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3 11:19:38浏览:278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1

【关键词】领域课程;领域课程群;对话语境

“领域课程”(Area Curriculum)是指当前幼儿园所开展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与社会教育等课程。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目标的进一步明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面临“领域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期,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主要有体育、语言、常识、美术、音乐、计算等六门课程。这个时期的课程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各门课程之间相对独立。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学者开始从联系与整体的角度来重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开始由传统的单科转向整合,于是综合课程日渐发展起来。200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由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不再以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六大科目为依据来开设相关的活动与组织课程,而是根据“五大领域”来设置相关的活动与组织课程。“领域”替代“学科”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整合性趋向,这对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设置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毫无疑问,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设置的“领域化”已是大势所趋。领域化课程强化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但在实践层面出现了受力点模糊化的问题,比如课程架构缺少强有力的学科依托,传统课程的一些优势被弱化等。总的来说,领域化课程存在一定的忽视学科界限、夸大领域整合意义的倾向。

在教师知识发展的任何阶段,学科知识都被看成是教师知识构建的基本元素,甚至是起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该专业学生获得包括学科知识在内的教师知识的主要来源。要想保证学生“教师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就要避免幼儿园“领域课程”的负面影响,这就首先要求我们思考并厘清“领域”与“学科”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挑战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取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

实践取向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一种基本趋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为学生顺利入职与职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舒尔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认为“教师知识一般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教育情境知识以及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知识隐含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具有整合性、实践性与个性化等特征。“领域化”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教师知识”上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没能对学生“教师知识”的构建形成良好的支撑。

幼儿园各领域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智慧性,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师知识”。然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逻辑来编排内容的,没有考虑到学生“教师知识”构建的方便性、有效性及实用性;不同版本教材的框架结构也很雷同,教材突出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却疏于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教材的“教本”特色明显,“学本”特色不足;教材中幼儿园教育案例偏少,分析也不够全面、透彻。因此,学生难以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构建起较好的“教师知识”体系。

其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课程资源建设。

受幼儿园领域课程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通常会根据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划分方法开设五门或者六门相关的课程(针对艺术领域有些高校会设置音乐与美术两门课程)。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这些课程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教学上一般以教科书为本按部就班。各门课程没有对所涉及领域的相关的学科知识(What)、儿童发展知识(Who)和教师的教学策略(How)进行统整与深化。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要做到系统而开放,需要建立整个课程的宏观系统和各门课程的微观系统,理顺幼儿园领域课程与高校相关课程的关系,挖掘各门课程的内涵,扩展课程的规模,优化课程结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群。

挑战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独白式”教学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导范式。在独白式教学范式中,师生之间是非民主的对立关系,教师成为传递知识的专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关注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师在教学中不会特别强调实践,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教材、幼儿等建立对话式关系等。

从职业准备的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在学习期间了解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特点及具体的开展方式,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积累更多有效的教学知识。但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因此,要想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幼儿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必须改变“独白式”的教学方式。

二、建设“领域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对策

(一)厘清“领域课程”的关键概念与关系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2

关键词:幼师专业;美术手工课;课堂教学

美术手工是幼教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其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运用手的技能,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塑造物体的平面或立体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通过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日后在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故幼教专业的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意义突显,职责重大,提高美术手工课堂教学的质量应是我们美术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就美术手工课堂教学作了一些分析和研究,归纳此文,以期同仁指点。

一、编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编排教学内容要针对幼师专业学生掌握的手工知识,以期为以后的教学实际服务。教学内容要从趣味性强、儿童感知熟悉的、简明又易于制作的题材入手,并考虑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应符合儿童的制作能力和条件。如泥工、纸工、废品工、编织、剪贴等。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美工的教学内容应广泛、实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时的多少都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性。如:编织在幼儿教学中用得较少,那么课时应少,只要学生了解和基本上操作即可,而素描、色彩、折纸、剪纸等则作为重点,课时要多。学习民间手工艺,民间手工美术有着十分雄厚的群众基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教学中可结合各地实际,加以改进和提高,赋予其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如剪纸、泥塑、面塑、风筝、花灯、草编、竹编、中国结等。综合优化,教学效果显著。

