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进度范文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课程的创新教育模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思路与创新教育手段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有效的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实现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如下:
一、营造创新型体育课堂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制约了体育兴趣的发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掌握学生的情感要素及认知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促使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适当的设疑方式,让学生处于探索的环境中,更利于他们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羽毛球发球技巧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总结常用的发球手法,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自己动脑思考。了解不同发球方法的原理、技巧,更利于掌握。
二、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其关键点在于树立创新型教学观念及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欲望。例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开动脑筋自主设计教学用具,突破学校现有体育器材的限制,也可与学生一起探究设计,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再如,学习了健美操的基本动作之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一套健美操动作,配上恰当的音乐,将多个单一的动作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韵律体操。学生在编排健美操练习动作过程中,培养了思维力及创造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均相同;但是初中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不同,体育基础不同、体育能力也不同;如果教师不考虑个体差异,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则体育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则不能跟上教学进度,感到学习困难,久而久之产生懈怠心理,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新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体育训练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应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同时体育课堂的创新教育也离不开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具体应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相对紧张,如果在枯燥、单调的课堂中引入游戏,可确保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双重放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例如学生感兴趣的两人三足、拔河比赛等,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一方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则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丢沙包、打靶子、踢毽子、练武术等,这些都可作为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拓展到教材以外,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活动相结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自主创新锻炼项目及锻炼方法,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响;(3)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赛的方法,利用体育赛事的刺激性、惊险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活力。首先,体育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堂课教学的内容,并进行示范,让学生预热,掌握了基本要领后,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比赛,使整个体育课堂“活”起来,每个学生的兴趣高涨,更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新课改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发展观念,增强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力,最终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斌.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分析[J].品牌,2014(08):174.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篇2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损伤的概况,认为运动损伤多出现于教学比赛或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中,而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为:扭伤、肌肉和韧带拉伤、挫伤。常见的损伤部位为:踝关节、膝关节、腕指关节。常见的引发运动损伤体育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跳高、跳远。然后文章又在此基础上从场地器材、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学组织管理以及准备活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引发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初中体育教学中预防运动损伤出现的措施,即: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体育器材管理维护制度,确保场地器材安全以及重视体育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学安排科学性三点,希望能够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运动损伤 体育教学 初中 损伤原因 预防措施
运动损伤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重视安全问题,不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不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运动损伤问题出现的几率就会大幅提升。而一旦发生运动损伤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身心伤害。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问题来说,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掌握运动损伤出现的规律,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确保初中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及预防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损伤的概况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出现一方面与运动有关,一方面也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关。例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在开展足球教学时,头部撞伤、肌腱拉伤是常出现的问题;而在投掷类教学中,肩肘部以及腰部肌肉、韧带的拉伤和扭伤则极易出现。另外,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多数学生的所出现的运动损伤属于闭合性的软组织损伤,据分析这与初中学生比较喜欢球类运动有着一定的关系。
除此之外,概括来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多以轻度损伤为主,最为常见的几种运动损伤类型分别为扭伤、肌肉和韧带拉伤以及挫伤等几种。运动损伤的部位则常见于踝关节、膝关节以及腕指关节等部位,出现的时间则多数在于教学比赛或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中。常见的容易导致初中学生运动损伤的体育运动项目则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跳高、跳远等几种中学生较为喜欢或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运动项目上。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场地器材原因
场地器材方面的原因,是引发运动损伤问题最为常见的一个原因。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运动器材老化、运动器材的布置不合理或安装不牢固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引发运动损伤问题,给学生造成身心危害。
(二)自我保护意识差
由于安全教育的缺失,很多学生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必要的与运动损伤的预防相关的知识,再加上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胜心较强,且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很容易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争强好胜或是因比赛中的过度紧张等问题,更加忽略运动中自身的安全性问题,以致引发运动损伤。
(三)教学组织管理不严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组织管理工作的不严谨,也是引发运动损伤的常见因素之一。而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不严谨,通常来说,主要表现在运动场地的分配不合理、课堂纪律的要求不严格、组织形式过于散漫、教学进度安排不够科学等几个方面,例如:某些体育任课教师对于课堂纪律的要求过于松散宽泛,甚至时常出现放羊式教学的现象。某些任课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追究教学进度等问题,均是因为教学组织管理不够科学严谨导致的极易引发运动损伤的因素。
(四)准备活动不科学
开展基本的教学活动前所做的准备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肌肉的弹性和关节的活动幅度,让学生由原本的安静状态逐步进入紧张的活动状态之中,从而为进入正式的后续的体育活动做好准备。但是很多任课教师和学生却没有认识到准备活动的作用,认为准备活动是浪费时间,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以致于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剧烈的体育运动时很容易因为身体的肌肉、关节没有活动开,导致协调性变差,引发运动损伤问题。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分析
(一)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问题出现的有效手段。学校和任课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通过理论教学、广播、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损伤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的危害和进行安全预防的必要性,以加强学生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二)建立体育器材管理维护制度,确保场地器材安全
