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篇1
关键词: 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衔接 课例分析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然而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关注点。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笔者分别对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周老师的一堂高一历史课“国共十年对峙”及杨老师的一堂初二历史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录像资料进行了研究,主要从教学时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一步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这一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时序分析
(一)初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分析:
1.从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序过程中,不难发现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的比重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本课一共播放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视频资料。占了总时间的11%,相比较以前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除了播放视频,该教师还时常展示图片、史料及当今热点,将当今的一些影像资料应用到了课堂中,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相比较之前的枯燥的讲授法,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能更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2.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堂课中,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展示图片、影像资料的方式详细地讲述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内容、背景,时间、经过、领导人等。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更加重视历史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通过图片展示,视频的播放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能带动课堂气氛,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如:让同学做“导游”介绍图片中的内容,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诗歌,等等,这些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自主性。
(二)高中:“国共十年对峙”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分析:
1.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内容展示、回顾旧课的比重占了将近25%,高中历史教师不像初中历史教师那样把事件的内容、经过、影响讲述得那么详细,更多的是一带而过,主要是让学生复习回顾。高中历史教师更多地延伸了课程内容,提问一些书本之外的问题。这些是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流,教师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
2.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的史料比重占了整堂课的10%,几乎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有史料引用。教师通过引用这些史料提问学生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博古的故居,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评价历史人物。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是在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思考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整堂课中,国情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的导入和结束都点到了这个主题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从而也突出了课程主旨。课程也与当今热点紧密相连,引用十八大的报告作为导入和结束,间接地促使学生关心时事。
二、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一点看法
通过以上两节课我们清楚地看出了初高中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主要着眼于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而高中则着眼于历史学习直接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到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把更深刻的历史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深刻、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从而使学生能对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1]
初中形成可以同化高中新内容的认知结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而高中采用合适的同化策略[2]。
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学生长远,做好教育理念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对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和学生全面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同时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初中时段的成长,而且关注学生初中以后的发展。从自身做起,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搭建初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科平台,为学生初中以后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熟知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
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只具备初步的历史时空概念、史实意识、问题意识,评价也只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考查;而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以理性认知为主,着重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线索意识、比较意识、归纳意识、论从史出的意识,评价上更突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史料分析、概括、联系、比较等能力的考查。[3]两者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要求上具有明显的承接性和发展性。初高中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是分属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阶段,但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暑假的时间间隔,因此初中教师唯有明确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初中教学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衔接[4]。
(三)夯实初中基础,培养历史思维,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历史学本身有其基本的体系和脉络。初中教师要善于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阅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信息,这时教师可以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还要经常渗透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就会产生质的飞跃[5]。
(四)提前渗透差异,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的衔接。
在平时的教学中,初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做一些引导性教学,让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只有让学生适当接触高中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初高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转化带来的陌生感和无助感,及时从初中那种学习思维定势中跳过来,让他们在行动上很快融入高中历史学习中去一般来说,初高中的历史学习之间有以下明显区别:第一,从知识层面上,高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而初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过程;第二,从学习方法层面上,初中历史偏重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而高中历史偏重于让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实。[6]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区别,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才能为他们以后学习高中历史做好思想准备。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学好高中历史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事先对如何学好高中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就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减少了阻力。
(五)畅游历史长河,感受历史魅力,确保学史兴趣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只有感悟到历史能带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才能对历史产生持久的、浓厚的兴趣,从而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兴趣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幕颖.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以苏州地区使用的教材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何成刚.在继承与发展中创新—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学科教学,2004(4).
[3]黄建华.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撰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以抗日战争史部分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06(3).
[4]周晶.略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教学与初中的衔接.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4).
[5]聂幼犁.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福建教育学报,2008(5).
[6]翁晓波.搭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台阶.教学参考,2008(10).
