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含义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4 11:35:29浏览:484

体育课程的含义

体育课程的含义篇1

【关键词】体育课程 微观三重结构 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21-02

体育课程结构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研究内容之一。从体育课程纵向结构过渡过程看,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科书属于体育课程的宏观层次,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体育教师制定的具体实施计划就进入了微观结构的层次,也就是从理念和目标向操作化转移的层次。所以,作为课程的微观结构,必然存在着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存在着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关系,即从实质上是指以学科逻辑为依据的形式结构和以学生心理为依据的实质结构,这就是泰勒的课程“双重结构”理论,是所有课程的共性。我国体育课程论专家顾渊彦教授指出: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其他启智性课程不同,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承受一定的负荷,这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体育学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艺性,也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因此,体育课程的微观结构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同样不能只关注心理方面的变化,学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导致的学习方式变化更要受到关注。这样,体育课程的微观结构就应当是一个“三重结构”,而不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只具有双重结构。

2003年,顾渊彦教授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一书中提出“学科建构与生理、心理建构”的论点,形成了“三重结构”体育课程结构的雏形;2004年,他在《体育课程导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三重结构”体育课程结构理论——由于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科以技艺性为主要特征,所以体育课程应该不仅关注逻辑结构、心理结构,更应关注生理结构。体育课程在微观上应当是“三重结构”,即:以学科逻辑结构为依据的形式结构;以学生生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2006年,他在《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单元构建》、《体育实践类课程学科性质所引发的思考》等文章中,强调“三重结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由此可见,顾渊彦教授的“三重结构”思想已经得到了比较完整的阐述。

一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提出的时代背景

体育课程的发展与演变所形成的良好的大环境,是微观“三重结构”思想形成的社会前提。

我国在1979年扬州会议后提出了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标,过多地强调提高体育实践学科的“科学性”,特别是在体育课的结构方面,过分强调了按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来设计固定不变的程序,特别是关注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评,设计了课课练,从而导致了“单纯生物体育观”的倾向,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对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学校体育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其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有创新意识。这一时期,体育课程引入了快乐教育、情景教育、成功体育等众多教学模式,但较多地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心理变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发展。

1999年,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后,提出了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关怀,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受到了更多的关注。2000年以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健康第一”成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学习的五个领域目标,以此达成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体现了“三重结构”的体育课程观。

2001年后,在具体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部分出现了过分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课的情境设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科学指导,忽略了对运动负荷与练习的密度的要求。这些操作层面中产生的问题,在微观上也反映了没有把握好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三者的关系,从而引发了对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研究。

二 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看微观结构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启智类学科一样,一方面,课程结构必然存在着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关系。但是,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技艺性”是其学科特征,技艺类课程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启智类课程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这是技艺类课程和启智类课程在学科性质上的本质区别。体育课程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必然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因此,它的结构必须包括以生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应当是一个“三重结构”。

三 逻辑结构构建的理论依据

1.逻辑结构的含义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中逻辑结构的含义是指体育课程必须根据体育学科本身的内在系统与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与结构。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和教育现象的体育的客观规律与内部联系的反映。所以,体育课程逻辑结构反映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2.逻辑结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体育的健康功能是体育课程逻辑结构的前提条件。人们通过跑步来活动机体,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体能,增强体质;通过单杠练习提高上肢力量,发展身体的灵敏和协调性。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对人体健康具有的功能,反映了体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人们根据体育教育的需要和目的,将不同功能的体育项目和结构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使体育课程具有了逻辑体系与结构。

第二,体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体育课程逻辑结构的另一条件。体育运动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制约或推动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儿童身心发展是有客观顺序和规律的,这种客观顺序和发展规律,反映在体育课程上便有相应的逻辑结构。

第三,教育规律与教育理念制约着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也制约着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教育规律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如儿童的年龄特征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依据,而教育又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这也是教育规律。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教学理念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如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中给教育理念下了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与制约着课程目标、内容和课程的逻辑体系与结构,反映了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与逻辑顺序。

