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4 17:45:00浏览:495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1

精神病是一组常见病,多数患者知识缺乏,服药依从性差,病情迁延,复发率高,为此河南省南阳市精神病医院实行了多样化入院宣教。入院宣教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自我区运用了多样化入院宣教后,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用药依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4至2009年7月住院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40例,年龄18.5~35.2岁,职业:学生13例,工人13例,农民14例。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16例,躁狂症14例,抑郁症7例,分裂样精神病3例,文化程度均为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观察组40例,平均年龄18.3~36岁,职业:学生13例,工人13例,农民14例。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15例,躁狂症12例,抑郁症9例,分裂样精神病3例,文化程度均为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疾病种类、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院宣教内容和方法

1.2.1 入院宣教内容 包括介绍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病房环境、个人物品保管、注意事项、医院规章制度、病因主要临床表现、饮食知识、各种化验、检查的注意事项、做醒脉通治疗的优缺点及不良反应、药物及不良反应、康复治疗的作用及种类、如何预防疾病复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2 入院宣教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情况包括爱好、并发症、生活习惯、生理程度、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对照组采用传统入院宣教方法,由责任护士给患者作一对一的口头宣教,观察组采用多样化入院宣教方式,除常规口头宣教外,同时把宣教的内容以极板报、图片、书面、手册的形式表达,也可以以小组讨论、个体式讲座形式、多媒体、宣教图像形式表达,以利于患者加深印象。

1.3 满意度评价 对两组患者在出院日发放入院宣教满意调查表,由患者自己在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中选择一项打√,调查表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对照组的总体满意率为77.5%,观察组的总体满意率为97.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对入院宣教满意度比较(例,%)

内容观察组(n=40)对照组(n=40)

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入院介绍

责任护士接待37(92.5)3(7.5)030(75.0)10(25.0)0

介绍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37(92.5)0(0)030(75.0)10(25.0)0

介绍病房环境及医院制度38(95.0)2(5.0)029(72.0)11(27.0)0

疾病知识宣教

病因主要临床表现38(95.0)2(5.0)026(65.0)14(35.0)0

饮食知识38(95.0)2(5.0)026(65.0)14(35.0)0

多种检查的注意事项38(95.0)2(5.0)029(72.5)11(27.5)0

药物及其副作用35(87.5)5(12.5)025(62.5)15(35.0)0

康复治疗的作用及种类36(90.0)4(10.0)027(67.5)13(32.5)0

如何预防复发39(97.5)1(2.5)029(72.5)11(27.5)0

入院宣教总体满意度39(97.5)21(2.5)031(77.5)9(22.5)0

3 讨论

3.1 入院宣教的重要性 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是一个整体护理过程,入院宣教是整体护理的第一步,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1],通过对患者介绍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环境、制度、疾病特点,使患者能更快适应环境,通过对疾病知识宣教,使患者了解精神病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能更好地配合医生、护士做治疗,安心住院。

3.2 多样化宣教方式提高宣教效果 通过多样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全面、通俗地了解到了精神病知识,加深了印象,寓教、寓乐使其愿意参与其中,并能联系自己的病情及行为,

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市精神病医院

提高了宣教效果。

3.3 多样化健康宣教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用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对照组的入院宣教方式只采用单一的口头讲解,方式单调,缺乏个性化,使患者认识不深刻,观察组在口头讲解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宣教图像、板报及小组讨论、个体式讲座、多媒体的方式,对健康教育内容起到巩固、强化作用,由于对疾病相关知识加深了了解,患者更能主动地配合治疗,因此亦提高了患者对入院宣教的满意度,提高了用药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家庭干预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02

Clinical cure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the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analysis