要消除体育场地器材带来的安全隐患,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体育器材管理维护制度,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定期检修、定时维护,一旦出现老化现象要及时更换,确保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性。除此之外,每次开课之前,任课教师还要进一步对所要使用的场地器材进行安全隐患排除检查,尽可能消除所有的有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以确保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三)重视体育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学安排会对教学计划的设置、教学组织措施的选择、教材教法的安排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并进而由此影响到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任课教师责任意识的贯彻落实和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具体来说,要实现这一目的,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将安全教育作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学计划或者教案将安全教育设置为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其次,重视体育任课教师教学组织管理的严谨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严格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体育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科学严谨的教学组织方式大大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可能性。如:合理安排和分配运动场地,避免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设置安全警示或信号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等等。
再次,重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应的准备活动,并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准备活动,为教学活动的后续开展做好准备。
最后,确保教材教法的科学性。体育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以确保教材教法的科学性。例如:在安排教学顺序时,对灵活性、协调性以及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的放在教学的活动前半部分,而且注意在一节课内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应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有意识的让学生全身各方面的素质得到锻炼和发展,而应尽可能的避免局部负担过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昕.江西省普通高校足球运动中损伤的因素分析及预防[J].新余高专学报.2008(03).
[2] 安振中.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3] 向建军.在体育活动中如何预防学生的运动损伤[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1).
[4] 宗延伟,申海军,白伟.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篇3
关键词: 初中体育 主动参与 教学策略
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生理机能,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在初中教学阶段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目前初中体育教学还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努力构建系统的、可行的、有效的、能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策略。
一、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主动性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现象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低,课堂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模式死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被锻炼,容易产生反感情绪,进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师都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但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却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教学理念,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表现为没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低。
2.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即教学内容太过单一,让人感到枯燥。有些学校过于在意中考,为了确保升学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导致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性,只对中考需要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实际状况是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过于关注相关知识的讲解、动作的示范,教师控制整个课堂进度,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进行训练,而忽略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二、提高学生主动性的策略
笔者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性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者趣味练习,调节气氛,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如果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比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可以开展追逐跑的游戏,让学生一个追一个跑,并设计奖惩规则,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进行翻滚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比、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替配合练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活动,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材,配合图画和文字,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从而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对要练习的动作进行预习,形成对体育动作的初步表象,进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因人而异”,考虑到学生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比如男女身体素质的不同,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练习,从而达到预期练习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针对练习项目或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展讨论,然后让学生发表组内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
3.努力改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中较重要的因素,包括教学场地、体育器材及设备。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改善体育课的教学环境。
(1) 精心布置教学场地
体育教学以室外教学为主,教学场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教师巧妙安排教学场地,可以很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场地上增加一些相关的装饰,比如可以在篮球场上贴一些篮球明星的照片,还可以改变器材传统的摆放位置等。
(2)充分使用体育器材
有些体育器材的成本较高,使用时损耗较大,更新频率快,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让学生真正使用这些器材,只是让学生观赏。但如果学生不适用这些器材,很多教学活动就无法真正展开,课堂会变得没有生气,失去体育教学的意义。因此,学校要重视初中体育教学,明白“有舍才有得”的道理,积极引入先进的、质量良好的体育器材,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另外,由于初中生身体素质的限制,有些体育器材对他们来说使用时会有一定的危险,比如标枪、铅球、跳箱等。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器材,也不知道这些器材到底有多大的危险性,面对未知的潜在危险,初中生容易放大恐惧感。这就使得在课堂上,学生不敢放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相关设备代替有危险的器材,更要充分讲解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比如,教师可以用塑料制品代替标枪让学生进行练习,等学生完全掌握使用技巧之后,再用实物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危险性。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篇4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主动性仍然不高,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程学生的主动性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提高初中体育课程学生的主动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初中体育课程 主动性 措施
当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等,无法发挥出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体育教学将提高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主动参与对初中体育教学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关系紧密,并且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以相近的形式被提出,最终于近期在新课程标淮中被正式提出。主动参与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它是由于参与者在行为和心理上对所进行的活动非常的认可,而自主地参与到其中,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主动参与可以被充分地利用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来。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体育知识有着快速良好的吸收,形成良好的运动素养。另一方面,由于主动参与的指向性,使得学生对体育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新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主动参与”是因为主动参与体现的是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学生以一种主动的、阳光的、积极的心态进行初中体育学习,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是初中体育教学水平层次的提升,是质的飞跃。
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缺乏参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现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原因主要有:授课教师不能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教学内容及过程不新颖,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固定,没有突破,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上两点是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能主动参与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太单一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不断要求学生做考试项目的强化训练,以期获得好的教学成绩,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初中体育的参与度低还有一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场地及器材均有限,不能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长期单调乏味,导致学生对于初中体育学习失去了兴趣。总之是单一的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以及初中体育教学事业的进步。
(三)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的教学调研信息表明,现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仍然没有完全摒弃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形式,没有顾虑到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对学生不够尊重的一种表现,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投入度不高,有的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间接反映就是上课状态欠佳。这种不顾虑学生感受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起到的是副作用[1]。
