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建议
从宏观层面讲,生物安全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能够有效应对来自生物及生物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威胁,维护和保障自身安全与利益的状态和能力[1]。实验室生物安全则是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及状态不低于可容许水平,能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并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2]。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实验室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bio-safety)”和“生物安保(bio-security)”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后者则是指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高校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管理这一块开展的研究时间较国内要早,因此在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相对成熟。而国内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虽然已经开展了数十年,但时间尚短,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培训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3]。因此,制定合理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提高相关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十分重要。
1国外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与国内情况相比较,整体来说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起步较早,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体系都颇为完备。因此,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意识较强,人员素质较高,具体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
1.1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完善
法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管理标准体系由国际标准(ISO、IEC)和本国标准两部分组成,管理标准数量为79项,其中含45项国际标准和34项法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占比为57;中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管理标准体系同样由国际标准(ISO、IEC)和本国标准两部分组成,管理标准数量为49项,其中含24项国际标准和25项中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占比为49。由此可见,法国在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管理的标准数、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以及标准发展速度等方面均高于我国[4-5]。美国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APHL)于2011年了“生物安全实验室能力指南”(GuidelineforBiosafetyLaboratoryCompeten-cy),使得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以正式、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以CDC/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微生物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五版)”(BiosafetyinMicro-biologicalandBiomedicalLaboratories)框架和内容为基础,提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能力包括潜在危害的识别、危害控制措施的使用、管理控制的实施以及应急准备和响应处置能力等4大领域、17项具体方面的内容[6]。此外,如美国的生物实验室管理团队,会要求组织内设立专门的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在生物风险物质进行风险评估和严格监管、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知识和专业培训、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评级、建立实验室职业健康检查制度等方面承担职责[7-8]。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在2009年年底以工作组协议(CENWorkshopAgreement,CWA)形式启动了标准制定工作,并于2011年了“生物安全专业人员能力”(BiosafetyProfessionalCompe-tence,CWA16335-2011)。此文以“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标准”(LaboratoryBioriskManagementStandard,CWA15793-2008)中所提出的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中组织机构、风险评估、菌毒种保藏、一般安全、良好操作技术规范、人员和能力、个人防护装备、人为因素、健康监测、应急准备与响应、事故调查、设施、设备维护、消毒灭菌、运输和安保16个要素为基础,提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能力所涉及的25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员所需的各种附加能力、学历和资格[6]。
1.2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美国高校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培训十分重视,很多大学生物实验室都根据不同安全等级开设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学生必须获得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室。以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ofColoradoatBoulder)的生物安全培训课程为例,无论之前是否有过实验室研究经历或在其他院所参加过类似培训,学生在进入生物实验室之前除了学校强制要求的必须通过常规生物安全培训和考试外,还要参加一项针对自己从事的特殊实验的安全培训。法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采用了严格准入制的门禁措施,他们针对进入实验室园区和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登记。以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INRA)为例,每个实验室课题组均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安全人员,负责对新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包括实验室整体情况介绍、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生物安全事件的处置方法,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等内容。只有经过培训并考核通过者,在签订实验室安全知情书和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1.3安全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强