四 心理结构构建的理论依据

1.心理结构的含义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中的心理结构有两个含义:一是体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心理规律是体育课程心理结构形成的依据;二是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必须包括心理指标,心理要素本身是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组成部分。

2.心理结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必须按照儿童生长发展的年龄心理规律和体育教学心理规律组织教材,使其具有可接受性。任何一门科学或者一项比较成熟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在内容上都有自己的内在体系。正如泰勒所指出,一门科学要变成教材,需要根据教学对象和学习目标任务进行学习心理的改造。所以,要把竞技运动项目用作体育课程内容则需要有个“心理改造”的环节。正是在这“改造”的过程中,使原来只具有逻辑体系的科学,融入了年龄心理与学习心理内容,并且改变了科学原来的知识结构体系,成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材,这是课程之所以具有心理结构的缘由。

第二,体育的功能和三维健康观决定了体育课程必须包含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等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国家实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体育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体育课程中必然包含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要求。

五 生理结构构建的理论依据

1.生理结构的含义

“三重结构”中生理结构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体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二是指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必须包含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生理发展要求,生理要素本身是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组成部分。

2.生理结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由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体育课程与一般启智类学科不同,它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进行学习,身体练习必然伴随着生理变化,因此,体育课程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就具有生理结构。

第二,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生长与成熟的年龄生理规律所决定。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心理发展具有年龄心理特征,人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也具有解剖生理年龄特征。因此,作为“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课程,更需要以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年龄生理规律来建构课程的“逻辑结构”,否则便不具有可接受性。

第三,从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而言,体育课程具有生理结构。主要学习内容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不是符号型知识技能体系;学习方式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表现形式的实践与操作,而不是主要借助视听觉与思维活动完成的符号型学习;学习的结果不是一般的认知性知识的积累与深化,而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与优化及体能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六 结束语

“三重结构”在微观上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绝对统一的,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离开了形式结构,实质结构就失去了基础;离开了实质结构,形式结构就失去了灵魂。

对于“三重结构”思想,不论是否是有意识去理解或者无视它的存在,在教学实践或课程设计中始终是存在的,人们在不自觉地应用当中,由于把握不好三者的关系,容易发生结构上的偏差。因此,提出“三重结构”思想的功能主要在于,使人们从自发应用提高到自觉应用,从惯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为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提供一种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对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顾渊彦.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J].体育教学,2006(4)

[5]顾渊彦.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单元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

[6]顾渊彦.体育实践类课程学科性质所引发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6(6)

[7]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

[8]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2]顾渊彦.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J].体育教学 2006(3)

体育课程的含义篇2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课程资源 开发

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不多见,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则更为鲜见。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没有体育课程资源就没有体育课程。高校体育资源又是支持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条件,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2000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体育课程资源的含义及其种类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措施与方法,旨在为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也可以说,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资源,又包括了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体育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如体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练习、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体育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素,又包括了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如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等。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现将不同的分类方法归纳如下(见表1):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义,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促进体育课程及体育文化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三是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可以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上来看主要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四、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体育课程开发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开发利用决定这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但无论多么丰富,都必须以高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遵守健身性的原则、娱乐性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1)积极挖掘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课程资源的载体有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像教学用书、体育课程标准等属于非生命载体,而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就属于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其中教师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载体资源,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又是体育课的开发者,对学生能起指导影响作用,对课程顺利进行起决策作用。因此,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是大学开展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加强学习,积极参与,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也要为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让体育老师在实践中提高中和素质,使体育老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任务,发挥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作用。学生能够提供大量的素材性资源,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体育基础,对体育课的态度以及价值取向,无疑影响着体育课的有效实施。所以在开发利用该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提倡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共同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课程资源的内在性,也需要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发挥,这样的体育课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包括活动场地的合力建设和布局,提高利用价值;对器材、设备加以改造以及合理利用;制作简易器材,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满足学生“玩”的设施和安全“嬉戏”的活动区等。

