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3 11:20:30浏览:315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1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实验对象污染。

关键字: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

生物安全不仅是实验室工作的需要,也是防止医院感染、人畜共患病,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需要,更是防止外来生物危险因子侵入和反生物恐怖的需要。同时,实验室生物安全还涉及公共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影响因素

.....气溶胶产生包括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等环节。

....2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引发的伤害。

....3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环节。

....4毒株和细胞野毒、减毒、疫苗株、毒素产生等。

....5标准操作程序(SOP)

..2实验室职业暴露感染的途径

实验室职业暴露可发生于实验室工作或逗留的任何时间。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方式传播。

..3实验室学生生物安全潜在风险影响因素

目前,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是能否搞好安全防护工作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物安全防护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临床实验室实验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对实验室安全防护有深刻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制定切实符合临床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安全防护措施[3]。

2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领导高度重视。领导在思想上认识到该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本单位的管理和发展,确保不发生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让职工充分理解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规范实验操作,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危害的一种有效保护。其次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既要满足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规的要求,又要满足实验室认证、认可机构、法定管理机构的要求,还要考虑与单位的其他体系兼容性,应是一个多方位相互相容的管理体系。

2..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组织结构是实验室为实施生物安全相关工作按一定的格局设置的部门,并明确隶属关系和相互联系及协调方式,是实现生物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的组织保证;程序是为实施某项生物安全活动所规定的途径,为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所遵循的规定;职责是规定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以及在工作中失误应负有的责任;过程是将输入转换成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输入是实施过程的基础,输出是完成过程的结果,该过程应是增值的,其价值的来源就是过程投入的资源和活动所应产生的结果;资源是指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资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它是管理体系的硬件,是其运行的物质基础。

2.2生物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的学习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因此,首先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与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建立的管理体系相比,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涉及的法规、标准更多。实验室资质认定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认可满足《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7025:2005)[.0]和《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L/AC05:200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既要满足实验室认证认可的要求,又要满足实验室生物安全涉及的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涉及的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9489-2004),《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等。

3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与改进

管理体系建立并运行后,日常的监督是不可缺少的,并做好监督记录。监督记录不仅要记录日常工作中的符合性结果,还要记录工作中出现的差错现象,同时提出纠正措施,并加以改进。内、外部审核是管理体系实施与维持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体系的符合性、实施性和效果性的内、外审核,找出问题并针对这一类问题进行整改。管理评审在管理体系的实施、维持与改进上起着重要作用,质量方针与目标必须由设立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并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与适宜性做出评价,同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决定。能力验证在管理体系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室间的技术比对、能力验证是衡量单位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履行科学、准确、公正、客观的质量方针、追求技术进步为目标的实践工作。开展质量控制是维持管理体系良好运转的一个关键因素。进行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很多,除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质量考核外,同级之间可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标本的收集、运送、分离培养、鉴定过程中所选用的染色液、培养基、试剂、诊断用品、细胞、鸡胚、动物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控制试剂质量,按照实验技术规范要求选用相应等级的检验试剂,与检验结果密切相关的试剂在使用前应用符合性检验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要对培养箱、低温冰箱等实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校正,对标准菌毒种进行检查、定期传代等。质量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的活动的证据。对所做的事情都应进行详细记录,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做,环环相扣。如从最后的报告结果可溯源到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记录等。在管理体系的运行中客户的抱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客户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上帝,只有树立服务意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对客户做到安全、热情、周到、廉洁的服务,才能提高客户的满意率,提升单位的信誉度。持续改进使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是提高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持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建立和运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宗旨,是单位的一个永恒的目标。我们既要重视日常的改进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减少错误的发生,使改进活动得以持续,也要重视重大的改进活动,如对管理体系文件中不合理的要素进行修改,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评价等,使管理体系不断地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内外法规和标准汇编[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张晓曦,曾照丽,等.如何做好基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9):1116.

[3]杨凤华.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7(1):137-138.

[4]罗成旺,卢金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展与对策[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27(.2):1093-1094.

[5]刘行可,牛建军.疾控机构建立适应多种资质认证认可管理体系方法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6):483-484.