Man Xiao-qin

Tai’an Wental Health Center,Shandong Tai’an 271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amily intervention for schizophrenia after discharge prognosis.Methods The 80 cure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0 study cases and 40 control cases ).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as much as possible to maintain the type and dose of antipsychotics unchang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only subjected to the general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The efficacy were assessed by BPRS, SDSS, ADL and result contrast table of recur, re-hospitalization, again employment.Results he study group society ability defect is lower (P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family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analysis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运用生物治疗结合心理社会干预手段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康复精神医学的潮流方向,如何开展有效的家庭干预等心理社会干预,延缓或减少社会功能的损害与精神残疾程度,使其回归社会,是近年来精神卫生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探讨个别化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对我院痊愈出院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随访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对象为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来自泰安市的首发或复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0例,均为女性,均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上。排除:(1)患严重躯体疾病;(2)药瘾和酒瘾者;(3)孕期或围产期患者。全部病例服利培酮、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均以临床痊愈出院。随机分为实验组(个别心理指导与认知行为治疗+抗精神病药)和对照组(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抗精神病药)。两组出院后尽可能保持药物种类和剂量不变。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例干预前平均年龄分别为(23.6±6.2)岁和(24.8±5.4)岁,未婚及已婚分别为23例,17例和25例,15例,平均病程分别为(17.2±14.5)月和(16.2±13.1)月,平均住院次数分别为(1.8±1.4)次和(1.9±1.6)次,本次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2.5±11.6)天和(75.8±14.6)天。出院时维持治疗药物分别为:利培酮13例和14例,平均剂量分别为(3.1±1.3)mg/d和(3.2±1.6)mg/d,氯丙嗪18例和16例,平均剂量分别为(272.6±85.2)mg/d和(273.2±83.7)mg/d,氯氮平9例和10例,平均剂量分别为(255.2±65.2)mg/d和(262.1±72.3)mg/d。诊断分型分别为单纯型4例和3例,偏执型23例和25例,青春型5例和3例,紧张型5例和7例,其它型3例和2例。

两组在平均年龄,未婚和已婚例数,平均病程、平均住院次数,本次平均住院时间,维持治疗药物种类和平均剂量,以及诊断分型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两组病例进行家庭干预2年。

1.2 方法

1.2.1 家庭干预内容 与实验组患者及家属签订协议,首次干预于出院后第一个月末进行,随后每隔2个月上门随访,必要时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回医院复查。动员家属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对患者干预及重点训练行为。实施方法:①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如疾病性质、症状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强调诱发疾病复发的有关因素,让患者及其家属识别发病先兆症状,正确认识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性。识别药物常见毒副反应以及简单处置方法,掌握药物自我管理方法。②动员患者家属加入改进人际交流缺陷的社交技巧训练过程,训练家庭更有效的沟通。通过示范,角色扮演和提供反馈信息的方法,训练患者语气、声调、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姿势动作等行为,教会病人用眼睛接触和改进非言语性行为以及言语表达等方式,消除行为不适当和回避社会场合问题。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描述事件过程的细节。③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日常遇到的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心理危机。④每季度组织患者与家属来医院举行家庭聚会,相互介绍经验,以促进患者恢复各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照组只是半年一次家庭随访,仅施以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

1.2.2 疗效评定 参加测评的小组由有经验的精神科护师和医师组成,经过统一的培训,由精神科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对两组病人于出院后第一个月(即干预前),第12个月和第24个月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测评,并在干预过程中记录两组复发,再住院、再就业人数。复发标准:①出现明显精神症状;②BPRS≥28分[2]。

1.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各量表评定结果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两组患者BPRS、ADL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和病残率很高的重性精神病。在运用生物医学手段控制急性的精神病症状后,如何提供一种连续的全面的精神康复以控制精神症状,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精神卫生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方向。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社会干预尤其是家庭干预对精神病康复的重要意义,普遍开展各项涉及心理教育的家庭干预措施[3],也有学者认为:出院后两年是精神分裂症复发危险期,在影响疗效巩固的因素中,家庭干预当属首位[4] 。在我国,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属住在一起,家庭成员对患者承担了生活料理和协调与社会的联系,家庭成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势必影响患者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由于家庭成员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迫切需要得到精神科医务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精神科医务人员来说,充分利用患者的信任和家庭资源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两年的家庭干预发现,个别化家庭干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下问题:(1)通过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的教育,使病人及家属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掌握了常见的药物副反应及简单处置方法,熟悉了如何预防复发及复发先兆的表现。(2)通过家庭心理及认知行为指导,使他们能正确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适当地宣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3)通过交流缺陷的社交技巧训练,提高了他们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改善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在干预后其复发率、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均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这也提示我们从事精神科的医务人员,今后应加强心理治疗技术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便于开展更全面、更深入、更富有成效的精神康复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163,166