(3)大力开发挖掘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运动内容和方式,这些有着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运动项目,不仅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不断成为体育的重要手段。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开发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目前,在高校中开展比较普遍的项目有武术、民族式摔跤、舞龙、舞狮等,而大部分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高校体育课,这类运动项目还有很大的挖掘潜能。

(4)大力有效地开发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自然环境等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类课程资源包括面很广,不仅包括课外体育运动、课余体育练习、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体育节等活动,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媒体技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体验;图书馆有大量的体育图书、体育历史资料,他们包含大量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多媒体能有效地宣传体育教育,辅助体育教学。例如,武术套路教学,蓝、排、足攻守技术的教学,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形象,而且有效。在大自然这样广阔的空间里开展一些体育教学和活动,如爬山、远足、郊游等,不仅寓学于景,有效有益,而且陶冶情操。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丰富体育课程、优化体育课程,促进体育课程发展。

五、总结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研究与开发,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新概念,也是新课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合体与课程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研究,对课程资源实践的开发利用极为重要。

(作者单位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32-265.

[2] 毛振明.探索新的中专体育教材内容体系[J].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2007(5).

体育课程的含义篇3

摘 要 体育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蓝本。大学的体育教学是按照体育课程的设置来进行教学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体育课程的设置对于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影响。科学设置体育课程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深入谈套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关系

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体育教育研究,提升体育教育水平显得非常重要。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加强体育教育研究是新时代下各大高校体育教师的必然选择。

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蓝本。体育教学要受到体育课程的指导。体育教育的中心就是围绕着体育课程来开展教学活动。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之间关心联系非常紧密,体育课程对于体育教学具有根本性影响。在新形势下,科学进行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育水平。

一、体育课程的含义

我们要探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联系,有必要先来了解体育课程的概念。只有在充分了解了体育课程的概念以后,才能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了解什么叫做体育课程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课程这个词的概念。课程按照我国著名教育家的说法,课程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教学观念与内容规范化、固定化、具体化的行为。这些固定下来的内容就是所谓的课程内容。按照上述定义体育课程就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自身素质的目的的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重心,各项体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课程设置来进行。体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它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技能教育、身体活动的有机结合。体育课程对于体育教育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教学的含义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体育教学的概念。体育教学指的是体育教师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内容的传播。体育教学中有三个要素目标、方法、主体。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的方法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着的。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在长期体育教学中,人们都忽视了这一个重要要素,最终导致体育教育产生方向性错误。

体育教育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体育教学是这样一个过程:它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体育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最终要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说它们对立是因为两者概念不同,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说它们统一是因为它们最终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对立性。对立性主要指的是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两者之间的概念不同,以及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先说概念不同。概念不同,一如上文所述体育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各项教学内容规范化、固定化、科学化的过程。而体育教育指的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运用各种手段来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行为。两者的概念明显不同。再来说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侧重点不同。体育教学的侧重点在与对学生的教学。而体育课程的侧重点在于课程设置。二是方法不同。体育教学的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完全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改善的。体育课程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但是与体育教育相比有显著不同。三是形式上的脱离。形式上的脱离主要指的是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两者之间不是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体育教学要以体育课程为中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两者通常在形式上是脱离的。以上三点是两者之间的主要不同。

(二)统一性。在谈完两者的对立性后,在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统一性,两者之间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两者的目标是相同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二是两者的内容是相同的。上文提到体育课程的是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固定化。既然是教学内容的固定化。、规范化,因而两者的内容是相同的。体育课程相较于体育教学而言更加规范而已。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因各自呈现不同特点而对立,同时又因为具有相同的目标而统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北景下,加强体育研究,努力提升体育教育的水平就成为新时代各大高校体育老师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就必须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保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学有重要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科学设置体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嵘,张建华.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质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 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

