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范文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数量为500各左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于数学概念的分析和讲解。小学阶段的概念学习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进行概念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受到了影响。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够结合现实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会对概念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在不考虑学生是否对概念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练习,采用这种方法只能使学生不能够对概念进行理解,在做此类练习时也许没有问题,但在进行一些相关的应用中就不能够进行正确使用。
(二)概念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脱节
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课时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将课程中的概念进行分开教学,因此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就不能够接受系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够将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因此,如果此教学环节和其他环节不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还需要教师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概念总结缺乏条理性
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时,需要对知识进行反复的构建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对概念进行有条理的掌握,并逐渐形成对于概念的扩展能力。教师在进行概念的总结时如果不能够对其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就会产生学生在刚刚接受知识系统的时候就要对知识进行总结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直观理解,在短时间内难以从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概念的记忆时更加擅长进行形象记忆法。学生在进行概念的掌握过程中通常是采用背诵的方式,难以进行知识的有效吸收和消化,更加难以进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在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内都包含有概念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的内容中包括数、空间和图形以及统计和概率这三部分的内容,其体现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在小学数学概念中的形式有多种,例如:图形、定义和字形结合等。例如,在进行"数数"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正方体使学生建立起一千个小正方体整体概念,使学生能够对千这个熟悉形成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万"的单位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感。
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教学,设置教学情境进行教学策略的实施,选择和概念相关的内容实施教学,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的目的进行教学任务的实施,促进教学整体方案的形成。例如:在进行"千"和"万"的数字教学时,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可以采用教具:计数器、方格、木棒、木块这些和教学内容相关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字,使学生了解在100之上的数字为""千"、万",并利用木棒使学生表示出十、百、千,引导学生说出十里面有几个一,一百里面有几个十,一千里面有几个百。并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数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图形辅助的教学策略能够强化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图形,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并与用自身的语言继进行表达,针对图形中含有的特征和生活中产生的概念进行区分,提高学生的概念掌握能力。以概念为主的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意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数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挂图的形式对"千"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一千里面有几个一百,再利用挂图进行逐步的演示,使学生能够跟着数出从一百到一千。之后,自然而然的得出一千是由几个一百组成的。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采用阶段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做好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知识引入的方法,创设出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研究表象。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解时要注重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全面理解。建立直观的情境,使概念更加具体直观。加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的概念学习更加系统和完善。例如,在学生进行计数单位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扩展,将其延伸到钱币的换算中,几张一角的是一元,几张一元的是十元,几张十元是一百元,依次类推,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福海.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2]郑小龙,周国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教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91
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数学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使学生明晰数学概念和原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完整内容往往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组成,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例如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就是本质属性“三条线段”和“围成”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对象的总和,如角概念的外延就是包括诸如直角、钝角、锐角等在内的所有总和。可以说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是有着较高的教学难度,极易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心理负担,对学生造成理解以及运用上的障碍。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较弱,很难真正的理解数学概念的真正含义,所以如何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不断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教学问题,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便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我就将围绕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从小学数学概念所占据的教学地位和所发挥的教学作用而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在学生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数学课程学习和发展,它是学生进行其他数学知识学习和提升的基础和先导,如果在数学概念学习这一环节上遇到问题和阻碍,学生便无法真正理解相关数学运算的原理和内涵,也就无法有效的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学生整体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以及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就随之而无从谈起。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接触到概念学习时,常常会认为概念学习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是不重要的学习内容,认为数学概念不过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和概念,没必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对这些数学概念进行分析和挖掘。
另外有些学生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时,由于自身数学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学习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于是逐渐开始厌恶甚至是抗拒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和分析。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所具有的基础性和支撑性教学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向学生耐心的分析进行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在进行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学习感受和学习问题的表达和反馈,激发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夯实学生的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基础。
其次,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变化,不同教学阶段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是有图画式、描述式以及定义式三种形式,这三种呈现形式是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时期的数学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育水平进行的科学呈现。图画式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这一时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都较低,对直观形象的图像较为敏感,因此在这个时期数学概念多是采用图像的表现形式,方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原理和概念。描述式主要是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概念学习,以数学概念中的实际原型借助具体事例和描述性语句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概念。
这种数学概念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将图形和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定义式概念呈现方式是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一种数学概念表达形式,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问题理解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对抽象而具有概括性的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因此在这一时期运用定义式概念呈现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进行挖掘和分析,在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所具有的不同呈现方式,遵循每个数学概念教学时期的要求和方法,避免出现揠苗助长的教学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以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方式为基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概念学习,改进概念教学的问题。在图像式概念呈现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图像本身为切入点,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数学图像进行观察和思考,进而带领学生对图像中所包含的种种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进而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在描述式概念教学中,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形”中隐藏的丰富信息我,挖掘“形”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形”中得出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结合概念中的“字”,补充和丰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得出正确而全面的数学概念;对于定义式概念教学,教师则应该注重对其中的重点词汇进行分析和挖掘,并且和举例教学等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象,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探究和推理,最终得出相应的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3
