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3 11:18:19浏览:560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1

【论文摘要】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教育部于 2003 年 4 月重新制订和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还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以及教材建设,全面进行改革。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课改前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比

1.指导思想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而过去的体育课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没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不够重视。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再者是以前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开发教材,深化教学内容不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方面作为基点,其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方面考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目标体系不同

体育新课标目标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从三个目标的关系看,体育新课标目标统领着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它制约着其它层次的目标。领域目标则制约着水平目标,是属于“中级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受控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同时又控制和指导水平目标,水平目标是属“下级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提出了“一个教学目的和三项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以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三大教学任务,其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使得总体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3.学习领域不同

体育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有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以往的体育课程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倡导的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并且,老体育课程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年级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不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4.内容标准不同

体育新课标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老体育课程则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制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5.评价方法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老体育课程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是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无论在指导思想、理念、内容、实施标准,还是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诸多的不同和突破。只有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2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85-03

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版”)颁布实施,教师在贯彻落实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存在过于自主的现象;有的教师在现代学习方式的引入上,依然存在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错误理解现象;有的教师在评价方式上,依然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片面化现象;有的教师在目标设置上,依然存在具体化程度和准确性不高现象;有的教师在落实课程基本理念上,依然存在理解不深不透现象等[1]。出现以上问题主要与课堂定位不准,教学要求、教学方向、教学内容不明,实施方法不当等有关,原因是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未能充分认识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形式、特性及要求。这些问题若长期存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为此,本研究提出几点有效解决以上存在问题,促进新课标落实的策略。

1 从“课程性质”明定位

体育课程性质是什么?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了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2]的课程。可以看出,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在新课标实验版中也同样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3]的课程定位。由此,不具有身体练习特征的课就可以被认为是违背“课程性质”的课程。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将体育课程的特性概括为“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等4个方面。明确了这些,一线教师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首先符合课程性质,即“身体练习”。否则,就很容易上出不像体育课的课,如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下象棋。显然,这是不具有“身体练习”特征的课,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其次,体育课程的4大特性,在教学中还要得到体现,如要体现“基础性”,就要强调“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的教育;体现“实践性”,就要充分考虑并突显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现“健身性”,就要考虑“适宜负荷的练习”,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综合性”,就不可忽视“渗透德育教育”,以及注意“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重价值”。以上特性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性质”的认识、重视和把握程度。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够认真把握“课程性质”,明确其定位,方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4]。

2 从“课程理念”明要求

新课标修订版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首先明确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该理念重点要求一线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标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健康第一”,因为,有了这种正确思想的引导,才能在安排课堂各项活动中考虑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二是提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成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以及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等的前提和保障。三是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这是一条有别于新课标实验版的新的理念,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5]。四是进一步强调“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体育课堂存在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不关注差异是不正确的,但是,以往很多课堂上不关注个体差异的现象较为普遍,如目标缺少分层,课堂教学忽略特殊学生的学习等[4]。体育课堂上需要一线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及时调整,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

3 从“课程目标”明方向

学习目标在新课标中包括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课程目标指出了课程教学应朝向何方,其中分为5个方面,首要目标是“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这一目标,无论是体育教学大纲、新课标实验版,还是新课标修订版,都被作为最为关键的课程目标。二是“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是“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四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五是“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6]后4个方面的目标内容尽管与首要目标相比未表现出那么突出,显得那么重要,但是,也都不容忽视。

另外,由于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因此,总目标又根据其重要程度被拆分到各方面之中,如课程首要目标出现在“运动技能的目标”之中。这些目标,实际上是让一线教师明确课程教学不能偏离方向,至于具体到各水平段、各学年、各学期,甚至单元和课时目标的把握,需要依据实施建议中对目标提出的设置建议。

4 从“课程内容”明范围

新课标修订版在课程内容上表述较为明确,分别针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列举了一些建议内容,而且,各水平段大致在难易梯度上有一定的区分。例如就“运动技能”而言,“水平一”为达成“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目标要求,建议“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水平二”建议“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单、双脚连续向高和向远跳跃,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动作”[2]。一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中明确教学内容范围,而且按照不同水平段的内容建议,基本上可以实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从易到难的活动方式和基本运动的能力。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教什么的时候,充分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内容范围和难度十分必要。

5 从“实施建议”明方法

新课标修订版中的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其中教学建议涉及到教学内容如何定,教学方法如何选,教学目标如何设。体育教师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建议呢?