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英国牛津大学为例,该校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检查和落实方面都体现出了安全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牛津大学在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检查虽不繁琐,但涉及面广、流程规范、内容具体细致。检查中涉及实验室安全文件的检查(包括文件是否更新、是否生效、是否抄送到位),实验室安全委员会职责的检查(包括成员结构、会议开展情况等方面),意外事故防范检查(包括防范措施、安保细则、急救员、急救用品等方面),安全整改的检查(重点针对已发现问题是否整改完成),仪器设备安全的检查(包括操作规程、使用记录、定期维护等内容),工作环境安全的检查(包括潜在危险、卫生标准、废弃物清理等方面),防火安全的检查(主要包括防火设施和防火演练),有害物质控制的检查(包括评估、标识、控制、处理等方面),安全防护设施及物品的检查以及安全培训的检查等内容。校级安全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系部级的安全检查则贯穿日常工作中[9],如图1所示。牛津大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上,侧重于配合规章制度为实验室准入、安全防护设施及物品、安全标识、安全责任及实验流程审核、工作环境安全、废弃物处理、安全培训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安全检查规范,从而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作用,保证制度得以有效落实[9]。
1.4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强
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实验室人员由于管理制度完善,宣传、培训到位,加之环保意识强,因此都具有很强的生物安全意识。例如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微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废弃物处理会严格按照微生物废物/废液处理规章流程进行作业。对所有培养过微生物的液体培养基均需通过次氯酸钠溶液处理4小时以上方可倾倒;对所有经微生物污染过的固体培养基、废弃物均要统一收集,经高温灭菌后抛弃;对培养物不慎倾洒时,应及时使用专门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同时,实验人员在生物实验室会严格按照要求着装,并杜绝在实验室饮食和饮水的行为。
2国内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与不足之处
2003年爆发的SARS事件作为我国生物安全发展的分水岭,让我国政府和人民充分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随着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SARS实验室感染、泄漏事件,让人们愈加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此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已于2008年颁布新标准GB19489—2008)”“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法规、标准的相继制订,使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尽管有以上法规标准的约束,国内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说明了生物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制定管理办法所占比例仍然偏低,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虽已制定了自己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但总体来说这些管理办法只是确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缺乏详细、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文件,因此其产生的效果十分有限。另外,只有少数高校设有专门管理部门进行系统规范的监管,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都是由实验室设备处负责管理运行,导致校园生物安全体系尚不完善[8]。
2.2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不够
我国的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注重生物安全教育,开设了生物安全专业[10];浙江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系统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学[8];北京理工大学也开设了实验室安全全校公选课,并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实验室准入培训。但是总体上,国内大部分院校并未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即使已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院校也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得多,缺乏长效的实践培训。
2.3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一项调查显示,某医科大学9个专业500名学生中有52.6的学生经历过实验室伤害事件,却只有18.0的人知道并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只有3.8的人知道如何处理生物实验室发生的意外事件[11]。对35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对实验室物理性危害的认知率为28.9,对实验室化学性危害的认知率为47.6,对实验室生物性危害的•751•认知率为13.6,三者均知的学生比例仅为0.9[12]。针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实验室的日常检查结果发现,师生中存在诸多生物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比如不按照规定着装、实验时未佩戴相应防护用具、在实验室储存食物、饮食饮水、戴手套接触公共设施、不知道应急安全设施如何使用等。
2.4实验室生物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经费投入不足而给实验室生物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出现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配备不齐全、一次性用品重复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实验动物检疫不严格、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不规范等问题。
3对我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生物类专业设立较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经验较少。虽然学校在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培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方面与国内外先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上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本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出以下3方面的建议。
3.1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建立校、院两级的生物安全委员会,由委员会和相关院校组织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工作,委员会负责全校范围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3.2开展和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
要注重安全培训实践性,切实提高我校师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生物安全技能。应在已有实验室安全全校公选课、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纳入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或单独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将此作为一个重点内容长期开展下去。
3.3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
要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加强生物实验室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备,为生物实验室提供专门经费用于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实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宣传、标识、培训、实验废弃物处理等工作。
4结束语