>>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引入的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究 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浅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对小学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构建小学数学概念体系的探究 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数学 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法 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究 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数学概念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判断、推理证明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数学问题的解决很多事建立在对概念的理解基础上的,而小学生因知识基础和经验方面的不足,加之概念的抽象性,故而对概念的理解就存在困难,这就自然影响了问题解决。如何让学生证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我们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运用 概念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它不仅是学习数学定律、法则、公式等的基础, 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证明的依据, 而且是正确地进行数学运算、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如此, 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2.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如同一粒粒散落的珠子,分散、孤立地保存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将珠子串成项链,概念不成系统,便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3.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教师没有主动地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在变式题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常常表现得束手无策。针对以上实际,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概念时,就要根据不同概念的不同特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按引入、形成、巩固和运用四个阶段进行教学。
2概念教学的方法
2.1直观引入概念,为理解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着手,充分应用教具、多媒体、获得、图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正确、完整的从生活的具体到概念的一般,而应避免抽象式的描述。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学生对分数没有概念,无法正确描述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接着中秋吃月饼的情境,然后利用圆形图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感受分数。当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不仅对分数有了认识,对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分数的大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利用前移来引导学生在对已有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概念,因为概念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同样,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如在梯形的面积学习中,教师就可结合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2.2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首先,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用概念语言来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概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别掌握概念所拥有的属性,然后从具体到一般,逐渐进行归纳。如在“循环小数”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先通过举例来对循环小数的属性进行分点概况,如“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 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抓住这两点在探究的基础上来归纳而得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的概念。其次,要注意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概念间是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在教学中,只有分清了概念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最后,还要借助变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如在三角形概念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的面积、形状、位置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对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3利用知识迁移,构建知识网络
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要加强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的教学。所谓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在知识与技能的网络中,那些带有关键性的、普遍性的和适用性强的概念。如,加法的概念、比多比少的意义、差的概念、乘法的意义、比的意义、倍的概念等等,越是最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抓住这些最基本概念的教学,能使知识产生广泛迁移,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记忆。第二方面,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这些联系就可以使知识脉络更清晰,知识结构更完整。掌握了这些联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见特殊,便可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机统一。例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但是他们又相互区别。老师在教学完梯形之后,要对四种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四边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四种四边形的理解。
2.4加强训练,指导学以致用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新时期小学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教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我们在教学“众数”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家公司,经理的月工资是 8000 元,2 个部门主管每人的月工资是5000 元,10 个工人每人的月工资是 1500 元,你要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并说明理由。学生将学过的三种统计量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数学”中“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总结
总之,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识概念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以及学会运用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参考文献[1]裘红明,吴道春,夏金芝.数学概念学习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5).
[2]王连秀.数学教学浅探——解析数学概念[J].职业,2008,(03).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4
小学数学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构成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如平行四边形有很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有两点:第一,它是四边形;第二,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就不是平行四边形。而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全体叫作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一般的平行四边、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是构成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既依赖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和深化等阶段。
(1)概念的形成———抓住本质
小学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比较肤浅和不全面。因此,概念的形成是从了解事物的外部、具体的属性,到认识事物的内部、抽象、本质的属性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抓”概念中的关键词
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因此,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时,引导抓住“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这些词组,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②运用概念,正反例比较
正例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帮助学生正面理解;反例有利于概念的辨析。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了这个概念后,可举许多的正例和反例:x-y=4、3(a+2)=15、16+b>28、y+105、7×8=56……让学生加以辨认,从等式、未知数两个方面导入,加以辨析,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2)概念的巩固———注重应用
在概念引入、形成的基础上,概念的保持是比较困难的,而概念的建立还在于能运用概念,同时巩固概念,发展概念。主要策略有:
①强化运用策略
在运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概念的掌握,这种运用可以是对概念的一些简单的填空、选择和判断。如教学完“圆的周长”知识后,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填空:画一个半径是20厘米的圆,周长是()厘米。判断:直径越大,圆周率也越大()。
