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范文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设计
自从我国推出了基础教育关于各门课程的新课标以后,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教学的新要求与新内容,并开始在全国各大学校逐步施行。但也不难发现,传统教学的一些陋习以及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然存在,体育教学的反响与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体能素质与综合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关于体育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如何完善与创新教学设计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较为复杂的教学对象、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体育器材设施等影响因素,要想在确定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设计出巧妙生动的优质体育教学课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都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但是就传统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往往将教学设计等同于教学备案,按照教学备案的固定格式与规范去设计,势必让体育课堂“黯然失色”,丧失活力与创新,教学活动也是“四平八稳”,追求教学目的与教学结果完全吻合。于是有着统一模板、固定教学方式的传统体育课设计就应运而生,还美其名曰:“目的明确、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殊不知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充满程序化、呆板化与机械化,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学发展也是缓慢而闭塞的。正是由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所以新课程的推广变得阻力重重。
2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思路
2.1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导。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因此教师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制订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差异性特征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服务。及时转化师生角色,建立翻转课堂与体验式教学的新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能轻松掌握运动技能以及防范措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强壮体魄,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2.2设计理念突出整体性。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不再是单纯、机械地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巧,而是更着眼于教学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局关系上。它要求教师要运用教学技巧与教学工具,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与喜爱的课堂模式,除了学习到基本的技能本领外,还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树立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与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这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大亮点,它的聚焦点不在拘泥于传授知识与技能,有效的、多样的、创新的、以人为本的新体育教学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在更多面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生命课堂”。2.3设计方法更系统化。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教学资源全面与系统的分析的前提下的。体育教学资源纷繁复杂,需要教师具备整合优化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2.4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新课标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与学生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系统化地设计出课堂教学模式与内容,而教学过程却是不固定的,它会随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出教师的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一堂堂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
3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理念的设计
3.1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意识,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体育教学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意识,通过满足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整体健康水平,构建以提升学生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品质等全方面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结构,融入生理、心理、体能、环境卫生、保健、营养、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知识,逐渐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健康习惯的养成。并将体育精神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以此来作为自己终身体育的目标。为未来良好运动习惯以及坚持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青蛙跳远来回30m的接力比赛,输赢的评判标准以每组的比赛用时来判断,并且让赢的一组来制订惩罚措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与体育锻炼意识。3.2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服务,是新课标改革的新要求,也是其核心问题。教师在体育教学实际的所有环节都应该及时转化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导,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差异性放在中心位置。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与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内容。例如,可以根据男生与女生的生理、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不同来分类,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训练。对于女生的教学内容,教师主要可以选择花式跳绳、健美操、瑜伽等运动项目。而针对男生爱动爱跳、爆发力与身体素质强等特点,可以组织男生训练篮球、排球、短跑、跳远等项目。有时这两类运动项目也可以男女生共同练习,只不过教师应该制订不一样的训练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运动效率达到最大化,从而大大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4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组织设计思考
体育教学组织通常是指围绕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多样化措施,包括体育课堂队形队列、课堂常规、分组教学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选择与运用等。4.1创新体育课堂常规。首先,教师要注意提升教学素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审视教学课堂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建立课堂与课后的反馈机制,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体育精神。其次,教学设计要突出弹性化特征,将教学设计的过程看成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应死板,要做到为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时间变更、教学内容更新等留有余地。最后还要对学生常规要求给予一定的尊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差异化特征,树立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基于这些前提,教师才可以制定出较为完善、公平、合理的课堂常规来维护课堂秩序以及保护学生权益。但应尽量做到与学生协商制定,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同感与服从意识。4.2队形队列的课堂设计。首先队形队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体育教学也是体现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方式下的纵向线式的队列队形。其次训练队形队列应该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训练队形队列时,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着重训练学生的队列意识以及团体意识,而不应强行依靠训练队形队列来严格控制学生的自由行动甚至是一些违纪行为。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教学精神,满足学生被认同与被信任的需求,尽可能由小组成员来自行整理队列。最后,训练队列队形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多运用手势、眼神、表情、语言传达给学生有效信息与期望,使学生能及时将所想所感反馈给教师,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4.3分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教学编班的方式。也就是指通过对行政班建制的方式来进行编班,这样的教学行政班建制的形式更为方便,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其次,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无论班级多少人,分组教学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是被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一种形式。一般分组形式主要包括:同质分组、随机分组、友伴型分组、异质分组等。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特点,创新出新型的分组形式,比如合作型分组教学、探究性分组教学等。
5结束语
实践表明,体育新课标的颁布,使得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新教学理念,广大的体育教师也逐渐投入更多的热情在体育教学改革上,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工具、课堂氛围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换言之,体育新课标的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作者:张艳红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齐玉松.新时期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研究[J].电子制作,2014(3):198.