[2]陈景清,朱海燕,李秀英,等.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与复发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74

[3]顾牛范,王祖承.精神医学进修讲座[M].第3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18-346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3

任何“想不开”的事都可能导致“病从脑入”,对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都是一种“内耗”,它对于个人是一种“精神内耗”,使学习、工作效率显著降低,而且会影响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是心理健康的大敌。

1998年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探讨研究了许多精神病学的重要课题。涉及到许多如何预防“病从脑入”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指出:抑郁症是造成全球残疾类疾病的主要原因。在满20岁的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近20年来呈迅速增长之势,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此病,即1%的人在受此病之苦。

初中生小华上课时“思想开小差”,因为她反感曾经点名批评她的王老师,故意让自己想点儿快乐的事,她竟然想起了在电视中看到的一部动画片,立即心驰神往,以至于老师提问时也不知道回答什么问题。17岁的高中生小吴,因为中考时成绩不够理想,没能进入重点中学,看到有些原来比他成绩差的同学都上了重点中学,他心里极不平衡,感到脸上无光,十分自卑,学习上总是打不起精神来,他患了轻度的抑郁症。

小巩与女友分了手,是因为两个人在观念和兴趣上有很大分歧,虽然他提醒自己这算不了什么,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他总是无法摆脱女友的影子,她的音容笑貌时时在眼前出现,使他心神不定。烦躁,失眠,精神不振,他感到自己全身到处都不舒服,便经常跑医院看病,无法正常工作,他患了“疑病性神经症”。杨女士下海已经五六年了,获得极大成功,但她忽然产生一种危机感,整日焦虑不安,经常反省自己,生怕一步走错,使自己苦心经营的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她患了“焦虑性神经症”。梁大爷退休几年了,老两口相处和睦,可是最近老伴总是疑神疑鬼,说梁大爷另有“相好的”,为此老两口常常拌嘴,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可梁大爷不知如何摆脱困境,其实,是老伴患了“老年性精神病”。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很常见,对于青少年来说,多是因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因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维。需要给以必要的心理辅导。而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是心理障碍,或是神经系统存在某种轻度失调,是神经性抑郁、焦虑和恐惧等症状的表现,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老年人则特别要警惕,有些症状可能是老年性精神病的典型表现,必须尽快到精神病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难以应付的事。许多人天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好像自己是一个蹩脚的走钢丝的演员,怕走空了摔下去,怕喝倒彩丢面子,怕演砸了丢饭碗。思前想后,顾老虑少,终日忐忑不安。诸如怕下岗和已下岗难再求职,子女教育和升学就业,住岛和买房,人心莫测和人际交往等问题,常使人无可奈何;污浊的空气、含有有害物质的水源、垃圾以及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使人“如履薄冰”,精神的疲惫大大超过躯体的疲劳,因此,这是一种可怕的“精神内耗”。哪一方面稍有疏忽,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难以招架。这一切均会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若不具备很好的、随时调整心态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的将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4

【摘要】 目的 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 将116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陪护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各58名,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未实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陪护家属在患者入院3d内和陪护1mo末分别进行评定,并随访1a。 结果 研究组健康教育1mo末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1a后复发率、服药依从性及医患纠纷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1mo末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1),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1)。结论 健康教育是一项既可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又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亲属;健康教育

Effect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accompanying dependants of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accompanying dependants of schizophrenics in hospital. Methods 116 accompanying dependants of schizophrenic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study group were conducted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ll subjects were tested with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in first 3 day and after 1 mon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followedup for a year. Results The mean scores of both SDS and SA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ime being hospital, relapse rates after 1 year and complia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mental health of relatives ,and increased compliance of patients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vent relapse.