二、激发兴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美工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学得主动,学有兴趣,乐意去做。改变以往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新颖有趣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也使课堂知识变成了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形成创美意识。美工教学看似是一个传授基本技能的课程,实际上它是一门有多种功能、领航思维、传授知识、享受结果、愉悦心情的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只是传授某种手工的制作步骤,而应在传授步骤的同时开发思路,抛砖引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三、收集范作资料,发挥引领作用

在美工教学中离不开范作的应用。范作是范画与范品的统称,一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己动手创作的范作。二是注意多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三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成品及成品教学资料。通过这三种收集形式,手中就有一个可观的范作资料库,教师就可以灵活使用范作进行教学了。在美工教学实践中,范作利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气氛,范作利用得好,可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例如,在纸玩具的制作和泥玩具的制作等教学中,教师可不直接讲授它们的制作方法,而是课前准备好一个个成品或半成品,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只作适时、适度的引导与点拨。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思考掌握了制作方法以及多样的变化形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收到较佳的效果。

四、综合学科知识,展现竞赛结果

美术手工教学与各学科紧密结合,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手工教学与各学科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主体交叉,综合利用。如:地理学要求了解地形地貌知识,可在泥土中进行地形地貌图制作;联系教学,利用泡沫塑料、纸板、有机胶板进行各种建筑模型的制作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气氛,又联系了实际,把学到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应用到学校和社会中,进一步提高了手工教学的意义。定期举办手工作品成果展,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师生观摩,进行评比,形成学习手工的风气,既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又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幼儿是花园里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幼儿教师是花

园里的辛勤园丁,多能、多才、多艺;幼教专业的美术教师任重而

道远。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3

[关键词]学科活动;单元主题活动;方案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构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幼儿、教师、教育内容等,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这些要素作用的不同看法、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方式等,形成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多种形式,如学科活动、单元主题活动、方案教学等。

在产生之初,由于各自依据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等因素不同,不同教育活动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各种教育活动依据的理论基础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相互之间的区别不再是精神实质方面的泾渭分明,而是体现为活动组织形式的不同,彼此之间开始走向融合、互补、相得益彰的对话关系。

一、学科活动

20世纪50年代起,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幼儿园开始采用学科教学的组织形式。1952年3月,《幼儿园暂行规程》颁布,初步确定了学科教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1981年10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又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分为六科,即语言、常识、计算、音乐、体育和美术,这就是许多人熟悉的幼儿园分科教学。

随着儿童观、教育观和知识观的转变,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传统学科活动本身固有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许多学者开始对传统的学科活动进行反思、批判与探索,学科活动正在或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例如,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各科之间划分过细的局面,幼儿园开始提倡按照领域组织教育活动,如五大领域,即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这里的“领域”其实是一种广域的学科划分方式。

总体看来,学科活动比较强调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重视学科中一些核心概念的学习,强调学科中知识技能的系统化,有助于幼儿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形成比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更确切地说,是形成前学科知识体系。这种对知识技能的强调也决定了学科活动的主要目的,即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学习与掌握已有的知识,并初步形成前学科知识体系,因而学科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与控制性,是一种结构化程度较高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反过来看,学科活动的高结构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甚至忽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计划性和控制性的过分强调,致使学科活动缺乏足够的弹性,活动过程的展开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展示事先预设的活动计划的过程,有时无法恰当地满足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学科活动对于学科知识技能的过分强调还会造成幼儿的学习和自身的生活之间的脱节。幼儿虽然知道了许多知识技能,但不知道这些知识技能和自己的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与意义,此时学习知识技能的意义就是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考试等,对于幼儿而言,知识是“死”的、“无用”的和外在于自己的异物。因此,学科活动对于知识技能的过分强调有时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即最终弱化了知识技能。