②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学数学,更要学会用数学,学会运用概念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亲手去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房间有多大,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总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掌握的知识和现有经验出发,在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的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演绎概念本质,使学生能准确掌握应用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构成数学知识的最小单元和基本要素,同时也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要就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构成
小学数学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构成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如平行四边形有很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有两点:第一,它是四边形;第二,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就不是平行四边形。而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全体叫作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一般的平行四边、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是构成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既依赖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和深化等阶段。
(1)概念的引入——讲究方法。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引入的策略有:①运用直观形象手段引入。数学概念是很抽象的,而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遵循儿童这一思维特征,教学概念应十分注意直观形象。如“圆柱的认识”,教师以奶粉罐、茶叶罐、肉松罐等为例,同时结合圆柱的模型教具,让学生仔细观察、摸一摸,归纳概括,从而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②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丰富的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可以先出示游乐园图,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们是怎么运动的?揭示概念: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叫作平移。③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迁移引入。知识迁移策略就是通过对已有数学概念的“强抽象”“若抽象”或“概念异化”等方式来引入新概念的一种策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首先出示长方形,复习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推动条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共同特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2)概念的形成——抓住本质。小学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比较肤浅和不全面。因此,概念的形成是从了解事物的外部、具体的属性,到认识事物的内部、抽象、本质的属性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概念中的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因此,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时,引导抓住“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这些词组,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②运用概念,正反例比较。正例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帮助学生正面理解;反例有利于概念的辨析。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了这个概念后,可举许多的正例和反例:x-y=4、3(a+2)=15、16+b>28、y+105、7×8=56……让学生加以辨认,从等式、未知数两个方面导入,加以辨析,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3)概念的巩固——注重应用。在概念引入、形成的基础上,概念的保持是比较困难的,而概念的建立还在于能运用概念,同时巩固概念,发展概念。主要策略有:① 强化运用策略。在运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概念的掌握,这种运用可以是对概念的一些简单的填空、选择和判断。如教学完“圆的周长”知识后,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填空:画一个半径是20厘米的圆,周长是( )厘米。判断:直径越大,圆周率也越大( )。②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数学,更要学会用数学,学会运用概念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亲手去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房间有多大,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
总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掌握的知识和现有经验出发,在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的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演绎概念本质,使学生能准确掌握应用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洪志.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谈[J].中小学数学,
2004(7).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74-01
由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常量和变量概念的本质把握不准,对学生的引导浮于表面,学生并没有形成常量和变量概念。常量和变量,顾名思义:值可变的就是变量,不会变的就是常量,学生脑中开始就有这个原始的认知。但是,学生直觉中的变量并非这节课乃至整章所要研究的变量。例如,汽车从A地开到B地的过程中,平均速度大,所用时间就少,平均速度改变,所用时间跟着改变——所用时间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函数关系。而学生的直觉是运动过程中汽车速度时快时慢,这就是变量,它与时间的变化是不对应的,这就是学生原有认知中的“非定性”的变量,与用数学的观点研究的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函数中的变量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呢?
一、淡化概念形式,注重教学过程
淡化概念形式主要指改变教学中过分追求形式化的做法,即不要刻板、僵化地处理概念,也不要在概念的叙述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是着重于领会概念的实质。数学中有些概念用描述性的语言文字,并非一定严格,如集合、直线、代数式……要会判断,但不是仅靠定义规定的内涵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了解文字之外的概念外延才行。叙述严谨,但叙述本身不是掌握的重点,如方程、多项式,只要让学生了解、知道,不妨碍下一步学习就可以了,在以后的学习中,通过经常接触便可准确把握。“淡化形式,注重过程”,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概念教学思想,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改进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注意渗透逻辑知识,促进概念的内化尽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直接讲这些逻辑知识,但是应该将其渗透在概念教学中,如各类特殊四边形概念的建立,就是采用属种定义法。我们在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平行四边形时,如果注意了渗透逻辑知识,让学生懂得了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特例,它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还具有其特有的性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等,这就促进了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
二、重视概念的导入,激发学生思维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与需要而产生的,还有许多是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于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通过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导入概念教学。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导入。用来引入数学概念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也可以是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及模型、图形、图表等。
(2)通过动手操作导入。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多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如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有关视图、截面的学习等,可让学生试着自做模型,用剪刀剪一剪、做一做或从家里带一些肥皂块、土豆块等易切的东西进行切割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由形象直观的认识发展为抽象概括的理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突破难点。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时,先用课件播放一些图片(典型的体育比赛场、自动电梯及流星、激光、笔直的铁轨、输电线、竖琴等),再动画演示,展示体、面、线、点的形成过程,然后师生互动,在讨论交流中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4)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设计概念的练习。概念建立后,可以针对学生的疑点与难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进行理解,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猜测、试验、推理等思维过程进行探索,从而达到熟练运用概念的目的。如学习“线段”概念后,学生已掌握了数线段的规律,并了解在直线上有n个点,可得到n(n-1)/2条线段,然后提出:若我们每组4名同学,每两人都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若5名同学呢?x名呢?在这些基础上,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循环幽冥,平面上的n个点可确定的线段、射线、平面上n条直线两两相交的交点个数,还联想到角的数法,等等。
三、重视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在概念引人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理解概念。
(1)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与本质。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住其本质,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加强概念的类比。“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学的各种知识应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思考、去认识。数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如果把它与学生熟悉的(已知的)相关实体(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学生就会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思考。
(3)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通过分析、对比,突出事物隐藏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非定性”的定量,与用数学的观点研究的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函数中的变量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像这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会时有发生,特别是由于学生对一些数学基本概念不理解、不掌握,而影响以后的知识学习,进而造成成绩跟不上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德军.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小学数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92-93.