三、提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体育教师应熟知体育教学内容,再结合初中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摸索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小游戏等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考量。现代初中体育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在进行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时,教师要深入的考察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需要,制定出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计划。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调整,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动,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通过实际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当前我国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大多较为单一,在课程设置上,通常是一些浅显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教授[2]。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单薄,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为体育技巧的训练,过多的强调体育动作的标准程度而忽略了体育活动的健身性质,许多学生在教师严苛的要求下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度较低。针对这个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完美接轨,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我们也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鼓励教师将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使初中体育课堂“活起来”。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过去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通常只是在教师的讲解后进行单纯动作模仿。这种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考量,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兴趣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体育课程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1:73-74.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篇5
摘 要 本文对我校及周边片区初中学校的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和探讨,结合初中体育课程的发展需要,为更好地完成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和初中体育中考的成绩目标,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锻炼热情,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提出“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界定概念,明确意义。从课内教学的规划到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助性开设到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以及可测可操作的评价办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工程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初中 体育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市体育中考的考试办法不断改革,分值逐年增加,中考体育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学生、家长、老师都有很大的压力。为了取得更好的中考体育成绩,在目前的常态教学中,学校普遍都是考什么就上什么,体育课更多的上成训练课,而且这种现象很多从初一、初二年级就已经开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在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强调:“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如何在初中体育这一特定条件下,既能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又能有效地完成“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地结合,将是我们初中体育老师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力求达到上述目标,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机地结为一体,统一思想,统筹安排,整体规划,构建一条适合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体育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归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要求,以及收集国内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关的文献资料。
2.调查访谈法:调查了解我校及周边初级中学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与多所学校的体育教研组长、体育骨干教师进行访谈,得到我市体育教研员的指导,了解各学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并进行研讨。
三、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一)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多所高校提出的概念,结合我校体育课程特点和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归纳为“课内体育教学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包括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班际、校际竞赛,运动训练)等有机融合为一体,通过课内引领课外,课外推动课内,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和中考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制作了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关系图(图1),这将更直观地理解,更容易地明白什么是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图1 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关系图
(二)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实现初中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对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要求,推动高效课堂工程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1.课内体育常规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和延伸,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有要求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课外活动得到提高和促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营造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打破课堂教学的约束和限制,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消除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障碍,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生参与度高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有助于“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
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将针对体育中考、追求分数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体质、运动技术,情感兴趣得到发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都能掌握一到两门体育运动项目,更全面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切切实实地使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1.初中三年体育课程的规划
构建初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首先就要构建好初中三年的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为整个“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主框架。所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都是以主教材为主导,开展辅助性的补充。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参照广东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按照《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结合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实际情况,把初中三年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规划。
表1 初中三年体育课程整体规划一览表
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周次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1 常规 常规 常规 常规 常规 常规
2 队形队列 篮球 武术 篮球 篮球 田径
(800.1000)
3 广播体操
4 跳绳 身体素质
5
6 仰卧起坐 足球 实心球 中考
测评
项目
训练
7 技巧
8 单双杆 仰卧起坐 立定跳远
9 田径(基本技术) 技巧 仰卧起坐
10 单双杠 理论 理论 理论
11 武术 田径(跳高、跳远) 田径
(800、1000) 身体素质
12 理论
13 排球 实心球
14 体育中考
15 理论 田径(短跑) 技巧 足球 田径(800、1000)
16 立定跳远 理论
调整
17
18 测评 测评 测评 测评 测评
把初中三年所有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常识(理论知识)、田径、体操、武术、篮球、足球、素质练习等等教学内容及中考考试项目,全部都包含进去,按照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一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具体的规划。每学期上课18周,初中每周3节课,合计54节,以每个教学内容的所需课时数来安排教学进度。教研组制定好整体规划,年级备课组制定年度计划、学期计划,体育老师制定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最后,教研组按年级、内容、课时、进度等的教学安排汇总成《初中三年体育课程整体规划一览表》(表1)。三年计划制定好后,体育老师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带的年级,按计划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不管是哪一位体育老师去上哪个年级的某一周的课时,他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进度的可控性,教学环节的实效性,教学场地、器材分配的合理性等。如果各方面、各个条件都能很好的对接,体育老师的课堂教学将会减少很多反复的工作负担,对“高效课堂”工程建设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
在概念中,提出了课外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班际、校际体育竞赛,运动训练等,意义中我们明确了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内教学内容(主教材)的辅助和延伸。那么如何能够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开展呢?