[2]刘扉.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91-94.
[3]蔡海春.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4(7):641-642.
[4]王学芳.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四要素——“新”“乐”“精”“实”[J].运动,2013(9):57-58.
[5]张振华,吴跃.体育有效教学五种练习设计与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84-87.
[6]马卫东.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104-105.
[7]汪美芳.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1):76-79.
[8]梁占歌,汪美芳.论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1):80-84.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篇2
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确切的落实,应该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建立一个标准,让体育教师能够根据质量的标准反思自己教学过程。
1.1让每位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课中的自我价值感,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最大接受学习的机会。合理的安排学生练习,不能将时间浪费在排队等待中,使不同体质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满足学生的需要,确保每位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使体质差的学生平等参与,并加强关注。
1.2教学内容不仅有意义并且有趣味性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影响教学的价值。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新课标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提出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各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并确保其趣味性。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内容应多样化、趣味性;促使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互帮互助,并提高自己及他人的健康意识。
1.3教学方式多样化
好的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讨厌体育课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标中提出了现代式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在选择教学方式的同时应该明确了解各种教学法。教法选择应严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1.4合理并负责的实施课堂教学
负责任的落实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必要保障,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质量,责任心也是一名教师的素质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以:
(1)保证每位同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对体质差的学生加强关注。
(2)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保证每位同学的安全,保护学生。
(4)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5)不得用体育来惩罚学生。
1.5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检测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才能科学、合理新课标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从体能、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健康行为几个方面进行,同时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运用。
2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教师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树立正确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思想
2.1.1转变观念,具有生成性教学的意识大部分体育教师一直受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案进行上课不懂得变通,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低。新课标的提出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而笔者则提出生成性教学的意识,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
2.1.2建立平等是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两者之间是互相、平等的关系,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聆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的平等对待不是满足学生所有需求,让学生控制整个课堂,而是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反复的揣摩,对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意见进行落实。
2.1.3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师应明确当前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德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优化内在的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2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
2.2.1不断更新现代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转变,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只重视技术教育的理念,转变为重视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区别对待每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不断的适应学生的心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导致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评价运动技能又要评价学习态度、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以及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
2.2.2提高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就犹如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每届学生接触的事物不同,使学生的心理发生着变化,每位教师都应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摒弃过时的知识,适应学生心理。专业技能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
2.2.3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是实现课程标准改革的必经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科研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功感。新课标的提出,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需要教师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前沿知识,不断的充实、调整、优化自己,提高科研能力,为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3结论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体育教师的质量都关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质量的评估提高应有的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如何上好体育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不懈努力。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教师 培训需求
1.引言
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广大小学体育教师能否真正认识并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加深对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提高重庆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近几年,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接受了新课标的培训,强化培训的效果,引起培训方和学员的关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近三年重庆市参加新课标培训的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调研法