目前,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比较成熟,管理制度完备、可操作性强,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较高,国内高校与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我校虽然制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培训等内容,但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安全培训和经费投入等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复杂介质;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7;G48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6.02.041
现代化的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素质和科学探索思维的摇篮。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教学实验研究平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磨合和信息时展的检验。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香港理工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国内院校实验室所借鉴。
1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探究
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香港高校将英式和中式管理理念相结合,建立独具特色的管理责任文化,为国内传统实验室管理开拓了思路。坚持以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科研服务和效率规范的管理理念,制定每学期学生实验室的实习课时,其他时间对校内所有学生开放,全方位地为科研和学生教育服务,致力于打造国际普遍认可的、规范科学的学科前沿创新基地。制定了仪器设备使用、实验员岗位职责、校内外共享使用、安全规定等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条例,专门的校级监管,确保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实验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所有仪器设备有专门的工作区域。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及监管制度,保证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与管理制度相匹配。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实验室,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在设备维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根据学校规划制定的科研与教育目标,与校级其他部门在同一系统的不同分支下自主运行。该实验室管理细则根据其具体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内容而定,在保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该实验室作为力学、机械、航空航天等交叉学科的共享平台,在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下,展现出科技感强、利用率高和实用性好的实验综合环境,为培养动手能力强、思维敏锐和勇于创新的科研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实践举措
武汉大学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研究中心实验室从2013年6月成立至今,积极吸取香港地区和国内优秀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在切实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
2.1规范管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监管
在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研究中心的架构下,材料多场耦合力学实验室共有四台大型仪器设备,配备一名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工作依照实验室制定的条例和制度开展,研究中心负责监管。实验室在建设初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实验设备使用制度》《实验室管理员职责》《学生使用守则》《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共享办法》《安全卫生制度》等。在传统的行政院校管理制度纲领下,实验室借鉴并采取“统筹规划、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是指实验室实行公共资金、公共平台的统一管理和使用;“相对独立”是指实验室可在校级管理制度下,自主发展实验基地,扩充、更新、改造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实验室根据现有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从学科建设、结构层次、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制度的优化整合,鼓励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参与实验室教学和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特色鲜明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监管方面,实验室由中心负责人、团队成员、实验管理员共同组成自监系统。中心负责人统筹协调科研方向和实验建设,在学术上对各团队成员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团队每个教师身上,实行共同分级负责制。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团队内部监管数据共享系统,对管理过程实时查看,实现管理工作的数据化。这种制度的改变避免了管理滞后、管理工作信息不畅等缺点,保证了监管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确保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1-2]。
2.2实验室与现代化信息结合的创新模式实践
武汉大学大力支持力学学科的发展,并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利用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创新实验平台,旨在为宏观—微观多场耦合多尺度力学科研与教育实验服务。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参数指标、运行工况、运行时间、部件情况等均录入专业实验管理的信息系统,可随时查看所有的资料。为保障设备时刻处于人员监管状态,实验室内仪器设备与管理员工作区与公共实验区实行透明隔断处理。对于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系统,实验室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安全防护系统从室内外监控、火灾警报分段控制、室内隐患防护、红外分布防盗到门口指纹识别等采用新型联体式管理,确保安全工作有证可查、即时有效。卫生系统方面,所有仪器设备的卫生和保养状况按制度严格执行。所有安全、卫生工作都被录入系统,团队成员和负责人可随时查看每一处区域的安全保卫及卫生状况,并根据情况同步管理调整。设备使用方面,按照“实验预约—设备预设—运行监控—结果处理”的使用流程进行管理。整个实验资源均对校内外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实验室管理系统设备使用分支,与武汉大学设备共享信息数据平台完整衔接。从实验预约开始到实验完成阶段,均由系统分配指令,实验人员需按照相应步骤规范完成,每一步系统都会自动记录,不仅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而且简化了实验人员的事务性工作。通过以上举措,实验室已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实用人才培养基地[3-4]。
3结束语
武汉大学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实验室,积极探索、借鉴和参考国内部分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模式和经验,建立和规范了新型先进实验管理制度,利用系统化、实效化的监管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整合实验资源,将实验室管理系统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而且为力学、材料、机械等交叉学科搭建起了先进的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梁美娜.香港高校实验室的服务式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88-190.
[2]陆小珊,田岚,刘志军.高校实验室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4):7.
[3]侯亚彬,宫德龙,丁颖.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1):150-151.