以初一年级的篮球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计划中,我们的计划是第二学期的第二至第六周上篮球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球控、变向运球、运球低手上篮、运球高手上篮、比赛、竞赛规则等。这一个学期,初一级的课外体育活动就可以围绕这个内容或侧重于这个内容来开展活动。每天下午第八节的体育活动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多组别的篮球活动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分为提高组,基础组或者男生组,女生组。各兴趣小组安排半块篮球场就可以开展。每组人数控制在10-15人。那么,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就可以吸引六、七十名学生主动参与这项运动。
在体育竞赛方面,如班级内部的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对抗,因为是初中生,可以男、女生混合进行,鼓励参与。如在校际比赛中,我们可以在制定比赛规则时打破常规的比赛规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比赛方案。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制定适合学生的比赛规则。如:学校常规的活动使1节课时间,大约45分钟。赛制一:把比赛分为3节进行,每节10分钟。第一节男生打15分钟;第二节女生上场10分钟;第三节男生比赛15分钟;最后计算总分。赛制二:尽可能让班上更多的同学参与,体现整体水平。可以把一个班男生组成3队,女生组成两队。参照乒乓球的赛制,填好出场顺序,采取5局3胜制,决出胜负。只看胜的局数,不计5局的总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课堂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活动中,同时也能发现在比赛中,学生技能战术水平的不足,而更主动地学习、练习、提高。
3.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课堂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活动中,同时也能在比赛中让学生发现自身技战术水平的不足,而更主动地学习、练习、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的并非是单一的体育文化,其意义远远大于体育本身。通过理论课、校园广播、宣传栏、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主动了解更多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技术技能,感受体育文化,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课余时间也得到有效利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风气,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进步。
4.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办法
目前的体育教学,大多都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身心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也不利于“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贯彻落实。所以,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办法,是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评价中,应该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以体育课堂教学考核为基础,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质与量、过程与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实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一体化。建立“一体化”的评价要注意两点:(1)考核内容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表现,课内主要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健康知识掌握等等;课外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特长、出勤情况等,培养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2)考核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动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质与量、过程与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实现初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四、结束语
经过本文的研究,基本构建出一条适合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途径。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制定了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诠释了初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办法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评价办法。“一体化”教学强调对教学各要素的整体把握,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出其研究的价值。初中体育课程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的构建,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运动技术运用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同时,因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质发展,既能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的科学合理有成效,自然就有助于学校的“高效课堂”工程建设,课内外紧密结合更能体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Z].2009.8.
[3] 武英满.体育课程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运动.2010.9.
[4] 姚志强.中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8.
[5] 赵培禹等.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6] 金玉华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0.5.
[7] 徐颂峰.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2010.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趣味性教学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07-0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逐渐的认识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进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充分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下,能够更快理解相应的体育知识,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趣味性教学法就是一种非常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其有效的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最大程度的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1.趣味性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实际上,体育这门科目的教学难度较大,加之很多学生对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导致课堂教学进度较慢,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1]。而教师将趣味性教学法有效的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充分的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更加主动的去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体育知识的难度在不断的降低,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也更高,实现了对学生的科学教学和高效教学。
2.初中体育教学中趣味性教学策略分析
2.1 积极引入趣味性的体育教学项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像:短跑、长跑、接力赛跑、立定跳远等等,上述体育项目较为陈旧,且较为枯燥,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较低,影响到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项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2]。例如,自行车、游泳等等,这些体育项目较为新颖,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也将其作为娱乐项目,教师通过引入趣味性的体育教学项目,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与教师的配合更高,实现了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快速提高[3]。
2.2 运用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方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运用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所谓的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与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法相区别的。趣味性教学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通过科学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例如,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能够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4]。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球星的比赛视频,并且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对其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出来,对学生的体育学习非常有利。
2.3 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趣味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趣味性。由于在每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了解到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存在着哪些的问题,需要怎样解决,而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教师不能过于的刻板或者严肃,可以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语言,使学生在了解到自身存在着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开怀一笑,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5]。
3.结论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的体育教学情况,有效的应用趣味性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更加积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此外,在日后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变化、结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及时的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实现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夏联富.校运会设置趣味游戏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J].陕西教育・理论. 2006(12).