[6]WHO.LaboratoryBiosafetyManual,3rdrevisededition,2004.

[7]Canda.TheLaboratoryBiosafetyGuidelines,3rdEdition,2004.

[8]USA.BiosafetyinMicrobiologicalandBiomedicalLaboratories,CDC/NIHpublication,.999.

[9]祁国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0]ISO/IEC.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CNAL/AC05:2003.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2

1.1对象

衢州市现有批准取得资格的32家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

1.2方法

现场实地察看,并查阅检测资料。

1.3督导标准

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制定督导检查表。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分布

衢州市现有批准取得资格的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共32家,分别属疾控系统5家、医院21家、监狱戒毒系统5家和血站1家。

2.2评估结果

把实验室接收样品到出具检测报告的全部工作和管理过程分解成10项内容,逐项实施评估;另外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方面作专门考评。32家实验室的规范管理符合率达90%以上;计量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健康监护和样品库管理方面有所不足,规范管理符合率在70%~90%;检验人员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样品唯一编码和配备洗眼装置方面问题较多,规范管理符合率在60%以下。

2.3实验室盲样室间比对结果

衢州市参加实验室盲样室间比对的32家筛查实验室定性和定量均符合要求。综合上报的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情况,30家单位获得优秀,1家单位获得良好,1家获得合格。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是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设置的,分别是艾滋病参比实验室、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和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衢州市除市级疾控中心建有确证实验室外,其他均为筛查实验室。从督导结果来看,目前衢州市所有疾控机构的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进行管理,市人民医院参照《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管理,血站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其他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仅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管理。衢州市自2001年首次发现HIV感染者后,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新增42家艾滋病病毒快速检测点,为扩大检测人群以发现HIV/AIDS提供了方便,同时对艾滋病检测筛查质量和生物安全管理提出新要求。督导结果显示,衢州市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检测人员得到培训,仪器设备得到更新,生物安全设施得到保障,质量控制得到完善,均表明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整体运行良好。此外,各单位在检验质量控制、生物安全设备使用记录及检测档案管理方面均较好,规范管理符合率在90%以上;在计量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健康监护和样品库管理方面有所不足,规范管理符合率在70%~90%;在检验人员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样品唯一编码和配备洗眼装置方面的问题较多,规范管理符合率在60%以下。督导还发现有的单位样品接收不规范、缺乏内部监督检查等问题,易引起艾滋病检测结果纠纷。提示各单位要加强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保证检验检测质量,避免生物安全事故。从实验室盲样室间比对结果来看,各单位总体成绩较好,但仍存在室内质控记录和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不完善的问题。提示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室内质控,对失控原因做好失控分析记录,及时发现失控苗头并采取整改措施;重视检测原始记录的规范,减少检测差错事故的发生。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运行的评价指标,加大对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的检查力度,确保艾滋病检测筛查质量。从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来看,各单位硬件配备已满足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个别单位违反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按照实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操作。提示各单位要加强检验人员生物安全培训,遵守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减少实验室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内容;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1-02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学与科研活动对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实验室开放性和共享性程度提高,实验室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毒害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和设备损坏事故等也时有发生[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一)一般性安全管理

主要指防火安全、电气电路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紧急预案等。实验大楼建设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通风、照明以及温度、湿度控制等设施,电路、水、气管道布局安全、规范,有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等。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化学品的种类与特性、化学品的储藏与使用等,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目前,高校实验室已逐步成为事故发生的高危区域,各种实验室特别是化学生物类实验室成为存在隐患最为突出的场所,实验室每天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易制毒的化学品种类不计其数,如果在管理上稍为不慎,处理方式稍为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酿成灾难,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生物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安全、微生物安全、人体血液/体液安全、传染性生物防护与控制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都可能构成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和法规,以法律形式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l9498—2004,2008年修订)等。所有这些法规政策标志着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认可工作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四)辐射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激光辐射安全、X射线安全、电磁辐射安全、辐射性物质与防辐射措施等。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污染防治,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和防护条例》等文件。2004年5月起,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活动,这表明了国家对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较多领域使用了核技术,因此也存在着如何加强放射源管理的问题[2]。