通过多种途径检索查阅与研究有关的文献20余篇(部)。
2.2.2访谈法
对培训单位的相关领导、部分培训教师和部分培训学员就研究涉及的问题进行访谈。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征求了6位专家的意见,共发出调查问卷180份,收回165份,回收率是91.7%,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94.5%。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理解
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与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培训,也是新课程培训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认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必要的教师占91.5%,认为新课标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师占48.2%,认为新课标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一定作用的教师占68.1%;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有一定信心的教师占70.1%,充满信心的教师为28.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教师对本次课程改革的意义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与理解,对课程改革表示有信心。
3.2是否参加过培训
曾经参加过小学体育新课标培训的教师占35.1%,没有参加过的相关培训的教师占64.9%,大部分重庆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有关新课标的培训,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培训的必要性。
3.3对新课标的了解程度
对小学体育新课标的了解程度,按照所选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依次为:非常了解(30.0%),比较了解(22.5%),一般(16.1%),不了解(31.4%),近半数培训学员对新课标了解不多,说明了学员参加培训的必要性。
3.4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
学员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按照所选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拓展(91.8%),作为一种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90.1%),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85.1%),服从学校学校安排(48.6%),为了评优评职称(38.5%),力争成为学科骨干或带头人(22.6%),完成继续教育学时(8.2%),说明了绝大部分学员都把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目的。
3.5参加新课标培训的态度
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非常愿意参加新课标培训的教师占80.2%,81.5%的学员认为这种培训对自己帮助很大。这说明大部分教师们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并且希望有机会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培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少数教师不太愿意参加培训,把培训当做任务完成,学习比较被动。
3.6对新课标培训内容的需求
教师对新课标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但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对新课标培训内容按照感兴趣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设计(86.6%),教学技能(78.8%),教科研究(62.2%),教材解读(56.9%),教育理论(26.6%),教育政策法规(20.3%),其他内容(16.5%),关于教学过程的培训较受欢迎,关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培训受欢迎程度较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明了教师更重视教学过程的培训,不太重视教育理论、政策法规的培训。
3.7学员喜欢的培训形式
学员喜欢的培训形式,排在前几位的选择依次是:理论培训与专业实践相结合(81.2%),专家和教学名师进行专业指导(75.5%),观摩名师课堂教学观摩(72.1%),专家讲座(55.3%),分组研讨(40.3%),其他(12.2%)。说明参加培训的教师最需要的是课堂教学实例的引导,感兴趣的是培训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
3.8对培训授课教师的要求
学员对新课标培训授课教师的要求,按照所选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依次为:对学科教法有一定研究(85.3%),对新课程实施有深刻的理解和自己的见解(80.9%),能给予学员点拨和引导(78.5%),了解中小学教学情况(65.0%),熟悉中小学教材(61.2%),对教育理论熟悉(35.7%),对教育政策法规熟悉(32.2%)。这说明学员希望授课教师对学科教法有一定研究、对新课程很熟悉并有深刻理解,能给予学员点拨和引导,熟悉了解农村小学实际情况和教材。
4.结论
4.1大部分学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及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与理解,希望有机会参加新课程的培训。
4.2关于教学过程的培训较受学员欢迎,关于教育理论培训受欢迎程度较低。
4.3学员喜欢的培训形式主要是有关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例的引导,希望培训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
4.4受学员欢迎的培训教师是对学科教法有一定研究、对新课程很熟悉并有深刻理解,能给予学员点拨和引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孙自敏.对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7):95-96.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思考;教材;教学;考评
新课标的改革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全体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体育课程的改革,特别是新课标施行后的效果,最终要通过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落实与体现。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传统的教材体系比较僵化、陈旧,教师只能依纲实施,照搬照教。而新教材是从学生的愿望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新教材把体育教学分成了三大块:基础理论部分、必修内容、选修内容。
1.体育基础理论课
体育基础理论课把学习内容分为了四个方面:(1)对体育课堂常规的学习。(2)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3)加强“体育与健康”的教育,融入健康教育有关内容。(4)重视体育保健知识的讲解。
2.必修课
主要是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如,跑、跳、投、单杠、技巧等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与方法,培养其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选修课
它是学校体育教学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部分。
二、教学的要求与认识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认为体育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1.思想上高度接受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以前的高中体育教学教材内容较为繁杂,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创新的机会不多。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圈。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接受,积极投身到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中来。
2.态度上高度重视
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具体要求,从态度上高度重视,确保完成“开好头,起好步,夯实基础,提升质量”的任务。
3.课程上高度统一
体育课强调学生主体,要求教师要导而不演,寻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多开展各项课内外活动,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4.实践中积极反思
反思对提高我们课程改革的质量十分重要。我的反思有以下几点。(1)师资是保障。我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当在体育实践中积极反思,加强学习,形成一支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的教师队伍。(2)课标是根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地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我们体育教师应首当其冲,负责起落实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任,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8.
