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三峡课件(模板17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增加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经验。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需要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八年级语文课件【】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会翻译课文1、2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并进行正音。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正音。
谪守霪雨霏霏薄暮冥冥岸芷汀兰皓月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骄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引导学生弄懂1、2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1、2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作文,写文章。以,来。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五、朗读1、2两节,尽量能够背诵。
六、布置作业。
略
八年级语文课件【】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西师版12册语文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重点: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烈赞美夏天的思想感情。学习的难点是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教案《西师版12册语文教案》。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夏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三峡语文八年级教案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见曦月(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2分)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2分)。
答案:
11.(1)太阳(2)萎缩(3)连续(4)即使(4分,每小题1分)。
12.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是有许多趣味(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3.侧面(或间接)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每题2分,共4分)。
八年级语文课件
1、领会文章的结构特色和观察顺序。
2、感受讲究骈偶、修辞多样的语言之美。
3、领悟借景抒情、景中寓情写法和作者的志趣。
重点难点。
在诵读中,随文学言,明确文章的章法、语言和志趣美。
一、质疑导入。
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对照后,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本文是写景的,并非一封信。)。
二、一篇之巧。
1、读一读写山和写水的文字。
2、说一说这里的山水算不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预设:水之清,水之急,山之声,山之色,都很奇异。理解“急湍甚箭”的“甚”,“负势竞上”的“上”,“横柯上蔽”的“上”。)。
3、二、三段可不可以调换位置?
(预设:由于是行舟观景,所以先从近处的水写起。)。
4、小结:先总后分,俯视仰视,远观近察:章法美。)。
三、一段之美。
1、与原文对比,说说原文好在哪里。
改文:水皆缥碧,千丈可见底。游鱼与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
(预设:原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四字相连,有节奏感。这叫骈体文,一般是四六言,杂无言。)。
2、骈偶之文若加以修辞,会锦上添花,读一读。
第一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二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第三组: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第四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小结:讲究骈偶,句式工整,修辞多样:语言美。
四、一句之妙。
1、第三段有一句并非写山之景色,找出来,说说写什么。
(预设:写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预设: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或自述心志,表现出归隐山林的愿望,或在劝说朱元思放下冗杂的公务共同来赏景。)。
3、小结:借景抒情,景中寓情,忘情山水:志趣美。
五、整理板书,结束语:欣赏美丽的景色,感受美好的情怀,做好人生的修炼。
八年级语文课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渐渐、挂”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句每段的意思,知道雷雨前、中、后的自然景象。
3.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知道雷雨前、中、后景象的特点。
难点: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地描写难理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录相带、课件、玩具蜘蛛等。
2、引发想像: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教师板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自学。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果子等。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对话平台。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字词的掌握、读书的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组内充分交流互动,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练习。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了,()也()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
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前:云黑风大电闪雷响。
雷雨中:雨急雨密雨(大小)。
后:空气清新彩虹挂。
语文八年级《雪》课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野草》的有关知识。
2、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潜心体会两副雪景图的美致。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4、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方式:
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通过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细致灵动的描绘,以此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及无私无畏的伟大的不懈斗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诗中的思想感情,所以重点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提高朗读的质量。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与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能分外动人,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是冬天的精灵,那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华采美文的源泉。1924年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的文字,18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出示课题)。
(生谈鲁迅)。
1、(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2、熟知生字词。
褪尽凛冽()脂粉奁()朔方()磬口()。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后的感受。再请同学们寻找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读,读出感情。
读后交流,生自由读书。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三、研读、赏析。
1、指名生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两个比喻,写出了即使在冬天里也有生机与活力,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江南的雪是色彩斑谰,明艳秀丽的。还有着雪中人的活泼与可爱。
(3)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朔方的雪,他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它最为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6)在对课文的理解中,课文的主旨句是:
“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惟有死掉才能以升华,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2、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可选其二)。
|、阅读有关雪的文章,拓展知识面。
在文学史上,也曾有许多的文人被雪所吸引,所陶醉,让我们走进更为广大的雪的世界。阅读有关雪的一些诗篇。
《沁园春·雪》。
《江雪》。
生可齐读或自由读或自由谈。
2、我们通过了这篇文章学习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段“雨”的文章。写后交流。
3、说出你的心声:选择:假如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芳草凄凄,落叶满地,应是很少有人要走的路,它必定通过一个未知的境地。如让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一条路往前走。
生讨论后自由回答。(有理则可)。
(那一条有意外的怦然心动,有探索的乐趣,有创新的自豪。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的国家许许多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都选择了这一条艰辛的路,正是他们的艰辛与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今,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国家也正需要这些为将来开创美好道路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相信同学们也必能做一位勇于开创的人,去开创一片更美好的春天。想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诗:“当你爬上那一座座的山峰,人们啊,请相信,在山的那边,就是海啊,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愿幸福与希望永远陪伴着每一位。)。
五、小结。
八年级语文免费课件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课件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评论不属于记叙文,属于新闻文体,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新闻性即可。
理解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以及作者说理的层层深入。,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谁等知识,点到即可。
体会作者提出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刚刚了美,知道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知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二)、范读课文。
(三)、字、词:故障开拓震耳欲聋探索苍穹引擎驾驭惊心动魄。
高处不胜寒。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1、同学快带读全文从最后一段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路漫漫其修远,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2、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讨论,请结合以上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十分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它先事实然后提出观点,先三个月前报道的新闻事实,接着由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又由天事业联想到一切科学事业,由自然科学联想到社会科学,然后由大师实例中得出观点。
5、第二段思考题:作者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说明在些事业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勇敢者失去了天飞机和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
没有堆砌之嫌,这两段作者是层层深入来说理。
如果没有层层深入的说理,只是不断的举例,那么,就有堆砌融合運嫌,反而使人感到罗嗦,庞杂,同样,没有一层层地举例,只是层层深入地说理,这理缺少融合的依托,就会显得空泛无力。
只有由事即理,事理结合,文章才血肉丰富,富于活力。
作业:课外就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件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写一篇短评。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
三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当代文坛巨匠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借助课件,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2、了解古今三峡的变化,领略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
4、指导朗读方法。
1、领会抓住特征描绘三峡景色的方法。
2、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由《苏州园林》的美引出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再由学生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引出诗中所描写的三峡。
2、展示三峡地理位置略图,一边欣赏一段三峡风光录像。
3、欣赏三峡图片。
二、 简介作者郦道元。
三、 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注意听准字音,遇难记的字在文中圈注;注意朗读的节奏,如停顿、重音、声调等。
2、检查听读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
不见曦月( )属引凄异( )。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
素湍绿潭( )绝巘怪柏 ( )。
3、自读课文,互说译文。
要求:
1、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语句意思。
2、不理解的圈画,小组交流。
3、小组不能解决的,记下,举手问老师。
4、检查对课文理解情况:解释红色的字,并用现代汉语说说整句话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5、再读课文,读出语气。
这篇文章虽短,但波澜起伏、节奏感强。写山势文气舒缓,写江水暴涨,如异峰突起,文气急促,写冬春之景,文气清新,节奏轻快,写秋景时,文气变得凄清、悲凉,节奏变得沉重凝滞。
四、 感受三峡。
1、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三峡哪些景物?