(五)废弃物安全管理

包括普通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化学品废弃物处理、生物废弃物处理、辐射材料废弃物处理、锐器废弃物处理、混合废弃物的处理等。

2005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高校实验室的排污问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把高校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成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7年9月通过并实施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和《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但很多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对废弃危险化学品仍未按该办法处理。部分高校即使在由指定人员收集后,仍然由于处理费用昂贵的问题,将收集后的危险废弃物低价交由不规范的公司运走,其最终结果还是倒入室外某个固定的场址,这对排放点的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更加严重的点源污染[3]。

(六)高温高压设备安全管理

包括各种气瓶、高压反应釜、气体发生装置、高温设备、高真空设备等设备的区分、使用时注意事项、日常维护等。随着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拥有的仪器设备逐渐多样化,各种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在实验室中时有发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来。2009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新的特种设备管理条例并正式实施。条例提高了特种设备事故的等级,提高了处理事故的部门级别,只要锅炉爆炸有人员伤亡,就要成立省级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部门的监察人员也提高了问责力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高度重视。

(七)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实验室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关系到实验室良好有序的发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1.6条款要求“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为此,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的措施或文件,并有效实施,以保证利益不受侵害。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

(一)完善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研究表明,思想上不重视和管理不善是引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火灾事故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错误有关[4]。因此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是安全工作的关键。管理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完善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可采取“学校归口管理—院系集中管理—实验室具体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成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安全工作管理队伍,明确各个层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并签订相应的安全承诺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真空地带。

(二)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加强防范措施

实验室管理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以“防患于未然”为指导思想,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分级管理,划分出实验室安全监控重点区域,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实验室或区域特点,了解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并采用事故树[4]分析方法,获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子,以及每种因素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破坏范围及威力,针对性地布置各种防范措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系统管理的起点,也是监督管理的基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因果性、潜在性,必须要研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类型,从而探讨各种消除、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5]。为此要狠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约束并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为的目的,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教学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组织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6]。实现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目标,不能仅靠赋予师生管理责任,还必须组织各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学校应在两个层面上开展安全教育工作:(1)学校层面:一是对师生开展常规性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涉及安全规章制度、消防知识、案例教育等;二是对师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例如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并且定期组织演练。(2)学院层面: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特种仪器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核,以促进全校师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技能。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文化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中国高校实验室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经验,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管理”作用来激发师生内在积极性,可以促使师生主动遵守安全规范,自觉消除安全隐患。结合不同实验室特点,建立实验室安全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色、安全标志、警示线、警示语句及根据工作场所、设备和产品等特定条件下所衍生、组合的各种警示标识),能够形象地传达安全管理理念,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而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它能使人感悟到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其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7]。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工作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需要多部门的重视和协调。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所开展的工作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仍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 王咏妙.对高校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91-92.

[3] 朱丽华,徐锋.中国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0-42.

[4] 王同顺,赵素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6):143-145.

[5] 王立达.成教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49-151.

[6] 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8-11.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4

【关键词】

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安全;实验室

生物安全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研究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生物因素上起到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能是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措施,以防止生物危害。为防范医学实验室内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的警惕性;二是要加强实验教师的生物学安全意识,这是首要任务[1]。本文主要是以医学检验室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为主旨,意在探讨实验过程中该如何践行实验室安全规范,以期提高学生实践教学中对防护措施的重视。

1医学检验试验室现状

要减低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必须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在做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标本,特别是那些呈阳性和带菌的病种;二是在临床免疫实验室中能接触到的标本血清,特别是呈阳性的,比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因此,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2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对策

21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带教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经常对学生进行防护知识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检验专业学生只有穿好工作服、鞋子或者是隔离服后,才能进入实验室或是隔离室;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则不准携带入内,在实验室里更不允许进食、饮水和吸烟;实验物品要放置于指定器皿内,不准随意抛掷;对于细菌培养鉴定使用的培养基及免疫阳性标本都要严格按生物安全进行操作,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方可处理。