[2]朱万银.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在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助推作用也越发的突显。高中体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它的发展革新一直深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它既承担着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让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的的功效性,同时也具有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心理素质的双重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系统地进行高中体育教学的反思与调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下高中体育的课程概述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乐学活学”是我国当前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改推进的理论基础。但是因为高中体育课程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微妙关系,所以高中体育的课程教学要在切实贯彻以三个核心教育为改革目标的同时,还要高举“健康第一”的大旗,积极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潮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呈现出四个新的特点:一是以身心健康为首要的课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更多的表现出现代化的时新特征;三是重视“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是以体育专业与体育爱好的双向发展为基础,践行“终身学习”的新观念。
二、当前中国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1.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当前许多高中都开展了体育课程,但是该门课程的教学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部分高中学校内部还存在着语、数、外等主要课程长期占据体育课程时间进行教学的不良现象。当前部分高中学校忽视了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工作,新课标的要求形同虚设。体育课程改革不但缺少行动策略,而且力度有限,这给高中体育教育发展带来阻碍的同时,也让部分高中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其实,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高中学生在不断吸收新知识,了解更多社会百科知识的同时,他们的身体也正在迅速的发育成熟,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们像早晨含苞待放的花朵,正准备迎着阳光绽放。他们需要优质的体育课程来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对体育教学的创新程度不高
当前许多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体育课程较多是对一些,如跑步、跳操、仰卧起坐等基础课程内容的训练。同时一些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方式也较为简单,高中体育考试就是常规性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长跑或者短跑项目,例如,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跑完八百米算考试及格,所用时间越短则分数越高等。由于课程内容与课程考核的灵活度不够,所以许多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觉得索然无味,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对高中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与此同时,许多高中体育的教学工作者安于现状,缺少对体育教学的尝试与创新,让高中体育教学的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3.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滞后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开展,高中体育教育的目标也从以往的只关注学生身体素养的方面,上升到了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首先,高中体育要完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其次,高中体育要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高中学在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同时,学习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积极乐观的学习与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的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锻炼、提升的初级阶段,高中体育教师对于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与引导不足,没有建立起体育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潜在联系,让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疏导、人格培养的目标无法有效达成。
三、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成效的措施
1.落实新课改中高中体育的要求
新课改中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提出,是国家针对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与教育发展状况,做出的制度层面的调整与改革,其目的是培养更多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高我国人才的整体素质与综合素养,依靠人才的优势,借助教育的力量,实现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对于高中体育来说,要真正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成效,“依标施教”是关键性的一步。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机构与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地转变对体育教学的旧看法,把高中体育教育工作上升到与文化课程教育同等重要的高度,让学生的文化成绩与体育素养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高中学校要做好新课标内容的宣导工作,让高中体育教师加深对新课标中“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乐学活学”教育理念的理解,然后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教学认知。
2.提高现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方式
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相关的教学工作者也要从自身出发,积极地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创新和教学试验,提高F有的高中体育教育水平,为高中生提供更为优质的体育教学服务。高中体育教师在延续传统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和考核方式的优化,更多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体育项目的尝试。例如,现在许多高中生痴迷对美国NBA赛事与明星球员的追捧,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中添加进篮球训练的内容,借助NBA赛事的效应,让学生加强对篮球运动的了解与学习。高中学校要进行体育课程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让高中体育课程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同时还要定期地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保障体育设施的使用安全,减少体育项目实施的风险。
3.实现高中体育树德立人的目标
体育教学有可以帮助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人格健全完善的重要性作用,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锻炼与舒展的同时,还要实现高中体育“树德立人”的德育目标。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自身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提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体育课程中有大量的课程示范与动作修正活动,因而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互动、相处,所以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教育影响。高中体育教师要从自身日常的一言一行出发,来给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对国家体育健将的训练经历与比赛经历进行解读,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人物故事中加深对体育竞技精神的了解,让体育竞技中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得以传承与发展。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篇6
摘 要 初中《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是时展对体育学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中考改革,如何进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育,是体育教师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对初中生的教学应在小学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所学的体育健康知识、保健知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强调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文化修养,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为了使这一改革更具有针对性,为学校体育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有必要对当今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情况作一调查。
关键词 体育 健康 基础知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聊城市区5所中学的初三在校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的内容和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聊城市区5所初三在校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教师问卷50份,实际收回226份,有效率为90.4%。
2.逻辑分析法
3.文献资料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情况
通过调查,聊城市区5所初中都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说明在国家教育部颁发并实施新课标后,聊城市区初中都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校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因雨天不能上课的情况下,在室内要求学生自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体育课改为其他科的“机动课”。由此说明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太过随意,没有理解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师资状况
1.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知情况