【Keywords】 Schizophrenia;dependant; health education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明显影响其家属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患者的康复。加强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减轻其心理负担,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我们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1~3月在我院住院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16名患者的陪护家属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住院陪护满1mo;(2)排除有精神病史及严重躯体疾病者。将入组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各58名。研究组男39名,女19名;年龄21~58a,平均39.48±10.21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8名,中专15名,高中18名,初中及以下17名;与患者关系:父母26名,配偶28名,子女4名。对照组男37名,女21名;年龄20~59a,平均41.03±10.54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9名,中专15名,高中15名,初中及以下19名;与患者关系:父母23名,配偶22名,子女13名。两组上述因子经t检验和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研究组:给予健康教育,由精神科医师每周≥2次讲授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预后及如何预防复发等相关知识,将相关资料汇编成小册子增阅陪护家属,并随时回答亲属的提问等。对照组不进行健康教育。

1.2.2 评定工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陪护家属在患者入院3d内和陪护满1mo末分别进行评定。测试前由研究者讲解统一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评定。对文化程度低者,由医师用中性语气诸条讲解,再由其独立作出评定。对每位患者出院后1、3、6mo及1a采用电话、书信或来院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对复发住院者则详细询问其复发的原因。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陪护亲属SDS、S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略)

注:χ2/t检验,组内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

表1显示,两组健康教育前SDS、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健康教育后SDS、S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入组1mo末SDS评分显著下降(P<0.01),SAS评分显著增加(P<0.01)。

2.2 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5.38±15.21d,对照组为68.58±16.21d。经t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2.29,P<0.05)。

2.3 出院时疗效判定 研究组:痊愈15例,显著进步30例,有效8例,无效5例;对照组:痊愈12例,显著进步2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60,P>0.05)。

2.4 出院1a后随访 研究组完成1a随访者53例,其中定期检查、坚持服药者46例,未坚持服药或间断服药7例;对照组完成54例,其中定期检查、坚持服药者36例,未坚持服药者18例。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05,P<0.05)。研究组复发9例,对照组复发19例,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4.76,P<0.05)。

2.5 发生医患纠纷比较 研究组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3例,对医护质量质疑者3例;对照组发生争执9例,质疑6例。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4.71,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亲属及周围社会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对其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有关文献认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问题较突出,尤其是焦虑、抑郁情绪[1,2]。本研究显示,住院精神分裂症陪护家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抑郁情绪。其可能原因是家属缺乏有关精神病常识,当某一家庭成员患病后,使他们在经济、精力上蒙受损失,增加家庭的负担。而负担的存在,扰乱了原有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承担了更多的义务与责任,使他们的社会活动受到限制,产生不良心理感受[3]。而这些不良心理反映的存在,增添了他们对患者的批评、怨恨、误解和他们的无助感,加之缺乏有关精神病学常识,会反过来影响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后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有关精神病常识方面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研究组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医患纠纷和预防复发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原因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实施精神病常识方面的健康教育后,使亲属对疾病的诊断、症状、治疗、病因、药物反应、预后及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使他们对患者的一些病态言行有了较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亲属与患者、亲属之间、亲属与医护人员之间关系更为密切,这有助于减轻亲属的隔离感和无助感,有利于他们的情感疏泄和减轻因对患者的误解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增强了他们对患者治疗的信心,可明显改善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3]。通过健康教育,既提高了家属对患者的护理能力,改善了对患者的态度,减少了对患者的怨恨、愤怒和批评,改变了不合理期望,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增加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又增强了家属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意识,从而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有报道表明[4,5],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对精神病知识了解的程度越高,越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对其实施有关精神分裂症常识的健康教育,既可明显改善亲属的心理状况,又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等,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包锡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情绪障碍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71