三峡两岸的山。
三峡的夏水。
三峡的春冬景色。
三峡的秋天景象。
2、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能体现三峡的美?说说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六。昔日三峡美与今日三峡美对比,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思维扩展。
八、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把刚才的思维扩展练习修改好,写成一篇小作文。
3、背诵全文,摘抄精彩语句。
九、板书设计:
总写:重峦叠嶂隐天蔽日。
山
(雄伟险峻)。
(湍急)。
水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清幽秀丽)。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悲凉凄寂)。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设计者郄艳美)。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与消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3、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4、赏析本文动静穿插、清新优美等特色。
一、新课导入。
在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同步看到比赛现场瞬间的景象,那么,文字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呢?下面这篇文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精心构筑的现场目击式新闻报道,发挥了文字报道的长处,在当今同电视、摄影记者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二、了解新闻特写。
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让学生阅读,教师补充以下内容:
新闻特写的创作方法。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应体现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闻,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内容。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新闻特写要有生动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为受篇幅简短所限,一篇新闻特写往往精选一两个典型故事,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辅以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现手法,在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深化或衬托新闻主题并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特,写好新闻特写,首先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写,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一定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三、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特写的内容。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赞美了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
交流,明确:作者将吕伟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镜头,将这三个瞬间逐一回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交流,明确: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短语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四、研读探究。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美文,文章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动静穿插。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丰富的比喻。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这些比喻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侧面烘托。结尾中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五、布置作业。
巴东三峡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通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3.比较对三峡不同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
4.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和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5.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的特点,了解游记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是一篇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趣为导,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研读—美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由巧妙的导入作铺垫。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出现谈“古”色变的现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同时把课堂氛围也掀起一个小高潮我就抓住了这一特点,设计别具特色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__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行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长江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时,美丽的三峡景色即将消失。趁它未完全消失之至,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壮丽的三峡风光。其实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不如我们今天就请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感受一番三峡的壮丽景色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由此可见,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二、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升华。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诵读应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高诵读能力,增强语感。我抓住文言文新课改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主,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求知,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启智,“读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我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的难字难句可借助注解、工具书在小组内交流或与巡视的老师交流。我估计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示例,如:
节奏: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以词义为单位);
难字:阙、襄陵、沿溯、属引、绝巘。
难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然后请生读,请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读得不妥,翻译得不对,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不仅体现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还体现老师占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同时也通过质疑解疑,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配乐美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而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又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电教媒体,积极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自然风光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滤”的审美境界。我精心设计了美读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先播放《三峡风光》光盘,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听朗读边同步浏览相应的译文,并将疑难处做好标记,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对文中最为欣赏的片断,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美美的读,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对课文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那由衷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的美读,不仅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3、“美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研读,其实就是要求读者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其实是对《三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教学基础上得到升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就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读文章最后一句(即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并提出质疑: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在这研读的环节中,我让师生互读、互议,做到人人参与,形成了学习高潮氛围。同时要求学生读时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语势,读出这一句子所表现在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美句研读”这一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了解三峡多样性的美,而且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也感受了作者对三峡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同时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用美的练笔来拓展。
练就是练笔,练笔就是指写文章。练笔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和训练让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中的“写”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是这样确定练笔的内容:在这一堂课中,我们饱览了三峡的四时之景,感受了作者爱国情怀。今日新三峡,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历史画廊。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郦道元,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三峡今天的面貌,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练笔”训练,不仅强化能力迁移,也开发学生智能。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1.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文学常识。
列子其人:
二、研读共品。
反复朗读,解决问题。
1.读准字音:
2、字词理解:
(1)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一词多义:
3、重要句子(翻译并判断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试着翻译课文,会复述即可。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提高。
作业:字音、字词解释熟练把握。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知。
回顾文学常识、字词解释。
二、研读共品。
1、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分析愚公形象。
3、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主旨: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提高。
六、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概括的说,就是景,情和语言。就两篇文章而言,《答谢中书书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件(模板17篇)
本文2024-02-26 07:57:1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