体育教师是体育新课标的执行者,教师对体育新课标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态度对体育新课标的实施至关重要。从初中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情况和实行新课标的认知态度的调查结果可见,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的了解较深,还有20%的被调查体育教师不太了解体育新课标,体育教师对实行新课标的认知态度表示积极的占31.4%,比较积极的占46.4%,而不积极的占22.2%,这反应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当然也有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应从多渠道使体育教师了解、学习新课程标准,提高认知水平和施教水平。
2.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上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的滞后,教师现有知识、技术、技能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体育新课标的需要,对于新教学目标的完成比较吃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师不经过培训学习,对于新课标的领会、贯彻就会有一定得难度。调查中发现,在培训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训的盲目性与培训力度不够等。由于新课标的实施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大型培训活动组织较少,部分学校领导仍然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限制,从而导致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新课标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次,不能将新的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所以聊城市区必须对全体老师进行素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思想动员与培训工作,摆脱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使传统的应试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的正规模式。
3.教师的态度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教育教学得以很好实施的保障与核心。也就是说,新课程能否很好的得以实施,教师对于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的态度对于新课标的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从调查可见,当问及教师对实施体育新课标的态度时,只有13.1%的体育教师表示能够主动尝试。由此可见,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于新课标的实施持观望态度,创新能力较差。当问及是否经常研读体育新课标时,有17.9%的则表示偶尔,有57.1%的体育教师根本就没有研读体育新课标的内容。经过调查了解部分教师虽然研读了新课标,但对其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次,不能将新的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答题情况
根据统计显示,在学生分别回答的8道卫生知识题,8道运动常识题,8道运动损伤预防知识题,8道营养知识题中,8道自我保健知识题,8道心理健康知识题中,答对率分别为55.7%,57.1%,55%,45%,42%,40%。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聊城市各高中虽然都实施体育新课标,但是成效不大。此外,教师培训情况较差。在本研究所设计的学生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六个方面来看,学生掌握较好的是卫生知识,其次是运动知识。而营养知识、运动损伤预防知识比较欠缺,尤为欠缺的是自我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
(二)建议
从根本上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在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的同时,改革教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摒弃陈旧观念,大胆创新。体育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正确地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此外,还要重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最后,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薛仕敏.试论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的评价[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23-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邓淑勋,杨文轩,黄超文.体育与健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8-46.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09-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发情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发情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2]周晓军.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5):80-83.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新课标 中小学 和谐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得到深入发展,获取了可喜的成效。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少体育教师,甚至体育科研工作者,对新课标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导致体育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研究针对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就如何协调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体育教学人际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体育教学和谐师生关系指在体育教学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其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同时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具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和谐人际关系,教和学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充分发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2.1教育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没有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教师的教,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学,就无所谓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是各行其道的两个过程,而是教师通过“传授”、“引导”来指导学生学习的统一过程。
2.2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二者同时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缺一不可。
2.3 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学中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性。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3.1 正确认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新课标的所蕴涵的先进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是对过去体育教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夸大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夸大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都是二元分裂的片面认识,易导致体育教改进入误区,有损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标下教师主导作用表现在: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方法、多途径地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全面提高学生认识能力;2.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4.充分考虑安全因素,营造安全体育学习环境。教师主导作用可以归结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表现在: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主动,能与教师、学生形成尊重、互信、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3.2 提高教师素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为人处世、协调关系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关键在于教师素养的水平。提高教师素养要求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教育理念更新变化很快,由“技术教育观”、“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到“以人为本”的每一次理念更新,都会推动体育教学深入发展,体育教学的相关环节也会发生适应性变化,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理解、领悟、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体育教学中才会处于主动地位,才能处理好教学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师生关系。
3.3 教师要富有博大爱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富有博大爱心,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承认在人格上师生平等,在思想感情上对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对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心。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具有爱心才会不以感情代替理智,不以个人的好恶代替原则,能理性处理问题学生的不理智行为。教师富有爱心,对待后进生才能做到不嫌弃、不排斥、不放任自流,教师要以同情的态度,设身处地结合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来帮助问题学生,并耐心对待后进生的反复,教育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为主,多从正面加以引导。
结语
新课标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客观需求,是师生共同的期盼。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清形势,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承认师生人格平等,把握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对立与统一辩证关系,寻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平衡点,促进发展,把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地向深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任忠利.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当代教育,2005,(1):27.
[2]曲宗湖,尚大光.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面对传统与权威的思索[M].沈阳:辽宁大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范文
本文2023-11-23 18:04:3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