[7]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中;文字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9-0069-02
前言
文字史料主要包括原始史料、撰述史料、文艺史料、表格史料四种类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将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简单化。从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1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择取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1.1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指在应当选用类型多样、内容多样的文字史料。类型多样的文字史料可以择取表格史料、撰述史料、文艺史料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选择多样类型的史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择取内容多样的文字史料则可以培养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究,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择取文字史料的时候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可以被学生接受和消化的文字史料,避免史料难度过高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往往受到年龄和年级的影响,因此在择取文字史料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史料,如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选择具有较强故事性的史料,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高三年级的学生选择难度相对较高的史料,着重拓展学生的思维[1]。
1.3典型性原则:高中历史教学择取文字史料时遵循典型性原则,是指应当根据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择取,通过围绕教学目标选取的史料,将搜集的可以解决难点问题、突破重点问题的文字史料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中美关系的教学问题讲解中,可以选用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的材料,说明中美关系。
1.4真实性原则:历史的重要组成内容就是文字史料,但是文字史料并不是历史的本身,在历史中往往会带有作者的观念,同时这种观念会存在差异性。在文字史料的择取方面,一旦没有进行有效的鉴别,就会加大得出正确结论的难度,而且很难发挥史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择取文字史料的时候应当遵守真实性原则,尽量引用第一手史料、说服力较强、经典的文字史料,杜绝自己无根据的随意捏造史料,从而防止错误的史料对学生造成错误的思维[2]。
2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方法
2.1充分体现高中历史的探究精神:在问题设计时可以鼓励学生依据历史事实,发表自己对历史现象的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得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在历史人物、事件的教学中,通过文字史料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回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2.2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评价标准应当以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程度为主,评价教师是否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学生是否具备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对文字史料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全面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可以让学生从问题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发现潜在的历史规律。例如根据1915年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文字史料,设计出关于总统的选举和任期有什么区别、实行总体终身制的原因是什么等等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的表象发现历史事件的本质的问题,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
2.3实现论从史出:历史教学的首要意识就是史从论来、论从史出,而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结论和过程非常重要,若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现有的结论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掌握,那么教学效果就很实现,只有根据文字史料进行质疑、判断和分析等得到的结论,才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问题设计应当实现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根据义和团的告白、揭帖、团规等文字史料,设计出“扶清灭洋”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分别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史料,结合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从中得出结论,达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2.4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文字史料的问题设计方面,如设计的问题难度较低,学生思考的训练就会不足,就会造成史料教学过于表面,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只是死记硬背,而设计过高难度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准不符,在理解的过程中显得吃力,很难达到历史基础教学的目标。因此在问题设计使应当循序渐进,具备一定的层次性,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由易到难的形式逐渐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例如根据材料:《大宪章》中的“若非经过同等之人的合法审判,不得剥夺自由人在法律上的保护”;《权利法案》中“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等。设计出《大宪章》的意义是什么?它与《权利法案》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材料结合、独立思考的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择取和问题设计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遵循择取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文字史料,并通过高效的问题设计方法,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满足新课改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05:62-64.
[2]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109-113.
[3]高国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1,31:72-74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差异性;教学创新性;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98-01
现在高中各必修、选修模块在内容编排上,与初中历史课本的编排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初中历史还是按通史编排的,而高中历史则是按专题的形式编排的,有轻过程,重理论分析的特点,比较注重多层面地展开历史。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如此大的差异,以至于不少高一新生在高一新学期学习了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所以我觉得高中历史教学与初中相比,不仅是教科书的变化,更是课堂教学的更新。如果说初中教学是依据课本讲课,“照本宣科”, 那么高中教学则是依托课本讲课,能力拔高。从“据”到“托”,才能将高中历史教学的“高度”显示出来。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的培养。课本与讲课相对应,但不是同一的,用意在于变换观察历史的角度,引发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与评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既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痛苦。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历史也由以前和语数英同等重要的学科“沦落”到二线学科了。虽然如此,但众多的历史教师仍然在认真教学,并对历史教学进行不断的探讨,当然也包括我。一谈到历史教学,我就会想起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先生曾作过的一个对由小学至大学的历史教学该怎样提高的形象比喻,他说:“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一条线,高中是个面,大学则是立体的。”这里所谓的“面”,指的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揭示,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里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唯有如此,大学历史教学才有可能拓宽和加深。下面是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十几年来得出的一些经验以及一些简单的思考。
一、要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像灯塔一样起着指引方向作用的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自己必须先要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用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来说,就是“给别人一滴水,你就要有一碗水;给别人一碗水,你就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历史教师必需知识丰富,思维有深度。而对于达到一定深度这一点的直观体现应该是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的过程。如在讲必修一第七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就应先明确“西方民主政治”的概念,然后向学生指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主流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接着介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最后向学生讲向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共性。这样讲课会使学生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一种整体的概念,在把知识牢牢记在脑海里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用一种全局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能力。如果把上述内容向外作一些延伸的话,很容易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这很好理解,因为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能更好的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二、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抓住“线”与“面”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要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先要抓住“线”,通过“线”来带动“面”,而在把“面”系统地学习完以后,往往又会促进学生对“线”的理解与记忆。这里所说的“线”,是指能够把一课、一个专题、甚至一本书都能“串”起来的东西,即线索,而“面”则是由这条“线”牵扯出来的一整套的知识。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抓住某一个线索,在先细致的作出说明的同时,不妨把思维扩大,把眼光放远,把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亦或是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事情结合起来,在比较中记忆,在记忆时又不忘作比较。如此以来,在达成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实现了对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历史教学还要有创新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篇4
关键词:新课程;衔接;对策;学习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
1.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高中教材的编排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弊端是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从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看
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所不同: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的分析
1.初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导致历史知识的欠缺,这也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3)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2.高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由于初中大多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生普遍感觉历史课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但现在的高中新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3)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且,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这就使学生产生“我全背过了,为什么题却做不对”这样的困惑。正是因为对所学知识不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述这些因素都会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探究