[2] 王刚平,颉瑞,王华永.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山东精神杂志,2003,16(1):34

[3] Lelf J.Berkovoitz R,Sharit N,et al.A strial of family V:a relatives for schiiophrenia[J].Br J Psychiuty,1989,154:153

[4] 何蕊芳,李忠义.家庭教育和认知领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三年随访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3):227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5

我开始和老人交谈,老先生用近乎耳语的声音缓慢地讲述着他的感受:从繁忙的会计工作中退下后,开始时感到异常的放松,但时间长了却感到无所事事;先前工作时,有时子女儿孙周末前来看望老两口时感到很累很乱,现在反而感到心里没着没落的,对子女的一些做法也看不惯,如认为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总买衣服、下馆子。

久而久之逐渐变得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做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疲劳,吃不下饭、入睡困难;时常感叹自己的命不好,生活得不如其他老人快乐;烦躁的时候在家里来回溜达,脾气大,有时为小事大动干戈,摔东西;各种躯体的不舒服感觉都出现了。末了,老人问:“大夫,我有精神病吗?别人得精神病都是又打又闹,我可从来不这样,而且我看见人多就烦,更不愿意多说一句话。”

听了老人的讲述,我微笑着告诉他:“并不是每一位精神病人都会打闹,您得的就是一种不打不闹得病,叫抑郁症。”同时又告诉他,抑郁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病,类似于普通内科的小“感冒”,只要治疗及时得当,抑郁症状会很快缓解。

抑郁症疏于治疗的原因

抑郁症在一般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3年北京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2.5%,其中抑郁症占绝大部分比例。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多见。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抑郁症的患病率如此之高,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很少听说了谁患抑郁症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是一种疾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生活和工作中有了一些波折,出现情绪异常是正常现象。其次,即使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障碍已经影响到了生活质量,但出于对精神病院的恐惧感和到精神病院就医的羞耻感,使有抑郁情绪的人对精神病院望而却步,或者到综合医院治疗自己的躯体不适,使得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还有,普通医务人员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很低,即使意识到了患者有情绪问题,或者治疗不充分,或是对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制了解不充分,造成精神科药物尤其是抗抑郁剂的滥用。最后,我国缺乏基层的,尤其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使得很大一部分伴有抑郁心境的患者得不到最早期的治疗。

老年人容易患抑郁症的原因

1.社会角色的改变 最常见的诱因往往是退休后社会生活范围缩小,与同事间的交往中断,人与人之间阻隔,有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

2.家庭结构的改变 家中子女已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学习,甚至婚后分家单过,使老年人感到寂寞孤独。

3.触景生情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年龄阶段,生活负性事件会不断出现,如丧失配偶、亲朋好友死亡以及家庭矛盾、意外事件等诸多因素都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

4.个性特点 患抑郁症老年人,患病前多有固执已见、依赖性强、心胸狭窄、办事认真等性格特点。

老年人抑郁症的特点

和年轻的患者相比,老年人的抑郁有其自身的特点:

1.躯体不适明显,主要表现为⑴心血管系统。多诉说心慌气短、胸部憋闷等症状。⑵消化系统。自诉腹部胀满、胃口不好、反酸水、便秘等胃肠功能性紊乱的症状。⑶睡眠障碍。⑷自主神经系统。有些患者的主诉是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以及感觉异常,如皮肤烧灼感、出汗多、身上有气四处乱窜等。很多老人都自觉是躯体疾病,反复到综合医院治疗,但效果不显著;

2.烦躁焦虑突出;

3.记忆力下降;

4.强烈的自卑感;

5.抑郁的情绪并不突出。

老年期抑郁症自杀行为与青壮年患者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顾虑重重,把自己死后的各种可能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考虑好,一旦采取自杀,态度坚决,自杀的成功率一般比青壮年的抑郁症患者要高。未经过治疗的抑郁症使患者深陷在自杀的危险之中。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人的自杀率要高两倍多。

老年人患了抑郁症如何处理?