学科活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从根本上完全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些局限性同时也是它的长处所在。它力图从根本上克服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时,往往也会同时失去自身原有的长处,并且发生质变,不再是学科活动,而是变成诸如单元主题活动、方案教学等其他活动了。例如,当学科活动试图从根本上克服“学科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这一局限性,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于单元主题的形式实现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时,它就已经变成了单元主题活动;当它试图完全克服“计划性较强”和“不能很好顾及幼儿当时的兴趣、需要和不同的学习方式等”这些局限性,进而强调“生成性”和幼儿的经验、需要、兴趣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照顾不同幼儿的不同学习方式、发展水平时,很有可能会变成方案教学。

二、单元主题活动

为了克服与改变学科活动中“学科之间内在联系不够”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开始探索、尝试其他教育活动形式,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其中一种有益的尝试。单元主题活动是指师生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

单元主题活动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力求使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围绕主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希望用这种整体性知识影响儿童,使儿童最终建构起完整的内部知识结构。但是,对各学科知识之间横向联系的强调并不能自然导致儿童形成完整的内部知识结构。总体来看,单元主题活动偏重考虑如何在形式上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儿童内部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现实中的很多单元主题活动往往显示出比较明显的知识中心特征,主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与开展活动。与学科活动中多条学科知识逻辑并存或平行不同,单元主题活动中的学科知识逻辑更趋于复合或交织,即多条学科知识逻辑相互交织或复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复合或交织的学科知识逻辑。这种按照复合或交织的学科知识逻辑组织与开展活动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单元主题活动在本质上还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知识的学习。与学科活动一样,这种对知识技能的过分强调有时反而会导致知识技能的弱化。

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新的反思、探索与尝试,试图从根本上克服与超越这种按照学科内在逻辑组织与开展活动的做法,由强调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外部有机联系转向强调儿童内在整体心理结构的建构,与此相适应,教育活动的组织也由关注学科内在逻辑转向关注问题解决逻辑。这也正是方案教学区别于单元主题活动的本质所在。

三、方案教学

方案教学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在本质上是“重意不重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概念,没有一个最终的和唯一权威的定义。笔者曾在《幼儿园课程论》中描述了方案教学的一些特性。

“方案教学是儿童围绕某个主题进行主动探究的活动或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不断丰富、建构与完善自身内在心灵结构。探究的主题必须是‘一个值得作更多学习的主题’,是一个有意义的,内在蕴涵着丰富教育价值的,并且是儿童熟悉的、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主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体单独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整个班级一起进行等,教师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主题特点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探究方式的选择。教师组织活动时不再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或主线,而是‘着意地将活动的努力放置于寻找问题的答案’,是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进行的,并且这些问题不是教师事先规定好的,而是‘由儿童、教师或师生共同对主题的探究而提出的’。这种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组织活动的特点,同时就决定了探究过程中的活动不是教师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儿童、教师和环境等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的,不同活动之间的转换比较自然,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各种活动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相对而言,方案教学更强调偶然性、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因地制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组织与开展活动,并非意味着对知识技能的抛弃,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对知识技能表面的弱化最终会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实质强化。在按照问题解决逻辑组织的方案教学中,儿童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去寻求一定的知识技能作基础,此时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儿童深切体会到知识技能和自己生活的内在联系与意义,此时的知识技能对儿童而言就是“活”的、有用的和自己的东西。在方案教学中,儿童成了一个真正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问题解决者,成了一个真正的思维探险者。

四、三种教育活动之间是一种边缘状态

边缘是和边界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将阻碍双方交流的界墙拆除后的边界,可以容纳或包容敌对双方,并促进交流和交融,开放,繁荣,多样,容易产生新生事物。”

学科活动、单元主题活动和方案教学。三种幼儿园教育活动各自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学科活动侧重于学科知识,主要按照多条相互平行的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组织与开展活动,侧重学科知识的掌握,相对而言更偏向于教师中心,结构化程度较高;单元主题活动更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主要按照复合或交织的学科知识逻辑组织与开展活动,教师中心的痕迹比较明显;方案教学更强调儿童,更偏向于儿童中心,主要以问题解决的逻辑组织活动,强调活动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生成性,结构化程度较低。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三种幼儿园教育活动之间是一种边缘关系,彼此相互开放、交流与交融,共同组成一个连续体。

