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4 17:44:52浏览:875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1

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财务软件的能力,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适应企业电算化岗位的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性很强,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十分必要。首先,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是满足市场对于高素质会计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如今无论是政府宏观调控还是企业管理,都不离开会计专业化人才的支持,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已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独立学院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出更多的电算化人才,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其次,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要想提高会计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使会计的管理职能有效发挥,要求会计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高效结合。独立院校应不断对会计电算化教学进行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要想提高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共同合作。要实现会计信息化,需要广大院校培养出具有现代会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电算化人才。因此,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也是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2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往往选择照搬照抄于母体院校,这与独立院校本身的特点并不相符。而且大多数独立学院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局限于熟悉某种财务软件,或侧重于程序的编写,将其设定为软件培训课。虽然有少数独立院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实际电算化教学的具体目标不够清晰,不能明确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计算机水平应达到的具体程度,也不能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学生具体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2.2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的安排也不够科学,真正让学生上机实训的课时所占比例偏低,有限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使得学生根本无法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只能了解简单的操作原理。同时,多数独立学院在讲述会计专业课程时,忽略了将专业课程与电算化课程结合起来讲授,使得电算化课程无法有效渗透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中,电算化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缺乏有效联系将会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消极作用。

2.3实践教学不够丰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

许多独立学院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情况,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不够丰富,实验数据往往陈旧,学生实践过程也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且教学所用的财务软件比较单一,教师对不同财务软件应用的比较分析不够重视。同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独立学院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检验,重理论,轻实务的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地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2.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独立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方法过于单一,大多数是先进行知识点的讲述,然后对会计软件操作进行演示,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这使学生过于被动,缺乏思考空间,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有些学校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连贯,也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教学手段上过于陈旧,主要依靠板书,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也仅是一些静态的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师生互动性降低。

3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解决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制定明确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要制定与本身特点相符合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目标,既要兼顾培养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又要重视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培养目标可分为3个方面:首先,知识教学目标,应为熟知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掌握具体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及相关会计软件的操作要求。其次,素质教学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最后,技能教学目标,是指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和维护能力等岗位技能,并且取得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3.2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

独立学院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的比例,对于电算化的原理,电算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商品化软件的应用进行细致讲述,增加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会计电算化课程。另一方面,注重将会计专业课程与电算化课程结合起来讲授,在专业课中将电算化知识引入课堂,实现专业课程电算化,同时增加会计电算化实训项目,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3强化实践教学,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独立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比如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财务软件,对多种财务软件进行综合实训;引入ERP沙盘进行仿真实训;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等。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也同样关键,要建立理论与实务的双重考核制度,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加入对会计电算化实践环节的考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3.4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比如可以采用一个独立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让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仿真的企业环境进行模拟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扮演具体工作中的角色来完成布置的任务,为以后适应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自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简介详见)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脱离了账务手工操作,普遍采用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系统应用的简称,是应用电脑替代人工记账、结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中职财会专业教育在明确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尽快适应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建构,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优化配置专业课程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财会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会计核算工作由当年的“珠算”被现在的“电算”所替代,不仅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会计工作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现代财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业已成为一门融汇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会计学的其余几个核心分支一样,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1.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脱节。财政部1994年5月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地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属于会计电算化初级教育层次。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只是当做一门计算机技能操作课,没有与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联系起来。主要特征是:与传统的会计课程相割裂,并完全游离于会计课程之外。传统的财、会、审课程仍然处于手工作业环境,唯会计电算化才能表明会计课程已引入新的技术环节,需更新传统的程序与方法。很多学校只是以上岗证电算化考核部分的内容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很不全面。财会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而ERP软件的会计模块集成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仅仅靠一门课程根本不可能熟练掌握全部的会计功能。

2.课程教材与职教特色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基本上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倾向于理论化、抽象化或类似于某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教材内容没有涉及相关的财务知识,以至于有些学校安排计算机教师承担课务,《会计电算化》成了计算机操作课。