[2]赵光千,李亚英,张英杰.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小学数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04:112-114.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08-02
小学是挖掘、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阶段,但由于学生此阶段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知识的掌握往往具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应全面了解、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积极尝试各种新颖、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课前预习对于思维、接受能力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在设计概念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且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所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比如: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性预习,而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学习中,只是对相关知识进行片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来对其预习作出恰当指导,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把握准确的预习方向,真正理解其中的定义,从而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概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做出进一步培养,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其概念分辨能力,教师应给予重视[1]。
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会对其学习能力、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全面了解,采取更适合的教学策略,如,迁移性、形象化等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优化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特点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2]。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结合其现有认知水平,适当融入一些实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以概念形式来为学生呈现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学生回忆或是观察身边周围的轴对称图形,并在相应的实物上画出相应的实线来进行轴对称的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全面满足其认知发展需求。
另外,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恰当的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点框架,且进行系统化的对比分析,并针对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引入,以此来加强概念知识间的衔接。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恰当的转化相同、不同概念间的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表象。例如: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知识点恰当的引入其中,让学生以此来实现知识点的科学整合。
三、强化概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设计、组织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在全面了解、把握学生认知发展需求与兴趣爱好基础上,积极采用较为生动、形象的教学策略,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当中。对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实践之间的有机整合,通过设计、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为学生传授相应的概念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获得更全面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将概念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3]。
比如:在讲解“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在生活中”与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实际物体,并给予其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究空间,引导其以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然后教师再结合其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探究做出恰当指导。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此外,再次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深刻,且能够准确、灵活的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概念知识教学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认知需求、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概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概念知识,从而在激活其数学思维的同时,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小龙,周国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26-27.
[2]许中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3):40-44.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小学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每一个法则、性质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每个判断的判定都离不开概念,可以说,判断是概念与概念的联合,随着学生年龄和学龄的不断增长,概念是"双基" 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只有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灵活地运用概念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这是我们一线老师困惑已久的问题,本人把多年来在教研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勉。
尽管小学生获取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路径形式,各类概念的形成又有各自的特点,但不管以何种方式获得概念,一般都会遵循"激疑--引入--理解--运用"这样的概念形成路径。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参与、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只有当小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愿望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设置疑惑,激起学生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位置"时,我们一位老师这样出示趣题:小红的左边是小明,右边是小兰,聪明的小朋友想一想,他们三人的位置是怎样的?学生就此问题议论开了,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抓住学生疑窦顿生,情绪高涨,老师接着说:"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正确位置吗?学了这一课,聪明的你一定能解答这个问题。"
可见,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求知欲望,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二、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1、从实际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多种活动,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引出概念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教二年级孩子认识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孩子亲身感受1厘米和1米的具体长度,使孩子们在估计物体具体长度时有据可依。
2、从生活引入。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教平行四边形概念时,先把一幅学校大门(变形门)的图展现给学生,其次,让学生想,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类似这样的门?最后,让学生观察实物教具,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变形后的特点。 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顺利使学生思维中初步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3、从旧知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如:教小数乘整数或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时,可以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教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可以从约数这个已有的概念引入。
4、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5、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
三、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念做数学,在体念中理解概念。如:讲直线的长度是无限长的: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画直线时的"没有头"帮助学生理解无限长。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在辨析中理解概念的真实含义。比较是人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通过对近似概念的对比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讲线段、射线、直线三线的概念时:以表格式帮助学生辨析它们的同和异,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概念。
3、通过实例理解概念。学生能背出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还要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学习小数的性质后,让学生正确判断,哪些小数的零可以去掉,哪些小数的零不能去掉。从而加深对小数性质概念的理解。
4、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时,对某一概念的内涵往往不清楚,也不全面,把非本质的特征作为本质的特征。为此,往往需要变换概念的叙述或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目的在于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在学习质数时,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因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如果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和表达都能理解和掌握,就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
5、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教师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角?而是让学生动手画角,继而接着问:说说你是怎样画出这个角的?学生试着叙述,这样一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角的本质属性理解得既轻松又透彻。
三、概念的应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概念的应用,除了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巩固外,还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
1、自举实例。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经验的老师经常使用这种练习方法。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这些图形?
2、应用于计算、作图等。 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时,灵活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在学生理解线段、角等概念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等等。
3、应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应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知识得以巩固,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应用技能。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选定一个近似于圆的物体,实际测量出相关数据,算出它的面积。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旗杆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了旗杆的高度。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教师适时点拨,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范文
本文2023-11-21 11:33:3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787.html