22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则制度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加强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为此,作为实验室的指导老师,要不断进修,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自身的安全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生物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比如关于实验室呈阳性的标本隔离保存制度、实验室的医学废物处理制度等,在这些制度贯彻之前,要对实验中所涉及的标本的传染性、稳定性有一个细致并全面的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及其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要养成学生杜绝实验室感染的良好习惯,在熟悉生物安全管理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不同检验试验项目,给学生普及和灌输预防概念是带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教师应对实施措施的培养质量要提高,对于个人在细节培养流程中的自我保护、针对性实验课的安排、细菌培养计数后的七步洗手法及进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方法等,都应该重点培训。②为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于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实验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要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要求学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准则》,并且要求其查资料,教师则总结讨论,以使生物安全教育得到强化。③进入临床检验试验室时,老师要介绍实验室需注意的事项及生物安全要求和规则制度,对于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项目,要提前加以说明,以使学生有充分的心里准备,进而使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故事后的应急处理方法。④实验过程中,在遵循实验步骤和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必须规范操作实验,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认真指导和监督学生。

23加强实验室清洁与消毒管理

加强对仪器的日常检验工作,也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也是保证生物安全的方式之一。洗板机、低温冰箱等实验设备须由相关专业人士保管,且要求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对设备的运行、保养等做记录,对于需要特殊条件保存的菌种,要严格按照特殊要求保管。生物安全要求实验室清洁消毒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医学检验试验室主要消毒任务是彻底消毒实验操作台和各种仪器;无论实验前还是实验后都要进行消毒。同时,每周必须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1次彻底消毒,其消毒方法可以多样,比如体液消毒、利用紫外线消毒处理桌面及室内空气等;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废弃物及病原菌的处理管理。对于免疫实验室所用的阳性血清标本,其方法要先用一定比例消毒液进行浸泡,而后才能处理,以保证其无污染。

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环节就是医学检验试验,其呈现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开设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的重视,这些院校应该避免重招手,轻防护的问题的出现。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攻势预防”的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相关院校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5

2002年11月我国发现第1例SARS患者后到2003年SARS流行期间,医护人员高比例的感染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素,同时,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检验科是医院患者各类标本高度集中的区域,是引起医院交叉感染的发源地。为提高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事件发生、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防止感染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保护操作者及公众健康安全,临床实验室必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来预防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保障人员和环境安全。

1建立、运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1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卫生部《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国务院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条例要求从管理上落实有关生物安全,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将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融入到具体实验室工作中,做到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1.2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先后发生了多例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和泄露事故,生物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验室布局设置不合理,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不到位,病原体分级管理混乱,临床标本管理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隐患,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不健全,相关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是我国医院检验科共同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并运行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减少或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也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并将其事故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建立并实施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人员行为及相应的实验室活动,预防感染事故的发生,防止病原微生物外泄,从而保证人员及环境的安全健康。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基本点就是做好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工作。

2.1实验室布局与安全装备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因接触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标本,要达到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要求。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适合于对人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的病源,通过实施两级隔离使其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一级隔离通过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实现;二级隔离通过实验室的建筑、空调净化和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

实验室建筑装饰、通风净化、排水排气、供电通讯等要满足二级生物实验室要求。同时,根据实验对象和工作性质要求划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区域划分符合实验室的工作流程。特殊实验室标准要求进行设计与布局。

2.2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系统化文件,是开展各种生物安全活动的依据,具有法规性、唯一性和适用性。形式上与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样,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各种记录、表格、标识等。

2.2.1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它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文件,为政策性文件。主要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制定,包括批准页、修订页、目录、前言、方针和目标、术语和定义、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方针和目标反映生物安全管理上总的原则及重点,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明确规定检验科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和权利,为生物安全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保证。

2.2.2 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2层次文件,为支持性文件,描述各项活动的途径,是管理手册各要素的细化,是管理手册的支持,为各层次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内容包括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支持性文件和各类记录。

2.2.3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3层次文件,为支持性文件,围绕安全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的要求,描述具体的工作现场如何完成某项实验操作,主要供具体操作人员使用,包括各项管理制度及规定、生物安全相关活动的操作。