3.财务软件与社会经济脱轨。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使用的财务教学软件与现行会计制度有较大差距。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不通用或落后版本的软件,致使会计科目不能及时更新、财务软件附带的计算器常出错、某些特定的模块操作只有一种输入法,单机版的操作与网络版有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加大了再培训周期和成本。

4.单一的实训形式与实际工作脱轨。许多学校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证需求,将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分开。课堂上只讲与考证有关的模块,如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工资薪金等,不能全方位地模拟会计工作流程。在综合实训这块教学内容,也只是开设手工账务处理,没有全盘考虑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学生容易淡忘所学内容。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边讲一边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操作一遍就算结束。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没有从实训角度让学生模拟实训。此外,课程计划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一般安排在学完“基础会计”后的二年级第二学期,一共60课时。学完后,后续的课程学习再也不涉及会计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改的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岗位的高素质初级技能性人才。根据上述就业岗位,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上岗后的专业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日常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上。学生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和掌控能力将直接在实际工作得以检验。所以,设置课程时,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训是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涉及软件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点到为止即可。

2.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当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各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媒介。所以,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不能只作为满足学生考证的一门独立课程,应将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融汇,贯通于整个就学期间。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均采用ERP软件,它集成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中,应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相应的模块操作进行对照练习。完成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上机操作完成在ERP软件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并能具备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

3.强化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间短,学生实际操作不足的特点,可以考虑增设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这是因为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相互融合后,会计电算化相关实训项目分散到各门课程中,自身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无法体现。因此,《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该项目应涵盖会计电算化所有分项实训项目,贯穿全部课程内容。教学该课程时,将学生按岗位来划分,分别担任出纳、工资核算、财物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财务档案管理等。构建一个虚拟的财务部门,一起完成实训项目。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3

随着我院示范校建设的步伐,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也随之要做相应的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科学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按具体会计职业岗位设置核心专业课程,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关键词]

职业能力;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达到初级会计师的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实践技能差调查发现,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基本上是理论—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校企之间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单项实训层面,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集中地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实践操作系统性差。专业技能训练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尚未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灵活性差,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尚未建立突出实践技能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仍以笔试理论文化知识为主,没有突出行业职业技能训练的企业考核,没有把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

1.2校企合作开展不力,校外实训基地难以落实,实习锻炼达不到预期目的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很难实施,大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签署了“友情式”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该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往往不可能,顶多是实习基地参观实习,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原因是由于学生业务不熟,既不能给公司增效,又增加单位的负担,加之公司财务人员不愿意学生接触他们的财务机密,更不愿意主动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即便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了实习单位,但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校企合作只是纸上谈兵,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落不到实处,达不到预期的实践锻炼目的,这严重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质量。

1.3理论课比例大,模拟实训室缺乏仿真性与系统整合性通过调查,现阶段90%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会计实训室及电算化实训室,但70%未能达到仿真要求和学生实验需要,只不过是一些电脑加几个软件,缺乏会计工作环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达到分组轮岗轮训的目的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更何况手工记账资料与电算化资料截然分开,缺乏系统整合性,这样手工实训结果不能得到计算机的验证,学生也就无从体验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更谈不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了。

1.4专职教师技能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考取了会计师以上职业资格,获得了“双师”职称,但是不具备双能力,实践技能薄弱,由于没有到企业从事一定年限的会计工作,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再者一些老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缺乏会计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相关问题的处置能力,指导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解答不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各高校财会专业也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但是,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典型通用会计软件的实践性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想讲授理论知识又想讲授软件操作,结果往往都是点到为止。

2.2课程内容设置落后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3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讲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程序化,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创造性思维能力被忽略了。

2.4实训教程质量不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本课程需要有高质量的配套实训教程。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教材质量普遍不高,教材中所举软件严重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或者教材中是对各个会计软件泛泛地讲,没有针对哪一个软件详细讲。会计电算化教材本身质量尚且不高,实训教程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既然把“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3.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具有职业针对的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大多是单项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岗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故实践考核要突出实践应用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一套科学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

3.2课程体系结构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目标是建立课程体系结构的依据。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得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各门能力技能课程内容都应设计相对独立的学时,体现职业岗位性。

3.3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搞好多方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努力改变校企合作难以落实的局面,与多种企业多方向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建立比较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实际经验。重点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采用记账方式,学生一方面了解真实的企业的经济业务往来账款的会计处理等,另一方面给别的公司做账,大大提高了其实践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职业胜任力。

3.4课程体系建设与证书衔接,突出技能培养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4结语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只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方向,以岗位工作实践为方法”课程体系改革,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康莉.改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2).