1.让《课程标准》来引领你的教学
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和保证。但目前,教师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也不能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不仅使教授内容更加庞杂、琐碎,使学生无法把握重难点,增大学习负担,还会使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该增的增,做到合理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既有利于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做到了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不至于感到陌生和无头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习惯于全盘接受、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在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不少学生依然沿袭原来的学习方法,结果就出现了学生把课本背熟了,可考试时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在无形中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习惯。只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然,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以此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3.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知识框架
上好第一节衔接课很重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历史在各方面的不同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相应事项,还可以利用“统筹全局导学法”在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粗线条地引导学生梳理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及宏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构建起心中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一学期主要学什么,宏观知识结构应该怎么学,具体历史事件应怎么分析。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任务、知识结构有了宏观把握,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引领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一步。
4.开展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效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认识和教学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依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大胆地去探索、尝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创设出有趣、高效、受欢迎的历史课堂,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也会使高一新生转变对历史课堂的传统认识:历史课堂也可以妙趣横生,历史学习也可以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和激发。高中新生也会在心理上接受历史并爱上历史,快速融入历史的学习中。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实现其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整、转变,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需长期探究的课题。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4.曾纪洪.开学第一课:谈高中历史统筹全局到学法.中学历史教学,2012.6
5.陈丛林.新课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品质;教学观念;生活实际
区别于传统历史教学中的通史式教学法,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是新课改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历史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了历史发展的深刻线索,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历史知识学习;
2.实现了历史不同版块知识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广西于2012年才实施新课改,对于专题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很陌生。如何在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充分探究和反思,总结出几点经验,希望能给教学困惑中的历史同仁更多的建议和启发。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应当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培养他们“会学历史”的能力及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逐渐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这个专题时,我在开始就为学生列出了两条主线:
1.列强不断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军民奋勇反抗,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为维护中国主权不断做斗争。
然后在课堂上有效“放手”,安排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然后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小教师试讲”,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总结历史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二、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应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现实生活服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素质教育理念。
在进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章知识的学习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今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那么你们都感受到了哪些全球化成果呢?好的影响和不良影响都要举出一些例子。学生兴致高昂,积极融入讨论中:好的成果就是地理距离不断缩小,世界人民交流频繁,地球逐渐成为“地球村”;不良影响则是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起民族矛盾……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各种表现,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点。
总之,高中历史新课改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也是不断促进教师成长,培养学生良好历史思维品质的重要机遇。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新课改精神,以积极、热情的状态投入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为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历史思维品质和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篇6
《高中历史课标》构建的历史课程体系,较现行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显着的变化。
一、在课程目标上,《高中历史课标》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横断面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和具体学习专题目标。如《高中历史课标》的第二部分即规定了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高中历史课标》的第三部分即规定了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
二、在课程结构上,《高中历史课标》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结构上作了重大变革。其变革,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学习模块
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内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等三个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
《高中历史课标》依据上述原则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等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苦革”6个选修模块。
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二)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结构上的第二个重大变革,即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专题到的教学体系符合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我认为它有以下两个显着的特点:
1.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
长期以来,如何构建中学历史教学体系,一直是历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历史课程改革情况来看,中学历史内容的组合序列经历了从循环到直线,再到部分循环的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历史课程遵循全循环制,即初中学习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再学中国史和世界史。为改变循环式的教学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变为初中学中国史,高中学世界史,历史学习内容呈直线排列。直线排列无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因为我国现阶段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如果把中国史、世界史分设在初中和高中,其后果是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历史教育。为改变这一缺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改为初中学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为必修中国近现代史,选修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的排列。这种教学内容的组合序列,应该说仍未避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重复。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标》取专题型结构,则完全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的重复。
2. 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专题的确定,渗透了两个基本理念:
第一,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应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
如,必修课程的“历史(Ⅰ)”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必修课程“历史(Ⅱ)”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必修课程“历史(Ⅲ)”的8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选修课程各模块中的专题,也都有其相近的教育目标。
第二,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应体现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从《高中历史课标》来看,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一般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的时序性。每一专题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一模块的专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排列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及规律。
二是历史的整体性。由于学习时数的原因,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都在10个以下。如何通过这有限的几个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这是确定专题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有全局的观念,以反映历史的整体性。从新课程所确定的专题来看,基本也体现了历史整体性这一特点。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各模块专题所反映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全貌。