[4]刘怡,张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思考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34-136.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的不断扩展,现代高校越来越注重实验室的管理建设问题,因为它成为一所现代高校更好、更快发展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要创办一流的大学,不可不建设一批一流的实验室,这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一所大学的发展速度和办学水平,不仅取决于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是各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基地之一,是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发展提高的重要保障;高校实验室也是凝聚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等理念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志;高校实验室更是一所大学不断与时俱进、追求创新理念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而且随着现代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实验室俨然已经成为高校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就决定了高校务必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设,为实验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条件,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最终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显然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实验室管理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对办学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高校实验室的出现正好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陈旧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已经满足不了现在高校发展的需求。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话就不会有效率可言,没有制度的约束就不会有质量的保证,没有与时俱进的制度方案就无法满足创新精神的需求。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长期以来,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制度的制订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各高校办学理念难免都会受其影响。所以各高校会把很多纲常理论、典章制度看作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由于这一方面的因素,自然科学技术往往容易被忽视。这种思想已经在办学理念中根深蒂固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传统性的特点。例如,在高校教学建设中,人们往往过多的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地位同等重要的实践教学。由此看来,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高校发展的战略,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挖掘有利于高校发展的传统文化来充实办学理念,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
(2)实验室对设备管理上的松懈。高校实验室的创立最直观的呈现就是各类设备仪器的呈现,因为高校实验室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条件;高校实验室是满足和适应各高校对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高校实验室更是一所现代高校与时俱进的标志。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实验室对购买各类高端仪器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由于对仪器设备管理上的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实验室设置的不合理性会导致不同实验室之间购置相同或者相似的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低、损坏率高。特别是大型仪器可能还存在无经费维护、无专人操作和开发维护,造成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低。这样不仅没有很好地利用高端仪器设备在创新教学实践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反而形成资源浪费,没有发挥出仪器应有的作用等问题。
(3)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确保实验教学任务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是连接学校管理教学安排和学生正常参与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因此,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定位,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保障学校实验室教学任务紊然有序地进行。但是由于各高校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细分的不够明确,因此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量标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对实验室人员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明确,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缺少工作量的分配和工作质量的汇报总结制度。高校各实验室人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每个实验室不能发挥每个实验室的优势,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不仅会让实验室工作人员责任心下降,还不能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有序而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没有定期的工作质量汇报,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室的工作顺利开展。
(4)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中效率低。各高校为了迎合时代的步伐,近些年对实验室的创建有点急功近利,因为没有针对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导致实验室规模比较小,但是重复建设多。高校实验室专业性都很强,专业分支又很细,各实验室之间没有统一的管理,实验技术工作人员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理论课程相对较多,而实践课程相应较少,形成实验室仪器设备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影响整个高校各实验室的运作效率。
2 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思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各高校招生迅猛增长的趋势。因此,在上述提到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各高校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的调整,摸索出一条符合各高校实况的实验室管理建设的道路。因为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而实验室正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首要场所和重要阵地。所以各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摸索出一条实验室管理的新思路。
(1)完善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实验室管理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校各实验室要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统一高校的实验室主管部门,实行独立建制,强化统筹,明确各个实验室的责任范畴,加强各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完善实验室仪器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各高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仪器设备管理体制,制订一套科学、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人员职责;另一方面,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制订明确合理的定岗和工作评定标准。坚持工作量与工作质量并重的原则,力求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绩。
(2)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服务效率。高校实验室是提供师生进行科研实验的重要场所,所以必须保证实验室管理的服务效率,这样才能让高校实验教学有序进行并且取得一定成效,而且能够做到充分利用资源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性化管理。管理人员队伍的效率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服务效率的基础,是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动力,只有实施了人性化管理,才可以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实验室为师生的服务力度。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事物管理数据共享系统。实验室事物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中之重,而且管理会基于各个部门不同的数据。因此,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分布式数据共享系统,是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服务效率的可行途径。再者,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大学生很多项目都需要在实验室完成。因此,会经常运用到各种仪器设备,因此实验室管理要加强仪器设备方面的建设。例如,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损耗、维护和维修等都要有明确的业务指南,这样才能保障实验室仪器正常运作,为广大师生服务。
(3)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开放式管理模式。统筹优化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是高校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效率,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大学阵地的主力军,他们承载着不断创新的使命。因此,实验室管理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验室开放式管理不仅局限在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还有仪器设备与实验项目的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不仅可以使师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从事科研创新,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开放式管理是尊重学生的实验需要,是尊重人才的表现,为高校创新理念增添新的活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创新精神的不断追求,高等教育事业在这种环境下迅速发展壮大,科学、高效地做好实验室管理建设工作,已成为当代各高校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加强实验室管理建设,才能更有效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实验室管理建设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创新中不断突破,让高校实验室真正成为融合科研教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 安顺科技.服务高校[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02):79.