[2]侯丽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10).

[3]胡莹.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1(3).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ERP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要适应时展,牢固树立专业建设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及时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和改革,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不合理、实训条件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改革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对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并不明显。实际上,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产业链,不管是以前“使用计算机记账”还是现在“使用ERP系统提供会计信息”,这些都只是会计电算化的结果,只是其终端环节。然而,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已经能够“使用ERP系统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不需要再去培养会计电算化终端环节的会计人才,应该去培养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工程其他环节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与会计专业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大部分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都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构建的,课程大部分选自于本科课程,有的甚至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几门计算机课程就变形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没有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致于造成其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严重脱节。现如今,财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然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都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软件基本上都是选择了某一种软件进行操作流程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很慢。由于学生缺乏对其他财务软件的学习和了解,导致毕业后无法较快适应所在工作单位采用的财务软件。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课堂讲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级,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本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系统化知识无法生动展示出来,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学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对使用实物模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造成一定影响,无法真正把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课堂效果甚至比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还要差。

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落后

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是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于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学生只能在公用机房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无法保证足够的实践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另外,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落后,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及时进行更新,这也造成了实训效果不理想。

5、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而且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会计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还有部分教师是“半道改行”,以前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学校还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没有时间去更新知识,也无法到企业亲身实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专业定位不准确

相对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高职院校成立较晚,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相应滞后,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导致教育教学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用计算机做账”,无非是会计专业手段的改进。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出现之前,会计专业早已经存在,而且会计专业从来就没有因为其手段的改进而改变其称谓。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会计电算化专业去取代会计专业。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基本上趋同于会计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这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2、专业设置不恰当

高职高专教育是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而诞生的新的教育层次,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借鉴本科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甚至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就是本科的“压缩饼干”,也就是课程设置类似,仅仅压缩内容。由于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学科研究有交叉和重复,有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普遍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没有脱离本科课程设置的框架,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十分严重,这也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3、专业建设的保障力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定位不准确,没有从根本上将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区分开来,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保障体系也比较薄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办学经费不足;无力购买或更新实验设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其次,专业建设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与行业、企业脱节,尽管许多高职高专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大多数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此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舍得投入经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精力开展企业工作过程研究,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1、重新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区域、不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不尽相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会计电算化专业内涵,掌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规律的专业标准,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多维度的调研和研讨,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为:要面向信息化产业链,即信息化软件的生产企业、使用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应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要明显区分于会计和信息管理。同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岗位群分析应从分析会计电算化系统入手,其人才培养应注重整个信息系统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之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很清晰了:培养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和方法、熟练应用ERP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的重诚信、强实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河南财专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树立“能力本位”课程观,将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系,调整为按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出新的课程,并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网络、系统维护、数据挖掘与管理方面的课程;二是减少高层次的会计专业课程或压缩课时;三是加强ERP沙盘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供应链实训的教学;四是加强选修课的比例,根据信息化产业链的全过程,允许学生有目的地选修相关课程。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河南财专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认知、专业、仿真、顶岗”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接轨。“认知”即认知实习,是指通过对实训基地企业的参观和校内ERP沙盘模拟实训共同完成,旨在了解企业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加深对会计账务处理过程的理解;“专业”即专业实训,是指通过使用校内实训平台进行实训,这些平台的特点是单据仿真、业务仿真,使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的掌握;“仿真”即仿真实训,是指在校内实训室模拟企业会计业务,进行单项和综合训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顶岗”即顶岗实习,是指在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业或公司参与审计及会计业务处理。