三种教育活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确定性――不确定性”、“预设性――生成性”、“教师――儿童”、“学科知识――问题解决”等维度上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三种教育活动虽然分别处于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但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学科活动、单元主题活动和方案教学之间是一种边缘状态,彼此之间相互借鉴,正在不断走向融合,如学科活动现在开始强调计划的弹性问题。这种融合促使三种教育活动之间的区别日益缩小,背后的理念逐渐趋向一致,正在或已经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

五、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观念的更新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巨大变革。在改革的浪潮中,在扑面而来的大量教育流派、理论或模式的冲击下,许多幼儿园迷失了自我,今天学蒙台梭利,明天引进瑞吉欧,后天尝试生成课程,等等。表面看来,幼儿园教育改革开展得热火朝天,但实际成效并不显著。许多教师的深层教育观念还很陈旧,经常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机械照搬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策略,不重视深层教育观念的变革,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最辩证的。在教育实践中,没有永远好的方法,也没有永远不好的方法。换言之,在某种教育情境中最好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中可能会造成最坏的影响。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情境。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迫切需要的不是机械照搬活动的组织方法,而是要更新自己的深层教育观念。只有深层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改革,教师才能切实根据实际情境选择适宜的教育活动;反之,即使方法再先进,如果观念陈旧,那么依然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把学科活动、单元主题活动、方案教学和区域活动等比喻为“多面剑”,使用这把“剑”最终会产生什么后果,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剑”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剑”的人。因此,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是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4

关键词:幼师;手工教学生态式艺术教育;探索

一、幼师美术教育中手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幼师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绘画基础、手工制作、美术鉴赏三大模块,侧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其中手工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知。技能只是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运用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是教师应该思考并教给学生的。幼师生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否指导幼儿观察、欣赏、接受、评价和表现美。幼师生应该认识、了解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能够鉴赏中外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民间艺术,能够领会和借鉴艺术作品中的精髓进行美的创造,提升思想理念、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艺术素养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素养提高和社会进步,都是极其重要的。

2.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讲授、示范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机械模仿。由于一些教师并没有因材施教,学生完成的作品就像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产品,缺乏个性和创意。儿童天生会模仿,但是一味地画一些模式化、程式化的东西,思维容易形成固定模式,不知如何表现生动有趣的物象,作品没有个性和创意,儿童也无法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模式。互动意味着课堂参与、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互相促进,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又是师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3.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视频、微信、QQ社交软件等媒介载体的不断出现,网游艺术、绘本(图画书)、动漫艺术等层出不穷,对幼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就对幼师美术教育的手工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指出,美术教学就是“体验和创造美的活动”,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媒介和载体,而是师生共同发现、思考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模仿者、欣赏者,更是与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表演者、讲授者和创造者。

4.忽视学科间的联系

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美术教育与自然、人文、社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民间手工艺术,认识民间艺术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应重视与边缘学科知识的联系,如与文学、音乐、影视、戏曲等的联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与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的融合

环顾全球,美国率先将艺术课程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使艺术教育在教育中发挥核心辐射作用,艺术教育融合或影响其他各个学科,使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以往灌输知识的模式,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从学科划分走向学科间的融合,构建学科间互动、交流、综合的生态模式,即生态式艺术教育。

1.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内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针对传统艺术教育提出的,是一种新的艺术教育理念。滕守尧先生在论著《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中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通过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的综合艺术教育;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关系;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学科之间的多种教育支持;艺术与文科、理科、哲学、自然等学科间的多种教育关联;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间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的一种相辅相成、互生互补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艺术表现、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艺术智慧。”①

2.正确理解智慧与艺术智慧

智慧包括先天心理能力和后天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中的领悟,还包括健康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思想、信仰、信念等。艺术智慧是在思想观念、感受、理解、想象、创造间产生对话、交流、融合后形成的新智慧。生态式艺术教育构建艺术的融合、平衡,形成艺术智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化