[2] 徐永梅.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7):438-440.
[3] 吴天阳.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6).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4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管理,还包括实验室教学秩序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正确分析高校实验室管理涉及的内容,对于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备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指的是对于实验室中摆放和储存的仪器设备进行的日常管理,包括清洗、维护、维修、更换、购置等。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工作,只有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实验室才有发挥其作用的能力。
(二)实验室的人员管理
实验室的人员管理,指的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涉及工作人员的任命、裁撤、培训等。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管理员来进行的,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可以实现对于管理员的素质的提升和责任心的培养,是实验室实现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实验室的资金管理
实验室的资金管理,是指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对于国家给实验室拨发的资金或者学校为实验室建设提供的资金的管理。实验室资金管理的效果,决定了实验室的资金能否用到实处,能否把实验室资金转化成实验室的软实力,提升实验室的实践研究能力。
(四)实验室的教学管理
高校实验室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教师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这个过程会使实验室对很多学生开放,很有可能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因此,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实验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仪器设备的保护和实验室实验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根据不同的种类,基本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一些化学实验室,很多化学试剂有毒性或者易燃易爆,一些生物实验室的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妥善处置,合理制定制度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实验中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科研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备性提升策略
在了解实验室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后,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策略科学提升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备性。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备性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通过吸取其合理的经验来进行。通过分析一些管理制度较为先进的高校实验室,可以发现,对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基本制度,然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根据发生的问题及时改进,尽可能达到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更加完善。在这里提供出的参考思路为:在实验室中配备专门的具有一定仪器设备管理能力的管理员,将日常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交给管理员全权负责;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应当定时派人进行监督,对于管理员工作的不足,应该提醒其及时进行改进;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修、更换、购置应当制定完备的流程但要避免流程过于复杂,应当保证办事效率;对于实验室的相关档案数据也应当进行专门管理,形成制度。
(二)完善高校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设备都是较为精密的,因而要求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相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方式,这样才能够对高校实验室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另外,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应当制定考核制度,及时淘汰不负责任或者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的管理人员,对于一些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的管理人员,应当对其在上岗之前进行适当的培训工作,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所以必须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能力。
(三)完善高校实验室的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应当实现专款专用,要绝对避免实验室资金的浪费和中饱私囊。因此,应当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验室资金的开支。实验室的资金应当制定合理的开支计划,按照计划来使用实验室资金进行实验室的相关仪器设备的购买和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由专门人员制定实验室的财务报表,而由上级进行审批和审核,使实验室资金的去向更加公开、透明化,以此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完善高校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制度
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老师,应当提前和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联系,一方面确定实验室为学生和老师开放的时间,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在实验课开始前为同学们准备好相关的仪器设备,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对于实验课上损坏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人员,应当制定合理的赔偿措施,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损失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偿。当然,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应当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就对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向同学们进行明确的介绍,以免由于学生对于仪器设备不了解,出现设备操作不当、导致仪器设备被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现象。
(五)完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必须引起相关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用人员注意的,一旦疏忽很有可能造成人身安全问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应当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张贴在实验室的醒目地点,包括实验室相关危险设备、试剂、仪器的使用要点,实验室日常使用的危险隐患,实验室火灾预防知识和灭火器的使用知识,实验室应急处置的相关方法等。
三、结论
高校实验室由于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到精、细。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是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明确管理目的和内容,对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合理改进,从而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1前言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国家科技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基地。相比于普通实验室,具有平台高、开放性强、仪器设备精密昂贵、地位相对独立、管理模式独特等特征。新时期下,城市化、信息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往面临着科研负荷重、人员流动快、废弃物处理难度大、风险系数高等诸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点以及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2.1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的是硕、博士等高端技术人才,人员流动频繁,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断层严重,工作人员通常只关注科研和教学成果,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当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处于“亡羊补牢”的补救阶段,离“未雨绸缪”的预防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2.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意识淡薄,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发展落后,面对着众多学科领域和大量的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更加复杂,尤其是近年来科研任务加重、信息化进程加快,使得信息(如商业机密、科技成果等)安全管理成为实验室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然而,大部分现存的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信息安全管理松散、安全管理制度落后、安全操作流程混乱、安全监督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