3、创新教学方法,自主研发“微课程”教学模式

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自主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微课程平台”。“微课程平台”是在知识体系碎片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而成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得以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知识被拓展碎化成了800多个知识点,录制了207个简短的操作视频,放在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利用业余的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完成老师设计和推送的任务作业,把知识点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在企业实务中进行验证和实践。因为是非常小的知识碎片,操作视频也就几分钟,学起来没有压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样把以前放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完全放到了课下,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通过“微课程平台”这种教学手段的推广,全面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循环,老师通过教学平台任务,学生领用任务,通过微课程平台学习、企业调研,小组共同完成作业任务上传至平台,老师在平台上查阅并进行点评,选出优秀学生作课堂展示、老师讲评。在这个教学循环中,课堂交给了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薄弱知识反复学习;可以把自己的任务作业上传,得到老师一对一的指导;真正的课堂上则是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仅作点评和引导。“微课程平台”削弱了教师“教”的成份,把教师请下讲台,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任务的推送者、过程的引导者、实训的配合者,师生高度互动,突出“学生讲,教师评”。

4、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在共拥有9个校内实训室和1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全可以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和实践的需要。校内实训室配有先进的模拟实训设备,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一体化的功能,平时可同时容纳上百人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完全有能力满足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能力训练的需要。校内所有机房均可进行会计类教学实训,会计类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可以进行专业课的实训,解决了该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容易脱节的问题。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新建校外实训基地。每个实训基地具有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的办公条件、满足工作要求的资料。还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办公室,以便完成制定实训计划、落实实训任务、检查实训效果等工作。

5、大力培养专业教学团队,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许多课程,是整合后的课程,需要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化专业知识,这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采取各种渠道进行专业进修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及时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提供执业资格考试帮助和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取得中高级会计职称证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到企业兼职,通过参加实践来实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申报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广泛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企业信息化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座,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备课方法、教学组织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此外,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飞:新形势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2]张小红、吴平萍:浅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 课程设置

一、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

课程设置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由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历史较短,部分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跟上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办学历史不久,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会计技术人才。通过对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展开有关课程设置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顺利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

调研对象主要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12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和13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采用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研情况结果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对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部分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从回收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看,已就业的有130人,占所调查毕业生的92.86%, 未就业的有10人,占比7.14%。毕业生就业岗位中从事会计工作的有105人,占就业的75%,其中出纳岗位占33.33%,会计核算岗位占76.19%;从事与会计专业无关岗位的占25%,主要从事文秘、销售、采购员等岗位;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性质主要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工作所在地主要集中在惠州、深圳、东莞、广州四个城市。

有53.57%的毕业生认为目前最欠缺的是工作经验或职业资格证书;有21.43%毕业生认为最欠缺的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有17.86%毕业生认为最欠缺的是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于认为最有用的实践技能,有46%的毕业生选择计算机、英语及写作能力,有28%的毕业生选择会计电算化技能,有20%的毕业生选择财务管理技能,还有6%的毕业生选择审计技能。

由以上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分析可知,我校会计电算化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中从事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员等岗位,这与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符合。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校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2015年1月至3月,对我院12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和13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4份。根据问卷调研内容分析如下:

1. 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的分析

对所学专业课程的满意度方面,有20%的同学选择比较满意,68%的同学选择一般;仅有1%的同学选择非常满意;对于课程学习中最不满意地方,有45%的同学选择实训实验条件,有25%的同学选择教师队伍,有18%的同学选择教材,有12%的同学选择课程考核方式;对于使用的专业课程教材,有84.29%的同学认为教材偏重理论实务操作性不强,有15.71% 的学生认为教材整体质量不高,只有1%的学生认为教材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务操作;学生认为对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帮助大的课程主要有《税法》、《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学生认为对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帮助不大的课程主要有《经济应用数学》和《财政与金融》。

2. 对学生会计考证情况的分析

学生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比例为87%,已通过会计从业考试的比例为32%;在会计从业考试三个科目中,学生反映最难通过的科目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其次是《会计基础》;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每周2个学时的安排是否合理,有75%的同学选择不合理,有25%的同学选择非常不合理。