首先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悲观失望,要坚信: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

要到正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就诊,那里的医生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老年期抑郁症治疗的药物选择要特别慎重,应选择副作用小、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开始小剂量应用,缓慢加量。治疗的剂量要比青壮年患者低,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发生意外。

患了抑郁症是十分痛苦的,所以需要家属和医生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严防自杀和自伤。

抑郁症状缓解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这对于预防复发十分有益,切忌自行停药。

平时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在抑郁情绪明显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应及时入住精神病医院。

老年人如何预防抑郁症?

由此可见,老年人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是多么重要了。

1 应尽量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不会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培养有利于健康的业余爱好,保持健康快乐的情绪。

2 治疗躯体疾病,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要知道,很多的躯体病以及治疗躯体病的药物会引起情绪异常。

3 家人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应尽可能地体恤关爱病人。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为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从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商丘市精神病医院)出院的痊愈显著进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6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及躯体疾病、酒精及药物滥用者。随即分为干预组(药物治疗+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干预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28.3±8.1)岁,病程(6.1±3.4)年,复发次数(3.1±2.3)次;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28.9±7.6)岁,病程(5.8±3.1)年,复发次数(3.4±2.5)次。经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也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1.2.2 复发标准 以出院3个月后再度出现任何阳性和阴性症状,且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中分值≥3分,持续时间超过1周为复发。

1.2.3 干预措施 采用讲课及训练的方法,由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干预。(1)采取集体与个别心理干预:对待病人在康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每次30~60 min,内容有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病症、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学会药物自我处置方式等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了解复发的征兆及自我应对方法、教会病人如何调节自我情绪、如何预防疾病复发等知识。(2)社交技能训练:采用讲课、讨论、角色演练的方法,每2周1次,每次60~90 min,使病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询问及求助等社会技能。(3)家庭干预:每月1次,每次不少于40 min,为家属讲课向家属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讲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护理方法、对病人行为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教会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及复发的早期征象和应对方法。有特殊问题时与医务人员联系,持续时间2年。

1.2.4 评定 对照组患者只给予维持量抗精神病药物,不作任何干预;干预组除坚持服药外给予综合干预措施。两组分别在干预的第3个月末、1年末、2年末进行DAS和PANSS评分,随时记录复发情况,干预结束时统计复发率。

2 结果

2.1 两组DAS评分比较 干预开始后3个月时,两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在1年和2年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社会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PANSS评分比较 干预开始后3个月时,PAN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而在1年和2年末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复发情况 干预的2年内,干预组复发12例,对照组复发34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77,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复发性疾病,多次复发可导致社会技能下降,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目前,在我国精神分裂症住院后多采用关闭式管理,忽视了对病人社会能力的培养,致使病人出院后适应不了社会环境,造成多次复发。因此,积极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环境,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心理社会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于评分和PAN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精神症状好转及社会功能恢复和保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干预期内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积极的进行综合干预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减少复发,使病人保持应有的社会功能,掌握健康的生活及社交能力,从而防止病人社会技能的下降,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显著效果。

本调查结果与国内外有关心理社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报道一致,因此随着医务人员及家属对心理、社会、家庭干预的重视、掌握与运用,更加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复发原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OP(b)-135-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它具有的高复发的特点能够严重伤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劳动能力,复发常常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脑损伤,是精神分裂症致残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在常规临床治疗情况下,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的第1年内复发,8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C20。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这个复发比率简直是灾难性的。寻找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和改善预防措施,一直是业界努力的方向。

1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关因素

现代精神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除疾病本身的客观因素如病前性格缺陷、家族遗传史外,能否有规律地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和家庭环境治疗,是影响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