首先,就“教学建议”而言,从目标设置到内容选择,再到方法选用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明确的操作方法。比如,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不但提出了要“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而且,还要求“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还要重视“目标难度适宜”。这些具体的建议,可以让一线教师对目标更有把握,尤其是在如何细化上,可以按照建议中提出的“条件”、“行为”、“标准”3要素来衡量。只要这3个要素在一项目标中同时存在,就可以基本断定该目标较具体、便操作、可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去的目标过于笼统的现象。又如,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中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和“重视健康教育”。这就相当于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内容选择依据,不至于再出现“想教啥教啥”的错误观念。

其次,就“评价建议”而言,新课标倡导的是“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为此,在实施评价的时候,需要首先明确评价目标,然后,再合理选择评价内容,还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并要求能够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对评价的结果也要合理的运用。这些具体的建议,使得一线教师能够逐渐规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还列举了小组评价和学生个体评价记录表,可以适当的参考,并灵活把握所担任教学班级学生的评价方式。

总之,认真把握“实施建议”,就能够明确掌握各方面的操作方法,便于一线教师达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完成《课标》中提出的具体任务。

参考文献:

[1] 蔡志强.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突破策略[J]. 体育学刊,2013,20(5):76-7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毛振明.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于素梅. 走进新课标,落实新理念: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及落实方略[J]. 中国学校体育,2013(1):62-66.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3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49-02

体育教学是落实课改的主阵地之一,体育课应该注重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的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在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因此在新课标的影响下,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实效与形式的结合,课堂教学上掘内涵、重创新。课堂评价要全面、新颖。体育教学其实是落实课改的主阵地之一,它在学生的成长岁月中,已成为一道最亮丽、最令人向往的风景线。

一、新课标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在2011年新修订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与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终身体育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的基础。

二、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革新

近两年来,体育课也有教育新的理念,对于这理念老师众说纷纭,出现的分歧很多,针对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的体育课才算精彩?十几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老师在体育课堂上应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注重实效与形式的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因此,我在上课时就采用游戏内容来贯穿整个课堂。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并增加难度来吸引他们,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与群体活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例如:我在给学生上短跑课时,改变以往的先上“途中跑”,再上“蹲距式”起跑的老一套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起跑方法,并在练习中仔细观察、摸索、探究,看哪一种方法起跑最快。结果学生有蹲着的、有爬着的、有站着的……哨音一响,同学们迅速冲向终点,欢声、笑声、加油声、鼓舞声响成一片。改变了以往的一听跑就头疼的怪现象。同学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很投入地完成了练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掘内涵、重创新。新课程标准明确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可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这样,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没有拘束感。在初一的合作跑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至少两人,多则不限),采用任何形式的慢跑,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方法各式各样,有多人的绑腿跑、有两人一组的手拉手侧向跑、有两人面对面的同向跑,千姿白态,学习效果也特别好。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密切配合的团队意识。

3.课堂评价要全面,要新颖。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必须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练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标梯度。

首先,教师应当把握好评价时机和评价的角度。在体操练习中,有位学生在给同伴保护帮助的时候漫不经心,发生了学生摔倒受伤的事故。我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加强责任心的教育,体育课上,安全重于泰山,如果出现上述现象,教师就应当首先从安全的角度去考虑评价的问题。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应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增强责任感等,这些教育随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只有技能学习而没有思想教育是不合格的体育课。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鼓励等。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

三、结论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与真谛。我们体育老师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是一项更深层次的脑力劳动,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在新课标的导向下,引导着学生走进快乐的体育世界,让体育课因新课标、新教法而精彩。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安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4

一、新课标的特点及对体育教师的挑战

第一,新课程标准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同时关注中学生个体差异,以中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培养。第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特点:目标体系构建更为完善,构建了五个领域目标;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将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划分为六个水平,并根据各领域按学习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将运动技能与体能以外的课程学习要求具体化。第三,在新课标下,课程内容改变了以往体育教学大纲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与适应性。同时,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之中,构建了以功能为主的结构体系。第四,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编写四个方面的实施建议。教学上强调激发与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形成;评价方面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因地制宜;教材编写方面强调不偏离新课标的理念与精神等。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广大的体育教师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二、中学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教材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据此对体育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一,体育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同学在体育学习中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积极地观察,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参与到学生体育活动中,同学生一起感受运动的快乐,与学生分享运动后的感觉和想法,并且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正确评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达到作为促进者的目的。第三,体育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改变自身不良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会体育学习的能力。第四,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实现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并非是让学生完全达到自由,而是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学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与他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新课程的开发者