3. 对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大赛情况的分析

对于是否听说过会计专业技能大赛,有60%的同学选择听说过,有40%的同学选择未听说过;对于参加技能大赛对所学专业课及技能是否有帮助,有64%的同学认为有很大的帮助,32%的同学认为帮助一般;仅有4%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小;对于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参加会计技能大赛,有35%的同学愿意参加,25%的同学不愿意参加,还有40%的同学选择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分配安排。

综合以上调研情况,说明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对会计岗位技能训练还比较薄弱,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安排不太合理,课程教学内容还未实现“课证融通”,学生对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不高。

四、调研对改革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及时间安排

课程设置第一学年应注重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证方面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适当增加《会计电算化》课程学时,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第二学年应强化《财务会计》、《纳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训练;第三学年应开设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如增开《营改增税务专题》、《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

(二)落实“课证赛融通”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应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紧密结合,同时把会计技能竞赛项目融入到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驱动增强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专业课程的试题考核方式,考试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如对专业课程的考试, 将选择判断题改为灵活的案例分析题,采用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几种形式的上机考试。对《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实行以证、赛代考(免考),提高学生会计考证的通过率和参加会计技能大赛的积极性。

(四)校企合作开发会计类仿真实训教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很少结合会计工作过程进行编写,教材内容跟不上现实的步伐,比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会计业务处理很少有教材涉及。学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结合会计业务领域的新变化,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仿真实训教材。

(五)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活动

将会计实践教学时间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鼓励和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探索开展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每学期开设《创业教育》、《摄影艺术欣赏》等人文素质选修课,开设会计精英班,让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企业进行记账、纳税申报、财务策划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在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时,应以会计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设置专业课程,根据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岗课证赛”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曹扬,穆成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特征、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2]刘洪海.课证赛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

[3]明光兰.基于职业资格考试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财会教育,2013(08).

*本文为2014年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于“岗课证赛融合”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LXB-03。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6

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目标入手,以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就业为导向,阐述了现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随着新时期会计学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因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务实、实用型人才。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学习了专业课程,但到了工作单位适应不了单位需求。这些的问题绝非个别现象,这也暴露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实效性。因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比较模糊,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电算化教学课程时缺乏实效性,课程之间也缺少衔接。此外,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建立较短,缺乏成熟的经验来借鉴,对设置哪些专业课程、学习哪些知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实践、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专业技能和就业总体规划不明确,这就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混乱。

2.教学实践环节滞后,重视不够。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现在大部分院校对实践课缺乏足够重视,课时安排严重不足,这从客观上严重影响对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标准化的实践硬件,例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由于计算机数量不足,因此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更制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实践教材选择滞后。现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用书选择上严重滞后,很难体现时代性。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软件也仅仅提供了一些非基本操作,缺乏时代性。所以,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适于实践实训教学的教材尤为必要,但这对于实训教师来说是非常繁重和精细的工作。

4.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是制约教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据相关部门研究,现在高职院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的教师中很多并不是本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学习过会计和电算化相关知识,真正本专业出身的综合性型专业教师很少,很难适应新时期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随着一些大型数据库在企业财务会计软件中的推广和应用,以及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引进与完善,这些都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更新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现在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主要还是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任务中包含高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包含高职学生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这样学生通过完成被分解的教学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知识体系掌握不到位,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注重解决的问题

1.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原属于会计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财会中不断应用,于是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更要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确定教育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有效定位的前提下,有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加强知识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的有效结合,培养出具较强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新时期综合性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是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这给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2.重视实践教学,做好实践设计。这一专业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培养他们就业能力为导向,不断推荐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创新。会计电算化实践课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两部分。教学实践要围绕财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组织,能够通过实践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课程设计则作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续,在有效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强化训练,通过学生亲身操作,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忽视的知识点,对所学课程做延伸性归纳和总结。