2.2.4 各种记录、表格和标识 各种记录、表格和标识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4层次文件,为证据性文件,是对实验室活动和管理全过程的详细记录。标识系统用于标示危险区、警示、指示等的图文标识,也包括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标识。记录、表格统一编号分类、统一管理,定期发放回收。

3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3.1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三级组织,负责咨询、指导、监督和评估检验科生物安全相关事宜。

3.2 做好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生物安全体系文件、仪器设备及相关实验室活动的安全操作、应急预案、医疗废物处理等,同时对培训内容记录、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科室人员档案中。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6

关键词: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

如今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对于食品和药品的安全工作也逐渐重视起来。实验室内经常配备一些危化品,由于危化品本身就具备易燃易爆的风险,而且种类和数量也多,这就会造成在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安全和污染环境的隐患,这种隐患是持久性的损害并且不能够消除。所以加强危化品的管理,检验危化品的安全性,处理好“三废”,是每个相关人员应承担的义务,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损伤,引起重大事故的话还有可能会导致检验机构的经济损失。

1 危化品的定义

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对于危化品的定义都有所差异,我国将能够自燃、自爆,或者是容易爆炸、燃烧和腐蚀的液体、固体以及气体等统称为危化品,氧化剂和有毒品也属于危化品。危化品的数量众多,种类也繁杂,但是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例如易燃性、易爆性、毒性、腐蚀性、放射性和反应活性等。

2 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现状

对于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每个方面我们都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来了解我国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现状:

2.1 硬件方面

很多实验室的储存条件根本达不到国家的安全规范与标准,空间小导致危化品与一般药品没有分开储存,也没有保持设备之间的安全操作距离。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能保证配套设备的更新,设施陈旧就引起通风、防火方面的安全隐患,这些硬件因素都会放大危化品的危险性。

2.2 软件方面

化学、制药、生物等学科实验室就相当于一个“小工厂”,如果危化品的放置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的事故,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且在对危化品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上重视也不够,总是将“安全第一”挂在嘴边,却缺乏实质上的行动,一些工作人员心存侥幸,不具备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感,用自己不娴熟的操作技能任意妄为,造成重大事故。企业的监督制度也不够完善,对危化品的检查力度不够,仍然使用废弃的危化品,也没有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增加了实验室的危险性。

3 危化品的管理原则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持有化学分析专业上岗证,对于试剂储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懂得将药品放在防火、防雷、防爆、适温、无静电的安全地方,保持良好的通风以及干燥的空气,温度一般不宜超过28℃。尤其是毒品的放置,需要锁在专门的毒品柜中,建立双人双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本帐、双人双锁的领用制度。每个试剂瓶上应贴有字迹清晰的标签纸以便于分辨不同的药品,使用完后做好消耗登记。不同的药品还配有不同的消防器材,使用时不能混淆每个危化品所对应的消防器材。

4 危化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实验室的工作环境非常特殊,需要在高温、高压、强电流、微波等条件下进行实验,特别是一些制造药品的企业实验室,需要接触到大量的易燃易爆和有毒的物质。这些物质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加注意,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实验室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人员较为密集,很多昂贵的实验设备和资料还必须存放在实验室中。面对众多的危险品,如果企业不加强管理,直接影响到实验人员的安全,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5 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5.1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只有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有明确的限定,并形成文字。对实验室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起安全管理规则、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办法、压力气瓶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等,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

5.2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的责任确定到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找到负责人进行处理,同时主管实验室的领导、实验室主任和各个部门的安全责任人层层签署安全责任状,将安全生产落实到位。可以将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和安全员的名字张贴在实验室的门口,同时要求各个实验室要对房屋、水电、灭火器以及门窗的状态进行检查并签字,将安全生产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5.3 加强安全基础性工作

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实现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制定详细的操作标准,保证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实验室设备的完整性。实验室的布置应当科学,通道必须畅通,安全标志使用正确,安全抢救设备配置齐全,并根据各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做好安全操作标准准则的制定,将安全基础性工作做到位。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根据危险的存在情况进行适当改造,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对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 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在实验室中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情况下,实验室中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多,使用数量少,管理不易,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化学品的危害程度,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药品的管理工作需要有试剂专门管理人员,对于毒性很强的试剂,需要由双人共同管理。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药品的使用量。根据药品的性质科学摆放药品。