体育课程的含义篇4

经验在中文里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作为动词,是指经历,即亲身体验的过程;第二,作为名词,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这与广义的“知识”概念是相通的;第三,作为哲学名词,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在英文里,经验(expeirence)同样也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名词,指经验、体验、经历、阅历等;二是动词,指经历、体验、感受、遭受等。可见经验一词在中、英文里都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但与中文不同的是:首先,英文的经验在作名词使用时,其含义主要突出个体的色彩,即特指通过个体活动获得的结果,而没有中文中“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这样的含义;其次,英文中经验作为动词使用非常普遍,尤其突出并强调个人的亲身、直接的体验过程,有个人主观体验过程在内的含义。本文所使用的经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通过与客观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终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二则是指个体通过体验、感受、获得、占有知识的过程。

2 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意义

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不仅是知识和知识的载体——教材,不仅是教学环境和设备,也不仅仅是课程专家和教师,它内在地包含了学生个体的经验系统,而且它不是一般的课程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其它的课程资源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其次,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经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学习者被动地受着环境的影响和塑造,还是学习者对未知的积极探索和对环境的主动改造。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及其特征都具有差异性,主动作用需要的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更需要学习者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去想象、尝试、反思甚至创造,这对学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最后,将学生的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还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使课程真正具有生活意义和价值。

3 体育课程经验资源的结构

学生经验的获得,与其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环境中,家庭、社区和学校对学生经验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所涉及的学生经验更是重中之重。学校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为个体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学校环境和各项活动是按照教育活动的需要为实现育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因此学校生活本身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校生活的时间非常长,因此学校生活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学生个人体育活动经验学生在家庭中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相对独立的时空中,学生有时会独立地进行各种各样体育活动,如一个人看电视、玩游戏、打篮球等。特别是独身子女,他们可能拥有更多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而言,一定的个人体育活动经验是必须的,这对帮助他们养成在体育活动中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学生所具有的个人体育活动经验有时会使得他们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这时他们所拥有这种个人体育活动经验往往会变成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开发学生的这方面的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

3.2学校体育生活经验资源

3.2.1学校体育环境经验学校体育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学校内的自然体育环境,如校内的湖泊、山丘、沙滩等;②学校内的物质体育环境,如运动场、运动馆、游泳池、活动中心、各种运动器械等;③学校内的制度体育环境,如学校的传统与风气、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校风和学风等,其是学校精神中最成熟且达成共识的层面。这些风尚形成于学校既有的故事中,并不断修改、积淀、完善,再成为明确的条文规定张贴在学校的建筑上,成为学校风尚的象征性符号,是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些体育环境在课内外所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反过来,学生所积累的校内体育环境的经验,又可以成为教师实施体育课程的基础。由于学校的性质、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各个学校所拥有的体育环境是不同的。各个学校学生的学校体育环境经验在多寡、构成等方面会有所差别,这也是教师在开发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时必须要注意的。

3.2.2学校体育活动经验学生的体育活动经验大部分都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学生在学校中的体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体现在学校的作息制度中,如每天的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以及每周的体育课等。其对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形成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校内,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途径主要有: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竞赛、课外运动训练、运动俱乐部活动、运动会、体育周或体育节、学生个人或小群体自主性娱乐、游戏和运动活动、其它课程和相关的课外活动等。由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基础的不同,同一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问所拥有的体育活动经验是有差别的。这也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经验时必须要区别对待。

3.2.3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经验学校体育社团是指在校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学校体育社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①运动队,又分为学校、年级和班级几个层次,如学校篮球队、班级足球队等,其主要活动是进行运动训练以及代表学校、年级或班级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运动竞赛活动;②校内的运动俱乐部,其主要由校内部分对某个运动活动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的。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既可以提高其运动水平,又可以通过社团这个舞台展示自己运动方面的才能,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感受团体的温暖和力量,并积累大量组织、管理以及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经验,而这正是体育课程所需要的珍贵资源。