以往的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往往机械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忽视了美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各艺术形式之间缺少对话、交流与融合,学生缺少艺术情感的表达和创作经验,缺少多视角感受、表现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媒介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悖,幼师美术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学生表达生活经验和情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生活感悟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加强艺术教育的综合化、生态化,构建知识技能、艺术感知、生活感悟、艺术智慧互动、交流、融合的生态模式。生态式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于传统艺术教育的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块,它指导学生选择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鉴赏评价作品,提高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手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手工教学和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真正实现手工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亭阁楼台、小桥流水,自然环境中的奇峰异石、蓝天白云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与创造,启发学生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探寻自然界的美,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

2.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艺术高于生活。自然形象必须通过艺术加工才能成为恒久、优雅的艺术作品。手工教学中所用的各种工具材料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在大自然中发现、捕捉到美的瞬间,能够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运用生活中的工具材料,表达内心对美的感受和向往。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如布料、木头、废弃纸盒等,经过巧妙构思设计,变废为宝,设计制作出各种玩教具和手工作品,如秋日皇冠、落叶印迹、神奇笔筒等,以美激趣,增强环保意识。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行为,使人的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表现出新的意象。构思设计是创作中的关键环节。剪纸艺术的表现范围较广,包括人、事、物、景等,它以自然景物、人文精神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作为表现的对象。学生通过感受人文精神而构思、设计、创造艺术作品。3.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的课程资源是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它们所收藏或展览的各种优秀艺术作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能够开阔学生的视界。当今,德国率先普及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学生可以参观并参与作品的创作。我国的艺术教育也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资源,这是我国今后需要努力开展的艺术教育形式。

4.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重视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与音乐、文学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手工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与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多视角地认识艺术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在美术教育《泥塑》一课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徐州汉画像石馆,直观、生动地让学生学习和感受,形成对泥塑浮雕的认知,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运用地理、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剖析汉画像石的形成和发展,以“汉画像石之美”为主题开展讨论,借鉴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进行图案设计与制作;或者带学生到陶艺工作室,让学生尝试用泥塑浮雕的形式和方法表现汉画像石,感受和认识泥塑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泥塑工艺与汉文化的精髓。

作者:王春子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钱初熹.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成果集约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中国美术教育,2000(5).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5

关键词:美术课程;特色教育;课程设置;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开展实践中,教学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单一,很多学校对这些课程重视度不够高,很多学校只是设置了简单的美术基础知识课程或者基础的美术训练课程,但是往往缺少了不同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幼儿自发进行美术活动能力的培养,浅显孤立的美术课程设置并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的需要,与学龄前幼儿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相脱节,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开展的功能

(一)培养幼儿的自主发展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育已经被社会发展所逐渐淘汰,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互动式教育,即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幼儿的差异性发展。因此,结合新时代学前教育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在美术课程设置时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幼儿自身审美特点和个人能力为基础的差异性教育能力。此外,合理的美术课程设置也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解在知识接收和传授中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在学前教育开展时引导幼儿在美术创作方面全面、均衡、个性地良性发展。

(二)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特色

基于学龄前幼儿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相较中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幼儿园的美术课程及相关美术活动通常会涉及到更多的方面,不仅包括绘画技能一项,还有对美的鉴赏、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以上能力的培养,可能会涉及到人文、自然、地理、音乐、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甚至会涉及到幼儿心理学应用。因此,在涉及到的众多学科知识中,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牢牢抓住教育主线,融汇各个可能涉及到的专业,整合各个学科,避免教学中出现知识交叉重复的现象,体现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培养出综合全面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增强课内外学习统一度

课堂学习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因此,统筹学生在课上课下所涉及到的各种美术活动,形成美术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与美术相关的课后活动,如美术类文艺活动、美术竞赛等,用以培养学生美术训练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课内外美术学习的统一度,让美术进入学生的生活,进而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进行更游刃有余的实用性美术教育为幼儿的学前教育发展助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具体开展实施