5.5 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

实验室中的人员流动性很大,这无疑之中加大了其管理的难度。对于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需要进行准入考试,必须保证其接受安全教育知识,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实验室中的仪器和使用规范有清楚地认识。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建立起实验室准入制度,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进出实验室的时间。

6 结束语

药品质量的检验工作是目前产品质量检测的重中之重,社会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了不少,因此对于实验室里的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也加大了力度,危险品的分类保存已经广泛实施于现在企业实验室里,企业也对管理者和使用者进行了相关教育,不仅仅在药物的存放上建立起规定,对检验过后遗留下来的废液也要及时处理,避免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方来华.危化品生产储存使用全过程安全监控与监管系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7):114-117.

[2]张姝.浅析实验室中危化品的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18):191-191.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7

【关键词】医学检验;学生;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

2003年SARS暴发流行,医院内医务人员被感染是其突出特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残酷的事实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标本,这种接触始终都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临床实验室实验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抓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源性感染防护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1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理念

传统的医学检验教育“重检验、轻防护,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 近年来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病原生物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因为医源性感染不仅涉及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安定之大事。所以,医学检验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教师不但要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也要重视作为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向未来的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传授预防医源性感染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将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高职医学检验课程体系

将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必修课纳入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目前使用的专业教材,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而对预防医源性感染有关内容论述较少。因此,我们在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自编教学讲义,如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增加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内容。同时,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教学中,增加“安全管理”章节,着重讲述不同级别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如布局、装备等,结合实验室认可及目前有关法规,切实强调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样重要。

3切实做好预防医源性感染教学工作

所谓普遍性预防(Universal precations,UP)就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有潜在的传染性。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预防医源性感染内容,反复向学生灌输普遍预防的观念,使学生在学校就认识到位,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处理血液、体液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实验室医源性感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了有关实验室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关内容的岗前培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课程让学生明确不同样本、不同试验可能的传染性及防范措施,如做好痰标本细菌培养流程中的个人防护。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课,如“6步洗手法”前后的细菌培养计数、如何出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等。开展第2课堂,举办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试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讨论会。让学生查阅资料,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教师指导总结进行讨论等形式,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如: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镜等;不同试验用废弃物、废液、检验器具如何消毒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4做好实习前的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岗前培训工作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将直接面对患者,频繁接触感染性标本。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上岗前应先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培训,然后再进科室实习。如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查物安全通用准则》《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等 。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临床实验室是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汇聚地,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检验”,更谈不上检验质量和学科发展。实验室安全与检验质量同等重要,一定要做到自身不被传染,环境不被污染。

5对学生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做好医源性感染教育,应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内容,教学人员要经常深入临床、与同行共同探讨不同微生物、不同样本、不同试验、不同操作方法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消毒办法,并传授给学生。各级临床检验中心、检验医学会、检验校际会应多举办生物安全培训班,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专业教学和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8

1.1仪器设备增加,实验室面积不足

随着国家科研投入加大,科研院所承载的项目及课题不断增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断增加,相当部分的科研院所实验室面积不能满足科研需求,仪器设备摆放密集,有限空间变得更加拥挤,水电等公共设施负荷加大,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新购置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缺少仪器布局规划,仪器设备购置后由科研人员随意摆放至实验室内,缺少安全、环境的综合论证。

1.2科研工作量大,夜间实验增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跨越发展,是科研院所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没有捷径,需要以大量的实验工作为基础,这就促使科研人员要加大精力投入。时间有限情况下,部分实验室出现了连续运转的状况,过夜实验增多,夜间操作人员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操作等情况,急需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夜间实验的安全性,如夜间实验操作需最少两个人,加强相互督促等。

1.3实验室分散,药品信息难掌握

科研院所科研活动一般以课题组为主体,课题组人数不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验空间,实验室较为分散,在实验室内的科研活动基本由课题带头人来安排,不会经过处室或研究所等上级部门审核,以至研究所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监管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实验药品购买基本上都是课题组自行购买,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到药品信息,对于一些剧毒药品的购置和管理也容易出现疏忽和漏洞。