新教科书只是教师与学生的参考书,有更多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需要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开发。同时,由于新体育课程标准只对评价做出了原则性的规范,而没有具体的标准刻度,各校可根据各地、各校具体情况进行开发与利用,如改造传统运动项目、挖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引进新兴运动项目、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来开发、扩充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使体育课程内容从竞技运动课程内容体系走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从课内、校内走向社会、自然,从而弥补体育教学条件不足,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

体育新课程标准本身就要求体育教师应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从长远来看,体育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先知和启蒙的关系,而是先学与后学,学多与学少的关系。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持之以恒地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给学生更多有效的身体学习手段和健身方法指导。体育教师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同练习、同比赛、与学生共同寻求真理,探究学习的秘密,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增进相互了解,同时还能帮助体育教师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中学生的朋友

在今天,学生们更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摒弃专制型的“师道尊严”的等级关系,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关系,使学生在合作、平等、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乐于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分担学生的痛苦,分享学生的快乐,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五)中学体育理论的研究者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体育课程的内在要求。体育理论研究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体育教师也要为体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体现自身的理论反思。将体育教学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这个转变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体育教师应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等,这样既有利于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体育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 新课改 教学对策

体育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己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新课程在继承传统体育课程中许多优秀做法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课程资源开发,到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我们还要应该清楚地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能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创新。但是,随着改革在全国广泛而深入的推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体育教学内容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对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及其如何应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

一、新课改对高中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增加了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困难性和多样性。现代社会提倡快乐体育、健康体育,我们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该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的课程学习内容。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是构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其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是学习领域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中有些目标具有实体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鼓励学生参与运动,还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传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内容的安排既要关注学生的近期效应目标,也要关注学生的远期效应目标,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全方位和多元化。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应对策略

1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实在”化

体育教学内容的要遵循具体的目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选择,目标统领内容,也要内容反映目标:这就要求内容是实在的,不是“虚化”的,不能对所选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象征性的通过游戏、表演等异化的形式来充当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实在”化,就是所选的内容符合教学要求,真正能使学生掌握技能的内容才是“实在”的,符合体育教学目的的。

2.进行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选择

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有效地实施教学,也就是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不能为了体现本校体育教育特色而不顾实际,教不了学生所选内容,却又推却学校的设施欠缺。总之,要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技能,不让条件制约出现悬空状态。

3.从各种教学素材中挖掘高中体育教学内容

从竞技类运动中筛选是指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们体育练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可以通过简化规则、修改内容、弱化竞技成分、降低动作难度、简化技战术、改变场地器材等方法,来选择能调动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能“玩”起来的教学内容,以适合不同学段、性别身高的学生们的特点,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传统体育中移植是指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因素、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移植加工改造,注入新的课程理念,以使他们更加符合高中生们的身心特点。新兴运动项目大都带有一定的挑战性,选择利用时,首先要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对项目的选择要根据实际精心挑选。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水平大不相同,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要善于在现有场地器材的基础上,挖掘改造和发挥现有场地以及器材设施的作用和多种功能,因地制宜。

4.要加强对教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培训

学生是接受者,老师是授业者。老师对新课程的接受程度,可以直接在教学中表现出来。而且一个老师教学观点可能会辐射周围的老师,容易造成一种连锁反应,特别是身居领导的位置更甚,会影响到整个学校里的教学工作。因此,不断的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不断更新理念,是一个很现实却又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必不可少的过程。

小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体育知识技能的拓展延伸。教师选择安排教

学内容时,还要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种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根据新课标有关精神,教师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加强针对性,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参考文献

[1]李树怡,贺亚平.选择体育教材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中国学校体

[2]董玉泉.如何合理有效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J].中国学校体

[3]曲宗湖.顾渊彦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毛振明著.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6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新课标 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31

Some Thoughts on College Sports New Curriculum

LUO Lin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Exercise is medicine", This is Europe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as been implementing in which their education system, sports scores outstan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end to be a priority scholarship winner. China's college sports with the time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emphas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and heal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developed curriculum standards. By reading university Sports New Curriculum, on the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in university sport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how best to promote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port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health