2.3安全责任不明确
大部分高校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第一安全责任人和专职安全责任人的安全职责,也鲜有对安全责任人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安全责任人的责、权、义等问题。此外,很多高校实验室存在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负责单位,导致安全管理制度不能落实,也不利于监管和考核。
2.4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主观认识不到位以及客观资金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实验室在安全设施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安全设施存在着老化以及配备不足等问题,例如:烟雾报警、消防喷淋、辐射防护等设施,实验室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品以及高温高压设备等,使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风险程度较普通实验室高很多。
3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3.1营造安全意识氛围
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意识氛围淡薄,安全管理制度松散等原因,使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坚持科学发展、长足发展、绿色发展,真正意识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强化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切实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
3.2完善精简组织机构
3.2.1实验室专属安全管理机构
建议高校设立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同时设立技术安全部门,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系统性的管理。避免管理部门过多、体质松散、互相推诿的现象出现。很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由学校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交叉管理的,因共同管理的部门过多,使得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
3.2.2实验室专属信息管理中心
信息安全(如商业机密、科技成果等)已经继人、物、环境之后,成为实验室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然而以往对于实验室信息安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建立实验室专门的信息管理中心,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实验室的信息安全管理。该中心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筛查并签订相应保密协议,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3.2.3实验室配备专业人员
高校实验室应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如大学环境卫生与安全办公室,主要工作人员由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生物学家、化学家、卫生专家、工业卫生学者以及安全工程师组成,以便各院系有需要时,可以进行审查把关或者定期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以及演习等,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3.3.1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制度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制度。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全面管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到岗。由各学院配合管理,共同承担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明确第一安全责任人的安全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安全工作内容和标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工作指导方针,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将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实验室和每一台仪器,强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3.3.2推行操作人员准入制度
实行操作人员准入制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管理,推行身份识别系统。实验室安装门禁系统,对实验室进行权限管理。实验操作人员需在网上平台进行预约,办理专门的智能卡,通过刷卡进入实验室,预约前需完成预约实验室相应的安全培训课程。实验室准入制度将根据实验操作人员的职能进行类型的划分,并将人员信息录入数据库,从技术上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同时也协助管理人员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3.3.3仪器、设备和管理制度
建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制度,规范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程,防止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仪器的管理使用规章制度包括:仪器购买、仪器维护、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等制度。保障仪器正常运转、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安全隐患。
3.3.4药品、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规范药品和危险品的管理,由专人负责并建立保管品的名录清单。对药品和危险品的使用进行登记,使用过后的进行会收,统一保管统一处理。例如,在装有废液的容器上粘贴明显的标识,并注明废液的名称、类型、组成以及使用日期和使用人,使用完成后将废液倾倒在指定回收地点并清理容器。对于高压钢瓶,要注意管路检漏和钢瓶的使用规范,及时将使用完成和有问题的钢瓶返厂检查和维修。
3.3.5数据、资料的归档和保密管理制度
完善资料和数据的保管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数据的安全和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资料的管理主要是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文件,以及实验室每年的消耗品采购、设备维护、仪器说明、图片报道等资料进行收集和归档,便于实验室的管理和评估。此外,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大型仪器都开始配套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涉及知识产权和数据的稳定和安全问题,使用正版软件可以保证仪器和数据处理运行稳定,同时可以防止他人非法盗用或删除数据。
3.3.6安全考评和奖惩制度
由管理部门、学生导师、行业专家共同对实验室的安全做出风险评估,并制定安全管理考评和奖惩制度。确保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大检查,根据考评和奖惩制度对检查结果进行奖惩、通报,并以书面形式报送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3.4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3.4.1保证充足的安全资金
高校应重视起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管理的投入,包括力、物力和财力等。未雨绸缪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体系,保证实验室配套设施的齐全,减少资金浪费。同时,高校应给予实验室一笔专项安全经费,专门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设施的购买、更新,安全培训、演习等。
3.4.2精细化配备安全设施
高校实验室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对实验室的仪器的要求也不同,相应的基础设施也会有不同规格的需求。因此,实验室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在使用后期不断进行改造和调整。对于专业特殊的实验室,如化学、生物、医药等学科,要树立“生命第一”的安全理念,配备必要的防护和急救设施。
4结语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开展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需求,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是实现我国绿色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建立长效机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当下做起,改变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往后靠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被动局面,切实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庄越,叶一军.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2):21~24.