1.4实验室开放共享,人员流动性大

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发展的核心目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基本都列入了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科文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共享目录》,科研院所实验室普遍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可以使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发挥群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外及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大部分设有环境、健康和安全部门,有浓厚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文化,高效安全的管理组织构架,硬性的准入制度,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保护人员、财产的安全、建设优美环境开展大量工作,为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各种有关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服务[6]。

2.1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但不会单独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是将所有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统一管理,包括建设许可论证、空气质量管理及动力工业车辆管理等问题,这种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设施投入较大,但行动综合管理效果显著,事故处理能力强,行动能力强[7-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与安全和健康有关的各项事务[9],高校一般都有一套以职业健康和安全操作为准则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部,由校长直接负责,各学院院长兼任职业健康与安全主任,学院的各研究室主任对下属的实验室安全负总责[10],实验室管理非常细,普通工作日、周末及假期、过夜实验操作都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11];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各安全领域,包括防火安全、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机械加工安全、放射性安全、生物安全、常规安全、特殊工种安全、意外防护安全等[12];日本高校非常重视环保安全工作,每所大学都设有环保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这种浓厚的安全、环保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中的每个人,形成了一种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13];新加坡大学非常重视“安全文化”理念,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一般建有2个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是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一个是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大学内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需要通过学校安全部门的认证和许可才能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14]。

2.2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中国香港高校在成立初期就把安全管理作为所有运转的重要元素,用定量的指标数据反映实验室安全状况,开展实验室安全状况的评估,掌握情况,对危害与风险做出预测,各部门、各级别的教职员工每年必须做绩效考核,安全职责能否达到标准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5-16]。中国台湾高校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设立多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一是学校安全卫生与环保委员会,二是学校安全卫生及环保中心,三是科、系、所安全卫生及环保小组,四是各实验室安全卫生及环保责任人[17]。另外,香港及台湾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际之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交流,使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6]。

3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重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应受到倍加重视。综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及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研究院为主体,以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为分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通盘考虑、全院协调,从环保、健康、安全出发,由院领导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制定全院长远的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全院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管理流程。各研究所成立所级安全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办法,负责协调联络院和各级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等工作。各实验室由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安全管理,再设立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及仪器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指导开展实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操作。

3.2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18]。(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排除人为引发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措施,准入制度对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一切人员适用,包括初次进入本实验室的研究员、教授、客座及学生等。准入制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准入考试来实现,考试内容包括: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废弃物处理、实验楼内安全撤离通道、突发情况应对方法、危险化学药品订购程序等。(2)结合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是对仪器设备安全操作及维护的保障措施。科研院所仪器设备一般由科研人员根据需求自行购买,购买人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比较熟悉,仪器购入后,资产录入购置人名下,通过建立仪器资产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能够进一步督促相关人员对仪器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管,为仪器安全操作增添一份保障。(3)建立实验室安全自检档案制度,是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关键措施。安全排查,定期自检,并形成安全自检报告,存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自检内容包括水电线路老化排查、实验药品放置、废弃物处理、压缩气瓶使用及防护等。为督促自检制度的定期实施,各级安全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定期例会、检查通报和绩效评估制度等,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体系

一位安全管理专家说过,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9]。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养自觉意识和安全能力的过程,科研院所的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20-21]。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烘托一种文化有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无辜渲染,实际上实验室的安全文化能够逐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安全意识,改变科研院所的整体安全环境,通过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和传播功能,来提高全体科研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抓好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3.4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联动运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实验室平台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谁牵头、谁组织、谁执行,要将各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作机制。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要以熟知安全问题具有极强安全责任意识的技术人员为主,组织体系内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管理过程中问题,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及时修正调整。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院所安全管理部门与市级环保局、消防局及公安局形成联动,定期邀请上级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药品库、放射源、压缩气瓶等危险物品进行检查,对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4结语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确保科技创新工作顺利进行及保障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探索新时期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深入研究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找到一套适合科研院所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及工作成效,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范文

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篇1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