3.2.4学校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经验与一般课程实施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相比,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显得更复杂、更直接、实践性也更强。在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中,由于打破了教室的空间界限,客观上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交往以及学生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更加自由、更加无拘无束。而且,体育课程实施活动本身就非常强调团队精神,强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这一方面使学生在体育课程实施中不断体验融洽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交往经验,另一方面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4 结语

体育课程的含义篇5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化;教学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3-0022-03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而教学大纲与教材制定者重叠,导致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教材研究三者混乱,进而混淆了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由于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中三者的混用,自然给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带来困惑。我国首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王荣生教授明确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这三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区分,被语文学界认为是重要的理论贡献。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俞红珍博士对英语学科中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术语进行了辨析。三者的混用现象也同样存在于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如果三个联系密切但内涵不同的概念纠缠在一起,将严重影响学术研究与交流,因此厘清三个术语的概念及其内涵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

一、体育课程内容内涵解析

课程内容是课程论中的重要概念,学界不乏对课程内容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对其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1];施良方认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2]”。廖哲勋、田慧生给出的定义是“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3]”等。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说明,但仅从这些定义仍然难以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为了更好的理解体育课程内容,也为了更好的和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等概念进行区分,下面对其研制缘由、研制主体、呈现方式等进行分析。

1.体育课程内容研制缘由

开设课程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课程一定包含自身的目标,即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依赖知识作为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课程内容。那么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内容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就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在“科学发展按指数增长规律进行”的今天,知识更替、知识积累的速度更是惊人,呈“知识爆炸”形态。相对于知识的无限,人类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学校教育更是仅占一生学习的一部分,学校教育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无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设置要从人类文化中提炼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就是课程内容。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同样符合指数增L规律。千百年来,世界各地人们为了追求健康、长寿,为了休闲、娱乐创造了丰富的身体运动文化,这些运动文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将浩如烟海的身体文化知识在有限的体育教学中全部传授给学生同样是件不现实的工作,那么必须精选、加工出最能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知识就是体育课程内容。

2.体育课程内容研制主体

体育课程内容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的质量,这样一项肩负学校体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工程显然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思考的结果,它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经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研究的结果,最终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由于体育课程内容是教育专家和体育学科专家对体育知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整体把握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另外,体育课程内容是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是体育课程实施与评估的依据,并最终出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教育法规文件中,因此具有一定的法定约束力。

3.体育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体育课程内容是从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运动文化中精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方法、态度及价值观等”。因此,体育课程内容是宏观的不是具体的,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体现在《课程标准》专设的“课程内容”部分中,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内容。学生习得体育课程内容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通过体育课堂、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与竞赛、校园体育文化等不同类型课程,日积月累获得。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内容是学科专家依据体育课程目标,从人类身体运动文化中精选、提炼的,并按照一定逻辑组织编排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体育课程内容来源是精选自人类身体运动文化,其目的是为了达成体育课程目标,其研制者是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体育学科专家为主,其特性具有稳定性、统一性和法定性。

二、体育教材内容内涵解析

语文学科中有“鲁迅文章应不应该退出教科书”的争论,体育学科中有“应不应该教滑步推铅球”的争鸣,可以说教材内容是学校教育各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全面、客观的认识“体育教材内容”,下面对其选编缘由、选编主体、呈现方式等进行分析。

1.体育教材内容选编缘由

课程内容是从丰富的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高度提炼的事实、原理、态度、规则等,但课程内容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因为课程内容是各科专家对现代科学发展高度总结,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并非可以在短时间内习得,教师也无法将这些“现成”的知识“生硬”的传递给学生,否则就是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对于强调实践能力的体育学科更是如此,如果体育教师仅仅告诉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等事实、态度,那么体育教学无疑等同于说教,学生最终也会由于缺乏身体参与而无法理解和运用所学课程内容,不能“致用的学”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内容是需要中间媒介,这个媒介就是“体育教材内容”。借助于体育教材内容这个载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地习得体育课程内容,并对其感受更深、更透。