1.1 依从性差

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患者复发率为40%。而未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因此,患者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我国精神科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对治疗的不依从或部分依从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和再住院的最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在患者、家属群体中有30%的被访者承认在治疗过程中曾经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来自医生组的调查数字则更为悲观,医生认为有四成的患者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有1/4的患者曾经忘记服药。

1.2 物质滥用与复发

许多研究发现大约一半达到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时也符合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多数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合并物质滥用者的复发率远远高于未合并物质滥用者。

据报道,持续使用酒精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结局是一个不利因素。最常见的物质滥用为酒精滥用,患病率为17.4%和34.6%。从具体的成瘾物质方面考查,在现在和既往住院精神患者中为了达到心情愉快、放松和消除烦闷而使用酒精的为45%~60%。

1.3 家庭照料不周

家属虽然长期承担着对患者基本生活的照料任务,却往往不知道如何照料患者,如何对待患者的异常言行和如何提供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同时,对患者家属而言,照料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就是一种相当沉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常常表现出焦虑、内疚、烦恼和沮丧等情绪反应,不能正确对待患者的异常行为。有的是过分地关注和保护患者,减少了患者与社会的接触,使患者复发率大大增加。研究说明,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患者,复发率较低,而离婚和独身者复发率较高。被朋友、邻居和家庭歧视,工作机会减少,会使患者病情加重。

1.4 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特别在幻听、幻视、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伤人、自伤、自杀、毁物行为,破坏家庭、社区、工作单位的和谐和正常秩序,给家人、邻里、同事造成伤害,甚者影响社会治安。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他们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缩,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而学习、工作、家庭遭受排挤或挫折,生活质量下降,这给康复期患者以双重挑战。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当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及相关的社会矛盾时就会复发。

1.5 季节变化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周期性行为紊乱,并且还有一定的季节性,如躁动不安、攻击或暴怒等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怀孕的季节有关。因为在冬春季节(特别是初春),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多种病毒活动最为猖獗。此时怀孕,将导致孕妇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使孕妇的感染概率大大增加,直接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20%的精神分裂症。是由母亲产前感染导致的。中国古代有“腊月不娶、正月不嫁”之俗,从生殖健康角度抑制冬季怀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以前归咎于神经或心理缺陷的部分精神疾病,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最为明显。因为感染会直接或通过触发免疫反应而干扰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甚至可能误导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大脑的神经元。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布朗称:如果孕妇在怀孕早期或中期感染了流感病毒,其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将是正常情况的3倍;如果流感发生在怀孕的头3个月,概率则会猛增到7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春季精神疾患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高、低,天气晴、雨和气压高、低等变化无常,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加上天气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引起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

2 精神分裂症如何预防复发

2.1 坚持服药治疗

研究表明,依从性差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因素,所以精神病专家呼吁一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键是遵医嘱用药。组织康复期患者学习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和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反应,减少因药物副反应而出现的紧张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强化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要认为精神症状消失病就好了,不用服药或认为长期服药会使脑子变坏了,更不要存侥幸心理。

2.2 改善家庭照料

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患者谈心,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指导患者充实生活,使患者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2.3 提高活动兴趣

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如职业、文化、家庭、环境、兴趣、专长,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如文艺节目、绘画、球类比赛、编织、制作手工艺品等。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关系,保持心情舒畅,在活动中随时予以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参加活动的兴趣,锻炼智能,恢复工作能力,为患者自强自立地生活打下基础。

2.4 坚持定期复查

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使患者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通过复查也可使患者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患者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2.5 及时发现处理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患者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露头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2.6 加强社区防治

要早期发现患者,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必须在社会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8

【关键词】 精神病;攻击行为;防卫;护理对策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等诸多因素影响易产生攻击行为,直接威胁着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和财产损失。对于攻击行为,不仅要全面考虑其所患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所以,如何预防和尽可能避免患者产生攻击行为是精神科病区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