[2] 邹师,李武靓,李慧平.趣味体育的概念及创编原则与方法[J]. 山东体育科技. 2011(03).
[3] 王建鑫,李娜娜.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12).
[4] 陈志丹,李佳屿,韩英,张继辉.体育有效教学的理念及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07(15).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篇7
【关键词】初中 体育教学 主动参与性 策略分析
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身体素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阳光体育活动的展开,引导全民进入到健身与体育事业当中来。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与身体也会得到锻炼。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是相互配合的,体育教学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而并非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浪费时间。因此,笔者选择提高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方法进行探讨与阐述。
一、丰富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为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许多教师将体育技巧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单一的教学内容成为了学生体育学习中主动参与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技能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方法与形式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就要加强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引入,使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
二、肯定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地位的衡量与规定。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一味进行体育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具体的动作操练。学生因其主人翁地位得不到体现与肯定,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内容与主要环节,在课堂的最后与学生就本节课的授课进行交流与反馈,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之时,要从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水平与学习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激发,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好奇心,引导学生入境。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促进初中教学评价多元化
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较为明确,方法较其它学科来讲也较为简单。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来讲也是一样,许多教师利用课堂测验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成果,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对于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并不关心。而随着体育教学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教师必须要对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教师要改变自己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改变教学评价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从一次检测中,让学生从体育技能与体育精神等不同的方法来对同学、对自己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是反映教学成效与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因子。面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初中体育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举措。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的策略分析,希望初中体育教师将学生视为课堂上的主人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与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1).
[2]许波.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篇8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主动参与 教学策略
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不合理等,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初中体育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缺乏主动参与性,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改进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本文主要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的策略进行探讨。
1.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体育作为初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中考时占有一定的分数,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但是,从当今初中体育教学看,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明显不高,造成这类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吸引,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降低;学生自身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关键,一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那么主动参与性就会降低;学生学习过于被动,初中体育是一门比较活跃的学科,如果在课堂上限制学生的活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非常被动,缺乏主体性的发挥,再加上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使本身活跃的体育课堂变得安静,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率的策略分析
初中体育是锻炼学生身心素质的关键学科,尤其对学生的培养更为关键,但是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两方面对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策略进行分析。
2.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只能听教师安排,缺乏主体性的发挥,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知识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再综合分析,在体育教学中设置相应的教学场景,而且,教学场景的主角为学生,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及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例如,在《急行跳远》课程教学中,以往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按照先后顺序练习急行跳远,但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过低。在对初中体育教学改进之后,可以在《急行跳远》这一节课中设置一些补赛环节,如小组赛、淘汰赛等,比赛内容主要以急行跳远为主,并附带之前学过的快速跑、前滚翻等内容,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要给予比赛前几名的同学行动上的表扬和鼓励,为他们争取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那么学生学习急行跳远会更有动力,而且参与性也会提升,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体育可能仅意味着一项活动而已,并没有意识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益处,这是当今初中学生学习体育兴趣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中。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是以教师角色存在,而是以朋友的角色存在学生的集体中,与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学习和练习体育课程,甚至与学生比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轻松的、无压力的课堂环境。在《立定跳远》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将自己也分到其中一个组中,再由每组成员轮流裁判员对各小组之间的立定跳远进行评分,在这种融洽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更喜欢体育,认为上体育课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与老师做游戏,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参与意识非常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由此可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直接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不仅体育科目如此,其他科目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需要从初中体育教学视角对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激发学生学习初中体育的兴趣及主动参与性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同行之间相互借鉴和探讨,进一步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初中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华恩.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之我见[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9).
[2]马新才.提升初中体育教学之学生主动参与策略[J].青春岁月,2013(15).
[3]牛永萍.谈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J].快乐阅读,2013(10).
[4]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1).
初中体育教学进度范文
本文2023-11-23 18:05:1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