2.体育教材内容选编主体

作为体育教材内容来源的体育素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潜藏着健身、休闲、教育等价值,然而几乎没有素材天生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因此体育素材要进入课堂必须经过教材化,使之转化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内容。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层次转化,第一层次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依据教材内容选择的标准与程序,从浩瀚的体育素材中选择并对其相应加工,最后写入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这里的教育行政部门包括教育部和各省市两级,因此相应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也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种。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第一次教材化的主体是体育学科专家。第二层次转化是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依据学生基础、学校条件等情况对教科书中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使之符合具体教育情景。这就实现了第二层次的教材化。体育素材只有经过了两次教材化才能进入课堂,成为“教-学”关系中的媒介材料,即体育教材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第二次教材化的主体是一线体育教师。

3.体育教材内容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是由“教材”与“内容”两个词组成,“内容”含义比较明确,主要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4]。那么弄清楚教材的含义就成为解读教材内容的关键。学界对教材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学者曾天山在分析了以往16种教材的定义基础上,对教材的基本要素和必要条件进行了说明:“一是信息(用以表达规范化和符号化的语言和思想),二是信息赖以存在和显现的物质载体。[5]”从中可以看出教材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教材是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这也是和素材的最大区别所在。第二,教材是为了传递一定的知识,因此一定含有特定信息。第三,这些信息可以呈现或记录在纸、胶片、磁带、录像、磁盘等各种物质上。

教材内容就是教材中所包含的信息或组成教材诸要素总和。教材是一个指称,它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材料的共同代名词,那么这一个个呈现在教科书中的具体的材料可被视为教材内容,也就是说教材内容是教材的承载物,即呈现在教科书、光盘中等具体的信息。例如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选文、数学教科书中一道道例题、体育教科书中一项项运动技术就是教材内容。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体育教材内容是学科专家和教师为实现课程内容而选择、加工的各种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练习、锻炼方法等信息的总称。

综上所述,体育教材内容是达成体育课程内容的载体与媒介,相对于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易变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远离生活、学生不喜欢的教材内容逐渐被舍弃,同时不断有新兴运动项目经教材化后进入课堂,实现着体育教材内容的“新陈代谢”。体育教材内容来自丰富的体育素材,体育素材需要经过两次教材化才能进入课堂成为体育教材内容,第一次教材化的主体是有关体育课程与教学专家,第二次教材化的主体是一线体育教师。

三、体育教学内容内涵解析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工作中提到的高频词汇,但深究“体育教学内容的内涵,与体育课程热荨⑻逵教材内容关系”等问题时又难以清楚地给予解释,为了深化认识“体育教学内容”,下面对其设计缘由、设计主体、呈现方式等进行分析。

1.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缘由

体育课程内容的实现必须依托于教材内容,即课程内容要教材化,但仅有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化是不够的,因为如果体育教材内容不经过“教-学”活动只能静态的停留在教科书等物质载体中,无法转换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体育教材内容一旦进入不同教师的课堂经过“教学化”后其形态就不再是静态的、单一的,而是动态的、多样的,就会变得灵活丰富、生动真实。这是因为:第一,体育教材内容本身具有“一项多能”的特性。体育教材内容来自体育素材,每一项素材本身包含多层价值,经过加工、整理成教材内容其原始的价值并未消失,如跑步潜在着健身、交友、培养意志品质等教育价值。第二,不同教师具有不同教学风格。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各自的教学经验,对同一教材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结合体育教材内容一项多能的特征,不同教师虽然使用相同的教材内容,但教师教授的、学生领悟到的一定会出现差别。这样同一教材内容在不同教师、不同课堂中就经历了“教学化”的过程,即教学内容的生成。简而言之,由于体育教材内容“一项多能”的特性和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迥异,造成了同一教材内容可以出现多种教学内容的现象。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材内容进入课堂后,在师生双方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是体育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结果。