1 生物学因素

张少平(1999年)[1]对31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被害妄想和命令性幻听为首要危险因素。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妄想,一是关系妄想,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以及邻居无意的关门声或咳嗽等都是针对自己,二是被害妄想,即认为同事、邻居、家人甚至国家机关、单位等联合一起迫害自己。患者常沉浸其中,往往会感到紧张、愤怒,走投无路,于是反戈一击,抢先下手伤害其妄想对象。

躁狂症患者易激惹,稍有挫折,极易发生攻击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及冲动性人格障碍者也易发生攻击行为。病前性格内向、沉默、暴躁、孤僻者,病后有明显的感知觉和思维障碍者,也极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

文献指出[2],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与额叶功能有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额叶功能损害可加重其攻击行为或冲动行为。国内张巍(1999)报道[3],攻击行为与T3、T4升高呈明显相关。因此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具有精神病学基础。

2 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丧失了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被家庭抛弃,人际关系逐渐恶化,加之强行住院等因素,使患者住院后产生戒备心理,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而常常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因此医护人员便成为其攻击的首要对象。

3 环境因素

有学者调查了环境因素对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作用后认识到,暴力攻击行为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现象,当时的住院环境、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均对患者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乏独处,闲散无事可导致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在饭厅的主要原因是拥挤、排队、争食造成摩擦和攻击。医护人员劝说服药时易遭到患者的攻击。

4 其他因素

攻击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疾病状态的表现。因此,接触患者机会越多越容易受到患者的攻击,医护人员则首当其冲,另外青年护士相对缺乏经验,更易受到攻击。

5 对策

5.1 善于观察 患者的妄想通常是逐渐形成的,可有目的的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妄想内容。但是当患者不愿吐露时,不要坚持询问,可通过倾听患者的自言自语收集信息。对患者非言语流露的信息也要注意,如患者侧耳倾听时,往往说明他有幻听;当他双目圆睁,表情愤怒,呼吸急促,来回走动时,表明患者此刻情绪激动,可能有幻听支配下的意外事件发生。抑郁症患者情绪突然好转,或症状已改善的患者情绪突然低沉,往往提示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加强服药的管理,防止患者假服药。

5.2 尊重与理解 与患者交往时,要尊重理解患者,言语态度要真挚和蔼,避免用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患者。护士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掌握每个患者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及爱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当要求无理或难以满足时,则要心平气和地加以解释,避免哄骗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不要对患者流露出恐惧或厌恶表情,以防激惹患者。对有幻觉妄想的患者不要与之争论,或企图说服他们,这样做不但毫无结果,甚至会被牵入其妄想中。在日常管理中,不能过于迁就,处处服从,以免造成患者恃病无恐,为所欲为。

5.3 自我保护 与有妄想的患者接触时,不要随便碰触患者身体,以免被误认为是有意挑衅。对有关系妄想的患者,不要在他面前与他人低声耳语,以免引起其猜疑。与有攻击倾向的患者单独接触时,应站在他的侧面。对声称实施暴力者,一定要冷静,先用温和,但坚定果断的语调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设法求援。对新入院比较兴奋、冲动、吵闹的患者或对已经实施暴力行为的患者,可实行保护性约束,并给予临时治疗,并作好其他患者安抚工作。严格病区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对不安心住院或病史中有出走行为的患者应多加留意,以防乘机出逃。对病情相对稳定,住院时间较长而又不能出院者,医护人员应定期与之交流,做好思想工作。

6 结论

由于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常受其精神症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患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明显减弱或缺失,又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等,因此容易发生攻击行为,而这种攻击行为又常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更加严格地制定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判定与处理标准。因此,我们只有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发生或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信“防患者于未然”更胜于“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1] 张少平.31列精神病患者行为分析及随访[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23(5):297

[2] 夏威夷.额叶综合症的诊断和处理[J].上海精神卫生,1999,11(1):2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篇1精神病是一组常见病,多数患者知识缺乏,服药依从性差,病情迁延,复发率高,为此河南省南阳市精神病医院实行了多样化入院宣教。入院宣教是健康教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