1.创选型人才的特征与课程目标

(1)创造型人才的动力特征

众所周知,人的任何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动力推动.人的创造性活动亦然。驱动活动进行的动力系统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决定人的积极性的诱因系统,由需要、动机和兴趣构成;第二层次是决定人的活动方向的意识倾向系统,由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构成。许多对富有创造性成果的各类人才的研究均表明,在动力系统方面他们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

第一,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需要和动机,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能不断发现创造目标,推动自己去创造。

第二,他们对创造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常常自发地,十分投入地从事创造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兴趣爱好所引发的内在创造动机比为了获奖或避罚等外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展与发挥。

第三,他们拥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造活动。

第四,他们拥有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这些构成了他们进行创造活动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构成了他们创造活动的方向盘和调节器,从而保证了他们创造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上述创造型人才所表现出的动力特征就应纳入学前创造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中,从小激发和强化幼儿的创造需要和动机,创造兴趣和爱好、创造意识和精神;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不可能在幼儿时期形成,但较为直接、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态度与价值判断是幼儿能意识到的,我们可以由此出发,不断将创造型人才的正确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渗透其中,逐渐内化。。

(2)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征

众所周知,创造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之一般人要多。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要素,是创造才能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将从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和创造型人才实际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特征二者的结合上确立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

虽然一般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也能表现出上述某些特征,但却较微弱,而不像创造型人才表现得那样突出和典型。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不突出、不典型到突出和典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前创造教育虽然不能使幼儿时期就凸现这些特征,但却要瞄准这些特征,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途径,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和强化这些特征。

2.社会的高创新性与课程目标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创新社会,面对着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的未来社会,一个不创新就无地自立的社会。这一方面是由于电脑的普及将人推到了一个创新的角落,只有高创造力的人才能在这一角落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和知识创新的竞争,而这些竟争的实质都是创造型人才的竟争。因此"学会创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的全部教育(不仅仅是学前教育)都应将培养创造型人才群体作为主体目标。而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设定学前课程目标:

第一,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创造动机、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

第二,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认知特征。具体而言,要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加强对幼儿的直觉、想象、灵感的培养,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生活环节,加强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三、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总体目标相对于幼儿园课程其他层次的目标属于宏观目标,因此具有概括性强、方向性强、整体性强、引导性强等特点。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哲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通过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思维方式、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等。(1)使幼儿获得初步的使用和创造"工具"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2)使幼儿在学会交往、关心和合作等基本人性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人类的优秀人性,使幼儿形成与社会、自然、自身的和谐关系;(3)初步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1)让幼儿初步形成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和好奇心等诱因系统与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等意识倾向系统。(2)为幼儿形成高自控性、高自主性、高兴奋性、高有恒性、高探索性、高独创性、高灵活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协调发展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等健康的心理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是社会文化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1)让幼儿形成认识变化、适应变化、喜欢变化、促进变化的态度与能力,学会学习;(2)让幼儿形成飞争意识、竞争道德与竞争能力,从小学会与自己竞争,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心;(3)让幼儿初步认识到创造的价值,形成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关心创造、学会创造:(4)使幼儿乐于交往、善于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成乐于合作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能力;(5)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和挑战精神:(6)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负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等,成为2 1世纪合格的公民。

第四部分是教育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让幼儿形成创造性认知特征与实践能力、创造性的情感特征和创造风险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是对以上各层面课程目标的分类。

以上各层面的课程目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甚至是交叉和重叠的。

由以上各层面的目标可以看出,学前创造教育的课程目标着眼的是为幼儿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发展打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他们入小学做准备;着眼的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大脑潜能,尤其是创造潜能;着眼的是为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大批能与社会、自然、自身协调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玉勤.着力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新课程》2011、8

[2]李宏文.创造性思维的五种品质.《教育与职业》2011、10

[3]齐力军.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幼儿教育》2012、7

创造性思维特征范文

创造性思维特征篇1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图形设计;研究0 引言对于图形设计工作来讲,要想保证图形设计的整体质量,不但要熟练的掌握基本构图知识,提升作图能力,还要对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