3.解决实训教材缺乏的问题。会计电算化需要立足企业及借助软件平台实现其价值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科学有效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其实践课课时,这些都是决定实训课实效的重要因素。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很少,并且质量很让人担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实效,要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自主编写实训教材,使其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实效。

4.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面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理论知识和技能滞后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自学;院校还要把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提高作为教师的重要考核指标。只有不断探究、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把最前沿、最实用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教给学生,才能实现会计电算化培养目标,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要求。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会计师和软件工程师给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也可以把实训教师送到大型公司锻炼,参与公司财务系统的管理工作,这样能够把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高实训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技能;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58-0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脱离了账务手工操作,普遍采用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系统应用的简称,是应用电脑替代人工记账、结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中职财会专业教育在明确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尽快适应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建构,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优化配置专业课程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财会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会计核算工作由当年的“珠算”被现在的“电算”所替代,不仅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会计工作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现代财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业已成为一门融汇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会计学的其余几个核心分支一样,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1. 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脱节。财政部1994年5月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地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属于会计电算化初级教育层次。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只是当做一门计算机技能操作课,没有与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联系起来。主要特征是:与传统的会计课程相割裂,并完全游离于会计课程之外。传统的财、会、审课程仍然处于手工作业环境,唯会计电算化才能表明会计课程已引入新的技术环节,需更新传统的程序与方法。很多学校只是以上岗证电算化考核部分的内容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很不全面。财会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而ERP软件的会计模块集成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仅仅靠一门课程根本不可能熟练掌握全部的会计功能。

2. 课程教材与职教特色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基本上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倾向于理论化、抽象化或类似于某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教材内容没有涉及相关的财务知识,以至于有些学校安排计算机教师承担课务,《会计电算化》成了计算机操作课。

3. 财务软件与社会经济脱轨。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使用的财务教学软件与现行会计制度有较大差距。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不通用或落后版本的软件,致使会计科目不能及时更新、财务软件附带的计算器常出错、某些特定的模块操作只有一种输入法,单机版的操作与网络版有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加大了再培训周期和成本。

4. 单一的实训形式与实际工作脱轨。许多学校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证需求,将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分开。课堂上只讲与考证有关的模块,如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工资薪金等,不能全方位地模拟会计工作流程。在综合实训这块教学内容,也只是开设手工账务处理,没有全盘考虑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学生容易淡忘所学内容。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边讲一边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操作一遍就算结束。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没有从实训角度让学生模拟实训。

此外,课程计划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一般安排在学完“基础会计”后的二年级第二学期,一共60课时。学完后,后续的课程学习再也不涉及会计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改的策略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岗位的高素质初级技能性人才。根据上述就业岗位,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上岗后的专业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日常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上。学生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和掌控能力将直接在实际工作得以检验。所以,设置课程时,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训是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涉及软件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点到为止即可。

2. 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当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各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媒介。所以,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不能只作为满足学生考证的一门独立课程,应将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融汇,贯通于整个就学期间。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均采用ERP软件,它集成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中,应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相应的模块操作进行对照练习。完成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上机操作完成在ERP软件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并能具备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

3. 强化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间短,学生实际操作不足的特点,可以考虑增设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这是因为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相互融合后,会计电算化相关实训项目分散到各门课程中,自身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无法体现。因此,《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该项目应涵盖会计电算化所有分项实训项目,贯穿全部课程内容。教学该课程时,将学生按岗位来划分,分别担任出纳、工资核算、财物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财务档案管理等。构建一个虚拟的财务部门,一起完成实训项目。

总之,在中职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中,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南.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术论丛,2009,(1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韦沛文,覃杰宏.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内容比较分析与改革建议[J].会计研究,2003,(11).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8

【关键词】实训 职业学校 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涉及会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财务法规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现在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到我国的各个企业和事业单位中,这就要求我们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而职业学校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作为一名财会专业的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上下一番工夫,使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技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一、对会计电算化地位的重新认识

据了解,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专业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里不乏学校加大对对口升学导向的原因,更有学校的实习实验设备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篇1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财务软件的能力,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适应企业电算化岗位的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性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