2.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主体

体育教材内容虽有“一项多能”的特性,但体育教材内容不必时时处处“物尽所用”,实现其所有的价值。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使用权利就交给了教师。教师根据体育教材内容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和千差万别的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预设,并在复杂多变的具体教学情境中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主体。这样就给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发挥自己聪明智慧提供了空间,容易形成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也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

3.体育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体育教学内容顾名思义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是预设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教材内容特征、学生基础、自己特长来预设的内容,即计划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那些内容。第二,是生成的。虽然教师备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容易受天气、场地等外在条件影响。加之,体育课堂中师生交流、生生交往频繁,因此虽然不同教师用的是同样教材内容,但是最终教师教给学生,学生真正学习的内容会有所差别,有时候这种差别还很大。因此,有学者指出“教材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转化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教学情境。它内在地蕴含着教师对教材内容个性化的演绎和创造。[6]”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依据具体教学情境,创造性的将体育教材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结果。它包括体育教材内容的沿用和创生两部分。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材内容经过教学化后生成的,反过来不经过教学化的体育教材内容只是一纸空文。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与创生的主体。理解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含义,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有助于多样化、特色化的教学风格形成。

四、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1.三者之g区别

从上述分别对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三者区别是比较明显的。首先,三者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分属于“课程研究与制定、教材研究与编写、教学研究与实践”不同领域。其次,主体不同。体育课程内容研制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法定性;体育教材内容需要经过两次开发,其开发主体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统一性范围较课程内容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体育教学内容生成主体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从教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体育教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最后,目的不同。体育课程内容是有关专家从浩瀚的运动文化中提炼出的,直接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服务的。体育教材内容是有关专家、体育教师从对体育素材进行“教材化”后编制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与实现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2.三者之间联系

体育教材内容是体育课程内容的分解与呈现,体育教材内容受制于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反映体育课程内容,没有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也就失去了依据。反过来,体育教材内容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载体,没有体育教材内容,体育课程内容就无法实现。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材内容的利用与开发,是教学化的结果。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基于体育教材内容本意的演绎,脱离或偏离体育教材内容本意的体育教学内容将无法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体育教材内容如果不进入课堂教学化为体育教学内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范畴来说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教材内容,就像钟启泉教授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但它不过是一种成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7]”

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也是相辅相成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制定与生成提供了目标,而学生通过一节一节课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日积月累实现预期体育课程内容,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五、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目标必须通过学生习得体育课程内容而实现,学生掌握体育课程内容又须通过学习体育教材内容这一载体,体育教材内容必须进入课堂经过教学化后通过生成的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其价值。可以说,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各部分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体育课程目标。只有从学理上辨明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内涵,才可以帮我们认清研究对象,找准研究的问题属于哪个层面,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选择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家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5:11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83.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8:2633.

[5]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8.

[6]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以英语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8:49-53.

体育课程的含义篇6

关键词:体育课程文化;结构;本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界和体育界人士对体育课程研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特别是世纪之初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了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育课程为何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体育课程的本质和价值的文化反思,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体育课程具有何种价值?体育课程存在为何?体育课程能何为?体育课程何以能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仅仅从体育课程的技术层面来分析是难以奏效的,对于这些深层次体育课程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从体育课程的深层次方面入手,体育课程的深层次问题就是体育课程的文化问题,进一步说,体育课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也就是体育课程文化。什么是体育课程文化?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如何?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是体育课程文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就体育课程整体研究来看,体育课程研究在技术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如关于体育课程发展史的研究、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体育课程实施方法的研究、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等,对完善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关于体育课程本质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贫乏,这对体育课程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揭示体育课程的内在本质,人们就难以认识到体育课程的价值所在,体育课程实践可能会迷失方向,人们在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以文化为切入点,研究体育课程文化的概念内涵、结构与本质,凸显体育课程的文化魅力。