[2]莫寅斌.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9(6):175~176.
[3]魏钟波,沈萱,裴大平.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246~248.
[4]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15~217.
[5]李阳春,阙斐.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236~238.
[6]钟少颖,梁尚鹏,聂晓伟.美国国防部资助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1261~1270.
[7]龚竞,徐水,侯勇,等.高校研究型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137~140.
[8]周岱,刘红玉,赵加强,等.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析与建构[J].科研管理,2008,29(2):154~165.
[9]冯芝媛.高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2):103~104.
[10]曹蓓.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3):30~31.
[11]任雪艳,孔庆军,陈芳.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8(3):174~176.
[12]朱娟蓉.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442~445.
[13]赵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3):27.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内涵;创新途径
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设置的科学合理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的影响着实验的建设以及相应的投资效益的发挥,并且对于实验室的工作管理人员积极性以及管理质量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实验室应该对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保障实验室能够达到管理的目标。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我国的发展做贡献。为了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培养创新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就需要创新,实验室需要具有创新理念的实验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应的教学以及管理,以此才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高校实验室应该为实验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水平,保障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管理思想没有与时俱进
当前,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是充分的强调目标管理以及量化管理,以致于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很少关注人的需要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认为管理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没有形成相对平等的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实验室队伍不稳定现象的发生,从而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速度以及创新的整体水平。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生时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这样也会影响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协调发展。
2.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高校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机构,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其功效,当前高校实验室重复建设严重,人员分散,投资效益比较差,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教研室和实验室相对来说是独立的,不利于实验室教学的日常管理,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和适应高校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需要,应该建立高效的实验室工作管理模式。
3.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效实验室相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其制约着实验室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高校落后的设备建设以及缺乏相应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能够很好的为实验室的发展做贡献。实验室缺少相应的管理新机制,对于管理人员的缺少相应的关怀,这样就会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会影响到实验室管理的质量。
三、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有效措施
1.人员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了充分的调动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人员少,相应的工作量大的时候,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对面临的情况有一个很深的了解,使其明白想要改变现状只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实验室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以实验室的发展作为努力的目标,大家应该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一边,将实验室未来的发展作为自身要努力的目标,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共同的将相应的工作做好。
2.实验教学队伍的创新
当前时代的实验教学只是依靠某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其需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学队伍来共同努力,有效的配合才能够将实验室教学工作做好。所以就应该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学队伍,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从中地到快速的发展,将实验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实验室项目建设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建设实验项目的同时,还应该组建实验室教学的团队,以此来共同的努力,促进实验室工作的良好顺利进行。
3.设备仪器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了保障实验室的一起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应该对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按照实际使用的情况,建立相应的设备仪器管理统计的项目,对于设备仪器的使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提升设备仪器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以此来适应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4.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
实验室工作的前提就是安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就会被忽视,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建立安全第一的责任制,明确好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应该先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让其能够了解到实验室相关的安全事项。对于实验室内的设备和仪器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检查和维护,保障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故障。