三是历史的多样性。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或文化思想领域,其活动都是多姿多彩的。如何通过我们所选择的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确定专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体现历史多样性这一特点。从新课程所确定的专题来看,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政治领域中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活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具体到制度层面上,既有民主制度,也有专制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学生通过这些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题学习,无疑会有助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高中课程中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创。在我国现行的高中课程结构中,即有必修和选课之分。如,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中,规定中国近现代史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选修课程。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仍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分设。 但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较现行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就其结构而言,有其本质的区别。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不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某一段历史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新的历史必修课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文秘网!程有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新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三、在课程内容上,《高中历史课标》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标》较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体系上的第三个显着变化,即是依据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及时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
所谓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指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其间既包括课程内容所反映的思想,同时也包括课程内容表述的方式和语言。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
二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时代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历史教科书要及时地反映这种发展和进步。
三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四是指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
所谓基础性,实际上强调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高中历史教育,说到底,仍是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这一性质,精选一些素质教育必需的经典知识,作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素质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所谓选择性,主要指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确定,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要力争做到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提供具有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对历史课程的不同需求。
依据上述理念和原则,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上做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
这突出地体现在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为适应时代的这种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比重。
如,必修课程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内容。
如,选修课程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选修课程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选修课程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玛雅文明的消失”、“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内容;选修课程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增加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现行高中历史课程中所没有的。
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总量上看,世界史的内容约占40%。
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4.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
《高中历史课标》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近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呈现了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高中历史课标 》对史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予以了积极的关注,所以《高中历史课标》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吸收了史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在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带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互相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内容。撇开属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神话传说不谈,人类起源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诸多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历史学,还有动物学、自然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而且,这样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绝对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完满地予以解决的。所以,新课程这些内容的增加,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在问题解决上寻求诸多领域研究方法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方法论。
以上简略地述及《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体系方面的主要变化。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课程体系的变革,尽管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之一,但它绝不是课程改革的全部内容和终极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达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规定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还要有赖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收稿日期]2003年9月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 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
高中历史新课程似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这种“预设的前提”与现实的差距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历史学科基础薄弱。由于中考历史科一直实行开卷考试,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科极不重视,思想上、态度上存在极大的问题,初中三年根本就没有认真学过历史,受见识水平的局限,也认识不到学习政治、历史这些科目的作用,这对高中文科教育的冲击相当大,学生进校读高一时,历史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应试技巧还没有形成,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入门”。
第二,时间的限制。我们农村学校都很重理轻文,学校在课时分配上都是向理科倾斜的,一周只有两节正课,没有自习,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很困难。学生进校读高一,一开始就面临九大学科的学习,而且新课程的每门学科都面临课时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大都忙于应付那些“主科”的作业。
第三,教材的局限。新课程学习改变了以往很多传统的观念,教材不再是权威和根本了,而课标才是根本。人教版教材从结构体系、标题子目、内容详略、逻辑思路、语言句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和老师都难以适应,这也给新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少麻烦。
二、解决办法
在历史新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多是来自客观方面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克服困难。关于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结合我们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从感受向兴趣型状态转换。
做到这点需要教师以情感因素为动因,强化环境的感受性并引导学习者投入情景,充分地适身处地地从农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并从思维发展中折射出情感升华的效果。
如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运用多媒体对战争形势扼要地在演示图当中再现战争过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八国联军也来势汹汹,在此之前有没有过这样这种局面,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中国和鸦片战争时的中国有什么区别吗?这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更能对大局观的培养有帮助,这样由学生先自主讨论,在学生讲完后老师要做15分钟内的评讲,评讲的组成部分是纠正错误、补充完善、分析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处理教材的语言句式,特别是让学生们体会老师是如何对教材的语言句式进行处理的。
第二,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引导学生向自主型状态转换。
随着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虽然外界环境无法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见解,这一点和同龄人是共同的。他们对成人的意见不会轻易相信,不盲目肯定,会维护自己的观点,甚至据理力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这种“自我中心”,让其有选择权,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就容易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热情,就可以将过去教师的“控制型”,学生“接受型”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自主型”的兴趣课堂,从而让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事先可以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虽然可能会受现代信息资源条件限制,但是可以通过向上辈人或者是祖父母辈了解并形成文字,还有可能有些家庭中有可利用资源拿来做直观教具等,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够创造条件。然后在课堂上一方面由准备好了的学生向同学介绍或讲述,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手段有层次地直观展示在衣、食、住、行,以及习俗的发展演变,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从而提出问题:这种变化是全中国大范围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何出现这种差异呢?这就引发了深层次的问题上,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这就可以组织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力求准确全面地解决问题。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自觉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想象力,培养学生从“思考”向“探究型”状态转换。
历史有独有的概念、本质、特征,以及结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历史知识本身的基础上,结合想象,“再现”史情与史实,使历史解释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原貌,让学习者将已有的认知与新产生的体验相结合,在历史的空间中探索。
任何现代教育技术都是通过人来操纵、控制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辅助性的,无法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运用多媒体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总之,教师要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及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注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适度性,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人教网,2006.8.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篇8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
大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本文2023-11-21 11:33:3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