前言

2014年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版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一步从目标和手段强调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保障方法。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近几年来“Exercise is medicine”这种生活理念不仅在普通成人中推广,同时也贯彻在他们的教育体系当中,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往往是大学奖学金的优先获得者。虽然中国高校体育能与国际接轨,强调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但如何通过体育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仍然任重而道远。

1 高校体育新课标核心内容的解读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始终贯彻在高校体育课新《标准》中,新《标准》不仅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检测和评价,更加明确了体育课的内容以及目标,促使学生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1)新《标准》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的授课人数、运动量、运动项目种类及身体素质基础。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校体育课新课标规定了每堂体育课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新课标确定了大学就读期间体育课的运动量: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时的总学时不少于144;专科生的体育课总学时不少于108学时;每周的体育课学时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至少45分钟。其次,《标准》还规定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希望能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开阔视野。新《标准》明确了心肺耐力在身体素质中的重要性,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考核指标都强调了心肺功能的基础作用,因此《标准》要求促进心肺功能的运动部分在每堂体育课至少30%;反映学生心肺耐力的运动项目应作为考试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权重至少30%。

(2)加重了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在学生评价中的份量。新《标准》除了要求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体育必修课,规定体育课还可以作为选修课计入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所修的学分。另外,新《标准》不仅要求高校要拥有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测试中心,还要建立反馈机制,以学生体质健康的年度报告形式将每年的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结果存档,作为对他们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由于毕业生及格率须达95%以上,体质健康监测也称为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标准》还要求高校除了反馈机制,还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和研究机制,以此制定干预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

(3)强调了高校要保证大学生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新《标准》要求高校保障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因此要求高校能提供给所有学生多样化、可选择、有运动效果的运动项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活动,明确规定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要求,每年学校组织的综合性学生运动会等各项体育项目,参与的学生人数达到50%以上;高校要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的建设,要求学校有不少于20个的学生体育社团,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和支持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形成健康的校园体育传统。加强健康理念宣传及意识培养,通过校园网各类媒体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2 实现高校体育新课标的若干思考

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根本条件,是国家民族之本,是家庭圆满之源。因此,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高校体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也不是停留在高校这个阶段解决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各级学校、社会和家庭均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为青少年强身健体创造良好条件,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人才生力军。要想达到理想的目标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建议。

2.1 激发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大学生正处在思维灵活,兴趣广泛,探求欲望强的年纪,如果能够可以合理和充分地激发学生自我对体育的兴趣将会对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体育课程中多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中的压力得以释放,不断地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逐渐引导学生找到属于其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将传统体育课上的被动体育运动转变成学生源自兴趣的主动运动。

同样在授课内容选择和设置上也要讲究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由于之前的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目前身体羸弱的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将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得繁简可调,强弱可变,难易可选,多少可练。体质基础好的同学适当加大难度,体质稍差的同学适当降低难度,灵活调配人数、时间、设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体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体育的真义,久而久之体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让体育相伴终生也就是终身体育观的成功建立。

2.2 逐步健全高校体质健康制度,确保国家政策实施到位

一个教育体系良好的循环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好的制度同样也离不开细致到位的实施。近期,新《标准》强调了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标准,更加细化了高校的监督和反馈职能。

但是除了高校对学生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外,还需要制度细化如何保障高校能够按照标准的要求去实施。本文认为这需要推行负责人问责制度,对于校长和教育部门负责人的问责必须落到实处。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制定了好政策,但不能真正严格照章执行,政策就毫无权威性可言,也很难得到推广和贯彻,这样高校体育课就陷入更加尴尬的恶性循环。从微观层面说,体育活动的促进、体质检测、评估、监督、检查要有长效的防伪机制。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监测存在比较明显的数据虚假现象。一方面、授课教师感觉学生体质一年不如一年,另一方面却是学生体质监测毫无悬念的及格率。要确保政策实施到位,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结果及抽查结果公示并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评估的依据,数据要经得起检验和推敲,奖惩要严明,否则政策就是纸上谈兵,实施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要解决目前的最大问题,就需要建立破除人情关系和利益关联并且相对独立的检测体系和监督队伍,不能让高校及其上级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否则所得的数据、评估指标以及依此制定的各种措施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2.3 提高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配置,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良好条件

教学体系和课外活动是学生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体质健康的“软件”。学校要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避免课程内容单一化,传统体育课教学中要能融合新理念、新方法;体育课应采取如俱乐部、兴趣班、通选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能倾听学生的内心,理解他们的需求,把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放到首要地位;注重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地位,善于引导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注重通过高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个性、性格等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从体育课中受益。具体到每堂体育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学习目标,不单一以运动效果为学习目标,而应该考虑在心肺耐力运动中,以学生最大心率60%~80%的心率即运动强度作为课的目标,真正做到因人而异的有效锻炼。