总而言之,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应该按照上级相关的规定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以此来提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校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计算机;管理制度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高等教育重要培养的三个方面。目前,高校实验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培养和造就现代高科技的摇篮,又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合,创新实验教学不但是对理论教学和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和补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改革传统落后的实验管理制度,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现状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知识更新迅速,实验设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据社会反馈,扩招前毕业的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优于扩招后毕业的大学生,尤其表现在动手和创新能力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产生了矛盾,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特别是给实验设备的增加、实验师资的配备、实验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以及实验场所的安排等等带来了冲击。同时,实验课管理制度的不创新也制约了整个教学的发展。高校是培养的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的地方,会说、能做已经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高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仅要加强专业理论教学,还要从实验教学的管理上下工夫,首先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要创新,才能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高校实验室中心的效益也才能最大化。
二、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
(1)创新实验室的实验性质。计算机中心创新实验室是面向学院本科生设立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场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本科生可以根据学院《创新基金管理条例》自行选定课题,申请项目和经费,同时寻求指导教师,在创新实验室从事创新科研项目。创新实验室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虑到实验安全及资源使用等必要因素,学生进行自主实验项目要经过教师指导组的审批,方可进行实验活动。高校创新实验室实行面向学生全面开放的制度,除上课时间外,其余时间也对外开放(包括节假日)。创新实验教学中,实验性质由验收型向设计型过渡,再由设计性向创新型过度。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题目和任务自拟实验方案,查阅资料,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可以看出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甚至主体地位,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充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教学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2)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提高设备使用率,首先应满足单人操作率,然后再完善购置创新实验所需的其他仪器。高校创新实验室实行全开放,设备使用时间、人员不确定,这给仪器设备管理带来很多的问题。所以,创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设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定期检查、维护、更新,实现统一管理。实验室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维修,确保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鼓励师生充分开发购置设备的功能和自制实验设备。创新建立全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公布设备开放和使用信息,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实验室资源共享对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十分重要,也是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鼓励跨学科、跨项目、跨专业人才对设备使用和创新实验等的交流。建立全校甚至全省高校创新实验室管理交流信息平台,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及时公布创新实验室的开放和使用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3)创新实验室教师的素质。创新实验室要改革,教师素质就要提高。首先要把实验员与教师的管理相结合,然后要加强实验员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在创新实验室教学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矛盾:学生上课,实验员教师双方都认为由对方管理,教师学生仪器使用不明确等,如此,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们必须明确,创新实验室的管理不只是实验员或教师的行为,而应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双方应互相配合,共同管理,贯穿整个创新实验教学的始末。第一应当根据创新实验室的特点,完善一些相应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从自身做起;第二应当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安排实验员进修,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素质和知识技能。
三、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创新实验室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基地,而创新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高校的管理者要重视高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高校教师的培养,不断加大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霄.高校计算机类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5)
[2]中关村在线.海光蓝卡与保护卡机房维护理念的比较(1)
[3]陈达银.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
[4]曾伟,沈晓东.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和安全控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4)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民办 高职院校 实验室 规范化管理
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资金短缺、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在校内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部门职能交叉
实验室的管理主要涉及到实践指导教师、学生、仪器设备和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而他们却隶属于学院的教务处、财务资产处、实验实训中心以及系部等多个部门。
实验室各主体的隶属关系示意图
从图可以看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采购与管理,由于涉及到资金问题,很多学院采取了多重管理方式,即物资采购的相关手续需要经过各级多个部门反复审核才能实施,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工作效率,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正常教学的开展。
1.2管理体系不完善
(1)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学校在抓教育教学质量时把管控的重点放在普通课堂的理论教学上,弱化了对实验室及实践教学的管理,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缺乏顶层设计,使得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无章可循。
(2)管理队伍和管理方式问题突出。有些高校虽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却不重视实验室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有的学校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不稳定,有的学校的管理人员的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有的学校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个人成长和待遇等方面关心不够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②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够,管理方式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
本文2023-11-23 11:19:38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