(一)设置培养幼儿创意绘画能力的课程

在很多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因为幼儿的绘画水平较低,所以更多注重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往往会忽略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上,应当增设更多培养幼儿绘画创意的课程。比如,开展素描写生课程,培养幼儿快速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另外,色彩运用课程也必不可少,色彩对人的神经刺激性最强,感染力也最强,色彩运用课程可以帮助幼儿表达情感,也能帮助幼儿建立对绘画的自信。除此之外,拟人化、夸张化的儿童画创作也需要纳入课程,这些课程的创新教学开展,可以帮助幼儿自主完成对可观对象的描绘而非一味模仿绘画成品,进而培养幼儿自主创作的能力。

(二)设置培养幼儿绘画逻辑思维的课程

学龄前幼儿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绘画这一活动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有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比如,简笔画利用简单的点、线、面来进行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描绘,笔触简单洗练,作品形象生动,表现力也极强,正是化具象为抽象的典型美术形式;而且,简笔画对于幼儿的写实功底和绘画技巧要求都非常低,可操作性高、上手快,再加上拟人化的卡通形象,非常受幼儿的欢迎,简单快速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加入开拓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美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设置培养幼儿环境创设能力的课程

绘画不仅可以在画纸上进行,还可以有很多的创作形式。美术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艺术,只要是可以着墨、显像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美术创作。因此,培养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的墙体、走廊、黑板、布告栏、区角等地方正适合作为培养幼儿环境创设能力的好地方,教师带领幼儿在这些地方进行进行美术创作,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对平面、立体、透视的认知。同时,美观的环境也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中也应该加入培养学生的环境创设能力以及不同情况下对不同工具、材料的运用能力的课程。

三、结语

总的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对于未来幼儿园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实践开展中,对学前专业学生进行合理、系统、全面的美术课程设置,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素养,以及结合学前幼儿美术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型学前教育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和深化美术课程设置,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体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摆在了首位。现行的美术教育改革已打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要求教师对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适应美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此思路下,学前教育美术专业需根据现实的课程状况进行改革,确定美术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特点及教学制度的完善

中职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试验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教学功能和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制度。

二、学前教育专业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

建立健全的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内容能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学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教学的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课堂方式,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实践、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突出学前教育教学特点和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点,密切情景、活动、智力的关系。关键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教材中指导――如何有情趣地使用知识点进行教学,如音乐、脸谱、装饰、情景展现与绘画或设计课的综合设计,作为情景教学,进行开发学生思维的训练,切入点灵活,也有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机械地掌握知识的多少、技能的高低为标准。在活动设计中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培养综合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通过提示启发,促使学生在进行学前教育活动指导时,能考虑到家庭、社会因素,能整体地看问题、处理问题。着眼点要大,眼界更宽,考虑问题要辩证、灵活。能具备较好的思维方式,同时能学以致用。

四、课程的设置及自我学习能力培养

绘画、图案、手工、书法四者互动。四者为一个整体,在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材形式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使“教与学”之间建立较为牢固、系统、规范的教学制度和宽松的课堂作业时间,从而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绘画技能的训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把美术课程分别细化为:《美术基础》(包括素描、色彩、装饰色彩、书法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装饰画、泥塑、折纸、教具制作、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制作五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强调对美点的敏锐感和)和能力,尽可能多地培养、开发他们的表现方法和能力。在学习方法、自学习惯、自我发展能力方面进行培养。三者是互动关系,辅助于学科基本知识点,作用于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三方面形成一个紧密的连动结构。通过教材方式,提供自学阅读的空间。各类别之间有联系地提供知识点,揭示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习方法,促进学会、会学、会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师资队伍专业化改革

对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化改革,首先要加强对“资源共享式”的美术教师进行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他们对学前美术教育特点的认识,提高美术教师的学前美术课程教学的专业化程度。加强美术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解决技能课教师“教与学”,运用听课、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监控。提醒技能课教师密切关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和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使教学内容贴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专业过硬,更应该是幼儿教育专家。因此,各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更新观念与知识,尤其是学前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学习。同时,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提供美术教师进行学前教育教学的机会,鼓励教师到幼儿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聘请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学校兼职,通过校、园合作的形式打造培训平台。最后要加强横向联系,加强同类学校美术专业课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