1.体育课程文化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可见,概念对于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研究体育课程文化,无疑要从体育课程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体育课程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而认识体育课程的内在本质。体育课程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是文化造就了体育课程,文化作为体育课程的母体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体育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脱离文化,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是体育课程又精炼形成着文化,体育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离开体育课程,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就会受到阻隔。从体育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程自形成之初就是体育文化传承的工具,也就是说,传承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存在的逻辑前提,这就形成了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其二,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文化型式。体育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型式,这不仅表现在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是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集萃",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 鉴于体育课程与文化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若想从本体论上去认识和理解体育课程,我们就必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体育课程,这是研究体育课程文化使命的"阿基米德点"。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程文化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体育课程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体育课程是文化的一个载体;二是体育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型式。文化作为体育课程的母体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从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中,我们就能领悟到体育课程的本质和价值。体育课程文化的核心是体育课程价值观,体育课程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体育课程文化的理想和信念,体育课程文化的理想和信念不仅在于传承与复制体育文化,更在于创新与发展体育文化,培养文化创新之人,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应是体育课程文化的文化旨趣,"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化人,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2],体育课程文化应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的身心在体育课程文化中得以愉悦,让人的生活在体育课程文化中得以充实,让人的生命在体育课程文化中得以拨亮,让人的智慧在体育课程文化中得到启迪,文化是体育课程的精髓,体育课程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2.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

体育课程文化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组织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认识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是对体育课程文化的进一步理解,是研究体育课程文化使命的重要前提。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型式,文化的结构划分为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划分提供了参考。体育课程文化的中层制度结构是体育课程文化运行的制度保障,是体育课程文化政策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管理、体育课程评价等,体育课程制度文化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文化的规范性要求,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制度规范中,我们可以得到可靠的印证,体育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体育课程设计的权变性、体育课程管理的灵活性使体育课程文化的中层制度结构呈现出生机活力。体育课程文化的深层精神结构是体育课程文化运行的不竭动力,是体育课程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理念、体育课程愿景、体育课程价值、体育课程信念等方面,体育课程文化的深层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文化的理想和追求,是体育课程文化价值的真正体现。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文化价值是迥异的,古希腊的体育课程文化价值在于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我国古代体育课程文化价值在于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现代西方体育课程文化价值趋向人的自我实现;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文化价值追求人的身心健康。可见,体育课程文化的深层精神结构是体育课程文化的内在灵魂,引导着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方向,如科学主义理念主导下的体育课程文化导向求真的科学世界;而人文主义理念主导下的体育课程文化则导向求善求美的生活世界。体育课程文化的精神结构需要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护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4]。体育课程文化的精神结构体现的就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它不仅要反映体育课程文化的社会现实存在,而且要超越这种存在,这就是体育课程文化的愿景。体育课程文化的精神结构就在于为体育课程文化的现实存在提供精神动力,为体育课程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总之,体育课程文化的物质结构、制度结构和精神结构是互为一体的,物质层次的体育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文化的物质载体;制度层次的体育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文化的规范保障;精神层次的体育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文化的思想灵魂,三者统一于体育课程文化的实践之中。

(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

3.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

从体育课程文化的概念内涵和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我们可以把握到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脉动。所谓本质就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藏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通过现象掌握本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探讨并明晰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既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文化观,也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就是体育课程文化本身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是体育课程文化内部的特殊矛盾,是体育课程文化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本质与现象是相互统一的,本质是事物现象的内部规律性,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体育课程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外部表现形式,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体育课程文化现象中找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相同的、普遍的、稳固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就找到了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找到了决定体育课程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根本区别的特殊规定性。为此,通过对中西方体育课程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和考察,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体育课程文化,揭示体育课程文化的内在本质。

中国古代"六艺"教育中的"射、御、乐"就具有体育课程文化的含义,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而且能够实现"崇仁尚礼"的教化目的。近代"体操"课程文化出于"强种强国"的政治目的强调"强身尚武"。近代"体育"课程文化注重体育的生活化和教育化,体现了科学民主的文化精神。现代体育课程文化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增进人的健康。西

体育课程的含义范文

体育课程的含义篇1【关键词】体育课程 微观三重结构 理论依据【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21-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