除了在体育课上开设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还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社团建设,指导和规定学生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在俱乐部或社团的活动内容或运动项目进行考试,成绩可计入学分。学校除每年春秋两季举办校运会之外,还要组织学生每周参加至少三次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各级管理部门要采取各项措施将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落实到实处。

就“硬件”条件而言,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等相对不足的现状。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保障学生体育活动将成为一句空谈。由于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多,学校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器材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广泛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部分高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甚至不足1.5平方米。学校应该加大体育硬件建设的投入,营造较好的教师教学和学生锻炼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2.4 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担负责任

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监督的责任,同时打造出良好的健康意识氛围和舆论环境。国家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当对体质健康的关注要上升到战略高度,通过各类媒体不断强化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科学的人生观和健康观。学校多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向大学生普及正确的营养健康知识,配合辅导员督促、学生互助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家长要多与子女沟通,通过谈心、关怀让大学生明白健康和爱的真谛。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

3 结语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如一剂良药注入了中国的体育教育体系当中,目的是指导高校及高校教师更好通过体育课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要想让这良药起到作用,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努力以及教育工作者勇于破旧纳新的勇气,相信只要能够依照标准找准高校体育教学的“病灶”所在,未来中国大学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健康的体魄去迎接世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学出版社,2001.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7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师;能力;培养

一、引言

作为一门基础课,体育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体育新课程标准实行后的体育课程,跟以往的以体育技术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体育课程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所以,对于中学教师,特别是高中体育教师来说,更是体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主力军,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因此,体育教师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体育教师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注重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领域的研究和学习,进一步拓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顺利完成课程目标。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具备对体育授课内容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能够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中心,以此为指导来选择和设计体育授课的内容。

三、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培养

高中体育教师更是应该本着“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选择符合本地区、本学校,适合学生学习,且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学到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完成中学体育的教学工作任务。

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标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体育教师更是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体育类教科书不应该再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就要求体育教师去深入组织、开发并学会主动、创新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体育教学服务。

此外,还应该从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之前,体育教师就应该对下面的教学行为进行精心准备,要明确自己准备教什么、如何教,还应该明确学生应该如何学、学什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白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教学对象,是否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技能水平做出调整。在体育教学活动后,体育教师还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总结,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烨,张晓玲.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87-90.

[2]田菁,闫芬,刘春燕.体育教师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85-87.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体育教师 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

党中央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国家颁布了新课标。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终生锻炼意识等作为重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标要求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改变,对广大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提高自身学历及专业知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体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师道德在新时期下是必不可少的。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的多元化,这就要求老师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做出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计、组织、开发等环节。因为每个教师最了解课堂实践的具体问题和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参与课程开发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策略的挑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除了使用教材这一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例如挂图、图解、幻灯、音像资料等等来丰富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

三、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对于体育老师来说,上课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多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在让他们参与实际课堂活动中,引导他们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进而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遇到挫折,特别是心理上的,这时候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让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再显得无助,增强他们抗打击、抗压力的自信心。

四、充分融入学生群体,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体育

新课标要求在评价学生体育成绩时要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既要考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心理、意志的提高。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激励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当然,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和周围同样优秀的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让他们通过这种差距来不断给自己进步的动力,追赶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甚至是超过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然而对于后进生和中等生,我们就不能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这时我们应该采取纵向的比较方式,我们可以为他们设立一个后进生进步表、中等生进步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增强他们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有些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等在各个年级重复出现,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新教一遍动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解决,或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去完成;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示范,而后放手让学生去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在练习过程中练习一个动作应允许学生自己有创意,在进行准备活动时,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学生在组织时往往有很多新的方式,教师从中也可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要使教学的生命得以延续、得以扩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体育教师必须时刻加强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提升课程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把握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寻求平衡,促进发展,使体育课程改革健康进行,这样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变革。新课标的实施,引发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体育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变化,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夯实自己的基本功的同时,要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巩蒙.认知新课标,更新新观念,做21世纪新型体育教师[J].考试周刊,2011.

[2]张启平.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杨立武.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思考[J].积极向导,2010(29).

[4]邢敦元,汪俊.浅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J].聚焦新课程,2010-04.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1【论文摘要】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