六、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

现如今美术教学模式要完善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评价要体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价值观。通过教学试讲和在幼儿园的实习实践进行评价。同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评价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业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去推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去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淑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2010,5(11).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使他们能够从各种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好地完成孩子们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重任。由于幼儿时期是人生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主要凭兴趣学习、在玩中学,而且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尽量直观、生动,多用肢体语言去增强教育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绪。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需要伴随着绘画与手工等艺术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美育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则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重点。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目的重理轻实。美术教学过程的进行,美术教学原则的贯彻,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都离不开美术教学方法。而现在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只要会画画,就能当好美术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甚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目前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虽然大部分教材配有学习光盘,但许多都流于形式,有些课件简直就像放电影,一幕幕掠过,教师无法强调知识点,课堂上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看完后,感觉跟没学一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应认真琢磨其科学性、有效性。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技能课的教学。比如手工课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口头表达,而不会动手操作。使得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脱节。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面临着需要知识多元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美术在教育中始终没有被重视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纯粹的美术知识很难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们不能把责任一概归结为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而要从主观上多作思考。现在美术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还相对匮乏,这些都是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 课程评价体系单一性。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美术课程对学生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考试,只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措施

1 教法改革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使学前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力的提升。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学前教育,呼唤高质量的幼儿园,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样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及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就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的美术发展兴趣;能有效地选择、组织美术教育内容;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进行学习等。而本专业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念;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走向工作岗位,基本胜任教育工作。从教学对象来讲,不同时期的学生呈现不同的特征,美术教学方法也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包罗万象、一统全局,所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也说明美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今天,美术教育界正在积极地探索美术教育改革,各种反映时代特征的美术教学方法将应运而生。

2 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消除教师主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体系中解放出来,拓展思维、激发灵感。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各类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早了解幼儿教育中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和所需要的美术知识,进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相关教育机构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览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3 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其不仅要有过硬的美术知识,还需要具有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幼儿园及相关单位积累教学经验,或是聘请有经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上课,提高从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相关教学机构还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等同类机构之间的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 创建多元的评价制度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习、试讲、展览活动等形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既重视理论课的考核,也注重平时的技能训练,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师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相推动,培养出具有过硬岗位技术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实践探索[J].成功:教育,2011,( 1) .

[2]金日勋.浅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3) .

[3]牟春风.大学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学理念与途径创新[J].华夏教育,2009,( 8) .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8

>>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我国近十年美术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我国近年幼儿社会性教育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2000~2014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国内主题词表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词频统计与知识图谱方法 我国同性恋研究的知识图谱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保护研究述评 全民健身视角下我国幼儿体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学习分析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群体可视化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关于我国1992~2016年内存数据库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合著网络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30-37,96,47-51.

[3]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

[4]易高峰,刘盛博,赵文华.《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5]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1.

[6]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03): 359-377.

[7]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

[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8.

[9]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6(2):71-73.

[10]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7.

[11]陈庚,丁新,袁松鹤.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6):77-78.

[12]杨彦军,郭绍青.E-Learning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

[13]曹卫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7(4):67-68.

[14]袁小红.基于网格技术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框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4):62-67.

[15]胡小勇,徐旭辉.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4):65-66.

[16]何伏刚,陈丽.网络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2):93-94.

[17]张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测量介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24-25.

[18]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6-57.

[19]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4-9.

[20]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6):3-4.

[21]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斯隆联盟系列调查评估报告的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2014(5):38-40.

[22]张艳婷,付志义,刘青华.高校图书馆的MOOC服务探索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MOOC服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77-80.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范文

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篇1【关键词】领域课程;领域课程群;对话语境“领域课程”(Area Curriculum)是指当前幼儿园所开展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科学教育、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